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2日 星期二

一句阿彌陀佛:滅無始重罪,成無終福智 / 還有雜心閒話:你並沒有懂


一句阿彌陀佛:滅無始重罪,成無終福智 / 還有雜心閒話:你並沒有懂



⭕「唱阿彌陀三字,滅無始重罪。念阿彌陀一佛,成無終福智」……
這兩句話很重要。

⭕世間人沒有一個不求智慧、不求福報
智慧福報是屬於,果必有……

什麼樣的因能感到這樣殊勝的果報?
世出世間一切的因,都不能跟念阿彌陀相比。

⚪念阿彌陀這個因無比的殊勝,得的利益沒有邊際
滅無始重罪,能成無終的福智……沒有止境的福報跟智慧。

真正明白、真正搞清楚,那個人肯定是一分一秒都捨不得空過
為什麼?一秒鐘可以念一句阿彌陀佛,
這句阿彌陀佛是滅無量罪,成無終福智……

⚪世間人總心裡想著一本萬利
這個一本不止萬利,無量的利益……

⭕還有雜心閒話,就是他對這個並沒有了解得透徹
所以把自己的時間(這一天時間)浪費、空過,把佛忘掉了

⚪真正覺悟了,決定沒有時間去打妄想,沒有時間去說閒話

尤其年歲大了,在這個世間光景不多了
每一秒的時間都非常寶貴,怎麼可以讓它空過?

⭕念佛,沒有人的地方可以出聲,大眾在一起的時候默念

⭕今天宗教出問題了,問題出在哪裡?出在戒律

佛法講教、理、行、果
對於教、理有人研究,
沒有人真幹行是戒律,所以沒有人證果……

今天沒有信佛的,這個信靠不住,不是真信
真信的人一定有行,那是真信

沒有行,也就是說,他連十善業道都做不到,三皈做不到,五戒做不到,他沒有行,
沒有行就是沒有信

⭕早年章嘉大師教我一個檢驗的方法……
你學的東西是不是真懂了?……標準是:你所學的,你有沒有落實到生活

落實到生活,你是真的懂
沒有落實到生活,你要反省,你並沒有懂

這個對我一生幫助非常之大……

讀書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以為我懂了,叫強不知以為知……
只要我還沒有做到,我就知道沒有真懂

⭕念阿彌陀三字,滅無始重罪;念阿彌陀一佛,成無終福智。
我們懂了沒有?好像是懂,其實沒懂……

要真懂,這還得了!我每一秒的時間……我都不肯浪費,那就叫真懂。
一天到晚還雜心閒話,念了幾句佛,幾句佛號,這不是真懂

真懂的時候分秒必爭,決定不會浪費一分、一秒鐘的時間。
這一秒鐘成就無量無邊的福報,哪有時間跟你講閒話?這真懂……

真幹的人就真懂
不幹的人沒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曰:是故唱阿彌陀三字,滅無始重罪。念阿彌陀一佛,成無終福智」,前面我們學到此地。這兩句話很重要。像這樣的句子在這部集註裡面,我們看到很多次,也就是說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世間人沒有一個不求智慧、不求福報,智慧福報是屬於果,果必有因,沒有因哪來的果?什麼樣的因能感到這樣殊勝的果報?世出世間一切的因,都不能跟念阿彌陀相比。念阿彌陀這個因無比的殊勝,得的利益沒有邊際,能滅無始重罪,能成無終的福智,無終是沒有止境的福報跟智慧。真正明白、真正搞清楚,那個人肯定是一分一秒都捨不得空過。為什麼?一秒鐘可以念一句阿彌陀佛,這句阿彌陀佛是滅無量罪,成無終福智。我們世間人總心裡想著一本萬利,這個一本不止萬利,無量的利益。他為什麼不念?他還有雜心閒話,就是他對這個並沒有了解得透徹,所以把自己的時間(這一天時間)浪費、空過,把佛忘掉了。

  念佛,沒有人的地方可以出聲,大眾在一起的時候默念。我這一生見到一個人,章嘉大師,他念的是咒,跟念佛效果是一樣的。實在說,這是古大德講的,「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為什麼?經文太長,念的時候總有雜念妄想夾雜在裡頭;咒短,夾雜不進去;但是最短的,「阿彌陀佛」四個字,沒有比這個再短的,所以念咒不如念阿彌陀佛。古大德說的,經驗之談,不是隨便講的,我們一定要了解,一遍一遍的再讀,一遍一遍的再溫習。我想這就是章嘉大師教我,「戒律很重要」,在我耳邊上念了一百多遍,把我提醒了。我們現在念的遍數不夠,沒覺悟。真正覺悟了,決定沒有時間去打妄想,沒有時間去說閒話。尤其年歲大了,在這個世間光景不多了,每一秒的時間都非常寶貴,怎麼可以讓它空過?

(中略)

  今天宗教出問題了,問題出在哪裡?出在戒律。佛法講教、理、行、果,對於教、理有人研究,沒有人真幹,行是戒律,所以沒有人證果。清涼大師將《華嚴》分為四分,信、解、行、證,要依照這個標準的話,佛教就沒有了,佛教就滅了。為什麼?今天沒有信佛的,這個信靠不住,不是真信。真信的人一定有行,那是真信。他沒有行,也就是說,他連十善業道都做不到,三皈做不到,五戒做不到,他沒有行,沒有行就是沒有信。早年章嘉大師教我一個檢驗的方法,就是你學的東西是不是真懂了?我們學一遍以為我懂了,學兩遍,我懂得不錯,很多了,不是這個標準。標準是:你所學的,你有沒有落實到生活?落實到生活,你是真的懂;沒有落實到生活,你要反省,你並沒有懂。這個對我一生幫助非常之大,為什麼?讀書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以為我懂了,叫強不知以為知,這是讀書人的通病,古人也不例外。

  這個檢驗的方法對我們就很大的幫助,只要我還沒有做到,我就知道沒有真懂。譬如我們今天念的這一句,念阿彌陀三字,滅無始重罪;念阿彌陀一佛,成無終福智。我們懂了沒有?好像是懂,其實沒懂。為什麼?要真懂,這還得了!我每一秒的時間我都怎麼?我都不肯浪費,那就叫真懂。一天到晚還雜心閒話,念了幾句佛,幾句佛號,這不是真懂。真懂的時候分秒必爭,決定不會浪費一分、一秒鐘的時間。我這一秒鐘成就我無量無邊的福報,哪有時間跟你講閒話?這真懂。所以說真幹的人就真懂,不幹的人沒懂。章嘉大師這個教誨對我的利益太大了,就用這句話檢點是不是真的明白、真搞清楚了。

  這個經是不是真懂了?我這一次是第十三遍,前面十遍是講《無量壽經》,沒有講註解,這後面三遍是講註解,連經、註解一起講。是不是全懂了?沒有。為什麼?遍遍都有新的意思出來。說明佛經這個意思無盡無量,你讀一遍,出來一點,再搞一遍,又出來一點,永遠沒有止境的,這是世間典籍沒有的。它是活的,其味無窮,理事深廣沒有邊際,這個是佛經所以稱之為寶,為什麼?它從自性流出來的。世間典籍是從阿賴耶識流出來的,從意識流出來的,所以它有範圍,它有邊際、有止境。如果是現在人的文章,都從煩惱習氣裡面流出來的,他的東西一看,一遍就懂了,不要看第二遍,第二遍不會有新意思。古書百讀不厭,它的有深度。佛經更是沒有邊際,從初發心一直念到成佛都念不厭,有這麼大的攝受力量。

  我們現在可以說,搞了這麼多年,沾了一點邊,對它認識了,對它明白了。這古人所謂的,「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佛的經典跟世間典籍,我們中國《四庫全書》一比,佛經味道濃。古人的典籍,特別是經,經史子集,經,真正是百讀不厭。但是佛經,千遍萬遍你永遠不會厭倦,千遍萬遍還有新的意思出來,價值在此地。一定要有誠敬心,要有恭敬心,要有尊重的心,你才能夠體會得到。心浮氣躁,不但你讀不懂,聽也不懂,甚至於聽到沒有感覺得歡喜,沒有感覺得有受用。一遍聽了,下一次再不聽了,佛經我聽過了,佛經我看過了,不值得再看第二遍。這要用章嘉大師的標準檢驗就明白了,為什麼?你沒懂,法味沒嘗到。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一四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