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7日 星期日

理一心就是清淨平等心。心沒有到清淨,沒有到平等,那一心專念是事一心

理一心就是清淨平等心。心沒有到清淨,沒有到平等,那一心專念是事一心


  下面,蓮池大師說得好,「今謂至心者,即一心也」,這就說出來了,關鍵是你要至心,真誠到極處叫至心。我們現在的人犯最大的毛病,就是沒有辦法把真心拿出來,念念都護著妄心,護著自己。所以為什麼佛法起步就教你放下身見,不要執著身是自己,就好辦了。執著身是自己,念念都是想著這個自己,想著這個假身,顧著這個假身,堅固執著,不肯放下,那真心是永遠不能出現的。至心就是一心,即一心也。下面講得好,「若事一心,雖能滅罪,為力稍疏,罪將復現」。這個一念能滅罪,但是真誠不夠,雖然滅罪,罪還會起現行,好像伏住它,沒斷根,根還在。現在你是石頭壓草,壓住了,石頭掀開它又起來了。那要怎麼樣?「多多之念,止可滅少少之愆」,這就是罪業。

  我們現在是這樣一種情形,天天念佛,但是起心動念還是罪業。我們這些念頭從早到晚,我們有沒有反省,幾個念頭是為正法起的,幾個念頭是造輪迴業?或者我們問,有幾個念頭想到求往生,有幾個念頭是搞六道輪迴?兩個一比較就知道了。真正為往生這個事情的念頭多,搞六道這個事情念頭少,這個功夫是逐漸向上提升。如果搞六道輪迴這個念頭多,而且有力量,念佛求生淨土這個念頭少,力量很微弱,就決定不能生,這是一定的道理。六道輪迴的心,只顧自己,不顧別人,叫沒有慈悲心,不能捨己為人。這都是造輪迴業,念念都在造輪迴業。名聞利養放不下,七情五欲放不下,貪瞋痴慢放不下,這些念頭常起,有意無意常起;念佛這個念頭、懇切求生淨土這個念頭發不出來,想往生,實際上去不了。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經,我們還有個好處,天天在一起分享經教,這四個小時提醒自己。可是習氣很重,一天二十四個小時,只有四個小時提起來,其他的二十個小時忘掉了,這就是為什麼功夫不得力。我天天都在學,功夫還是不得力,時間不夠。為什麼古人每天誦經要十幾個小時,道理就明白了。唯有長時薰修,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功夫才得力。天天薰修,時間短了依然不得力。什麼時候得力?哪一天開悟就得力了。煩惱習氣堵住了悟門,煩惱習氣不肯放下。放下,這個悟門是開的,容易開悟,容易明瞭;堵死了,這門開不開。

  下面這句話說,「此之至心,正屬理一心」。《疏鈔》裡頭所說的一心是指理一心,理一心就是清淨平等。我們的心沒有到清淨,沒有到平等,那一心專念是事一心。「一心既朗,積妄頓空」,這真心,邪不勝正。無量劫的罪業是妄心,真誠一念,這是真心。下面這個例子舉得好,一心既朗,積妄頓空,「喻如千年闇室,豈以一燈,闇不速滅」,這例子舉得好。一心,前面我們念過,就是一佛,一心就是一智,就是佛智。這一心現前,自性裡面的智慧光明透出來,不要說是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八億億劫生死重罪也統統消失了。因為罪業是妄念,你這一念真心現前,一切妄念統統沒有了。譬如千年暗室,這個房間一千年沒有燈光,黑暗,我們點一盞燈就照明了,黑暗就沒有了。把黑暗比喻罪業,把燈明比喻一念,至心一念。

  用心要真,我常講,真,不是在念佛的時候真心,不念佛的時候用妄心,一點用都沒有。為什麼?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沒有一個人說我對佛用真心,我對其他的用妄心;換句話說,對佛還是用的妄心,真心沒有透出來,這不能不知道。那要怎麼樣學?對一切人事物統統用真心,決定沒有用妄心的,這個人決定得生淨土。為什麼要用妄心?只有一個原因,保護自己的名聞利養,保護自己利益。不就是為這個嗎?自己是假的,不是真的,一口氣不來,什麼是你的?你要把這個問題搞清楚、搞明白。所以印光大師常常把死字貼在額頭上,我們參觀他的關房,他的小佛堂佛像背後就是一個死字。常常想到這個事,萬緣放下了。道場裡面該做的事情,年輕人去做,他不聞不問。年輕人有困難來請教他,他教你,你會了你去做去,他不聞不問。他才能得清淨心,他念佛的功夫才得力。這是老人為我們示現的,現身說法教導我們的,我們要能看得出來,要能體會得到,要感恩的心。

  所以今天應機,最契現代眾生機的一部好書,就是《印光大師文鈔》。雖然是文言文寫的,很淺顯,能看得懂。我當年跟李老師,五年的時候老師告訴我,我只能教你五年,五年之後,我給你介紹一個老師,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不在了,《文鈔》在。老師拿了一套《文鈔》,正、續兩編一共四冊,給我。教我做印光大師的學生,每天讀《文鈔》,依教奉行,就是印祖的學生。所以我希望淨宗同學,三十歲以下的,四十以上不行了,三十以下的可以讀。讀,現在大師的全集出來了,那個時候沒有全集,只有《文鈔》正續兩編,現在有全集。全集裡頭有《菁華錄》,《菁華錄》好,摘要,像《群書治要》一樣,摘要的,都是最精彩的開示。要把它念熟,最好念到會背,每天去念它,當作功課來做。經,用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註解看黃念老的集註,我們用的這個本子,修行的典範就是《印光大師菁華錄》。一定要做到,不做到沒有用處。怎麼做法?還是章嘉大師的兩句話,看破、放下,印光大師也是教我們看破、放下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六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