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6日 星期五

無四相:你做善事不是利益別人,目的要把自己的四相給做掉

無四相:你做善事不是利益別人,目的要把自己的四相給做掉



⭕在佛門裡面發心做好事……結果還要被人毀謗……
「好事不如無事」,算了,我不做了……

你生瞋恨心,應該的……
釋迦牟尼佛已經給你授記了……如果我「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
我一說,他就笑起來了。

⭕你做善事不是利益別人,你做善事要把自己的四相給做掉,目的在此地,那就是無量功德。

你搞錯目標,我做善事是給別人做好多好事,自己四相……是念念增長
不但增長,還增長煩惱。
大家一讚歎,你生歡喜,人家一毀謗,你又生瞋恨……
你所修的叫大煩惱,哪裡是佛法!……

天天……念《金剛經》,結果還被《金剛經》迷惑了,不能開悟,
不曉得把這些道理在境界裡頭提起觀照

六度是度自己不是度別人,
無論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一言而蔽之,修不著相而已。
不著相就是直心,就是深心

四攝法是為度一切眾生
雖度一切眾生,也不能著度眾生的相。佛在《金剛經》上說,「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不著度眾生的相,真正做到三輪體空,這才叫做自度度他,才能說不墮邪見

否則的話,你四相在,你說你不墮邪見,沒有這個道理……
四相就是邪見,你用邪見來修學,你如何能不墮邪見!

⭕所以我們常常跟同學們共同勉勵,我們一定要曉得自己修的是什麼,學的是什麼
連這個都搞不清楚,那真是迷惑到所以然。

我們修的是清淨心,我們學的是清淨心
凡是障礙我們修學的那就是魔障

魔障沒有什麼了不起,覺了他就沒有障礙,迷了就成障礙。
覺悟了魔就變成佛,迷的時候佛就是魔。

⭕做好事修功德,被人家毀謗侮辱,如果你一覺悟,那個人就是佛
沒有這些毀謗侮辱,
怎麼曉得你自己離四相
怎麼曉得你心清淨
怎麼曉得你在境界裡不生煩惱

一定要境界來磨鍊。……

外頭境界是佛還是魔?
外面的境界無佛亦無眾生。外面境界都是你自己剎那剎那在變……
心地一念清淨,外頭都是佛境界!

⭕再跟你講,百界千如,
我們從早到晚十法界的因都有

偶而有一念很清淨的,這是佛境界現前;
一念瞋恨心起來,外面境界是魔境,地獄境界現前;
一念貪心起來,外面餓鬼境界現前;
一念愚痴,外面是畜生境界

要曉得這個道理,然後才知道怎樣去修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同修來跟我講,他說在佛門裡面發心做好事、出功德、做善事,結果還要被人毀謗,甚至於還要被人侮辱。他說:我很生氣,想了一想,古人所講的「好事不如無事」,算了,我不做了,做了好事還要挨罵!我就給他講:你生瞋恨心,應該的,為什麼?因為釋迦牟尼佛已經給你授記了。你們念《金剛經》,佛做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的時候,他說:那個時候如果我「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那你應當生瞋恨,為什麼?你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做種種善事被人家侮辱,你應當生瞋恨,因為《金剛經》作證。我一說,他就笑起來了。

  佛為什麼不生瞋恨?因為他做種種善事,他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他不生瞋恨。我就問他:你以後還要不要做善事?我說:你做善事不是利益別人,你做善事要把自己的四相給做掉,目的在此地,那就是無量功德。你搞錯目標,我做善事是給別人做好多好事,自己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念念增長,不但增長,還增長煩惱。大家一讚歎,你生歡喜,人家一毀謗,你又生瞋恨,你所修的是什麼?你所修的叫大煩惱,哪裡是佛法!天天念經,早晚都念《金剛經》,結果還被《金剛經》迷惑了,不能開悟,不曉得把這些道理在境界裡頭提起觀照。

  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常常提示大家,六度是度自己不是度別人,無論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一言而蔽之,修不著相而已。不著相就是直心,就是深心。四攝法是為度一切眾生,雖度一切眾生,也不能著度眾生的相。佛在《金剛經》上說,「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不著度眾生的相,真正做到三輪體空,這才叫做自度度他,才能說不墮邪見。否則的話,你四相在,你說你不墮邪見,沒有這個道理。為什麼?四相就是邪見,你用邪見來修學,你如何能不墮邪見!

  所以我們常常跟同學們共同勉勵,我們一定要曉得自己修的是什麼,學的是什麼,連這個都搞不清楚,那真是迷惑到所以然。我們修的是清淨心,我們學的是清淨心,凡是障礙我們修學的那就是魔障。魔障沒有什麼了不起,覺了他就沒有障礙,迷了就成障礙。覺悟了,魔就變成佛,迷的時候佛就是魔。譬如剛才我說的,這個同修做好事修功德,被人家毀謗侮辱,如果你一覺悟,那個人就是佛!沒有這些毀謗侮辱,怎麼曉得你自己離四相?怎麼曉得你心清淨?怎麼曉得你在境界裡不生煩惱?一定要境界來磨鍊。你一生瞋恨心,外頭境界是魔境界;你一生清淨心,外面的境界是佛境界。你說,外頭境界是佛還是魔?外面的境界無佛亦無眾生。外面境界都是你自己心剎那剎那在變,所以你心地一念清淨,外頭都是佛境界!再跟你講,百界千如,我們從早到晚十法界的因都有,偶而有一念很清淨的,這是佛境界現前;一念瞋恨心起來,外面境界是魔境,地獄境界現前;一念貪心起來,外面餓鬼境界現前;一念愚痴,外面是畜生境界。要曉得這個道理,然後才知道怎樣去修學。

大方廣圓覺經 第十七集




2018年10月22日 星期一

喜歡開玩笑、挖苦別人:有意無意得罪很多人,以後造成很多障礙

喜歡開玩笑、挖苦別人:有意無意得罪很多人,以後造成很多障礙



⭕道宣律師,這條戒「人多喜犯」,就是綺語,現在講開玩笑,
開玩笑在佛經上稱為戲論……很容易犯……

「良由妄業熏積」……妄語的業習長時間薰修,長時間的累積。

識種尤多」,阿賴耶識裡頭這個識的種子最多。

「故隨塵境」,塵是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境是境界,六根對著六塵境界喜歡開玩笑
這個習氣真的是很多,時時刻刻我們都會遇到。

⭕「行基菩薩云:口虎害人,舌劍斷命。如口如鼻,死後無咎」……
「令人之口如鼻之無言」,鼻不會說話,口會說話,
口要像鼻子一樣不會說話……「死後無咎」,就避免過失了。

⭕我在沒有學佛之前這個綺語不知道造多少……
喜歡跟人開玩笑,喜歡挖苦人強詞奪理……

我有一點辯才,沒有理我會說出一套道理,他也對我無可奈何,
幹這種事情。當時是有快意,不知道這罪過很重,造成以後的障礙。
別人……有機會他就報復你,找麻煩,那真的要吃苦頭,
從哪裡結的不知道,就是平常開玩笑。

這也是一般讀書人都有的毛病……爭辯當中好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記住,「南山」就是道宣律師,這條戒「人多喜犯」,就是綺語,現在講開玩笑,開玩笑在佛經上稱為戲論,遊戲的戲,這戲論,很容易犯。後頭講得好,這是道宣律師所說的,「良由妄業熏積」,就是妄想、妄語,在這裡特別側重在妄語,妄語的業習長時間薰修,長時間的累積。「識種尤多」,阿賴耶識裡頭這個識的種子最多。「故隨塵境」,塵是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境是境界,六根對著六塵境界喜歡開玩笑,這個習氣真的是很多,時時刻刻我們都會遇到。「動便虛構」,虛就是妄言,就是開玩笑,構就是造成罪業。接著又說,「行基菩薩云:口虎害人,舌劍斷命。如口如鼻,死後無咎」。這兩句話什麼意思?念老下面解釋,解釋得好,「令人之口如鼻之無言」,鼻不會說話,口會說話,口要像鼻子一樣不會說話,就不會有過失。「死後無咎」,就避免過失了。

  「如《智度論》云:如佛說,妄語有十罪。何等為十」。這一句經文,《智度論》上引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所以是經文。我們要記住,第一個,「口氣臭」,喜歡綺語、妄言的,你走近一點你就聞到他口臭,確實有。我在沒有學佛之前這個綺語不知道造多少,喜歡開玩笑,喜歡挖苦別人。年輕不知道,有意無意得罪很多人,以後造成很多障礙,學佛之後才明瞭。那個時候口有口氣,自己不知道,是個老居士告訴我的,福州人,年歲至少大我二十歲,父親輩的,他常常來聽我講經。我們在景美建了一個圖書館,那是我講經第二十年,我講經二十年才有一個小道場。這個老人跟我很熟,聽我講經也十幾年了,我們這個圖書館建立的時候他來看我,告訴我,法師,你業障消了。我說什麼業障?口味道沒有了。他說以前有,我們都不好意思說,你講經二十年的功德,這業障消了,沒有了。自己不知道。年輕沒學佛的時候在公家機關上班,職位雖然小,喜歡跟人開玩笑,喜歡挖苦人,強詞奪理。所以我有一點辯才,沒有理我會說出一套道理,他也對我無可奈何,幹這種事情。當時是有快意,不知道這罪過很重,造成以後的障礙。別人什麼?嫉恨你,嫉妒怨恨,有機會他就報復你,找麻煩,那真的要吃苦頭,從哪裡結的不知道,就是平常開玩笑。這也是一般讀書人都有的毛病,好勝,爭辯當中好勝。這是第一個我深深感受到。

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六四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侮辱人,不向人開玩笑

(三)處世

一、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

二、家庭之事,不可向外人言。

三、口為禍福之門話要經一番考慮再說

四、見失意人,不說得意話;見老年人,不說衰喪話

五、交淺不可言深,絕交不出惡聲。

六、不侮辱人,不向人開玩笑

常禮舉要



2018年10月6日 星期六

佛:你本來是佛,你久遠劫就是佛,大家全是佛,哪個不是?

佛:你本來是佛,你久遠劫就是佛,大家全是佛,哪個不是?

法身久遠劫就成就,這句話我們一定要記住。

釋迦牟尼佛久遠劫就成佛,我要問問,我們大家呢?

你今天豁然開悟成佛了,我相信你跟釋迦佛一樣:我已經久遠劫就成佛,現在示現成佛是化身
你說這個話沒錯,不打妄語,為什麼?
證得的那個佛自己本來有的

⚪佛常講,你本來是佛你久遠劫就是佛大家全是佛,哪個不是?……

換句話說,我們迷得太久,現在忽然覺悟,覺悟就回到根本。
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哪一個不是久遠劫就成佛?這話還有疑問嗎?

你到這個世間來的時候是什麼樣子來的?是佛的樣子來的。

佛是什麼樣子?……
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頭嘗味……身體覺觸,起心動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裡頭沒有起心動念
那就叫佛。

你有沒有見過真佛?天天見過,就在你眼前,你自己迷惑顛倒不認識……

菩薩行裡頭有一個法門叫嬰兒行,你能永遠保持是嬰兒,你就成佛了。

佛就是這樣的,心地一片真誠的愛,對一切眾生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動念
這就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

⭕《三字經》上前面八句話那還得了!把宇宙人生的真相揭露出來了
性相近,習相遠」,從自性上來講,那就是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說久遠久遠劫已經成佛了,講得通。
但是從久遠劫久遠劫我們就迷了,每一次迷,迷一段時間。

迷有生死,死了之後又去找一個身體,那個身體剛剛出世的時候沒迷。
實際上根本的迷是有的,你能夠帶到來世,覺跟迷都可以帶到來世

⭕如果覺,那好,生生世世都不迷,都可以向上提升。
這個關鍵都在,沒有緣就產生障礙。

緣是自己修成的,真實的功夫,不是偶然的機會,是真實功夫。

要有、要有、要有德行

德行就是戒律,規規矩矩的做人……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諸佛法身大士離不開這十二個字,但是他們做到的比儒家聖賢更深更高更廣……
這十二個字是性德,既然是性德,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它沒有邊際。

儒家的標準是人道……人天的標準。
大乘佛教是接近自性邊緣的標準,這個標準最高,徹底放下他就回歸自性,
自性是一片光明,這個光明是清淨無礙的、是遍照法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華經》上這個說法,這叫「開跡顯本」,跡就是現象,本就是本來面目、他的本體。本體是法性,也就是從現象上你見到本體,就見性了。「經中於此始開八相成道垂跡之化身」,《法華經》上把這個事情說清楚、說明白了,告訴大家釋迦牟尼佛久遠劫已經成佛了,這一次到世間來是示現,八相成道是垂跡、是示現的,是化身不是法身。「而顯久遠實成之本身」,本身是法身。法身久遠劫就成就,這句話我們一定要記住。釋迦牟尼佛久遠劫就成佛,我要問問,我們大家呢?你今天豁然開悟成佛了,我相信你跟釋迦佛一樣:我已經久遠劫就成佛,現在示現成佛是化身。你說這個話沒錯,不打妄語,為什麼?證得的那個佛是自己本來有的。佛常講,你本來是佛,你久遠劫就是佛,大家全是佛,哪個不是?這個道理要知道、要清楚。換句話說,我們迷得太久,現在忽然覺悟,覺悟就回到根本。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哪一個不是久遠劫就成佛?這話還有疑問嗎?你到這個世間來的時候是什麼樣子來的?是佛的樣子來的。

  佛是什麼樣子?大乘經上告訴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眼見色看得清楚,耳聞聲聽得清楚,鼻嗅香聞得清楚,舌頭嘗味也清清楚楚,身體覺觸,起心動念,不都清清楚楚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裡頭沒有起心動念,那就叫佛。試問問,我們看到初生的這個嬰兒,他眼睛睜開了,他有沒有看清楚?看清楚了。我們說話他有沒有聽清楚?他聽清楚了。樣樣都清楚,他沒有起心動念,那不就是佛嗎?所以我們提出一句話,「人生百日」,就是人從出生一百天,大概沒有變化,保持著佛的樣子,就是他沒有起心動念。一百天之後靠不住了,他可能會起心動念,最明顯的,這個孩子認生,他知道哪個是他的媽媽、哪個是他爸爸、哪個不是,他有分別、有執著了,他就變成凡夫。他能保持大概就保持一百天,一百天之後就不行,就變質了,為什麼?被習性所染污了。一百天之內沒有被染污。我們得細心觀察,佛經上說的是事實真相,都擺在我們面前。你有沒有見過真佛?天天見過,就在你眼前,你自己迷惑顛倒不認識。所以菩薩行裡頭有一個法門叫嬰兒行,你能永遠保持是嬰兒,你就成佛了。佛就是這樣的,心地一片真誠的愛,對一切眾生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動念,這就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

  剛剛生下來還帶著本來面目,中國這些老祖宗們他們有智慧,他們看到了,他們在千萬年前看到的,我們在現前看到的,這個現象沒改變,千萬年前是這個樣子,現在還是這個樣子。細心去觀察、細心去體會,我們的想法看法不一樣了,《三字經》上前面八句話那還得了!把宇宙人生的真相揭露出來了。「性相近,習相遠」,從自性上來講,那就是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說久遠久遠劫已經成佛了,講得通。但是從久遠劫久遠劫我們就迷了,每一次迷,迷一段時間。迷有生死,死了之後又去找一個身體,那個身體剛剛出世的時候沒迷。實際上根本的迷是有的,你能夠帶到來世,覺跟迷都可以帶到來世。如果覺,那好,生生世世都不迷,都可以向上提升。這個關鍵都在緣,沒有緣就產生障礙。緣是自己修成的,真實的功夫,不是偶然的機會,是真實功夫。要有定、要有慧、要有德行,德行就是戒律,規規矩矩的做人。中國人的倫理道德歸納起來只有十二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就這十二個字。這十二個字做到,就是聖、賢、君子,這三個等級是你做到多少。諸佛與法身大士也離不開這十二個字,但是他們做到的比儒家聖賢更深更高更廣,因為這十二個字是性德,既然是性德,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它沒有邊際。儒家的標準是人道,十法界裡頭人道的標準,提升一點,天道的標準,人天的標準。大乘佛教是接近自性邊緣的標準,這個標準最高,徹底放下他就回歸自性,自性是一片光明,這個光明是清淨無礙的、是遍照法界的。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0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