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30日 星期一

家之父兄。國之君長。與凡年高、德高、位高、識高者。皆當加意奉事


宗廟尚親,朝廷尚尊,鄉黨尚齒,行事尚賢,大道之序也


夫天地至神也,而有尊卑先後之序,而況人道乎!

宗廟尚親,
朝廷尚尊,
鄉黨尚齒,
行事尚賢,
大道之序也。


夫天地至神①也,而有尊卑先後之序,而況人道乎!宗廟②尚③親,朝廷尚尊,鄉黨④尚齒,行事⑤尚賢,大道之序也。(卷三十七 莊子)
〈群書治要360 第三冊 參、貴德 一、尚道〉

【註釋】①至神:猶至道,道家多指最玄妙精深的道理。②宗廟:古代帝王、諸侯祭祀祖宗的廟宇。③尚:尊崇,重視。④鄉黨:泛稱家鄉。周制,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五百家為黨。⑤行事:行為,事蹟。

【白話】天地是最神聖玄妙的,尚且存在尊卑、先後的秩序,何況是人呢!宗廟尊重親族,朝廷敬重尊長,鄉里尊重老人,辦事尊重賢能,這是天地大道所體現的秩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之父兄。國之君長。與凡年高、德高、位高、識高者。皆當加意奉事


何謂敬重尊長。
家之父兄。國之君長。與凡年高德高位高識高者。皆當加意奉事。

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愛婉容。柔聲下氣。習以成性。便是和氣格天之本。
出而事君。
行一事。毋謂君不知而自恣也。
刑一人。毋謂君不知而作威也。事君如天。

古人格論。此等處最關陰德
試看忠孝之家。子孫未有不綿遠而昌盛者。切須慎之。

《了凡四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到這裡是一段,第九段這是講敬長,裡面包括了孝親的意思在裡面。首先了凡居士給我們舉了幾個例子,換句話說,將尊長的定義給我們標示出來。我們看這個文字,依然是由近及遠,先說最近的,這是我們一個家庭裡面,父兄這是尊長。由家庭再擴展到社會,社會裡面就有君臣、有朋友,先說君臣。君臣諸位不要把它看呆板,以為就是過去帝王時代皇帝與臣子,那麼看法就看太呆板了。五倫裡面的君臣,君是站在領導地位的,臣是屬於被領導地位的,所以這個定義非常之廣泛。譬如在政府機構裡面做事,你這個機關的首長這就是君,他底下的侍從就是臣;在一個學校裡面,校長就是君,下面教職員就是臣,要懂這個意思;在一個公司行號裡面,董事長就是君,底下的這些職員就是臣。諸位要懂這個意思,就是說領導與被領導。我們一般人在這個世間,不是領導別人就是被別人領導,縱然出家也不例外。你不要說我不願意人家領導我,我也不想領導人,出了家在一個寺廟裡面,寺廟住持就是君,住持以下的這些執事也是屬於臣。可見得領導與被領導是必然的道理,這一點意思我們要懂得,然後你就曉得,此地所講的君臣就指的這個意思。

  除此以外,朋友之間,既不屬於尊長,亦非父兄。這個裡面也有尊長值得我們敬重的。下面舉出了四個例子,當然還不止這四條,這是舉出四個例子代表,我們可以依此類推。第一個是年高,年歲大,我們要尊敬他。第二個德高,縱然年歲不大,這個人有道德,我們也要尊重他。譬如我們佛門裡面過去鳩摩羅什大師,他在童子的時候,德行修養就超過一般人,所以在小孩的時候,在社會上一般人都尊敬他,為什麼?他有修養、他有道德。所以德高之人我們要尊重他,這就不在乎年齡了。第三是位高,他在社會上有相當高的地位。這個地位裡面又分許多種,要拿現在來講,比從前分得更細密了,或者是他在政治上的地位,或者是他在經濟上的地位,或者在教育上的地位、在技術上的地位,那就很多了,總而言之,他在某一界裡面有相當的地位,這是稱之為位高。第四種是識高,他不一定有地位,識高,換句話說,有學問,他有見識,換句話說,也許他也不一定年齡大,也不一定很有地位,也不一定很有財富,但是這個人有眼光、有見識,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學問了,這樣的人也要敬重他。這個也就是尊長裡面包括了這麼多的這些範圍,這是我們首先要了解的,哪些屬於尊長,指給我們了。

  下面這就講敬重之道,『皆當加意奉事』,可見得文裡面用「加意」兩個字,這就是說不是尊長(普通人)我們也要敬重。佛法裡面,你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個就教給我們「禮敬諸佛」;世間法我們打開《禮記》,第一句,「曲禮曰:毋不敬」;佛門課誦這些懺悔文裡面,你看多多少少的都有「一切恭敬」,這都是我們常常念到的,哪有不恭敬的道理?對於這些人要「加意奉事」,就是要特別的恭敬,並不是告訴我們,除這些人之外,我們可以不必恭敬,那就錯了,一切人都要恭敬,這些人要格外的恭敬,是這個意思。

了凡四訓 第二十四集


2018年4月29日 星期日

心思散漫,修量太少(自了法師)


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之五(自了法師)

(二)心思散漫,修量太少。


⭕現在的人往往認為自己修行很好,稍微做一點善法就覺得自己很精進。但實際上這只是盲目樂觀而已。
仔細觀察,大多數時間都用於忙碌世間瑣事,心完全散在欲塵當中

⭕今天新一代的人,每天能堅持一堂功課都很困難

大家普遍比較喜歡聽法,因為聽法主要依靠他力來獲得了解,自己只要帶著耳朵就可以了。
即使不是特別用心、專注,一堂課下來也會感覺懂得不少法義,感覺很不錯

心真正安住下來,長時間的保持清淨,處在修法的狀態當中,就很困難了。
甚至在一天當中,心很專注的念幾句佛號都做不到……

按照臨終時的業力輕重做衡量,當然是很難往生。
因為平生大部分的時間、精力都用在造輪迴業上面。

⭕懂得念佛法門之後有悔悟之心。起碼心的方向已經轉變了,真心想改好,知道以念佛、往生為重,這樣才有希望帶業往生

否則明明知道要念佛,內心就是絲毫不肯回轉。
在一生幾萬天當中,分分秒秒、剎那不斷的造很多轉生輪迴的業
這樣還想憑空往生,就很困難。

⭕唐朝的懷玉法師,一生之中常坐不臥,誦《阿彌陀經》三十萬遍,每天念佛號五萬聲
寶相法師每天誦《阿彌陀經》七遍念佛號六萬聲
道綽大師每天念佛號七萬聲
宋朝的思照法師,每天四更時起床(凌晨一至三點)開始念佛,三十年如一日。
清朝的省庵大師(蓮宗十一祖),自從他二十四歲受具足戒後,一生當中日中一食,夜不倒單。他把每天的日課分為二十分,其中十分念佛,九分作觀,一分禮懺。到晚年的時候,每天念佛號十萬聲

⭕宋朝的王古居士,平生精勤念佛,手裡的念珠從來沒離開過。行住坐臥當中都是修淨土觀行,從未間斷。
明朝的朱綱居士,每天念佛號三萬聲,十五年不間斷(之後就往生了)。
宋朝的善女人陸氏,每天修完一會禮懺,就念佛號一萬聲,這樣修行了三十年。
善女人陳氏,經常受持齋戒,並且以念誦、坐禪為樂。一生當中念誦《法華經》、《金剛經》、《阿彌陀經》各五千部,同時不間斷念佛

⭕即使處在世俗生活裡面,但是他們心裡確實把念佛、往生看得非常重,完全做到了抓緊時間修淨業,一有機會就念佛……
他們一生當中修行的時間也很多,淨業就很重。到臨終時都往生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還有一種很嚴重的問題就是,修行的時間太短,修行的量太少。
  現在的人往往認為自己修行很好,稍微做一點善法就覺得自己很精進。但實際上這只是盲目樂觀而已。仔細觀察,大多數時間都用於忙碌世間瑣事,心完全散在欲塵當中。所以,現在的情況是很糟糕的。不說其他方面,像今天新一代的人,每天能堅持一堂功課都很困難。大家普遍比較喜歡聽法,因為聽法主要依靠他力來獲得了解,自己只要帶著耳朵就可以了。即使不是特別用心、專注,一堂課下來也會感覺懂得不少法義,感覺很不錯。但是,讓心真正安住下來,長時間的保持清淨,處在修法的狀態當中,就很困難了。甚至在一天當中,心很專注的念幾句佛號都做不到。這就是很多人身上有的嚴重的散亂病,心完全處在散漫當中。

  這樣來看,按照臨終時的業力輕重做衡量,當然是很難往生。因為平生大部分的時間、精力都用在造輪迴業上面。之前也說過,雖然可以帶業往生,但是必須在知道西方淨土,懂得念佛法門之後有悔悟之心。起碼心的方向已經轉變了,真心想改好,知道以念佛、往生為重,這樣才有希望帶業往生。否則明明知道要念佛,內心就是絲毫不肯回轉。在一生幾萬天當中,分分秒秒、剎那不斷的造很多轉生輪迴的業。這樣還想憑空往生,就很困難。所以這是很嚴重的問題,對此,大家必須引起警惕。

  我們可以看看,過去真心修行的人是怎樣斷除瑣事,晝夜精進的。譬如

唐朝的懷玉法師,一生之中常坐不臥,誦《阿彌陀經》三十萬遍,每天念佛號五萬聲;
寶相法師每天誦《阿彌陀經》七遍,念佛號六萬聲;
道綽大師每天念佛號七萬聲。
宋朝的思照法師,每天四更時起床(凌晨一至三點)開始念佛,三十年如一日。
清朝的省庵大師(蓮宗十一祖),自從他二十四歲受具足戒後,一生當中日中一食,夜不倒單。他把每天的日課分為二十分,其中十分念佛,九分作觀,一分禮懺。到晚年的時候,每天念佛號十萬聲。

  不僅過去的出家人是如此的精進,包括居士也非常精進的念佛。譬如

宋朝的王古居士,平生精勤念佛,手裡的念珠從來沒離開過。行住坐臥當中都是修淨土觀行,從未間斷。
明朝的朱綱居士,每天念佛號三萬聲,十五年不間斷(之後就往生了)。
宋朝的善女人陸氏,每天修完一會禮懺,就念佛號一萬聲,這樣修行了三十年。
善女人陳氏,經常受持齋戒,並且以念誦、坐禪為樂。一生當中念誦《法華經》、《金剛經》、《阿彌陀經》各五千部,同時不間斷念佛。

像這些古時的居士們,即使處在世俗生活裡面,但是他們心裡確實把念佛、往生看得非常重,完全做到了抓緊時間修淨業,一有機會就念佛。所以他們一生當中修行的時間也很多,淨業就很重。到臨終時都往生了(以上公案全部出自《淨土聖賢錄》)。

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 第二一七集

境界:年年提升太慢了,來不及,不能夠救自己 一定要天天提升

每天學習的時間都要抓住,絕不能夠空過,不斷的把我們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天天提升。今天說年年提升太慢了,來不及,不能夠救自己;月月提升都嫌遲了,一定要天天提升。夏蓮居老居士勉勵我們,要真幹!分秒必爭

  我們讀過善導大師的傳記,善導大師一生用功,可以說是一分一秒都沒有浪費過。我們在他傳記上看到,他從學佛之後,三、四十年沒有睡過覺。我們讀到非常驚訝,人怎麼可以不睡覺?怎麼可以不吃東西?他四十多年沒睡過覺。可不可以相信?可以相信,因為李木源居士在大陸上見到一位老法師,二十多年沒睡過覺,這是真的。有許多人不相信,查證,怎麼查證?看著老和尚,大家輪流,輪流看,他果然沒有睡覺,他念佛、拜佛。這些人跟他查證,查了一個多月,果然的確是不睡覺的,才知道他二十多年不睡覺是真的。既然現在都有,我們相信善導大師四十多年不睡覺是真的,睡眠這個煩惱克服過了。佛在經上講,財色名食睡是五欲,這個東西是可以離開的,可以做到不睡覺、不吃飯。真正有功夫的人,這五樣東西都不要,對他一點用處都沒有。我們現在感覺到最困難的,財可以不要,名可以不要,色可以不要,但是飲食、睡眠沒有辦法,最難克服的兩關,能克服。我們知道在近代,印度的甘地曾經九十天沒有吃東西。所以知道飲食是可以斷掉的,甘地喝水,不吃東西,只喝水。

  大陸上這個老法師二十多年沒有睡覺,我們為什麼做不到?煩惱習氣業障太重了。可是要知道,煩惱業障習氣只要你一回頭,真回頭了,你自性智慧光明就把它照破了難是難在我們不肯放下這些習氣煩惱,你不肯放下,那就沒有辦法。問題在我們自己肯不肯,肯不肯真幹,真幹的時候痛苦,要命!要命正好求往生,你這個瓶頸就能夠突破。為什麼?在初學的時候要改變習慣總有困難。譬如我們自己的經驗,我們從前吃肉食,從吃肉食改變成素食,我們整個消化系統它都受影響,這是很大的一個轉變,它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才能適應;但是在最初的時候,它不適應,你要是不能夠克服,你就做不到。我們有這麼一段經歷,多久才完全正常化?大概是三年,最難過的是第一年,三年之後我們腸胃完全是素食正常化了。現在聞到葷腥的東西很不好受,一般吃肉食的人聞到喜歡,我們聞到噁心。

  從習慣吃三餐,你再要一天吃一餐,又要經過一個長時間的適應。如果把飲食完全斷掉,當然更要經過長時間的適應;睡眠亦復如是。不下狠心,不拼命,你就決定做不到這是煩惱,嚴重的煩惱。在佛經裡面跟我們講,如果我們修福,福報很大,修禪定能夠生到初禪天,初禪天人這些東西都沒有了。欲界天有,欲界天人有睡眠、有飲食。但是愈是往高階層愈少;換句話說,飲食愈少,睡眠愈少,愈是往底下愈多。由此可知,我們要想真正道業上有成就,財色名食睡不能有貪心,看到好吃的東西就想吃,就起心動念,這個麻煩大了!決定有障礙,決定不是個好事情。至少要練習到,看到很好吃的東西也不動心了,我們才行。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七一卷

我這一生好,好在流浪,居無定所,一生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錢

我這一生好,好在流浪,居無定所,一生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錢

⭕我這一生好,好在流浪,居無定所,一生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錢

⭕我住在哪裡,一切供養就歸這個地方,所以有人請我。
請我……可以帶給他人旺……可以帶給他不少供養……

講完了我就走了,走了是空手走的,一個人走了。
這樣自在,這樣沒有牽掛……

與道場的常住結法緣,與道場結法緣,與道場信徒結法緣,歡歡喜喜。

⭕我們真正為全世界的佛教做一樁好事情,培養弘法、護法人才,在家、出家都可以……

入學之前必須要五年學戒,這是我們中國老祖宗幾千年來的規矩,我們把這個恢復。
沒有五年學戒,不能進入這個大學,進入這個大學,首先要靠五年學戒……

首先開戒律學院,大小乘戒律都要學,無論在家、出家。
五年之後,他才可以選大小乘的經典,我們佛教可以興旺起來。

如果這個規矩要是不定的話,佛教變成佛學,不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
變成佛學了,變成一種哲學、一種學術

倫理、道理、因果都可以變成學術,那我們就對不起釋迦牟尼佛

⭕一定是先學戒……再學經教
經是得定,最終的目標是希望你能夠開悟
從經裡頭修定,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自見就是開悟。

這個大學裡頭要有幾個開悟,佛法就興了,我們目標放在此地。

我們自己一生沒有達到這個境界,希望下面,底下一輩人,再下一輩人,能把釋迦牟尼佛的聖教再興旺起來,一定要有開悟的人

我們對於這些理論、方法深信不疑,我們知道這是決定有可能的,只要心地清淨

妄心放棄了,真心就現前
真心就開悟了,真心就是自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這一生好,好在流浪,居無定所,一生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錢,為什麼?沒有人聽我管,我孤家寡人一個。人家供養我的錢,我都供養寺廟,我住在哪裡,一切供養就歸這個地方,所以有人請我。請我的時候,我在那邊講經,可以帶給他人旺,人興旺,可以帶給他不少供養。講完了,講完了我就走了,走了是空手走的,一個人走了。這樣自在,這樣沒有牽掛。這是早年章嘉大師教給我的,那個時候我還沒有出家。與一切眾生結法緣,別人請我講經,與道場的常住結法緣,與道場結法緣,與道場信徒結法緣,歡歡喜喜。

  過去我銀行還有個帳戶,那個錢是放在銀行的,哪個地方有用我再拿出來用。這個銀行我記得好像三年沒有問,沒有過問,三年前有,我印了《四庫全書》、《四庫薈要》,跟《群書治要》、《國學治要》,一樣一萬套,《四庫全書》一百一十二套,《四庫薈要》二百套,過去我跟他買過七十套。這把銀行錢提出來,用得差不多了。今年年初,我答應斯里蘭卡佛教大學,我提議的,總統歡喜,真建了。所以我就到銀行,請銀行把我戶頭上的還有多少拿給我看看。我都沒想到,我估計大概有個三千萬港幣吧,沒有想到,數目一拿來我都呆了,誰給我的?超過一億多港幣。換成美金,大學,告訴我他們的預算是美金二千五百萬,我一看,我把這個錢換成美金,還有多的,一共換了二千七百多萬,全部給它了。這個開工了,明年五、六月就可以落成。

  強帝瑪法師告訴我,是建築材料什麼東西的我都不太清楚,都漲價了,預算要增加。好,估計預算要多少?要美金六千萬。我只給他二千七百萬,還不到三千萬,我說有佛菩薩保佑,不要操心,我幫助你。他最近要來找我,我要給他建議,我們真正為全世界的佛教做一樁好事情,培養弘法、護法人才,在家、出家都可以。但是,入學之前必須要五年學戒,這是我們中國老祖宗幾千年來的規矩,我們把這個恢復。沒有五年學戒,不能進入這個大學,進入這個大學,首先要靠五年學戒。那怎麼?首先開戒律學院,大小乘戒律都要學,無論在家、出家。五年之後,他才可以選大小乘的經典,我們佛教可以興旺起來。如果這個規矩要是不定的話,佛教變成佛學,不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變成佛學了,變成一種哲學、一種學術,倫理、道理、因果都可以變成學術,那我們就對不起釋迦牟尼佛。你們答應我的條件,我答應你幫助你籌款。

  戒律學院,我心目當中,前天我有一篇講演你們聽了,有緣你們聽到,那是對果清法師他們這個戒律學院講的。他邀請我去講,我沒有時間,實在抽不出時間,難得他來看我。我邀請他擔任院長,把他的道場統統搬到斯里蘭卡去,在斯里蘭卡把佛教律學院辦起來。這是好事,國家護法。一定是先學戒,再學經,再學經教,經是得定,最終的目標是希望你能夠開悟。從經裡頭修定,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自見就是開悟。這個大學裡頭要有幾個開悟,佛法就興了,我們目標放在此地。

  我們自己一生沒有達到這個境界,希望下面,底下一輩人,再下一輩人,能把釋迦牟尼佛的聖教再興旺起來,一定要有開悟的人。我們對於這些理論、方法深信不疑,我們知道這是決定有可能的,只要心地清淨。妄心放棄了,真心就現前,真心就開悟了,真心就是自性。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八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