2018年8月11日 星期六

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婬 則不隨其生死相續

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婬 則不隨其生死相續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佛言
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婬 則不隨其生死相續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 婬心不除塵不可出 
縱有多智禪定現前 如不斷婬必落魔道 
上品魔王 中品魔民 下品魔女 
彼等諸魔亦有徒眾 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 多此魔民熾盛世間 
廣行貪婬為善知識 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 
應驚覺耳



2018年8月1日 星期三

時時刻刻把這個心拉平,這叫功夫 / 消歸自性: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起作用,就得受用

時時刻刻把這個心拉平,這叫功夫 / 消歸自性: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起作用,就得受用

即思惟,

有二,照住照見
照住,由思惟而來。心寄一處,即照住,此時許多妄念,暫時停止。本有光明,自然發露,此即智慧。
照見,指工夫修成,如《心經》之「照見五蘊皆空」是也。

觀照須觀吾人之心性,所謂消歸自性

⭕觀就是思惟,有些經論乃至於祖師大德註疏當中,用思惟修……
由此可知,他還是用心意識

⭕古印度這些國王、大臣,說老實話心量狹小,把《楞嚴經》看作國寶……
自己家裡人出去,不可以帶《楞嚴經》出去,外面來的留學生,這本經是看不到的。
所以佛法會在印度消失……心量太小了,好東西不肯傳給人,到最後和自己同歸於盡,你說這個多可惜!

⭕《楞嚴經》有新舊兩種解釋。
舊的解釋依據天台大師的三止三觀……智者大師發明的……
新的解釋依照交光法師的捨識用根,完全用根中之性。奢摩他、三摩地、禪那,都用根中之性……

交光大師講的是沒錯,很難修,幾個人能捨識用根?
而天台大師講的……中等以上根性的人都能修……

這個地方還是就天台大師他所說的,我們依舊用心意識……
用得正,不要用邪了,這個就行。

⭕「照住」就是得定,我們講禪定

⭕禪定是修行的樞紐……
不要以為參禪的人,才修禪定……凡是學佛的人,統統都是修禪定
離開禪定,那就不是學佛,就不是佛法的修行。

⚪淨土宗講:修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禪定……念阿彌陀佛就是參禪

⭕「照見」是見性了,
觀照照住的功夫,達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才能解決問題……
得禪定不能解決問題,要見性才能解決問題……

四禪天是得禪定去往生的,四空天也是得禪定去往生的,沒出三界
見性,這個問題解決了,見性能夠破無明,當然出三界證得法身。

所以大乘其他法門,如果不能達到照見這個標準,就不能算有成就

⭕在修行實際的功夫裡面來說,照住就很難,也就是說得定就很難
得定尚且這麼難,照見就太渺茫了……

你才曉得這個事情真難不念佛沒路好走

初禪禪定的功夫到什麼程度?五欲六塵念頭完全沒有了
這個沒有了不是斷了,是他定功伏住,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法這個東西,不會動念頭,心裡頭清淨的人絕對不會起這個念頭,這才能夠生初禪天……

⚪打坐可以能夠坐幾個鐘點……兩、三個星期你才出定,
出了定,你還有這個我喜歡的,那個我討厭的,給諸位說,初禪沒分,沒資格。
你那種禪定,叫做未到定

你是有修,不夠它的標準,
好像你念書,你是有念……六十分及格,你只考二十分……
有一點,不到它的標準,這是不管用的。

⚪但是有這麼一點點禪定,要是能夠持戒修福,他在欲界天的地位很高。

完全是修福,沒有一點定的功夫,靠福報……最多只能幫助他到忉利天,上面他去不了,上面一定要有一點定功……

那個未到定,行,可以幫助他到夜摩天、到兜率天、到化樂天、到他化自在天
這就是他的定功一層比一層深,但是都沒到家
心裡面對五欲六塵,遇到這個緣還會動念頭

你才曉得好難好難
連初禪都這麼難,明心見性談何容易。

⚪我們在大乘經上看到很多,想來想去沒有法子,還是念佛求生淨土吧!帶業往生。
我們這些念頭沒有斷不要緊,可以帶業往生。

其他大乘法門……都是要斷惑證真,沒有帶業的,
只有這個法門可以不要斷惑,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照住,由思惟而來。」是很細密的思惟
這個思惟是如理如法的思惟。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的,或者是老師傳授給我們的方法,用心意識沒錯。

⚪譬如古時候禪宗的大德,教人參話頭……參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
這個問題沒有答案的……它的目的是教你念頭集中在一個地方……

諸位想想看,跟念佛有什麼兩樣?
他想的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我們想的是南無阿彌陀佛,不是一個道理嗎?

⚪這個你才曉得,念佛方法比那個妙

那個完全靠自己力量,真的要得定要開悟才行。

我們這個不需要,我們不得定、不開悟,
我們念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就加持我們。
所以這個法門叫二力法門,我們依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幫助我們……

⚪所以他是用思惟,由思惟而來,要心寄一處……把心安在一個地方……
安久了,其他一切妄念都沒有了,這樣就得定,
跟念佛的原理原則是相同的……

⚪一心稱念,一心就是你專注這句佛號,沒有雜念,
所以念佛祕訣是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

說實在話,這個原則是任何一個法門共同的,
哪一個法門可以夾雜、可以間斷?……

不懷疑,你對它有信心……
不夾雜,專注
不間斷,綿綿密密……

這樣久而久之,妄念就沒有了,心就得定,得定照住了

⭕照住的樣子……「此時許多妄念,暫時停止。」……停多久?看你定功的淺深

⚪世間禪定就分八個等級……色界天的四禪定,無色界天的四空定……

定功深,伏妄想時間就長
最深的是非想非非想定……這個定力能夠持續八萬大劫……八萬大劫之內,你的妄想不會起現行……
但是八萬大劫要比無量劫,那還是個小數字……八萬大劫過了以後……心又動了,
心一動就往下墮落……爬得高、跌得重……他沒能爬出去……

要出去,那個定功繼續不斷再修,修到第九定,出去了。
第九定……阿羅漢證得的……出了三界,不會再掉下來……那就得到保障……

⚪雖然暫時停止,也生智慧
也就是說,我們的心能夠清淨一分就生一分智慧,清淨二分就生二分智慧……
他有這樣深的定,那個智慧當然我們是比不上。

阿羅漢那個智慧、那個能力,他能夠知道過去五百世、未來五百世……
色界天人跟無色界天人他們的能力比阿羅漢差一點……過去二、三百世,未來二、三百世,他們有能力知道。
欲界的天人,有天眼通也有五通,過去、未來他們也都知道,但是不能像高品位的人知道得那麼多……

⭕會用功的人,慧幫助定,定再幫助慧,定跟慧相輔相成,這個修學方法就正確,
決定不能把它搞邪、搞歪了。

⚪怎麼會搞邪、搞歪了?裡面加一點煩惱就壞了,
這煩惱是什麼?他有點智慧、神通,得定一定有這個能力,於是就搞名聞利養,欺騙眾生,拿這個來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最後是墮落,那個墮落決定墮三惡道……
這是用得不正。

⚪佛菩薩、阿羅漢,他們用得純正,一點都不歪、不邪……
純正的標準,《金剛經》是最好的標準,他不會離開《金剛經》上所講的這些原理原則,那就不會走偏差了。

定慧要等學定中有慧,慧中有定
定慧到等持的時候,就開悟了,就照見了。

⭕「照見,指功夫修成。」只是功夫成功了,沒圓滿……
成功了,也就是說不會再退轉了……大乘法裡面講三不退……
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明心見性,這叫修成。

⚪《心經》上,觀世音菩薩……「照見五蘊皆空」……
五蘊就是代表世間所有一切萬法,這個世間一切法都是五蘊和合而生起的。
照見五蘊皆空,也就是說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明白了,徹底的了解……真相是萬法皆空……

⚪我們一般人聽到這句話,害怕了!一切法空了,怎麼辦?
其實你也不必害怕怕也是這個樣子,不怕也是這個樣子,這是事實真相

⭕空的意思很難懂……空不是無……空是有……有就是空,這個難懂。
空跟有是一樁事情。

我們最困難的是:空不是有、有不是空,一定要把它分成兩樁事情,
這是我們迷惑,不知道……說空、說有是一……

⚪佛在經上講得很多,相是有的、體是空的,
這是方便說,沒說到究竟處,沒說到圓滿處……

圓滿處是:有就是空、空就是有相也是空,體也是有
《心經》裡面不斷的在重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那是真的明白,這才叫照見,見到這些事實真相……

⭕底下這兩句,關係我們現前用功。
「觀照須觀吾人心性」……「所謂消歸自性」,這樣才得受用……

心性就是真心、本性,要觀這個,你才會有受用……這是根源,
好像我們看一棵樹一樣,看樹根,再大的樹都是那個根長出來的。你把這個問題找到,整個問題都解決了;
你要是枝枝葉葉上去觀照,那個麻煩可大了,時間就太長,費的工夫太多,很難收到效果。

⭕無論是禪宗,無論是教下,教人修行都是教你從心性上觀照

⭕從心性上觀照……也有很多很多種不同的方法,可是目的是一樣的……

⚪念佛求……清淨心,清淨心就是心性
用這句阿彌陀佛把清淨心念出來,那就見性,所以念佛就是觀照
目標要正確……

⚪《金剛經》任何一句經文,都可以把它拿來……觀照自己的心性。

這個方法……依舊可以用心意識,
常常思惟,譬如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就觀照這一句。

當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眼見色、耳聞聲,心裡一動心
動了貪愛的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貪愛了。
動了瞋恚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也不瞋恚了。

時時刻刻把這個心拉平,這叫功夫!
保持你的清淨、平等,不要被外頭境界所動,
因為曉得一切相是虛妄的,這就不必計較了,不用分別了,心自然就平靜下來……

⭕隨便拈一句,你就用這個功夫,這叫用功,這才叫修行……
思想行為錯了,把它修正過來,叫修行……
成天打妄想,這就是過失,用這個方法把妄想去掉,使心恢復到平靜,這叫修行,這就叫消歸自性。

真消歸自性,我們才得到真實的受用……
得到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這個心起作用,這就得受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觀即思惟,照有二,照住照見。照住,由思惟而來。心寄一處,即照住,此時許多妄念,暫時停止。本有光明,自然發露,此即智慧。照見,指工夫修成,如《心經》之照見五蘊皆空是也。觀照須觀吾人之心性,所謂消歸自性。】

  我們看這一段。前面也曾經跟諸位報告過,觀就是思惟,有些經論乃至於祖師大德註疏當中,用思惟修,用這個名詞,思惟修;由此可知,他還是用心意識。古時候,交光大師註解《楞嚴經》,交光是明朝時候人,大概是跟蓮池大師同時代的,他在《楞嚴經》裡面主張捨識用根,這個說法,跟古時候很多家的講法都不相同。我們知道《楞嚴經》來到中國,因緣很特殊。古代許多高僧大德到中國來,帶了許多的經典,沒有《楞嚴經》。中國許多法師到印度去留學,包括玄奘大師,在印度也沒有看到《楞嚴經》,什麼原因?古印度這些國王、大臣,說老實話心量狹小,把《楞嚴經》看作國寶,不傳給外人。所以自己家裡人出去,不可以帶《楞嚴經》出去,外面來的留學生,這本經是看不到的。所以佛法會在印度消失,這未嘗不是個原因,心量太小了,好東西不肯傳給人,到最後和自己同歸於盡,你說這個多可惜!

  天台智者大師實在很了不起,他在《法華經》悟出一個修行的方法:止觀,三止三觀,這三止三觀是智者大師發明的,是他的東西。在當時有印度這些高僧大德到中國來,也到天台山去訪問,看到智者大師三止三觀的修法,非常讚歎,就說跟《楞嚴經》上所講的一樣,這個樣子我們中國人才曉得,佛經裡頭有一部《楞嚴經》。可是諸位要知道,到印度去取經談何容易!那個時候是走路去,沒有像現在交通這麼方便。於是智者大師身不能去,真有這個心,有這個精神,在天台山他自己築了一個小的臺,叫拜經臺。每天往印度西方這邊禮拜,希望佛菩薩感應,這部經能到中國來。一直拜到他老人家圓寂,拜了十八年,這個心了不起!十八年想《楞嚴經》、拜《楞嚴經》,希望這個經書能到中國來,經是來了,智者大師沒看到,智者大師已經往生多年了。

  這是到唐武則天作皇帝的時候,印度般剌密帝法師把這部經偷渡到中國來,這個法師也很了不起,因為經書這是禁書,不能出口的,那個時候也有海關,不能通過的,出關的時候都要檢查。所以,他頭一次帶的時候,被海關查出來,查著有這本書,不但書沒收,人也不准出國。過了沒多久,他老人家又用一個方法,把《楞嚴經》寫成很小很小的字,不知道用什麼東西寫的,寫完之後捲藏起來,把手臂剖開,藏在裡面,然後再縫起來,等傷口長好了,這樣子出關到中國來,這就檢查不到了。那個時候沒有X光,沒有這儀器查不到。這次出來了,他是從海陸來的,坐船到中國來的,在廣州登陸。到了中國之後,又要把手臂剖開,把經取出來,再不曉得用什麼藥物洗乾淨,《楞嚴經》是這樣偷渡出來的。偷渡出來之後,經送到中國,法師很負責任,這是我們學佛的了不起的一個精神,經交給中國。在中國,因為天台大師拜了十八年,大家都知道,今天這個經來到中國,沒有一個不歡喜,趕緊翻譯。翻出來之後,法師立刻就回國,回國幹什麼?接受法律的制裁,你說多難得!現在的人出來了,再不回去了,是不是?這就是學佛的好處。《楞嚴經》是這樣子傳到中國來的。

  因此,古代大德們註解《楞嚴經》,就用智者大師的「三止三觀」,來解釋《楞嚴經》上的奢摩他、三摩地、禪那,解釋這三個名詞。交光大師認為不妥當,因為《楞嚴》上講的奢摩他,不是用的心意識。天台大師的三止三觀,還是用心意識,差別在此地。所以,他老人家主張「捨識用根」,符合《楞嚴經》裡面的宗旨,這是新的解釋,《楞嚴經》有新舊兩種解釋。舊的解釋依據天台大師的三止三觀;新的解釋依照交光法師的捨識用根,完全用根中之性。奢摩他、三摩地、禪那,都用根中之性,這是跟天台大師講法,稍稍有一點差別。但是,交光大師講的是沒錯,很難修,幾個人能捨識用根?而天台大師講的可以修,中等以上根性的人都能修。交光大師那個水準太高,的確是相當不容易,這我們知道他說的是對的。觀照,用天台家的教義,我們都行;如果用《楞嚴》交光大師的標準,我們就非常困難,就很不容易。這個地方還是就天台大師他所說的,我們依舊用心意識,前面講要用得正,不要用邪了,這個就行。

  「照」有兩種,有照住、照見,這是功夫淺深層次的不相同。「照住」就是得定,我們講禪定。禪定是佛門無論是大乘、小乘,無論是任何一個法門,禪定是修行的樞紐,這個很重要。大家不要以為參禪的人,才修禪定,那你就錯了。凡是學佛的人,統統都是修禪定,離開禪定,那就不是學佛,就不是佛法的修行。可是我們名字用得不一樣,譬如淨土宗講:修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禪定。我們講的名字不一樣,意思是一樣的,這個諸位必須要曉得。你知道一心不亂是禪定,念阿彌陀佛就是參禪,就是修禪定,就沒有兩樣。「照見」是見性了,用觀照、照住的功夫,達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才能解決問題。諸位要知道,得禪定不能解決問題,要見性才能解決問題。因為你得禪定,四禪天是得禪定去往生的,四空天也是得禪定去往生的,沒出三界;見性,這個問題解決了,見性能夠破無明,當然出三界證得法身。所以大乘其他法門,如果不能達到照見這個標準,就不能算有成就,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

  在修行實際的功夫裡面來說,照住就很難,也就是說得定就很難;得定尚且這麼難,照見就太渺茫了。我們舉一個例子,你才曉得這個事情真難,不念佛沒路好走。依禪定裡面最低的初禪,初禪禪定的功夫到什麼程度?五欲六塵的念頭完全沒有了,這個沒有了不是斷了,是他定功伏住,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法這個東西,不會動念頭,心裡頭清淨的人絕對不會起這個念頭,這才能夠生初禪天。不是你打坐可以能夠坐幾個鐘點,甚至於你可以坐上幾天,坐上兩、三個星期你才出定,出了定,你還有這個我喜歡的,那個我討厭的,給諸位說,初禪沒分,沒資格。你那種禪定,叫做未到定。你是有修,不夠它的標準,好像你念書,你是有念,考試也有幾分,不及格,六十分及格,你只考二十分,不能說你沒有,你有一點,不到它的標準,這是不管用的。但是有這麼一點點禪定,要是能夠持戒修福,他在欲界天的地位很高。完全是修福,沒有一點定的功夫,靠福報只能夠生欲界的四王天、忉利天,我們常常都是講忉利天。超度、一切的佛事迴向給他,幫助他,最多只能幫助他到忉利天,上面他去不了,上面一定要有一點定功。剛才講了,那個未到定,行,可以幫助他到夜摩天、到兜率天、到化樂天、到他化自在天,這就是他的定功一層比一層深,但是都沒到家。心裡面對五欲六塵,遇到這個緣還會動念頭,你才曉得好難好難!連初禪都這麼難,明心見性談何容易。我們在大乘經上看到很多,想來想去沒有法子,還是念佛求生淨土吧!帶業往生。我們這些念頭沒有斷不要緊,可以帶業往生。其他大乘法門,沒有聽說帶業的,都是要斷惑證真,沒有帶業的,只有這個法門可以不要斷惑,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照住,由思惟而來。」是很細密的思惟,這個思惟是如理如法的思惟。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的,或者是老師傳授給我們的方法,用心意識沒錯。譬如古時候禪宗的大德,教人參話頭,參什麼話頭?話頭很多,太多了說不盡!每個老師出的題目都不一樣,大家一般都知道的,參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個問題沒有答案的。諸位要曉得,你可不能胡思亂想,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是個什麼樣子的,這就不叫參禪,這個就錯了。它的目的是教你念頭集中在一個地方,你別的妄念就沒有了,目的是在此地,所以沒有答案。一有念頭,你就提起這個念頭,你就想這個念頭;沒有答案,所以你也不要胡思亂想。諸位想想看,跟念佛有什麼兩樣?他想的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我們想的是南無阿彌陀佛,不是一個道理嗎?這個你才曉得,念佛方法比那個妙!那個完全靠自己力量,真的要得定要開悟才行。我們這個不需要,我們不得定、不開悟,我們念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無量壽經》上講得很清楚,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就加持我們。所以這個法門叫二力法門,我們依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幫助我們。參禪是完全靠自己,不依賴別人的。所以他是用思惟,由思惟而來,要心寄一處。那個話頭沒有意思,就是教你把心安在一個地方,安久了這就定了;安久了,其他一切妄念都沒有了,這樣就得定,跟念佛的原理原則是相同的。

  我們一句佛號,佛菩薩這樣教導我們,祖師大德也是這樣教導我們,教我們一心稱念,一心就是你專注這句佛號,沒有雜念,所以念佛祕訣是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說實在話,這個原則是任何一個法門共同的,哪一個法門可以夾雜、可以間斷?任何一個法門都必須要堅持這個原則。不懷疑,你對它有信心,這是第一個重要的條件;不夾雜,專注;不間斷,綿綿密密,禪宗裡面講綿綿密密。這樣久而久之,妄念就沒有了,心就得定,得定就照住了。

  照住的樣子是什麼?底下說:「此時許多妄念,暫時停止。」諸位要記住,它是暫時停止,停多久?看你定功的淺深。世間禪定就分八個等級,我們常講四禪八定,實在講八定裡面包括四禪,四禪不包括八定。八定就是四空定再加上四禪定;色界天的四禪定,無色界天的四空定,合起來是八定。這個諸位要知道,不是說四禪以外還有一個八定,不是的。一個層次比一個層次定功要來得深,定功深,伏妄想時間就長。最深的是非想非非想定,這是無色界天裡面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得這個定就生這個天。佛告訴我們,這個定力能夠持續八萬大劫,也就是說八萬大劫之內,你的妄想不會起現行,這是很難得、很了不起。但是八萬大劫要比無量劫,那還是個小數字,八跟無量比,不是小數字嗎?八萬大劫過了以後,他那個念頭又起來,心又動了,心一動就往下墮落,他不會往上升,他就往下墮落了。俗話講爬得高、跌得重,就是這個道理,他沒能爬出去。如果要出去,那個定功繼續不斷再修,修到第九定,出去了。第九定是誰?阿羅漢證得的。你要是修成第九定,你就是阿羅漢,出了三界,不會再掉下來。八定會掉下來,到第九定不會掉下來,那就得到保障,真的是超越三界了。這叫暫時停止。

  雖然暫時停止,也生智慧,也就是說,我們的心能夠清淨一分就生一分智慧,清淨二分就生二分智慧;何況他有這樣深的定,那個智慧當然我們是比不上。阿羅漢那個智慧、那個能力,他能夠知道過去五百世、未來五百世。阿羅漢能知五百世,你就曉得,色界天人跟無色界天人他們的能力比阿羅漢差一點,換句話說,過去二、三百世,未來二、三百世,他們有能力知道。欲界的天人,有天眼通也有五通,過去、未來他們也都知道,但是不能像高品位的人知道得那麼多。鬼神也有小通,那個小通的幾個月的事情他知道,未來二、三個月的事情,或者是半年、一年的事情,他知道,再遠他就不知道了。所以有的時候扶乩請鬼神問事很靈,近的事情很靈,遠了他就胡說八道,反正他說了,你也找不到他,你對他也無可奈何。近的事情很靈,跟你說最近幾天的事情,或者幾個星期以後的事情,往往很靈驗,小事情他知道得很清楚,大事他就糊塗了。那就是說,他的力量很小、不大,比我們人高明一點,也高明得有限就是了。我們了解這些情況,也就不會被鬼神欺騙,這個很要緊。

  「本有光明,自然發露,此即智慧。」會用功的人,慧幫助定,定再幫助慧,定跟慧相輔相成,這個修學方法就正確,決定不能把它搞邪、搞歪了。怎麼會搞邪、搞歪了?裡面加一點煩惱就壞了,這煩惱是什麼?他有點智慧、神通,得定一定有這個能力,於是就搞名聞利養,欺騙眾生,拿這個來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最後是墮落,那個墮落決定墮三惡道,那就壞了,這是用得不正。所以佛菩薩、阿羅漢,他們用得純正,一點都不歪、不邪,換句話說,純正的標準,《金剛經》是最好的標準,他不會離開《金剛經》上所講的這些原理原則,那就不會走偏差了。定慧要等學,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定慧到等持的時候,就開悟了,就照見了。

  「照見,指功夫修成。」只是功夫成功了,沒圓滿,成功了,也就是說不會再退轉了。我們佛法裡面,大乘法裡面講三不退,這個成功是他證得三不退了;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這叫成功。在圓教,初住菩薩證得了,在別教,初地菩薩證得這個地位,這都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明心見性,這叫修成。《心經》上,觀世音菩薩所說的,觀自在就是觀世音,菩薩講的「照見五蘊皆空」,這就是說明他的功夫成就了,他照見了。五蘊就是代表世間所有一切萬法,這個世間一切法都是五蘊和合而生起的。照見五蘊皆空,也就是說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明白了,徹底的了解。真相是什麼?真相是萬法皆空,我們一般人聽到這句話,害怕了!一切法空了,怎麼辦?其實你也不必害怕,你怕也是這個樣子,不怕也是這個樣子,這是事實真相。

  這個空的意思很難懂,佛在經論裡面跟我們講十八種空、二十種空。空不是無;空,都沒有了,這還要釋迦牟尼佛講?還要這些大菩薩才懂?兩、三歲的小孩告訴他,空了、沒有了,他都會懂,他都曉得。所以空不是無,這就難懂了。空是有,我們現在這一會,大家看看,明明有!有就是空,這個難懂。空跟有是一樁事情。我們最困難的是:空不是有、有不是空,一定要把它分成兩樁事情,這是我們迷惑,不知道它是一,說空、說有是一。有人分開來講,這是方便說,相是有的、體是空的,這個說法佛在經上講得很多,相是有的、體是空的,這是方便說,沒說到究竟處,沒說到圓滿處,圓滿處不是這個意思,圓滿處是:有就是空、空就是有;相也是空,體也是有。《心經》裡面不斷的在重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那是真的明白,這才叫照見,見到這些事實真相。

  正如同我們現在科學家發現的,物質是波動的現象,愛因斯坦說是場的現象,換句話說,在他們認識裡面,根本就不承認有物質的存在,這是科學家觀察到的。波動的現象,波為什麼會動?為什麼會產生現象?這些所以然的道理,他還沒搞清楚,他只是看出這是波動的現象,但是這個已經相當了不起。也就是說,跟佛法所說的相當接近,沒有達到佛法的中心,靠近佛法的邊緣,也可以給我們做一個旁證,證明佛經上所講的真有道理。希望科學不斷再進步,能夠契入佛法的核心,佛法裡面東西都被科學證明了。

  底下這兩句,關係我們現前用功。「觀照須觀吾人心性」,須是必須,「所謂消歸自性」,這樣才得受用。心性是什麼?真心,心性就是真心、本性,要觀這個,你才會有受用。為什麼?這是根源,好像我們看一棵樹一樣,看樹根,再大的樹都是那個根長出來的。你把這個問題找到,整個問題都解決了;你要是枝枝葉葉上去觀照,那個麻煩可大了,時間就太長,費的工夫太多,很難收到效果。所以無論是禪宗,無論是教下,教人修行都是教你從心性上觀照。從心性上觀照的方法,也有很多很多種不同的方法,可是目的是一樣的。譬如我們念佛,我們念佛求什麼?清淨心,清淨心就是心性,用這句阿彌陀佛把清淨心念出來,那就見性,所以念佛就是觀照。目標要正確,《金剛經》任何一句經文,都可以把它拿來觀照,都可以觀照自己的心性。這個方法剛才講了,依舊可以用心意識,常常思惟,譬如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就觀照這一句。當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眼見色、耳聞聲,心裡一動心,動了貪愛的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貪愛了。動了瞋恚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也不瞋恚了。時時刻刻把這個心拉平,這叫功夫!保持你的清淨、平等,不要被外頭境界所動,因為曉得一切相是虛妄的,這就不必計較了,不用分別了,心自然就平靜下來。像這些句子,隨便拈一句,你就用這個功夫,這叫用功,這才叫修行。行就是思想行為,思想行為錯了,把它修正過來,叫修行。我們成天打妄想,這就是過失,用這個方法把妄想去掉,使心恢復到平靜,這叫修行,這就叫消歸自性。也就是說,真消歸自性,我們才得到真實的受用;也就是說,得到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這個心起作用,這就得受用。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十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