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8日 星期四

「有心皆苦,無心即樂」:「一念妄心纔動,即具世間諸苦」「如人在荊棘林,不動則刺不傷」

「有心皆苦,無心即樂」:「一念妄心纔動,即具世間諸苦」「如人在荊棘林,不動則刺不傷」


  『淨定』,「其心清淨,寂然不動」,這叫淨定。清淨心不動搖,清淨心是真心,動就不是真心。惠能大師說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你看他所說的,第一句是清淨,第四句是定,自性本定。我們修定,功夫淺深不同,最高的功夫是跟自性本定融入了,我們禪定的境界跟自性本定融成一片。這就是無上,自然不動了。

  『安樂』,「安然自在,任運常樂」。安是安住,安住在大自在當中,這個大自在就是常寂光。常寂光裡頭樂,常寂光什麼現象都沒有,那樂是什麼意思?沒有苦就是樂,常寂光裡頭找不到苦,無苦就是樂,常樂。任運常樂了不起,任運裡頭有體、有用,甚至於用中之用。他現報身、現報土是體中起用,從報土再現身,變化身,化身、應身,到十法界、到六道、到三途,這叫任運。無論他現什麼身,度什麼樣眾生,他都是如如沒動,也就是事情照辦,但是他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常樂。釋迦佛當年在世他所示現的,日常生活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教學都在樹下,學生圍著圈坐,佛講經說法給他們聽,任運,沒有苦。我們今天業障重,身體不如他。佛說法的音量,不要擴音器,幾千人在一起,每個人聽得清清楚楚。靠近他,沒有聽到他大聲,遠處聽他的聲音沒有說是小聲,聲音是一樣的,他有這種能力。幫助眾生破迷開悟,佛歡喜,任運常樂。

  下面是『一旦』,「指之某一剎那際」。我們現在講一念,不知道是在哪一念。「因此無上是行不到處,故無行程可計,即無期限可言」,沒有限期。這是什麼?無上就是開悟,開悟有沒有時間期限限制?沒有,不定是什麼時候一下碰上了,好像我們開保險櫃,號碼對準了,一拉就開,沒有期限的。「只是在無心三昧中」,這是根據高峰禪師的話,要在什麼地方?無心三昧中,無心是無妄心,只是在不再用妄心了。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清楚,我們今天學佛學得這麼辛苦,原因就是妄心,不知道真心

  「無心三昧」,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有無心三昧這一條,這一條還很長。開頭第一句話說,「真心離妄念,謂之無心」,不是沒有真心,無妄心,就是妄念,也就是我們常講的不起心、不動念。在哪裡?在六根對六塵境界,眼對色,看得清楚是智慧,不起心不動念定功,是用真心。真心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妄心,這是妄心最輕的,菩薩有。不是法身菩薩,是三賢菩薩,三賢是十住、十行、十迴向,他們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連起心動念都沒有,這個菩薩是法身菩薩,別教是地上菩薩,別教登地,他們不起心不動念。地前,初地以前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是菩薩。有起心動念、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阿羅漢、辟支佛。阿羅漢、辟支佛只是把執著斷掉了,他有起心動念、有分別。所以離妄念離多少?三大類的妄念統統離掉,謂之無心。無心是無妄心,妄心是阿賴耶。在相宗講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就是此地講的真心離妄念,謂之無心。「非云無心識」,妄念沒有了,不是說連心識都沒有

  「又妄心如幻影,自性不可得」,這也叫無心,無心有很多種講法。雖然有心識,心識不起作用,為什麼不起作用?定功,定有能力把煩惱伏住,不能斷。怎樣才斷?智慧開了就斷了,所以定功要深。修行人定功一天比一天深,所以他能伏住。伏不住的時候用看破,《金剛經》方法很好,只提醒自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伏住了,它是虛妄的,它不是真的。伏什麼?伏貪心,不貪戀它。逆境現前生了瞋恚,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瞋恚心伏住了。伏不住,沒有定,伏住是定功,讓自己的貪瞋痴慢疑都不起來。六根在六塵境界,看得清楚、聽得清楚、聞得清楚、嘗得也清楚,樣樣都清楚,智慧,如如不動。不動是不動心,沒有貪瞋痴慢疑,決定沒有控制的念頭,沒有佔有的念頭,沒有得失的念頭,乾乾淨淨。這叫無心三昧。知道妄心像幻影,不可得,自性,自性不是物質,沒有念頭,不可得。有沒有?有,就在當前,六根緣不到。所以要放下,有念頭都是妄念

  「又一時休止心識而使不生」,也叫無心。人在一時悶絕的時候,心識不起作用,但這個時間是短暫的。好像昏迷狀態,不用心識,什麼都不知道,他很平靜,但是過幾個小時他又醒過來,又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也叫無心,時間短。「如五位無心是也」,這個五位底下講了,括弧裡講了,「無心睡眠位」,睡眠無心,沒有作夢,作夢有心,睡眠的時候沒有作夢是無心。「無心悶絕位」,不定什麼時候受了什麼昏過去了,這不是睡眠,昏過去了。這是無心,妄想分別執著全沒有,等他醒過來之後他又有了。後面是「無想定位」,修無想定。「無想報位」,四禪天。修無想定的,修成功了,到哪裡去了?到第四禪的無想天。最後的「滅盡定」,滅盡定是阿羅漢修成的,這個在世間法裡面最高的了。得滅盡定,脫離六道輪迴,六道就不見了,滅盡就是六道沒有了,超越六道輪迴了。

  《宗鏡錄》第四十五卷說,「《大寶積經》云:文殊師利言:如人學射」,射箭,「久習則巧」,熟能生巧,巧的時候不必瞄準,百發百中。「後雖無心,以久習故,箭發皆中」,他不需要用念頭,他的箭發出去一定中。為什麼?他熟了,熟透了,都靠長久時間去練習。「我亦如是」,文殊菩薩講我亦如是。「初學不思議三昧,繫心一處」。初學不思議,不想,不思是不想,不議是不說,不說話,也沒有思想,修這種定。繫心一處,把心放在一個地方。「若久習成就,更無心想,恆與定俱」,這就無想定修成了。長久的學習,以後一切時一切處他跟定相應;換句話說,妄想、雜念都沒有了。這是說的無心三昧。

  我們再往下面看,「先德云」,先人、古大德說的,一念妄心僅動,即具世間諸苦」。具是具足,世間的三苦八苦統統具足。苦從哪裡來的?一念妄心,真心失掉了,這就有苦難了。「如人在荊棘林,不動則刺不傷」,四面都是荊棘,你不動,它刺不到你。「妄心不起,恆處寂滅之樂。三苦八苦,三苦是苦苦、壞苦、行苦;八苦是三苦當中的一個,就是苦苦,苦苦說了八個: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

  五陰熾盛,用現在淺顯的話來說,五陰是色、受、想、行、識,這些東西構成我們的身體、身心。色是地水火風,地是物質現象,可以看得見的,可以摸得到的,這是地大;火是溫度,水是濕度,現在講帶電,火是陽電,水是陰電;後面是個風大,風是動,它不是靜止的。我們今天曉得,一個小小的原子,裡頭有電子圍繞著原子核在轉,動的,找不到一樣東西是靜的,全是動的。我們的細胞是原子組成的,細胞形狀不相同,有方形的、有三角形的、有長方形的,構成我們不同的器官。新陳代謝很快,全是動的,動就有煩惱、就有生死,身體哪裡堵塞不通就生病了。治病沒有別的,不通的地方打通了,就恢復正常,恢復正常就健康。這些都是帶給你煩惱,五陰熾盛,沒有一樣不苦,細胞的新陳代謝就是五陰熾盛。科學家告訴我們,每天我們身體新陳代謝的細胞有多少?有七千億。七千億個細胞死了,排泄出去,一部分從汗,流汗排出去,大小便排出去,新生的取而代之,每天要換七千億。全身的細胞他說六十兆,每天新陳代謝是七千億,單位是億,這怎麼不苦!五陰熾盛用這種方法來解釋就更清楚,更容易體會,新陳代謝

  所以,「一念妄心纔動,即被諸有刺傷」。這個諸有,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我們現在這三種有,有就是有因,有因就有果,沒有因就沒有果。諸佛菩薩現身在世間,跟我們和光同塵,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也是父母所生,他來投胎,也母親十個月懷孕,出生之下慢慢長成。十九歲離開家庭,捨棄王位,去學習去了。示現是一個標準的,用現在的話說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好學,出門去參學,學了十二年,到三十歲。印度所有宗教學派統統涉獵過,不滿意,到菩提樹下入定,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叫成佛。表演給我們看的。十二年到外面去參學,都不能滿人意,那是什麼?世間的知識,知識是有侷限性,知識還有後遺症,解決不了問題。怎麼辦?萬緣放下,放下就是大定,把一念妄心放下了

  開悟之後就開始教學,在鹿野苑教五比丘,以後學生愈來愈多。他教,分了五個階段,好像教學生一樣,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循序漸進。第一個,十二年,阿含,佛教的小學,現在南傳的這一派,巴利文這一派。向上再提升,方等,方等就是大乘,南洋就沒有了,中國有,八年。這就二十年,換句話說,佛陀教育的根基是二十年,奠定基礎。再向上提升,大學,大學講什麼?講諸法實相,宇宙人生的真相,講了二十二年。佛說法四十九年,般若二十二年,幾乎佔一半;換句話說,佛主要要說的就是這個。最後八年,像研究所一樣,法華、涅槃。所以古人有所謂成佛的《法華經》,開智慧的《楞嚴經》。《法華經》上肯定,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所以叫成佛的《法華》。沒有一個眾生沒有佛性,一闡提也有佛性,一闡提也能成佛,究竟圓滿。一闡提是印度話,意思是沒有善根。過去講沒有善根的人不能成佛,法華會上講,沒有善根的人也能成佛。為什麼?他本性,他自性是佛,他本來是佛。《法華》跟《華嚴》是通的,《華嚴》,大乘承認,小乘不承認,因為《華嚴》不是在人間講的,是佛在定中講的。就是在菩提樹下入定開悟,開悟沒有出定,在定中講的,小乘人不承認。按部就班,慢慢把你帶起來。

  《華嚴》是圓滿教,跟惠能大師完全相同。能大師明心見性了,性什麼樣子?他說了五句。釋迦牟尼佛明心見性了,性是什麼樣子?《大方廣佛華嚴》,細說他所契入的境界,把整個宇宙怎麼來的統統說清楚了。「華藏世界品」說大宇宙,「世界成就品」,這世界怎麼來的,宇宙怎麼來的,這就今天講的科學。不是大爆炸,真的是從一念不覺變現出來的,惠能大師說「能生萬法」。這是從禪定的手段而見到的,親自證得的,不是假的。佛的境界,要到什麼程度才能夠證得?真正證得,圓滿證得,八地以上。五十二個階級最高的五個階級,最高峰的五個階級,八地、九地、十地、等覺、妙覺,這五種人完全證得。佛這個話說得好,這五種人很多,不是佛的專利。世尊沒有說只有我證得,別的人都沒有證得。太多了,八地以上的菩薩全證得,全都看到了,七地還差一點。

  下面,「故經云:有心皆苦,無心即樂」,這兩句話重要。我們要想離苦,得無心才行,無心就樂,有心就苦。這個心是什麼?妄心,妄心頭一個,自私自利,這是眾苦的根源。把起心動念認為是自己的心,起心動念是什麼?阿賴耶的見分,或者說阿賴耶的第六識、第七識。第六分別,第七執著,我們把這個當作是自己的心,把阿賴耶的相分當作自己的身。相分是物質現象,所有物質現象都是阿賴耶的相分,我們在這麼大相分裡頭,執著這一點點這叫我的身,錯了,完全錯了。所以佛法的入門,佛教的小學,初信位的菩薩怎麼證得?真正明白身是假的,不再執著身是我,才能證得初信位,你才入門。你還執著這個肉身是自己,沒有入門,在門外。這一關就很難,有幾個人能做到?入門,條件是破五種見惑,五大類。第一個身見。第二個邊見,邊見就是對立,二邊。有我有你,這是二邊,對立的。我跟一切人對立,我跟一切事對立,我跟一切物對立,對立錯誤的,這個要放下。第三個要放下成見,自以為是。成見有兩種,一種是因上的成見,一種是果上的成見,全錯了。最後一個,邪見。這五種錯誤的看法統統放下,你才能入門。

  真放下、假放下有方法檢驗出來,怎麼知道真放下了?真放下有兩種能量現前,這兩種能量,第一個天眼,第二個天耳。天眼通,一般人看不到的你能看到。牆壁能看穿,我們在三樓,下面兩層人幹什麼,你看得很清楚,沒障礙。這是什麼?初入門,一年級的學生。天耳通,不要用手機了,再遠的朋友說話聽得見。不但聽見,他在那裡一舉一動你看見。所以這就是檢驗是不是真放下了,真放下有這兩種能力,沒有這兩種能力,不是真放下。所以,有心、無心這個要知道,有心就苦,有牽掛、有顧慮、有煩惱;無心,樣樣都沒有了

  「同八十三曰」,八十三卷,「不起妄心,則能順覺。所以云無心是道」。這個都是《宗鏡錄》裡頭說的,永明延壽的著作。如果要想知道佛教的大意,《大藏經》分量那麼多,沒有時間去看,永明大師慈悲,把整個《大藏經》裡面的精華節錄出來,就像我們現在編《群書治要360》,節錄下來,這個節錄的就是《宗鏡錄》。所以《宗鏡錄》古人稱它為小藏經,只有一百卷,把釋迦牟尼佛一切經教統統節錄在裡頭。可以把它當作佛教常識來閱讀,修行不行,它太雜了、太多了。修行要記住,一門深入,不能這麼多,不能這麼雜,做常識可以。

  若不起妄心,不執著、不分別,則能順覺,這個覺就是清淨平等覺,覺是智慧。妄心少一分,智慧就透一分;妄心少十分,智慧就透十分。智慧是真的不是假的,只是妄心它障礙,所以妄心放下,智慧自然透出來。這個道理很深,這是真理,決定不是假的。所以我們今天要培養弘法人才,弘法要智慧,知識不行。現在搞佛學的全是知識,大學裡面開佛經哲學,是知識,不是智慧。為什麼?講的人用妄心,學的人也是起妄心,與正覺不順,所以他得的是知識。不但佛法如此,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都不能用妄心,可見中國古聖先賢是開悟的人。悟有徹悟、有大悟、有小悟,像佛那樣徹悟,中國沒有,大悟有,像老子、莊子、孔子、孟子,大悟,那是真實智慧,管用。這些大悟的人讀徹悟人的這些經典,他能讀得懂,他能了解裡面真正的意思;沒有到達這個境界,看不懂。

  所以,佛的經有深有淺,我們的學習要懂得選擇。沒有能力選擇,最好選淨土宗,淨土宗是個普通法門,無論什麼樣根性統統適合,好就好在這裡。經的意思,深的人看到深,淺的人看到淺,統統都能得利益,這妙極了!跟《金剛經》不一樣,《金剛經》確實要程度很高的人才能看出來,中下根性的人不懂。我初學佛的時候遇到一個台灣大學教授,也小有名氣,嚴一萍教授。他告訴我,他看了《金剛經》,沒什麼,像兩桶水,倒過來倒過去,反反覆覆,看了一遍不想再看了。那是什麼?完全看不懂,大學教授。我們現在明瞭,他心不定名利心很重,貪瞋痴慢疑五種煩惱具足,他怎麼能看《金剛經》?

  「《金剛經》曰: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是《金剛經》上有名的三句話,三心不可得。《傳心法要》下卷有這麼一句話,「如今但學無心,頓息諸緣,莫生妄想分別。無人無我,無貪瞋,無憎愛,無勝負,但除卻如許多種妄想,性自本來清淨,即是修行菩提法佛」。這話說得好,真是傳心法要。宗門,禪宗上,真傳學什麼?學無心,於認識字不認識字沒有關係,於讀不讀書沒有關係,只要你無心,沒有妄心。沒有人我心,沒有自私自利的心,沒有好高騖遠的心,沒有患得患失的心。把這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頓息諸緣,善緣逆緣、順境逆境全放下,沒有妄想,沒有分別。無人無我、無貪瞋,沒有執著、是非人我、貪瞋痴慢,沒有勝負。像這樣許許多多的妄想統統放下,真心就現前。性就是真心,怎麼會現前?本來清淨,你把這些障礙、染污全部去掉了,這心就浮出來,真心現前。這就是修行菩提法身。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五三五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字稿 👉 https://amtbpureland.blogspot.com/2019/02/blog-post_28.htm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註原文】

0:00
『淨定安樂』

6:41
「只是在無心三昧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無心】(術語)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7:38
真心離妄念,謂之無心。非云無心識。
又妄心如幻影,自性不可得,故云無心。
又一時休止心識而使不生,故云無心。如五位無心是也。

17:26
宗鏡錄四十五曰:「大寶積經云:
文殊師利言:如人學射,久習則巧。後雖無心,以久習故,箭發皆中。
我亦如是,初學不思議三昧,繫心一處。若久習成就,更無心想。恒與定俱。

19:52
先德云:
一念妄心纔動,即具世間諸苦。
如人在荊棘林,不動則刺不傷。

妄心不起,恒處寂滅之樂。

26:02
一念妄心纔動,即被諸有刺傷。

35:26
故經云:有心皆苦,無心即樂。」

40:33
同八十三曰:「若不起妄心,則能順覺。所以云無心是道。」

47:54
金剛經曰:「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傳心法要下曰:「
如今但學無心,頓息諸緣。莫生妄想分別。無人無我,無貪瞋,無憎愛,無勝負,
但除卻如許多種妄想,性自本來清淨。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