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阿彌陀佛,把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所說之法全都包括盡了,沒有能超越的。你們想想,無量覺你能超越嗎?阿彌陀佛意思是無量覺;換句話說,這是一切諸佛如來所說一切法的總綱領、總原則,最精華的,你掌握到這個。學佛的人,必須把自己身心性命全都託付給阿彌陀佛,聽話,佛教我們怎麼做,老老實實去做。佛教我們用真信、真願往生,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淨宗的正行,這三十七道品可以做助修,功德就圓滿了。簡單、明瞭、扼要,一點都不複雜,確確實實稀有難逢的法門,我們這一生能夠遇到,大幸!沒有比這更幸運的事情。一定要把它抓住,這一生只有這一個希望、這一個目標,其他的全是假的,統統應該放下。
用什麼態度?隨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普賢這兩願落實了。自己這一生,「讀誦」,只要讀誦這會集本就夠了;「說法」,只要依著黃念老的集註演說,就決定不會錯誤。「兼行六度」,這隨緣。「正行六度」,是心裡頭要真有。布施是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是布施波羅蜜。為什麼?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貪戀,沒有吝嗇。教人沒有保留,我知道多少全都說出來,不吝法、不吝財。持戒波羅蜜,人真能做到惡念不生,為什麼?念念都是阿彌陀佛,沒有一個惡念夾雜在裡頭,持戒波羅蜜圓滿。忍辱波羅蜜,無量法門我都學了,我就取念佛求生淨土,這要忍辱。《華嚴》好,《金剛經》好,我都能忍,我不學了,我只學這一門,忍辱圓滿了。「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世間七情五欲統統放下,不再動心。怎麼叫不動心?如果離開這個境界,那個不動心是不可靠的。就在紅塵裡頭天天轉,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這是什麼?這你學,學不動心,學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真功夫,這真精進。離開境界到哪裡去修?念經不行,沒用處。念經是叫你曉得這些事情,真正功夫一定在生活上,穿衣吃飯,在工作上,在待人接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是不是不染,是不是不執著不分別、不起心不動念,練這個。真正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不執著了,這就是阿羅漢;不分別,這就是菩薩;不起心不動念,那你成佛了。功夫要在境界裡頭練,離開境界沒地方修行。
所以,佛一再教導我們,絕對不要墮落在二乘。為什麼?二乘要離開境界去享受清淨,不跟大眾接觸,他要自己成就、自己受用,所以那小果。真正大成就,是在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二乘人做不到,入境界他又動心了,執著是沒有了,他還有分別、還有起心動念。所以會修行的人,禪宗祖師常常問學生,「你會麼?」這句話意思很深、很廣,你會嗎?會就是你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你能不動心嗎?你能不執著嗎?你能不分別嗎?能,就成功了。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給我們做了最清楚、最明白的示現,修行怎麼修?五十三參就是修行。五十三參是什麼?五十三參是實際上的生活,從早到晚。五十三位善知識是什麼?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就是這個。你接觸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你能不執著嗎?能不執著,阿羅漢;能不分別,菩薩;能不起心不動念,你真的成佛了。要在境界上才能成就,離開境界不行!
有人修得很好,境界一現前不行了,怨恨惱怒煩起來了,貪瞋痴慢疑起來了。這就是說什麼?教理他很清楚、很明白,講得頭頭是道,境界一現前他還是凡夫,所學的東西不得受用,這就是不能安忍。你修得不錯,人家讚歎你、恭敬你、供養你,你自以為不錯,貢高我慢的念頭生起來,雖然不是很嚴重,一點點,一點點都不行,把你清淨心破掉了。大乘修禪定,在哪裡修?我們講的是百貨公司,外國人講Mall。修禪定不是在禪堂,去逛Mall去,逛百貨公司。練什麼?練不動心。看得很清楚,樣樣都清楚,那是什麼?那叫慧;如如不動,那是定。定慧等持,那真修禪定。盤腿面壁不行,什麼都不知道,外面事情什麼都不知道。是不動心,可是一接觸外面境界心就動了,苦樂憂喜捨就現前,那是凡夫。要在境界裡不動心才叫真不動。
賢首國師《還源觀》上講的四德,這個四德可以說是根本的根本,好記,要真修!第一德就是隨緣妙用。隨緣就是五十三參,什麼境界都涉入,不是故意的,是隨緣,這就對了。有人邀請我們到哪裡,去去,沒問題,反正沒事情;我有事要做,這就不隨緣。我沒事,很清閒,要我到哪裡去就去,可以去,這隨緣。妙用是什麼?妙用就是在隨緣裡頭練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妄想。念佛的人好,無論在什麼境緣當中,心裡就一句佛號,其他全放下。別人說這個好,阿彌陀佛,別人說那個不好,阿彌陀佛,全歸阿彌陀佛。二邊擺脫掉了,好壞是二邊,善惡是二邊,利害是二邊,人我是二邊,是非是二邊,統統離開了,心清淨了,這叫真修行,那叫真念佛。不是在一個小圈圈裡頭,沒有人干擾念佛,那個一般講閉關念佛、住山念佛,清淨。那是什麼時候?功夫純熟,已經念到家了。念到家為什麼閉關?沒有人請他去弘法利生,自己又不能說我修的功夫不錯了,這是貢高我慢。別人不知道怎麼辦?我閉關,我住山。人家一說,這個人住山、閉關,了不起。
功夫沒有成就,要學,要參學,要在複雜的環境裡面去學,順境要學,逆境也要學,善緣要學,惡緣也要學。這個話講的,順境、逆境,稱心如意好的環境,要學,不能貪戀,在這裡頭練什麼?不貪,沒有留戀。那個不好的環境,非常惡劣的環境,遇到了也要學,學什麼?學不生瞋恚、不生怨恨,學這個。因為在那裡很容易惹起這些煩惱,所以煩惱從哪裡斷?煩惱從環境當中斷,你不接觸環境不行。人事環境,善人、惡人都要接觸,善人這邊,歡喜、讚歎,沒有貪戀;惡人那邊也歡喜,不生瞋恚。善人存心、所行我們觀察到了,想想我有沒有?有,很好,要保持;沒有,沒有要向他學習。惡人,惡人也是我的老師,他造的那些惡,我想想我有沒有?如果有,趕緊改過;如果沒有,很好,不要有他的那個心行,提醒自己。全是善知識,沒有一個不是善知識,善知識就是菩薩、就是佛,他來示現的,他是舞台表演裝給我看的,來度我的。所以我對於善人、惡人平等看待,他都是佛菩薩,都用恭敬心看待,這就對了,我成就了。
我成就了,他們做了好事,無論作善作惡對我,幫我成就。沒有他的善惡,我怎麼能檢查出來我的煩惱斷了、我的習氣斷了,你怎麼能知道?必須要通過所謂臨床實驗,這才是真功夫,這真本事。所以我們把一切人都看成阿彌陀佛,都看成觀音、勢至、文殊、普賢,這是真話,這不是假話。不是說我勉強一定要這麼,不是的,他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你要問一個真修行人,他肯定,給你講真話,不是假的,是真的,一點都沒錯。是菩薩在示現,是佛在表演,藉著他這種心行表演,讓我們大徹大悟,讓我們回頭是岸。不是修行的人呢?不是修行的人,看到善的歡喜、讚歎、仰慕,看到不善的就生氣、就怨恨。這是什麼?這不是修行人,不是真佛弟子,真佛弟子不如是。一定要知道,修學不能離開環境。
淨宗跟密宗同樣都是修清淨心。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修到最後只有三門,就是覺正淨三門。禪宗、性宗從覺門入,只要一入門,全部得到了。就像一個房間三個門,你在外面看是三門,進來看是一門,全是一樣的。教下從正門入,正知正見。淨土跟密宗都是從淨門入,就是清淨心。密宗的清淨心比淨宗高,因為淨土是離開染污取這個淨,密宗不是的,密宗沒有揀別。譬如說,淨土宗是離開殺盜淫妄,這個不造業;密宗是造殺盜淫妄他也不造業,這個厲害。為什麼?他心清淨,他沒有染污。他所殺的,三輪體空,能殺的人,我空;他也是空的;我所造的也是空的,你要去覓,一法不可得。這什麼境界?法身菩薩的境界。
(中略)
修行全是在生活上修,離開生活,天天讀經不是修行,天天念佛,為的是自己,自私自利,不能往生。所以這個經裡頭教給我們念佛的方法,第一句是「發菩提心」,第二句才是「一向專念」。現在很多人一向專念沒有菩提心,為什麼?全是自私自利,這不能往生。蕅益大師講得最好,真的透徹、圓滿,「能不能往生全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淺深」。所以真正發菩提心,求生淨土就行了,往生條件就達到了。念佛的功夫,功夫在哪裡?我這句佛號能降伏一切煩惱,這叫功夫;我這個佛號能斷除一切雜念,這是功夫。我不念佛,雜念就來了,我念佛,雜念就沒有了,這叫功夫。一面念佛,還一面生煩惱,還一面起雜念,這沒有功夫,這不能不懂。
所以讓我們想到,鄉下的阿公阿婆,他們那個念佛是真有功夫,那真的增高品位。他什麼都不懂,你問他什麼菩提心他不知道,但他真相信,他真想往生。原來那個心就是菩提心,無上菩提心,這是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頭說的。印光大師看到了,佩服得五體投地,講得太好了。過去祖師從來沒有說出來的,蕅益大師說出來了,把我們這個疑惑解開了。因為我們從前總是疑惑,老太婆、老阿公不認識字,沒有聽過講經,他沒發菩提心,他怎麼會往生?蕅益大師這一解釋,明白了。真信是菩提心,真願意往生就是菩提心,他不是假的。所以他那個佛號是真念,念佛的時候決定沒有妄想,決定沒有雜念。你看他歷事鍊心,真功夫,他也很隨緣,到處也可以去逛逛。雖然六根接觸外頭六塵境界,他心裡頭只有一句佛號,其他的都沒進來。看得清清楚楚,慧,聽得清清楚楚是智慧,心裡頭一句阿彌陀佛,這是禪定,這念佛三昧,真功夫!
明白這個道理了,修行要不要去找個地方閉關?不需要了。找個地方閉關那是什麼?那是自己煩惱業障太重了,真沒辦法了,擺脫外面的環境。這是什麼?這是修行第一步,就像我們教小朋友,幼稚園的教學法。要隨著你的年齡,隨著你的學業往上提升,逐漸放寬,到大學完全開放了。為什麼?你能夠自理,不需要再管理。你有能力辨別真妄、辨別是非、辨別利害,老師不再問你,你有能力了,你會成就。只有小孩不懂事,必須把他管住,不能讓他學壞。而學生當中,還有願意接受的,還有不願意接受的,這都得要知道。願意接受的,不教他對不起他,不願意接受,你勉強他,結怨恨。
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我就看到他老人家對待學生態度不一樣。確實有幾個同學他非常愛護,但是對他的態度很嚴肅,從來沒有好臉色的,都是教訓。但這些學生感恩,對老師五體投地。還有一些學生,老師對他滿面笑容,從來不問。什麼原因?他不能接受教訓,你批評他幾句,臉馬上就紅了,就很不高興,就不再說了,再說什麼?結冤仇。決定不跟人結冤仇,不能接受、不好學的,隨他去吧,把他看作旁聽生。上課他都來,來旁聽,你聽到什麼、學到什麼,不問,不聞不問,歡迎你來旁聽,對你都很客氣。上一代以前老人是這樣教學的,現在這一代沒有了,這樣的老師找不到了。為什麼老師找不到?沒人學。有人學才有老師,沒有人學,老師就沒有了。大概老師都自己念佛求生淨土了,我們一定要懂得。所以,對於名聞利養一定要安然不動,對於一切內外榮辱一定要忍,修忍、忍耐,這才能有成就。
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七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