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2日 星期二

要求菩提,不要把求放在心上

要求菩提,不要把求放在心上


 「菩提心論曰:二乘之人雖破人執,猶有法執」。二乘,聲聞、緣覺,我執著破了,他有法執,所以他不能見性。他還要在四聖法界裡面把法執放下,他就能超越十法界,法執沒破,十法界出不去。那我們就曉得,十法界裡面聲聞、緣覺、菩薩、佛,他們在那裡破什麼?在破法執。我執破了,超越六道輪迴。我們要記住,常常有個我,什麼都為到我,出不了六道輪迴,大乘、小乘都不能成就。學來學去都是學一點皮毛知識,今天美其名曰佛學,如是而已,與了生死、出輪迴毫無關係,你說這個問題多嚴重。初果須陀洹就要放下身見,不能把身體看作我;知道身不是我,心裡頭沒有身是我的這個念頭,才能證須陀洹果。心裡頭還執著身是我,永遠,四果四向他是初果向,沒有辦法證得初果。我們修淨土,可以帶業往生,這個執著能帶得去,可是總要記住,帶得愈少愈好,愈淡薄愈好,不要太濃,往生才有把握。

  有我執的人,往生最怕外面環境干擾。《印光法師文鈔》裡頭提到一個老修行,念佛人,念得很好,往生的時候一些同修送他往生,助念。在他往生這個時候,正是緊要的時候,好像是他的家親眷屬忍不住哭起來。這一傷心哭起來,捨不得他走,他沒往生,又回來了,就搞輪迴。印光法師對這樁事情很惋惜,說真可惜!你看看,家親眷屬不能忍受,放聲大哭,完了。這就是情執很重,每個人都有,這不是好事,真是麻煩!不能不斷,要真的把它斷除,它到時候真起作用,真干擾你不能往生,這一生空過了。所以我們明瞭這些事情,佛千言萬語勸我們放下,應該放下,不要執著。

  所以,我們要不要求菩提?要求,不要把要求這個心、這個念頭放在心上,所謂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這就對了。無作,不放在心上;作不作?真幹。我們今天真幹的,比經上講的是容易多了,我們真幹就是信、願、持名。對這個世間法絕不計較,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要用平常心看待,別當真,知道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不能做違背良心的事情,不能做與性德相悖的事情,這決定不能,決定有害處。好事可以做,不要放在心上,放在心上變成福報,好事做多了,來生大富大貴;更大的福報,人間沒有,到天上去,不究竟。不究竟的事情太多了,一萬個念佛人,往生的只有三、五個,這是六十年前李老師說的。今天這個環境,一萬個人大概只有一、二個,你就知道多少人因為放不下沒能往生,我們得要清楚。

  我們是有了法執,就是作相,也就是著相了,「自離於理體之實際」,我們跟理體,就是跟真如、自性愈去愈遠,「故云不當理實」。「此人則遠離於菩提也」,他是想求菩提,結果跟菩提愈走愈遠。下面說,「今謂行者雖知修行往求,了了識知理體無求」,這個就清楚,他明瞭理上了不可得,但是「仍不壞假名,是故備修萬行,故能感也」。六度萬行他真幹,幹怎麼樣?他不著相,所以就能起感應,這個感應是智慧現前,煩惱輕,智慧長。斷惡不著斷惡的相,修善不著修善的相就好,做了之後心裡面乾乾淨淨,心裡頭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是真心。不能叫清淨心受染污,不能叫平等心起波浪,這個比什麼都重要,這叫定功,禪定的功夫。

  「是故《大智度論》云:若人見般若,是則為被縛」,這個人見到般若,他已經被般若捆綁了。「若不見般若」,也被捆綁了。為什麼?見跟不見都是個念頭,妄念,都是妄念,這個妄念把你的清淨心染污了,讓你的平等心起波浪,波動了。所以見、不見都沒有,都不可以放在心上。「若人見般若,是則為解脫,若不見般若,是亦為解脫。」龍樹菩薩解釋說,是中不離四句,不離四句者這就是煩惱,就是纏縛;離四句者,那就對了,那就是解脫。

  這個四句,參考資料裡頭此地也有,術語。四句是什麼?「以有空分別諸法,謂為有而非空」,是第一句,這是有門。反過來,「空而非有」,這是第二句,空門。再反過來,「亦有亦空」,這是第三句,亦有亦空門。再反過來,「非有非空」,這第四句,非有非空門也。「有無之法門盡於此」,這四句就說盡了。「就一異有無等義而分別之,亦如是,謂之四句門。又云四句分別,此中初二句云兩單,後二句為俱是俱非,亦曰雙照雙非」。末後,《三論玄義》裡說:「若論涅槃,體絕百非,理超四句。」涅槃就是真如,就是自性,就是實相,就是實際,就是菩提,就是般若。

  你心裡頭這四句著一句就錯了,無論是哪一句,心裡頭有這個意思,心被染了,心起波動,所以實際理體你見不到。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用得上,用它來幹什麼?用它來辦事,用它來幫助眾生覺悟。但是叫他不能執著,一執著就壞了。這個地方,禪宗裡面常說會麼?會就是用它不執著它,就會;用了它執著它,錯了。為什麼不能執著?因為它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是事實真相。它起作用的時候有相,既然有相就有四句。在教學當中,用四句破執著,就對了;用四句執著四句,就錯了。所以用四句不執著四句,這就對了。

  平常我們呼個人,叫個名字他答應了,你在哪裡?他說我在這裡。這裡頭有沒有四句?有,不是沒有。為什麼?我們都執著,他叫我,真的,我有個我,我真在什麼地方,這就是全都落在執著,落在有句。你叫我名字我答應,真有,我現在真在這個地方,不曉得萬法皆空,了不可得。你叫菩薩,菩薩也是這個答覆,也一樣的,但是菩薩不執著。既不執著這個身是我,也不執著這個環境是真實的,不執著,沒有一樣不是假的,沒有一樣不是空的。這就是人家會,我們不會。我們修行在哪裡修?就在這上修,就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之處修

(中略)

  《大智度論》上這幾句話說得很好,龍樹菩薩給我們解釋,不離四句,四句裡頭著一句就是煩惱,四句統統遠離你就真正得解脫了。「今祈菩提」,我們現在求菩提,「但能如此修行,即是不行而行,不行而行者,不違二諦大道理也」。害怕我們不懂,下面念老再給我們解釋,「不行而行,即無求而求,雖知理體無求,菩提無得」,可是我們還是求。還是求,知道,事實真相知道,不是不知道。不知道迷了,那就錯了,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我們天天還是在求。「仍備修萬行」,圓滿的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以感菩提」,心裡面日常生活樣樣都不要放在心上,讓清淨心常常現前,清淨心生智慧,就是菩提。心不清淨,雜念多,妄念多,這就是染污多、波浪多。波浪多,心不平等,雜念多,心不清淨,這就錯了,這個感得的是煩惱,不是菩提,菩提是智慧,菩提是覺。所以斷惡修善,幹,非常認真幹,不放在心上,這就「妙契中道」,這就能得菩提。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三九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