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7日 星期日

事一心、理一心(科註三回)

事一心、理一心(科註三回)


  「又一心中,有事有理」,一心有理一心、有事一心。「事一心者,《彌陀疏鈔》曰」,蓮池大師說的,「聞佛名號,常憶常念。以心緣歷,字字分明。前句後句,相續不斷。行住坐臥,唯此一念,無第二念」,這是我常常提醒同學的。「不為貪瞋煩惱之所雜亂。事上即得,理上未徹。惟得信力,未見道故。名事一心」。未見道就是沒有明心見性、沒有大徹大悟,這都屬於事一心,事上做到了,聲聲佛號不離口,心心佛號不離心,心口一如,但是理沒透徹,沒有見性就是沒有證得自性。

  「又《彌陀要解》曰:不論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盡,皆事一心」。蕅益大師講得比蓮池大師更清楚,他這裡說不論是事持、是理持,持到什麼程度?伏除煩惱,《疏鈔》裡頭只有這個意思,乃至見思先盡,《疏鈔》裡頭沒有這個意思。伏除煩惱是事一心比較淺的,見思煩惱斷盡了,這是事一心深的,功夫深的,這是阿羅漢、辟支佛的境界,前面大概初果、二果就能做到。我們可以說,用小乘四果,蕅益大師後面這一句是阿羅漢、辟支佛的境界,前面的一句是小乘前三果的境界。這是事一心,我們做不到。

  我們有把握可以做到的,功夫成片,也就是說煩惱習氣可以把它壓住,控制住,沒斷。我們這個伏煩惱的功夫,比事一心前者還要來得淺,可是只要能伏住,臨終時候不發作,決定得生。我們怎麼學?我常常提醒同學,修行,在日常生活當中,特別是人事環境,修忍辱波羅蜜。順境善緣,沒有貪戀的心,五欲六塵真正放下,不起心、不動念做不到,要做到不分別、不執著,不能跟菩薩比,跟一般凡人比。逆境惡緣不生瞋恚,在境緣當中只生感恩的心、報恩的心。為什麼?他們來考驗我,我在這個忍辱裡頭,知道自己忍辱的功夫到什麼樣的階層,我念佛的功夫,我有沒有把握往生,時時刻刻不要放棄。順境不貪、不痴,逆境不瞋、不痴,轉貪瞋痴要在境界上轉,經典上轉不了的。在生活當中去修,工作裡面去修,待人接物裡面去修,這是真功夫,這不能不知道。持至真的見思煩惱先盡,就斷了,這個往生得大自在,在這個世界願住就住,願走就走,得大自在,事一心。

  「理一心者」,這我們聽聽而已,做不到。「《彌陀疏鈔》云:聞佛名號,不惟憶念,即念反觀,體察究審」,體是體會,究是研究,「鞫其根源。體究之極,於自本心,忽然契合。以見諦故,名理一心」。這什麼?明心見性了,忽然契合是大悟,見諦是見性,這就是法身菩薩的境界。六祖惠能大師,禪宗的,是這個境界,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也是這個境界,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理一心不亂。所以他們聞佛名號,裡頭有觀想的功夫,《般若經》上講,觀照的功夫在裡頭。即念反觀,像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這不是普通人,這個功夫要不斷向上提升。反聞,把外面的境界,耳聞聲,捨棄,不聞它,反過頭來向內。向內是什麼?內是自性,外面是識變的,外面境界是假的,不是真的,叫妙有,妙有非有,往內緣,內是真的,內是空,真空不空。為什麼說不空?它本自具足,自性裡頭本有的智慧德能。所以能夠往內,他會見性

  實際上《楞嚴經》上也是講這樁事情,《楞嚴經》的註解,古註,有古、今註,古註以長水為代表,宋朝的,今註,明朝交光大師做代表。古註,《楞嚴》裡面奢摩他、三摩、禪那,都是用天台的止觀,三止三觀來解釋,這裡頭有原因的。《楞嚴》沒到中國來之前,印度的高僧到中國來弘法,看到天台智者大師所說的三止三觀,就是天台止觀修行的方法,這印度高僧非常佩服,說了一句話,這個方法跟佛講的《楞嚴經》很接近。所以中國人知道印度有一部《楞嚴經》沒傳到中國來。印度人吝法,他們對這個經看得很重視,這個經不傳到國外。他們的出家人到外國去,外國人到印度去取經,這個經是藏起來的,祕密。

  唐朝這時候,般剌蜜帝法師發無上心,把這部經偷渡到中國。中國人聽到這部經很久了,沒見過。他偷渡也非常非常艱難,二次偷渡都被海關查出來。第三次偷渡,把這個經寫在很薄的紙張上面,不曉得用什麼東西,寫完之後捲起來,把手胳膊剖開,藏在這裡頭,檢查沒查出來,這麼帶到中國來。到中國來之後,胳膊再劈開,拿出來,用藥水洗乾淨,字顯出來,真不容易。經送到中國來之後他就回去,回去什麼?承擔處分,我把經偷渡出去,該怎麼處分,接受,回去自首。所以這個經翻譯用他的名字,實際上他沒有參加翻譯,紀念他,這個人太難得了。

  《楞嚴經》上所說的,奢摩他、三摩、禪那,經上講得很清楚,捨識用根。天台三止三觀,它沒有捨識,它是用第六意識,這就是跟經的原義不同。這個問題被交光法師看出來,交光法師覺得他有使命,他想註這部經。在這時候他壽命到了,阿彌陀佛來接引他,序文上寫的,寫得很清楚,佛來接引他。他向阿彌陀佛告假,就說《楞嚴》過去這個古註不是佛的意思,佛的意思要捨識用根,不能用第六意識,用六根根性,不是用六識,《楞嚴經》要重新註解,告假,我經註好之後再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准許他,佛就離開,他寫這部註解。所以這個註解叫新註,修學的理念方法跟古註不一樣。

  這是即念反觀,《楞嚴經》上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我們做不到。體察究審,鞫其根源。體究之極,於自本心,忽然契合,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叫理一心,這個決定做不到。不但理一心做不到,事一心也做不到。我們能做到的,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決定得生,一般講生凡聖同居土。蕅益大師為我們示現,有人向他請教,你求往生,什麼樣的品位你就滿足?大師告訴人,我只要能往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就滿足了。我們要牢牢記住蕅益大師這句話,不要去貪圖我要爬到多高的地位,那還是有好勝的心,心不清淨,心不平等只求往生,把品位忘得乾乾淨淨,不要去理會,也許品位很高。你一心求高品位,可能品位不高,不如一心專念,這個重要,學蕅益大師。

  下面又引用《要解》,這是蕅益大師他講的理一心,他說了,「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本性佛,皆理一心」,就是明心見性,用念佛的方法念到明心見性,這就是理一心。在一心當中,理一心是最上的,理一心往生就是往生實報莊嚴土。這樁事情,今天時間到了,我們下一堂再研究。因為極樂世界有特殊因緣,每個往生的人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就是理一心。換句話說,我們事一心不亂都沒有證得,到極樂世界得到佛力加持,統統變成理一心不亂的境界,這太難得。這個法門要是捨棄,那叫真可惜,因為這個法門確確實實能幫助你一生成就無上菩提,我們要看重它,我們要認真努力學習,決定不能空過。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六四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彌陀疏鈔》云」,這是黃念老引用蓮池大師的《疏鈔》,他說,「執持名號,一心向往,即事一心。執持名號,還歸一心,即理一心。」這是蓮池大師給我們解釋念佛功夫有上中下三等,上等的理一心,中等的事一心,下等的功夫成片,都能往生。上等的理一心是法身菩薩,像惠能大師那樣的人,那是上等,我們學不到;中等的事一心是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我們也做不到;我們能做到的,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也有三輩九品,上品的,這是講我們做得到的,上品的可以生死自在,我想什麼時候到極樂世界去,什麼時候佛就來接我,有這個把握。中等的功夫成片,預知時至,大概在往生前,好的,三個月就知道,這我們遇到過的,功夫好的;次一等的,一個星期之前知道,二、三天之前知道的很多,不需要人助念,頭腦清清楚楚,沒有病苦,到時候他就走了。功夫成片下等的,臨終的時候要有人幫他助念,提醒他。都是決定往生,真正有成就。

  蓮池大師所說的完全從事上講,可是蕅益大師講得清楚,比他說得微細。「執持名號,一心向往」,我們只有一念,這一念就是極樂世界,其他都放下。經上告訴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什麼叫菩提心?我們對於西方極樂世界絲毫懷疑沒有,肯定真有,真有阿彌陀佛這是信,你真信,沒有懷疑。第二個條件,我真正想往生極樂世界。這部經我過去講過,大家要真正做到真信真願,需要把這部經,連這個《註解》,至少要從頭到尾讀三十遍,你就相信。你要能念三百遍,你就是決定往生,一天念個幾聲佛號就可以,為什麼?你這個心是在定。心裡有極樂世界,心裡有阿彌陀佛,這比什麼都重要,這叫一心,這一心向往,我向著西方極樂世界,我一定要往生,這叫事一心。蕅益大師後頭還有一句,念到見思煩惱斷掉,見思煩惱斷了,證阿羅漢果,自然超越六道輪迴,還是屬於事一心。理一心呢?「執持名號,還歸一心」,真正懂得這個道理,自心念自心。曉得什麼?極樂世界從哪來的,阿彌陀佛從哪來的,是我自心變現出來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我的自心是什麼?就是剛才講的比喻,電視的屏幕。電視屏幕是我的自心,也是佛的自心,我的自心跟佛的自心是一個心,不是兩個心。換句話說,阿彌陀佛從哪來的?是我自心變現出來的,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這樣念佛回歸自心,自他,他是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融成一體,這叫理一心。這個品位就高,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是法身菩薩。

  整個宇宙,全宇宙就是自心變現出來的,佛在《楞伽經》上所說的。楞伽就是現在的斯里蘭卡,釋迦牟尼佛在世曾經到那裡去過三次,在楞伽山講的經就稱它作《楞伽經》。《楞伽經》裡面最重要的思想,全宇宙是自心現量,從哪裡來?自己心裡變現出來的,真的是心外無法、法外無心,純粹是大乘究竟圓滿的境界。能夠契入這個境界,不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經你全通了,乃至於他方世界過去未來一切諸佛所說的經教,沒有一樣你不通。這就是我們今天遇到的困難,困難是沒好老師。怎樣培養師資?只有走老路,釋迦牟尼佛的老路,不要老師,用佛的方法。佛是什麼方法?「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是一部經、一個法門,不要改變,你努力幹十年、幹二十年、幹三十年,你就開悟了。十年可以得到清淨心,心裡沒有妄念,除了這一部經教之外,沒有一個雜念,你得定了。你要學《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念佛法門,你就得到念佛三昧;如果你學《華嚴經》,得的是華嚴三昧;學《法華經》,得的是法華三昧。方法不一樣,唯一依靠的經典不相同,但是三昧是相同的,三昧就是禪定,就得定。得定之後,繼續努力,不要放鬆,快的,一年、二年開悟;次一等的,十年、八年開悟;再次的,二十年、三十年準開悟。開悟就像惠能一樣、像釋迦一樣,全通了。

  我們今天培養儒釋道一流的教授、專家,採取這個方法,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我們提供學習的場所,提供衣食住行,讓他生活沒有憂慮;提供他參考資料,讓他在那裡讀十年書,十年就專攻一樣。我們招的這些,這個漢學院沒有老師、沒有學生,我們招研究員。研究員從哪裡來?從教師團隊裡頭來,他是小學教師、是中學教師,年歲還輕,四、五十歲,用十年的時間正好。他懂得教學法,他懂得讀書,他懂得找參考資料,這是他很熟悉的,我找這些人,目標定兩百人。十年,這前十年,我們要救社會,要幫助社會恢復到安定和諧。我們採取什麼學習材料?就是《群書治要》,唐太宗的。《群書治要》是從古籍,六十五種古籍裡面節錄下來的,我們就把這六十五種典籍做為我們學習的資料。一個人專攻一樣,十年之後他就能講這部經,從這部經裡頭節錄出來的治要,就講治要,開始講這個。他要寫講義,講義是他的著作。他講演的時候我們給他錄像,這個錄下來的是他教學的資料,我們用光碟、用他的講義送到教育部去審查,馬來西亞的教育部,這我跟首相談過的。如果教育部能夠肯定,拿來這些資料符合博士學位的水平,請教育部頒給他們漢學博士學位,他可以在全世界大學裡面講漢學、教漢學。我把這個理念跟首相詳細討論,他聽明白了。我還舉了一個例子,他是馬來人,回教徒,虔誠的回教徒,我說你們回教的聖人穆罕默德不認識字,真的,穆罕默德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你看,他能夠說出一部《古蘭經》,他說出,別人把它記出來,《古蘭經》這麼來的。你就相信,不認識字,有智慧,能夠通達世出世間一切法。我們今天找不到老師,就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的總原則、總綱領,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就這兩句話。只要你能夠有苦心、有恆心、有耐心,你去幹,你決定有成就

  在我們當代,東北有個劉素雲居士,現在也很出名。她怎麼學成的?十年讀一部《無量壽經》。她是聽,聽我早年講《無量壽經》的光碟,早年講得簡單。現在有講註解,這詳細了,時間長。早年講的大概是一百多個小時,不超過二百小時的樣子。她就聽,每天聽經十個小時,十個小時實際上她是聽一個光碟,就是一堂課,一堂課是一小時,一小時重複聽十遍,就是十個小時聽經,除聽經之外就念阿彌陀佛,她什麼念頭都沒有,十年得念佛三昧,沒有大徹大悟應該也有大悟。怎麼知道?沒有學過的經典請她講,她講得頭頭是道,她有這個能力。《無量壽經》是她學過的,她講這不稀奇,沒講過的經,找她都能講得很好。這是一個很好的榜樣。她是個普通人,不是天才,她能學成功,說明人人都能學成功,就是要有環境。我們今天有這麼一點福報來護持他們,提供環境,讓他們住在這裡頭,對生活沒有憂慮,對家庭也沒有憂慮。這些老師從學校退休下來,還有退休金,退休金可以養老,可以養家。自己生活費用我們照顧,他住在漢學院裡頭,讓他整個身心安定下來,一心一意專攻一門典籍。因為是漢學,漢學包括儒釋道,所以除《群書治要》之外,選擇佛教的經典、道教的經典都可以,我們都歡迎。這是講到一心,一心不思議,不可思議,真正還歸一心,無事不辦。這是理一心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六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