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1日 星期五

迷了,三德就變成惑業苦。覺悟了,惑業苦就變成法身、般若、解脫

迷了,三德就變成惑業苦。覺悟了,惑業苦就變成法身、般若、解脫


  鈔【或謂心外無境,觀心即足,何以境為。】

  這一句確實有不少人學佛沒有能究竟通達,所謂一知半解,才把佛講的話誤會了。「心外無境,境外無心」,確實佛是說過。這個意思要是沒真正搞清楚,發生疑惑,誤事就大了,所以蓮池大師在此特別提醒我們。這底下都是問難的。

  演【或謂下難云。】

  或謂,就是「或謂心外無境」。

  演【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外無境,然則行人止應觀心,何為觀境乎。】

  問的意思就是這個。這的確本著佛所講的經文,看起來很有道理。禪家就是用這個道理,禪家主張觀心,能不能成功?能成功,但是不是普通人能成功的。你看《壇經》,六祖大師接引的對象是上上乘人,才有辦法觀心,大乘人都做不到,何況中下?何況我們連中下的資格都沒有?因此要知道觀心是一個好辦法,是大乘法門的捷徑,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達摩祖師傳到中國來的禪就是觀心。觀心到後來也沒有法子,根性一天比一天劣,祖師改用參話頭。實在講,參話頭就跟念佛很接近,就差不多。但是參話頭,能得定,不能開悟;觀心能開悟。得定的果報是生四禪天,出不了三界。何況得定還相當不容易!得到定功,心地稍稍有一點不清淨,還要墮落。

  倓虛老法師講的他的同學,諦閑老和尚的一個徒弟,在鎮江江天寺參禪參了二十幾年,以後做到江天寺的首座,傲慢心起來,覺得自己很了不起,魔障現前,跳江自殺去做土地公。二十多年的禪功換得一個土地公,土地公是什麼地位?餓鬼道裡面的里長。心裡面一點點東西障礙住,不清淨了,貢高我慢,冤家債主找到他。那個冤家是他太太,因為他出家的時候,他太太不甘心,自殺了,太太的鬼魂始終圍繞著他。因為他自己修行有功夫,有護法神保護,所以鬼魂沒有辦法接近。到他貢高我慢的念頭起來,道心失掉,護法神走了,他太太的冤魂就附到他身上,他就瘋瘋顛顛的。太太是跳河自殺的,太太(水鬼)引誘他,他也跳江自殺。

  真正了解之後,你才曉得這個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你真正執持名號,不會著魔!可是諸位要記住,念佛的人也有著魔的,我們也時有所聞,也看到過,為什麼著魔?心不清淨。所以魔障,總而言之都是心不清淨。貪瞋痴慢是內魔!《八大人覺經》講四種魔,煩惱魔,內魔;內魔做內奸,跟外面魔兩個一結合,這就沒法子。你內裡面斷貪瞋痴慢,裡面沒有魔,外面魔的力量再大,裡頭沒有給他做內應的,魔對你無可奈何,對你一籌莫展。怕的是裡頭有內奸,裡外一配合,你就完了。

  演【答云:汝但知心外無境,不知境外無心。】

  佛講的是兩句話,你怎麼搞一句話,後頭還一半,境外也無心!

  演【心者全境之心,境者全心之境。】

  你把這個搞清楚之後,念境跟念心有什麼兩樣?沒有兩樣,心境一如,心境不二。念心那個法不容易成就,那我們就念境,境就是心,有什麼不可以的?這就是剛才講,他只懂一半,他沒搞清楚,半吊子,才出問題!真正佛法搞清楚了,沒問題,曉得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正確、都沒有錯,門門都沒有牴觸、沒有衝突,所以「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是真的。不能說哪個法門好,哪個法門不好,不能這樣講;只可以說哪個法門契某一種人機,那個法門契另外一種人機,只能這樣說法。像我們這種根性,哪一個法門都修不成,都沒有法子,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多少人修到年老了才回頭。

  我上一次到屏東講經,遇到鍾老居士。他學佛比我久,學過密、學過禪,學過許多法門。那一天在東山寺碰到,「法師,我年歲大了,過去所學的統統不得力,現在我老實念佛!」我恭喜他,難得!老實念佛了,一天念三萬聲佛號,八十多歲,紅光滿面,音聲洪亮。他運動量也夠,他念佛是走著念,他到鄉下野外散步,念一聲佛號踏一步,換句話說,三萬聲佛號他走三萬步,這個運動好,對身體健康有幫助。所以,觀心、念境是一樣的。

  演【既無心外之境,為心所照,亦無境外之心,能照於境。】

  這些話都為了後頭這一句結論:

  演【心境一如也。】

  告訴我們這個事實真相,心境一如。

  演【不獨心境一如,亦復心境互發。】

  這個意思非常重要,心境不但一如,心境的確互發。因為互發,禪宗悟了性之後,世出世間一切法都通達無礙,世出世間一切法是境,境上就通達了。換句話說,境上通達,必定要悟心性,這一樣道理。所以念佛,你千萬不要以為老太婆單念這一句佛號,看她往生站著走、坐著走,你不知道她那個時候一切通達了,為什麼?念到那時候一心不亂,心境一如,智慧開了,就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講的:「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她在那個境界裡一切通達。

  讀經也是如此,我們常講:一經通,一切經通。為什麼?經是境界,你只要從這個境界真正入進去,心境一如,所以一切經都通達了。這一切經通達,說實在話,不是說你樣樣不學就明瞭,不是這樣的,你不接觸不知道,一接觸就知道。像六祖大師沒有接觸《法華經》,他不知道;叫法達禪師:你把《法華經》念給我聽聽。這一念,他就都知道了。念的人不知道,他聽的人知道,而且還不要念完,《法華經》二十八品,念到第二品方便品,六祖告訴他:停止,不需要再念了,這經全部都知道,為什麼?心境一如。六祖是悟了心,這境一接觸就通達,除非六根不接觸,接觸就通達。念佛人念到一心不亂就是這樣的,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法他不曉得。一切眾生起心動念,他也曉得。功夫淺的,不作意不知道,作意就知道了。作意是什麼?我們今天講注意。他對你一注意都明瞭了,他不注意,他不知道。功夫深的人,不要作意就知道。功夫淺的人要作意,就像小乘阿羅漢一樣,他要知道你這個人一生的情形,他要入定,入定觀察他就知道了;他不入定的話,他不知道。一入定觀察,你的過去生中他都能見到,他能見到五百世。深位的菩薩、見性的菩薩不需要作意,因為他功夫深。

  祖師大德常勸勉我們,學佛開頭「一門深入」,這是一切通達的方便修學法,這現在人不知道!現在人一開頭什麼都要學,一開頭就博學多聞,學了一輩子,一樣也不知道,一樣都不通,多可惜!不知道從根本修,根本就是心性。因為心境可以互發,你只要專一,專一在心上,行!在境上也行。問題就是你專不專,只要專,都行。你不想專修,想多修幾樣,那錯了,那是迷惑顛倒。

  演【先借西方假想之境,發我靈明妙心,以我靈明妙心,復發西方真境。】

  這幾句話好!我們沒有親眼見到西方境界,只是看到經上所講的,這個境界是相似的境界,是假境不是真境。但是這個假境很有用處,使我們的心專在這個境上,心真正專到一了,就變成一心,西方真境就現前,那就不是相似境界,真境見到了,經上講的統統見到了。過去慧遠大師一生見過三次,他告訴人,他所見到的境界跟《無量壽經》上講的完全相同。現在這個社會造謠言的人很多,有人說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過,還提出報告,寫出這個小冊子。結果那個小冊子,我一看跟經上講的完全不一樣,這就不能相信。現在這世間假東西太多,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不要受騙。受騙的人還真不少,還有很多人發心拿很多錢去印,佛經他不相信,那個人寫的東西他相信,這很可憐!佛的「四依法」忘得乾乾淨淨,四依法第一個教我們「依法不依人」,今天人是依人不依法,這就壞了。人是凡夫,迷惑顛倒,這怎麼能依?法是佛所講的經典,是從印度流傳到中國,在中國翻譯,確實有那個翻譯的人,確實有翻譯的處所,這有根據的,這個不是謠言。

  演【以境發心,以心發境,重重互發互顯,喻如磨鏡,愈磨愈淨,愈淨愈磨也。】

  心發境、境發心,的確是重重無盡。這幾個字也就是華嚴世界,重重無盡的世界。「磨鏡」,從前的銅鏡,不磨它就不能照人,所以鏡子要常常磨,愈磨愈亮。這是比喻心境互發。


  鈔【不知心境一如,亦復互發。先德謂有三昧直觀三道,顯本性佛。】

  我們先看這一句,每一句裡面都含有很深的意思。

  演【又互發者,即妙宗所謂據乎心性,觀彼依正,依正可彰,託彼依正,觀於心性,心性易發也。】

  這是引用《觀無量壽佛經妙宗鈔》裡面一段話,來解釋心境互發的理論與事實,為我們做證明。

  演【直觀三道顯本性佛者,三道即眾生惑業苦也。】

  惑業苦,這是境。

  演【本性乃三德秘藏,即法身、般若、解脫。】

  迷了,三德就變成惑業苦;覺悟了,惑業苦就變成法身、般若、解脫,這是一不是二。到真正成佛了,六祖大師說得好,只轉名言不轉境。開悟了,成佛了,換個名詞,你現在不是叫惑業苦嗎?到你覺悟了,把它換成法身般若解脫,換個名詞。境有沒有換?沒有換。譬如我們一個人在學校念書,拿到博士學位,這時給你加個博士頭銜,人還是這個人,並沒有起變化,只是在名字上加個頭銜而已。你才曉得,諸佛菩薩的境界跟我們無二無別,可是受用不一樣!我們真有苦惱、真受罪,他們是真快樂,真沒有苦惱!同樣的境界當中,那個心情不一樣,苦樂的享受不相同,病根就是我們在這個境界裡產生許許多多錯誤觀念,許許多多的分別執著,沒有苦,就自找苦吃,自找苦,自己迷惑顛倒,自己造業,自己受苦報,幹這個。就像人做夢一樣,天天晚上做惡夢,苦不堪言,誰給他苦受?自己給自己的,絕對沒有說外面有個人給你苦受,沒有,自作自受。

  演【眾生迷三德秘藏,為惑業苦三道。】

  惑業苦就是六道輪迴。「惑」是迷惑、邪知邪見;「業」是造作,造十惡業;「報」就是六道的果報。所以,輪迴是惑業苦變現出來的。惑業苦是講六道輪迴的理論,六道輪迴是個現象,因為你迷惑造業才受報,才有六道的果報。你真正覺悟,六道就沒有了。《永嘉大師證道歌》說:覺後空空無大千。大千世界就是六道,無大千就是沒有六道。沒有六道輪迴,那個時候就是法身般若解脫。

  演【諸佛悟惑業苦三道,為三德秘藏。】

  覺悟了就是三德,迷了就是三道。

  演【故圓頓行人,不必離此三道,別觀三德。】

  這是講圓頓根性的人,他們修行要不要離惑業苦?不必。

  演【觀苦道即法身。】

  苦是什麼?我們眼前所受的,就是這些形形色色,原來就是自己的清淨法身。

  演【幻化空身即法身故,觀惑道即般若。】

  覺悟了,迷惑就是般若;迷了,般若就是無明、妄想。

  演【貪瞋痴即諸佛不動智故。】

  心一動就有貪瞋痴,心不動就是般若。我們念佛法門求什麼?求清淨心。戒定慧三學就是日常生活,內不動心,外不著相,當下就是三德秘藏,就是戒定慧三學,這是生活,不是別的。

  演【觀業道即解脫,身口所作即法性之大用故。】

  身口意三業的造作是自利利他,無量的功德,這是自性的德用,德用就是解脫。可見得生佛就是那一念之間,這個念頭能不能轉得過來,這個念頭就是迷悟,一念迷就是眾生法界,一念覺就是佛菩薩的法界,就看你這個一念能不能一下轉過來。轉不過來,老實念佛;轉過來,那就是禪宗裡面講的上上根人,一下子轉過來。六祖轉得快,聽《金剛經》,聽人家念了三分之一都不到,他就轉過來。你要問,他為什麼轉得那麼快?說老實話,《六祖壇經》裡面雖然沒有詳細記載,但我們學佛的人能想像得到,他是一個非常老實的人,心地誠懇真實妄想少,沒有貪心,貪瞋痴慢這種心都沒有,所以他一接觸就開悟。我們今天接觸,為什麼不開悟?妄念太多,貪瞋痴慢太重,這叫業障,把自己的悟門堵塞,把悟門障礙住,就不開悟,這就是中下根性。這樣根性的,只有老實念佛,念佛消業障。漸修,慢慢的把這些煩惱習氣用這一句佛號伏住,伏久了自然就斷掉,斷了之後,就跟禪宗悟入境界沒有兩樣。這就是觀境可以達到心性,用這個方法。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二二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