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1日 星期二

這個世間很短促:貪圖這個世間的安樂,把極樂世界的安樂喪失掉了

這個世間很短促:貪圖這個世間的安樂,把極樂世界的安樂喪失掉了


  『命終棄捐』,這後面四句,『莫誰隨者,貧富同然,憂苦萬端』,這是講一個人捨命的時候,命終你要捨棄這個身體,這時候是最難捨的時候。「此四句泛指一切世人。臨命終時,則一切積愛之眷屬財寶,皆當捨離」。這個事情大難大難!愈是不能捨他就愈痛苦,愈痛苦我們就曉得,來生的果報不好,多半在餓鬼道跟畜生道。這不能捨是愚痴,愚痴感畜生。他愛他居住這個房子、居住這個環境,捨不得離開,決定投生在畜生道,還在這個地方。我們六和園有一隻貓,我細心觀察,這個貓是六和園前面的主人。我住這個房子是第五個,前面有四個,我想應該是第一代跟第二代,捨不得離開。這個貓認處所不認人,而且牠蹲的那個位子都是主人的位子,牠睡覺是在主座,那個座位上睡覺,就曉得牠是主人。牠現在還是主人,牠這個念頭沒有捨掉。我們天天也念佛勸牠,要放下、要覺悟,要求生淨土,不要再貪戀這些東西。我們如果有這種觀念的話,你就要曉得很麻煩。畜生愚痴,非常執著,覺悟不容易,尤其是這一生聞佛法的工夫不夠,離開六道輪迴就非常困難。所以,聞法的時間要長,長時間的薰修慢慢就覺悟了,叫你捨你很容易放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教學四十九年很有道理,表演給我們看,長時間的接受大乘經典的薰修有很大的利益。

  真正學佛的人要像佛常常勸告我們的,自行化他,為人演說。《金剛經》不長,五千多個字,裡頭這一句說了多少遍,「信受奉行,為人演說」,這句話說多少遍!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我們對大乘要相信,決定不要懷疑;懷疑,那是我們很大的過失,懷疑就不相信了,這種大法、妙法不就當面錯過?那要是淨宗,要有一點點懷疑就不能往生,這個損失太大了。真正參透了,對這個世間隨緣妙用。妙用什麼?善於運用你的緣,這個緣一定是幫助你覺悟,幫助你境界提升;第二個,幫助你積功累德,積功累德是要幫助別人,幫助別人愈多功德愈大。幫助別人這裡頭最重要的不著相,絕不求人天的果報,完全迴向求生淨土,這個人是一等聰明人,這人是佛菩薩,這不是凡人。凡人自私自利,搞自己的名聞利養,把這個排在第一位,這是凡人;佛菩薩把利益眾生擺在第一位,沒有自己,這是真正成就無量功德。若不是長時間受大乘經教的薰習,我們怎麼會知道,怎麼會覺悟,怎麼會那麼樣痛痛快快捨掉?決定不求自己安樂,為什麼?這個世間很短促,貪圖這個世間的安樂,把極樂世界的安樂喪失掉了。極樂世界無量壽,那是真安樂。流浪在外,什麼苦都可以受,在六道裡頭輪迴就是流浪在外。無論什麼環境甘心情願,絕不圖享受,多積一些功德,蕅益大師講的,往生品位的提升靠這個。真信切願,決定得生。

  經上所說的全是事實,你現前「一切積愛之眷屬財寶,皆當捨離」,到你臨終的時候一樣帶不去。「獨去獨來,無能隨伴,至愛之人,可以同時死,但不能同處去」。為什麼?各人有各人的業,同時死也不能在一起,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業因不同,果報千殊,去處各各不同,故云莫誰隨者」,沒有人能隨你。《普賢行願品》裡頭說得好,「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六根都壞了,眼不能見、耳不能聽了,而且很快。「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你是個國王也不行,臨終的時候沒有一樣能帶去。「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輔相大臣這是你身邊的人,宮城內外是你居住的處所,「象馬車乘」是你的交通工具,「珍寶伏藏」是你收集的金銀財寶,「如是一切無復相隨」,沒有一樣你能帶得走的。這些事情要在平常看破,要在平常能放下,就是說不放在心上,真不能放在心上。佛教導我們,放在心上只有阿彌陀佛,你就完全做對了。

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三五集



2019年12月20日 星期五

不可以不聽經,不可以不念佛,不可以不持戒,不可以不修福,不可以不求生淨土

不可以不聽經,不可以不念佛,不可以不持戒,不可以不修福,不可以不求生淨土



  佛在經上常說,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十法界裡面的菩薩)有半個解脫,我們一般講少分解脫。法身有沒有?沒有。般若有沒有?沒有。這是佛常常說阿羅漢的果報,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無明還在。他想得到的解脫,永遠不再搞六道輪迴,不再受輪迴之苦,這是他們的解脫;三德裡頭解脫得一半,般若、法身沒有。什麼時候才證得三德祕藏?這個三德叫祕藏,祕不是祕密,是深祕;藏,藏(ㄗㄤˋ)就是藏(ㄘㄤˊ),不顯露。我們一切眾生統統都有!為什麼我們不能現前?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阿羅漢是執著沒有了,所以證得半個解脫,道理在此地。

  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修行人修什麼?去妄想分別執著而已,這叫真修行,是真用功。在哪裡去修?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學菩薩一樣,隨緣而不攀緣,沒有一樣不好,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眾生的善行,隨順,眾生的惡行,也要隨順,統統要隨順。善行裡面幫助他增長,惡行裡面幫助他覺悟、幫助他回頭,菩薩心。你要不隨喜,他不生歡喜心,你就沒有法子影響他。所以他作惡也不要怪他,隨喜,看看有機會勸導他、誘導他,讓他覺悟,回頭是岸,這不就是把一個作惡的人度過來了!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為聖。佛菩薩示現在九法界就幹這個事情,學佛的這些弟子們也是幹這個事情。

  佛是已經證得涅槃的人,我們還被煩惱繫縛,不一樣在此地。雖被煩惱繫縛,我們已經明白了,已經走回頭路,這就跟從前沒學佛不一樣,現在走回頭路了。這個回頭路要是能夠走得有成就,不會迷失方向,不會退轉,那你就得要記住,不可以不聽經,不可以不念佛,不可以不持戒,不可以不修福,不可以不求生淨土。念念都要想著持戒、利生、修福,你才能不退轉!這裡頭最重要的還是聽經,古人說,「三天不讀聖賢書,面目可憎」,現在人處今天這個社會,一天不聽經,你就被境界所轉,這是真的。

  美國那邊同修打電話告訴我,雖然現在我很少到美國去了,他們從網路、從電視每天至少要聽四個小時。他說不聽經,日子就過不下去,心裡頭沒有主宰,所以聽經變成他們生活裡頭重要的一部分。這是正確的。我自己學佛這麼多年,五十四年了,沒有一天不讀經。二、三天不讀經,就恍惚了。只有天天讀經,天天念佛,這心地踏實,現在人講生活過得充實,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四五五卷



2019年12月19日 星期四

「無戒則同漏器,雖勤念佛亦難圓滿」,功德漏掉了 | 念這句佛號,真能把煩惱、業障化掉,這功夫

「無戒則同漏器,雖勤念佛亦難圓滿」:功德漏掉了 | 念這句佛號,真能把煩惱、業障化掉,這功夫



  【持諸禁戒。堅守不犯。】

  這個註解裡面說,這就是《觀經》所講的「具諸戒行」,或者是「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兩句話,三福裡頭說的,淨業三福裡面講的。「蓋無戒則同漏器,雖勤念佛亦難圓滿」,這兩句話非常重要,多少人疏忽了,所以念佛念了一生,最後不能往生。你要想他什麼原因?不外乎這兩句話。念佛念得很勤,最後不能往生,為什麼?功德漏掉了。功德漏掉,最容易漏掉就是發脾氣,自己一不高興,一發脾氣,火燒功德林,好不容易修習的功德,一個脾氣就完了。功德沒有了,福德有,發脾氣,福德在,功德不在,功德變成福德。

  所以,五毒要反過來,修什麼?修不貪、修不瞋恚、不愚痴。不愚痴,我都清楚、都明白,染淨、是非、善惡清清楚楚,智慧;如如不動是功夫,如如不動,清淨心才能現前。定慧等學,又清楚、又不動心,這是真修行、真功夫。所以要會用。在哪裡用?在生活上用,不貪、不瞋、不痴、不傲慢、不懷疑。傲慢、懷疑雖然好像沒有前面貪瞋痴那麼嚴重,但是孔子說得好,《論語》上有句話大家都很熟悉。孔子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假設有這麼一個人,他的才華像周公一樣,但是他有個毛病,「使驕且吝」,驕就是傲慢,吝就是吝嗇。夫子說,「其餘則不足觀也」,其他就不必說了,這個人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傲慢關係太大了,是菩提道上嚴重的障礙。

  經教裡面都教給我們,你看連《還源觀》,《還源觀》裡面教我們「柔和質直」,這是講態度。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教我們「隨喜功德」,教我們修隨喜,「恆順眾生」,我們希望我順從別人,不要求別人順從我。要求別人順從我,這個裡頭就有傲慢,要求我順從別人。中國老祖宗說了一句話說得最好,「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六祖大師教人「不見他人過」,要常常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到別人過失。看到自己的過失自己會改過,行善積德,提升自己;看到別人的過失,我們的清淨心就被人家染污了。那我看到了怎麼辦?不要放在心上,這個方法好,不放在心上,心永遠保持清淨。我們功夫還不純,保持人家善的可以,絕不保持人家不善的。功夫純了之後,善的也不保存,真清淨。是非、善惡、邪正心裡頭都不著,都沒有。

  如果到這個境界裡面,念佛人講功夫,最起碼的功夫叫功夫成片,也就是初步的一心不亂就得到了。這雖然不是很深的,有這個功夫,往生就可以自在。自在什麼?想什麼時候走什麼時候就走得了,佛都來接引你。你功夫純了,你煩惱、習氣沒斷,但是功夫純了,你說這多重要!人有這種功夫,在這個世間得自在了,想住就住,想走就走,什麼時候想走,佛什麼時候就來迎接,自己的心跟佛心是通的,相應的,「一念相應一念佛」。這個道理我們很清楚,佛身在一切處,我們這一念相應,佛就現身,現身就在面前,不來而來;佛拿著蓮花接我們去往生,不去而去。相上宛然,好像是有來去,理上絕對沒來去,我們今天理跟事都明白了。理事明白了,對於往生這樁事情一點懷疑都沒有,這就叫得大自在,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戒律,我們學淨土的同學,最高的指導原則就是淨業三福,這個總必須要記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眾戒,《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三皈五戒、沙彌十戒夠了,這些我們能夠不犯,真的是彌陀弟子。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念念不忘阿彌陀佛,也可以說念念不捨阿彌陀佛,心上真有這叫真念,口上不念沒有關係,心上真有。在什麼地方培植?就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要培養我們心裡頭真有阿彌陀佛。最好的方法,從前李老師教導我們的,看一切人是阿彌陀佛,看一切事是阿彌陀佛,看一切萬物都是阿彌陀佛,這就是你念念都沒有離開阿彌陀佛。這個看法是真的是假的,是有意是無意的?沒有真假,沒有有意無意,一切法是一體。阿彌陀佛是自性,一切法都是自性現的,都沒有離開自性。

  好像我們看電視,電視裡頭的影像,頻道眾多,在外國有一百多個頻道。頻道的畫面那是假的,為什麼?它有生有滅。可是螢幕是真的,螢幕不生不滅。阿彌陀佛是什麼?阿彌陀佛就是螢幕。什麼現象在屏幕裡頭出現,有沒有離開屏幕?沒有,離開屏幕,影像不可得,看不到。所以螢幕不生不滅,就是自性,所有一切的這些畫面,那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我們六根接觸的六塵境界。真心在哪裡?真心在相裡頭,在萬相裡頭。萬相在哪裡?萬相在真心裡頭,性相是一,性相不二,我們就懂得這兩句話了。真妄在一起,是一不是二,雖然是一不是二,曉得哪部分是真,哪部分是妄。妄不放在心上,真也不放在心上,你就真正見到真;把真放在心上也錯了,真就變成妄。所以心裡頭總歸一句阿彌陀佛,決定得生淨土。

  這就是戒,戒在我們生活當中,受與不受沒關係,那是形式,要真修。以前章嘉大師告訴我,你修一條,這條戒你就得到了。我學不殺生,連小動物我都不會傷害牠,這條戒你就得到了。學不偷盜,決定不佔別人絲毫便宜,寧願吃虧、寧願忍讓,不佔人一點便宜,這偷盜戒做到了。邪行,連念頭都不生,要用這個功夫,有念頭都不行。煩惱、習氣很重怎麼辦?常常想到西方極樂世界,我這一生唯一的一個目標就是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需要具備哪些條件我應當要具足,我不具足去不了。有這樣的目標、這樣的方向,戒律很容易持,一點都不難。習氣才現前,立刻就化掉了,一句阿彌陀佛就化解掉,這叫功夫得力。什麼功夫?念佛的功夫,念這句佛號真管用,真能把煩惱、業障化掉,這功夫。

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六三集



2019年12月18日 星期三

我們眼前,身、念頭全是生滅法:它速度太快,我們以為它是真的 | 沒有有我、也沒有無我,這才是清淨心

我們眼前,身、念頭全是生滅法:它速度太快,我們以為它是真的 | 沒有有我、也沒有無我,這才是清淨心



  我們再看底下一段,「住大乘者」。大乘是智慧,住大乘不容易,為什麼?住大乘者沒有煩惱了。大乘跟煩惱是相對的,大乘是明,煩惱是暗。「《法華經譬喻品》曰: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就是十力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這個大乘人自利利他,一定先成就自己。怎麼成就的?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從這來的。學佛,如果把經教疏忽了,那就是盲修瞎練。修得很好,也不過是人天福報,出不了三界,依舊是生煩惱,不生智慧。那怎麼辦?真正是因為沒有聽懂。沒有聽懂不要緊,多聽,長時薰修,慢慢就懂了

  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告訴我們聽經的方法,我們沒學到。他告訴我們聽經,第一個,不執著言說相;第二個,不要執著名字相,大乘、一切智、佛智,這都是名字,不要執著;第三個,不執著心緣相。心緣相是什麼?聽了之後,我覺得是什麼意思,這就是心緣相。只管聽,不能夠分別、不能執著,不要去想它,一遍一遍這樣薰修,會豁然大悟,這就能見性。我們之所以不能見性,就是聽經的時候著言說相,著了名字相,也著了心緣相,那你所聽的全是你自己意思,不是佛的意思。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我們聽佛經裡講,完全用自己的意思來解釋佛的意思,全搞錯了!要知道佛說法,佛是從真實心中流露出來的,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自性裡頭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個很奇妙!沒有分別執著,沒有起心動念,為什麼會說話?為什麼說出那麼多的經典?這一樁事情,我們從江本勝博士的水實驗得到一點信息,就是得到一點消息。我們有心對著這個水,水回答我們沒有心,它沒有起心動念,它沒有分別執著,它的回答完全是從我們心念變現出來的,來回答我們。從這個消息裡頭,我們慢慢去體會就明白了。

  自性,如果起心動念是凡夫;不起心動念,它所回應的完全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起心動念回答你的時候全是假的,不是真的。為什麼?從妄想裡頭流出來。佛菩薩是從真心流出來的,真心裡面流出來的經論,我們用起心動念來分別執著、來分析它,就是把佛的經教全變成知識,不是佛的意思。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我們學經教是曲解如來真實義,是誤解如來真實義,所以都搞錯了。這一錯,影響太大了,影響我們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是盲修瞎練,所以你念佛不能往生。確實不如阿公阿婆,阿公阿婆已經到了不起心、不動念,心裡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

  很多人知道現在災難現前,我們如何應對?不起心、不動念,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災難就沒有了!對於這個念佛人,災難全化解了。縱然災難來的時候,佛接引他到極樂世界去了,所以他一點事都沒有。在這個世間連身體都放下,都不要了,何況身外之物!你想要的東西,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那個地方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想什麼,它就現什麼;你想要什麼,東西就在面前,不想的時候就沒有了,你說你多自在!我們想要一個人陪伴我、照顧我,行不行?行,決定行,但是那個人他並沒有往生,從我們心想生。這個喜歡的人在我面前照顧我,照顧一陣子,我們覺得不需要了,他就不見了。

  就像李長者註解《華嚴經》,他這一樁事情寫在序文裡,絕對不是假的。他發心替《華嚴經》做個註解,這大事,佛菩薩、龍天善神都知道。他要找個清靜環境,你看老虎,這他找地方,找老虎洞,老虎統統搬家,把這個洞讓給他。他很喜歡這個地方。一個人住在這裡,居然來了兩個女孩子,年輕女孩子來照顧他。他也不問,不聞不問。這兩個女孩子每天替他整理環境,來服務,伺候他。這一部註解寫完之後,長者很開心,總是完成了,也很滿意。女孩子,你看看,始終一句話也沒講過,想問問她,兩個人不見了。以為是附近農村裡頭的人,到農村裡面去找,去謝謝這兩個人,感謝。農村人告訴他,沒看見,不知道。那是天人,不是天人,也是佛菩薩化身;可見得李長者的智慧、定力。做這個註解時間很長,照顧這個仁者,從來沒有說過一句話,也沒有問她叫什麼名字,反正你想要叫她辦事,她就在你面前;不需要她的時候,她就不在你面前,好像都有感應一樣的。我們想,我們這個世界有,極樂世界怎麼會沒有?決定可能。所以往生到極樂世界得到大圓滿、大自在!

  這些住大乘者,「聞法信受,勤修精進」,這八個字最為重要。目的呢?目的是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全部都是自性裡頭的。惠能大師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這個意思。本自具足,不向外求,向內求。向內怎麼求?誠敬當中求。真誠恭敬,這個智慧自然就現前,能力現前,無畏現前。愍念安樂無量眾生,智慧開了,不為別的,為這一些苦難眾生,幫助這些苦難眾生離苦得樂,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一點私心都沒有,念念無非是成就別人、幫助別人。自己沒有了,這才能夠與諸佛菩薩起感應道交,於一切護法龍天得到感應

  「又《十二門論》云:摩訶衍者」,摩訶衍就是大乘,這是梵語,摩訶是大,衍翻作乘,「於二乘為上,故名大乘」。二乘是聲聞、緣覺,摩訶衍在二乘之上,我們把它翻作大乘。「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為大」。佛,乘大乘法而來,「又以此乘能盡一切諸法邊底,故名為大」。那說大乘的智慧,這就是自性本具的智慧,智慧多大?能盡世出世間一切法的邊底,也就是說,對世出世間一切法徹底通達明瞭。我們用一般宗教對神的讚美,有這麼一句話說,「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全知全能」,這大乘的意思。「諸佛大人乘是乘」,大人,法身菩薩。乘是比喻,好像他坐的這個大乘車,故名為大。

  「又能滅除眾生大苦」,大苦是無明煩惱,是生死大苦。這說明了生死、出六道,唯有智慧能辦得到,智慧不開,你永遠不能出離。為什麼?六道是個夢,你在這裡頭醒不過來,你從來沒有一個念頭想離開六道,無論起什麼念頭都是六道裡頭,從來沒有起個念頭想超過六道、出離六道,沒有起這種念頭。唯有智慧開了,知道六道是假的,這才會有一個念頭,我要超越六道,我要清醒過來,六道是個夢,我要清醒過來。有這個念頭就真的能清醒,真的能脫離。我們知道六道裡頭最重要的一個煩惱就是執著,見思煩惱。見思煩惱斷了,阿羅漢就斷掉了,就出離六道輪迴,從這個夢中醒了。這夢裡還有夢,夢中之夢,不知道有多少夢境,出了這個夢,還有上面夢;再出來那個,還有一個夢,夢是無量無邊。

  佛經上給我們講的六道,這就講大的,六道裡頭每天都在作夢。所以《金剛經》上說得很妙,「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全都是在作夢,不知道這個夢是假的,把這個夢當真。當真就很苦,為什麼?當真就在造業,業牽著你,感得來冤冤相報,沒完沒了,苦不堪言。六道裡頭每一道都是夢,進去,是入了夢境;離開夢境,是醒過來了,醒過來還是夢,永遠出不去。所以不遇到佛法,確實沒有超越六道的緣分,遇到大乘法,這非常幸運。我們知道事實真相,不想再玩這個遊戲了,我們要提升。我們超越六道,跟佛菩薩遊戲,那還是夢。慢慢全部都搞清楚了,我們知道應該回常寂光,回常寂光就是真正醒過來、徹底醒過來了。醒過來之後才有能力與十法界一切眾生起感應道交,去幫助他們。眾生有感,你就自然現身。現身,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你的身是自在的身。現什麼?為他現身,這個眾生有感,為他現身,幫他解決問題。他的問題解決到了,這人自然沒有了,就不見了。所謂「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出生、滅盡都沒有起心動念

  又《寶積經》第二十八卷說:「諸佛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彼乘名為大乘」。諸佛如來,正,正就是不邪,不偏不邪叫正。真,決定不是虛妄,不是假的。真正完全講的是自性真心,它是一切萬法的本體。在哪裡?就在現前。我們這個身是妄,虛妄的,我們住的環境是虛妄的。妄從哪裡來?妄由真起來的。沒有真,哪來的妄?好比我們人站在太陽底下,人是真,影子是妄,沒有人,哪來的影子?所以妄跟真永遠不會離開,形跟影不離開,有形必有影,有影必有形。所以真在哪裡?真妄和合,真在妄中,妄在真中。我們只要把妄息掉了,真就現前了,不要去找真。妄是什麼?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只要把這個東西放下,真就現前,就是一片真正之道,就現前了。不要去找真,找真,真又變成妄。所以我們有真,這才叫不怕,真是永恆的。六祖大師把妄放下,真現前了,告訴我們清淨,從來沒有染污。染污是什麼?煩惱是染污,自私自利是染污,名聞利養是染污,貪瞋痴慢是染污,這裡全沒有,真心裡頭全沒有。妄不放下,真就不現前;妄放下,真自然現前。這真是本有的,不生不滅,妄是生滅法,有生有滅

 諸佛如來所行之道,他沒有絲毫虛妄。經上所說的種種,全是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眾生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佛一句話沒得說。正因為眾生有妄想分別執著,那就是感,佛用智慧來應。於是我們就明白了,經不能不學,不能不聽,不能不明白。明白就是開智慧。智慧開了,要落實到生活,我們就離苦得樂了。黃念祖老居士被人戴了牛鬼蛇神的高帽,紙帽子,拖到街上去遊行,他心裡頭默念阿彌陀佛。他有沒有樂?他有樂,他知道眼前這個境界是替自己消業障的,這些小孩來找麻煩、來鞭他的,踢他的,罵他的,打的,吐口水的,那都是菩薩來考試他,通過這個大考,他就成佛了。所以,他不但對這些人不會責備他、責怪他,他還感恩他。就像歌利王割截身體,忍辱仙人不會怨恨他,感激他,還要報他的恩。為什麼?經過這個考試,他提前成佛了。本來成佛在彌勒之後,他倒過頭來,他在彌勒之前成佛了。所以發的誓願,我成佛第一個來度你。這個歌利王就是世尊面前的憍陳如尊者。真的,他第一個成阿羅漢果。這是我們要學習的。那真快樂,什麼環境都快樂,都自在。順境沒有貪染,清淨心現前;逆境沒有怨恨,也是清淨心現前,你看多自在、多快樂。

  「住大乘者,即常住於如上大乘法中之人」,這個我們要學,我們要常住在像上面所講的大乘境界。「當知是人,決非凡小。雖是肉身,亦名菩薩」,真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真妄是永遠不能分離的。這真在哪裡?真如在哪裡?就在我們身上。只要我們覺悟了,我們就發現它真的是在身上,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不用妄心,這個人就是菩薩、就是佛。現前就要幹,天天幹,它就相應了,愈幹愈有味道,愈幹愈深入,這個智慧天天增長。煩惱習氣天天往下減,減弱,智慧天天增長,人怎麼會不快樂?無量無邊迷惑顛倒罪業眾生,沒有一個不是因此而得度。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對一切眾生最大的恩惠,就是天天講經教學,把大家喚醒,幫助大家把煩惱妄念(這是假的)丟掉,自性裡面的般若智慧,如來的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統統現前。這是最大的恩惠。佛要不講經,對眾生沒有絲毫利益。這是我們在大乘經上看到的,一切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沒有一個不講經教學的,道理就在此地。

  下面說,「清淨心,無疑無垢,淨信之心也」。清淨心是基礎,清淨心是真心,清淨心裡頭沒有懷疑。你看,貪瞋痴慢疑,把疑提在第一個,沒有懷疑。無垢,垢是什麼?貪瞋痴慢是垢,那是染污,是髒東西。貪瞋痴慢疑都放下了,清淨心就現前。為什麼不能貪?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今天科學家為我們做證明,我們真正相信了,以前對於佛經上講的半信半疑,明明這東西是真的,怎麼是假的?現在科學家證明了,它是波動現象產生,波動就是生滅。波動多快?一秒鐘一千六百兆的生滅,我們看不到、覺察不到。如果我們用比喻,這個概念就很清晰,像我們看電影,老式的電影,現在數碼不容易看見。老式的電影是幻燈片,這個很容易體會到。銀幕上的動畫是什麼?是一張一張的相似相續相,用快速度把它放映出來,我們在銀幕上看到好像是動的,其實它沒動。每一個鏡頭打開,這一張片照在銀幕上,就是一個照片,關起來,再放一張,是第二個照片,一張一張的,從來沒有動過。這個我們的概念很清晰。

  佛告訴我們,我們眼前,不但六道,包括十法界,十法界全是生滅法,就跟這個道理完全一樣,只是它速度太快了,我們疏忽了,以為它是真的,全是這麼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這才曉得我們生起貪心,是我們自己的愚痴,它根本就不存在,包括我身體都不存在。我們的思想、身體都是假的。外國哲學家有時候比我們聰明,他說身不是我。什麼是我?我思故我在,我能夠想像的那是真我。這就是什麼?他不把物質的身體當作我,把念頭當作我,因為我有思想,那個東西是我。這比一般人高明的,殊不知,那個想也是生滅法,都不是。所以佛法講無我,這無我是真的,無我就是真我,你就把真我找到了。你要有個我的話,你永遠找不到。我是迷,我放下了,真我就現前了。真的裡面沒有對立的,有真有假,那個真也是假的,真裡頭沒有真假;我裡頭沒有有我、也沒有無我,統統沒有,這才是清淨心

  那修行修什麼?就是日常生活當中,把我們的煩惱,煩惱,其實無量無邊的煩惱是從六個根本煩惱裡頭生的,這六個是根,貪瞋痴慢疑,這五個根,後頭還有一個,惡見,惡見是什麼?錯誤的見解,錯誤見解也有五個,這六個根本煩惱。把這五個總歸納為一個,展開來五個,第一個身見,以為我有身,以為我有靈魂,所以靈魂是迷惑顛倒,它還是執著。有邊見,邊見是什麼?對立,不知道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這個觀念我們要建立。不容易建立,一定要建立,為什麼?它是事實真相。一切萬事萬物是一個自性變的,佛經上常講「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那個心是真心,惠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那個自性就是真心。如果我們對立了,這就錯誤,對立就是不承認是一體,一定承認萬事萬物跟我是一體。也就是我們要承認,我們這個身體,這身體,科學家告訴我們多少細胞組成?大概是五十兆,五十兆個細胞組成的,每一個細胞都是我,不能說這個細胞是我,那個細胞不是我,這就組成這一個身。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萬事萬物組成這個法界,法界是我。為什麼?法界是心現的。所以法界是我,阿彌陀佛是我,極樂世界是我。為什麼?都是我的心現的,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它不是外頭的。所以往生極樂世界,這是理論,自己心現、自己想去,哪有去不了的?決定往生,心現識變,他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清淨心是真心,沒有一點染污。這裡頭決定沒有見思、沒有身相,這個我們常講,《金剛經》上四相、四見統統都破了,清淨心現前。四相破了,小乘的清淨心;四見破了,大乘菩薩的清淨心,那是《華嚴經》上所說的圓教初住、別教初地,就是中國佛教裡頭常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是四相、四見統統放下,《金剛經》的修學圓滿了。那《金剛經》的修學是怎麼個修法?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學習不用四相,從這下手。知道四相是空的,總的一句話說,也是《金剛經》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相歸納起來就是四種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歸納起來就四大類。凡所有相,這四種現象都是波動現象,都是生滅相,而且一秒鐘一千六百兆的生滅,你怎麼能說它是真的?

  科學對我們現代人幫助太大了,古人怎麼會能夠相信這個?我常常想到佩服古人,佛講,他真能相信,他不懷疑。我們現在聽了,懷疑,沒有像古人那麼老實,我們一定要拿到證據才相信。那科學它拿到證據了,我們看到科學報告,相信了。真的相信就真的放下,放下之後是什麼?起心動念是為別人想,不是為自己想,這就不一樣了。如何幫助別人?一個總的念頭,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總念頭。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就是這一樁事情,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那是什麼?我自己已經離苦得樂,我才能幫助別人,我自己沒事了。所以清淨心重要,清淨心的修學沒有別的,就是放下。我們要學,在生活當中學,工作當中學,處事待人接物當中學。學什麼?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古大德說「常作如是觀」,這《金剛經》上的話。

  《中阿含》四十一卷裡面說,「清淨心,盡脫婬怒痴」,成就戒定慧,這是講小乘。小乘在事上講,淫怒痴就是貪瞋痴,要在日常生活當中放下貪瞋痴。「成就於三明」,三明就是六通。天眼明,明比通還要高一級,通常大乘教裡頭,一般講佛菩薩是三明,對聲聞緣覺講六通。三明裡頭,第一個講天眼,第二個講宿命,第三個講漏盡,用三個代表六個。「如是清淨心,功德難思」,這是真話,無量無邊功德都從清淨心生出來。「故《十方佛讚品》」,本經,「乃至能發一念淨信。...隨願皆生」,沒有不往生。願是什麼?我願生西方淨土中。你有清淨心,用清淨心發這個願,沒有一個不往生的。「以如上之清淨心,歸向無量壽佛,故云:以清淨心,向無量壽」。淨宗原理就是心淨則佛土淨,西方極樂世界是從阿彌陀佛清淨心當中流出來的,所以我們的心清淨,西方極樂世界自然就清淨。那現在念佛的人為什麼不能往生?就是他不是用清淨心,原因在此地。他要用清淨心,沒有一個不往生,真叫萬修萬人去。他的心裡頭還雜著有,夾雜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七情五欲,這不能往生。真信、真願、真念佛,他心不清淨,那就完全都錯誤了,一定要用清淨心去念。

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五八集



2019年12月17日 星期二

一心一念

一心一念


庚三、一心三輩 分二 辛一、大乘往生因行 分二 壬一、淨心願生

  【若有眾生住大乘者。以清淨心。向無量壽。乃至十念。願生其國。】


右章全是《唐譯》經文,

魏唐兩譯,似為同一梵本。
但此段《唐譯》經文,系統分明,文富義深。遠勝《魏譯》。


這一段經文,這「右章」,右面這一章經文,全是《唐譯》的原文,「魏唐兩譯,似為同一梵本」。這是講《無量壽經》最早傳到中國是在漢朝,漢明帝的時候,最早傳過來的。在漢到宋八百年,一共有過十二次的翻譯,所以它本子多。這十二種翻譯,非常可惜有七種失傳了,現在只留下五種。五種本子我們拿來對起來看,裡面有很大的差異。所以古德斷定,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不是一次講的,一定是多次宣講,才會產生這個現象,要不然不可能,不可能在翻譯的時候出現這種現象。所以肯定佛在世多次宣講,只有這一種,沒有見到第二種經是多次宣講的。因此這就有會集的必要,五種本子我們一起讀有困難,不好念,所以用會集。會集最早的是宋朝王龍舒居士,他的本子會出來之後,很多人喜歡用他的本子,乃至於日本的《大正藏》跟《龍藏》都收他的本子。可是以他的身分、地位,他是進士及第的,也是大富長者,五種原本他只看到四種,唐朝翻譯的這個本子他沒見過。所以雖然會集,他是四種原譯本的會集,當中漏掉了一種。但是唐本子裡頭有些經文,其他四種本子裡都沒有,所以夏蓮居老居士這才發心重新再會集。夏老會集是第三次,當中還有一次,魏默深,清朝咸豐年間。梅光羲序文裡頭寫得非常清楚,把這段歷史告訴我們。

  魏,就是曹魏的時代,三國,三國時候的魏,曹魏,康僧鎧他翻譯的,流通也最廣。因為在原譯本裡頭,康僧鎧的本子大家喜歡讀。但這一段是《唐譯》的經文,我們念的這段,「系統分明,文富義深,遠勝《魏譯》」。雖然是梵本應該是相同一本,這就是翻譯的人有優劣,這段經文《唐譯》譯得好。但是有些《魏譯》的文翻得好,把翻得好的統統精華提出來,重複的刪掉,這樣編成更好的本子。最完善的本子就是我們現在用的這個本子。


🎦 0:05:47

《魏譯》則分散於本品首尾兩處。

於上輩之前云:「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
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其國,即得往生。」

但復於下輩文中曰:「
其有至心,欲生彼國,
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
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
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魏譯》則分散於本品首尾兩處,於上輩之前云: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其國,即得往生。但復於下輩文中」,它有這樣幾句,「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你看它有這麼多文字,而且分在兩個段落裡頭出現的。夏老把這兩段文,把它簡單寫成這樣的,『若有眾生住大乘者,以清淨心,向無量壽,乃至十念,願生其國』。這文字就簡化很多,意思非常圓滿,兩段合成一段,文字變得更少。這就是會集高明之處,也不容易。夏蓮居做這個會集本一共十年,本子才做成定本,每年都修訂,最後成為這個定本。


🎦 0:07:55

唐海東元曉師據《魏譯》,於《無量壽經宗要》論云:「
下輩之內,說二種人。
二人之中,各有三句。


初人三者:

一者,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是明正因。


  我們再看下面的註解,「唐海東元曉師」,這是唐朝時候,海東就是現在的韓國,元曉是韓國人,也是到中國來留學的。這些人他們緣是真好,親近善導大師,跟這些日本一些法師,他們來大多數跟善導、跟天台山的智者大師。所以,法華宗、淨土宗在韓國跟日本非常盛行。他們對於《無量壽經》下的功夫比我們中國人多,總有四、五十個人。中國在《無量壽經》上,歷史上記載的只有兩個人,真的不多,比不上日本人。可是日本人全用的是魏譯本,五種原譯本他們專門用魏譯本。我們相信,可能在當時善導大師講《無量壽經》就是用魏譯本。所以這些學生也都採用,日本的學生也採用。

  「於《無量壽經宗要》」,《宗要》是他註解的名稱,裡面有這麼一段話,「下輩之內,說二種人。二人之中,各有三句」,這是經典的原文,「一者,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是明正因」。由此可知,往生淨土確實不是難事,難在哪裡?難在信心。它只要三個條件,第一個真信,第二個真想去,第三個肯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要用清淨心念、要用恭敬心念、用真誠心念,不在乎多少。工作非常繁忙,祖師教我們十念法。十念法是在早晚,早晨起來洗臉之後,有佛像,面向佛像,沒有佛像,面向西方,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十聲。這個十聲是一口氣叫一聲,一口氣,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拘多少,一口氣叫一聲,十口氣,這時間不長。做為定課,你一生都不缺,早晚都不缺,這定課,決定得生。最重要的是臨終,念了一輩子佛,臨終不念佛了,這都不能往生。所以臨終比什麼都重要。

  我學這個經學不少年了,我信淨土也非常不容易,所以這個難信之法我相信。大家知道我學佛是從哲學進去的,不是從宗教進去的,我對於念佛法門差不多二十年我才相信,我才接受,真叫難信之法。我沒有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你要我接受很困難,這就是知識分子的麻煩。我看到人家一說他就相信,我很佩服,他根性比我高明多了,我不如他。你看我連早年懺雲法師勸我,我沒接受,我的老師,教我講經的李炳南老居士,我跟他十年,多少次勸我,我不反對,我沒接受。我喜歡的是大經大論。真正接受的,真的從《華嚴》、《法華》、《楞嚴》這些大經我明白了。看到文殊、普賢這些菩薩,最後都是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成就無上菩提,我這才相信。回過頭來重新再去看這些大經,為什麼以前看的時候就那麼囫圇吞棗就過去了?沒有認真,仔細去觀察,再一看,看出來了。所以這個經,一次、二次是決定不可以的,次數愈多愈好,你才把真東西看出來。遍數少了,真的東西看不出來,真的從眼睛裡流過,你沒有注意到它。

  所以發菩提心,還是蕅益大師講得好,菩提心要是講起來挺麻煩,這個名相解釋。蕅益大師講得真好,他說第一個真信,你真正相信有極樂世界,真正相信有阿彌陀佛;第二個真想去,想生極樂世界,想親近阿彌陀佛;第三個,真誠心念這一句佛號。具足這三個條件,極樂世界你就有分,人人能做得到。可是我看到很多人能做到,也看到像我這樣的人不太容易接受,沒有真正搞清楚很難接受。這就是知識分子,我們算是知識分子。知識分子那就要長時間的薰修,鍥而不捨,不管是哪個宗派、哪一部經論,只要你對它產生愛好就有希望。為什麼?你慢慢深入,一經通,它其他的也能貫通。到最後,理真正搞通、搞明白了,你就不會懷疑,你就會相信,你就能接受了。

  能通一切經,能通一切法,這就要講到自性,不講到自性這講不圓滿,講到自性得大圓滿。所以是古人說的,一部經通了一切都通,一個法門通了一切法門全通,是一個道理。為什麼?統統自性裡頭流出來的。只要能夠契入自性,沒有一樣不通,不必學。惠能大師是個非常好的證明,他不認識字,沒念過書,所有經教他通。世間法,儒家經典問他,他也通,道家的他也通,他沒有障礙的。這就是見性重要,智慧重要。學佛要學真智慧,真智慧一定從戒定慧才能得到。

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五三集



  「唐海東元曉師據《魏譯》,於《無量壽經宗要》論云」,元曉是現在的韓國人,在唐朝的時候,在中國留學親近善導大師跟天台的智者大師。他們所說的多半也都是善導大師的意思,「下輩之內」,有二種人。二種人中,「各有三句」,這是說的經文。第一,「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是明正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正因也就是第一個因素,就是要發心。菩提是梵文音譯過來的,翻成中國意思是覺悟,也就是一定要有覺悟的心。覺悟的心,實在講就是真心,真心是覺悟的,妄心迷惑,迷而不覺是妄心。覺悟的心難!

  覺悟的層次不相同,淨土裡面的菩提心要求是最低的,最低跟最高的很接近。我們中國古人所謂「上智與下愚不移」,差別很大,但是成就快速。上智之人,你給他一說他全明白了,他沒有懷疑,他就真幹。下愚之人,他什麼都不知道,但是什麼?他老實,你教他這麼做,他就真幹,他能夠持之有恆,不會改變,所以也很快就成就,而且成就非常高。上智之人少,下愚之人也不多,所以最難度的眾生就是當中,所謂不上不下,現在稱為知識分子。你說他沒有智慧,他很聰明,知道的東西很多,不能說他沒智慧,但是你教他制心一處,那都很不容易,他不容易接受。下愚之人雖然什麼都不懂,確實有一類根性的人,你叫他念佛,他就老實念佛,他一生不改變,一天到晚就這一句佛號,其他的念頭什麼都沒有,他的成就跟上上根人的成就是平等的。這就是上智下愚不移裡面的深意,他的成就平等,都是不可思議。

  下,這是講下品,下輩三品。下輩的發心就像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所說的,他發的是什麼心?真正說菩提心,你說了他不懂,菩提心這個名詞意思很深,省庵大師有《勸發菩提心文》,解釋得非常清楚。下下根人他聽不懂,你勸他真正相信西方有極樂世界,他就真信,極樂世界的好處跟他說明,你要不要去?他真想去。這個真相信、真想去就是無上菩提心。上上根人是完全了解,通達明瞭,發心,就發這個心,真信、真願;下下根人雖然什麼不明瞭,他也真信、也真願,這就是往生淨土的正因,這個正因比什麼都重要。


🎦 0:24:24

二者,乃至十念,專念彼佛。是助滿業。

三者,願生彼國。此願前行和合為因,是明不定性人也。


  第二,「乃至十念,專念彼佛。是助滿業」。這個地方講了個滿業,那我們就知道前面的正因是引業。佛在經教裡告訴我們,眾生造業有兩類,第一是引,引導你到哪一道去投生,這個屬於引業,引導你去的。我們同一個引業,引業是五戒十善;換句話說,你能到人道來,過去生中一定修的五戒十善,夠這個標準你才能到人道來投生。到天道投生要具足上品十善,也就是這個十善應該達到九十分以上,這種人生天。我們的十善五戒大概有五、六十分就可以了,就能到人道。引導你去的。到了人道來,你看看貧富貴賤不一樣,有人大富大貴,有人一生貧賤,這是什麼原因?這叫滿業,這講的滿業。滿是圓滿,圓滿是善惡業,用佛法經論來解釋就很容易懂得。譬如說發大財的,你前世喜歡修財布施,財布施是屬於滿業,這一生得財富。你這一生有聰明智慧,這是滿業,聰明智慧的因是過去生中喜歡修法布施,法布施帶來的聰明智慧。這一生健康長壽,是你過去生中喜歡修無畏布施,這一生的果報健康長壽。所以這引業跟滿業我們一定要知道,斷惡修善,起心動念多替別人想,少為自己著想,念念想著我們活在這個世間應該全心全力去幫助別人,化解別人的苦難。這個引業好,滿業也好,這菩薩發心。

  這個第二,他就是說;這第一不能作諸功德,沒有能力做,沒有緣去做,有緣也得有能力,兩個都不能缺少;第二,乃至十念,這是說得最簡單的,每天修十念法。前面我跟諸位說過祖師大德的方法,十念法。好像是一九九八年,我住在新加坡,跟伊斯蘭教往來很密切,我看到伊斯蘭教每一天五次禮拜。你看,穆斯林工作再忙,禮拜的時間一到,他一定放下,他去做禮拜。禮拜的時間不長,五分鐘,他一天都不缺,從早到晚五次禮拜。在現在世界所有宗教裡頭,可以說穆斯林是最團結的。穆斯林,一般講比信仰其他宗教的人要虔誠,什麼原因?每天五次禮拜,他一堂不缺。這個力量太大了,就是古人所說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非常有道理。

  我從這裡得了一點啟發,我說我們念佛,有很多工作非常繁忙的人,我們能夠定一個課程,讓它時間很短,一、二分鐘,時間很短,次數多一點。所以我就想到每一天九次念佛,九次每一次就是十句佛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十句,這時間不長,兩分鐘。早晨起來念一次,晚上睡覺之前念一次,這兩次;三餐飯,我們吃飯的時候,一般念供養咒,我們念十句佛號,念完了再吃飯,念十句佛號,三餐飯就三次,就五次了。我們工作,上班之前念十句開始工作;工作完畢之後,下班的時候,收拾好了念十句再下班,上午上班下班,下午上班下班,一共九次。只要兩分鐘,一天果然九次都不缺,會很有效果。我提出這個方法,那個時候我常住在美國,我在美國、加拿大,在東南亞一帶勸導大家,很多人用這個方法,告訴我很有受用。因為現在人工作繁忙,沒有長時間去修行,這種二、三分鐘對他們是最理想、最容易的,而且很容易記,早晚、三餐、工作,符合經上所說的淨念相繼。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的原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二、三分鐘容易,時間長了不容易,妄念就生起來。兩分鐘當中不起妄念,可以做得到,所以符合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標準。這是幫助滿業。

  「三者,願生彼國。此願前行和合為因」,這個願,前面講的十念、講的菩提心,跟這個合起來,這是因。「是明不定性人」,不定性就是一般,一般的大眾對於淨宗信心還沒有建立起來,用這個方法好。


🎦 0:34:35

第二人中,有三句者:

一者,聞甚深法,歡喜信樂。此句兼顯發心正因。但為異前人,舉其深信耳。


  第二種人,他也有三句,「聞甚深法,歡喜信樂。此句兼顯發心正因。但為異前人」,跟前面人不一樣,這個人有深信,前面沒有深信,這個人有深信。聞甚深法,甚深法是什麼?佛給你講真話,給你說一切法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都是真話,這裡頭的道理很深很深。

  譬如佛在經上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一句是甚深法。一切法怎麼是心想生的?一直到今天,我們看到量子力學家的報告,對於佛這句話疑惑才斷掉。所以感謝近代這些量子力學家。我看到的報告是德國的普朗克,這個人一生研究物質,他懷疑物質到底是個什麼東西,所用方法的原理跟佛經上講的完全相同,佛經的方法就是分析,它講的方法很簡單。在經上佛告訴我們,講物質最小的,肉眼還能看得見的,要很好的眼力,能看得見的,牛毛塵。牛毛粗,牛毛尖端上有一粒塵土,放在這個牛毛尖端上,不會掉下來。甚至於倒過來它也不會掉下來,它有吸引力,牛毛比它大,它很小,這叫牛毛塵。把牛毛塵再分,分成七分,七分之一叫羊毛塵;羊毛塵再分七分之一,叫兔毛塵,兔毛更細了;兔毛塵分成七分之一,叫水塵。水密度雖然大,裡頭有空隙,這一粒塵土它在水裡頭游來游去沒有障礙,叫水塵。水塵七分之一,分作七分,七分之一,叫金塵。金屬密度就大了,但是還是有空隙,現在在顯微鏡裡面可以看到,那個空隙裡頭,這一粒塵在空隙裡面跑也沒有障礙。用這種分析的方法。金塵再分成七分之一,才叫微塵,佛經上講微塵是這個定義。

  微塵,肉眼看不見,佛說阿羅漢的天眼能看到微塵,大概微塵就相當現在所說的原子,應該就這個東西。原子在科學是八十年前,二十一世紀的初期才被發現,八十年前發現。那這個微塵還不是最小的,佛說微塵還能分,再分就叫極微,這個極微還可以分。佛經上講的色聚極微,大概就是現在科學家所說的;色聚極微,這個色聚兩個字很好,說明它還可以分,就是現在所說的基本粒子、所說的夸克。那基本粒子有幾十種,夸克也有幾十種,能不能分?還能分。最後分的,分成小的,更小的,佛經叫極微之微,這個不能再分,再分就沒有了。所以極微之微也叫鄰虛塵,跟虛空做鄰居了,再一分就沒有了。這個東西被今天科學家發現了,科學家給它定的名詞叫微中子。微中子的體積多大?科學報告上說,一百億個微中子聚集在一起,它的體積等於一個電子,原子裡頭的一個電子那麼大。也就是說,它的體積是電子的一百億分之一,再分就沒有了。這是量子力學家他們做的實驗。再分變成什麼?他們發現的是意念的波動現象,就是念頭,念頭波動現象。這搞清楚了,原來物質現象是念頭波動現象所產生的,這個發現在近代科學是很了不起的一樁大事情。所以普朗克說,根據他的科學實驗所得到的結論,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物質怎麼來的?物質是以意念為基礎所產生的一個現象。所以我們今天,如果就是說,你看到一個電子,這個電子是一百億個微中子聚集產生的,聚它就有,散了就沒有,緣聚緣散。

  那我們一個細胞,多少個原子聚集的?我們人的身體大概是五十兆個細胞,我們講細胞,很大,細胞,五十兆。如果把它計算成原子、成粒子,或者到最後講到微中子,這個身體是不計其數。所以佛在《金剛經》上講,所有一切的物體,我們人,人身、花草樹木、山河大地,佛叫它做「一合相」。那個一,那就是現在所講的微中子,是微中子聚合所產生的現象,你把它分開到最後就是一個東西。而微中子並不存在,意念,所以大乘經上說的,到最後的總結,說全體是心。一切法從哪裡來?一切法全體是心,心生萬法,萬法唯心。「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佛在《華嚴經》上講的。這個都叫什麼?這叫深法,甚深之法。今天科學家用科學方法發現了,我們對這樁事情不懷疑了,以前學了這麼多年,對這個事情總有懷疑。佛雖然說了,不是他一個人見到的,八地以上統統能見到,有這麼多人證明。可是八地以上,我們一個也沒有遇到過,疑根拔除不了,我們的信心,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信心,還有一分疑惑在裡頭。這樁事情佛菩薩非常清楚,他們都是過來人。

  所以一個老實人,你說了之後他一點不懷疑,他完全接受,這種人難得。所以愚,古人有一句話說「愚不可及」,我們比不上他,他居然能相信,我們有懷疑,看到科學報告這才相信。這相信,我們對於信佛信得不圓滿,也是百分之九十九的相信,還有一分懷疑。這個東西難,太難了,這又不能勉強的。這一分疑惑斷除,這就真信了,我們有了圓滿的信心,對於甚深之法不再懷疑。但是我們知道,我們的境界不斷在提升,終有一天,我們像八地菩薩一樣,我們也能見到佛所說的宇宙萬物的真相。只要不捨棄這個方向、不捨棄這個目標,決定有達到的一天。


🎦 0:48:31

二者,乃至一念念於彼佛。是助滿業。為顯前人無深信故,必須十念。此人有深信故,未必具足十念
(竊按元曉師之說乃專據《魏譯》。
若就本經,則一念得生者,全因獲得一念淨心也。從一心中,念佛一聲,頓即與彌陀本願相應,故臨終即得往生。)

三者,以至誠心,願生彼國。此願前行和合為因。此就菩薩種性人也。(正是《唐譯》中『住大乘者』)


  第二,「乃至一念念於彼佛。是助滿業。為顯前人無深信故,必須十念。此人有深信故,未必具足十念」。這個意思好!下面「竊按」,這個竊是黃念老的謙虛,自稱。「按元曉師之說乃專據《魏譯》」,康僧鎧的譯本。「若就本經,則一念得生者,全因獲得一念淨心也」。真有信心,一絲毫懷疑沒有,一念就成了,不要十念。這什麼原因?這底下有解釋,「從一心中,念佛一聲,頓即與彌陀本願相應,故臨終即得往生」。決定得生,一念就行了。但是,這一念淨心難得,一念清淨心裡面生起的信心。我們沒有這個清淨心,眼見色、耳聞聲,六根接觸外頭六塵境界會起心動念、會分別、會執著,這就不是一念淨心。一念淨心是怎麼回事情?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如如不動,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清清楚楚是慧,如如不動是定,你看有慧有定,那是清淨心,清淨心生智慧,眼見通達無礙,耳聞也是通達無礙,六根觸境沒有一樣不是通達無礙,這是佛法深妙之處。所以佛教的學習,特別著重在清淨心,自始至終都教我們放下。

  我學佛,二十六歲,第一次見出家人就是章嘉大師。我這個緣也很殊勝,那個時候我在工作,我住公家宿舍,宿舍附近有一位蒙古的親王,是滿清時代的親王,是個學佛的人。我剛剛接觸佛法看佛經,他的小女孩常常跑到我們宿舍來玩,好像七、八歲,看到我桌上有佛經,回家告訴她爸爸,她爸爸來看我。我說我剛剛接觸,還不到一個月。他說你能看得懂嗎?我說我看不懂,問題很多。你需不需要一個老師來指導你?我說好!他要介紹個老師給我,就介紹章嘉大師,帶我去見章嘉大師。我們什麼禮節也不懂,不過有恭敬心就是,有個真誠恭敬心。

  見面,我向大師請教一個問題,我說我剛剛接觸,方東美先生給我上的「佛經哲學」,我知道佛法高深,佛法裡面有真實智慧,佛法有沒有方法能叫我們很快的就契入?我提出這個問題。老師看著我,我也看著他,等他為我解答。沒想到我們一看,兩個人對看,看了半個多鐘點,他一句話不說看著我。半個多鐘點以後說了一個字,「有」。這個有,我的精神就提起來了,有!不是沒有,有,要注意聽了。他又不說了,這一次的時候差不多有六、七分鐘,之後告訴我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他講得很慢,一個字、一個字的講。這六個字差不多將近一個小時的時間,給我印象非常深。我們沒有他那種定功,我一聽說看得破,放得下,好像懂,不難懂。我接著向他老人家請教,從哪裡下手?他告訴我,從布施。

  我也親近過一些老師,從來沒有遇到這樣的老師。到以後,我就深深反省,這個教學方法好,但是這個教學方法現在不能用,如果有個人問你問題,半個鐘點不答覆,人走掉了,不理你了。我還能沉得住氣。以後我明白了,什麼原因?年輕,心浮氣躁。他眼睛看著你是什麼?就是叫你把這個浮躁的氣息統統放下。你的注意力、精神集中了,這個時候給你講,給你講的東西你會記住,你真聽進去了。我們想到古來大德,以後在禪宗的公案,教下的語錄裡頭,我們看到古人用這種方法,常用。整個精神沒有集中、沒有定下來,不給你講,真管用。

  從那天之後,章嘉大師也像方老師一樣對我,每個星期給我一個小時,我去看他。他沒有其他人的時候,他差不多可以給我兩個小時,但是談話都不多。他的磁場非常吉祥,進入他的磁場,你就感覺得不一樣,那是一種享受。縱然一句話不說,我陪他坐兩個鐘點,那兩個鐘點是享受。現在像這樣的人找不到了,不容易遇到,所謂緣分。我跟他老人家三年,我佛學的基礎從那奠定的,他教我的中心概念就是放下,看破是智慧、看破是明瞭,了解一切法的真相。那時候我剛剛入門,縱然說出來我也不能體會。但是,只要不放下經教,你天天去讀、天天去學,天天有進步,天天放下、天天看破,這裡頭有樂趣。古人說讀書樂,真快樂,可是讀經比讀一般書更快樂。讀不懂不怕,不要去想意思,一遍一遍去讀,古人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最重要是要有恆心、有耐心,契入之後,其味無窮。

  所以一念淨心得到了,從一心中,一心沒有二念,沒有二念就是無念,無念,他是清醒的,他不是迷糊。如果無念,什麼都不清楚,這個不行,這個有定沒有慧,他不生智慧。雖然能伏煩惱,智慧不生,它不能起作用。所以禪定是要定慧平等,這才能起大作用,所謂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定慧要等。在淨土法門裡面,讀經、研究經教這是慧,念佛這是定。通常真正用功,功夫得力,每天四個小時讀經,或者是講經,四個小時念佛,這功夫非常得力,真正是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這就淨宗法門來說,雖然在理上講未必具足十念,因為念佛一聲頓與彌陀本願相應,那你念十聲,十聲相應;念千聲,千聲相應;念萬聲,萬聲相應,你往生有把握了,你沒有絲毫疑惑,所以這決定得生。

  第三,「以至誠心,願生彼國。此願前行和合為因。此就菩薩種性人也」。至誠心非常重要,中國人的老祖宗世世代代教人,沒有離開至誠這兩個字,或者是講一個字,誠。至誠,真誠到極處。對父母要至誠,沒有至誠不孝;對老師要至誠,沒有至誠不敬,這兩個人對我們的關係太大太大了!我們一生能夠自立、能夠成就,全靠這兩個人,要知恩報恩。怎樣報恩?得用至誠心對自己。為什麼?父母、老師,父母希望我好,老師也希望我好。所以,人一定知道自愛,至誠心對自己就是自愛,你才真正能愛父母、愛老師。然後再一擴大,能愛一切眾生,你起心動念一定會為一切,特別是苦難眾生去著想,如何幫助他們,雖然心有餘而力不足,這個心常存,盡心盡力就是圓滿。這個正是《唐譯》當中所說的「住大乘者」,心住在大乘。這一段文字把住大乘者解釋得清楚了。


🎦 1:07:39

蓋元曉師謂

下輩中有兩種人:
一者,發菩提心,十念聖號,願生彼國,而得往生,是不定性人。
二者,聞法深信,乃至一念,願生彼國,而得往生,是菩薩種性人。

元曉師實已明察《魏譯》下輩往生文中,品類不齊。

試問「聞甚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如是殊勝智慧,應是何人境界?
故元曉師名之為「菩薩種性人」。

既是菩薩種性,
復能生深信,起心念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實不應限於下輩也。


  「蓋元曉師謂下輩中有兩種人」,這下面是黃念老的話,前面是他的原文,「一者,發菩提心,十念聖號,願生彼國,而得往生,是不定性人」。第二種,「聞法深信,乃至一念,願生彼國,而得往生,是菩薩種性人」,這定性人。也就是前面說的不定性人,他的信願不堅固,信心裡頭帶著懷疑,這就是不定性人;完全肯定,一絲毫疑惑都沒有,這就是定性的人,這是菩薩種性,菩薩種性的人。「元曉師實已明察《魏譯》下輩往生文中,品類不齊」。這是實話,經上只講三輩九品,這是大分。我們看到這個文字一定要知道,九品裡頭,每一品裡頭還有九品,這九九八十一;八十一品裡頭,每一品裡頭又有八十一,重重無盡,這是事實真相。

  「試問聞甚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如是殊勝智慧,應是何人境界」。這不是下品,下品哪有這種成就!但是下品裡頭有這種人,「故元曉師名之為菩薩種性人。既是菩薩種性,復能生深信,起心念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實不應限於下輩」,念老這個話說得好!這樣的人往生,應當是在上輩,上三品,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為什麼?連下愚之人都能夠生到上三品。這是說明往生到極樂世界,你到底生在哪一個階層沒有一定;換句話說,九品統統有分。至於真正落在哪一品裡頭,那就是因緣。菩薩種性的人會生到下輩,總是遇緣不同,不定性的人他生到上輩,關鍵在什麼時候?關鍵在臨終最後那一念心,那是個關鍵。平常一心,到臨終一念心亂了,品位就降低了。雖然降低了,沒關係,極樂世界是個平等世界,無論在哪一個品位,他的智慧、神通、道力、一切受用完全平等,這是不思議境界,十方世界沒有,唯獨西方極樂世界有。


🎦 1:12:52

又《報恩論》曰:「
謹按此段十念往生,專指住大乘者言之。
大乘如禪宗得破參,及讀一切大乘經典,得解悟者皆是。

其人不專修淨土。
如智者,永明之類。」

此論所見,更上層樓(惜以永明大師為例,稍欠穩妥。因永明晝夜彌陀十萬聲。)

蓋經云住大乘者,其心清淨,聞甚深法,即生信解。
如是智慧猛利,信願堅固之人。唯智者、永明、中峰諸大老,方所堪能。

既同智者、永明、中峰諸大祖師,又焉能位列下輩。


  我們看末後這一段,「又《報恩論》曰:謹按此段」,前面這段經文裡頭說的。「十念往生,專指住大乘者言之」。因為經文上有住大乘者這一句話。「大乘如禪宗得破參,及讀一切大乘經典,得解悟者皆是」。破參,這是佛門的術語,我們世間一般講研究,遇到問題來的時候要認真去研究,然後再下決斷。研究是用思考,也就是用心意識,在大乘佛法裡面不許可的,心意識是妄心,不是真心。那怎麼辦?它不叫研究,叫參究,參禪這個參,叫參究。參究是不用心意識,住心一處,提起這個疑情,譬如有什麼問題,有懷疑,這個疑情留著,不要去找答案,答案未必是正確的,不找答案,就專注它。一直到什麼?一直到疑情破了,這個事情立刻就明白了,不用心意識。也就是說,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不用這些東西,這叫參。用心意識那叫研究,這世間人用的方法,佛法不用心意識。意是執著,識是分別,心,心是起心動念,所以它都不是真的。那統統不用,用真心,用真心的時候,智慧一定會現前,這問題答案就有了,這叫破參,智慧現前。

  讀大乘經典也是如此,也不用心意識,就是說不許你去研究,遍數念多了,豁然開悟。過去我在台中親近李老師,李老師教我們講經的方法,遇到經文困難了,古人註解也看不懂,這時候怎麼辦?想著這個問題,教我們把經本放下去拜佛,拜上三百拜,豁然懂得了。這個事情常有,豁然明白了,你要寫都來不及。這一般說佛菩薩的加持,能講得通,也是自己一心專注,跟佛菩薩的願力就接通了,這個熱線就接通,所以智慧就能生起。這得解悟者都是這個境界,住大乘者。

  「其人不專修淨土。如智者,永明之類」。這都是佛門的大德,智者大師是往生淨土的,他不是專修,他是專修《法華》。天台宗是專究《法華》,賢首宗是專究《華嚴》,那個時候等於我們現在講專科大學,專攻一門,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無論專攻哪一門,這一門攻破了,這破講破參了、開悟了,你沒有學過的所有法門,你統統都懂,沒有不懂的。因為一切法不離自性,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把那個根源找到了。好像一個球,我們都在球面,你從球面真正達到圓心,達到那個中心,一切都達到,你統統都知道;你走偏了,達不到那個圓心,你這個智慧就不圓滿。一定要達到中心,這個圓的中心點。所以只許可一門深入,深到底,決定不要拐彎,不能有偏差,這就行了。

  我有一年在印尼,回教大學,參加學生的畢業典禮。其中有個學生問我一個問題,印尼有六個宗教,我們搞宗教團結,他是回教徒,問我,這六個宗教各有各的經典,各有各的理論跟修行方法,怎麼能統一在一起?那一天剛好講台前面有個盆栽,我就舉這個盆栽做比喻。我說不同的宗教就好像不同的枝,你看那個枝幹不同的,你在這一枝裡頭,跟另外這一枝,它不一樣。如果你深入,深入到底下的根,那就通了。所以不必(就是不必要)研究別人東西,你自己一門深入,深入到最後一定通達。世出世法都同出一個根源,佛法講的自性,中國儒家講的本善,本性本善,通到本善全通了。所以一定要深入,愈深愈好,愈深你愈能夠認同,不會產生矛盾。現在的問題,就是大家對自己的這個教契入不深,又不肯研究別人宗教,所以宗教才發生問題。如果我們了解這個道理,深入自己的經藏,也能深入別人的經藏,宗教可以合作、可以團結。宗教團結帶給社會安定和平、幸福美滿,這好事情!希望這個地球上永遠不再有宗教的戰爭。宗教不應該發動戰爭,宗教裡頭沒有矛盾,你深入去研究就知道,都是愛人的。愛人怎麼可以害人,哪有這種道理!佛法,這講得最透徹,佛法講萬物一體,自他不二,這是甚深法藏。

  智者是學教的,永明是學禪的,都不是專修淨土,他們都是上上品往生。「此論所見,更上層樓」。但是這個地方說,「惜以永明大師為例,稍欠穩妥」。為什麼?「因為永明晝夜彌陀十萬聲」。他雖然是參禪,他念佛,他不是不念佛。在禪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徹悟之後,他專修淨土,一天十萬聲佛號,給我們做榜樣,給學禪的人做榜樣,禪成就不容易,淨土成就容易。「蓋經云住大乘者」,我們看看住大乘者是什麼樣子?「其心清淨」,住大乘者,心一定清淨。「聞甚深法,即生信解」。聽到甚深之法,他就相信,他就能理解。那我們依這個標準來衡量一下,我們不夠!我愛好大乘,對於淨土不能說不信,也不能說真信,信是仰信,為什麼?相信釋迦牟尼佛不會打妄語,所說的都是真的,不能全信。裡面有很多自己程度不夠,理解不到,這就有懷疑,但是,始終沒有捨棄大乘,在大乘經裡慢慢提升自己,到三、四十年才完全接受,不再懷疑了。那好在壽命長,如果真的我四十五歲那一年就走了,我未必能往生。

  我年輕的時候,很多人給我算命,壽命只有四十五歲,我相信是真的。我在我家譜裡面看,我的祖父四十五歲過世的,我還有個伯父,我父親的哥哥,兄弟兩個人,他們兩個人相差十二歲,也是四十五歲走的,我父親也是四十五歲走的。所以人家說我過不了四十五歲,我相信。可是,我四十五歲那一年生一場病,一生沒生過病,那一次生病,我知道壽命到了。我不找醫生、不吃藥,我有個邏輯觀念,醫生只能夠醫病,不能醫命,我壽命到了,找醫生沒用。念佛,念佛求生淨土,念了一個月,病好了。一直到現在我延壽四十年了,這很不容易!袁了凡先生延壽二十一年。這四十年,我們感謝佛菩薩,因為有這麼長的壽命,把疑斷掉了,沒有這麼長壽命不行。我們不是菩薩種性人,這個一定要知道。菩薩種性人,那一聞,他聽到之後,他就能深信,他就能不疑惑。所以有疑,一定要發心,要斷疑生信。那我們現在真的,如果沒有看到近代的科學報告,這疑還是斷不乾淨,總歸是有疑問。八地菩薩不是我們境界,看到科學報告,這個疑斷掉了。

  科學報告,佛經上有說,就是有這種預言,經上告訴我們,用心意識,這就是我們一般人用心意識,對宇宙,宏觀宇宙來講,可以看到宇宙的邊際,從微觀世界來講,能看到阿賴耶。所以今天科學家確實達到了佛所說的這個界限,他達到了。但是科學還可以有進步,因為它沒有說清楚,沒有佛經上說得這麼清楚,現在只有物質講清楚了,意念怎麼來的沒講清楚,發現了。現在所看到的現象,這個念頭,科學家發現它,沒有原因突然起來的。突然起來立刻就沒有了、就消失了,這個話佛經上有,叫「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句話科學家看到了、證明了。但是佛經上還有說,那科學,我想科學再有一、二十年,會把這個事情講清楚、講明白。但是科學發展到極端,只到這個界限,不能見性,為什麼?見性,不用心意識你就見到了,用心意識見不到,科學家用心意識。那科學家如果能把心意識放下,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就成佛了。所以我們相信將來他們成佛的時候很容易,不難,只要他把這一放下,他就見到本體,就見到自性,叫明心見性,他就見到。

  「如是智慧猛利,信願堅固之人。唯智者、永明、中峰諸大老,方所堪能」。這真的不是假的,他們這些人確實智慧猛利,一見一聽,他完全能夠信解。中峰禪師,元朝時候人。既然與「智者、永明、中峰諸大祖師」,能夠跟他們相同、相等,「又焉能位列下輩」,不能把他們列在下輩,他們是上輩往生,生實報莊嚴土。


🎦 1:35:39

是故夏師會本,於三輩往生人後,專引《唐譯》,另成一段。
以表常言之三輩往生外,另有一格。
即慈舟法師判為一心三輩者也。

此一心三輩,乃別有大人作略,超越常格,而得往生者。
此之作略,即一心也。


「是故夏師會本」,夏蓮居老師會集這個本。這個本子「於三輩往生人後」,這就是講我們現在學習這一段,它一共是四大段,這最後的一段。「專引《唐譯》」,《大寶積經.如來會》這一部經,「另成一段」,三輩往生是三段,這是第四段,另成一段。「以表常言之三輩往生外,另有一格」,跟前面三個不相同的,這就是慈舟法師判的一心三輩。「此一心三輩,乃別有大人作略,超越常格,而得往生者。此之作略」,就是一心。



本品中,「一念淨心」,即前《十方佛讚品》中之「一念淨信」也。

前云「乃至能發一念淨信,所有善根至心迴向,願生彼國,隨願皆生。」
今云「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定生彼國。」
前後呼應,同顯一心與一念之旨。

此實淨土法門之妙體。


夏師之會集,
慈老之科判,

均契諸佛本懷,
深顯禪淨不二,

實大有功於聖教。


本品當中,「一念淨心,即前《十方佛讚品》中之一念淨信」,一念淨心跟一念淨信是一個意思。前面經文說,「乃至能發一念淨信,所有善根至心迴向,願生彼國,隨願皆生」。這段經文講得好!

  我們再看這後面,「今云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定生彼國」。這段文跟前面的經文前後互相相應,「前後呼應,同顯一心與一念之旨。此實淨土法門之妙體。夏師之會集,慈老之科判,均契諸佛本懷,深顯禪淨不二,實大有功於聖教」。這個道理跟事實真相我們明白了,於是我們就能夠很自然的體會到,佛法大小乘十個宗派,中國小乘兩個宗派沒有了,宋朝時候就沒有了,現在南洋是小乘佛法。無論是小乘、大乘各宗各派,你依照這個經論理論方法去修行,把這個功德迴向求生淨土,統統能得往生。禪能往生、密能往生、教能往生,哪一樣不能往生!不必專修,也就是你喜歡學什麼,你就能學什麼,只要修到清淨心,這是大乘。大乘八萬四千法門全都是修清淨心,所以它的目標是一個,方法手段不一樣,那個沒有關係,目標完全相同。得清淨心,只要一念想往生淨土,沒有一個不往生的,這是說佛教所有一切法門。

  我們把宗教再擴大,那修其他宗教行不行?行,不必改變你信仰宗教。你把你修學其他宗教也是一念信心,你信天主教,你要真信天主,那一念真信,最後臨終迴向往生極樂世界,能不能往生?肯定往生。這個法門廣大,為什麼?如果不能往生,自他不二這句話就講不通了。自他不二,那就是哪一個教派都行,自他不二!佛跟天主不二,佛跟真主也不二,佛跟大梵天王也不二,每個宗教裡面所敬仰的這些神明,跟自性都是不二的。這不二法門,把遍法界虛空界統統都包容在裡頭,那就一個真心,就是一個真性。用宗教的話,那是個真神,那是個真靈,說神造世界、說神造眾生行,講得通,那個神就是自性,那個神就是真心。佛家說萬法歸一,一心,萬教歸一也歸在一心,萬物歸一也是一心。大乘教上,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這是佛法裡面的甚深之法,我們學了六十多年,現在才相信,現在才沒有懷疑。夏師之會集,慈老之科判,均契諸佛本懷,深顯禪淨不二,實大有功於聖教。這讚歎夏蓮老的會集跟慈舟老法師的科判。


🎦 1:45:12

心與一念,文異而實同。

《教行信證》曰:「
言一念者,信心無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
一心則清淨報土真因也。」

謂信心無二之心,即是一心,亦即是一念。

並謂此為清淨報土之真因,則往生者必將登實報莊嚴土,而成地上之大士。

一心之不可思議殊勝功德,於此可見。


  我們再繼續看下面註解,「一心與一念,文異而實同」。一心就是一念,一念就是一心。「《教行信證》曰:言一念者,信心無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則清淨報土真因」,這個清淨報土就是指的極樂世界。我們自己如果真的得到一心、得到一念,一心裡頭沒有妄念,一念裡頭沒有第二念。這清淨心裡頭有沒有念?沒有念,叫一心。不是這個一心裡頭還有一個一念、還有個一,連這一也沒有,才叫真的是一心一念。所以這名詞術語它的作用是引導我們,讓我們從這個名詞術語裡頭去契入,不能執著。心裡頭真的有一錯了,沒有一。所以大乘教上佛又常說,「真心離念」,真心沒有念頭,有念就是二念,沒有念頭,這叫一。現代的科學有個名詞叫零點能量點,零點能量點跟我們此地講的一心一念是一個意思。科學也講到了,他們肯定宇宙之間有這個東西,零點能量點,這有很大很大的能量在其中、在裡面。

  這下面念老解釋,「謂信心無二之心,即是一心」。用在我們念佛法門行,因為念佛法門它不是離相,它是指方立相。指方,指定西方;立相是什麼?立極樂世界的相,立阿彌陀佛的相。這我們一般人容易修,如果沒有方向、沒有形相,完全是講空的,我們很不容易體會,也沒有辦法下手,我怎麼個修法!所以淨土妙就妙在此地。到什麼時候再把你向上提升一級?到極樂世界之後,阿彌陀佛講經教學幫助你再提升,那一提升就成佛了。換句話說,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是個台階,我們走上這個台階才能提升。我們要不從這個台階,自己要上去很難。理上是講得通的,自己真正能夠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徹底放下行,不必經過這個階段。沒有這個能力,那這是最好的方法,這是阿彌陀佛對一切眾生無比的恩德。沒有這個方法,我們真不行;依靠這個方法,我們真有把握成就。這是真的、永恆的,你第一個到極樂世界,不再搞輪迴了。我們可以說到極樂世界產生一個圓滿的蛻變,金蟬脫殼,這個身體完全丟掉了。

  這個身是假的不是真的,輪迴到哪一道,身體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六道十法界裡沒有真東西,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是到極樂世界得的這個身是真的,法性身,極樂世界是法性土。這個法性又是甚深、又是奧祕,我們只能用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五句話做個簡單的說明。法性身、法性土沒有形相,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也不是自然,它沒有,什麼都沒有,遍一切處,遍一切時,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我們看不見、聽不到,我們八識五十一心所統統接觸不到它,它真在。

  惠能大師見到了,怎麼見到的?妄想分別執著立刻放下,他一放下就見到。見到之後,他描繪的第一句話,清淨,「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從來沒有絲毫染污,不但沒有物質染污,也沒有精神染污。第二句話,不生不滅,「本無生滅」。第三句話,「本自具足」,它什麼都沒有,它什麼都不缺。它在不現行的時候,就什麼都沒有;起作用的時候,它什麼都不缺。這一句,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上有說明,佛在《華嚴》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句話很重要,這也很深。所有一切眾生,你的智慧、你的德行、你的能力、你的相好跟一切諸佛如來平等平等,沒有兩樣。換句話說,他還有一句話說得更好,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現在為什麼變成這樣?迷了,眾生是迷惑顛倒的佛。那佛呢?佛是覺悟智慧的眾生,是一不是二。這個說得好!這都是佛家的無上甚深微妙法,聽了能相信、能理解,那就是菩薩種性,不是凡人。

  第四句說「本無動搖」,這就說明自性是不動的,萬法是動的。這個科學證明,所有一切現象全是從波動產生的。所以今天科學講弦定律,整個宇宙就像彈琴的弦一樣,產生的波動現象,是從這產生的。佛說真心離念,真心不動,動的是假的,不動的是真的,這就是佛門為什麼重視修定,道理在此地。因為修定是我們從妄心回歸到真心這種方法,一定要有定,而且這個定是行住坐臥都在定中,絕不只是盤腿面壁。那盤腿面壁才有定,離開盤腿面壁,定就沒有了,那定有什麼作用?不管用了。所以那是初學,初學的時候用這種方法。真正得定,那一切時、一切處全都在定中,大經上所說的,「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工作都在定中。

  最後一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華嚴經》上說,宇宙之間一切法,唯心所現,所現、所生,體是自性,離開這個體,沒有一法能生。生出來這些法它會變,這個會變不是自性,是妄念,就是念頭。這佛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不是第一義,這是第二義,心想能改變。真正心生心現的,就是大乘教上講的一真法界,諸佛實報莊嚴土,這個是心現心生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識變的,就是我們起心動念把它變化的、變成的。明白這個道理,你的心清淨就變成淨土,你心不清淨就變成穢土,你心善就變成天堂,三善道,心不善就變成三惡道,所有一切法統統是你心變現出來的,沒有哪一個人造的、沒有哪個人做主的。說誰造的?自己造的。誰做主?自己做主。這是大乘法上講的。

  我們求佛菩薩幫忙求不上,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求佛菩薩幫忙要能幫得上,我們不需要求,佛菩薩慈悲到極處,他自然會幫,他幫不上忙。為什麼幫不上忙?這境界是你自己變現的,必須要你自己改變念頭,外面就改變了,現象就改變了,這個要懂。你不懂這個道理,我們遭災難了求佛菩薩,佛菩薩不靈,還得要去責怪佛菩薩。他給你講得清清楚楚,這從因果上講,完全是自作自受。《太上感應篇》一開頭兩句話,「禍福無門,惟人自召」,這是真理。佛菩薩給我們講這個真理,我們聽話照辦,這就是佛菩薩的加持、這就是佛菩薩的保佑。我們不肯幹,半信半疑,完全要求佛菩薩來幫助,這是假的,這做不到。道理一定要懂。佛菩薩是老師,老師只能把經驗方法教給你,理論給你講清楚,你得要自求多福,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

  善念所現的善境界,我們真正明白了,在哪裡用功?純淨純善,在這上用功。純淨純善就是極樂世界,我們純淨純善的心在此地,此地我們居住的也是極樂世界。但是,跟我們在一起住的這些人,共業不一樣,我清淨,他們不清淨。極樂世界的共業相同。為什麼到極樂世界去?就為這個原因,因為那個世界人都是志同道合,都是純淨純善,在那裡成就快速,在這個地方成就難,障緣很多,是這麼個道理。這把事實真相告訴我們了,我們真的聽懂了、聽明白了。

  美國布萊登博士他給我們大家說,化解二0一二,就是今年十二月二十一馬雅災難的預言,他說了三句話。第一句,棄惡揚善,就是佛門講的斷惡修善,第二句改邪歸正,第三句端正心念。我們能真正把這三句話做到,這個災難可以化解,不但能化解,會把地球帶上更美好的走向。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跟佛法講的原理完全相同。換句話說,這個災難預言,人家早就看到了,幾千年前就看到了。看到什麼?看到我們現在的人把倫理道德拋棄了,把聖賢教誨遺棄了,心裡頭充滿了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念頭不善,身口自然就不善,身口就造業,造作的是罪業。罪業裡頭最重的是殺生,你看幾乎所有宗教裡頭的戒條,都把不殺生擺在第一條。這些宗教創教的人,生長年代不相同,居住的地區不相同,為什麼他們這個理念是相同的?都把不殺生擺在第一,教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幾乎都相同。

  今天的殺業不得了!聯合國的統計,每一年被殺、被吃掉的這些動物,地上走的、水裡頭游的、空中飛的,有多少?聯合國的報告,三千三百七十億,殺這麼多!除這個之外,殺人,單舉一個例子,墮胎,墮胎是殺人,殺自己的兒女。一年殺多少?超過五千萬;換句話說,每天殺十五萬。如果你要知道因果報應,你才知道利害。不但殺人,人到你家來投胎,佛經上講得很清楚,四種緣,沒有這四種緣,不會到你家裡來。這四種緣是什麼?報恩、報怨、討債、還債。你把他殺掉了,恩變成仇,本來是報仇的,仇上再加仇恨,這怎麼得了!殺這些動物,這些動物不饒人,牠有靈性,牠有報復,讓我們所感得、感應到的,所謂天災人禍,那個天災也是被殺的這些靈報復的。我們沒有天眼,沒有那麼高的智慧,沒看到。可是,聖賢人的經典裡頭都說到,我們讀了,我們常常放在心上,要端正心念。

  端正心念,中國人用得真簡單,十二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老祖宗講來講去不超過這十二個字。我們心裡頭常常記住這十二個字,相信,放在心上,依教奉行,這是中華兒女,龍的傳人;這十二個字丟掉了,他不是中國人。布萊登所講的端正心念,我們回歸這十二個字,或者回歸五個字,五常,仁義禮智信,這是中國人做人的標準。《左傳》上有說,「人棄常則妖興」,常就是這五常,人要是把仁義禮智信丟掉了、不講了,不仁、不義、無智、無禮、無信,這個社會就是妖魔鬼怪。所以英國湯恩比,這人很聰明,有智慧,看得很清楚,拯救二十一世紀的社會,需要中國孔孟學說,就是需要仁義禮智信。中國的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不但能救國家、救民族,可以救全世界。我們要認識、要努力,認真去學、認真去做。

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五四集



  「一心與一念,文異而實同。《教行信證》曰:言一念者,信心無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則清淨報土真因也」。下面是念老的解釋,「謂信心無二之心,即是一心,亦即是一念。並謂此為清淨報土之真因,則往生者必將登實報莊嚴土,而成地上之大士。一心之不可思議殊勝功德,於此可見」。經文第二十四、二十五,這兩品是講修學淨土的方法,也就是往生到極樂世界要具備哪些條件。這兩品經文裡面說得很詳細,所以它也是本經重要的部分。前面給我們說理論,這裡給我們說方法。

  一心,特別是清淨心,這個是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清淨世界,這個世界從哪裡來的?從清淨心裡頭現出來的。實際上整個宇宙確確實實是唯心所現,大乘經上講得很清楚,今天量子力學家給我們做了證明。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特別是在現前這個社會,現前的社會謠言特多,各方面我們接收到的資訊,是真的是假的?你真正懂得佛法的道理,真假都無所謂,真的假的都可以不必理會。最重要是提醒自己,科學已經提出來以心控物,跟佛法講的一樣,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從今天起要把自己的念頭管住,不再被染污。被什麼染污?外面財色名食睡,外面的染污總不外乎這些,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是五欲,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記住一句話,《金剛經》上的名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不要把它當真!

  世尊在《金剛經》末後一首偈子教給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是講存在時間短暫,像露水一樣,像閃電一樣,「應作如是觀」。我們這樣看法、這種想法,這就是佛菩薩的看法、想法,那是事實真相。所以這個不要緊,不要被這些謠言嚇倒。實在講,很多人死冤枉死的,怎麼死的?被嚇死的。我很多年前就講過,得癌症的,得癌症跟傷風感冒沒什麼兩樣,小事一樁,為什麼那麼嚴重?被嚇死的,不知道事實真相。災難亦復如是。災難有沒有?肯定有。為什麼會有?不善的心行所招感,怎麼會沒有?即使災難降臨在我們面前也不害怕,我們要學會這個本事,不怕就沒事,你怕它,真被它嚇倒了。

  學佛第一個要建立信心,你看一念信心,這句話重要,把我們的自信心建立起來。信心在中國五倫上是最後一關,仁義禮智信,這是道德的底蘊,人信沒有了,前頭雖有,都是假的不是真的。信心決定不能失掉,要信自己。大乘教裡頭第一個信心,要信自己本來是佛。這個還得了!你相信自己本來是佛,所以你才能作得了佛。我們看《六祖壇經》,六祖為什麼能成佛?你在《壇經》上可以很明顯的看到。他二十四歲到黃梅去見五祖,五祖問他,你來想求什麼?他回答的是「我來求作佛」。我想五祖一生也沒有碰到這麼一個人,到廟裡來,他要來作佛的,沒有人想到這個,只有他,他想來作佛。所以你看看,五祖把祖位就傳給他。神秀跟他二、三十年,是他的入室弟子,誰都知道,老和尚將來傳法一定傳給神秀的,沒有想到傳給這麼一個人。是什麼原因?神秀沒有想作佛,惠能想作佛,這個信心就不一樣。我也曾經說過,神秀對於佛法、對於世尊、對於五祖有一百分的信心。可是惠能對佛法、對佛祖、對五祖老和尚,我覺得他有萬分信心,要傳給萬分信心的。「信為道元功德母」,《華嚴經》上講的,人要沒有信心就完了,什麼都不能成就。世間的小事都要信心才能做得成功,何況成佛,這是世出世間頭等大事!沒有堅定信心那怎麼能成功?

  所以這個地方講一心一念,我們今天要是真正了解一心一念,就能平平安安度過這個災難。這是淨土教,我們的一心就是阿彌陀佛,一念也是阿彌陀佛,心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別無二念,這是極樂世界清淨報土的真因。阿彌陀佛在做學生的時代就是這樣的心態,他的悲心特別重,看到六道眾生可憐,特別是沒有人來教誨。外國人不懂,中國老祖宗懂,世世代代相傳。中國受這個災難,真正的第一個因素是什麼?喪失了民族的自信心,對我們自己老祖宗不相信,對我們傳統的文化不相信。被這些科學迷了,迷得眼花撩亂,什麼都是外國好,好像中國一文不值,沒想想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但是沒有人讀歷史,也沒有人講歷史了,所以現在中國人可憐,對自己的文化感到非常陌生,他怎麼會不遭災難?這個災難是祖宗懲罰,自己造孽。佛說的,世出世間一切眾生所造的業報都是自作自受。我們記得章太炎老先生說的地獄炮烙刑罰的業報,是自己業力變現出來的,不是人造的。與東嶽大帝沒關係,與閻羅王也沒關係,與城隍這些也沒有關係,與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有密切關係。

  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也是這麼一個道理。前面提到中峰禪師,中峰在繫念法事裡頭寫著,「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是淨土,淨土即是此方」,這個說得多清楚、多明白,就是經上所說的「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由此可知,極樂世界是我們自己造的。法藏比丘當年以這個心,真誠心、恭敬心,考察了十方一切諸佛的剎土,取人之長,捨人之短,建造了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這麼來的,不是他在那裡空想,不是的,是一個地方一個地方去考察、去參觀、去學習。我們今天也用這種清淨心,念阿彌陀佛,念極樂世界,功夫成熟,佛跟極樂世界自然現前,這個道理我們現在搞清楚了。《楞嚴經》上佛說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理、事我們都見到,不再懷疑了。

  今天許許多多的謠言講這些災難,我們遇到了,最好的方法,別理它。再一個方法,用智慧去審察、判斷,它是真的是假的,提供我們做個參考,提升我們的警覺心,加緊努力修清淨心。讓我們有足夠的時間來應付這個災難,在災難裡頭平平穩穩的度過,把傷害減低到最輕的程度,這個就對我們有利了。決定不能被它嚇倒,決定要相信「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法從心想生」。別人說有災難,我們說沒災難,我們心理上沒有災難,就能把災難減弱、減輕。別人說有,我們也說有,把災難加重了。減輕的方法就是我們可以否定,到底是有沒有都在我們自己的念頭上決定,我們有這個念頭它就有,沒這個念頭它就沒有。就跟我們身體生病是一個道理,我覺得我沒病,它就沒有病,縱然帶著病毒的細胞都能夠恢復正常。所以信心多重要。在家同學要勉勵你的家人,確確實實要斷惡修善,《感應篇》說得很好,「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修善積德一定有好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多做好事,在這個世間做人,要給人做個好榜樣。

  現在,擾亂人心最大的一個魔頭,大家知不知道?電視,那個東西擾亂人心,報紙、雜誌。你每天跟這些東西接觸,你這個心怎麼會清淨?學佛的同學,如果真正覺悟到了,家裡頭沒有電視、沒有收音機,不訂報紙、不看雜誌,你的心就會清淨。我至少拒絕這些東西五十年了。有些人問我,他說你不接觸媒體,生活在現在這個世界,這世界上的事你怎麼會知道?我不需要知道。不需要知道,天下本無事!我連電話都不要,擾亂我。重要的信息有同學們他們在網路上下載,拿來給我看看,夠了,足夠了。媒體、電視、網路可以救人,也可以毀滅世界,威力不下於原子彈。原子彈是有形的,你害怕它,這個東西無形的,你不怕它,最後它把你毀滅。社會動亂,災難這麼多,它們有沒有責任?肯定有。這些道理,大乘經上說得很多。

  既然一心一念是清淨報土的真因,我們要把這一句抓住,努力下功夫,修自己的清淨心,心淨則佛土淨,自然感應。所以,一念、十念必定往生,而且往生淨土決定生實報莊嚴土,成為地上大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一心之不可思議殊勝功德,於此可見」,功是功夫,德是收穫。



又《信心銘》曰:「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言語道斷,非去來今。

亦表
不二之信心,
即不可思議之一心。

是故「一念淨信」,「隨願皆生」也。


「又《信心銘》曰」,這是禪宗三祖的著作,「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語道斷,非去來今」。這幾句話是表示不二之信心,就是不可思議的一心。一心是我們的真心,我們今天的心是散亂的狀況,像光一樣,四面八方散發,不是集中在一點。光向四面八方,我們講十方,上下,這個光的力量散了,變成什麼?變成隔一張紙它都不能透過。如果這個光要是把它集中,變成激光,鋼板都穿透,你看那力量多大。所以佛在經上,大小乘經裡頭都有,都有這句話,叫「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你要把心集中在一點,像激光一樣,把光集中在一點,什麼事都能辦。醫療這算小事,不是大事,不成問題的。

  壽命可長可短,自己都能夠做主宰,我多住幾年,行,沒問題;現在要走,真走得掉。這叫什麼?生死自在。我留在世間不是來受苦的,留在這個世間,這個世間苦,不是為受苦來的,是為了幫助眾生來的。毛主席有句話說的跟菩薩說的沒有兩樣,全心全力為人民服務,是為這個來的。毛主席心量還不大,為人民,佛法是為眾生,範圍就大了。眾生是講十法界,為人民只有人法界,只有這一個法界,而一個法界還限於中國人,還沒有為全世界的人。佛法範圍太大了,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我們為一切眾生服務,這個心量多大,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大乘佛法確實無與倫比,我們要努力,向這個方向、向這個目標去精進。

  「言語道斷」,是這個境界說不出來,無法能形容它。「非去來今」,去來今是講三世,非去來今,那就是超越時間、超越空間。的確時間跟空間是假的,不是真的,在佛法裡面說,它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沒有事實。時間、空間在《百法明門論》裡頭,把它們這兩樣東西放在不相應行法。所謂不相應行法,就是今天所說的抽象概念,不是事實。你把它看作事實,你就產生一個錯誤的結果,它會變成事實。它不是事實,它會變成,為什麼變成?你以為它是事實。所以我們有時間、空間的侷限。如果你根本心裡頭不存在有這些概念,時間跟空間就沒有了。沒有時間就沒有過去、沒有未來,沒有空間就沒有距離。美國跟香港距離一萬公里,空間要沒有了,我念頭一想,美國在哪裡?就在此地。洛杉磯就在香港,香港就在洛杉磯,契入這個境界是真的不是假的。釋迦牟尼佛說極樂世界距離我們這裡十萬億佛國土,那是非常非常遙遠的地方。他說這個話用意很深,如果你不相信,就是很遙遠、很遙遠、很遙遠;你要相信?相信就在面前。我們跟阿彌陀佛呼喚得到,我這裡叫阿彌陀佛他聽見,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所以一念淨信,隨願皆生,十萬億佛國土,一彈指的時間就到了。



又《圓中鈔》曰:「
持名一心不亂者,因也。
得一念者,約行成而為言也

此一念之力,有伏惑之功。臨終正念,自然現前,往生淨土必矣。」

蓋言,
持名心無散亂者,因行也。
能得「一念」,乃行成之果。

若得一念,則臨終時,能伏諸惑,正念自然現前,定為往生之因。
故本經曰:「發一念心,念於彼佛,定生彼國」也。


  下面,「又《圓中鈔》曰」,幽溪大師的著作,「持名一心不亂者,因也。得一念者,約行成而為言也」。持名一心不亂,這是念佛功夫的標準。一心不亂有淺深次第不同,有理一心,有事一心,後面會說到。最淺的叫功夫成片,這個我們可以做到。晝夜二十四小時,除一句佛號之外沒有第二個雜念,這叫事一心,我們能做得到。那麼得一念,得一念是功夫成就,得一念就是得一心。我們從最淺的來說,功夫成片,這是我們可以做得到的。如果說事一心、理一心,我們做不到,為什麼?把煩惱念掉了。我們雖然念,念是伏煩惱,心裡頭有這一句佛號,煩惱不會起來;佛號沒有了,妄念就起來。所以這是伏,這不是斷,這不是真正一心,這叫功夫成片,也可以說一心不亂的第一個階段,這最淺的。但是有這種功夫,往生就有把握,何況真正得一心不亂。

  「此一念之力,有伏惑之功」,這就是剛才講,它能夠伏煩惱。得一心,得一心煩惱滅了,煩惱斷掉了,沒有了,這個很難。煩惱斷掉了,那是什麼?就證阿羅漢果。見思煩惱斷了是阿羅漢,塵沙、無明斷了是菩薩,大菩薩,不是小菩薩,法身大士。「臨終正念,自然現前,往生淨土必矣」。這個就是功夫成片得到了,你要好好的保護它,為什麼?你保護不了它的話,它會退心,它會退轉。得一心就不會退心,真正得事一心不亂不會退心,功夫成片會退。所以得到功夫成片,念佛依舊不要間斷,天天要念。對於世緣一定要淡薄,日常生活得過且過。苦一點好,為什麼?苦一點,對這個世間不會有留戀。所以,富貴人念佛不容易往生,為什麼?他留戀。貧窮人念佛很容易往生,因為他日子過得太苦,他不想再過苦日子,所以他往生的心很切。這也就是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叫我們修苦行,他道理很深!佛教導我們,他都做到了,他不是叫我們修苦行,他去享樂,沒有。你看,他全部的財產就三衣一缽,都在身上。一生沒有住處,釋迦牟尼佛沒有房子,人家要送給他都不要。晚上住哪裡?住大樹底下,樹下一宿,日中一食,苦行!這種苦行讓我們對這個世間無有絲毫貪戀,目的在此地。人一定要知足,釋迦牟尼佛那個知足是達到百分之百,究竟圓滿,這是為了容易脫離六道輪迴,對於六道輪迴沒有貪戀。

  下面是念老的話,「蓋言,持名心無散亂者,因行也」,這是因地修行的功夫,最重要。實際上,八萬四千法門,每一個法門都是這個道理,修學的目的都是求心不散亂。心不散亂就是制心一處,制心一處,智慧開了。制心一處是相當深度的禪定,智慧開了,本能恢復了,本能就是一般人講的神通,六種神通。你看六種神通,小乘初果兩種現前,天眼、天耳,我們一般人看不見的他能看見。我們在三層樓上,底下第二層、第一層什麼樣子看得清清楚楚的,沒有障礙。這是小乘的天眼,不大,看我們眼前世界沒問題,因為空間、時間突破了,所以他能看到過去、能看到未來。這一般人叫神通,在大陸上叫特異功能,真有,不是假的。佛告訴我們這是我們的本能,我們本能喪失掉了,是因為有煩惱、有妄想、有雜念,這個能力失掉。如果我們能夠制心一處,在此地講,心無散亂,這個能力就恢復,智慧現前。

  我們今天這個眼睛,實在講只能看到侷限在這個光波之內,比這個波長的看不見,比這個波短的也看不見。波度的長短無有限量,如果全部都能看見,這世界就不一樣了。我們聽聲音也是如此,高的音波聽不到,太低的也聽不到,如果統統都能聽到就不一樣,這神通廣大了。佛的眼睛能看遍法界虛空界,能看到整個宇宙,看小的能看到極微之微,就是他能夠看到今天科學家的名詞叫微中子,他能看到。菩薩的天眼跟佛就差一等,一等差很多,愈往下下降,能量就愈低。我們在十法界,在人道,已經不行了。靠修持,靠清淨心,心愈清淨能量愈大,智慧就愈高。實際上,智慧、能量、神通、道力都是平等的。講平等,佛法講絕了,真叫究竟平等。因為,同一個心性所生所現,同一個阿賴耶所變,它怎麼會不平等?

  「若得一念」,我們念佛得到了一念,「則臨終時,能伏諸惑,正念自然現前」。這一念就是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別無二念,臨終時候這是真有把握,不會有雜念來干擾。所以,正念自然現前,著重自然兩個字,一絲毫勉強都沒有。這樣的人往生需不需要助念?不需要。真正念佛到這個境界,大概需要多少時間?我們看到了,古書,《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所記載的,絕大多數的人都三年,這個功夫就成就了;有勇猛精進,三天成功的。這我們講快,三天,慢,三年,例子太多了,問題就是在看破放下。如果真看破、真放下了,那就是《彌陀經》上所說的若一日若二日,一天就達到這個境界,一念就到這個境界。往生真不難,成佛真容易。

  理論上講,凡夫成佛是一念之間。這樁事情六祖惠能可以給我們作證,他就是一念。五祖跟他講《金剛經》,講到大概四分之一,沒講完,四分之一,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開悟了。什麼叫開悟,我們現在知道,在這一句之下,他就能夠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放下,這一放下就明白了。他有本事能放下,我們今天這一點不如他,我們聽了之後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沒聽懂。這是從前章嘉大師告訴我的,你沒看破,真看破了,哪有放不下的道理!大師這個教訓對我來說非常重要,為什麼?自己知道自己的程度有沒有達到,我還沒有放下,證明我沒有看破。如果說我看破了放不下,那是騙人的。章嘉大師告訴我,佛法知難行易,不是知易行難,知難行易。因為知難,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知難!行易,你看六祖惠能,行不是很容易嗎?他放下就是。

  這才告訴我們什麼叫知,真放下就真知,沒放下沒真知,不知,那是無知。真知道的時候,你決定放下,放下就是。你看,放下見思煩惱就是阿羅漢,放下塵沙、無明就是菩薩,放下無明習氣就成佛。這個在大乘經裡面,這些東西我們總算是搞清楚、搞明白了。清楚明白怎麼樣?不是真的明白,真明白就放下,就成佛了。就是說阿羅漢怎麼成阿羅漢的,怎麼成菩薩的,怎麼成佛的,凡聖同居土怎麼來的,方便土怎麼來的,實報土怎麼來的,常寂光是怎麼回事情,算是概念上搞清楚、搞明白。所欠的,功夫!沒放下。但是我們今天要往生,真正求往生,必須把這個世界放下。就是對這個世界沒有一絲毫貪戀,你就能往生,還有一絲毫貪戀,那個貪戀像根繩子一樣綁住你,你跑不掉。必須把這些繩索統統斬盡,這個世間沒有一樣貪戀的,往生沒障礙了,阿彌陀佛看見了他就會來接引你。還有一根繩子綁到,阿彌陀佛不來,為什麼?你去不了。

  上上根人容易,智慧高,一聞千悟;下下根人,愚夫愚婦也容易,他老實、聽話、真幹,沒障礙。當中這一節佔決定大多數,這知識分子,不上不下,這很麻煩,我們恰好就是這裡頭的分子。這裡面的分子有一個方法,就是用大乘經教長時間的薰修,我們要不是有這六十多年的薰修,不可能!這六十年的薰修讓我們有把握念佛往生。憑自己看破放下證阿羅漢,我們都做不到。所以我們今天感恩,感阿彌陀佛的恩,沒有這個法門,我們這一生不可能成就,有這個法門,行。真正看破放下,到極樂世界再幹。現在怎麼樣?先求怎樣能夠進入極樂世界,其他的暫時可以不問。進入極樂世界,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個真信,現在有了,真願、真想去,這個願有了,真正肯念佛,一念、十念。所以這個經本也是我們的保證書,經典做保證,決定得生淨土。決定不會被一切境緣所動搖,這句話很重要,包括現在很多災難的謠言,不被它動搖。他說阿彌陀佛再來,也不為他動搖,如如不動,我只相信經典,經典是釋迦牟尼佛說的。特別是這部經,釋迦牟尼佛多次宣說,其他的經只講過一次,沒講過第二遍,這部經講過很多遍。



《彌陀要解》謂十念乃至一念往生,但約臨終時,亦與此無違。

若於平時能發一念清淨心,冥契理體,入於一念。
則因此一念之力,臨終必仍能有十念或一念也。

如《圓中鈔》所云:「此一念之力,有伏惑之功,臨終正念,自然現前。」也。


  「又《彌陀要解》謂十念乃至一念往生,但約臨終時,亦與此無違」。《彌陀經》上這段話跟《無量壽經》上的不相違背,是一個意思。「若於平時能發一念清淨心,冥契理體」,這個冥契理體就是暗合道妙,「入於一念。則因此一念之力,臨終必仍能有十念或一念也」。平常功夫得力,臨終時候一定不會把阿彌陀佛忘掉,臨終肯定會念佛,這樣就好。「如《圓中鈔》所云:此一念之力,有伏惑之功,臨終正念,自然現前。」平常念佛功夫得力,煩惱輕智慧長,這叫功夫得力。如果煩惱還是那麼多,還是那麼嚴重,這就不是好事,我們要想辦法迴避它。為什麼自古以來修行人居住的地方,梵語叫阿蘭若,翻成中國意思是清淨的處所。清淨的標準,佛經上有說,聽不到牛叫的聲音。古時候沒有這些車馬,叫聲音最大的是牛,農夫,農民家裡養的牛,牛叫的聲音聽不到,這就算是清淨處。現在的噪音很麻煩,主要是聽不到車的聲音。現在有很多人養寵物,養狗的人很多,狗叫的聲音聽不到,車的聲音聽不到。但還有一個麻煩,電話擾亂你,最好電話聲音也聽不到,這個環境可以算是阿蘭若了。我們有這麼多的煩惱、習氣障礙,不選擇修學環境,我們沒有能力擺脫障礙,這是個麻煩事情,一定自己要知道選擇。

  古時候,古人建立寺院叢林,現在懂得風水的人他們去參觀,都以為這些修行人,修道的、念佛的都懂得風水,為什麼好的風水地方都被他們佔去了。其實懂得的人有,不多。為什麼好風水偏偏被他們佔去?其實不是的。大乘經上講的「境隨心轉」,這些人心清淨,他在那裡住上三年,那個地方風水不好,他去住了都變好了,就這麼個道理;不是去選擇的,自然好了。心地不善的人,到個好風水的地方住上三年,風水變壞了。那我們要不要選擇風水地方?不需要。選擇什麼地方?你歡喜的地方就好。我們自己年年提升自己的境界,我居住的環境年年這個地方磁場就不一樣,自然產生變化。境隨心轉,一切法從心想生,要記住這個。你真的有信心,頭一個是身體,身心健康,自在快樂,沒有憂慮,沒有煩惱,沒有壓力。如果連這個信心都不能夠具備,我們學佛,道業就很難成就,所以首先要建立堅定信心。用什麼方法來建立?多聽經,一遍一遍的聽,遍遍增長你的信心。為什麼?道理慢慢搞清楚、慢慢明白了,明白之後,信心就建立起來了。



一心中,有事有理,


事一心者。

《彌陀疏鈔》曰:「
聞佛名號,常憶常念。以心緣歷,字字分明。前句後句,相續不斷。
行住坐臥,唯此一念,無第二念。不為貪瞋煩惱之所雜亂。

事上即得,理上未徹。
惟得信力,未見道故。名事一心也。」

又《彌陀要解》曰:「
不論事持理持,
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盡,皆事一心。」


  底下這一段給我們解釋事一心跟理一心。「又一心中,有事有理,事一心者。《彌陀疏鈔》曰」,這蓮池大師講的,「聞佛名號,常憶常念。以心緣歷,字字分明。前句後句,相續不斷。行住坐臥,唯此一念,無第二念」,這是方法。下面說,「不為貪瞋煩惱之所雜亂。事上即得,理上未徹。惟得信力,未見道故」,這個未見道,沒有開悟,沒有明心見性,這叫事一心。蓮池大師講得好,講得也相當透徹。第一個,我們知道阿彌陀佛的名號,對於西方淨土有相當程度的了解,能信、能發願求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不是為別的,是親近這位好老師,這位好老師一定能幫助我證到無上佛果,這是他的本願。他的四十八願等於是保證,保證我們跟他學一定能成佛,成佛一定跟他是平等,智慧神通道力都跟他一樣。這是我們為什麼原因要到極樂世界,就這個原因,不為別的。

  方法,方法就是念佛,一念十念,這是方法。所以你看真信、真願、真肯念佛就行了,什麼人都能做到。男女老少、賢愚不肖,只要你聽到了,你真想幹的話,沒有一個不能幹,沒有一個不成功,這法門廣大。我們從這些理論引申,可以延伸到所有一切宗教,你好好的修學,依你的經典去修學,把這個功德迴向求生極樂世界,你肯念一句阿彌陀佛,決定得生。這不可思議!不得了的法門。所以,在一切法門裡頭被稱之為易行道,別的法門難,這法門容易。雖然說容易,這裡頭有一句話我們要特別留意,「不為貪瞋煩惱所雜亂」,這句話太重要了。換句話說,決定要知足、常樂。我們看看大乘教裡所說的補處菩薩,補處菩薩,後補佛。彌勒菩薩現在是補處菩薩,將來他到這個世界來成佛。補處菩薩住哪裡?住兜率天。兜率是什麼意思?兜率是梵語,翻成中國話叫知足。菩薩知足才能成佛,不知足還不能成佛。這裡頭含義很深,樣樣知足,有,知足,沒有,也知足,決定沒有貪求。

  遭遇到困難,就想想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們遭遇的困難不可能超過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產業,沒有房地產,連個茅蓬都沒有,樹下一宿。我們中國人在山上砍幾棵樹,搭個小茅蓬,在那裡好修行;釋迦牟尼佛游牧,連個小茅蓬都不要。而且樹下他只有一宿,今天晚上在這個樹下,明天不會在這個樹下,到另外一棵。這什麼意思?怕給後人做個壞樣子,這個樹不錯,天天到這兒來,起了貪心。你看,規定就住一晚上,第二天搬別的地方去,絕對不會在坐過的樹下再坐,叫人一點貪心都沒有,貪瞋痴慢不起。他老人家做出樣子給我們看,不是口說,他真做到了,我們不能不相信。吃的沒有選擇,托缽,給什麼吃什麼。所以托缽,諸位要知道,沒有素食的,人家給什麼你就吃什麼,不選擇的,平等心接受供養。人家供養財供養,就是物質供養你,佛不是白受,要白受這一餐供養怎麼對得起人?佛要給他說法,佛回報的是法供養。一定向人家問好,他要說他遇到什麼困難,你要幫助他解決,要告訴他解決的方法,這是法供養。有回報的,不是托缽完了就走,不是,就是要教化眾生。

  佛一生就是教學,講經教學,修行是你自己的事情,佛只是把修行的原理、原則、方法教給你。所以說修行在個人,佛不干涉你。八萬四千法門,你願意修哪個你就修哪個,你修行遇到困難,佛會幫助你。他們的生活的確有規律,而且自在,自在裡頭他又不失規矩。所以這個團體值得人尊敬,叫六和敬的僧團。佛那個團體不小,我們在經上看到,常隨弟子,就是永遠跟他學的,一千二百五十五個人。臨時去學的,就是跟他三天五天、一個月二個月、一年半年,這種人多,肯定比常隨人多。所以我們估計,世尊當年在世的僧團一定超過三千人,這麼大一個團體。

  受人尊敬,各處都邀請,都希望佛到那裡去講經,到那裡去住一段時期。佛很隨和,哪裡請就哪裡去,從來不拒絕的,一切隨緣,絕不攀緣。國王大臣有別墅、有花園提供給這些人住宿,他也同意,也不拒絕,並不一定很堅持,不是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也列了一條規矩,教菩薩,「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個菩薩要遵守。如果你在這個地方,別人生煩惱了,趕快走,趕快離開,不要讓人生煩惱,要讓人生歡喜心。這些地方再再都體現到佛陀的慈悲,佛陀確實念念為眾生,尤其為苦難眾生。佛這個苦難含義很廣很廣。世間一般人苦難是講貧窮,物質生活缺乏,是說這個。佛的這個苦難包括富貴人,富貴人貪戀富貴,智慧不開,享受痴福,這一生福報享完了,來生就墮落,佛看得清楚。所以,六道眾生皆有苦難,各人苦難不相同,統統要照顧到。

  所以「不為貪瞋煩惱之所雜亂」,這一句比什麼都重要,非常重要。「事上即得,理上未徹」,事上做得很如法,得到心清淨,但是沒有開悟。「惟得信力,未見道故」,他的信心增長,願心也增長,沒有見性,這叫事一心。「又《彌陀要解》曰」,《要解》蕅益大師的,「不論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盡,皆事一心」。這個說得好,只有幾句話,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你念佛,無論是事上念,事上念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口念,念這句阿彌陀佛。或者是口念耳聽,自己念,聽得清清楚楚,與自己的心相應,佛號從心生,從口出,從耳聽,這樣子反覆的念法,容易攝心。不管你用什麼方法,念到伏煩惱,功夫成片,斷煩惱,除就是斷,斷煩惱,見思煩惱先斷,這都是事一心。



一心者。

《彌陀疏鈔》云:「
聞佛名號,不惟憶念,即念反觀,體察究審,鞫其根源。
體究之極,於自本心,忽然契合。
以見諦故,名理一心也。」

《彌陀要解》云:「
不論事持理持,
持至心開見本性佛,皆理一心。」

在一心中,理一心最為上也。


  「理一心者。《彌陀疏鈔》云:聞佛名號,不惟憶念,即念反觀,體察究審,鞫其根源。體究之極,於自本心,忽然契合。以見諦故,名理一心」。這不僅僅事念,它裡頭有回光返照。聞佛名號,不僅僅,不惟就是不僅僅是憶念,憶是想佛,念是心裡頭念佛。你看中國這文字,念是今心,就是現在的心,現在的心是阿彌陀佛,這叫念,不是口念,心裡頭真有叫念。「憶佛念佛」,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你常常想他,你常常念著他。即念反觀,這個功夫就深了,反觀就是見到自性。體究,體察究審,鞫其根源,找它的根源。阿彌陀佛從哪裡來的?這句名號從哪裡來?你要尋其根源。體究之極,於自本心,忽然契合,這個忽然契合就是大徹大悟。以見諦故,見諦就是見性,諦是什麼?事實真相。念佛能明心見性,見性這叫理一心。這個境界跟惠能大師在五祖方丈室裡頭,聽《金剛經》大徹大悟,同樣境界。所以這個是理一心。理一心決定得生,生實報莊嚴土,上上品往生。

  所以,禪跟淨達到的目標相同,方法不一樣。禪的方法難,淨的方法容易。這個容易的法門,也是唯上智與下愚能得到,這兩種人最好教。上智,上上根人,一聞千悟,他智慧高妙,一聽他就懂了,一點懷疑都沒有,他能夠老實念佛。下下根人,這些阿公阿婆,他什麼都不知道,你叫他念佛他就老實念;念佛一定有好處,他笑咪咪的,他也不問你什麼好處,他就一直念下去,往生的時候瑞相稀有,他真成功了。他生哪裡?他不是生凡聖同居土,他跟上上根人一樣,實報土上品上生。真了不起!這古人所謂的愚不可及,比不上他。雖然愚,那種愚誠一般人比不上,都能夠達到大徹大悟。如果只有憶念,這就是事一心。加上止觀,即念反觀,這是觀,觀是智慧。對於經教常常聽,聽得很熟,對於即念反觀有很大的幫助,因為經上講得透徹。

  「《彌陀要解》云: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本性佛,皆理一心。在一心中,理一心最為上也。」理一心見性了,所謂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終極的目標達到了。見性這個事情,所有大乘經論、無量法門共同的目標。所以《金剛經》上佛才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不管哪個法門,到最後都是明心見性,都達到這一個目標。於是,任何一個法門我們不可以毀謗,毀謗就是自己無知,就是自己迷信、自己沒智慧;自己真的有智慧,知道門門都通心性。八萬四千法門,最後的目標是一個,無論走哪個法門都可以走得到,教你當中不要去換,換來換去那就耽誤時間,一門走到底,你就走通了。法門雖然平等,我們每個人根性不相等,利根的人沒有問題,鈍根的人,那些法門對我們確實有障礙。為什麼?我們的煩惱習氣太重,斷不掉。真正斷不掉,走淨土這個法門,你就決定成功,同樣達到一個目的地。你見到阿彌陀佛,距離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就很近了,這是不可思議的法門。古大德所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這裡開悟不了沒關係,見到阿彌陀佛你就能開悟,這個開悟就是指的大徹大悟。



又《彌陀疏鈔》云:「
執持名號,一心向往,即事一心。
執持名號,還歸一心,即理一心。」


  「又《彌陀疏鈔》云:執持名號,一心向往,即事一心」,這蓮池大師講的。執就是執著,持就是保持,你看看大乘教裡面,就叫我們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妄想;只有淨宗法門可以執著,但是執著只限於阿彌陀佛的名號,其他的不能執著。堅固執著這句名號,到了極樂世界可以放下,沒到極樂世界決定不放下。就憑執持名號,你就往生淨土,就是一心向往,向是方向。方向,佛給我們指定,你別去分別,佛說西方那就西方。我們在初學佛的時候,疑問可大了,西方,太陽下山的地方。我們現在乘上飛機往西方走,走一圈又回來,西方到底在哪裡?有這個疑問可麻煩大了。佛講的這個也不是一定的方向,佛教我們把念頭集中向一個方向,就這個意思。你不能分散,你就向著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是叫我們把意念集中,採取這個方法。

  所以有些祖師說了,不是講我們地球的西方,是講娑婆世界的西方,這個講的也有道理。我們娑婆世界西方在哪裡?我不知道。這一個世界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化區,這個教化區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三千大千世界,用銀河系做單位,多少個銀河系?十億個。十億個銀河系,這麼大的範圍,西方在哪裡?所以這個西方別去追究,不要死在東南西北四方上。我們只是仰信這是佛陀用的一種方法,我們只想著這一方向。其實,阿彌陀佛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極樂世界亦復如是。相應他就現前,你就看見了;不相應的時候你看不到他,他看得到你,你看不到他。總而言之,我們把念頭集中在這一句佛號上,佛號就是西方,佛號就是極樂世界,佛號就是阿彌陀佛,這就不錯了。所以一心向往,即事一心,「執持名號,還歸一心」,就是理一心。這句佛號是從心中起來的,還回歸自心,這個自心是真心,不是妄心。真心在哪裡?找不到,妄心也找不到。你看《楞嚴經》一開端,七處徵心。世尊問阿難尊者,也不說真心妄心,心在哪裡?你說來我聽聽。他有本事,說了七個地方,全部被釋迦牟尼佛推翻。《楞嚴經》從這兒開頭的,到最後真找到了。



《那先經》云:「
諸善之中,獨有一心,最為第一。
一其心者,諸善隨之。」


  下面與這個就很接近,「《那先經》云:諸善之中,獨有一心,最為第一」。這是諸佛菩薩、祖師大人教人一門深入理論的依據。佛門懂得,我們中國老祖宗也懂得。我們學了佛之後,讀佛的經典,回頭看看儒家的典籍,很多理念跟佛講的相同。佛講得清楚,他們都提到了。我曾經就這樁事情請教李老師,我跟李老師說,我們中國古聖先賢是不是佛菩薩到中國來應化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在印度現佛身,在中國現聖賢之身。老師聽了笑笑,理上講得通,事上沒證據。我們相信,佛菩薩再來的,跟經典上講的完全相通。所以諸善之中,獨有一心,最為第一。我們想斷惡修善,修什麼善?一心最善。用什麼方法修?用一句佛號修。

  佛號的功德,前面費了幾十個小時講佛號功德,這句佛號真正不可思議!這句佛號是性德的尊號,不是不能翻,能翻,字面上翻不難。阿翻成中國意思是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無量覺,這名號是無量覺。無量覺是誰?無量覺是自性,只有真心、只有自性是無量覺,除了心性之外,沒有能當無量覺這個名稱。所以,念這句佛號是念自己的真心、念自己的真性,自己的真心叫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有這麼一個人,他修行成佛了,他的名號就用作阿彌陀佛,我們今天念這個阿彌陀佛,跟他也相應。所以,古德有所謂「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講得通,講得很圓滿,自他不二。彌陀是我自性變現出來的彌陀,淨土也是自性變現出的淨土,跟我是一體,這個關係多密切。既然是一體,我想到極樂世界,我想親近彌陀,哪有困難?哪裡會有障礙?所以跟你說決定得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自己心現心變的。



《彌陀疏鈔》曰:「
即此一心,全體是佛

又此一心,
即定中之定故,
即菩薩念佛三昧故,
即達摩直指之禪故。」


  「《彌陀疏鈔》曰:即此一心,全體是佛。又此一心,即定中之定,即菩薩念佛三昧故,即達摩直指之禪故。」《那先經》上這幾句話跟蓮池大師《疏鈔》裡頭所說的,妙極了。我們把這兩段,不長,你看才兩行半都不到,真正搞明白、搞懂了,我們的修學是最上乘的,達到登峰造極。修善,一心念佛就是修善,一心念佛,萬善隨之。這個一心,全體是佛,這一心是定中之定,這是什麼?自性本定。大乘經上說覺心不動,覺心就是自性,覺心是自己的真心,它不動,沒有波動現象。我們現在的念頭,念頭是波動現象,從波動現象產生的念頭,從念頭產生物質現象,這是阿賴耶三細相的發展,今天科學家證明了。我們對這個從前有懷疑,不敢完全相信,現在看了科學報告,這個疑斷掉了,完全相信。佛是三千年前說的,科學家是近代三十年才發現的,最近的三十年。方老師告訴我佛經是高等哲學,今天我們看到科學報告,我們醒悟過來,佛經是高等科學。

  佛陀教育,釋迦牟尼佛教人的是什麼?可以分為兩個段落。第一個普世教育,國民教育,普世教育,倫理、道德、因果,教這個東西。這個東西是叫這個世界能恢復秩序,天下太平,人民幸福。第二個階段是究竟的智慧,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那就是科學、哲學的最高峰。說出來了,宇宙人生真相。我們今天要想往上爬,煩惱習氣障礙,爬不上去。阿彌陀佛幫了個大忙,他給我們建了個階梯,我們從這個階梯就可以上去。要注意,一心重要,一心太難了!但念佛是個方法,就是用一個方法,一念代替一切妄念,他用這個方法。說一念不生難,真難!讓你有一念,代替所有的妄念,就用阿彌陀佛這一念。為什麼不用別的?阿彌陀佛是自性的德號,不是外來的,跟自己自性有密切關係。什麼時候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跟自性覺一相應了,這就大徹大悟,就明心見性,問題就解決了。真妙,善中之善,沒有超過念阿彌陀佛這一念善。蓮池大師講得更好,這一心,全體是佛,無量覺,無量覺就是佛。又此一心,定中之定,惠能大師見性,第四句話所說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那就是定中之定,自性本定。即是菩薩念佛三昧,這是教下所說的;即達摩直指之禪,這是禪宗所說的。達摩禪全體是性,就是這個一心。



上所引證,一念即一心

此之一念,蓋指本覺靈知之自性,謂為一念。

例如日本幸西氏云:「
一乘即弘願。
弘願即佛智。
佛智即一念。」

該氏並立一念之義。
謂凡夫之信心,如能與佛智一念相應,則往生事業自然成辦,不須口口聲聲多稱名號。

此與《報恩論》相似。論云:
禪宗破參,
讀教解悟,
而專修淨土,而能一念淨信,與佛智相應,一念稱佛,而得往生者也。


  「上所引證」,上面引用祖師大德論著裡頭的話,「一念即一心。此之一念,蓋指本覺靈知之自性,謂為一念」。所以這個一念,這句阿彌陀佛,是自己的真心,是自己的本性。底下舉例,「例如日本幸西氏云:一乘即弘願」,弘願是說的四十八願,四十八願總結歸一句名號,這一句名號圓攝四十八願,「弘願即佛智,佛智即一念」。一乘是佛乘,《法華經》上說的「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這是釋迦牟尼佛在教學最後的一個階段。他教學分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定中說的,我們不講它,《華嚴》是定中講的,不是在人間講的。開悟之後最初的十二年講阿含,好比辦小學,就是普世教育。教人怎麼樣做人,怎樣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得人天福報,講這些。這好比辦小學,十二年。接著講方等,八年,好比是中學,做為提升的準備。八年加上前面十二年,二十年,二十年紮根教育,正式給你講大乘。大乘講多久?二十二年,前面加起來四十二年,四十二年之後講法華,法華是一乘,等於研究所,完全講真的了。一乘是成佛,也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到究竟圓滿。所以一乘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就是佛智,自性本具般若智慧,這是佛智。佛智就是一念,一念真的能夠明心見性,這一念功德不可思議。

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五五集



  「日本幸西氏云:一乘即弘願。弘願即佛智」。佛智是自性本具的智慧,不是從外頭來的,見性,智慧就圓滿現前。沒有見性之前,佛菩薩教我們用真心,真心跟智慧相應;換句話說,一分真誠就透一分智慧,十分真誠就透十分智慧。底下這句說得好,「佛智即一念」。一念是真心,二念就是妄心,二念裡頭就夾雜,一念是純而不雜,所以它生智慧。這個智慧是自己本有的,真的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是自性的,也就是真心的,用現在的話說,能量是不可思議、無法估計的,這是非常大的能量。

  幸西氏他在修行、教學,他「立一念之義」,換句話說,他以這個為學習、教授的核心,中心的理念就是一念。「謂凡夫之信心,如能與佛智一念相應,則往生事業自然成辦,不須口口聲聲多稱名號。此與《報恩論》相似」。這是一位日本的祖師大德,跟我們中國的這些大德們看法是相同的,只要用真心,所以用真心就太重要了。為什麼不用真心?為什麼用妄心?總是人迷得太深、迷得太久,認為用真心待人接物,在現在這個社會會吃虧,你看別人都騙我,我怎麼能用真心待人?其實我們完全想錯了。我們用真心待人,別人用妄心對我,我還是用真心待人,決定不改。吃不吃虧?不吃虧!我敢說這句話,是我從初學的時候跟老師學到這個道理,老師教我這麼做,我一生就做下來,做了幾十年,這個實驗成功了,這幾十年當中沒吃虧。有沒有遇到有人騙我?有。我們有沒有損失?也有。但是這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何必計較!得失都是個緣分,決定不怪罪任何一個人,也不怪自己。緣,緣聚則有,就現前,緣散即滅,這個是自然現象。有的時候不以為有,失的時候也不以為是失,你說這個多自在。所以一生才真正享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

  人生最高的享受不是在社會上有地位,也不是在世界上有財富,與這個不相干。那與什麼相干?快樂。快樂不快樂,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人生最高的享受,天天快樂。佛法裡面所說的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這是人生很不容易得到的。世間大富大貴未必生活得快樂,生活得快樂那是諸佛如來,是諸大菩薩,一天到晚歡歡喜喜,沒有得失的念頭。知道一切法的真相,可以盡情享受,決定沒有一絲毫念頭佔有,沒有一絲毫念頭我要控制,這就得自在,自己也自在,萬物也自在。自己跟萬物是一體,是不二。這樣我們才真正體會到為什麼要去學佛,接受佛的教育,佛的教育真的是幸福、快樂、美滿的教育,與貧富貴賤不相干。

  那我們想發財行不行?行。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沒有一樣求不到,它有理論,它有方法。我們求發財,怎樣才能發財?貪污不能發財。佛告訴我們,發財之道是修財布施。一個人命中有財富,香港首富李嘉誠先生,命裡頭有那麼多的財富。我是前些年,他也有個好朋友,也是他的顧問,陳朗先生,常常聽我講經,這個人是個算命看相、看風水的高手。早年李嘉誠先生三十歲,從他的家鄉,他家鄉在汕頭,到香港來做生意,遇到了,遇到之後他就給他看相、給他算命。問李先生:你將來希望擁有多少財富你才滿意?李嘉誠先生告訴他:我要能有三千萬我就很滿意。陳老先生告訴他,你命中的財富是漫出來的,不是平的,是漫出來的,他說你將來是香港首富。這算命是個高手,果然不錯,所以他一生就把陳先生看作顧問,有什麼問題都向他請教。陳老前年過世的。真有這回事情,這不是假的,真有!

  所以我們相信因果、相信命運,命裡有的時候決定是有,丟都丟不掉,人家也搶不去、也奪不去,別人會搶去、會奪去的,那是命裡沒有,縱然被人奪去,自己也安然無事,心永遠保持著平靜,永遠保持快樂,這是人生的享受。方東美先生早年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說這個我要,這一句我要,要好好學。真的不是假的,愈施愈多!所以一個人要學著慷慨大方,別人有需要的,不要等人開口,就伸出援手去幫助他,愈施愈多。自己生活愈節儉愈好,愈簡單愈是符合健康之道。衣食住行簡單,簡單容易收拾,如果走向奢侈,那個麻煩就大了,就造業。人生在這個世間,也不過就是日食三餐,夜眠一宿,你要多大地方?一點點小地方就夠了,就快樂無比。

  所以這個一心、一念重要。一心不異,沒有兩樣,處事待人接物,對自己、對別人就是一個真心、一個誠意,沒有絲毫虛偽。這樣子,凡夫的信心就能跟諸佛菩薩一念相應,這一念確確實實就通了。為什麼?他們也是真心,我也用真心,真心跟真心不二,道理就在此地;得佛菩薩加持,原理也在此地。我們有妄念,有求於佛菩薩,這是妄念,不求,我用一念,感應不可思議,有求反而沒有感應。這不是佛菩薩不靈,你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了。無求的心是一個心,他心無求,我心無求,心心相印,道理在此地;他無求,我有求,不相應。他求的是明心見性,我求的也是明心見性,我們同一個方向、同一個目標,哪有不幫助的道理!我要加上自己的欲望,加上自己的意念在裡面就不相應。

  理明白之後,才真正相信感應道交,不但與諸佛菩薩,與人、與一切眾生亦如是。沒見過面的,素昧生平,一見如故,這什麼原因?我用真心,他也用真心,這就一見如故,自然的感應。不但對人,對動物。最平常我們遇到的蚊蟲,還有些小蟲,被牠叮了,我們感到不舒服,又痛又癢。那我們跟這個小蟲溝通一下,牠來叮我,我看到了我讓牠叮,我跟牠說:我供養你,你也不就是吃一餐飯而已,我布施你,我供養你,但是有條件,你別讓我痛、別讓我癢。果然叮了,牠吃飽走了,不痛不癢。這不就是感應嗎?這些都有感應,蟑螂、螞蟻統統有感應。這麼多年來,我這些感應事情太多了。我們決定沒有傷害牠,而且我們幫助牠。螞蟻跑到廚房,還不就是找吃的東西?我們知道這個事情,把牠喜歡、要的東西分一點到窗戶之外,到院子裡面去,螞蟻就到外頭去了,牠就不進來了。所以跟這些小動物溝通,我們大家共同住在一塊,共存共榮、互助合作,你說多快樂的事情。植物也一樣,花草樹木,你愛它,它也愛你,樹特別的茂盛,花果芬芳,提供給你欣賞。愛心要展開來,愛一切小動物,愛花草樹木,愛山河大地,這世界不就是極樂世界!

  西方極樂世界那是這種人多,想通了的人多,一心一念的人多,共業所感。我們今天這個世界,由於聖賢教育疏忽了,這一疏忽,共業就產生變化。但是別業如果不受共業的干擾,這叫功夫,能夠不受環境干擾,我們能夠享受到極樂。這裡頭最重要的一句話,《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佛說得不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對於大千世界是這麼一個看法,這個看法是諸佛如來的看法,是法身大士的看法,我們跟他看法、想法一致,那我們的行為當然也一致。所以念佛往生,明白這個道理,用真心,真心就現淨土,真心就現阿彌陀佛。真心念佛一聲,比那個妄心念佛一萬聲功德都大,一萬聲它還是假的、還是虛妄的,這一念是真的,純真無妄。

  真心念佛他就覺得這個我應該要做,真心對人他就不幹了,那你這就有分別、就有執著。佛不是眾生,眾生不是佛,這是錯誤的,眾生本來是佛,佛在沒成佛的時候也是眾生,生佛不二,生佛平等,真正的快樂從這生的,不要有分別心。這個人再壞、再惡,十惡五逆是一時迷惑,生憐憫心、生同情心,他一時錯誤,他會覺悟、他會回頭,他本來是好人。本來是好人,那個本來是不會變的,他不是壞人,幹壞事,壞人他會變的,他會變好,我們要用這樣的心態處事待人接物。這樣的心態,什麼樣的災難來了都不相干,都沒事。災難來了,死很多人,死的那些人很冤枉。怎麼說冤枉?他不該死。不該死為什麼死了?嚇死的,被災難嚇死的。理事都要清楚。

  後面這是《報恩論》上說的幾句話,「禪宗破參,讀教解悟」,讀經,教是聽教,就是聽講,明白了、覺悟了,「而專修淨土,而能一念淨信,與佛智相應,一念稱佛,而得往生者也」,決定生淨土。生淨土只是換個環境,那個地方是專修專學的環境。這個環境是阿彌陀佛提供的,人人都有分,只要想去都能去。



但淨宗常謂之一念、十念。則逕指凡夫之稱念佛號一聲與十聲。


如義寂之《無量壽經疏》曰:「
此言念者,謂稱南無阿彌陀佛。
經此六字頃,名一念。」

是謂念誦一聲佛號,即名一念。


《觀經》謂下品下生者,「
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車輪。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由上可見,十念即十聲。
如是臨終十念,乃至一念,皆得往生。

如彭際清曰:「如實回心,一念念佛,無不往生,以佛本願力故。」



  我們再看底下這段,「但淨宗常謂之一念、十念,則逕指凡夫之稱念佛號一聲與十聲」。這是一般人都是這個看法,所謂一念,所謂十念,是一聲佛號、十聲佛號。「如義寂之《無量壽經疏》曰:此言念者」,此是我們現前,一般社會大眾所謂的念,「謂稱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念這六個字。「經此六字頃,名一念」,這六個字念完這叫一念,重複念十遍叫十念。「是謂念誦一聲佛號,即名一念。《觀經》謂下品下生者」,《觀經》裡面說下品下生,「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車輪。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觀經》上這段經文也是講的十聲,一念就是一聲佛號,十念就是十聲佛號。「如是臨終十念,乃至一念,皆得往生」。

  《觀經》上有一句話值得我們注意的,「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這句話的意思很深。八十億劫,劫是古印度對於時間,很長時間的一個單位,它有大劫、中劫、小劫,說法沒有一定,但是都是很長很長。在佛門裡面,最常用的小劫是佛說人的壽命,最長,人壽命最長有八萬四千歲,每一百年減一歲,一百年減一歲減到人壽命十歲,十歲是最短的,從十歲,再一百年加一歲,又加到八萬四千歲,這一個增減叫一個小劫,這麼長的時間。二十個小劫是一個中劫,四個中劫是一個大劫,所以這時間很長很長。念一聲佛號,能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個話是不是說得過分?是不是說得太誇張了?誰能相信?但是這個話確確實實是釋迦牟尼佛說的。

  那我們就要想到,我們在六道裡頭,六道裡頭待了多長久的時間?決定不止八十億劫。多久?一般說的是無量劫,你說多可怕。我們在六道裡頭打滾,天上去過,人間待過,三惡道也去過,哪一道都去過,在天上也做過天王,在地獄也受過苦難。六道裡面這些狀況,每個人都經歷過,只是我們現在很健忘,一投胎,前頭事情忘掉了。如果修行,就是修禪定,禪定功夫深的時候宿命通現前,過去世中生生世世統統都能夠記得。佛經上說阿羅漢,這是修行有成就的人,提到無間地獄,他身上還流血汗;換句話說,過去在地獄受過這個苦難,今天提起來還心有餘悸。這些都是說明,我們在六道的時間非常之長,一聲佛號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念一輩子,我們的罪業還沒有消完。

  這個地方是講臨命終時,這是關鍵的時刻,能不能往生決定最後這一念,最後這一念要是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人決定得生。為什麼?前面跟諸位講過,業有引業、有滿業,最後這一念是引導我們到哪裡去,這一念不能錯了。這一念如果是貪心,貪財、貪名、貪色、貪利,最後一念是貪心,餓鬼道去了;最後一念是瞋恚、是怨恨,他就地獄道去了;最後一念愚痴,愚痴就是什麼?是非善惡沒有能力辨別,畜生道去了。最後一念是仁義道德,佛法裡面講的五戒十善,這個人他又到人道來了,福報大的他到天道去了。最後一念關係多大!最後一念心是平等的,是清淨平等心,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上上品往生。為什麼?清淨平等是佛心,是真心,真心念這句阿彌陀佛上上品往生。

  末後,「如彭際清曰:如實回心,一念念佛,無不往生,以佛本願力故」。臨命終時一念念佛,決定往生,阿彌陀佛的本願。他成佛了,他所發的四十八願願願兌現,沒有一願是虛假的,所以四十八願可以說保證我們往生。



至於《觀經》中臨終十念而得往生,與上所論一心之念,是同是別。
蓮池大師於《疏鈔》中,論之極為精確。

《疏》曰:「
故知至心念阿彌陀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良繇正指理一心故。


  「至於《觀經》中臨終十念而得往生,與上所論一心之念,是同是別」,跟《報恩論》上所講的。「蓮池大師於《疏鈔》中,論之極為精確」,這個疑問由蓮池大師來解答。「《疏》曰:故知至心念阿彌陀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個裡頭關鍵的字眼,至心。至心,真誠到極處,要不是真誠到極處,就不會有這麼大的能量。

  至心,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去練,對人、對事、對物、對一切萬法,我們用至誠心,絕不用虛偽心,這個人叫真學佛。為什麼?他用真心。至心是菩提心的體,在這一品經文裡面,最重要的就是佛告訴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菩提心,第一個就是至誠心,佛在《觀經》當中說的,第二個深心。深心是什麼?至誠心對待自己叫深心,至誠心對待別人叫大悲心,大慈大悲。對自己清淨平等覺,這就是深心,對別人是一片慈悲,這叫自受用、他受用,都從真誠裡頭來的,所以,有能力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良繇正指理一心故」,這個繇有由的意思、從的意思,也就是說,良由正指理一心,是從理一心這個緣故才產生這麼大的能量。



人有疑言
罪既多劫,業重障深,久勤懺摩,漸積功德,庶可消亡。
而念佛一聲,滅多劫罪。因微果巨,固所不信。

今謂至心者,即一心也。

若事一心,雖能滅罪,為力稍疏,罪將復現。多多之念,止可滅少少之愆。

此之至心,正屬理一心。

一心既朗,積妄頓空。
喻如千年闇室,豈以一燈,闇不速滅。故『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人有疑言」,這是肯定有的,「罪既多劫,業重障深,久勤懺摩」,懺摩就是懺悔,「漸積功德,庶可消亡」。大乘經教裡頭這樣說法,我們一般人也是這樣接受,認為我們的罪業太深、太重,要經歷很長時間去懺悔,逐漸的,所謂是修善積德,才能夠把業障慢慢消掉。而念佛一聲就能夠滅多劫罪,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因微果巨」,這個因好像是不足道,念一聲佛號,果報太大了!「固所不信」,很難接受,很不容易叫人相信。關鍵,這個地方念老也指出來,「今謂至心者,即一心也」,關鍵就在此地,至心。如果懂得這個道理,那佛就講得很多,我們就不會疑惑。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華嚴經》上所說的,世出世間一切法皆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些話我們讀多了,也聽多了。所以關鍵在至心。

  我們同樣修學一個法門,可是成就高下不相等;我們用功,勤惰相彷彿,何以有這麼大的差別?用心不同。不但每個人用心不同,自己用心也不同。我們可以從江本博士的水實驗裡面看出來,現在高雄有一班同學也在用這個方法來做實驗,做成功了,效果我感覺超過了江本博士。這是什麼原因?他們用的機器是很先進的。江本博士用的顯微鏡二百五十倍,我去參觀高雄的實驗室,他們用的顯微鏡是五百多倍,看得比他更清楚,雪花的結晶放得更大。但是做過多少萬次的實驗,沒有看到兩個雪花是相同的。這是什麼原因?我一個人在做實驗,前念跟後念不一樣。我們就用真誠心,都是真誠心,前念跟後念的真誠心有微弱的差別,它就不一樣,如果是一樣的,雪花結晶決定相同。那就是說,我們念念都不一樣。

  這個微細的念頭,彌勒菩薩給我們說得很清楚,我們要記住。為什麼?這是最重要基本的概念,那就是整個宇宙所有現相全是從波動產生的,它不是真的。這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佛給我們做了個總結,這個波動頻率多快?一秒鐘一千六百兆次,你想想看,那叫一念,念念不一樣。一秒鐘多少個念頭?一千六百兆個念頭,一念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整個宇宙就像脈搏一樣跳動,所以科學也叫它做脈動的現象,但是這個脈動,它的頻率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一秒鐘它波動的次數是一千六百兆次,所以才產生意念的現象,念頭的現象,產生物質現象。物質、念頭全不是真的,全都是假的,包括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因為佛在經上並沒有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報土除外,沒說這個話;沒說這個話,實報土當然也包括在其中。

  現在我們知道,實報土是怎麼來的?是無始無明習氣造成的,無始無明習氣斷乾淨,實報土就不見了。就好像作夢醒過來,醒過來是什麼境界?常寂光。那是真的,為什麼?永恆不變。實報土裡我們稱為一真,因為它變化不大,只有兩個變化,一個是境界現前,一個是境界沒有了,就這兩個變化,當中沒有變化,不像我們現在,當中是剎那剎那都在生滅。說剎那已經太長了,時間太長,科學是用秒做單位,每一秒鐘都不一樣。佛說得詳細,科學還沒有說到這個,科學家現在能捕捉到的這個頻率,頻率已經有辦法捕捉到,一秒鐘一千兆次的頻率,也就是一千兆分之一秒,現在科學家捕捉到了,佛經上講的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還有差距。所以我們相信科學還可以提升,已經快到極限了。

  這個念佛一聲滅多劫罪,因微果巨,固所不信,讓我們想到惠能大師,你看,他給我們展現的是頓捨,也就是說,無量劫所造的這些罪業,能夠在一念當中統統放下,讓自己的真誠心圓滿現前。頓捨就是放下。他放下,連無始無明的習氣都放下了,無始無明的習氣是不是圓滿的放下我們不知道,但是肯定有放下,放下多少我們不知道,執著、分別,執著的習氣、分別的習氣,這肯定全部都放下了。頓悟是一下明白了,明白什麼?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真明白了。我們看到經典,我們也聽到這句話,我們也會說這句話,真正意思我們沒有明白。為什麼?如果真明白了,就跟惠能大師一樣,你就統統放下了。放下叫頓修,明白叫頓悟,放下之後叫頓證,他就成佛了,五祖將佛的衣缽就給他,認定他為第六代祖師。能大師那個時候二十四歲,我們一定要知道,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可是,證得之後他什麼都知道。聽無盡藏比丘尼念《涅槃經》,他在旁邊聽,等她念完之後,他能把他所聽到經文裡頭的意思講給無盡藏比丘尼聽,這個比丘尼聽了之後非常驚訝,念了多少年都不知道這裡頭的意思,他這一說就明白了。不但是佛經,世俗的這些典籍你念給他聽,他沒有一樣不懂。這是什麼?智慧開了。

  智慧開了為什麼樣樣都沒有障礙?因為一切法不離自性。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你只要把真心找到,一切法全是真心變的,真心所變、所現,哪有不懂的道理!他自然就明瞭。又何況佛在經上常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只要你回頭,回頭是岸。回頭在哪裡?回到真心。六道輪迴是用妄心,從妄心回過頭來用真心。用真心就成佛了,用妄心就六道。妄心六條路,回過頭來一條路,這個道理要懂,這個道理要有信。從這個道理上建立我們自己堅固的信心,永遠不會被外面干擾的信心,成佛不難,化解這個世間災難不難。

  下面說,「若事一心,雖能滅罪,為力稍疏,罪將復現」。事一心能滅罪,但是它不圓滿,它滅罪滅一部分,沒有完全滅掉。三大類的煩惱,它只滅見思煩惱,它還有塵沙、還有無明,塵沙、無明沒有滅,所以叫事一心。「多多之念,止可滅少少之愆」,就是罪業,這講凡夫用功。為什麼?不是至心,不是一心,所以念得很多,滅罪滅得少,道理在此地。「此之至心,正屬理一心」,這真心。《觀經》上所講的,《報恩論》上所講的,都是講真心,菩提心裡頭的真誠心,實在就是這段經文所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菩提心比什麼都重要。菩提心用在學佛上,學佛是學什麼?怎麼學?給諸位說,學佛是生活,學佛是工作,學佛是處事待人接物,離開生活你到哪裡去學?換句話說,菩提心要用在生活上,要應用在工作上,要應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上,這叫真發。不是我發菩提心,我專門念佛,我專對極樂世界,對阿彌陀佛我用真心,對其他一切人我還照舊,這個菩提心沒發出來,這個菩提心是假的,不是真的。大乘經上常說,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有沒有真妄和合的人?沒有。我們也聽見,佛在經上講真心裡面摻雜著妄念,這個說法把我們的疑惑就化解了。每個人摻雜妄念多少不一樣,妄念摻雜太多,真心現不出來。真心不生不滅,妄念有生有滅。生滅是假的,不生不滅是真的。所以妄念可以化解、可以放下,放下之後真心就現前,真心沒有生滅。放下妄念,就是真心。

  「一心既朗,積妄頓空」。世尊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惠能在老師的方丈室裡頭大徹大悟,就這個情形,一心既朗。回歸到一心,所有一切妄念統統放下。積妄,無量劫積的這些妄(妄想),頓空。為什麼?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它是生滅法。頓空就是頓明。「喻如千年闇室」,再做個比喻給你說,這個暗室,房間裡頭,門窗關得很嚴,外面的光透不進來,「豈以一燈,闇不速滅」,我們在這個房間裡點一盞燈,暗就沒有了,就不見了。這盞燈就是一心、一念,這真心,黑暗是妄心。光明遍照,黑暗就完全沒有了。由此,這是佛告訴我們,無量劫來造作的罪業不可怕,可怕的是什麼?你不回頭,你不知道慚愧,不知道懺悔,不敢認錯,這就最可怕,你的黑暗永遠驅除不掉,往後愈迷愈深,那就造成了三途地獄。三途地獄是這麼來的,統是業力自然變現出來的,與任何人沒有關係,與外頭境界都沒有關係,全是自作自受。

  「故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這句話是《法華經》上的。



獨《妙法蓮華經》有之。


《法華三昧觀經》云:『
十方眾生,一稱南無佛者,皆當作佛。
唯一大乘,無有二三。一切諸法,一相一門,所謂無生無滅,畢竟空相。』

如上所說,非理一心而何?」

蓮池大師謂《觀經》之「至心」,即理一心。


臨終親見獄火,乃生實信,

故能
頓釋萬緣,唯提一念,
念念離念,念念是心,
念念契真,念念是佛。

如是臨終十念,契理一心,故得滅罪往生也。


「不獨《妙法蓮華經》有之」,佛在《法華經》上說過這麼一句話,《法華三昧觀經》裡頭也有,「十方眾生,一稱南無佛者,皆當作佛。唯一大乘,無有二三。一切諸法,一相一門,所謂無生無滅,畢竟空相」。《法華三昧觀經》講得多,講到這麼幾句。十方眾生,包括我們在內,念這一聲南無佛就皆當作佛。這是什麼原因?實在是因為你本來是佛,你念這一聲南無佛就起這個念頭了,想回頭。最怕的是沒有這個念頭,只要有這個念頭,這個念頭慢慢會增長,最後真的幫助你回頭。

  在佛法裡頭,唯一大乘,無有二三,這是世尊出現在世間教化眾生的本願。佛不是給你眼前短暫的快樂,那這個不是慈悲,佛要給眾生永恆的離苦得樂。行不行?行。用什麼方法?用教學。所以諸佛菩薩,用我們現在的看法都是大教育家,都是最好的老師,人天師範。用這種方法幫助人覺悟,幫助人回頭,幫助人回歸自性。所以他教學的宗旨、目標就是幫助你成佛,沒有什麼二乘三乘,二乘三乘方便說的。因為你迷得太深、迷得太久,一乘法你不能接受,你不能相信。你能相信多少、能接受多少,佛就教你多少,一步一步慢慢向上提升。像世尊為我們所示現的,教學分四個階段,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這就好比辦學校,目的都是叫你拿到博士學位,那怎麼辦?辦小學、辦中學、辦大學、辦研究所,最後你能夠拿到最高學位,圓滿成就,這是佛的本願。所以唯一大乘,無二無三。這個一大乘就是一佛乘,因為它底下講的二、三,二是大乘、小乘,三是聲聞、緣覺、菩薩,那這個地方的唯一大乘就是一乘法。

  一相一門,無生無滅。佛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是從一相一門開演出來的,真的就是一相一門。一相,無相無不相,這個意思深;一門,無門無不門,門與門都是言說。這是講你豁然開悟,不是真有個門,你從什麼因緣開悟的,這因緣就是你修學的法門,是這麼個意思。無生無滅,畢竟空相,這個空不當作無,空跟有是一相,空是不生不滅,有也是不生不滅。為什麼?它有不是真有。所有現象都是生滅相,生滅的頻率,一念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在這個狀況之下,有無都不存在,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這是事實真相。我們眼前所看到一切現象,我們要跟佛菩薩學習,這現象是什麼?假相,沒有一樣是真的。在這個現象裡面可以受用,不能執著、不要分別、不能控制、不能佔有,知道這個現象,它是相似相續的生滅相。相似相續就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相似相續不是真正相續,真正相續,前後是相同的;它前面一個跟後面一個念頭不同,叫大同小異,不是完全相同,所以相似相續。這個事實真相被現代科學家證實了。

  「如上所說,非理一心而何」。它上面說它就是理一心。「蓮池大師謂《觀經》之至心,即理一心。蓋臨終親見獄火,乃生實信,故能頓釋萬緣」,頓釋就是放下,「唯提一念」,這個一念就是提起。你能夠把萬緣放下,所有一切境界看空了,地獄現前,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要能提起這一句,地獄對你沒傷害,地獄就沒有、不見了;一稱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就現前,這是絕對真實。「念念離念」,不執著這個念頭,「念念契真」。念念清楚,念念分明,念念離念,這不是凡人,這個境界是法身菩薩。我們能不能學得到?能,就怕你不肯學,你肯學,真能學得到。我常說,修行在生活當中,生活就是修行,修行就是生活,在生活當中學念念離念,不執著、不分別就是離念。念念契真,契是相契合,就是佛法講真,真誠,沒有一樣不是真的。真的是什麼?真的是自性,自性是非有非空,亦有亦空,相有性空。

  實在說,相有是假有、幻有,為什麼?它是波動產生的現象,不動相就沒有了。這個波動是念念相續,它不間斷的,頻率之快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就是一秒鐘它的波動是一千六百兆次。我們不知道是假的,佛給我們說穿了,我們很難相信,一直到今天科學家發現,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對佛的話才相信。這個信心真難!這個相信對我們有大利益,所以我們對科學家也跟對佛一樣的尊敬、一樣的禮拜,不是他幫助我們,我們的疑根拔不掉。現在人總是受了科學的影響,沒有真正東西來證實,我們不會完全相信它。像三十年前,上一世的,中國人講一世是三十年,你看世的寫法,三個十,三十年就一世,上一世的人就沒有我們這一世人有福報。因為什麼?我們看到科學報告,上一世還沒有這個科學報告,他們沒有見過。他們只聽說有原子,有粒子、基本粒子,聽說過這個名詞,他們沒有聽說過夸克,沒有聽說過微中子。這就是我們比他們有福報,我們的信比他們更真實、更堅定。這個信心真叫難得!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信心最難得。得到信心,跟佛菩薩就近了,距離就拉近了。念念契真,那就是念念是佛。「如是臨終十念,契理一心,故得滅罪往生」。理一心滅罪往生決定不是凡聖同居土,實報莊嚴土上品上生。



何為至心?


《無量壽經宗要》引什公之喻:
譬如有人,值遇惡賊,直來欲殺。
其人勤走,渡河求免。
爾時但念渡河方便。


但有此念,更無他念。
當念渡河,即是一念。

此等十念,不雜餘念。


行者亦爾,

若念佛名,若念佛相等。
無間念佛,乃至十念。如是至心,名為十念。」

是謂行人念佛,如彼喻中人之欲渡河。
只是欲渡之念,更無他念。是名至心。


  底下這段專論至心。「又何為至心」,因為這兩個字非常重要,什麼叫至心?「《無量壽經宗要》引什公之喻」,什是鳩摩羅什大師,鳩摩羅什大師講經的時候說了一個比喻。「譬如有人,值遇惡賊」,這個惡賊我們講強盜,遇到強盜,強盜「直來欲殺」,那是要殺人,搶劫的。「其人勤走」,這人趕快跑。跑到什麼?跑到遇到一個河邊,這河怎麼過去?渡過河之後,跟強盜距離就遠了,能脫險了。「爾時但念渡河方便」,這個時候全心全力就想這麼一樁事情,這河我怎麼過去?別的念頭都沒有,這叫至心,這叫一心、叫一念。「但有此念,更無他念。當念渡河,即是一念」。臨終念佛也是要這一念,我們只想到我要到極樂世界去。什麼方法能去?真信、真願,有這兩個條件你就能去。如何落實這一句佛號,落實了你的真信真願,你就真去成了,而且品位非常高,為什麼?你是真心一念。「此等十念,不雜餘念。行者亦爾」,修行人也像這個樣子。「若念佛名,若念佛相」,念佛的相好,或者念佛的名號。念佛的相好叫觀想念佛,念佛的名號叫持名念佛,都行。「無間念佛」,因為念佛相好心要細,到時候來不及,來不及你就念名字,六個字太多你就念四個字,阿彌陀佛就行,愈簡單愈好,你念這四個字它就相應。「如是至心,名為十念」,十句阿彌陀佛。

  「是謂行人念佛」,行人是修行人,修淨土的人,「如彼」,比喻當中想渡河的那個人。那個渡河的人,後面是有強盜追趕他,要殺他,他要逃命,因為逃命,他什麼念頭都沒有,看到前面這條河流,一心想著我怎樣過去。「只是欲渡之念,更無他念,是名至心」。這是鳩摩羅什大師用比喻說明什麼叫至心,這叫一心,裡面不會有雜念,專想著這一樁事情。臨命終時,我們要真正能夠意識到,就跟渡河一樣,我要度不了這一關,被強盜抓到就被他殺掉了;如果我不能往生極樂世界,就要再受六道輪迴之苦,苦不堪言,要有這個意識,我不能再搞六道輪迴,我一心要求極樂世界。六道輪迴的逼迫就好像強盜在後頭追趕,往生極樂世界就是過河,永遠脫離六道輪迴,這個要緊!



是之念,相續至十,即為十念。臨終能行,決定往生。
乃至一念(見《念佛三昧寶王論》),念心純固,亦得往生。

蓋以
暗合道妙,巧入無生。
是故五逆十惡,臨終念佛,乃至一念,亦得往生。

正顯彌陀本願不可思議。
法藏菩薩五劫思維之果,即在於此。


五逆十惡臨終之際,地獄相現,眾火俱至。
而能以稱名故,頓離妄惑,入理一心。
以契理故,眾罪消滅,即生極樂,登三不退。

若非
方便中之究竟方便,
圓頓中之最極圓頓,
何能臻此。


今淨土法門,能令惡逆凡夫,暗契一心,
是故彌陀,號為願王,誠不虛也。


  「臨終能行,決定往生。乃至一念」,這個一念,「見《念佛三昧寶王論》」,這個論裡頭給我們講「念心純固」。「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是佛在經上說的。現代的科學家,量子力學家告訴我們,念力不可思議。他們這些報告現在很多,有幾十種,在近代都屬於暢銷書。最新科學的發現,發現念力能量不可思議,念力能改變物質現象。念心純固,亦得往生。「蓋以暗合道妙,巧入無生」。佛說的、科學家所講的,念力能量不可思議。暗合道妙,道就是自然。佛不用自然兩個字,因為自然的對面是緣,因緣,佛說自性非自然非因緣,所以他另外用了一個名詞叫「法爾如是」,一切法本來就是這個樣子,連自然都不能稱,妙,這道妙!念心純固與這個相應,就是一念當中絕對不雜一個妄念在裡頭,與道妙相應。巧入無生,無生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是故五逆十惡,臨終念佛,乃至一念,亦得往生」。這真正顯出念力不可思議的功德,為什麼?五逆罪,麻煩!五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阿羅漢也代表老師,老師的恩德不可思議。我們的身命得自於父母,父母有養育之恩,老師幫助我們開智慧,給我們法身慧命。法身慧命老師給的,老師的恩跟父母的恩一樣大,平等的。現在人不孝父母、不敬老師那就完了,根拔掉了,世界怎麼能不亂?災難怎麼能不發生?混亂、災難的根,不孝、不敬。佛教教給我們,中國傳統是孝親尊師擺在第一,大乘佛法也如此。佛教弟子,頭一句話教什麼?「孝養父母」,第二句話「奉事師長」,第三句「慈心不殺」,第四句「修十善業」。佛法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一個不孝父母的人他不能學佛,他學不到的。現在人對於孝這個概念完全沒有,你跟他講他不懂,他聽不懂,甚至於問我為什麼要孝父母?為什麼要尊敬老師?對傳統文化非常陌生,這是我們真正引以為憂的。

  佛門裡面還看到有一點點孝親尊師的跡象,外表能看到一點,實質上,實質上已經大打折扣。不像從前,從前孝是真的,真的是什麼?依教奉行,這真的。今天敬老師,對老師很有禮貌,但是陽奉陰違,沒有踏踏實實去學習。老師不需要人在表面上恭敬,用不著,這不是真的。真的是什麼?學了之後就要落實在生活上,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你全用上了,全用上了那就是聖人、就是賢人、就是君子。百分之百的做到,聖人;百分之八十的,賢人;百分之五、六十的,君子,他真做到。做到是什麼樣子?做到了是太平盛世,是幸福美滿。希望太平盛世再能夠出現,真有很多人期望著,但是看看目前的狀況,這事實狀況,都感到灰心,信心喪失掉了,認為不可能,都懷著一種悲哀的情緒。這個情緒是負面的,不好,是消極的,它不是積極的,會把社會往下坡引導,絕不是好事情。

  如何讓這些人能夠有信心?別人說不好我們說好,我們把他帶回來,有沒有可能?確實,我們過去參加聯合國的很多和平活動,對我來說有利益,我有收穫。我發現大家沒有信心,我來做實驗,我們在湯池小鎮,用這個小鎮做實驗,居民四萬八千人,我們用倫理、道德、因果教育來教他們,老師們現身說法,要做到,老師不做到,跟人講沒人相信,要做給人看,大家看了真相信。我們以為總得二、三年才能看到效果,沒有想到,不到四個月效果卓著,讓我們感到非常驚訝。我跟老師們說,我們從實驗當中證明兩句話,第一句,「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真的不是假的;第二句證實,「人民是很好教的」,就是沒人教,你們這些老師發心一教,你看不都回頭了嗎?帶給我們巨大的信心,我們在聯合國講話神氣十足。不像以前,以前人家問我,我真的沒有話回;他懷疑,我們自己拿不出證據出來。這個證明讓我們感覺到,對中國傳統文化、對大乘佛法充滿了信心,湯恩比說的話沒錯,傳統的東西能救中國,能救全世界。所以我們就愈來愈認真、愈來愈努力。

  我們把這些信息告訴這些志士仁人,世界上各個階層的朋友,我們齊心合力,從我們自己內心做起。這個非常重要,不是做表面的,幹真的,從自己內心做起,我們自己好了,就會影響別人。志同道合的人不少,我們一召開會議,就會有幾百人、上千人,這是很大的力量,每個人在自己崗位裡面去發揮。四句話,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從自己做起,多快樂的事情,多美好的人生。所以五逆十惡不怕,那是過去我們沒人教,犯了這些過錯,現在我們接受聖賢教育,我們明白了、覺悟了,回頭是岸。過去所作所為我們認錯、我們懺悔,改過自新,這就是好人。所以臨終念佛,乃至一念,亦得往生。就怕不肯回頭,回頭就是善人,不再是惡人,不再是罪人。願意修這個法門,到極樂世界去大成就,得圓滿的成就。

  「正顯彌陀本願不可思議。法藏菩薩五劫思維之果,即在於此」。這就是提到,前面我們所學習的,極樂世界是怎麼來的,不是阿彌陀佛以自己的智慧神通想像去建立的,不是的。阿彌陀佛確實只有一個悲願,看到眾生在輪迴裡面受苦,心裡很難受,憐憫心,想幫助這些苦難眾生脫離苦海,發了這麼一個心。請教他的老師,他的老師是自在王如來。老師非常高明,你要想幫助苦難眾生,尋求一個好的方法,你最好去參學。佛門裡面講參學,就是現在一般所講的你去參觀考察,中國大陸現在講調研,調查研究。到哪裡去調查研究?到十方諸佛國土,每一個地方去看,取人之長,捨人之短,將來你的這個教學地區就變成一個示範點,一切諸佛如來教化的一個示範點、一個中心點,你的願望就可以滿足。

  阿彌陀佛真幹,他那時候沒有成佛,叫法藏比丘,聽話,真正幹。花了多少時間?五劫的時間,很長。一個都不漏,到處去看,這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我這兩年想著要做示範聖城,就從阿彌陀佛這個地方得來的。我不看到這個我想不起來,看到這個我就想起來,要做一個示範城市。我目標都是希望每一個宗教建一個示範城市,把你宗教的精神、宗教的文化、宗教的教學、宗教的日常生活,在這個地區做出來。像我到梵蒂岡參觀,我就建議教皇,你把梵蒂岡、把羅馬建成什麼?地球上天主教的天堂。他們說天堂什麼樣子,我到羅馬去看看我就看到天堂,這個才管用,全球天主教徒都向你這裡學習。基督教做一個,伊斯蘭教做一個,每個宗教做一個。我到泰國去,泰國找我,我為什麼要去?無非就是勸泰皇建一個佛教聖城,因為泰國是以佛教為國教,他能做得到,這個點好。外國人都做,中國人一定就做,中國做又會比外國做得好。為什麼?每一個聖城去參觀,取長捨短,中國最後這個聖城後來居上,一定建得更好。所以這部《無量壽經》什麼都有,你講修身它有,講齊家它也有,講治國也有,講和諧天下它也有,什麼都有,世間出世間全有,這是寶典!

  過去多少年我們看到社會動亂,我就想到唐太宗這部書,《群書治要》。我沒看過這個書,我知道有這麼一本書,居然就被我想來了。想到手之後,我說這是祖宗保佑,三寶加持,這個世界有前途、有希望,不至於會毀滅,為什麼?要不然我想不到;我想到了,那就不會有問題。我立刻就送到世界書局給我印一萬套,全世界流通,送給每一個國家大學圖書館,學校去收藏,不會失傳;就怕失傳,這個東西保存下來了。好,回來我看了,我還沒看完,看了一部分,真好!介紹,我頭一個介紹,介紹給馬來西亞領導人馬哈迪先生,現任的首相納吉,這都是好朋友,介紹給他們,他們兩個迫不及待就要看,趕快翻成英文給我看。我再找一批老師們,你們先注音、註解,把它寫成白話文,然後從白話文再翻成英文,送給他們看。他急著要看,所以我說不要全書翻給他,時間太長,你們每翻一篇,一個星期送一份給他。一個星期送一份給他看,讓他天天看,歡喜,對我們漢學院就支持。真有好東西,他嘗到味道了。

  這個東西可以流通全世界。現在我在國外,外國人常常想,常常害怕,怕中國人將來統治世界。因為有這個傳說,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過去欺負中國人,現在怕中國人起來報復,憂心忡忡。我過去告訴他,我說中國人的世紀可以相信,不是中國政治,不是中國科學技術,不是中國武力,也不是中國經濟貿易,是什麼?中國文化,我這樣告訴他。現在這個書出來了,我就告訴他,是中國的《群書治要》。大家看了,送給你,你看好不好?全世界人都學,那不就是中國人的《群書治要》嗎?這個東西好,沒有國家界限,沒有族群界限,也沒有宗教界限,大家統統學。我們是全心全力來推動這樁事情,是一樁好事情。我們相信這都是祖宗之德在加持,三寶威神在加持,所有宗教的真神都來加持,我們才能這麼順利,要不然這個事情那是真難。難能可貴,只要我們不灰心,有充分的自信心,一定會做得好。

  末後這一段說,「五逆十惡臨終之際,地獄相現」。這是真的,你看很多臨終的人,在醫院都能看到。我在台灣,過去榮民總醫院住院組的組長跟我是同班同學,抗戰期間我們念中學是同班同學,他告訴我真有鬼,他說我們醫院常常看見,看見無常大鬼。如果這個病房出現這個鬼,護士、醫生那時候常看見,不出三天,這裡人就過世了。所以他來給我講真的,一點不假,我們醫院醫生、護士沒有一個不相信。這地獄相現前,「眾火俱至」,這是病人,臨死的人,他要墮地獄才會現這個相,他能看見,別人看不見。「而能以稱名故,頓離妄惑,入理一心。以契理故,眾罪消滅」。這個境界現前,有經驗的人會提醒他。所以我也告訴我的這個老同學,告訴護士、告訴醫生,如果病人發現無常鬼在他門口,就叫他念佛,就勸他念佛,不要去理會他,你只念佛,他就離開了。這都看到效果,所以大家都能相信。

  入理一心,這是兩種狀況,一種是善根,這一生接觸佛法少,過去生中接觸得多,在這個時候能把過去的善根引發起來,這是一種。另外一種就是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對佛法修學有相當深的深度,臨終的時候它就管用。在這個時候不論什麼境界現前,能想到《金剛經》上的話最好。《金剛經》這部經在中國名氣最大,知名度最高,為什麼?六祖從這部經開悟的,就這麼個道理,跟著六祖出名了。所以沒有人不念它的,不學佛的人也念它,真好。只記住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不要以為它是真的,它對你就沒有任何傷害,這個相就會消失。我們念佛,佛的相會現前,「即生極樂,登三不退」。到極樂世界得到阿彌陀佛威神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不得了!這就是給你大幅度的提升,提升到法身菩薩的地位。這在一切經中沒有這個說法的,所以這是無比殊勝的法門。我們應當要記住,常常放在心上,到這個時候就起大作用,它能幫助你滅罪,能幫助你上品上生。

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五六集



  《念佛三昧寶王論》,「念心純固,亦得往生。蓋以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我們上一次學到這個地方,這一段非常重要,所以今天還從這裡看起。念心純固,佛給我們說「一切法從心想生」,現在量子力學家告訴我們,念力不可思議,這個說法完全相同。佛是三千年前講的,量子力學家最近三十年才發現的,念力。念心純固,尤其是一心、一念,它跟道妙暗合,自自然然相應。一心是真心,一念也是真心,真心起作用。真心能生一切萬法,惠能大師開悟時候告訴我們,「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真心就是自性。巧是非常巧妙,你看萬緣放下,念頭專一了,跟無生就相應,它自然的。無生是什麼?無生是不生不滅,就是大乘經上講的大般涅槃。什麼人證得大般涅槃?成佛就證得了。巧入無生,這是用一念、一心這種巧妙的方法,他就入大般涅槃,就成佛了,似乎是沒費什麼功夫。可是這個境界還得了嗎?

  下面說,「是故五逆十惡,臨終念佛,乃至一念,亦得往生」,這個幾句話不得了!五逆十惡是造作極重的罪業,佛知道,眾生自己不知道。佛希望眾生能回頭,可是雖然佛不怪眾生,眾生依然回不了頭來。佛慈悲到極處,運用這個方法勸導大家修念佛法門,往生成佛。這是真正大乘經教常說的「真實心中作」,一心是真實心,一念就是理一心。所以,臨終念佛,乃至一念,也能往生,「正顯彌陀本願不可思議」。「法藏菩薩五劫思維」,這是考察、研究,結果就是四十八願,「即在於此」,這話說得好,阿彌陀佛普度眾生的願望從此實現了。佛佛道同,智慧、德能、神通完全相同,為什麼別的佛沒做到?不是沒有做到,沒想到,阿彌陀佛他想到這個事情。想到了,別的佛為什麼不做?不需要做,阿彌陀佛在做了,沒有再做的必要。

  因為成佛之後,回歸常寂光,這個時候真正是自他不二。常寂光是什麼?一片光明,我們自己身融入常寂光,變成光。這個光我們肉眼看不見,肉眼看不見的光太多太多了,我們現在科學上大家最容易明瞭的,X光我們看不見,紫外光我們看不見,被科學儀器偵測出來。所以,我們肉眼能看到的光就這麼一段,比這個光波長的看不見,比這個光波短的也看不見。比我們肉眼能看這個光波長的不知道有多少,比這個短的也不知道有多少,於是我們才曉得,我們眼的功能看的光太窄小了,就這麼一小段。耳聽也是如此,音波,比這個波長的聽不到,波短的也聽不到。我們接收音機,可以收到長波、短波,這就是證明,確確實實比我們耳能夠聽到的波,波度長的也不曉得有多少,比這個短的也不知道有多少,我們的能力確實很有限。但是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我們眼的本能什麼樣的光波都能看見,沒障礙;耳亦如此,什麼樣的聲波我們都能聽得見。現在迷失自性,迷了之後,我們能力侷限在一點,不容易超越。常寂光的光,那個光波,我們看不見,阿羅漢也看不見,阿羅漢天眼看不見,菩薩也看不見。什麼時候能看見?經上告訴我們,八地以上。菩薩,你看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地裡面還到第八地才看到常寂光。看到常寂光就差不多快成佛了,才能看到。

  成佛就融在常寂光裡頭,身體融在裡頭,叫法性身,念頭也融在裡頭,稱之為法性。身心跟法性融在一體,這個時候就分不出這尊佛、那尊佛。就像光一樣,我們這個燈光,十幾盞燈光都打開,光跟光融在一起,分不出哪個光是哪一盞燈的,統統是遍滿的。從這個比喻上能體會一點,入常寂光,就是成佛之後,這個身體跟十方諸佛都融遍法界虛空界。每一尊佛還是每一尊佛,但是他融成一體。像我們這個燈光,我們關掉一盞燈,曉得這個燈光沒有了,覺察到了。但是融入佛境界之後,佛絕不會再墮落成菩薩、成眾生,不會的,所以光永遠合在一起,自他是一體。這個現象裡面,沒有物質現象、沒有意念的現象,就是我們今天心想的這些現象沒有。所以心的現象沒有,色的現象也沒有,自然現象也沒有,叫妙極了,無處不在,無時不在,這是真正的自己。佛幫助我們、教導我們終極的目標就在常寂光,我們沒有回歸常寂光,佛陀的教學就不圓滿,一定要幫助我們回常寂光。

  從這些地方我們首先體認到,這對現前修學有幫助,就說一般人說,生命,生命是永恆的,生命是不生不滅的。學大乘,對於這樁事情要不能夠肯定,那你沒有入門。對於這個事情肯定了,就曉得一切眾生決定沒有生死,生死的現象是假相,沒有生死是真相。我們看有一本書,我過去好像是在高雄看過一遍,《西藏生死書》,那個裡頭講什麼?講靈魂。一個喇嘛死了,靈魂在外頭飄流,還沒有去投胎,在中陰。那是用中陰來超度他,用這個方法。就時時刻刻勸導他要覺悟,不要迷惑,不要到畜生道投胎,不要到餓鬼道投胎,提醒他,引導他走向佛道,或者走向人天兩道。那個境界並不很高,多半投胎的時候是在人天兩道。也有跑到畜生道去的,他的善根還很勝的時候,還能把他叫回來,投到那個胎了還能把他叫回來。叫回來了,譬如投到小豬的胎,那個小豬生下來就死了,牠的靈魂被叫回去。有這些事情,那迷!靈魂要覺悟了,就不叫靈魂,叫靈性,那是真正的自己。什麼時候靈性不再迷惑?阿羅漢以上,決定不迷惑了,但是他還有障礙,他有分別,他有起心動念。所以不知道有常寂光,不知道常寂光是自己的本體,禪宗所說「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就是常寂光。

  五逆十惡這是造極重的罪業,讀到這個經的時候我們恍然大悟。自己過去生中、現在生中,沒有學佛之前,造作許許多多的罪孽不怕,只要真正懺悔、真正改過,我們今天遇到這個法門決定得生、決定成就。五逆十惡臨終決定是地獄相現前,「眾火俱至」,地獄的現象是一片火海。「而能以稱名故,頓離妄惑」,在這個時候,千萬不要把阿彌陀佛忘掉。但是很容易忘掉,為什麼?驚嚇,一驚一嚇,佛號就不見了,那就很麻煩,就墮地獄去了。平常我們要練這個功夫,什麼樣的災難現前不驚不怖,心是定的,這個人決定往生。受不了驚嚇的很多很多,這一驚嚇就跑到三途去了,這是最可怕的一樁事情。所以佛號不能不抓緊,一切時、一切處決定不能把佛號忘記,一天十念都可以,養成習慣。

  我在一九九九年,那時候我還住在美國,那些年,每年我到新加坡講經一個月,到澳洲講經一個月,在台灣有二、三個月,在美國、加拿大大概要住半年。在新加坡提倡的十念法,就是十句,我常跟同學們講的,早晚兩次;吃飯的時候,三餐飯三次,我不念供養咒,就念阿彌陀佛,念十聲佛號吃飯;工作的時候,上午上班下班,下午上班下班,一共九次。每天一次都不缺,這一次頂多兩分鐘,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十聲佛號,很容易,養成習慣它起很大的作用。這個作用就是臨終時能夠幫助你提起佛號,很容易提起。遇到一切事故的時候,他不會想別的,他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這就有把握了。甚至在夢中作惡夢,作惡夢的時候也能夠念阿彌陀佛,惡夢立刻就沒有了。這就是在緊急關頭的時候你決定用得上,一心想著佛,一切時一切處都是用這個一心。

  所以我們要練,練什麼?看一切人是阿彌陀佛,看花草樹木也是阿彌陀佛,看山河大地也是阿彌陀佛,就是不起雜念。無論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他起的統統是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這就好,這個樣子才能跟理一心相應。理是什麼?真心,決定用真心,真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我們不起心動念難,阿羅漢、辟支佛、菩薩都斷不掉。所以我們只要學一個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執著、不分別,這兩種叫粗惑。不起心、不動念叫細惑,那是微細的迷惑,難。微細的迷惑能斷,往生極樂世界是實報土;粗惑能夠斷,往生極樂世界是方便有餘土;沒斷的是凡聖同居土。沒斷的,一定要練,要練習,就是時時刻刻我們都能把佛號提起來,不再打妄想,不再想別的事情。想別的東西全是造輪迴業,善事三善道,惡事三惡道,總出不了六道輪迴,這是不能不謹慎的。

  「以契理故,眾罪消滅,即生極樂」,只要生到極樂世界,哪怕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圓證三不退。這個功德利益不可思議,三不退就是阿惟越致菩薩。「若非方便中之究竟方便,圓頓中之最極圓頓,何能臻此」。怎麼能達到這個境界!一切方便門當中這是究竟方便,再沒有一個法門能超過持名念佛。《十六觀經》前面十五種觀法是方便,末後這一種持名念佛是究竟方便。「今淨土法門,能令惡逆凡夫,暗契一心,是故彌陀,號為願王,誠不虛也」。這話說得好,只有淨土法門能幫助十惡五逆凡夫。難在哪?難在你暗契一心,這一心是理一心,這一步登天。所以我們在平常當中,什麼都不要想了,連自己日常生活最好都不想,一切隨緣,就隨它去吧,什麼都好,我們才能到理一心,用真心,不用妄心。我們現在不會用真心,不知道什麼是真心,只要把妄心放下,真心就現前。真心生智慧,妄心生煩惱,生貪瞋痴慢、生自私自利,什麼是真,什麼是妄,自己要搞清楚、搞明白。是故彌陀號為願王,一切大願、弘願當中,阿彌陀佛是第一。



又道綽大師於《安樂集》亦論十念往生云:「
汝謂
一形惡業為重,
以下品人十念之善以為輕者,
今當以義校量。


輕重之義者,

正明在心,在緣,在決定。
不在時節久近多少也。


  再看下面這段,「又道綽大師於《安樂集》亦論十念往生」,他說「汝謂一形惡業為重,以下品人十念之善以為輕者,今當以義校量」。這是假設個問答,有人認為一形惡業為重,我們這個身體,在世間造的惡業很重。不但這一生,還有過去世,累積的惡業,它怎麼不重?講到這個經上下品人十念往生,哪有這麼容易?把一形,這一生造的惡業看得很重,把這個人念佛十念、一念往生看輕了,哪有那麼簡單,十念、一念就能往生?道綽大師在《安樂集》裡頭提出這個問題,現在以義理來做一個比較。「輕重之義」,這重要,什麼是輕?什麼是重?「正明在心,在緣,在決定」,輕重要從這裡看,要從你用什麼心,你是什麼緣,你怎樣決定。「不在時節久近多少也」,不在乎時間長短,你造的罪業時間造得很長,你修行的時間很短,於這個沒有關係。所以五逆十惡,臨終十念他能往生,正說明這個道理。



一、云何在心?

謂彼人造罪時,自依止虛妄顛倒心生(依妄心而生)

此十念者,依善知識方便安慰,聞實相法生(依實相而生)
一實一虛,豈得相比也。

何者?

譬如千歲闇室,光若暫至,即便明朗。
豈可得言,闇在室千歲而不去也。

是故《遺日摩尼寶經》云:『

佛告迦葉菩薩,
眾生雖復數千巨億萬劫,在愛欲中,為罪所覆。
若聞佛經,一反念善,罪即消盡也。』

是名在心。



  「云何在心?」這是講什麼叫在心?「謂彼人造罪時,自依止虛妄顛倒心生」,就是依妄心而生。任何人造作什麼樣的罪業,都是顛倒妄心,真心不造業,他迷了,迷了才造業。造惡業是迷了,造善業也是迷了,這個一定要懂得,善惡實在是平等。為什麼勸人斷惡修善?那是避免別人造作惡業墮三惡道,是為這個說的,三善道總比三惡道好,就是這個意思。但是三善道、三惡道都在六道裡頭,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以它統統不善,這個道理一定要懂。佛教導我們,一定要不造輪迴業,不造輪迴業是善惡都不造。怎樣叫做善惡都不造?斷惡不要去想惡,修善別去想善,就是說,用清淨心去斷惡修善。斷惡修善事要做,但是不能有斷惡修善的念頭,這就在心,不著相。修善著了修善的相,那就有三善道,斷惡著了斷惡的相,也是三善道。統統要像大乘菩薩,三輪體空,事上要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心上要清淨平等覺,這就是大乘菩薩,這叫修學大乘。心地乾淨,沒有染污,心地平等,沒有高下,這個重要。這是造罪,舉造罪的人,他依的是妄心。

  「此十念者,依善知識方便安慰」,這是有智慧的人,不是迷惑的人,他來教你、勸導你。「聞實相法生」,實相就是依實相而生,實相是真相,真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真實的,這個不是假的,為什麼?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從真實心中流出來,真實心是法性,不是阿賴耶識。從真實心流出來的,叫法性土、叫法性身,所以極樂世界的人是法性身,極樂世界居住的環境是法性土,法性不生不滅。所以,極樂世界的人無量壽,花草樹木無量壽,永恆不變。我們這個十法界裡頭不是,不是法性,十法界是依什麼?依阿賴耶起的,阿賴耶是妄心,阿賴耶是波動現象。所以《金剛經》上,我們這個世界叫「一合相」,一是什麼?一是物質最小的單位。佛經上微塵,就是極微之微,現在科學家的名詞叫微中子。微中子確確實實就是佛所說的極微之微,為什麼?它不能再分,它再一分就沒有了。科學家把微中子分,再一分果然沒有了,物質不在了,是什麼東西?念頭波動的現象。

  這個發現好,這個發現把我們的疑惑斷掉了。什麼疑惑?佛在經上常說,大小乘經裡頭都有,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是一切萬法,我們講一切萬法,頭一個就想到物質現象,物質現象是心想生的。這樁事實佛說的,不會說假話,我們就相信吧!相信裡頭有疑惑,這個疑惑不斷,這句話真正的受用我們得不到。必須這句話完全沒有疑惑,我就能得到受用,這個受用就是一心、就是一念。一心一念能恢復我們身體健康,你要是真相信,我們原來不相信,就是搞不清楚,總是有疑問在裡頭。這個疑要破掉之後,為什麼?身體是物質現象,我們的意念指揮這個物質現象,我們念頭一正,帶著病毒的細胞統統恢復正常。現在科學家非常努力在做這樁事情,為什麼?沒有證據,很多科學家還不承認。現在這個東西發現,科學裡面叫做什麼?前衛科學,好像打仗,派幾個探子在前面偵察的,主力還沒有碰到,叫前衛。發現了,但是還有很多人不承認,就是證據不夠充分。科學家找什麼做證據?就找得病的人,特別是得重病,醫生宣布不能再治,存活期間只有二、三個月,一、二個月,這樣宣布。病人放棄治療,想到絕望了,絕望的時候,至心出現了,多半都是信仰宗教的,每天祈禱。宗教裡頭說有個上帝、有主、有天堂,把身體也忘掉,念頭不生了,天天向上帝祈禱,帶我上天堂。祈禱一、二個月,好像身體沒有怎麼樣,再去檢查病沒有了。在醫院說這是奇蹟。

  劉素雲得那個病最嚴重,醫生告訴她,妳存活的期間不是一個月、半個月,隨時都有死亡的可能。她告訴我,她對生死看得很淡,完全不在乎,沒有被嚇倒。她說我每天聽經十個小時,除聽經之外都念阿彌陀佛,我什麼都沒有求。大概兩個月,沒事情,再去檢查,沒有了。不但病毒細胞沒有了,她紅斑狼瘡它有疤痕,她身上、臉上怎麼一個疤都沒有?問她,妳擦了什麼藥?用什麼方?她說沒有,什麼都沒有。妳怎麼好的?阿彌陀佛給我治好的。她相信!實際上就是講的念力,境隨心轉。她的心裡頭沒有病,心裡頭健康,所以她帶著病毒的這些細胞、器官很容易恢復正常,道理在此地。現在科學家就蒐這證據,蒐的好像有幾千個證據,還繼續不斷在蒐。這個如果成立了,科學家統統都承認,大家都相信,信心堅定了,對於我們身體免疫的能量一定大幅度上升,為什麼?心地正常不容易感染。我們要端正心念,這是美國布萊登博士講的,頭一個不能有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是所有生死疾病的根本。我沒有了,誰生病?我沒有了,誰死亡?沒有。我沒有了,那些冤親債主找不到你,為什麼他會找到你?因為你有我,他就找到你。我沒有的話找不到,他附不了身。就是因為有個我在,這個我就是個麻煩事情。

  所以入佛門頭一個破身見,身見破了才證須陀洹,才真正入佛門,身見沒破沒有入佛門。身見破了,你看第二個破邊見,邊見就是對立,對立沒有了。對立沒有了是什麼境界?自他不二,萬物跟我是一體,從這個裡面慈悲心生出來了。為什麼?慈悲是自性第一德,就是愛心。中國五倫裡頭講的父子有親,那種親愛生出來。你會愛一切人,這個愛裡頭是智慧的,不是感情的。智慧就是你愛他、你關懷他、你幫助他,你沒有佔有的念頭,沒有控制的念頭,沒有將來要他報恩的念頭,沒有。真的就同母親照顧她的嬰兒一樣,無微不至,那是至心,那是真心。所以我們從年輕母親照顧嬰兒,你看三、四個月那個時候特別看得清楚。這是真正的慈悲心,從自性裡流出來,能夠把它保持這就是菩薩。

  所以五種見惑放下了,這才成為真正佛弟子,大乘初信菩薩,小乘須陀洹。不要認為他地位低,這種人念佛往生不是凡聖同居土,他是方便有餘土;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往生是實報莊嚴土。所以佛門講的什麼叫功夫,功夫不在念佛多少,不在這個,是在你用的什麼心,你看在心。在緣,我們看到母親照顧嬰兒,那在緣。她那種愛心,真誠的愛中,真正的心她在那個時候現出來;不是在她那個時候,她又是用妄心,她不是用真心。真心不附帶任何條件,沒有任何理由,決定就是專一。所以這是聞實相法生,依實相而生。

  「一實一虛,豈得相比」,這不能比。念佛是用真心,造罪業是用妄心。造什麼樣大罪業,妄心造的,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是真心念的,用心不一樣,緣不一樣。下面說,「何者?」底下舉個比喻說,「譬如千歲闇室」,一千年,這個房間黑暗一千年了,這時間久。「光若暫至,即便明朗」,點一盞燈這房間就亮了,就照亮了,黑暗就沒有了。不能說這個黑暗一千年,我點一盞燈照不亮,一盞燈立刻就照亮了,這就是真跟妄的比較。千年闇室是妄心,這一盞燈是真心,真心一點,妄就沒有了,妄總是假的不是真的,妄想不是真的。「豈可得言,闇在室千歲而不去也」,燈照的時候它還不亮,沒這個道理,它一照就亮了。

  「是故」,這是《遺日摩尼寶經》有這麼一段話,「佛告迦葉菩薩,眾生雖復數千巨億萬劫,在愛欲中,為罪所覆。若聞佛經,一反念善,罪即消盡」。「是名在心」,你看在心。說這個眾生,你看看數千巨億萬劫,單位是劫,億萬劫就不得了,數千巨億萬劫在愛欲中。這個愛欲中就是在輪迴裡頭,在六道輪迴裡頭,六道輪迴是為罪所覆,他造罪業。若聞佛經,如果他有緣聽到佛經,一聽他覺悟了,覺悟他就回頭。所以一反念善,反過來,一旦反過來,一時反過來,罪即消滅。數千億萬劫罪孽,一反念善罪就消滅了,一個用真心,一個用妄心,用心不同!



二、云何在緣?

謂彼人造罪時,自依止妄想,依煩惱果報眾生生。

今此十念者,依止無上信心,依阿彌陀如來,真實清淨無量功德名號生。

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徹筋破骨。

若聞滅除藥鼓聲,即箭出毒除。
豈可得言彼箭深毒厲,聞鼓音聲,不能拔箭去毒也。

是名在緣。



  第二個,「云何在緣?」什麼在緣分?「謂彼人造罪時,自依止妄想,依煩惱果報眾生生」,這造作罪業,或是一個人作惡,或是幾個人一起作惡。「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徹筋破骨」,就好比造罪的人,這個緣,中毒了。「若聞滅除藥鼓聲,即箭出毒除。豈可得言彼箭深毒厲,聞鼓音聲,不能拔箭去毒。是名在緣」。這個滅除藥鼓我們沒見過,佛經上有,應該是古時候有一種傳說,可能有這個事情,這個東西現在失傳了,沒見過,沒聽說過。但是佛經上用這個做比喻,有人中了毒箭,箭很深,毒也很厲,射在這個人身上。如果這個人要聽到這個鼓的聲音,聽到鼓的聲音,這個箭自然就出來,毒自然就會消掉,就消毒、就消掉了,有這麼個作用。豈可得言,這個箭射得很深,毒很厲害,聞鼓音聲,箭不會出來,毒也不會消除。這是講在緣。



三、云何在決定者?

彼人造罪時,自依止有後心、有間心生。

今此十念者,依止無後心、無間心起。是為決定。

又《智度論》云:『

一切眾生臨終之時,刀風解形,死苦來逼,生大怖畏。』
是故遇善知識,發大勇猛,心心相續,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

又如有人對敵破陣,

一形之力一時盡用。

其十念之善,亦如是也。」



  第三個,「云何在決定者?彼人造罪時,自依止有後心、有間心生」。有後心就是有相續的,念念有造罪業,它有相續;有間斷的,這心是有間斷的。「今此十念者,依止無後心」,他一心正念,「無間心起,是為決定」。他這個心裡頭,我們現在講沒有懷疑、沒有夾雜、沒有間斷,這念佛的心。造罪業的心,他有後,就是他還是有疑。雖然造了,世間一般人講人有良心,造作極重的罪業,他良心不安。造作極重罪業,心裡還能夠像是正常一樣,那是勉強的,晚上作惡夢。你能夠壓得住,控制得住,晚上作夢控制不住,他作惡夢,心裡總是不安。在這個狀況之下,如果福報盡了,有福報的時候他有護法神守護,福報享盡,護法神離開了,冤親債主就找上身來,就附體了。

  這個怨結得要是重,生生世世追著你,我們在《慈悲三昧水懺》裡面看過,悟達國師的冤親債主追他十世,一世一世跟著他。但是他十世都是出家,而且修行都很好,所以這個冤親債主沒有辦法。但是始終不放棄,這第十世了還跟在他身邊,機會等到了。十世修行修成一個國師,皇上拜他做老師,這福報也不容易,十世修行,做了國師。皇上送一個沉香寶座給他,他感覺得很榮耀,出家人當中沒有人能跟他相比。這個念頭一生,護法神離開了,那什麼?傲慢心生起來了。這個冤親債主找上身來,害了個人面瘡,幾乎送了命。真的是十世修行這個功德,感應阿羅漢現身來幫助他化解,把這兩個人過去生中,十世之前的因緣說出來,兩個人曉得了。勸導這個冤親債主放過他,不要冤冤相報,冤冤相報雙方都痛苦。跟著他十世也不是簡單的事情,這個報復的心這麼強烈。阿羅漢勸導接受了,他離開,這個災難才化解。所以造作惡業的時候不會安心,這是決定的意思。

  「又《智度論》云:一切眾生臨終之時,刀風解形,死苦來逼,生大怖畏」。這是個麻煩事情,這幾句話是事實真相。人一生,什麼時候最苦?給諸位說,生跟死最苦。生的苦你過去了,你忘掉了,不記得了。所以嬰兒一離開母胎,你看他大哭,那什麼?痛苦,不苦他怎麼會哭?這也像風刀解體一樣。死的時候情形也是這樣的,所以非常恐怖,就是靈魂離開身體很難。斷氣之後,佛告訴我們,八個小時,一般八個小時神識沒離開身體,所以不要碰他,碰他有感覺,他有疼痛的感覺。最安全的,是十二個小時之後,一般應該離開了。

  「是故遇善知識,發大勇猛,心心相續,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臨終遇善知識是緣分,沒有這個緣分怎麼辦?我今天給鳩山夫人講三個故事,一個鍋漏匠的,大家都很清楚。第二個我講的是四十年前我在佛光山教書,佛光山隔壁一個小鎮裡頭一位老太太,念佛三年站著往生,沒有人助念。她走得很瀟灑,她連她的兒子、媳婦都不告訴他,怕干擾,你看她有把握,不需要。第三個,我住在舊金山,甘老太太告訴我的,她的一個很好的朋友,也是一位老太太,在舊金山往生,坐著走的,沒有人知道。你看她往生,寫了遺囑,她坐在床上,盤腿坐的,遺囑放在床上,把她的兒子、媳婦、孫子的孝服統統做好了,都擺在旁邊。這估計至少三個月前知道,她一個人都不告訴,免得打閒岔。不是難事,我們要有這個本事才行。臨終找人助念,這個來摸一下,那個來,那麻煩大了,靠不住。我們聽到、看到的這幾個人,這是真往生,絕對不是假的。所以一定要相信自己,學經學到這個地方,連這點信心沒有,那就白學了,一定相信自己。臨走的時候臭皮囊丟掉,不要了,到極樂世界去了,我們真能做得到,現在一點懷疑都沒有。我們看到量子力學的報告,佛講的話句句真實,比量子力學家講得還透徹、還要清楚。

  下面又舉個比喻,「又如有人對敵破陣」,這講在戰場上,打仗的時候,聚精會神,「一形之力一時盡用。其十念之善,亦如是也」。這是最後,在打仗那個時候,兩軍對陣,那是全心全力都在爭取戰勝,怎麼樣把敵人消滅;敵人不能消滅,自己就被他消滅了,這生死關頭。臨命終時,十念之善亦如是也,也像這個樣子。這個時候就想到,如果不往生,肯定就搞輪迴,肯定搞輪迴決定是三惡道,這個一定要清楚、要明白。換句話說,在我們面前是兩條路,一個是極樂世界,一個就是地獄,就這兩條路。還能不用功嗎?還能有妄念嗎?



又有人
視臨終十念為輕易,
乃擬臨終方事修念。

《安樂集》破之曰:「

十念相續,似若不難。
然諸凡夫,心如野馬,識劇(劇者,甚於也)猿猴,馳騁六塵,何曾停息。

各須宜發信心,預自剋念。

使積習成性,善根堅固也。

如佛告大王,

人積善行,死無惡念。
如樹先傾,倒必隨曲也。

若刀風一至,百苦湊身。

若習先不在懷,念何可辦?


  下面是《安樂集》的話,「又有人視臨終十念為輕易,乃擬臨終方事修念」。聽說臨命終時十念、一念就能往生,現在不要念佛,等到臨命終時再念!這就是什麼?投機取巧的心。「《安樂集》破之曰」,來破解這個錯誤觀念,「十念相續,似若不難」,好像是不難。「然諸凡夫,心如野馬」,我們這個心到處亂跑,「識劇猿猴」,識就是意識,也就指的念頭,比猿猴,猿猴是一個動的,好動,牠靜不下來,我們那妄念就像猿猴一樣。「馳騁六塵」,眼往色上跑,耳往聲上跑,舌向味上跑,鼻向香上跑,緣六塵境界。就像猿猴一樣,它定不下來,始終是向外攀緣,「何曾停息」,沒有停的時候。「各須宜發信心,預自剋念。使積習成性,善根堅固也」。這就勸告我們,我們自己要曉得事實真相,要早一點趕快發心,真正相信有極樂世界,真正相信有阿彌陀佛。這個經講得透徹,極樂世界從哪裡來的?是我們自己心性變現出來的。阿彌陀佛從哪來的?也不離自性。

  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我們這個世界,現在得的這個身,自性變現出來,居住這個世界也是自性變現出來,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這就說明,千真萬確,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世界是心想生,極樂世界也是心想生。這個世界是雜念心想生的,極樂世界是一念心想生的,我們現在如何把雜念放下,我們一念念佛。都是自己心想生的,所以首先要知道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跟我是什麼關係。關係非常密切,是一體,哪有不能往生的道理!明白這個道理,我們的懷疑就斷掉了,一心一意專修淨土。只要你真的做到一心專念,你身體就好了,什麼毛病都沒有了,什麼調養也都不需要,粗茶淡飯,身心健康,自在快樂。每天要運動就拜佛,比什麼運動都好,何況拜佛沒有離開念佛,沒有離開一心。平時把這個功夫養成習慣,叫善根堅固,這個人哪有不往生道理!至於用意念調養身體、療癒疾病的人很多,我們看到這些例子要相信。我們用我們自己的念力,我們這個念力還加上阿彌陀佛佛力加持,比一般人念力就更強大。一般人念力只有二、三十分,我們可以達到八、九十分,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

  下面舉個例子,「佛告大王,人積善行,死無惡念」,這個人心善,一生沒有傷害人的心,不但沒有傷害,沒有控制人的念頭,沒有支配人的念頭,你的心就得大自在,這些東西都是妄念,應該放下。「如樹先傾,倒必隨曲」,譬如一棵樹倒下來,一定隨著它彎的那個地方,彎,隨著那個地方倒下去,它不會反過來倒的。這就是人在臨終的時候,習氣控制你,你哪個習氣強,哪個念頭強,強者先牽,牽著你走。所以,我們養成一個習氣,念佛的念頭最強,除這一念無第二念。我們在學習當中常說,斷一切惡,修一切善,要不要做?要做。但是要做,不要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斷惡不把斷惡放在心上,修善不將修善放在心上,心上只有阿彌陀佛,這就對了!心上沒有阿彌陀佛,我們往生沒有把握,心上有阿彌陀佛,你往生有把握。

  底下這句話是警告的話,「若刀風一至」,這風刀就是死亡,斷氣,「百苦湊身」,這個時候身是非常非常痛苦。「若習先不在懷,念何可辦?」這個習就是訓練,我們所學習的東西不在心上,懷就是心上,這時候你怎麼辦?那個念佛你辦不到。這就說明,念佛必須要念成習慣,養成習慣,臨走的時候才自在。



各宜
同志三五,預結言要。
臨命終時,迭相開曉。為稱彌陀名號,願生安樂國。聲聲相次,使成十念也。

譬如臘印印泥,印壞文成,

此命斷時,即是生安樂國時,一入正定聚,更何所憂。

各宜量此大利。何不預剋念也。」



  這裡勸我們,「各宜同志三五」,你看不必多,三個人、五個人,志同道合在一起修行。「預結言要」,預先準備著,我們念佛求往生,「臨命終時,迭相開曉」,大家在一起互相照顧,三、五個人互相照顧。「為稱彌陀名號,願生安樂國。聲聲相次,使成十念」。在臨命終時,這比什麼都重要。這個時候要照顧將要走的人,念念提醒他這一句佛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聲聲相次,使成十念,幫助他十念成就,這個十念是臨命終的時候十念。

  「譬如臘印印泥,印壞文成,此命斷時,即是生安樂國時,一入正定聚,更何所憂」。臘印印泥,這個印是用蠟,蠟把它雕成一個印,然後放在古時候瓦當,房子上蓋這個瓦,瓦上有圖案,那個圖案是用蠟雕的。這個瓦,造瓦的時候把蠟印放在瓦上,火燒的時候蠟融化了,瓦上就有印子,雕的花紋、雕的字統統都現出來。所以叫印壞文成。圖案都是這種設計出來的,用這種方法做的。蠟這個印壞,身體壞了,身體死了,文成,靈魂到極樂世界去,比喻這個意思。所以說即是生安樂國時。一生到安樂國就入正定聚,得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法身菩薩,跟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跟六祖惠能在五祖方丈室裡面明心見性,是同等的境界。阿惟越致跟這個是同等的,所以這是非常高的成就。更何所憂,這真正是圓滿的成就。

  「各宜量此大利,何不預剋念也」。每個人要衡量衡量,這個利益是真實利益,這個利益是大利益,念佛往生的利益,你為什麼不現在就預備?要克服妄念,剋念是克服妄念。用一句佛號這一念代替一切妄念,這個方法妙!我們妄念多,我們念念都是佛號,用佛號取代妄念。不念佛的時候妄念就來了,念佛的時候妄念就走了,一心念佛,這個方法好。妄念實在太多,初學的時候,我教初學的人教得很多,我教他用念佛機,跟念佛機念,怎麼跟?念佛機用耳機,耳機開的音量開大一點,讓這個音量整個頭部都是阿彌陀佛,外面聲音進不來,你聽不到外頭聲音。你把聲音調到你覺得聲音很好,真正融在佛號當中,這方法好,驅除妄念。妄念少了,你的佛號聲音調小,到沒有妄念的時候,很小的聲音就很好,細細的,很好;妄念多的時候,聲音調大,把妄念趕走。我們得用方法,不用方法不行,不用方法,念頭很難克服得住,它對我們的關係太大了。我們能不能往生就在這一次,沒有第二次,所以一定要非常重視這樁大事,我這一生沒有比這個事情更大。什麼東西都是假的,決定不要放在心上,誰拿去,好,都好,都歡喜,根本就不操這個心,就這一句佛號把穩住。人總歸是要走的,早遲無所謂,決定往西方,這個念頭要堅決。



又《彌陀要解》亦云:「
若無平時七日功夫,
安有臨終十念一念。

縱下下品逆惡之人,並是夙因成熟。故感臨終遇善友,聞便信願。

此事萬中無一,豈可僥倖。」


  我們看下面蕅益大師的話,「《彌陀要解》亦云:若無平時七日功夫,安有臨終十念一念」,這個話說得好,蕅益大師講的。如果沒有平常,這個七日是打佛七,七天的功夫,你怎麼可能有臨終十念一念。精進念佛,這個方法的確是很好,我過去也曾經說過,每個月念一天,也是找幾個志同道合的,二十四小時佛號不間斷,一天不睡,不睡眠。飲食這要有人照顧,不必三餐,餓了就吃,像吃一點點心一樣,熱的,擺在旁邊,餓了就吃一點點。佛號聲音不中斷,一天一夜,每個月這樣念一次,那個功夫非常好。如果像現在災難頻繁的時候,這個一晝夜念,一個月可以念三次,十天可以念一次,這跟練兵打仗一樣,不能不發狠心。

  「縱下下品逆惡之人,並是夙因成熟。故感臨終遇善友,聞便信願。此事萬中無一,豈可僥倖」。到臨命終時再希望別人來助念、來超度,這是僥倖,不容易,太難了。縱然有這個事情,這是因為過去生中有這個緣分,像我們過去在美國遇到的周廣大。這個人是宿世緣深,你看得癌症,臨終的時候,臨終前三天他家人才找到我們。我們派了三個人去看他,一看確實沒有辦法,病太重了,所以就勸他,不要求病好,求往生淨土。他一聽就相信,就告訴他的家人,他太太、他兒女,告訴他們,不要再替我找醫生找藥,你們大家一切放下,念佛幫助我求生淨土。在美國,我們臨時找幾個念佛的同修,也不過十來個人,念了三天三夜,他真往生了。往生非常安詳,火化的時候還有舍利。你看,一生不學佛,臨終三天,還真往生了,不是假的,這確實萬中無一。



由上可見,一心之境甚為幽深。

是故本經,宗於專念。



蕅益大師曰:「

現前一句所念之佛,亦本超情離見,何勞說妙說玄。

只貴

信得及,
守得穩,直下念去。

或晝夜十萬,或五萬、三萬,以決定不缺為準。

畢此一生,誓無變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為誑語。」


  「由上可見,一心之境甚為幽深」,這個境界很深。「是故本經,宗於專念」,所以本經的宗旨,這個宗旨就是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就是八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無量壽經》上教導我們念佛的原理、原則。「蕅益大師曰:現前一句所念之佛,亦本超情離見,何勞說妙說玄」。這是真話,但是很少人能懂。現前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超情離見這四個字是上上乘佛法,是一佛乘,不是大乘,比大乘高。它本來就是,不管你懂不懂,你不懂肯念,行,他能成就!所以不需談玄說妙,玄妙是大乘經論。只要守得穩,信得及,「只貴信得及,守得穩」,你真相信,你真願意往生,這一句佛號你真能夠守得住,念念都是這一句阿彌陀佛,「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五萬、三萬,以決定不缺為準」,這蕅益大師教人,有空閒的人,一天十萬聲,或五萬聲,或三萬聲。

  我早年,那時候大概四十多歲,住在台北,每個月到鳳山去講五天經。煮雲老法師邀請我,每個月去鳳山去住五天。鳳山那邊有個老居士,是個將軍,退休了,大概那個時候八十歲,身體很不錯,聽我講經。告訴我,他是老佛教徒,學過禪、學過密,也修淨土,念佛。告訴我,現在老了,禪跟密都用不上力,現在老實念佛。我說你怎麼個念法?他每天三萬聲,住在鄉下,在鄉下田裡面走路,走三萬步,他一步一聲阿彌陀佛。那也是很好的運動,他身體很好,每天走三萬步,念三萬聲佛,他這個念法,很難得。這個人應該早就往生了,差不多四十多年,四、五十年的樣子。要以決定不缺為準,這個要計數,要從這裡下手,這是最笨拙的一個方法,但是它是最有效的方法。「畢此一生,誓無變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為誑語」。一個人這樣修,沒有一個不往生的,真叫萬修萬人去。如果照這樣去修行,信得及,守得穩,一天十萬、或是五萬、或是三萬,決定不缺,一生不變,他決定往生。他要不往生,那佛就打妄語了,這蕅益大師說的。



又云:「
要到一心不亂境界,亦無他術。

最初下手,須用數珠,

記得分明,刻定課程,決定無缺。久久純熟,不念自念。然後記數亦得,不記數亦得。

若初心便要說好看話,

要不著相,
要學圓融自在,
總是信不深,行不力。」


  又說「要到一心不亂境界,亦無他術」,你要想念到一心不亂,也沒有別的辦法。「最初下手,須用數珠,記得分明,刻定課程,決定無缺」。就像前面所說的,晝夜十萬聲,或五萬、或三萬,你定課,一定用念珠。一串念珠一百零八顆,一般人念佛的時候,差不多念三聲佛號撥一個珠子,他一串珠子就是三百聲佛號,用數珠來念佛。每個人根性不相同,所以方法很多,不要聽到這個想學這個,聽到那個想學那個,把你心搞亂掉了。你平常用什麼方法,這個方法得力,就一直用下去,重要的,前面講決定在心、在緣、在決定。我們用的心是真心,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真放下,要用這個真心;緣,我們的緣非常殊勝,緣有了;那決定,我們要決定我們自己修行的方法。不必人家說什麼我們就跟他說,不需要,總是念念都是阿彌陀佛。李老師教給我們的方法,那是很好的方法,就是把心裡頭的雜念放下,把阿彌陀佛請到心中來。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不要放在心上。好事、壞事清清楚楚,那是智慧,不放在心上是功夫,更不放在口上,對於什麼都不批評,就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這個原則好!

  蕅益大師這是教人,從初下手念到純熟,「久久純熟,不念自念。然後記數亦得,不記數亦得」。都可以,記不記數就無所謂了,為什麼?已經到功夫純熟,這個純熟就是成片。功夫成片的人就能自在往生,他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想早一點走,還有壽命不要了,求阿彌陀佛來迎接他,佛真來,這是真不容易。如果你還有事情要辦,我再多住幾年也行,叫生死自在,想去就去,想留就留。留決定不是為自己,是為正法、是為眾生,還有這個法緣,還有些事情必須要我去做,別人代替不了;別人能代替的,我就不留了,就可以走了。「若初心便要說好看話,要不著相,要學圓融自在,總是信不深,行不力」。很多人念佛不能往生,依舊搞六道輪迴,都犯這個毛病,你看這些毛病古大德統統都說出來了。人決定要老實,老實人才會成就,這些都不老實;不老實,說老實話對於教理沒有通達,涉入不深。信心,雖然有信心,信心裡面有懷疑,或者信心裡頭有妄想,不純,信不純。

  行不得力,行不得力自己應該知道,為什麼?妄念太多,就是不得力。功夫得力自己很清楚,妄念少了,功夫就得力,妄念少,智慧就開了。也就是不迷惑、不糊塗,處事待人接物心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總而言之,萬緣放下是真正的關鍵,為什麼妄念那麼多?沒放下。該放下的要放下,不該放下的還是要放下,決定不能障礙念佛,只有念佛的功夫相續不間斷,才真正有力量。日常生活當中決定不跟人結惡緣,這個要記住,他做再不好的事情,要能夠原諒他。想到阿彌陀佛都原諒,我們為什麼不能原諒?經上講得很清楚,「先人無知,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別怪他,他很可憐,沒有受到聖賢教育,對於世出世間事情他不知道。每個做壞事情的人都以為他自己是對的,他要以為是錯誤的他就不會做了。所以這個可以原諒,就是別放在心上,不要耽誤我們自己事情,我們自己就是往生淨土,這是大事。



又道綽大師云:「
若始學者,未能破相。
但能依相專至,無不往生,不須疑也。」

是故本經但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也。



  「又道綽大師云:若始學者」,初學佛的人,「未能破相。但能依相專至,無不往生,不須疑也」。我們沒破相,沒破相就依相,淨宗法門指方立相,指方指定西方,我們就照西方,不要去懷疑,有一個方向。有一個相,相是什麼?極樂世界是相,阿彌陀佛是相,我們心裡頭真有阿彌陀佛、真有極樂世界就行。生到極樂世界,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到極樂世界再學。「是故本經但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也」,這句話念老在這個註解裡面常常提,希望我們不要忘記。要發心,發菩提心就照蕅益大師所說的,真信、真願就是無上菩提心,用這個心念阿彌陀佛,決定得生。



至於末世,持名者雖廣,而往生者不多,《安樂集》亦有問答如下:「
若人但稱念彌陀名號,能除十方眾生無明黑闇得往生者。

然有眾生稱名憶念,而無明猶在,不滿所願者何意?


答曰:

由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故也。

所以者何?

謂不知如來是實相身,是為物身。


  「至於末世,持名者雖廣,而往生者不多」,這是事實真相。我們早年在台中跟李老師學教,台中蓮社是老師創辦的,我到台中的時候,那年正好是台中舉行蓮社成立十週年紀念。老師常說,台中蓮社的蓮友多,人數很多,蓮社的蓮友都有名冊,大概將近二十萬人,在台灣是個相當大的團體。老師常說,他不說別人,說自己的蓮友,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他說一萬人當中大概只有三個、五個,不是每個蓮友都往生。這個地方舉《安樂集》「亦有問答如下:若人稱念彌陀名號,能除十方眾生無明黑闇得往生者。然有眾生稱名憶念,而無明猶在,不滿所願者何意?」這就說兩種念佛人,前面這種稱念彌陀名號,能除十方眾生無明黑暗,這是什麼?一心專念,這得往生。第二種,有眾生憶佛念佛,無明還在,無明沒破;換句話說,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具足,他不能往生。這什麼原因?

  下面解答,「答曰:由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故」,他不是真修,不是真修我們現在常講雜修。念佛法門,在遍法界虛空界,第一個帶頭提倡的是大勢至菩薩,大勢至菩薩是用這個法門成佛的,他早都成佛了。在西方極樂世界示現菩薩身來協助阿彌陀佛,他表智慧。菩薩教給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八個字就是我們這部經上的「一向專念」。都攝六根就是萬緣放下,攝是攝受,六根不往外面六境去跑了。不是說眼不看、耳不聽,不是這個意思;眼也看、耳也聽,不放在心上,這叫都攝六根。看得很清楚,為什麼?那是觀,眼觀色,耳觀聲,鼻觀嗅,六根觀照外面六種境界,不放在心上是止,叫止觀,那個觀是智慧,止是定。我們念佛的時候一心不亂是止,決定不放在心上,什麼事情都不要放心上,這是祕訣,往生的祕訣,不能不知道。為什麼不放在心上?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你放在心上幹什麼?生活當中,有很好,沒有也很好,都不能放在心上。只許可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你就對了,就全對了!所以這裡答,答得很好,名義不相應。「所以者何?謂不知如來是實相身,是為物身。復有三種不相應」。

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五七集



  「至於末世,持名者雖廣,而往生者不多,《安樂集》亦有問答如下」。這個法門,善導大師告訴我們「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漏的。善導距離我們大概一千四百年,他是唐朝初年時候的人,跟智者大師同時代。為什麼那個時候淨宗是萬修萬人去?可以說是古時候的人非常純樸,特別是在中國這個環境,從小就受到很好的教育,這是中國人非常重視家教,所以能夠做到人人都能往生。在一千四百年之後的今天,人心那個淳厚不見了。這個不能夠責怪,因為我們把老祖宗東西疏忽、遺失了將近兩百年。兩百年,至少八代。所以這是歷史的包袱,歷史的責任,不能怪任何人。今天修行不如法、造作罪孽是正常的,佛菩薩都不會責怪。我們要了解事實真相。

  世尊在這部經上說「先人無知」,我們的父母、祖父母,這是先人,他不知道,「不識道德」。從前人只知道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都常常放在心上,所以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善多惡少。現在這些東西都丟掉了,現在人對於這些名相非常陌生,你講五倫,他聽不懂;五常,更不知道,所以「無有語者,殊無怪也」。佛叫我們要憐憫他,不能責怪他。他做的一些錯事,我們看到、聽到、接觸到了,我們要把這些人看作菩薩,他在表演給我看,提醒我「我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嘉勉。如果這個念頭一轉,這些人都是菩薩,都是在教我,我們老祖宗教我們怎麼學?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一定要知道回光返照,所以說反求諸己,不責備別人。這是菩薩修行的祕訣。看到好人好事,我們要反省我有沒有,沒有,趕快學習;有,好好的保持,繼續做下去。這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師」。所以會學的人,善知識到處都是;不會學的人要找善知識,找遍天下,一個都沒找到。會學的人,遍地都是,看他做一點善事,他幹一點壞事,都在提醒我,都是我學習的道場。這哪有不成佛的道理!

  境界裡面學什麼?就學一個清淨心,學到不為外頭境界所轉,這叫功夫。功夫得力,不被外面境界所轉,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是智慧,如果不清楚、不明白,那是迷惑。清楚,不是不知道,清楚。清楚以後怎麼樣?如如不動,就是絕不放在心上,這是定功,定慧等學就在生活當中,就在工作裡頭,就在處事待人接物。會修的人,成佛快;不會學的人,這一生永遠不會成就,那依舊造業,還是三途苦報。所以修行在個人。

  我們在經教裡面去看,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教學,修行,他不管,那是你自己的事情,所謂是「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問題你會不會?會,每一個人都是老師。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過去我講過兩遍,但是都沒有講完。善財是我們修學的好榜樣,他之所以能夠成功,就是他心目當中所有一切眾生都是佛、都是菩薩、都是我的老師,只有我一個人是學生,所以善財沒有同伴。這個表法的意思很深。有同伴,這個同學,我們兩個差不多,恭敬心生不起來。沒有同伴,學生就你一個,除你一個之外,天下所有眾生都是老師,禮敬諸佛,你就能做到。無論他怎樣毀謗我、羞辱我、障礙我、陷害我,都是老師,為什麼?他是來考我的,我要不能通過這一些艱難困苦,我不能成就。來考驗我,看我還會不會起煩惱,還會不會生歡喜心。順境,不生歡喜心;逆境,不生煩惱,沒有怨恨,永遠在這地方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覺而不迷。用這個心來念佛,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所以萬修萬人去。

  我們今天差,差在哪裡?外面小小的風一動,我們就受不了。這就是非常容易受外面環境影響,一點定慧都沒有,問題出在這個地方。不是古人修學環境好,我們這不好,我們這裡會修的人比極樂世界還好,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所以我們今天看到這個問題,我們的感觸很深。當年黃念祖老居士,這菩薩再來,真正修行有成就的人,文化大革命被一些小孩給他戴上高帽,拖到街上去遊行,叫他跪就跪,打他、罵他、鞭他,不敢做聲。只有夏老師,這他的老師,夏蓮居老師給他說:菩薩要經歷一切苦難,你才能成就。那這些人磨鍊他的,都是菩薩,都是來給他磨難,看他能不能受得了,在這個環境裡還能不能清淨平等覺保持住而不動搖。念老對老師這一句提示,覺悟了,心平氣和,受苦難的時候心裡頭默念阿彌陀佛。

  所以這些一般人講妖魔鬼怪,妖魔鬼怪就要糟蹋菩薩,他也就是菩薩。為什麼?菩薩心中看他們都是菩薩,成就了。他所以造作這個,受不受果報?受果報。受果報而不苦,就像提婆達多一樣。提婆達多害釋迦牟尼佛,我們剛才講了,毀謗、侮辱、障礙,甚至於陷害他,要他的命,釋迦牟尼佛如如不動。提婆達多造的這個罪業,生身墮阿鼻地獄。墮阿鼻地獄,因為什麼?他成就佛的功德,讓佛通過這麼多的磨鍊,居然不失清淨平等覺,這是他的功勞。在阿鼻地獄的享受跟忉利天一樣,是在地獄,但是他在那裡沒有苦受,他的享受相當於忉利天。如果他糟蹋別人,別人有怨恨,那他的麻煩就大了,那他在阿鼻地獄是受罪,不是享樂。所以你看我們自己一念善心,一念善行,一念覺悟,能叫對我們惡作的眾生都得福報,都結上了佛緣。真的是自利決定利他,自己沒有得利益,決定是害他。害他,後頭就麻煩,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所以佛說色欲會障礙我們的神通,好色的人迷惑了,眼看不清楚,耳聽不清楚。物欲會障礙我們的心智,障礙智慧。貪欲,這是飲食,貪欲,會迷失方向。名利心會障礙理智。控制的欲望、佔有的欲望,會使你被自身所控制、所佔有。為什麼?你有很強烈的我執,你脫不了六道輪迴。過分的貪婪,果報是貧窮。過度的驚恐、憤怒,會讓你現前疲憊不堪,你感覺得很累,壓力很沉重。過度的安逸,會讓你變得懶惰。過度的疑惑,會障礙所有一切有利於你自己修學的機會,你把這些機會統統斷掉。這些是我們要記住的。

  《安樂集》裡面的問答是這麼說的,「若人稱念彌陀名號,能除十方眾生無明黑闇得往生者」。這是說如果有一個人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他有能力除十方眾生無明煩惱而得往生。你看,不是除自己,除十方。這什麼意思?如果不先除自己,就不能除十方;一定是先把自己的無明煩惱斷了,然後能幫助十方一切眾生破無明煩惱。這個功德比我們平常講的大得多!

  下面說,「然有眾生稱名憶念」,就是憶佛念佛,「而無明猶在,不滿所願者何意」。無明煩惱沒斷,天天念佛憶佛,無明煩惱還在,不能滿自己的願,這什麼原因?「答」,這個問答都是《安樂集》裡面講的,「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故」。這就是修行不如法。為什麼不如法?修學的理論不明白,方法不知道,我們一般講盲修瞎練,又不是用真心,所以他不相應。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頭講得很多,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要依靠經典。這就是為什麼釋迦佛在世四十九年講經說法而沒有中斷。如果修行可以不需要懂得理論,佛就不必講經了。再看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是在極樂世界講經不中斷。更巧妙的,極樂世界六塵說法,六塵為什麼能說法?那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讓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聞法的這個時間決定不會有中斷,這個厲害!所以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極樂世界人成就快速,原因在此地。十方一切如來成佛之後,沒有一個不講經說法。今天佛法衰了,其他宗教也衰了,原因是什麼?把講經教學這樁事情疏忽了,沒重視了,就變成迷信,變成念佛不能往生。

  這下面又有個解答,「答曰:由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故也。所以者何」。為什麼?這接著再問,「謂不知如來是實相身,是為物身。復有三種不相應」。這個地方,如來是真實實相身,是為物身,物是什麼?物是十法界依正莊嚴,為一切眾生,佛現身是為一切眾生,不是為自己。成佛之後在十法界現身,統統是為度眾生,決定不是為自己。而如來身是實相身,實相身什麼意思?實相身,他是用真心,不是用妄心。十法界裡面眾生用妄心,不是用真心,妄心就是阿賴耶,我們全都是用妄心。妄心有妄想、分別,有執著,真心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這是真心。用真心是實相身,用真心一定是為眾生,沒有為自己想一樁事情。用妄心,總是自己擺在最前面,第一個念頭一定是自利。



復有三種不相應:
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
二者信心不一,謂無決定故。
三者信心不相續,謂餘念間故。
迭相收攝。

若能相續,則是一心。

但能一心即是淳心。

具此三心,若不生者,無有是處。」



此論直指當世淨業行人之病根。


念佛而不能得往生之果者,以不知如來是實相身。認身如物,取相執著。妄生計較,缺少智慧,失中道義。


另則三種不相應,

此三種不相應,一言以蔽之,只是信心不足。


  復有三種不相應,第一個「信心不淳,若存若亡」。這就是我們講的半信半疑,他不是真信。用真心的,是真實心;用妄心的,總帶疑惑。我們的妄心用成習慣了,雖有真心,不會用。所以我們感恩佛菩薩的慈悲、幫助,將壽命延長了,如果不延長,這一生不能成就。如果我四十五歲走了,那個時候半信半疑,能不能往生?有可能,也不可能。那就是完全看臨終那個緣,臨終最後一念要想起是阿彌陀佛,那就往生了;臨終最後一念把阿彌陀佛忘記了,就又搞輪迴了。所以這是個關鍵。人有決定信心,他往生有把握,就是說,臨命終時最後一念肯定是阿彌陀佛,他不想別的。這種功夫全在平時放得下,不為自己,一心一意只求淨土,只求見阿彌陀佛,一定要存這個心。黃念祖老居士給我們做出榜樣,往生前半年一天十四萬聲佛號,就是說明念念都求阿彌陀佛,世間什麼統放下了,不聞不問了。十四萬聲佛號是追頂念佛,速度很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聲聲接著。

  第二,「信心不一,謂無決定故」。又喜歡這個,又喜歡那個,就在大乘佛法裡面,他的興趣是多方面的,愛好是多方面的,他不能夠專一。這也是障礙的原因。第三個,「信心不相續,謂餘念間故」,這個間就是夾雜。信心裡頭有夾雜著懷疑,有夾雜著他的愛好的習氣,他的愛好很多,這個東西沒放下。這是三大類的不相應。這三樣「迭相收攝」,而且是互相交叉,互相雜染,這就是雖然念佛憶佛,這一生不能往生,把原因說出來了。「若能相續,則是一心」。這個相續是念念相續,像黃念祖老居士臨終之前這樣的念佛。「但能一心即是淳心」。一天十四萬聲,想有一個妄心雜進去,它插不進去,它是念念相續。「具此三心,若不生者,無有是處」。這個三心,就是前面所說的,第一個是淳;第二個是信,專信,我們講真信;第三個是相續,信心相續,沒有雜念。

  「此論直指當世淨業行人之病根」,今天修淨土的人,病根,真的不外乎這三種。「念佛而不能得往生之果者,以不知如來是實相身。認身如物」,把如來看作普通一個人一樣看待,「取相執著。妄生計較,缺少智慧,失中道義」。這把毛病都說出來了。不能往生就是不能成就,只是阿賴耶裡面種了善根。這個善根什麼時候成熟,很難說,有時候真的要經無量劫。「另則三種不相應,此三種不相應,一言以蔽之,只是信心不足」。總而言之一句話,不是真信。要捨,要放下。能捨、能放下是個非常好的增上緣,統統都放下,連生命都放下。生命交給阿彌陀佛,我不再去想這個事情,我天天就在等待,等待阿彌陀佛來接引我。阿彌陀佛認為成熟了,一定就來接。還沒有來接,我現在還不淳,還沒有徹底放下。果然徹底放下,像宋朝瑩珂法師念了三天三夜,阿彌陀佛就來了。那是什麼?真放下了。給我們做了一個好榜樣。



往生資糧即信願行,缺一不可。

據《要解》所云,

信願有缺,
則持名縱如銀牆鐵壁,風雨不入,亦不能往生也。


  「往生資糧即信願行,缺一不可。據《要解》所云」,蕅益大師說的,「信願有缺,則持名縱如銀牆鐵壁,風雨不入,亦不能往生也」。所以他老人家說,「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你是不是真信、你是不是真想去?真信、真想去,這個地方要徹底放下。有一樣事情不放下,這一樣事情就抓住你,就是你的絆腳石,就障礙你往生,徹底放下,連弘法利生都要放下。弘法利生是修善積德,這是屬於法布施,是利益眾生的。我們要以這個功德迴向往生淨土,不能以這個功德迴向求現前福報,那就完全錯了。不求福報、不求利養,名聞利養都不求,只求往生,這樣才對,這是真信、真願。真正持名,持名就是為往生,持名就是為放下雜念、放下煩惱習氣,我們用這一句名號來代替煩惱習氣。煩惱習氣才現前,「阿彌陀佛」,把它換過來,不讓煩惱習氣相續,這叫真正會用功。也就是用阿彌陀佛這一念代替所有的雜念,一切雜念都歸一句阿彌陀佛,這就把它化解開掉了。平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真修行,不論這個事情與我有干涉沒有干涉,統統都是一句阿彌陀佛。確確實實,真正做到的人就是鄉下的阿公阿婆,他們真做到。他們真正是修菩薩行,來給我們做樣子的。



「住大乘者」。

《法華經譬喻品》曰:「
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
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


  我們再看底下一段,「住大乘者」。大乘是智慧,住大乘不容易,為什麼?住大乘者沒有煩惱了。大乘跟煩惱是相對的,大乘是明,煩惱是暗。「《法華經譬喻品》曰: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就是十力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這個大乘人自利利他,一定先成就自己。怎麼成就的?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從這來的。學佛,如果把經教疏忽了,那就是盲修瞎練。修得很好,也不過是人天福報,出不了三界,依舊是生煩惱,不生智慧。那怎麼辦?真正是因為沒有聽懂。沒有聽懂不要緊,多聽,長時薰修,慢慢就懂了。

  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告訴我們聽經的方法,我們沒學到。他告訴我們聽經,第一個,不執著言說相;第二個,不要執著名字相,大乘、一切智、佛智,這都是名字,不要執著;第三個,不執著心緣相。心緣相是什麼?聽了之後,我覺得是什麼意思,這就是心緣相。只管聽,不能夠分別、不能執著,不要去想它,一遍一遍這樣薰修,會豁然大悟,這就能見性。我們之所以不能見性,就是聽經的時候著言說相,著了名字相,也著了心緣相,那你所聽的全是你自己意思,不是佛的意思。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我們聽佛經裡講,完全用自己的意思來解釋佛的意思,全搞錯了!要知道佛說法,佛是從真實心中流露出來的,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自性裡頭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個很奇妙!沒有分別執著,沒有起心動念,為什麼會說話?為什麼說出那麼多的經典?這一樁事情,我們從江本勝博士的水實驗得到一點信息,就是得到一點消息。我們有心對著這個水,水回答我們沒有心,它沒有起心動念,它沒有分別執著,它的回答完全是從我們心念變現出來的,來回答我們。從這個消息裡頭,我們慢慢去體會就明白了。

  自性,如果起心動念是凡夫;不起心動念,它所回應的完全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起心動念回答你的時候全是假的,不是真的。為什麼?從妄想裡頭流出來。佛菩薩是從真心流出來的,真心裡面流出來的經論,我們用起心動念來分別執著、來分析它,就是把佛的經教全變成知識,不是佛的意思。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我們學經教是曲解如來真實義,是誤解如來真實義,所以都搞錯了。這一錯,影響太大了,影響我們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是盲修瞎練,所以你念佛不能往生。確實不如阿公阿婆,阿公阿婆已經到了不起心、不動念,心裡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

  很多人知道現在災難現前,我們如何應對?不起心、不動念,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災難就沒有了!對於這個念佛人,災難全化解了。縱然災難來的時候,佛接引他到極樂世界去了,所以他一點事都沒有。在這個世間連身體都放下,都不要了,何況身外之物!你想要的東西,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那個地方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想什麼,它就現什麼;你想要什麼,東西就在面前,不想的時候就沒有了,你說你多自在!我們想要一個人陪伴我、照顧我,行不行?行,決定行,但是那個人他並沒有往生,從我們心想生。這個喜歡的人在我面前照顧我,照顧一陣子,我們覺得不需要了,他就不見了。

  就像李長者註解《華嚴經》,他這一樁事情寫在序文裡,絕對不是假的。他發心替《華嚴經》做個註解,這大事,佛菩薩、龍天善神都知道。他要找個清靜環境,你看老虎,這他找地方,找老虎洞,老虎統統搬家,把這個洞讓給他。他很喜歡這個地方。一個人住在這裡,居然來了兩個女孩子,年輕女孩子來照顧他。他也不問,不聞不問。這兩個女孩子每天替他整理環境,來服務,伺候他。這一部註解寫完之後,長者很開心,總是完成了,也很滿意。女孩子,你看看,始終一句話也沒講過,想問問她,兩個人不見了。以為是附近農村裡頭的人,到農村裡面去找,去謝謝這兩個人,感謝。農村人告訴他,沒看見,不知道。那是天人,不是天人,也是佛菩薩化身;可見得李長者的智慧、定力。做這個註解時間很長,照顧這個仁者,從來沒有說過一句話,也沒有問她叫什麼名字,反正你想要叫她辦事,她就在你面前;不需要她的時候,她就不在你面前,好像都有感應一樣的。我們想,我們這個世界有,極樂世界怎麼會沒有?決定可能。所以往生到極樂世界得到大圓滿、大自在!

  這些住大乘者,「聞法信受,勤修精進」,這八個字最為重要。目的呢?目的是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全部都是自性裡頭的。惠能大師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這個意思。本自具足,不向外求,向內求。向內怎麼求?誠敬當中求。真誠恭敬,這個智慧自然就現前,能力現前,無畏現前。愍念安樂無量眾生,智慧開了,不為別的,為這一些苦難眾生,幫助這些苦難眾生離苦得樂,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一點私心都沒有,念念無非是成就別人、幫助別人。自己沒有了,這才能夠與諸佛菩薩起感應道交,於一切護法龍天得到感應。



又《十二門論》云:「
摩訶衍者,於二乘為上,故名大乘。
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為大。
諸佛大人乘是乘,故名為大。
又能滅除眾生大苦,與(施)大利益事,故名為大。
又以此乘能盡一切諸法邊底,故名為大。」


  「又《十二門論》云:摩訶衍者」,摩訶衍就是大乘,這是梵語,摩訶是大,衍翻作乘,「於二乘為上,故名大乘」。二乘是聲聞、緣覺,摩訶衍在二乘之上,我們把它翻作大乘。「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為大」。佛,乘大乘法而來,「又以此乘能盡一切諸法邊底,故名為大」。那說大乘的智慧,這就是自性本具的智慧,智慧多大?能盡世出世間一切法的邊底,也就是說,對世出世間一切法徹底通達明瞭。我們用一般宗教對神的讚美,有這麼一句話說,「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全知全能」,這大乘的意思。「諸佛大人乘是乘」,大人,法身菩薩。乘是比喻,好像他坐的這個大乘車,故名為大。

  「又能滅除眾生大苦」,大苦是無明煩惱,是生死大苦。這說明了生死、出六道,唯有智慧能辦得到,智慧不開,你永遠不能出離。為什麼?六道是個夢,你在這裡頭醒不過來,你從來沒有一個念頭想離開六道,無論起什麼念頭都是六道裡頭,從來沒有起個念頭想超過六道、出離六道,沒有起這種念頭。唯有智慧開了,知道六道是假的,這才會有一個念頭,我要超越六道,我要清醒過來,六道是個夢,我要清醒過來。有這個念頭就真的能清醒,真的能脫離。我們知道六道裡頭最重要的一個煩惱就是執著,見思煩惱。見思煩惱斷了,阿羅漢就斷掉了,就出離六道輪迴,從這個夢中醒了。這夢裡還有夢,夢中之夢,不知道有多少夢境,出了這個夢,還有上面夢;再出來那個,還有一個夢,夢是無量無邊。

  佛經上給我們講的六道,這就講大的,六道裡頭每天都在作夢。所以《金剛經》上說得很妙,「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全都是在作夢,不知道這個夢是假的,把這個夢當真。當真就很苦,為什麼?當真就在造業,業牽著你,感得來冤冤相報,沒完沒了,苦不堪言。六道裡頭每一道都是夢,進去,是入了夢境;離開夢境,是醒過來了,醒過來還是夢,永遠出不去。所以不遇到佛法,確實沒有超越六道的緣分,遇到大乘法,這非常幸運。我們知道事實真相,不想再玩這個遊戲了,我們要提升。我們超越六道,跟佛菩薩遊戲,那還是夢。慢慢全部都搞清楚了,我們知道應該回常寂光,回常寂光就是真正醒過來、徹底醒過來了。醒過來之後才有能力與十法界一切眾生起感應道交,去幫助他們。眾生有感,你就自然現身。現身,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你的身是自在的身。現什麼?為他現身,這個眾生有感,為他現身,幫他解決問題。他的問題解決到了,這人自然沒有了,就不見了。所謂「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出生、滅盡都沒有起心動念。



又《寶積經廿八》云:「諸佛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彼乘名為大乘。」

「住大乘者」,即常住於如上大乘法中之人。
當知是人,決非凡小。
雖是肉身,亦名菩薩。


  又《寶積經》第二十八卷說:「諸佛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彼乘名為大乘」。諸佛如來,正,正就是不邪,不偏不邪叫正。真,決定不是虛妄,不是假的。真正完全講的是自性真心,它是一切萬法的本體。在哪裡?就在現前。我們這個身是妄,虛妄的,我們住的環境是虛妄的。妄從哪裡來?妄由真起來的。沒有真,哪來的妄?好比我們人站在太陽底下,人是真,影子是妄,沒有人,哪來的影子?所以妄跟真永遠不會離開,形跟影不離開,有形必有影,有影必有形。所以真在哪裡?真妄和合,真在妄中,妄在真中。我們只要把妄息掉了,真就現前了,不要去找真。妄是什麼?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只要把這個東西放下,真就現前,就是一片真正之道,就現前了。不要去找真,找真,真又變成妄。所以我們有真,這才叫不怕,真是永恆的。六祖大師把妄放下,真現前了,告訴我們清淨,從來沒有染污。染污是什麼?煩惱是染污,自私自利是染污,名聞利養是染污,貪瞋痴慢是染污,這裡全沒有,真心裡頭全沒有。妄不放下,真就不現前;妄放下,真自然現前。這真是本有的,不生不滅,妄是生滅法,有生有滅。

  諸佛如來所行之道,他沒有絲毫虛妄。經上所說的種種,全是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眾生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佛一句話沒得說。正因為眾生有妄想分別執著,那就是感,佛用智慧來應。於是我們就明白了,經不能不學,不能不聽,不能不明白。明白就是開智慧。智慧開了,要落實到生活,我們就離苦得樂了。黃念祖老居士被人戴了牛鬼蛇神的高帽,紙帽子,拖到街上去遊行,他心裡頭默念阿彌陀佛。他有沒有樂?他有樂,他知道眼前這個境界是替自己消業障的,這些小孩來找麻煩、來鞭他的,踢他的,罵他的,打的,吐口水的,那都是菩薩來考試他,通過這個大考,他就成佛了。所以,他不但對這些人不會責備他、責怪他,他還感恩他。就像歌利王割截身體,忍辱仙人不會怨恨他,感激他,還要報他的恩。為什麼?經過這個考試,他提前成佛了。本來成佛在彌勒之後,他倒過頭來,他在彌勒之前成佛了。所以發的誓願,我成佛第一個來度你。這個歌利王就是世尊面前的憍陳如尊者。真的,他第一個成阿羅漢果。這是我們要學習的。那真快樂,什麼環境都快樂,都自在。順境沒有貪染,清淨心現前;逆境沒有怨恨,也是清淨心現前,你看多自在、多快樂。

  「住大乘者,即常住於如上大乘法中之人」,這個我們要學,我們要常住在像上面所講的大乘境界。「當知是人,決非凡小。雖是肉身,亦名菩薩」,真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真妄是永遠不能分離的。這真在哪裡?真如在哪裡?就在我們身上。只要我們覺悟了,我們就發現它真的是在身上,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不用妄心,這個人就是菩薩、就是佛。現前就要幹,天天幹,它就相應了,愈幹愈有味道,愈幹愈深入,這個智慧天天增長。煩惱習氣天天往下減,減弱,智慧天天增長,人怎麼會不快樂?無量無邊迷惑顛倒罪業眾生,沒有一個不是因此而得度。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對一切眾生最大的恩惠,就是天天講經教學,把大家喚醒,幫助大家把煩惱妄念(這是假的)丟掉,自性裡面的般若智慧,如來的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統統現前。這是最大的恩惠。佛要不講經,對眾生沒有絲毫利益。這是我們在大乘經上看到的,一切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沒有一個不講經教學的,道理就在此地。



「清淨心」,無疑無垢,淨信之心也。(詳見前註)

《中阿含經四十一》曰「
清淨心,
盡脫婬怒癡。
成就於三明。」

如是清淨心,功德難思。

故《十方佛讚品》曰:「乃至能發一念淨信。……隨願皆生」也。

以如上之清淨心,歸向無量壽佛,故云:「以清淨心,向無量壽。」


  下面說,「清淨心,無疑無垢,淨信之心也」。清淨心是基礎,清淨心是真心,清淨心裡頭沒有懷疑。你看,貪瞋痴慢疑,把疑提在第一個,沒有懷疑。無垢,垢是什麼?貪瞋痴慢是垢,那是染污,是髒東西。貪瞋痴慢疑都放下了,清淨心就現前。為什麼不能貪?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今天科學家為我們做證明,我們真正相信了,以前對於佛經上講的半信半疑,明明這東西是真的,怎麼是假的?現在科學家證明了,它是波動現象產生,波動就是生滅。波動多快?一秒鐘一千六百兆的生滅,我們看不到、覺察不到。如果我們用比喻,這個概念就很清晰,像我們看電影,老式的電影,現在數碼不容易看見。老式的電影是幻燈片,這個很容易體會到。銀幕上的動畫是什麼?是一張一張的相似相續相,用快速度把它放映出來,我們在銀幕上看到好像是動的,其實它沒動。每一個鏡頭打開,這一張片照在銀幕上,就是一個照片,關起來,再放一張,是第二個照片,一張一張的,從來沒有動過。這個我們的概念很清晰。

  佛告訴我們,我們眼前,不但六道,包括十法界,十法界全是生滅法,就跟這個道理完全一樣,只是它速度太快了,我們疏忽了,以為它是真的,全是這麼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這才曉得我們生起貪心,是我們自己的愚痴,它根本就不存在,包括我身體都不存在。我們的思想、身體都是假的。外國哲學家有時候比我們聰明,他說身不是我。什麼是我?我思故我在,我能夠想像的那是真我。這就是什麼?他不把物質的身體當作我,把念頭當作我,因為我有思想,那個東西是我。這比一般人高明的,殊不知,那個想也是生滅法,都不是。所以佛法講無我,這無我是真的,無我就是真我,你就把真我找到了。你要有個我的話,你永遠找不到。我是迷,我放下了,真我就現前了。真的裡面沒有對立的,有真有假,那個真也是假的,真裡頭沒有真假;我裡頭沒有有我、也沒有無我,統統沒有,這才是清淨心。

  那修行修什麼?就是日常生活當中,把我們的煩惱,煩惱,其實無量無邊的煩惱是從六個根本煩惱裡頭生的,這六個是根,貪瞋痴慢疑,這五個根,後頭還有一個,惡見,惡見是什麼?錯誤的見解,錯誤見解也有五個,這六個根本煩惱。把這五個總歸納為一個,展開來五個,第一個身見,以為我有身,以為我有靈魂,所以靈魂是迷惑顛倒,它還是執著。有邊見,邊見是什麼?對立,不知道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這個觀念我們要建立。不容易建立,一定要建立,為什麼?它是事實真相。一切萬事萬物是一個自性變的,佛經上常講「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那個心是真心,惠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那個自性就是真心。如果我們對立了,這就錯誤,對立就是不承認是一體,一定承認萬事萬物跟我是一體。也就是我們要承認,我們這個身體,這身體,科學家告訴我們多少細胞組成?大概是五十兆,五十兆個細胞組成的,每一個細胞都是我,不能說這個細胞是我,那個細胞不是我,這就組成這一個身。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萬事萬物組成這個法界,法界是我。為什麼?法界是心現的。所以法界是我,阿彌陀佛是我,極樂世界是我。為什麼?都是我的心現的,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它不是外頭的。所以往生極樂世界,這是理論,自己心現、自己想去,哪有去不了的?決定往生,心現識變,他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清淨心是真心,沒有一點染污。這裡頭決定沒有見思、沒有身相,這個我們常講,《金剛經》上四相、四見統統都破了,清淨心現前。四相破了,小乘的清淨心;四見破了,大乘菩薩的清淨心,那是《華嚴經》上所說的圓教初住、別教初地,就是中國佛教裡頭常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是四相、四見統統放下,《金剛經》的修學圓滿了。那《金剛經》的修學是怎麼個修法?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學習不用四相,從這下手。知道四相是空的,總的一句話說,也是《金剛經》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相歸納起來就是四種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歸納起來就四大類。凡所有相,這四種現象都是波動現象,都是生滅相,而且一秒鐘一千六百兆的生滅,你怎麼能說它是真的?

  科學對我們現代人幫助太大了,古人怎麼會能夠相信這個?我常常想到佩服古人,佛講,他真能相信,他不懷疑。我們現在聽了,懷疑,沒有像古人那麼老實,我們一定要拿到證據才相信。那科學它拿到證據了,我們看到科學報告,相信了。真的相信就真的放下,放下之後是什麼?起心動念是為別人想,不是為自己想,這就不一樣了。如何幫助別人?一個總的念頭,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總念頭。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就是這一樁事情,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那是什麼?我自己已經離苦得樂,我才能幫助別人,我自己沒事了。所以清淨心重要,清淨心的修學沒有別的,就是放下。我們要學,在生活當中學,工作當中學,處事待人接物當中學。學什麼?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古大德說「常作如是觀」,這《金剛經》上的話。

  《中阿含》四十一卷裡面說,「清淨心,盡脫婬怒痴」,成就戒定慧,這是講小乘。小乘在事上講,淫怒痴就是貪瞋痴,要在日常生活當中放下貪瞋痴。「成就於三明」,三明就是六通。天眼明,明比通還要高一級,通常大乘教裡頭,一般講佛菩薩是三明,對聲聞緣覺講六通。三明裡頭,第一個講天眼,第二個講宿命,第三個講漏盡,用三個代表六個。「如是清淨心,功德難思」,這是真話,無量無邊功德都從清淨心生出來。「故《十方佛讚品》」,本經,「乃至能發一念淨信。...隨願皆生」,沒有不往生。願是什麼?我願生西方淨土中。你有清淨心,用清淨心發這個願,沒有一個不往生的。「以如上之清淨心,歸向無量壽佛,故云:以清淨心,向無量壽」。淨宗原理就是心淨則佛土淨,西方極樂世界是從阿彌陀佛清淨心當中流出來的,所以我們的心清淨,西方極樂世界自然就清淨。那現在念佛的人為什麼不能往生?就是他不是用清淨心,原因在此地。他要用清淨心,沒有一個不往生,真叫萬修萬人去。他的心裡頭還雜著有,夾雜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七情五欲,這不能往生。真信、真願、真念佛,他心不清淨,那就完全都錯誤了,一定要用清淨心去念。



「乃至十念」。
乃至者,從多向少而言,如云下至。
如上之信願持名歸向淨土,下至僅得十念相續,亦定生彼國。


  那念多少?底下一段告訴我們,「乃至十念。乃至者,從多向少而言,如云下至」。這是什麼?說得最少的,十念都行。多呢?多多益善,愈多愈好。下至十念,是最下的,十念。這個十念,古今說法不一樣,有一些祖師大德說,這是臨命終時十念;也有人說,這是平常的十念。平常是什麼?工作非常繁忙,沒有時間念佛,每一天只能用很少的時間去念佛。但是只要每一天不間斷,也能夠符合大勢至菩薩所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符合往生極樂世界所要求的標準,能講得通。所以祖師大德提倡,對於工作非常繁忙的人,早晚課就用十念法。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這個大乘經上確實是佛說,不重形式。真念佛,早晨起來洗臉漱口之後,如果家裡供佛像,就在佛像前面做;沒有佛像,面朝西方。因為這個法門,它不是修空觀,它是指方立相,指定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向西就有感應。想極樂世界,念阿彌陀佛,一口氣叫一念,這一口氣不拘多少,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盡一口氣叫一念,念十口氣。晚課亦如是。這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一生不中斷,天天都不缺課,就行。所用的時間,我相信不會超過十分鐘,人人做得到,決定得生。

  還有是工作非常繁忙,連這個都很難做到。我是在一九九八年住在新加坡,同修們帶我組了個團到馬來西亞去訪問,看到穆斯林,就是回教徒,他們每天五次祈禱。這一些回教徒都能夠遵守,一到祈禱時間,工作立刻放下去做祈禱,他的祈禱不會超過十分鐘,祈禱完畢回來再工作。我覺得那個很好,一天五次薰修,他不會忘記。這是什麼?佛家講的長時薰修,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所以我就想出一個十念法,一天九次,比他還多,但是時間比他短,就是念十句阿彌陀佛,一天九次,一次都不要缺。早晚兩次;這個十念法,實際是一句就是一念,十聲佛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十聲,這就是一次,非常短,早晨一次,晚上一次,三餐飯,人家吃飯念供養咒,我們念佛號,十聲佛號,這就五次了;再是上班,上午上班下班,下午上班下班,就是四次,一共九次。你就是記住修這個法。那個時候我住在美國,我把這個方法介紹給南洋、介紹給美國同修,他們用這個方法用得很得力、用得歡喜,一點都不浪費時間,到時候他就想起來。吃飯之前就合掌,念十聲佛號,這個佛號;工作之前,先念十聲佛號再開始工作;工作結束之後,收拾好了,念十聲佛號離開崗位,一天九次,比回教就更密切,他五次,我們做九次,時間比他更短,真有效果。

  「如上之信願持名歸向淨土,下至僅得十念相續,亦定生彼國」。下至,我們講的一天九次念佛,一次就是十句佛號,行,一定生彼國。



此之十念包括
㈠平時與
㈡臨時。

㈠至於平時十念,亦有兩種:

一者,
如前引《彌勒發問經》中佛說之十念,不雜結使,是乃菩薩念,而非凡夫念。
本經所云「以清淨心,向無量壽,乃至十念」,即以脫盡婬怒癡之三毒,具成就三明之智德,
以如是之心,而持佛名號。如是念佛,功德難思。
以此為因,則臨終正念現前,定得往生。
但此乃菩薩之十念。

二者,
慈雲懺主有晨朝十念法。
每日清晨,漱口焚香,向西合掌。念佛盡十口氣。
一口氣中,盡力念佛號,一口氣盡,是為一念。

此為
接引事務繁忙,
或勤修別法,無暇多修淨業之人。
終身修之,蒙佛本願加威,亦得往生。


「此之十念」,這個底下有說,有平時、有臨時。「一、至於平時十念,亦有兩種:一者,如前引《彌勒發問經》中佛說之十念,不雜結使」,結使是煩惱,不雜煩惱,「是乃菩薩念,而非凡夫念」。這前面我們介紹過的,彌勒菩薩這個十念法,凡夫做不到。「本經所云以清淨心,向無量壽,乃至十念」,這個我們做得到。我們就用每天九次的這個十念法,這都行,跟它相應。「即以脫盡婬怒痴之三毒,具成就三明之智德,以如是之心,而持佛名號。如是念佛,功德難思。以此為因,則臨終正念現前,定得往生。但此乃菩薩之十念」。這屬於第一種。這個是菩薩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菩薩學佛。

  佛的事業是什麼?我們常講佛事,佛的事業是什麼?就是一句話,教化眾生離苦得樂,這就是佛事。佛知道一切苦從哪裡來的,從迷失自性。十法界裡頭所有眾生苦,都是迷了自性。迷失了自性,智慧沒有了,智慧變成煩惱,變質了。智慧裡頭加上迷,就變成煩惱;德能裡頭加上個迷,就變成造業;果報上加上個迷,就變成六道輪迴,從迷來的。那佛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離苦得樂是從果上講的,果上不能下手,要從因上下手。因是什麼?破迷開悟,迷破了,苦就沒有了;悟開了,樂就得到了。那佛用的手段是什麼?是教學,教育,講經教學。講經教學的目的是幫助人破迷開悟,人真的破迷開悟,就離苦得樂了。這是佛的大慈大悲,這是佛的慈悲濟世。世間人這個救濟,真是完全從物質上來說,沒得吃的,送一點吃的給你;沒有穿的,送一點衣服給你穿,這是小恩小惠,不能徹底解決問題。佛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是徹底解決。你看,到極樂世界,真徹底!阿彌陀佛做到究竟圓滿。到極樂世界去,只要你肯去,什麼都不要帶,統統放下,到極樂世界去了。

  到極樂世界,你得的身體是法性身,不是我們這個身,法性身不生不滅。你居住的地方是法性土,法性的土不是泥土、不是泥沙。泥沙這種物質現象,是阿賴耶的相分,它是生滅相。極樂世界法性土不生不滅,所以土地一塵不染,眾寶所成。這些眾寶是隨我們念頭變的,你說這個多自在。我住這個房子,我想是黃金造的,全是黃金;我想是瑪瑙造的,全是瑪瑙,你念頭才一動,統統都是。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衣著,穿的衣服款式、質料也是隨心所欲,我想我穿的一身是金色衣服,它就是金的。它那邊黃金非常柔軟,像布料一樣,可以做衣服,我們這個黃金太硬了。因為我們這個地方,人心太狠了,所以七寶都很硬;西方世界,人心柔軟,所以七寶柔軟的。所以你用什麼東西,它都可以做衣服穿,都可以變成宮殿居住,你的居住環境。樹葉花果都是這樣的,我想這棵樹瑪瑙樹,那一棵樹黃金樹,你的花園裡頭真的隨心所欲,所以你很快樂。這是物質上的供養達到究竟圓滿,不是我們沒有,你給我一點,我用完了之後就沒有了,極樂世界是隨心所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你看多自在。

  阿彌陀佛不但是法布施,財布施不得了!讓我們在那邊豐衣足食,心想事成,這極樂世界的莊嚴。聞法絕不中斷,無論你在什麼地方,你都聽到阿彌陀佛在說法,所以在那個地方成就太快了!這樣的好環境,我們不要,到哪去找?我們知道有這麼一個好環境在等著我,這一邊一切隨緣,得過且過,我要回到極樂世界去。極樂世界是我的老家,落葉歸根!歸極樂世界的根,不是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是旅遊,是到這個地方來接受訓練的,這訓練很嚴格,我們是來接受訓練的,訓練成功,回到極樂世界。所以以這種心態來過日子,就很自在、很快樂。無論是順境是逆境,順境,沒有絲毫貪戀,為什麼?比不上極樂世界,差太遠了,到這個地方來接受釋迦牟尼佛的考驗。說明這邊都是用四相。

  「二者,慈雲懺主有晨朝十念法。每日清晨,漱口焚香,向西合掌。念佛盡十口氣。一口氣中,盡力念佛號,一口氣盡,是為一念」。這一口氣裡頭不拘多少,就是十口氣。這是慈雲懺主他提倡的方法。「此為接引事務繁忙,或勤修別法,無暇多修淨業之人。終身修之,蒙佛本願加威,亦得往生」。這個勤修別法,或是參禪的,他以參禪為主,每天早晚念這個十念法,想求生淨土,也能往生;或者是修密,或者是修唯識、修三論,修其他法門的,乃至於修其他宗教的,都可以用這個方法。用我們一天九次的念佛方法,一口氣只有十聲佛號,無論修哪個法門,無論修什麼樣的宗教,只要你真信、真願,你必定得生。這法門真廣大,真正不可思議!



㈡至於臨終之十念,則如《觀經》所說。暗契理一心,故必往生。

總之,種種十念往生,皆彌陀宏誓中,十念必生大願之所感。


  「二、至於臨終之十念,則如《觀經》所說。暗契理一心,故必往生」。這個臨終十念是《觀經》上所說的。這也是一生從來沒有聞過佛法,臨命終時才聽到,但是他聽了,他就相信,他就接受,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經上常說,這種人皆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這一生雖然沒遇到佛法,臨終才遇到,一遇到就相信,這是諸佛如來威神加持,他就相信,他就真念。你看看,一聽,真信、真願、真念,十聲佛號,相繼不絕,他能往生,而且往生的品位高。為什麼?他沒有雜念,他沒有障礙、沒有懷疑、沒有夾雜,念念相續,他跟阿彌陀佛的本願相應。善根深厚的,真是一心嚮往的,這個時候沒有第二念,他往生的品位一下可以提升到上品上生,實報莊嚴土,能達到這麼高的位次,那就是十念成佛。這也是非常難以相信的一個法門,可是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如果把《無量壽經》真正念懂了、念通了,你就不會懷疑了,它有很深的理論在支持它。臨終是一念真誠心,尤其是造作惡業,在這個時候就讓你自己選擇,一個是地獄,一個是極樂世界,你選哪一個?選定了,那個心堅固,不摻雜雜念,所以他成功快、成功高。

  我們在過去遇到一個這樣的人,在美國馬里蘭州,周廣大先生。他沒有宗教信仰,中國人,移民到美國,在美國開個麵包店,人非常老實、非常忠厚,好人。得癌症,癌症的末期,醫生告訴他家人,他癌擴散了,擴散到全身,沒法子治療了,存活不會超過一個月,讓他家人帶回去。家人這個時候到處求神拜佛,希望有奇蹟出現,找到我們。那時候我們這個華府佛教會,好像成立還不到一年。找到我們這些同修,我們有四、五個同學去看他,看了之後打電話告訴我,確實不能好了。於是就勸他念佛求生淨土。他一聽就接受,很歡喜接受,告訴他的家人不要去求這個,找醫生、找什麼、找神,都不要去,統統放下,念佛,幫助他往生。我們這個念佛會裡面的同修也去了,輪流去,一次三個人,輪流去給他助念,三天三夜,往生走得很好。他一發心要念佛的時候,有一個感應,不痛了,本來那個癌症很痛,居然就不痛了,所以他的信心大增。這一個瑞相就很好,不痛了,所以叫家人都給他念佛。在那個環境裡頭三天三夜,平平安安往生。火化的時候,我聽說還有舍利,撿到幾顆舍利,不可思議!這是我們親自遇到的事情。

  所以念佛功德,得佛力的加持,你能得多少加持,完全在那個誠意,你有幾分的誠敬。印祖講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全在誠敬之心。誠是真誠,不夾雜雜念,那叫誠;敬是恭敬。敬從哪來?從誠來的。內裡面不誠,外頭恭敬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決定是真實心中作。所以我們學佛了,尤其在現前這個環境,最重要的用真誠心,用真誠心生活,用真誠心工作,用真誠心待人接物。別人對我們假的,沒有關係,是他,我用真誠來回報,我決定得生淨土,你有把握,你有信心。如果虛情假意,你那個信心不是真的,裡頭有懷疑、有夾雜,那就很難了。沒有夾雜、沒有懷疑,這個行,決定得生,自己充滿了信心。這就是我們往生決定的把握。

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五八集



壬二、淨念彼佛

  【聞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

「一念淨心」,「發一念心」,與前文中「一念淨信」中「一念」,均即是「一心」也。

此一心乃十法界之本體,真如實相之異名,
亦即《那先經》謂為「最為第一」,
《彌陀疏鈔》謂為「全體是佛」者也。

「發一念心,念於彼佛」即「定生彼國」者,正日人幸西氏所主之一念義。

凡夫之信心,如能一念與佛智相應,即得往生也。

又此一念,既已全體是佛,
即此全體是佛之念,以念彼佛,故一念即得相應,
是以「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一念淨心,發一念心』,「與前文中一念淨信中一念,均即是一心也」。前面講一心、一念,「一念淨心」,最後講到乃至十念,這些都是阿彌陀佛第十八願,五逆十惡臨終一念十念,皆生彼國。一心是十法界的本體,這個話講得好,「真如實相之異名」,一心就是真如,一心就是實相,一心就是自性、就是法性、就是中道第一義諦,佛用許多名詞來形容它。只有這是真的,除這個之外全都是幻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真是自己的真心,妄是自己的妄心,總不離當人自性,就是自己。所以,整個佛法說的是什麼?說的是自己的真相而已。「亦即《那先經》謂為最為第一,《彌陀疏鈔》謂為全體是佛者也」,這是給我們解釋一念淨心,一念淨心最為第一,一念淨心全體是佛。『發一念心,念於彼佛』,「彼佛」是阿彌陀佛,「即定生彼國者」,決定往生。這正是日本人「幸西氏所主之一念義」,前面我們讀過。「凡夫之信心,如能一念與佛智相應,即得往生也」,一再的強調一念,一念信心,用這個心去念佛就決定得生。「又此一念,既已全體是佛,即此全體是佛之念,以念彼佛,故一念即得相應」,古人所謂的「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是以定生彼國」,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得不退轉無上菩提」,這就是願文裡面所說的皆作阿惟越致菩薩。

  底下一段,「往生勝妙果德」,我們看經文:


辛二、往生勝妙果德

  【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

因一念往生者,既亦曰三輩,故品類不一。臨終景象,亦應隨之而異。

於上輩者,生死情盡,凡聖體空,
明識佛無來去,而見佛來。
了達生死本空,而現往生。
捨此生彼,皆如幻夢。故云如夢也。


於中輩者,了達世間,皆如夢幻泡影,
故於臨終,無所留戀,視同夢中也。


  念老的註解說,『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因一念往生者,既亦曰三輩,故品類不一。臨終景象,亦應隨之而異」。這一段是講一心三輩,不是專修淨土的。修學任何一個法門,只要對淨宗真信、真想往生,像前面所說的,每天只要早晚修這個十念法,盡一口氣為一念,就是兼修淨土法門,往生的時候信願懇切,統統能往生。說明這個法門廣大無極,也證實了淨宗心量之大無所不包。過去因為交通不方便,資訊不發達,與外界往來稀少。如果在今天,那些祖師大德一定會說,無論修學哪一種宗教,早晚都能夠加上十念,念阿彌陀佛,以他修學宗教那種的虔誠,斷惡修善的功德,迴向求生淨土,也必定得生。為什麼?符合四十八願所說的,也符合十九願所說的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是我真相信,我真想去,這就是無上菩提心,蕅益大師說的。所以法門廣大,無與倫比。臨終往生的景象,當然各個不同。

  「於上輩者,生死情盡,凡聖體空,明識佛無來去,而見佛來。了達生死本空,而現往生。捨此生彼,皆如幻夢。故云如夢也」。這先說上輩的,上上品往生的。第一個,生死情盡,這斷了。什麼斷?念頭沒有了,心裡頭沒有生死這個念頭。這是有很大的智慧,很深的定功。生死情盡了,凡聖體空。有沒有凡聖?凡聖是假名,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哪來的凡聖?凡聖是從迷悟上說的。迷悟也不是真的。一真法界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對立,哪來的凡聖、生死?所以統統沒有。六祖惠能開悟時候說得好,「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這裡頭就沒有生死、沒有凡聖。這是什麼?自性清淨心現前,就是一念心現前了。一念無二念,有生死是二念,有凡聖也是二念,二念是凡夫,一念是佛與法身菩薩。所以明識,明是明白,識是認識,佛沒有來去。沒有來去,見到佛來了,那是什麼?緣,緣成熟了,佛現身。佛在什麼地方現身?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了達,了是明瞭,達是通達,生死本空。實在說沒有生死這樁事,我們完全看走了眼,迷在這個幻相當中,以為它有生死。自性沒有生滅,這個我們都承認,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何期自性,本無生滅」,不生不滅。那麼相,凡所有相,是生滅的。生滅跟不生滅是一不是二,雖有生滅,你找生滅了不可得,你去找。

  現代的科學家用精密的科學儀器,能夠捕捉到一千兆分之一秒。一千兆分之一秒,你能說它有生滅嗎?佛經上告訴我們的比這個還快,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這個生滅我們捕捉不到。我們這個眼睛,一秒鐘二十四次的生滅,我們眼睛就被騙了,誤以為是真實。二十四分之一秒,我們有個概念,概念很模糊,不清楚。這個畫面打在銀幕上,時間是二十四分之一秒,我們看到什麼?只看到一個影像,模糊的影像,裡面什麼東西不知道,瞬間就沒有了。大概二分之一秒,我們才看出形相是什麼東西,也是突然就滅了。這就是生滅即是不生滅,你不能說它有生滅,你也不能說它沒有生滅,所以生滅即是不生滅,所以說不生不滅。如果真的不生不滅,你說它毫無意義,它有生有滅,但是你沒有辦法捉捕到。我們的六根都捉捕不到它,意根,就是第六意識,對它也沒辦法,它速度實在太快了。

  那我們本身,第六意識頻率同樣是這麼高。如果在同一個頻率當中,我們知道,他就見到了。什麼人能夠跟這些事實現象同一個頻率?大乘教裡頭佛說的,八地以上。八地以上可以跟它是同一個頻率,所以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菩薩五十一個等級最上面的第四個等級,八地、九地、十地、等覺。再上面就不是菩薩了,叫妙覺如來,究竟的佛果。這五個地位的人看得清楚,看得清楚的原因就是頻率相等,所以佛對於這些事情知道得這麼清楚,道理在此地。今天科學家他用的是儀器,沒有這些儀器,他自己六根統統緣不到,他跟我們一樣。所以這是上輩的人,實際上他對於宇宙人生真相已經有相當程度的認知。明瞭生死本空,沒有這回事情,而現往生。捨此生彼,皆如夢幻,捨此是離開娑婆世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像在夢中一樣。這個夢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好像是在夢中,故云如夢。

  「於中輩者,了達世間,皆如夢幻泡影」。中輩往生的人,受《般若經》的薰陶,印象非常深刻,知道十法界依正莊嚴就像夢幻泡影,《金剛經》上所說的。「故於臨終,無所留戀」,關鍵就在這一句,他臨命終時,對這個世間毫無留戀。「視同夢中」,把事實看成夢境一樣,所以他很容易往生。我們上輩這個功夫做不到,中輩可以,我們能做得到。也就是現前生活在這個世間,一定要把這個世間看作夢幻泡影,不要當真。為什麼?你的清淨心能夠現前,你生在這個世間很快樂、很自在。你也可以盡情去享受,但是你沒有佔有的念頭,你沒有控制的念頭,你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多自在。學了佛,可以跟佛一樣的看法、想法,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個想法能讓我們自性一念真心現前,能讓自性裡面真實功德現前,這個對於往生品位是大幅度的向上提升。這個看法是諸佛如來的看法,是真實的看法。我們把這個世界一切人事物都當真,這是錯誤的看法,不知道整個宇宙都是在一千六百兆頻率之下產生的幻相,真是夢幻泡影。佛的看法看正確了,沒看錯,我們看錯了。所以中輩這個五句我們要記住、要學。了達世間,夢幻泡影,故於臨終,無所留戀,視同夢中,這往生決定去了。



至於下輩,其人臨終,彷彿似夢,得見彼佛,亦得往生。

但一心三輩中之下輩,並不皆等於正宗三輩中之下輩。
上中二輩亦復如是。
蓋一心三輩,別具一格,不同常規也。)


  至於下輩往生的,「其人臨終,彷彿似夢,得見彼佛」,也能往生。臨終的時候念佛,真信、真願、真念佛,佛來接引,好像在夢中一樣。他自己看得很清楚,別人看不到。如果這個人有福報,臨終神智清楚,他會告訴旁邊的人,我看到佛來接引我,我跟佛去了。這個人是決定往生了,臨終神智清楚,一點都不迷惑。我們想到,《淨土聖賢錄》裡頭記載的瑩珂法師,一個破戒、作惡的出家人。為什麼他會破戒、作惡?我們一般人講劣根性重,不善的習氣太重,禁不起外面境界誘惑,所以天天起不善的念頭、起不善的行為。好在這個人還相信因果,自己想到一生所作所為,將來果報必定在地獄,想到地獄他就害怕了。這是他能往生第一個真正的原因,他怕地獄苦。

  向同學們請教,同學們勸他念佛往生,給他一本《往生傳》看。他看了之後非常感動,把自己寮房門關起來,念了三天三夜,不睡覺、不吃飯,真心念佛。為什麼?知道前面兩條路,一個是極樂世界,一個是無間地獄,不能往生決定墮無間地獄,這拼命。這就是前面所講的制心一處,他沒有第二條路好走。發的心是勇猛心、精進心,一向專念,三天三夜,把阿彌陀佛念來了。這個也像是在夢中,阿彌陀佛念來了,這個夢境必定是清清楚楚,一點都不模糊,似夢非夢。佛告訴他,你還有十年壽命,十年之後你命終的時候,我來接引你。瑩珂聰明,真了不起,跟佛說,十年壽命不要了,我現在跟你去。佛答應他,好,三天之後我來接引你。佛為什麼不當時帶他走?佛的本懷是普度一切眾生,如果當時把瑩珂帶走,度眾生只度一個人,不能感化很多人。所以三天之後,讓他把這個信息告訴大家。你看看《往生傳》上記載著,一千多年之後我們看到這個記載都深受感動,瑩珂度了多少眾生。不相信淨土的,看到他這個樣子相信了。

  當時寺廟裡上上下下瞧不起這個人,念佛三天他就能往生,預知時至,佛來接引他,讓寺廟裡每個人都發心了。你看,造惡、破戒的比丘,佛都接引他,何況持戒守法的,哪有不往生的道理?現身說法,三天之後他真走了,不是假的。他要求大眾念佛送他,大家都歡喜,我們念佛迴向給你,給你求往生,看你是真的是假的?念到一刻鐘,古時候一刻鐘大概是現在半個小時,瑩珂跟大家說,佛來接引我,佛來了。他看得見,別人看不見,就走了,沒有生病,說走就走。他往生的品位,我們相信絕對不是下品。雖然《觀經》上講,下輩往生的都是破戒、做不善業,就是罪惡的眾生去往生的。瑩珂是三天三夜念佛的功夫,業障消了,煩惱破了,勇猛精進,把自己往生的品位給提升了。念老在下面括弧裡頭加個解釋,「但一心三輩中之下輩,並不皆等於正宗三輩中之下輩。上中二輩亦復如是。蓋一心三輩,別具一格,不同常規」,它跟我們經上講的上中下三輩往生不一樣。前面有說過,在心、在緣、在決定,他們的品位與這個有密切關係。他發的是真心,緣很殊勝,心裡有決定的心,沒有懷疑、沒有雜念,憑這個來論品位。



由上可見,念佛達於一心,而得往生者,品類懸殊,
上則聖賢,下及凡夫。念佛達於一心,乃至「能發一念淨信」,「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皆得往生。
其最下者,則為五逆十惡,臨終發願,至心念佛,十聲相續,乃至僅得一聲,以暗契理一心故,亦得往生。

此顯一心功德,最為第一。

淨土持名法門,微妙難思,五逆十惡臨終念佛,暗合道妙,契理一心,即超生死,而登不退。
極顯持名法門,究竟方便,不可思議。


  「由上可見,念佛達於一心」,達是功夫到達,「而得往生者,品類懸殊,上則聖賢,下及凡夫」,都是看他的發心,看他當時的緣,當時自己做的決定。向上說,他是上三輩往生,那是聖賢;至於下輩,那就是凡聖同居土。「念佛達於一心,乃至能發一念淨信,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皆得往生」。這一心三輩,不是專修的。「其最下者,則為五逆十惡,臨終發願,至心念佛,十聲相續,乃至僅得一聲,以暗契理一心故,亦得往生。此顯一心功德,最為第一」。瑩珂法師給我們做出榜樣,給我們做出示範,使我們對於念佛往生充滿了信心。八萬四千法門不許帶業往生,帶業不能成就,一定要斷煩惱、要消業障。只有這個法門不需要斷煩惱,也不要消業障,只要你真正獲得一心。一念淨心,一念淨信,你真相信,沒有絲毫懷疑、沒有絲毫憂慮、沒有絲毫雜念,能成就不可思議的功德。

  「淨土持名法門,微妙難思,五逆十惡臨終念佛,暗合道妙,契理一心,即超生死,而登不退」,這個幾句話說得太好了!這個五逆十惡,後頭還包括毀謗大乘的,毀謗大乘這個罪非常重!淨宗,只要你臨終之前,一口氣還沒斷,這時下定決心認錯,懺悔,一心念佛,高的可以達到上上品往生。為什麼?暗合道妙,契理一心,這個不得了,是上輩往生。「極顯持名法門,究竟方便,不可思議」。方是方法,便是便宜,方便可以說是最殊勝的方法,最極巧妙的方法。我們看到瑩珂這個公案,他不能往生淨土,必墮無間地獄,這是五逆十惡。臨終發這個狠心,一心求佛,什麼念頭都沒有,這就叫破煩惱、消業障。為什麼?煩惱、業障不障礙他了,他三天念佛成功了,顯示這個法門不可思議。



以上兩類往生,

一者
三輩往生,皆由「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此則本經之宗也。

二者,
一念淨信,一念往生,皆由「一念」。

「一念」者,實相也,乃本經之體也。
且一念之淨心,舉體是菩提心,「念於彼佛」正是專念。

故知一心三輩,亦不外於本經之宗也。


  「以上兩類往生,一者三輩往生,皆由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此則本經之宗」。宗就是宗旨,宗旨是什麼意思?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念佛有很多種方法,大分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這是四大類。每一類裡頭又有很多,細分很多,幾百種。但是都要遵守這個原則,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如果離開這兩句話你就不能往生。菩提心怎麼發法?蕅益大師講得最好,印光大師讚歎他。蕅益大師說,真信、真願意往生,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這個好懂!用這個心去念阿彌陀佛,一切都是真的,真信、真願、真念,裡面沒有疑惑、沒有妄想、沒有雜念。

  「二者,一念淨信,一念往生,皆由一念」,一念無二念。誰做到?好多人給我們做榜樣。早年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教,老師常常提起,提到「上智與下愚,愚不可及」,不要認為我們自己很聰明,我們跟他比差遠了。比上智我們比不上,比下愚好像我們有餘,我們瞧不起他。老師提醒我們,我們比不上他,為什麼?人家已經到一心一念。他心裡什麼也沒有,全盤放下了,一天到晚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吃飽睡足了,什麼念頭都沒有,什麼也不懂,他什麼都不想懂,他就是這一句佛號念到底。將來往生,人家是上上品往生。換句話說,我們怎麼比也比不上他,我們怎麼修,還有雜念、還有妄想,人家妄想雜念都沒有了。這個經上講,他的功夫到一念淨信,就一念往生,他只有一念。

  「實相,乃本經之體」,實相是所有大乘經之體,本經是大乘,也是以實相為體。也就是這部經根據什麼說的,釋迦牟尼佛根據什麼說的,這講理。理就是真相,實相就是事實真相,西方極樂世界事實真相,佛根據這個說的。「且一念之淨心,舉體是菩提心」。依照《觀經》裡面說法,菩提心的體是至誠心,至誠心是真誠到極處,叫至誠;深心、迴向發願心,深心就是清淨平等覺,不迷,迴向發願心就是慈悲心,《起信論》裡頭所說的大悲心。將自己修學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迴向給無上菩提,迴向給自己的本性,這個經上所說的真實之際。「念於彼佛,正是專念。故知一心三輩,亦不外於本經之宗也」,一心三輩跟本經的宗旨相應,沒有違背。



又《觀經》五逆十惡能往生。
本經「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是不能往生也。

嘉祥於《觀經義疏》中,釋曰:「
第三品明惡有三人。
初明作十惡。
次明作四重。
後明作五逆。

不明謗法闡提(謗法稱為闡提),故明惡不盡。

十惡四重五逆並得生西方。
若是謗法闡提不得生也。
闡提不信法,臨終雖為說有無量壽佛,彼終不信,故不得往生也。」


又《安樂集》論此甚詳,已引錄於前。茲不贅。


又《四帖疏》更有別義。疏曰:「
如四十八願中,除謗法五逆者。……
如來恐其造斯二過。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攝也。……
若造(經懺悔、發願、持佛名號),還攝得生。」


  「又《觀經》」,《觀經》說,「五逆十惡能往生」。「本經」第十八願後頭有這麼兩句話,「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是不能往生也」。嘉祥於《觀經義疏》中解釋說:「第三品明惡有三人,初明作十惡,次明作四重」,這個四重就是戒律,前面十惡是在家人,第二種作四重這是出家人,四重戒,殺盜淫妄,這四種戒破了,「後明作五逆,不明謗法闡提」,謗法稱為闡提,闡提是印度話,意思是沒有善根的人,謗法稱為闡提,「故明惡不盡」。「十惡四重五逆並得生西方。若是謗法闡提不得生也」,為什麼?「闡提不信法,臨終雖為說有無量壽佛」,他不相信,「彼終不信,故不得往生」。「又《安樂集》論此甚詳,已引錄於前」,這個地方就不再多說了。

  「又《四帖疏》更有別義」,《四帖疏》,《觀無量壽佛經》的註解,善導大師作的,我們淨土宗第二代祖師,他的說法跟古來別的祖師講法不一樣。善導大師,古人有說他是阿彌陀佛再來的,換句話說,善導大師的話就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他說,「如四十八願中,除謗法五逆者」,這就是講十八願最後兩句,「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就說這兩句,「如來恐其造斯二過,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攝也」,這個話說得好!因為罪孽裡頭最嚴重的就是五逆跟毀謗正法,最重的,如來希望一切眾生不要造這種重罪,是這個意思。方便止言不得往生,說這兩種人不得往生,也不是真不攝受,阿彌陀佛還是會攝受,會接引他往生。「若造」,真的造了五逆十惡、毀謗正法,真造了,下頭括弧,教給你「經懺悔」,真正認錯、真正懺悔,「發願」求生淨土,「持佛名號,還攝得生」,他還是會往生。這個講得太好了!阿彌陀佛真慈悲,造作這樣極重的罪業,只要他肯認錯,只要他肯回頭,懺悔、回頭,再不做這個惡事,佛還是接引他。



兩疏之說雖殊,但不相違。

嘉祥師謂
彼是謗法闡提,不能起信,故不得生。

善導師意謂,
雖是謗法五逆,倘於臨終,聞法能信,懺悔回心,至心信樂,願生其國,乃至十念,佛垂大慈,亦可攝彼往生極樂。

蓋闡提亦能成佛。
故臨終若生正信,即非闡提。故佛垂慈,仍予攝受。


  這兩種註解,《觀經義疏》跟《觀經四帖疏》,講的雖然不一樣,可是並不相違背。為什麼?嘉祥師說的,這個造罪的人,謗法闡提,他不能生信心,所以他不能往生。善導師的意思是,「雖是謗法五逆,倘於臨終,聞法能信,懺悔回心,至心信樂,願生其國,乃至十念,佛垂大慈,亦可攝彼往生極樂」。這就是闡提也能成佛。為什麼?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釋迦牟尼佛常說的,沒有說闡提除外,沒有這個說法,闡提也有佛性。造作五逆十惡、毀謗佛法的人,他還是有佛性,只是一時迷惑、一時糊塗他造這麼重的罪業。這個罪業決定是無間地獄的罪業,他有沒有救?有救,遇到淨宗才有救,遇不到淨宗沒救。

  八萬四千法門救不了他,為什麼?八萬四千法門,每個法門都必須要消業障、要斷煩惱,你才能漸漸向上提升。所以他做不到,闡提根性人做不到。在臨終一念懺悔,那就是覺悟,那就是回頭。他要不肯懺悔,他就不能回頭,果報肯定在無間地獄。無間地獄幹什麼?無間地獄是消他業障的。業障消除之後,他就離開地獄,這個時間非常長。實際上無間地獄的時劫之長短也不是決定的,你在無間地獄受苦、受難、受罪,什麼時候一旦懺悔的心生出來了,我認錯,他就離開、就出來了。你不肯認錯,你永遠不會出來,認錯就出來了。所以懺悔,罪業就消掉了,善導大師的話說得不錯。「故臨終若生正信,即非闡提」,一個人真正承認自己的罪過,回頭就是善人。極惡的人一回頭、一懺悔,那個人就是善人,為什麼?後不再造,他就不是惡人。所以佛慈悲,會接引他往生。



但闡提之人,臨終生信,實為難中之難。

如《觀經》云臨終十念得生者,已是萬萬中之一,
若如《四帖疏》所謂謗法五逆,臨終能至心信樂念佛往生者,當為億億中之一也。


又《法鼓經》云:「
若人臨終,不能作念。
但知彼方有佛,作往生意,亦得往生。」
如來慈德,微妙難思。


  下面這念老的話,「但闡提之人,臨終生信,實為難中之難」。幾個造作罪業的人,臨命終時後悔?太少了,不是沒有,有,很少。死了以後再後悔那來不及了,死了以後到鬼道去了,到地獄道去了。特別是地獄道眾生,無間地獄,這裡一斷氣,那個地方就是地獄,地獄相現前。臨命終時,地獄相現前,立刻回頭,《往生傳》上有一個人,張善和。這個人是屠戶,殺牛為業,一生不知道殺了多少牛。臨命終時他看到滿屋都是牛頭人來向他索命,大叫救命。緣殊勝,就有個出家人從他門口經過,聽裡頭人喊救命,這個出家人就進去了,問怎麼事情?他就講到處都是牛頭人來討命。這個出家人立刻就曉得,點了一把香,拿給他,「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他在這時候也是至心現前,地獄相現前了,大聲念阿彌陀佛,念了幾聲,他說牛頭人不見了,阿彌陀佛來了,他往生了。《往生傳》上有他,這是臨終看到地獄相現前。你看,哪有那麼巧,就碰到一個出家人,這個出家人能明瞭、能通達,馬上就幫助他。點一把香,放到他手上,念,大聲趕快念阿彌陀佛。幾聲佛號一念,他就說牛頭人不見了,阿彌陀佛來迎接他。這瞬間之事,從地獄的門口回頭,往生淨土。

  「如《觀經》云,臨終十念得生者,已是萬萬中之一」,太難太難了!萬萬是一億,億分之一。「若如《四帖疏》所謂謗法五逆,臨終能至心信樂念佛往生者,當為億億中之一也」。善導大師《四帖疏》裡面告訴我們的是理,從理上講沒有問題,從事上講有問題,太難了。理是沒有問題,你得回頭!墮到地獄再回頭,遲了一步。看你造的是什麼業,如果是殺人、害人,人家要問你要命。你殺人殺得太多,大家不原諒你,部分人原諒你,另外一部分人不原諒你,你怎麼辦?認錯也沒用處,你有那些冤業牽累你,佛救不了你。這些事實真相我們都非常清楚、非常明瞭。

  我們看末後一段,「又《法鼓經》云:若人臨終,不能作念。但知彼方有佛,作往生意,亦得往生」,這個往生意是真信、真願。真信真願,在這個時候,這也是臨終的時候,求往生,跟佛也有感應,佛也會來迎接你。「如來慈德,微妙難思」,這個如來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微妙難思,不可思議。



是故《安樂集》云:「
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
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往生。」


  「是故《安樂集》云:當知如來有勝方便」,叫殊勝的方便,叫特別的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往生」,這就是攝護信心。真有信心,真有誠意,還要加上個真放得下。由此可知,經不能不讀,讀了還沒有用,一定要能解才管用。讀經的人很多,經什麼意思不懂,所以他得不到利益。讀得再多,背得滾瓜爛熟,意思不懂,只可以說跟淨宗法門結了個緣,阿賴耶識裡頭有這個種子。如果讀經有用,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就教人家一起讀經就好了,為什麼要講經?

  清涼大師判《華嚴》,四分,信、解、行、證。這個四分總括八萬四千法門,沒有一個法門例外,淨宗也不例外。首先你要有信心,有信心之後,你要求解,不解不行。經裡面講的理論搞清楚了,它有理論、有方法、有境界。理論方面,頭一個要知道佛是根據什麼說的。根據他自己想像說的靠不住,想像是虛妄的,不切實際。所以,佛講小乘經根據三法印說的,佛說大乘經根據實相說的,實相,事實真相。事實真相就是今天所說的科學跟哲學,我們要用現在的話說,一切大乘經是究竟圓滿的科學、哲學,根據這個說的,這大家能相信。小乘經講得淺,三法印,無常、無我、涅槃,這是教小乘的,大乘不如是。

  《安樂集》後面這兩句話,以專意念佛因緣,能夠專意,專意就是一向專念,這裡頭包括信願,沒有真信、沒有真願就不會有專念。就是說你有信,然後就解,真正解透了,他就變成行為,決定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待人接物,那就是菩薩行。所以信解行,後面是證,沒有通過行,不能證果,淨土法門也不例外。淨土講信、願、行,信願裡頭有解,沒有解,信願怎麼生?憑什麼生起信願?一定是搞清楚、搞明白了,我相信它,我不懷疑它。能行,從行當中證實,淨宗的證就是往生。必須把阿彌陀佛教導我們,在經典上所看到的修行的理論跟方法,我們統統用上了,活學活用。

  在現在這個社會,這社會很複雜,我們要求的要簡單、要容易,而且我們修行功夫能得力。所以《觀經》上給我們一個最高指導原則,淨業三福。這是修行的基礎,無論修哪個法門,你沒有這個基礎,你決定落空,這個基礎不能疏忽。第一個,「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有沒有做到?這是做人的根本。這條怎麼樣?做不到!現在在這個社會幾個人做到?那我們念佛求往生就成問題了。所以,每個念佛求往生的人都要認真懺悔。不孝父母,不敬師長,所以我們的信根不純,雖然是信,不純,我們的願不切,念一輩子佛最後不能往生,不是萬修萬人去。一萬個人念佛,真正往生的一、二個而已。李老師說三、五個,那是六十年前的事情。今天這個世界,我們客觀來觀察,真的能夠往生的,一萬個人只有一、二個了,非常難得。



並讚云:「
若聞阿彌陀德號,歡喜讚仰心歸依,
下至一念得大利,則為具足功德寶。
設滿大千世界火,亦應直過聞佛名,
聞阿彌陀不復退,是故至心稽首禮。」


  末後,「並讚云」,這《安樂集》裡頭的,「若聞阿彌陀德號,歡喜讚仰心歸依,下至一念得大利」,這一念往生,「則為具足功德寶。設滿大千世界火」,這個滿大千世界火是地獄,地獄相現前,「亦應直過聞佛名,聞阿彌陀不復退,是故至心稽首禮」。這首偈子的大意,有一個人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聽了歡喜、讚歎、仰慕,心歸依,不是形式,形式上沒用。心裡頭真的想著阿彌陀佛,以阿彌陀佛做榜樣,以阿彌陀佛做老師,真想見阿彌陀佛,真想往生淨土。下至一念,這講最下的,臨命終時一念,他就往生了,得大利是往生。生到極樂世界則為具足功德寶,到極樂世界事事如意,心想事成,這叫具足功德寶。他說假設大千世界火,這是假設的,就是這樣的困難,亦應直過聞佛名,你也應該不害怕、不畏懼,一定要通過,不畏艱難,我要聞佛名。這個佛名包括著經論,淨土三經一論,祖師大德加上兩種,現在是五經一論。這個裡面把阿彌陀佛的名號,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說得非常清楚明瞭。你讀了之後自然能生起嚮往之心,所以對這個法門你決定不會退轉。因為這個緣故,我們至心稽首頂禮阿彌陀佛,至心稽首頂禮這部大經。

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五九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