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7日 星期日

淳心、一心、相續心:「具此三心,若不生者,無有是處」

淳心、一心、相續心:「具此三心,若不生者,無有是處」

【科註原文】
至於末世,持名者雖廣,而往生者不多,《安樂集》亦有問答如下:「

2:43
若人但稱念彌陀名號,能除十方眾生無明黑闇得往生者。
然有眾生稱名憶念,而無明猶在,不滿所願者何意?

3:41 10:39
答曰:由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故也。
所以者何?謂不知如來是實相身,是為物身。

5:54 13:47
復有三種不相應:
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
二者信心不一,謂無決定故。
三者信心不相續,謂餘念間故。
迭相收攝。

若能相續,則是一心。
但能一心即是淳心。
具此三心,若不生者,無有是處。」

此論直指當世淨業行人之病根。

23:16
念佛而不能得往生之果者,
以不知如來是實相身。認身如物,取相執著。妄生計較,缺少智慧,失中道義。
另則三種不相應,此三種不相應,一言以蔽之,只是信心不足。

往生資糧即信願行,缺一不可。
據《要解》所云,信願有缺,則持名縱如銀牆鐵壁,風雨不入,亦不能往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底下這一段專門對我們說的,「至於末世」,我們現在生在釋迦牟尼佛的末法時期,「持名者雖廣」,多,信願持名的人很多,「而往生者不多」。像李老師常說的,他不說別人,他說自己的蓮社,他所帶領念佛的這些同修。老師往生的時候,台中蓮社的蓮友超過五十萬人,這個也是老師的法緣殊勝,全台灣各地都有。老師常說,蓮友當中,不說別人,自己的蓮友,一萬個人,念佛人(蓮友),真正往生只有三、五個。一萬人裡頭三、五個,十萬人就三、五十個,五十萬人差不多就是真正往生的二、三百人而已。二、三百人到極樂世界去作佛,不得了!這功德就非常殊勝。為什麼往生的人不多?《安樂集》就是道綽大師的話,「亦有問答如下:若人但稱念彌陀名號,能除十方眾生無明黑闇得往生者。然有眾生稱名憶念,而無明猶在,不滿所願者何意?」前面這一句,念佛往生了,能除十方眾生無明黑暗,往生了。還有不能的,沒有往生的,這什麼意思?「答曰: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故也。說得好,沒有真做。聽經沒有真正聽懂,沒有真正覺悟,所以他的煩惱習氣伏不住,一切境緣放不下,這就不能往生

  我們繼續看底下,「所以者何」,為什麼?「謂不知如來是實相身,是為物身」。不知道阿彌陀佛,我們常講法性身。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我們的身相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個個都是法性身,跟這個世界完全不一樣。「復有三種不相應」,這都是原因。「一者、信心不淳」,有時候相信,有時候懷疑。這什麼原因?對於經教不熟,沒透徹。經教的目的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就這個目的來說,這個會集本跟這個集註,是《無量壽經》漢譯的這些經本最完善的本子,諸位比較一下全就知道了。「二者、信心不一,謂無決定故」。又信極樂世界、又信禪、又信教,他信得很多,學得很雜,禪淨雙修,禪密淨三修,這個都是無決定,所以他沒能往生。「三者、信心不相續,謂餘念間故」。餘念就是有雜念,信心裡頭還有雜念,雜念多。第一個雜念,大家統統有的,身體,中年以上身體常常有病痛,把念身體擺在第一,把西方極樂世界擺在第二,這叫信心不相續。還有其他的念頭,名聞利養,多了,這麼多的雜念困擾著你,雖念佛不能往生。下面說,「迭相收攝」,這些雜念困擾著你,就這個意思。「若能相續,則是一心」。相續就是念佛的念頭一個接著一個,全是佛號沒有雜念,那就是一心,功夫成片。「但能一心即是淳心」,這個心就淳了,信心淳了。「具此三心,若不生者,無有是處」,淳心、一心、相續心。下面是念老為我們的解釋,「此論直指當世淨業行人之病根」。念佛而不能往生者,那是果。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六八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曰:由不如實修行」。這個問的意思,是問末法時期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提出這個疑問,為什麼會有這種情形?道綽大師在《安樂集》裡頭答得很好,他說由於不如實修行。如實兩個字是解門,就是看破。這個法門,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我們認識不清楚,對他還有懷疑,所以修行功夫不得力。為什麼?不知道「如來是實相身,是為物身」,物是物質,以為阿彌陀佛跟我們這個身體是一樣的,這個錯了。我們這個肉身,物質的身是有生有滅,阿彌陀佛是實相身,就是法性身,不生不滅。《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如來身是唯心所現,沒有識變,所以它不變。我們的身是心生的,但是這裡頭有識,識產生了變化,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十代表無量,把不生不滅的身變成有生有滅的肉身,這物質現象的身。這是什麼?這叫根本上的錯誤。

  我們認知錯誤了,於是自自然然有下面三種不相應,「復有三種不相應」,第一個「信心不淳」,第二個「信心不一」,第三個「信心不相續」。我們回想一下,我們自己是不是這樣的?確實如道綽大師所說,我們真的有這三個不相應。後面是念老講的,「此論直指當世淨業行人之病根」。《安樂集》成書是在唐朝初年,距離我們現在一千多年,那個時候是像法時代,像法之末,末法之初,在那個年代。大師已經把末世念佛人的病根揭露出來,提醒我們。我們現在如何讓信心純淨,如何讓信心專一,如何讓信心相續,這是我們三樁大事情。這三樁大事情都要依靠真正對淨宗的理解,所以經教就非常重要

  理解,首先是經本。《無量壽經》在中國多次翻譯,在譯經史上,是唯一有十二次的翻譯,任何一部經在中國沒有這麼多次的翻譯,《無量壽經》十二次。非常可惜,這個經本有七種失傳了,現在剩下來的有五種,五種本子裡面的內容不一致,裡面的差異很大。所以古德根據這個事實,判定釋迦牟尼佛在當年,在當世的時候,不止一次講這個經。如果只有一次,翻譯本應該是大同小異,不可能有很大的差別。跟其他的翻譯經典來看就非常明顯,《金剛經》有六種翻譯,都保存在《大藏經》裡頭,真的是大同小異,沒有太大差別。唯獨這部經,有很大的差別,最明顯的,大家統統能看得出來的是四十八願。現在這五種本子裡頭,講四十八願的只有兩種,講二十四願的,你看差很大了,也有兩種,還有宋譯的本子三十六願。這個事要是說世尊只講一次,眾多的翻譯絕對不會有這麼大的差異。所以古大德判定釋迦牟尼佛多次宣講,一生多次宣講的只有這一部經。

  為什麼要多次宣講?娑婆世界眾生的根機,只有這個法門能普度,能修行成正果,往生就是證果。其他法門要斷煩惱、要得定、要開慧,這個一般人決定做不到。淨宗法門許可帶業往生,人人有分,我們學這個經教,學這個本子,學到這個地方,對於這句話深信不疑,沒有懷疑了。如果我們能夠調整,信心純淨,信、解、行都不夾雜妄念、雜念,我們的心就純了,專修持名念佛,其他的統統放下。心純,信專一了,我只信西方有極樂世界,我只信我發願求生,臨終之時,阿彌陀佛決定來迎接我往生。我深深相信這一聲佛號,能滅無量罪,能生無量福,信心就專一了。這個純淨的信心念念相續,不能讓其他的念頭進來真正做到一向專念,我們這一生決定往生

  念老後面這幾句話說得好,「念佛而不能得往生之果者,以不知如來是實相身,認身如物,取相執著,妄生計較,缺少智慧,失中道義」。這個問題就是要在經教,也就是在這部《大經科註》裡面能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讀誦《無量壽經》,學習黃念老的集註,這個問題就解決了。「三種不相應,一言以蔽之,只是信心不足」。一句話就說盡了,信心要圓足,不但要足,圓滿,要圓足。「往生資糧即信願行,缺一不可」,這是我們大家都知道的。我們真正發願,什麼時候往生?什麼時候都好,念念求往生,一定會求到。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會上說,「憶佛念佛」,憶是心裡想著,我每天想阿彌陀佛,早晚想阿彌陀佛,時時刻刻都想阿彌陀佛,這是憶佛,得空的時間念阿彌陀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現前在這一生當中,我們會見到佛,夢中見佛、定中見佛、現前見佛,關鍵全在信心,要真信。所以往生資糧就是信願行,缺一不可。「據《要解》所云」,蕅益大師說的,「信願有缺,則持名縱如銀牆鐵壁,風雨不入,亦不能往生」。蕅益大師這句話非常肯定,決定要有願,決定要有信,這是淨宗法門最大的關鍵,我們一定要掌握住。信願如果不足,問題都在對這個經教契入不夠,真正深入《無量壽經》,信願一定是圓足。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六九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