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30日 星期六

「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沒有真正修行人講解,完全是自己的見解,看不懂

「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沒有真正修行人講解,完全是自己的見解,看不懂


  自性不是三種現象,能變三種現象,這個妙!科學對它沒有辦法。怎麼辦?怎樣才能證得?大乘經裡頭佛常說,「唯證方知」。用什麼方法證?要用禪定的功夫,科學、技術、儀器都對它不起作用,再精密的儀器都沒有辦法偵測到它。佛說只要你真正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也就是說,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就見到。這見性,見性就成佛,就不叫你是凡夫,叫你做佛陀。人人都能見性,只要你放下就行,你放不下見不到,放下就見到。科學家今天的成就到了見性的邊緣,他就是見不了,他一放下他就見到。這是佛法深妙之處,學佛的人從來不知道佛法是高等科學、高等哲學,不知道。這些科學家、哲學家提出的這些研究報告,我們看到了、聽到了,才恍然大悟,我們深入經藏,原來是高等哲學、高等科學。

  這是說有形相的世界,還有沒有形相的世界,及不著者,不著者是沒有形相,用這個做比喻。盡以為塵,那這個塵數還得了!是真正的無量無邊、無盡無數。一個塵算一個劫,釋迦牟尼佛說他成佛以來比這個劫還多,多到什麼程度?復過於,過是超過,此就是前面的比喻,一塵一劫無量無邊、無數無盡,他還超過這個。超過多少?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這是說他成佛,這話我們能相信嗎?

  我初學佛的時候,認識一位當時台灣大學的教授,他不當教授了,他開書店,去做生意、做買賣,發財了。那時我剛剛學佛,他告訴我,他看過佛經,看過《金剛經》,他說釋迦牟尼佛是全世界會說大話的第一人,真高明。像這種大話別人說不出來,佛能說得出來,說時間之長,他能這樣說話。大學教授,很有名的教授,看過佛經,讀過《金剛經》,他告訴我,《金剛經》裡所講的東西像兩桶水倒過來倒過去,沒什麼意思。惠能大師聽《金剛經》大徹大悟,作佛去了;這個大學教授讀《金剛經》,他得到的是這麼東西,兩桶水倒來倒去,毫無意義。這就顯示大經裡頭所說的,「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這個智是世間智慧。這是大學教授,不能說他沒智慧,世間智慧,沒有真正修行人給他講解,他看不懂。

  這個教授不在了,他大我十幾歲,如果要在的話,差不多一百歲了,不在了。開書店,專門印古書,印中國傳統的古書,那時最初印十三經、印二十五史。我對這個東西很喜歡,在他家買這些書,跟他很熟悉。賺的錢不少,賺的錢什麼?買房子,公寓房子一層一層。我聽說,我那時候出家的時候他開店差不多有十年了,聽說買了有五十多個單位,變成房地產商了。沒有多久聽說他過世了,你說有什麼用?沒有一個單位房子他能帶走,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天天操這個心,到最後一場空,走了。所以人庸庸碌碌忙了一輩子,最後空的。他遇到我也算是有緣,但是不懂佛法,遇到經典看不懂,完全是自己的見解,批評經教,說釋迦牟尼佛是世界上說大話的第一名。這是他告訴我的,會說大話。

  所以這個比喻說來,我們能相信?能相信。為什麼?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不就解決了!本來是佛,這一點都不假。只是我們一念不覺,迷失了本性,變成這個樣子,這相上迷了,性上沒有迷。諸佛如來從自性上說,那就是本來是佛,釋迦如是,彌陀亦如是,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個不如是。我們從這個道理上明白了,明瞭之後,我們這種真誠恭敬心才生得起來,毛病習氣自然就減輕了。下決心要把它斷掉當然是最好,那成就快速;縱然沒有動這個念頭,它自然就輕了,理通了,事就明瞭,不再執著、不再分別了,至少這兩樣是可以做到的。對人、對事、對物只要做到不分別、不執著,你就非常快樂。為什麼?煩惱輕了。煩惱輕智慧一定就上升。煩惱跟智慧是一體的兩面,中國人講陰陽,智慧是陽面,煩惱是陰的那一面,陰生陽就消,陽生陰就消。就像白天晚上一樣,白天,黑暗都走了,沒有了;晚上陽光沒有了,黑暗又現前了,就這麼個道理,互相消長。

  所以佛的經教對我們大有好處,我們天天讀誦,恭恭敬敬的讀,全在恭敬心。印光大師說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你得十分利益,百分誠敬你得百分利益,你有幾分誠敬心,你得幾分利益。不誠不敬,像我遇到那位教授,一點誠敬心都沒有,所以他讀經一絲毫利益都得不到,這是我們一定要懂得。現在像這些教授他們的態度的人很多,總是喜歡批評、懷疑、批判,完全用自己的意思。佛經一展開,開經偈,開經偈裡頭「願解如來真實義」,這句話他不懂!所以真不容易。淨宗尤其難信,你不把道理搞清楚,那個疑的根不容易斷掉。

  我們再看下面文,「又如來見諸眾生,樂於小法。德薄垢重者,為是人說,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華會上世尊對根熟的眾生說,老修,也一直跟著釋迦牟尼佛到法華會上,跟了他四十二年。你看,阿含十二年,方等八年,二十年,再加上般若二十二年,四十二年。跟佛四十二年,佛給你講真話,給你說久遠劫就成佛了,久遠劫實際上就是本來是佛。但是跟初學的人講不能這樣說法,這樣說法,他說你這個人頭腦有問題,神經不正常,怎麼會說這種奇奇怪怪的話。所以說見諸眾生,樂於小法,你跟他說小法,他很喜歡。小法是什麼?人天法。在中國這個社會,古時候你給他講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他讚歎你說得好,這人天法,小法。你跟他講十善業道法好,他很歡喜,他能接受;你跟他講因果,善有善果,惡有惡報,他能接受,他歡喜。你跟他講要超越六道輪迴,他聽不懂;超越十法界,他更聽不懂。

  所以對於一般人,佛怎麼說?我少年出家。他十九歲出家去參學,學了十二年,印度所有的宗教他都學過,所有的學派他也學過。釋迦牟尼佛少年時候好學,廣學多聞,聽到哪裡有好的老師,一定要親近。十二年,十九歲到三十歲。到三十歲這一年,大概所有這知名的這些學派、宗教統統學過,所以他的知識也是集大成。這為我們示現,表演給我們看的,集大成。他不是在家裡冥想出來的,不是,他到處學習,就跟五十三參一樣,真學。到三十歲這一年,大概能學到地方全部都學過了,沒地方再學了,這在菩提樹下入定。古印度無論是宗教、無論是學派,他們有個特色,就是全都修禪定。所以印度的文化比我們中國高,中國沒有禪定,它有禪定。禪定有什麼好處?在定中能夠突破六道裡面的空間維次,也就是說,在禪定裡面你能見到六道,上面可以看到二十八層天,看到非想非非想處天,下面能看到地獄。那些障礙完全沒有了,你統統能看見,二十八層,欲界六層,色界十八層,無色界四層,清楚!所以印度宗教都知道,印度的學派也知道。他們的智慧,現在講這種科學常識從哪來的?從禪定當中得來的,但是只限於六道。

  像世尊這樣好學的人,我們一定會想到,這六道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會有六道?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這些問題我們都會想到,我相信世尊也會想到。但是這些問題,在當時印度,無論宗教界、學術界都沒有辦法答覆你。他們講般涅槃,是把四禪天四空天認為是涅槃境界,就是清淨寂滅,這到頂了,沒有更高的。世尊要有這種概念的話,他一定還要往更深層去尋求,那就是入更深的禪定。因為古印度這些禪定,它只有八個等次,色界的四禪,無色界的四定,總共只八個層次,最高的是第八層次的定,最低級的是初禪,初禪你就見到初禪天,二禪你就能見到二禪天,你得到這個定你就能見到。欲界也有禪定,但是禪定沒成熟,叫未到定,他修定,還沒有達到初禪的境界,到初禪境界就超越欲界。

  所以佛在菩提樹下尋求更深層次的禪定,這大定。四禪八定是小定。四聖法界的禪定不是究竟的,比四禪八定高,阿羅漢第九定,《楞嚴經》上看到的;辟支佛比阿羅漢又高,那個第十個境界;四聖法界裡面菩薩,比聲聞、緣覺又高;四聖法界裡面的佛法界,那最高的,僅僅是無明沒破,見思、塵沙全斷了,他破一品無明就超越十法界,就證得一真法界,就是實報莊嚴土。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的,肯定是自性本定,在這個層次裡面不可思議,他證得的是什麼果位?《華嚴經》上講的妙覺如來究竟位,不在實報土,他在常寂光。這在禪宗裡面所謂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全明白了。

  出定之後開始教學,沒有出定之前,他在定中跟這些法身菩薩開會,做了一次報告。報告什麼?報告他所證得的究竟圓滿的境界。這份報告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多長的時間?我們人間的時間二七日,十四天。但是在定中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時空都不存在。《華嚴經》的分量多少?龍樹菩薩在龍宮看到的原本,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這部經我們地球裝不下,不但地球裝不下,你看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個大千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區,就是娑婆世界,整個娑婆世界也放不下,不可思議,沒有法子想像。龍樹菩薩從龍宮裡面帶出來的《華嚴經》,就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那是什麼?《華嚴經》的目錄提要。像我們看《四庫全書》一樣,《四庫全書》目錄提要,現在精裝五冊。全書,全書一千五百冊。我們沒看到,看到目錄提要。世尊有能力在我們兩個星期完成圓圓滿滿這份報告。所以不見性則已,見性之後真正是智慧神通不可思議。這是什麼?全是自性裡頭本有的,不是從外來的。

  記住,「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你要求真東西,要自性當中求。心外求法錯了,心外沒法。連釋迦牟尼佛講的這個東西都要回歸自性,你才有悟處。你不能夠,佛經上的術語叫「消歸自性」,不能消歸自性,那是什麼?常識,常識是心外之法。你看得很多、記得很多,我們今天講常識、知識,不是智慧。知識跟智慧是兩樁事情,智慧是從內心生出來的;知識不是,知識從外面,見聞覺知,從這來的。你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所記得的,中國人叫記問之學,這是知識。東方人重視智慧,不重視記問之學;重視悟處,開悟,不重視記得多少。

  幼年的時代,孩童的時代記憶力好,讓你多背書,目的不是在記憶,這個要曉得。目的是什麼?目的是叫你不要打妄想。因為你不背書,小孩也會胡思亂想。胡思亂想很傷人,不好,養成習慣很糟糕,所以叫你去背書去。真正目的是把妄想打掉,那個記憶是附帶的,不重視記憶,重視開悟,重視開智慧。開智慧一定是清淨心,清淨心生智慧。所以記東西太多的時候,也把智慧的門堵塞了,不開智慧。把所記的東西消歸自性,全變成智慧,就得用這道手續,一定消歸自性,回歸到自性去。

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五二集




2019年11月29日 星期五

一句阿彌陀佛:一切諸佛、一切法都念到 | 從阿彌陀佛生一切法:一切諸佛所說之法都是從無量覺流露出來的

一句阿彌陀佛:一切諸佛、一切法都念到 | 從阿彌陀佛生一切法:一切諸佛所說之法都是從無量覺流露出來的


名號我們現在大致上可以清楚、可以明瞭,名號功德確實不可思議,不僅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的總綱領,實際上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所說一切法門的總綱領,也就是說,從阿彌陀佛生一切法。我們不要想阿彌陀佛那個人,想阿彌陀佛的意思,阿彌陀佛是梵語,翻成意思是無量覺。哪一個成佛的人不是無量覺?所以無量覺是一切佛的總名、同名,只要成佛都是無量覺,那一切法都是從無量覺裡頭流出來的。西方法藏比丘成佛了,就用這個做佛名,就用阿彌陀做名字。阿彌陀同時是一切諸佛如來的共名,總的名稱,所以念一句阿彌陀佛是一切諸佛都念到,一個都不會漏,念一句阿彌陀佛一切法都念到,一切諸佛所說之法都是從無量覺流露出來的,道理在此地,你這才真正把總綱領抓到了。所以這句佛號為什麼有那麼大的威力!

  台灣大學現在的校長,李校長,他有一個報告,有一個光碟我看過,我相信有的同學看過。他實驗小朋友手指識字,不要用眼睛看的,我們寫一個字,用紙把它包,包很多層,包在裡頭,根本他就不知道,讓他用手去摸,不管他認不認識,他知道那個字的樣子,他就照那個樣子寫出來,然後拆開來核對,果然是一樣。只有這個「佛」字,小孩摸不到。你寫個佛字,小孩摸的時候,他告訴你,他說完全放光,只看到一片光明,裡頭的筆劃看不到。那個佛字把人字邊去掉,一個弗字,行不行?行,他一樣把它寫得很清楚。所以他覺得神聖的東西不可思議。連名號功德都產生這樣作用,你寫個「阿彌陀佛」,他摸不到,一片光明。做了很多實驗,最成功的小朋友,他說九歲到十二歲能力最強,有的小朋友五、六歲都有,大概到十五、六歲以後,慢慢他能力就消失掉了,手能看。佛法裡面講六根互用,不就是這麼個道理嗎?他那個光碟我們這裡有,找個時間可以看看他的報告。他最近這些年來專門研究這些東西,從這些裡面得到很多信息。他也研究催眠,催眠裡面得的信息有的時候很可靠。

  我們從二百三十三面第三行當中看起,「於是秦譯原文應是一心不亂專持名號,正同於唐譯之繫念不亂,亦復與本經一向專念同旨。彌顯持名妙法,從果起修,果覺因心」。這兩句非常重要,因為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是果德,是果號,用佛的果號做我們現在的因地心,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不二,這個道理不難懂。所以「他力冥加」,你就能得到阿彌陀佛加持,不但阿彌陀佛加持,我們能夠想像得到,也能夠相信,不會懷疑,得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加持,就這句名號。你念其他的名號,我們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得到釋迦牟尼佛的加持,不一定得別的佛加持,因為他跟別的佛沒有關係,阿彌陀佛是跟每一尊佛都有關係,他無量覺。釋迦牟尼佛的名號,能仁寂默,它不是無量覺,所以它有侷限;阿彌陀佛名號是普遍,沒有侷限,遍法界虛空界。統統都是果德,一個是果德的圓滿,一個是果德的局部。所以名號功德你要認識,你才真正相信它的加持,你就能感受到加持的功德。你對它懷疑,你對它不認識,它雖然加持,你一點都感覺不到;真正認識,真正能夠得到加持。現在國內、國外常常有附體這種現象出現,什麼樣的冤親債主也不敢附你的身,為什麼?有阿彌陀佛加持你,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得阿彌陀佛加持就是得一切諸佛加持,一切諸佛既然加持,龍天善神哪有不保佑的道理,不可能,這便宜佔大了,自己一定要知道,所以這不可思議。

  「《要解》云: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見思煩惱沒斷,「隨其或散或定」,定是定課,像早晚功課,定課,散是定課之外,念佛。定課不要替自己定得太多,定得太多做不完生煩惱。無論學什麼,世出世間法一個道理,由少而多,由簡而繁,不要一下搞那麼多。開始念佛,早晚課定一千聲佛號就很好了,不要定得太多,然後慢慢增加,這是進步。如果一下就定得很多,一天定個三萬聲,念不了,再打對折,這個不是精進,這是往下退。所以循序漸進的好。「於同居土分三輩九品」,這是往生到極樂世界,執持名號,未斷見思,生凡聖同居土。「可見眾生但能信願持名」,條件就這麼簡單,你要真信,你要真願意往生極樂世界,要真願、要真念佛。不論念多少聲,那個心要真心,不夾雜妄想分別執著,這就是真心,所以定課就不在多少。祖師大德教人早晚課誦用十念法,時間短,容易攝心。十念也有好幾種,印光大師教導我們也是用十念法,他的十念就是十聲佛號。提倡三個清楚,念得清楚,念不要快;聽得清楚,自己念自己聽;記得清楚,記數,每一聲佛號知道是在這十聲裡頭的第幾聲。這樣用心,妄想雜念不容易起來,對治妄想雜念的。

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十九集




佛菩薩為什麼不治我們的病:還能承受讓你受,消業障 | 真到危急,就來幫你一把

佛菩薩為什麼不治我們的病:還能承受讓你受,消業障 | 真到危急,就來幫你一把


  今天上午美國夏威夷修藍博士來訪問,這是一個用夏威夷土著古老的醫療的方法,治好很多很多人。這個道理跟佛經上講的完全相同,他能夠用它來治病。我們跟他用的這個道理,我們不是治病,也可以說也是治病,我們治比他那個病更嚴重的病,我們要斷煩惱、要消業障、要成佛道,比它大得多,是一個道理。他來,也算跟佛結了緣,跟淨宗結了緣。這個法門,他那個是意念集中、專注,把病人跟自己用觀想的方法合成一體。我跟病人是一體,那病人現在是哪些地方有病,那就是我自己有病,我用心理、用觀想把這個帶著病毒的細胞恢復了正常。我恢復正常了,得病的人他也恢復正常了,為什麼?一體。他說這是他們治病最重要的一個祕訣,如果不能真正合成一體,你就辦不到。真合成一體,這是什麼?這是愛!我們中國古時候有,叫母子連心。母親心裡頭有兒子,兒子心裡頭有母親,兩個人的互動,有心靈的感應。這中國古書上都有記載,不是神話,這是很正常的現象,跟夏威夷這個方法完全相同,同一個道理。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跟諸佛如來是一體,諸佛如來有沒有這個本事治我們的病?當然有。那為什麼不照顧,我們現在病很苦,為什麼不來照顧我們?我們造的業太重了。受一些苦難是什麼?是消業障,這不能不知道。佛菩薩還是慈悲,在旁邊看到,真到危急,他確實就來幫你一把。你還能承受就讓你受,為什麼?對你自己有好處,你的業障消除一分,你的境界就提升一分,道理在此地。總得要覺悟,總得要明白。中國古人常說「吃虧是福」,今天我們可以說,受一點苦難是福,好事,不是壞事。

  災難,有人跟我說,我聽了覺得有道理,說這個災難是一九九九年要爆發的、二000年要爆發的,一直推遲,推到現在。這是什麼?這是諸佛菩薩的慈悲,是一切神明的慈悲,推遲,希望你要覺悟、你要回頭、你要改過、你要懺悔。現在麻煩了,推遲怎麼?推遲,你什麼都不相信,因果報應不相信,佛菩薩、神明都不相信,變本加厲,惡業愈造愈嚴重,那沒辦法,那佛菩薩不管了,不管報應就現前。這也挺有道理。人不可以不回頭,不回頭走的是地獄道,太苦了。所以四十八願我們讀過,確實願願皆為眾生,「是故必然酬願度生」。

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四六集



2019年11月11日 星期一

阿彌陀佛第一,其他的萬事萬緣都不重要——往生極樂世界你全都得到

阿彌陀佛第一,其他的萬事萬緣都不重要——往生極樂世界你全都得到


  【聞我名已。皆悉逮得清淨。解脫。普等三昧。諸深總持。住三摩地。至於成佛。】

  請看念老的註解,「右章中,從至於成佛以前,表第四十四普等三昧願。定中以下,表第四十五定中供佛願。從第四十四以下諸願」,以下五願,「皆為彼國以外,他方菩薩,聞彌陀名,得殊勝法益之願」。這不是凡夫,對他方世界菩薩說的。十方諸佛剎土,菩薩煩惱習氣重,在修學過程當中有進有退。那如果要想真正不退轉,選擇西方極樂世界是最好、最理想的方法。但是要有緣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了解極樂世界的狀況,他才能生信解。這個五願,第一,就是四十四,「為聞名得諸三昧,至於成佛之願」,從得三昧到成佛。「逮者,及也」。《易繫辭》說的水火相逮,就是水火相濟。「註曰:水火不相入,而相逮及。又逮者,追也」。據《會疏》的意思,是令聞名之人,「即時得諸三昧,故言皆悉逮得」。『逮得』是當時馬上就得到,這個功德不可思議。《會疏》裡頭說得好,讓聽到阿彌陀佛名號的這些人,這些人是菩薩不是普通人,聽到這個名號即時就得到像此地所說的三昧。

  《宋譯》本裡面說,「所有十方一切佛剎」,這說得詳細。「諸菩薩眾,聞我名號,應時證得寂靜三摩地」,應時就是即時,就能證得。「其中應時證得」,也就是皆悉逮得的意思。「清淨者,所住之三昧,無染無著,故曰清淨三昧」。『三昧』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正定。「三」翻作正,「昧」翻作定,正定。定的境界、能量是相同的,修定的方法不一樣。我們從念阿彌陀佛名號得的定、聽到這個名號得的定都叫做念佛三昧,是因念佛你才得定的。那我們念了很久沒得定,這什麼緣故?我們不是至心稱念,經上常說「至心稱念」,你一定就得到。不是至心,我們念佛的時候有妄想、有雜念、有間斷,跟大勢至菩薩定的標準相違背。大勢至菩薩教人,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那就對了!

  都攝六根是什麼意思?換句話說,放下萬緣,就是都攝六根的意思。眼從色那裡收回來,耳從音聲收回來,都攝了。觀音菩薩用這個方法,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我們是聽外頭聲音,觀世音菩薩聽裡頭,裡面是自性,不聞外頭聲音聞自性,自性是寂靜音,這就不一樣了。攝是攝受,把它收回來,跟孟子所說的「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也是這個意思。收心,心要專一,心不能往外頭亂跑。凡夫的心隨著六根向外跑,眼喜歡看色,耳喜歡聽音樂,舌喜歡嘗味,鼻喜歡聞香,全往外頭跑。外面叫六塵,它起染污。往外跑引起你的貪心,聞不到時生瞋恚心,愚痴,統統生起來了。所以往外跑是造業,造什麼業?造輪迴業。增長自私自利,增長貪瞋痴慢,這輪迴業。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回頭,回頭是岸。回頭之後專念阿彌陀佛,叫淨念相繼。什麼叫淨?沒有染污叫清淨,沒有分別叫清淨,沒有動搖叫清淨,要用清淨心念佛。淨念,我們平常講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懷疑;或者說沒有妄想、沒有雜念、沒有懷疑,這叫淨念。

  這樣念佛跟佛相應,容易得定,得定叫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有淺深,功夫有淺深不等。最淺的是功夫成片,這最淺。最淺就決定得生,功夫打成一片了。也就是說,你的心裡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你沒有妄想、沒有雜念,這才叫成片。還有妄想,還有雜念,這個一片沒有,往生沒有把握。全靠臨命終時最後一念是不是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就能往生。這句話說明助念很重要。助念,臨終提醒你,怕你忘掉。但是真正念佛人不希望人助念。為什麼?助念有好處,也有不好處,人多太雜反而不容易得清淨心。最好是自己平常功夫念到功夫成片,往生的時候,知道什麼時候走,自在的走。

(中略)

  念佛人一生所求的就是極樂世界,這個世間隨緣,不要認真。雖然是利益眾生的事情,得眾生有福報,沒有福報不能勉強。有福報緣自然成就,沒有福報,這個緣求是求不到的。求不到勉強求,沒有好處。勉強求,裡頭決定摻雜著名利心在裡頭,沒有名聞利養求它幹什麼?佛教導我們隨緣而不攀緣,這就對了。

  諸佛如來宣揚彌陀名號,一切諸佛如來講經教學,沒有不講《阿彌陀經》的。也就是說,淨土三經是一切諸佛一生教學當中必定要講的,別的經不講可以,這三部經不能不講。為什麼?與阿彌陀佛有緣的眾生;有緣是什麼?真正相信,真能夠理解,真正發心求生淨土,他決定成就,這是當生成佛的妙法。佛要不說這部經,那就是沒有慈悲心,真正有慈悲心的人,決定要說這部經。不但這部經要說,這部經一定是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多次宣講,一生決定不是只說一次。唯有多次宣講,知道的人多,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也多;往生的人多,成佛的人多。換句話說,佛講經教學是開成佛班,那個速度很慢,這個是最快速的保證班。但是這個班很容易修,很難相信,許許多多諸佛菩薩,諸佛是相信的,菩薩不相信。菩薩總認為修因證果,哪有這樣便宜的事情,一生當中就能夠證得究竟圓滿!這是他不能相信的事情。

  這個三昧,清淨三昧,無染無著,著是著相、執著,沒有染污、沒有執著,這叫清淨,清淨三昧。「如《會疏》曰:寂靜三摩地,無縛無著」。這個縛是染污的意思,它是煩惱的代名詞,好像人被繩索捆綁,不能動彈,不能自由;比喻凡夫被煩惱纏縛,不得清淨。著是執著。這些煩惱統統沒有。「又解脫者,所住三昧,離一切繫縛而自在,名曰解脫三昧」。解,念去聲。一般念解,解是解開,解是名詞;解就是解開了,做動詞講。『解』是把它煩惱解除,妄想解除,迷惑解除,叫破迷開悟。『脫』,脫是從果上講的,脫離生死,脫離輪迴,脫離愚痴,是說的這個。這叫解脫,解脫三昧。這個最低是對六道輪迴說的,什麼人證得?阿羅漢以上,他們見思煩惱解開了、沒有了,脫離三界六道。更深一層的是脫離十法界、是解脫無明煩惱,這個就深了。解脫無明煩惱,脫離十法界,這個人叫成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在《華嚴經》他不是究竟圓滿佛,他是分證佛,是真的不是假的。

  成佛,跟凡夫用心不一樣。六道凡夫用阿賴耶,妄心。四聖法界也是用阿賴耶,也是用妄心,他用妄心用得正。六道人用妄心用得邪,偏了、邪了,不正,所以變成六道輪迴。四聖用得正,完全根據佛法,也就是完全是依教奉行的人,他用的心雖然是阿賴耶,但是佛教他怎麼做的全做到了,佛教他不能做的,他絕對不會去做,所以他的形象很像佛。天台大師判六即佛,叫他做相似即佛,他是相似即。明心見性是分證即佛,他是真佛,沒有圓滿。到妙覺圓滿了,等覺還差一品,妙覺才圓滿。這個三昧有淺深兩種意思,果報不相同。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四四集



「又解脫者,所住三昧」,三昧就是正定,或者翻作正受,正常的受用,所住的三昧「離一切繫縛」,繫縛是煩惱的代名詞,一切煩惱都離開了,「而自在」,得到自在了,「名曰解脫三昧」。所以,解脫三昧是通名,無論用什麼方法,斷除煩惱而得自在,都叫解脫三昧。「如《會疏》曰:止觀無礙,故名解脫」。止就是停止,妄想、雜念要停止,觀,觀是看破,止是放下,看破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賢首國師《還源觀》中所說的五止六觀,叫我們應該放下的都要放下,放下之後你就明白了。為什麼我們看不出宇宙人生真相?我們的煩惱、習氣、善惡業這些東西障礙了,讓我們見不到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就是自性的體、相、作用,所以觀諸法實相也就是明心見性,言語不同,境界是相等的。所以止觀無礙,止不礙觀,觀不礙止,止觀同時起用,這就是解脫,這就自在了,沒有障礙。

  「又曰念佛三昧,能除一切煩惱,能解脫生死,故須名清淨解脫三昧」。這是專指念佛,念佛三昧是把起心動念,無論是善念惡念、有念無念,全歸到阿彌陀佛,這叫念佛三昧。心中只有阿彌陀佛,口中只有佛號,其他念頭統統放下。也就是覺明菩薩所說的,《西方確指》覺明菩薩教導我們,念佛祕訣是「不夾雜、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沒有妄想、沒有雜念。不懷疑,真正相信西方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念佛人發願求生淨土,臨命終時阿彌陀佛決定來接引,沒有絲毫懷疑,這樣的人功夫一定能得三昧。三昧之淺者就是功夫成片,深一層的事一心不亂,更深一層的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生實報土,事一心不亂生方便土,只有功夫成片,生凡聖同居土。極樂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但是四十八願第二十願說得很清楚,所有一切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皆作阿惟越致菩薩」。小本《彌陀經》上也說,每一個往生極樂世界的人,都是阿鞞跋致菩薩。換句話說,極樂世界雖有四土三輩九品,實際上是平等法界,這個平等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加持。

  我們現在這個地方念到四十四願,四十八願還沒念完。四十八願就是阿彌陀佛的本願,阿彌陀佛度一切眾生的弘願,四十八願願願都兌現了,不是虛願。我們要想了解西方極樂世界,世尊為我們介紹的這部經,這部經的核心就是四十八願。前面四十三願是專對念佛往生這些人說的,從四十四,這個普等三昧願,一直到第四十八,特別為他方菩薩說的。極樂世界的莊嚴殊勝,他方菩薩聽到了,到極樂世界去參學,提升他們的境界,是為這個而發的。這個五願當中的第一願普等三昧,普是普遍,等,跟誰等?跟諸佛如來等,跟阿彌陀佛等,這個不可思議。這就說明,為什麼諸佛剎土菩薩一定要到極樂世界去參學,是為這樁事情來的,到極樂世界,他的品位大幅度提升了。

  念佛三昧,這就講專念阿彌陀佛,能除一切煩惱,能解脫生死。這念佛人,真正念佛,這兩句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故須名清淨解脫三昧。下面給我們說普等,「普者普遍,等者平等。《悲華經》謂之遍至三昧」,這個遍有普遍、平等的意思,遍至,這都是講念佛三昧。「《芬陀利經》謂之普至三昧」,普至跟普等的意思相同。宋譯經本裡頭說「普遍三摩地」,也是這個意思。唐譯本裡面「謂之平等三摩地門」。「《會疏》釋曰」,《會疏》的解釋說,「若依諸師,但是菩薩所得三昧名也」,種種不同的名,意思完全一樣。憬興法師說,「普者,即普遍義。等者,即齊等義」,就是平等,等齊。「所見普廣,佛佛皆見」,普是普遍,廣是廣大,佛佛皆見,「故所住定」,這個定的名字就叫「普等」。「玄一云:由此三昧力,普見諸佛世界,故言為普。平等現見,無所不見,故言為等」。平等現見,無所不見,這是諸佛如來。這些菩薩到極樂世界,得到阿彌陀佛的加持,他的智慧、神通、道力可以跟諸佛平等。

  底下是念老的話,「若約選擇本願正意」,這是就選擇本願正意來說,「則是念佛三昧德號也」,這些名詞統統都是念佛三昧。「普謂普遍,凡聖通入之義」,佛入這個境界,菩薩也入,凡夫也入,這是普義。「等謂平等,念一佛功德,等同一切佛之義」,這個一佛是阿彌陀佛。念一佛的佛號,所得的功德等於念一切諸佛名號相同,為什麼?彌陀名號裡頭,圓滿具足一切諸佛名號。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是梵語,把它翻成中國的意思,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合起來無量覺。無量覺就是成佛了,沒有成佛不能稱無量覺,無量覺跟無上正等正覺的意思相同,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一切諸佛如來的通稱。所以,阿彌陀佛是一切諸佛共同的名號,哪一尊佛不是無量覺!所以念這一個佛名,是所有一切諸佛全都念到了,一個也不漏。阿彌陀佛是平等佛,阿彌陀佛一即一切,這一個名號就是一切諸佛名號,一切諸佛名號就是這一句名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從這些地方可以體會得到,念阿彌陀佛就行了。十方諸佛、淨宗這些祖師大德,都教我們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有道理,這個話不是隨便講的。

  《菩薩念佛三昧經》這個裡頭說,「譬如眾生,若依須彌金色之邊」,這用須彌山做比喻,須彌山四寶所成,你依須彌山的邊,邊是金色的,「其身即與彼山同色,所以然者,山勢力故」。你在這個山的邊緣上,山是金色,你也沾了光,你的身體也變成金色。什麼緣故?你一靠近山邊,這是緣、是感,山肯定有應,感應道交。你沾染了它的氣氛,所以這是山勢力故。「又如諸水,悉入大海,同其一味。所以然者,以海力故」。陸地上無論是江、河、湖泊,這些水都往下流,下面是什麼?下是海平面,陸地上的水統統流入大海。在陸地上,水的味道不一樣,有甜的、有淡的、有酸的,各種不同的味道,流入大海同其一味。海水是鹹的,一切江河的水流到海裡頭,統統變成一味。所以然者,以海力故,海的勢力很大,能容一切水流。下面說,「若人得念佛三昧,亦復如是」。人念佛,如果得念佛三昧,你肯定沾了佛的氣分,就像前面舉的比喻一樣,這是普遍之義。「《文殊般若經》云: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這個地方都是指的阿彌陀佛。《讚阿彌陀佛偈》裡面有這樣一句,「我以一心讚一佛,願遍十方無礙人」,這是平等的意思。普遍、平等,所以稱為普等。

  「《會疏》以清淨三昧、解脫三昧、普等三昧為念佛三昧」。這三個名詞把念佛三昧的功德顯示出來了。念佛人的心清淨,念佛人自在,少煩少惱,煩惱少智慧一定增長。普,沒有一個,沒有一個人不等於諸佛如來,這是何等的殊勝。這三個名詞來解釋念佛三昧。「蓋念佛三昧為寶王三昧」,寶,人之所愛,寶中之王、寶中之寶,稱寶王三昧。一切三昧,念佛三昧是第一,這叫寶王三昧。我們不知道,或是知道了印象不深,為什麼?沒有把念佛這樁事情真正提起來。我們的念佛或有或無,常常間斷,念佛的時候也是雜心念佛,沒有專心念佛,專一沒有。什麼時候念佛沒有雜念、沒有妄想,一心專注?什麼原因?不知道念阿彌陀佛的好處,不知道,一直到現在都還不知道。如果知道了,你會把別的都放下了。

  為什麼功夫不得力?對於這句佛號真正是不了解,知道它是好,好在哪裡不曉得,好到什麼程度,不知道。所以沒有把這個事情當作一樁事情,認為眼前許許多多事都還超過阿彌陀佛,所以把阿彌陀佛放在第二。真正認識清楚了、真正搞明白了,知道阿彌陀佛第一,其他的萬事萬緣都可以放下,都不重要。《無量壽經》上所說的,只要你往生極樂世界你全都得到,到極樂世界有什麼好處,這本書上所說的都是。沒有認識的人不肯真幹,真正認識的人他真幹。你對於淨宗、對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了解多少,完全看你能行多少,那就是你了解的,你沒有做到的,你完全不了解。在一切典籍當中,將極樂世界介紹得清楚、明瞭,無過於這部經、這部註解。這是淨土第一經,這個註解是淨土第一解,能不在這上下功夫嗎?還有時間去搞別的嗎?我們在此地要生慚愧心,要真正懺除業障。我們業障沒放下,天天在造。造的業障太多了,念佛的時間太少,敵不過業障,所以沒有感應。我們功夫要能伏住業障,感應都現前了。

  念老在此地告訴我們,《會疏》用清淨、解脫、普等為念佛三昧,「念佛三昧為寶王三昧。具是一切三昧功德,自當同具種種三昧之名。三昧,即三摩地,譯為正定」,佛菩薩所修的。「正受」,正受是正常的享受,是什麼?就是經題上所說的「清淨平等覺」,這是正受。念佛人的覺就是念阿彌陀佛,心地沒有染污就清淨,沒有動搖、沒有妄想、沒有雜念就是平等。清淨平等是真心,真心就是清淨平等,這個心起作用就是覺而不迷,稱為大覺。釋迦牟尼佛證得了,諸佛如來證得了,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等於證得了,這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加持。等於證得,換句話說,你不久就真正證得了。

  「總持」是我們中國人翻的,梵語叫「陀羅尼」,翻成中國意思叫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義。我們中國人說抓到總綱領、總原則了,在印度術語叫陀羅尼。「謂持善不失」,他執持善法不會失掉,「持惡不生」,永遠不會生起惡法。「並能持無盡義」,無量無邊、無數無盡之義理,深妙的法門,全在其中,這叫總持。「深妙之總持,故曰深總持。十方菩薩,因聞名故,得諸三昧,與深總持,安住定中,得成正覺,故曰至於成佛」。成佛就是成正覺,或者是成等正覺,這都是說成佛。這個總持都是這一句名號,顯示出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十方菩薩有緣才能聞到。有緣不容易,自己善根福德因緣不具足就遇不到。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四五集



2019年11月6日 星期三

位次不能不知道:知道位次,不敢生傲慢心,自然會謙虛,會勉勵自己要精進

位次不能不知道:知道位次,不敢生傲慢心,自然會謙虛,會勉勵自己要精進


  我們今天學佛學這麼多年了,有沒有證到初信?沒有。為什麼沒有?我們這五種見惑沒破,還是執著身是我,還是執著一切法對立,我跟人對立,我跟事對立,我跟一切萬物對立,這個對立是邊見,錯誤的。真正大乘教裡面,小乘教不對立,他事上做到了,理上沒有透徹,為什麼要放下邊見、見取、戒取,為什麼要放下?他做到了,事上他做到了,理上沒透,大乘理事統統透了,事上放下了,跟阿羅漢一樣,理比阿羅漢高,為什麼?他智慧開了,他知道為什麼。我們今天也知道,我們知道沒放下,這是什麼?這叫解悟,不是證悟。解悟從哪裡來的?從經教上來的,經讀得多,教聽得多,知道。知道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知道,我們也能說得出來,沒做到。佛法沒有做到就沒入門。

  清涼大師判《華嚴》四分,信、解、行、證,我們今天學佛做到哪?前面兩個字,信、解,只做到這兩個字,行沒有,證當然更沒有了。你看看,放下五種錯誤的看法,就是五種見惑,惑是迷惑,迷了我們的本性,證須陀洹,他有行有證。不能小看小乘,我們比不上他,小乘初果我們都比不上,人家真正有戒、有定、有慧,我們今天這三個都沒有。今天這個世間,小乘同學我們見過,我們有過往來,他們有戒,定慧少了,有戒沒有得定,就沒有證果;換句話說,須陀洹果沒證到,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小乘四果四向。我們見到不少,大概都是初果向,初果有沒有證得?沒證得。我位次不能不知道,知道位次,不敢生傲慢心,自然會謙虛,對自己會勉勵自己要精進、要努力。

  我們從解,解之後要真幹、要真證,有行有證,這才真正是佛門弟子。佛門弟子值得人尊敬,不但人尊敬你,諸天尊敬你;人沒有定慧,不認識你,天人他認識你,你證到什麼階層他都知道。真正須陀洹,諸天見到都恭敬,禮拜供養。換句話說,我們這五種見惑沒有能放下。所以真正在末法時期想成就,除了淨土信願持名這個法門之外,沒有第二個法門,這是我們要重視的。這個法門要有把握往生,還得放下;如果不放下,臨命終時絕大多數的人會產生障礙,這個障礙現前,你不能往生了。不能往生,你隨業流轉,你到哪一道去?看你最後那一念,最後這一念善念,你生三善道;如果是惡念,那就生三惡道,最後一念。

  最後這一念心要靠平常鍛鍊,養成習慣才好,養成一個善心善行的習慣,要把心量拓開。這樣的人學佛,我們不能保證他往生,我們沒這個能力,但是我們可以說,這個人來生決定不墮三惡道。雖然「我」還沒放下,他沒有貪瞋痴慢,沒有貪心,貪名、貪利、貪財、貪色,對世出世間一切法他沒有貪心,他絕不墮餓鬼;他沒有瞋恨,你毀謗他,你羞辱他,你陷害他,你障礙他,他沒有怨恨心,不生瞋恚,他就不墮地獄;他對於一切現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不迷惑,他不顛倒,他決定不墮畜生。這是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觀察一個人,這個人沒有貪瞋痴,這個人是個好人,五倫、五常、八德、十善他做到了,如果他一心念佛求生淨土,這個人決定得生。

  生淨土實在是無比殊勝,西方極樂世界有天人、有二乘,但是要知道有名無實,這一點不可以不知道,不能疏忽。有天人之名就是有同居土,有二乘之名就是有方便土,而實際上,實際上沒有。實際上,前面念老的註解八個字,「真實平等,如如一味」,這是極樂世界的真相。為什麼?「皆作阿惟越致菩薩」,一定要記住這一句,作阿惟越致菩薩,在我們這個本子四十八願的第二十願。阿惟越致菩薩是法身菩薩,我們這個世間有沒有?有,很少。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就是法身菩薩。禪宗裡說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教下講大開圓解,淨土宗裡頭講理一心不亂,名詞不一樣,境界相同,就是宗門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每一個往生的人,沒有見性的人,往生就見性了。怎麼見性的?阿彌陀佛願力加持你,無量劫修行的功德加持你,讓你到極樂世界就跟法身菩薩平等。十方世界諸佛如來對阿彌陀佛的讚歎憑什麼?就憑這個。這個事情我們要問,諸佛如來他能不能做到?能,佛佛道同,雖然能,他沒做。阿彌陀佛做到了,他想不想做?他要是想,他就打妄想,他就不是佛,他就墮落了。為什麼?法身菩薩六根在六塵境界上不起心、不動念,何況是諸佛如來?所以他會讚歎、會生歡喜,他不會起心動念。讚歎、歡喜也不是起心動念,所以這個境界叫不思議境界。我們無法理解,不但我們不能理解,沒有明心見性的三賢菩薩他們也不能理解,這稱為不思議境界。

  我們要明瞭,明瞭怎麼?我們就不會懷疑,我們信心具足。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是念佛功夫成就的祕訣。我們每天學習經教為的是什麼?斷疑生信。對知識分子來說,最大的障礙就是懷疑,如何斷疑生信?那就是世尊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天天勸我們,我們聽多了、聽久了,豁然大悟,明白了;如果不是長時間的薰修,這個疑斷不掉,疑會造成往生的障礙。所以我們深深相信極樂世界真實平等,真,不是假的;實,不是虛妄的;平等這兩個字在十方世界是眾生的希望,做不到,極樂世界做到了。極樂世界真平等,連長的相貌都相同,都一樣,這做到最徹底。我們在這個世間,雙胞胎的兄弟,一身相貌很像,細細觀察還有差別;極樂世界每一個往生的人,你細心去觀察,找不到不相同的地方,完全一樣,模樣就是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的身相完全相同。我們要問,完全相同,到極樂世界我們會不會認錯了人?相貌都一樣的,哪是阿彌陀佛?我們總會有這疑問。佛告訴我們,不必懷疑,到極樂世界,你就有神通,你就有智慧,你是用神通智慧來揀別、認識阿彌陀佛,不會認錯人。極樂世界樣樣平等,又隨心所願,這叫真正得大自在。

  世尊為我們示現的是幫助我們破迷開悟,他先做出樣子來,萬緣放下,給我們做示範,我們才敢放下,才真正歡喜向他學習。他幫助我們把這些煩惱習氣消除,性德顯露,示現在人間八十年,身行言教,無非是為這樁事情,這叫代眾生苦。他是做的示現,像在舞台上表演,我們這些凡夫是觀眾,看久了,聽多了,慢慢自己就覺悟,自己就放下了,放下才能契入。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八三集




2019年11月5日 星期二

心再細、功夫再微妙,也沒有辦法跟極樂世界比——極樂世界自性流出來的,十法界阿賴耶流出來的

心再細、功夫再微妙,也沒有辦法跟極樂世界比——極樂世界自性流出來的,十法界阿賴耶流出來的


「了諸妄心」,了是明瞭,諸是一切起心動念,連念佛都是的。但是我們今天要把念佛當真,為什麼?我們去極樂世界,去極樂世界再把這個放下。這是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一個工具,有個交通工具,沒有這個不行。了解大乘教義,我們用這個工具,我們也不執著工具,好,這個與性德相應,與阿彌陀佛相應。不明這個道理,我拼命執著,行,能往生,這了不得!你心裡頭執著任何東西都是六道輪迴,只有執著阿彌陀佛是極樂世界,因為六道裡頭沒有阿彌陀佛,六道裡頭沒有極樂世界。執著這個名號,他的果報就是極樂世界、就是阿彌陀佛,這個道理要懂。我們今天如果是用貪心,執著世間名聞利養,這個業是地獄,輕的是餓鬼,重的是地獄,決定不能執著。要執著阿彌陀佛,要求生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換個環境,那個地方是修學的環境,那個地方是最理想的生活環境,那個地方連罪苦的名都聽不到,何況有實!極樂世界的人沒有惡的念頭,一切不善的念頭他不生,他的心生都是善念,他的行為都是利他。利他才是真正自利,這個話佛講得太多了,菩薩祖師大德常說,我們也聽得耳熟,但是沒有放在心上,就是該放在心上的沒放,不該放的放了一大堆,這個錯了。

  為什麼利他是自利?自他是一,是不二。自是自性變現的,他還是自性變現的。你要不相信,想到這個夢的比喻,你在夢中不止一個人,夢中肯定有自己,不可能一個作夢的人沒有自己,大概沒這種印象,決定有自己,還有很多人,有你喜歡的人,有你討厭的人。你醒過來想一想,喜歡的、討厭的從哪來的?不統統是自性變現的嗎?醒過來之後立刻回光返照,整個夢境是一個心變現的,夢中的一切人,自性變的;花草樹木,自性變的;山河大地,自性變的,樣樣都是自性變的。自性變就是一體,自他不二,自他一如,所以利他是真正自利,這有道理的。換句話講,害他是真正自害,害自己,決定錯誤,因果的真理在此地,業因果報不是嚇唬人的,它是事實真相。換句話說,是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的結果,起心動念阿賴耶裡面就結種子,這個種子遇緣起現行,它就造業,業感得的果報,果報是自作自受,與任何一個人都不相干。這樁事情任何人也救不了你,佛菩薩不能救,你自己造必須自己受,也就是業要消掉。於是我們明白了,三惡道是消負面的業障。三善道?三善道消正面、消善的業障。為什麼?自性清淨心裡頭沒有善惡。善惡都是業障,善惡在六道,有三善道、有三惡道。自性清淨心不但沒有善惡,連染淨都沒有,四聖法界裡頭有染淨,沒有善惡。在實報土裡面,明心見性的菩薩叫法身大士,他們心真正清淨平等,沒有染淨,當然更沒有善惡。他們見一切人事物,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是自性的萬德萬能,能生萬法。眾生跟佛只有迷悟不同,其他沒有兩樣。

  佛陀的教育教什麼?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回歸本覺,你本來覺。所以佛有沒有東西給人?沒有。佛所講的、佛所行的,我們常說言教身行,言,給你講,他身體做到了,威儀有則,完全表現在他行住坐臥四威儀當中。怎麼個覺法?什麼是覺?你看釋迦牟尼佛一生,行住坐臥一舉一動,那就是覺法,是覺悟的人。他非常活潑,得大自在,毫無拘束,自然性德流露。包括我們前面讀過,極樂世界的道場樹排列得整齊,秩序是我們想像不到的美好,有沒有去畫圖、去設計?沒有,自然的。所以性德自然流露出來的是最美的,天上人間,心再細、功夫再微妙也沒有辦法跟極樂世界比。為什麼?極樂世界是從自性流出來的,一切眾生十法界是從阿賴耶流出來的,不一樣。阿賴耶是迷,是不覺;自性是覺,不迷,它怎麼會一樣!所以佛法什麼都不是,就是講自己。學佛就是認識自己、了解自己,自己到底是怎麼回事情,搞清楚、搞明白,這叫成佛了。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才曉得佛法是一切眾生所必須,不能不學的。你不學不知道自己,自己迷在六道裡頭,沒有方向、沒有目的地、沒有一個依靠,所以心雜亂,真的像一個人掉在茫茫大海當中,無依無靠,苦不堪言。佛的教誨像一條小船,它有方向、它有目標,它帶給你希望,讓你走出困境回到老家,這就是佛法,就是我們天天在學習的。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七七集




2019年11月4日 星期一

與 戒定慧 覺正淨 不相應,身心受折磨

與 戒定慧 覺正淨 不相應,身心受折磨


佛法修學,無論什麼法門,無論是哪一個宗派,大乘也好、小乘也好,顯教也好、密教也好,宗門教下,它有一個總原則,永遠不變的一個原則,就是戒定慧,就是覺正淨,這個不能變更。與這個相應,這是佛法;與這個不相應,那是魔法。佛同用一個魔字來說,魔是什麼?魔是折磨,你的身心受到折磨,心不安,心受折磨,身不安,身受折磨。與覺正淨相應,那是決定會得到身心安穩。這是我們學佛同修一定要認識清楚,我們的修學才會得到真實的利益。真實的利益不是升官發財,不是得到五欲六塵的享受,不是的。真實的利益就是得到心地清淨,智慧增長,對於一切人事物的境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真實的利益。明瞭之後你才懂得修因證果,這個門徑自然清楚了。這是真正想在這一生當中,在佛法裡能得到殊勝的功德利益,不能不知道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五十一卷 http://ft.hwadzan.tw/dv.php?sn=12-017-0051




2019年11月2日 星期六

魔障沒有別的:讓你失掉信心,感覺佛菩薩沒加持你,退心了 | 「我相信佛一定加持」,決定不退轉,他就沒法子

魔障沒有別的:讓你失掉信心,感覺佛菩薩沒加持你,退心了 | 「我相信佛一定加持」,決定不退轉,他就沒法子


  「魔惱。魔者,梵語魔羅之略。譯為能奪命、障礙、擾亂、破壞等。」前面我們學到這個地方。「《義林章六》云:梵云魔羅」,梵語,「此云擾亂、障礙、破壞。擾亂身心,障礙善法,破壞勝事」,勝是好事,有利於眾生之事,「故名魔羅,此略云魔。」又《慧琳音義》第十二卷說,「魔羅,唐云力也」,《慧琳音義》是唐朝時候編的,稱中國話叫唐言、唐語,意思是力,就是能量,「即他化自在天中,魔王波旬之異名」,實際上就是第六天的天主,欲界最高的這層天,「此類鬼神有大神力」,實際上他是天神,他不是鬼神,「能與修出世法者作留難事,名為魔羅」。波旬是他化自在天的天王,他化自在天是欲界第六層天,再往上面去就是色界初禪。實際上對於欲界,就是七情五欲沒斷,而第六天情欲非常淡。魔王波旬應當是傲慢,統治意念非常強烈,整個欲界都歸他統治,從他化自在天一直到無間地獄,全是他統治。他希望他的這些人民都能安分守己,各行各的道,不要離開,他就怕離開。修出世間法,他要脫離輪迴,他就頭痛,他總是覺得我的人都流散出去,我的人愈來愈少,他對這個事情很恐怖。所以對於修行人,不是真修沒有關係,他知道你出不去,假的,他很放心;真修行的人,他就找麻煩,想種種方法障礙你,讓你修不成,出不了六道輪迴,是這麼一個原因。實際上情欲最淡的是這層天,這層天也非常的難得。修行的人愈多,他就愈煩惱,做種種障礙。

  釋迦牟尼佛成道,降魔軍,那個魔軍就是波旬帶頭,擾亂世尊,讓他不能成道。世尊還是以道力、神通、慈悲降伏了魔王,降伏之後,魔王轉過頭來護法,也當了護法神。真正修得好,他也佩服,所謂人性本善,他也不例外。可是波旬在釋迦牟尼佛的面前曾經說過,他說現在是佛的正法、像法,他沒有能力破壞,等到你末法時期,他說我來破壞你的佛法。佛說我的法是正法,任何力量都不能夠破壞佛法。他就說,當你在末法時期,我讓我的魔子魔孫統統出家,披上你的袈裟來破你的法。佛沒有說話,流眼淚。現在是世尊末法時期,確確實實披上佛的袈裟來破壞佛法,把佛的形象在社會上完全造成負面的,讓人對於佛不相信,對佛懷疑,這個障礙非常之大。縱然有極少數的這些正法,真正修行人,社會上人都不相信,所以學佛愈來愈艱難。

  波旬有一次我在香港來找過我,附體來找我,責備我,他說我沒有得到他的同意就侵犯他的道場,來問罪。我說沒有,我自己沒有道場,從來不會侵犯別人的。他說你這個電視、網路,不就是侵犯我的道場嗎?我才恍然明白,原來今天世界上電視、網路,他操縱的,他掌握的,這就是他的道場。的確,我們的電視、網路沒有通知他,所以我給他立了個牌位,請他護法,也請他來聽經。這牌位上有魔王波旬的,請他來護法。有通靈的人告訴我,他說魔王對你沒有辦法,他說你來軟的,不排斥他、不責備他,反而稱他為菩薩,他也不好意思。護法的功德比破壞佛法好,你當魔王,在你的統轄地區裡頭,要有人修行證果成佛,你的護法功德不可思議。如果障礙一個人,你可以障礙一時,你不能障礙永久。第六天王也有壽命,壽命到的時候就不是你了,換了,何必在你任期裡面造不善業?這是錯誤的。中國古德常說,「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造惡決定有果報,果報沒有來的時候,是你過去生中行善的餘福,你的福沒有享盡,福享盡之後,惡報就現前,那個時候後悔莫及。色界天人、無色界天人,有的時候命終之後都墮三途,第六天怎麼能夠例外?所以想到這個地方,波旬天王要及早回頭,不應該去障礙這些修行人。

  「又《智度論》」,《大智度論》當中講四種魔,這是佛法裡頭常常講的,都是根據《大論》所說的。四種魔,第一個是「煩惱魔。貪等煩惱,能惱害身心」,就是貪瞋痴慢疑這些東西能夠擾亂我們的情緒,讓我們身心不安,這叫魔。這個不是外頭來的,這是我們本身的,四魔裡頭三個是本身的。第二個是五陰魔,「陰魔。色等五陰」,色受想行識,「能生種種之苦惱」,也讓我們身心不安,這些是六道眾生不能夠避免的,你在六道,你就會有這些苦惱。第三,「死魔。死能斷人之命根」,特別是修行人,功夫還不到位,壽命到了。人死了之後,你就不能再繼續修行,縱然修得好,來生到人道還繼續修行,至少耽誤十幾二十年,就中斷了,這是折磨。有幾個人有這麼好的功夫,生生世世能夠接著修?真的不多。我們在《慈悲三昧水懺》看到悟達國師,這個人算很難得,他十世出家修行,一世接一世,一世接一世,十世都是出家的高僧。第十世,累積十世修行的功夫成為國師,皇上的老師。所以這些世間大福報的人,做一個皇帝至少要十世修善積功累德,你才有這麼大的福報。如果這個皇帝能夠傳位傳個幾十個人,享國能夠有二、三百年,就三百年以上,那大福德,不是小福德。出家為高僧,在家為帝王,都是多生多劫累世修行。

  這些古聖先王他們掌握到政權,統治一個國家,多半有許許多多的高人輔助他。儒釋道的高人幫助他治理國家,他能夠一代一代傳下去。世世代代他的子孫都是有福報的,沒有福報生不到他家裡去,都要能夠尊重聖賢、扶植倫常,把人民教好,他傳代就傳得久。如果違反天理人情,天理是五倫、五常,人情是八德,孝悌忠信仁愛和平,違背倫德它就會滅亡,會被別人起義推翻。這裡頭冷靜觀察,全是善因善果、惡因惡報,六道裡面就演這個把戲。因果報應絲毫不爽,這是不能不知道的,我們一定要理解。魔障是可以克服的,用什麼方法?忍辱、禪定,只要不理會他,自己功夫綿綿密密而不間斷,就能成就。他障礙沒有別的,是讓你失掉信心,讓你感覺到佛菩薩沒有加持你,你退心了,這就真的上當了。你如果堅定信心,他對你沒辦法,我相信佛一定加持,決定不退轉,他就沒法子。

  「四者,他化自在天子魔。其魔王能害人之善事」,不喜歡你做好事,你做壞事他幫助你。換句話說,他很可能有一種反常的心態,喜歡看人受苦受罪。人類裡面確實有這種人,就是有虐待狂。第六天王可能就是有我們所說的虐待狂,讓人造極惡的罪業,墮到地獄去受苦,他在旁邊看,他在旁邊欣賞,應該是這個。所以我們希望這些天人能回頭,回心向善,再不斷向上提升。欲界天他要一提升,就到色界,就到初禪,初禪大梵天王。不斷的提升,就證到阿羅漢果,證得阿羅漢就永遠脫離六道輪迴,不再搞輪迴的果報。第六天王沒有離開輪迴,壽命到了還是搞輪迴,因為他惡多善少,他輪迴不可能往上面去,都在欲界下面,那就一代不如一代。這個理跟事搞清楚之後,能不回頭嗎?學佛太難得了,修淨土,在佛法裡面是無比殊勝的大法,往生極樂世界就是成佛,決定成佛!為什麼不幹?為什麼不做護法,要障礙人修行?這是我們勸導魔王應該回頭,護持正法。「此中第四,為魔之本法」。真正佛家講魔就是講第六天主,就是說他。其餘的像煩惱、五陰、死,也能叫人生障礙,也能叫人退心,修學不能成就,所以是「從而稱魔」,是這個意思。「今云魔惱者,以魔能惱害身心故,又煩惱即魔故。」佛法的修行,首先佛教我們遠離煩惱。

(中略)

  世尊的講經也是不中斷的,都給我們做出榜樣、做出模範。一生沒有建道場,我們年輕的時候看到佛的行誼都有疑惑,為什麼不建道場?佛當年建道場輕而易舉,只要肯接受。弟子當中,就是在家皈依的信徒有十六位是大國王,他自己家庭,他父親也是國王,建道場輕而易舉,為什麼不要?現在我們知道了,道場也是魔,有道場就有事,要管事,就有人、就有事,擾亂你修行,所以不要道場。但是有人請他在宮殿裡面講經說法,他也答應,他也不拒絕,很隨緣。祇樹給孤獨園供養他講經,竹林精舍供養他講經,他在那裡講了好幾年,講完之後離開,還給主人;就是他借用,講完就離開。最後佛陀圓寂是在樹林裡頭,不是在房子裡面,表演得乾淨俐落,真放下,真正於人無爭,於世無求。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是我們應該要效法的,這就能夠遠離魔難,守護自己身心清淨。身心清淨不要讓外面干擾,干擾叫魔障。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三六集




散亂叫無常,住在一處不動就有常 | 住於念佛,心印不壞,三昧現前,這種人決定往生

散亂叫無常,住在一處不動就有常 | 住於念佛,心印不壞,三昧現前,這種人決定往生


住於念佛者,這是對於末法時期人來說的,末法障緣多,人心散亂。散亂叫無常,無常的反面叫住,住是什麼?就是住在一處不動了,他就有常了。他住在哪裡?住在念佛。也就是說他一天到晚二十四小時,除了念佛之外他什麼也不想,他沒有雜念,他沒有妄想,他只有念佛。心印不壞就是得定,三昧現前了,這種人怎麼樣?決定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決定成佛,真不容易。末法時期能夠把這四句話抓住,我們這一生就沒有白來。要真幹,如果不真幹,心裡頭妄想多、雜念多,雖念佛念一輩子依舊搞六道輪迴,你就錯了。所以萬緣放下,什麼我都不住,我就住在阿彌陀佛上,我就住在這一本《無量壽經》上。《無量壽經》有九種版本,我就安住在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好!認真好好的學文言文,做出一個好榜樣來給大家看,不難,只要下定十年功夫,你就是人上人。

  「故知念佛法門是真實不壞之法寶。此念佛妙法,心作心是」。這是從《觀無量壽經》裡面說出念佛法門的理論依據,就這四個字,「心作心是」。世尊當年講這一句是八個字,「是心是佛」,這是心是的意思,「是心作佛」,這是心作的意思。你的心本來是佛,念佛成佛就根據這個道理,你的心本來是佛,現在你的心又念佛,他怎麼會不作佛,他當然作佛。這是事實真相,這是真理,用現在的話說這是硬功夫,決定不是虛幻的。下面就講得更清楚了,這是什麼?「全性起修」。阿彌陀佛從哪裡來?從自性裡流露出來的。就是像嬰兒你看到的那種親愛,那個親愛就是阿彌陀佛。這個愛裡頭有無量光、有無量壽,無量光壽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跟這個愛融成一體。自性的愛心,彌陀的愛心,神聖的愛心,是你自己的本性,所以全性起修,這就是心作。「全修在性」這就是心是,是心是佛。全性起修,是心作佛;全修在性,是心是佛。

  你看,「自心起念,還念自心」,這個不是在外,在外,心在外就是外道,這是自心念自心。自心念自性,自性念自心,心性是一不是二,這是念佛法門的原理,念佛法門的實相。「以佛果覺」,佛的果覺是阿彌陀佛,這句佛號「作我因心」,我們這在因地,在修行,修什麼行?修念佛法門。這個法門,聲聲佛號跟佛的果覺相應,因果是一不是二。你看,「故令因心,頓同果覺」,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這個不得了!「住於念佛,心印不壞,功德之寶,正是此心。故此心印,稱為寶印」。念老這些解釋講透了,真是古人所說的徹法源底,佛法的根源、佛法的最底層他講透了,全講到了。寶印就是念佛的心,要真念,真念就是常說萬緣一定要放得下,決定不要被外面境界誘惑。外面環境誘惑的力量實在太大太大了,外有誘惑,內有煩惱,外面一引,裡面煩惱就發作,馬上就迷了。貪瞋痴慢疑就起來,跟佛法就遠了,距離愈來愈遠,距離六道輪迴就愈來愈近,還是繼續搞輪迴。

  所以學佛要真正覺悟,學佛不學經教那怎麼行,你怎麼會覺悟?我們靠什麼覺悟、靠什麼遠離誘惑?就是靠經教。三天不聽經教,你的心就動搖了,三十天不聽經教,你的心搖擺就很厲害了,三個月不聽經教你就迷了,你可能已經倒到那邊去,你已經投降了,你已經遠離佛法。有人問我,你學佛為什麼沒有改變、為什麼沒有受誘惑?天天讀經,天天跟同學們在一起分享。我的同學我一個也不認識,在衛星電視上、在網路上,我們心心相印,我們樂此不疲,這才能保住。人家誘惑你的時候,我拿錢給你,我幫助你去做好事,好事不如無事,這很重要。不是人家說我有這個機會,我有財來幫助你的時候,馬上就動搖了,那說不定是個陷坑,掉在裡頭爬不出來。你這樣做的時候我歡喜,我希望你做,我不參與,希望你做成功,你護持三寶功德無量。

  我這個一生居無定所,沒有道場,跟本師釋迦牟尼佛學的。我深深能夠體會,佛陀這種修學的方法,能夠保住自己的清白,能夠不受誘惑。我從這裡體會到釋迦牟尼佛無盡的恩德,他要不做這個實驗,我們生在末法時期保不住自己。末法時代成就,因為福報不如別人、智慧不如別人、德能不如別人,怎麼成就?我們自己對自己有信心,對自己有一點成就,就是相信佛說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的信心從這裡建立的。學在哪裡學?向大自然學習,向一切眾生學習,只要我們有能力辨別善惡、辨別真假,這就是大智慧。我們憑藉的標準,佛菩薩、聖賢人教我們幾句話就夠了。佛教給我們的十善業道,我們把它看作絕對標準,與十善相應的我做,與十善相悖的我決定不做,我從這做起。佛教我們六和敬,這是我們與一切眾生,特別是與一切人,往來要遵守的大原則。我們跟一切眾生和睦相處,決定沒有對立、沒有怨恨、沒有傲慢、沒有嫉妒。我們一生像釋迦牟尼佛一樣,老老實實做一個犧牲自己奉獻給別人,這是修大智慧、大福德,得真幹。

(中略)

  阿彌陀佛為普度眾生成佛,這句話很重要,不是為別的事情。度眾生不是離苦得樂,是成佛,成佛是得究竟的福報、圓滿的福報,離究竟苦得究竟樂。為實踐這個大願,所以大開法藏,這個法藏就是淨土三經,現在是淨土五經一論。廣施無盡功德所嚴的無上法寶,實實在在講就是五經一論,五經一論裡頭就是四個字,信願持名。這是「一大藏教之眼目」,一大藏教是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的,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教,信願持名四個字統統包括了,一法都不漏。為什麼?到極樂世界,圓滿成佛了。「持名念佛時,即是心印放光時,故云:一聲佛號一聲心」。這還得了嗎?一念清淨心、真誠心、恭敬心念這句佛號,就放光,你自己看不見,別人沒看見,佛菩薩看見了,鬼神看見了。口沒有念佛,心裡頭真有佛,心裡面什麼都放下,沒有了,只有阿彌陀佛在心中,這個心怎麼會不放光?你住在這個地方,地方放光;你坐在這個地方,座位放光;你行在這個地方,地區放光。一般人說這個光明可以化解災難,這個話不是我說的。

  「故《大集經》曰: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即無上深妙禪也」。這句話是佛在《大集經》上講的,說假若有個人,只念阿彌陀佛,其他全不會,這個人就是無上深妙禪。有沒有這種人?有,而且很多。諦閑法師那個徒弟鍋漏匠就是最好的榜樣,他真的是但念阿彌陀,他其他的什麼都不會。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雖然出家了,什麼都不懂。四十多歲才出家,一生吃盡苦頭,最後遇到諦閑法師,跟諦閑法師出家,這也是特殊的因緣。諦閑法師只教他一句阿彌陀佛,會不會?會,「南無阿彌陀佛」行,其他的不行。好,你就念這一句佛號,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不分晝夜。他念了三年,預知時至,站著往生。不是假的,真的是無上深妙禪。

  「於上之語,若能信受,即是蒙佛深恩」。這是念老的話。上面佛說的話、祖師說的話你要真正能夠相信、能夠接受,那你就是得到佛的深恩。「為我開智慧之眼,得光明之身也」,你的智慧之眼從哪得來的?你的光明身從哪裡得來的?就信願持名四個字,就從這得來的,要真信、要真願。你要不真正相信、真正發願,你遇到這個法門空遇到了,錯了,真錯了。「上心印之語,亦即是如來心心相印之印,諸祖以心傳心之心,聞此寶印,粉身難報」。真正接受過來,知道佛恩浩蕩,你怎麼報答?信願持名就能報佛恩,你這個身體所在之處就放光。一聲佛號一聲心,跟阿彌陀佛他就相應,你這一聲佛號佛聽見了,阿彌陀佛回應你是給你加持,真正不可思議。這段經文非常重要,真的是要多念幾遍,依教奉行。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六二集





2019年11月1日 星期五

求生淨土必須放下五欲六塵,才能得到初步的清淨心——真能放下,你才能一心專注念佛 | 能不能往生關鍵在此地

求生淨土必須放下五欲六塵,才能得到初步的清淨心——真能放下,你才能一心專注念佛 | 能不能往生關鍵在此地


  我們今天要想往生極樂世界,放下煩惱真的不容易,起心動念談何容易,那種微細的煩惱,自己根本不知道,你怎麼放,不知道,知道了才能放,不知道,怎麼辦?這個煩惱,一秒鐘一千六百兆個生滅,這一個念頭,你怎麼放?現代的科學家已經有能力捕捉到一千兆分之一秒,能夠捕捉到,這是不可思議境界,跟佛比還差一截,所以這個東西太難了。我們求生淨土,求生淨土必須要放下五欲六塵。貪瞋痴慢疑,這個要放下,財色名食睡要放下,我們才能得到初步的清淨心。所以能不能往生,關鍵確實在此地,你真能放下你才能一心專注念佛,否則的話,做不到一心專注。真正能放下,一心只有佛,李老師教導我們,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其他的任何一切法,有緣都能隨緣,雖然隨緣,決定不要放在心上,這樣就能成就。

  念佛人真正一心求往生,萬緣放下,連佛法都放下,《金剛經》上佛告訴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淨宗學人經一部就夠了,哪一部?淨土五經一論都可以,任何一部都可以,不要學很多,一部就行了。對淨宗講得最透徹、講得最清楚的是《無量壽經》,尤其是黃念祖居士的集註,我們有這本足夠了,不要再涉獵其他的,一心專注,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個念頭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我沒有第二個念頭,我就是想到極樂世界去,就是想親近阿彌陀佛,我的時間、精力就用在這一點上,決定得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去搞法門無量誓願學,為什麼?有的是時間,有的是壽命,廣學多聞此地不行,時間不夠用、精力不夠用,一門都學不好,還能學多門嗎?到極樂世界發願普度眾生,普度眾生要學無量法門,才能夠應機說法。所以我們把這個事情分做兩階去辦,第一階決定往生,第二階在極樂世界廣學多聞,成就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然後廣度眾生。這樁事情到極樂世界就可以辦,不一定要你成就,到極樂世界你就有這個能力,這個能力是阿彌陀佛加持的。但是加持管用,不是說加持不管用,加持管用。換句話說,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就有能力行菩薩道,而行菩薩道的水平跟法身菩薩沒有兩樣,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個話不是假的,不是騙人的。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二七集



「心淨則佛土淨」是往生的真理 | 天天聽經學教,你有信解;清淨心沒得到,你沒行證,這一生去不了極樂世界

「心淨則佛土淨」是往生的真理 | 天天聽經學教,你有信解;清淨心沒得到,你沒行證,這一生去不了極樂世界


對佛真誠,對菩薩真誠,再要求你,對所有一切眾生統統要真誠;不但對動物要真誠,對植物、對山河大地,統統要用真誠心,真誠心就是大菩提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要發菩提心,換句話說,用真誠心念佛,用真誠心修淨土。修淨土的標準是在經題上,我們的經題後半段有「清淨平等覺」,這就是標準。你念佛有沒有功夫,你能不能往生極樂世界,就在這五個字。這五個字它有三個階段,三個等級,第一是清淨,第二是平等,第三是覺。清淨心得到,生凡聖同居土;平等心得到,生方便有餘土;覺了,覺是開悟,生實報莊嚴土,所以這有三個階層。我們現在修淨土,清淨心有沒有得到?清淨心沒有得到你沒有修行。你有信、有解,懂得,天天聽經學教,你沒有行,沒有行就沒有證,換句話說,這一生去不了極樂世界,這個要注意。多少念佛人到最後不能往生,怨天尤人,怪佛說話不靈。佛講清楚了,我們自己沒聽懂。大乘經上常說,心淨則佛土淨,這是往生的真理。憑什麼往生?就憑這一句,我心清淨就能生淨土。淨土從哪裡來的?清淨心現的。

  念佛的目的何在?修清淨心。我們心裡煩惱多、妄想多、雜念多,怎麼樣把這個東西去掉?用一句佛號,用一句佛號幫助我們把清淨心找回來。清淨平等覺是我們的自性,是我們的本性,我們統統有的,不是從外來的,只是現在迷了,不知道了,現在佛告訴我們,我們明白了。一切時一切處起心動念,那是什麼?煩惱習氣。不怕,念頭才動,自己就覺悟到,我的念頭(妄想、雜念)起來了。起來怎麼辦?阿彌陀佛,第二念就歸阿彌陀佛,讓這個雜念(起心動念)不至於繼續。所以用一句佛號取而代之,只容許佛號念念相續,不要讓雜念相續。你要說雜念沒有,雜念沒有就成佛了,那西方就不必去了,你已經成佛了。到極樂世界才把這個妄想雜念連根拔掉,我們這個事情是分兩階來辦,第一個階段到極樂世界,第二個階段再拔除病根。

  八萬四千法門跟淨土不一樣,它現在就要把根拔掉,這個就難了,許許多多人做不到!這個法門殊勝就在此地,分做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清淨心就能往生。清淨心是我們可以辦得到的;平等難,還是能辦到;覺是更難,覺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太難,絕對不是一般人一生當中可以做得到的。但是清淨心得到了,不往生,要繼續不斷真正修到清淨心的標準,就證阿羅漢果,有能力超越六道輪迴,這也很了不起;平等是菩薩證得的。這個我們都要記住。我們的心清淨,是阿羅漢、辟支佛的境界,我們的心要平等,這是菩薩的境界,提升了。清淨從哪裡來的?清淨是放下執著來的,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執著,心就清淨了。平等從哪裡來的?平等是不分別來的,分別就不平等,有我、有你、有他就不平等。我總比別人高一等,叫我慢。我是假的,不是真的。

  大乘佛法裡說我是什麼?四樣東西組合起來,我們把它稱作我。這四樣東西就是末那識的四大煩惱,第一個是我見,根本沒有我,以為有個我,而且還深深的執著,把身當作我身,起心動念那是我的心,其實都是假的,身是生滅的,不可得。人是一個有知識的動物,生下來之後就知道一定會死亡,真正能看破,人生很短暫,一定要死亡,想到死亡,你一生所作所為都沒有意義,你積聚的知識,積聚的技能,積聚的福報、財富,統統等於零,死了一樣都帶不去。這是佛法教我們看破,看破就從這個地方興起的。一定要看破,真正看破之後你就放下了,放下就好了,為什麼?這一放下,清淨平等覺就現前,成阿羅漢、成菩薩、成佛了,你的問題全解決了,功夫全在放下。從什麼時候幹起?就從現在幹起。我只知道,我就得幹,我不知道,那迷惑顛倒,沒法子,知道了就要幹,這叫修行。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一七集



佛法求無知,世間人求有知 | 「真智寂靜而不動,絕一切分別,謂之無知」「若心起見,則有不見之相。心性離見,即是徧照法界義」

佛法求無知,世間人求有知 | 「真智寂靜而不動,絕一切分別,謂之無知」「若心起見,則有不見之相。心性離見,即是徧照法界義」



  「曇鸞大師註曰」,這個註就是《往生論》的註解,前面論裡頭這幾句話,曇鸞法師有註解。註解裡面說,「此三句展轉相入」,極樂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又入清淨句,清淨句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所以曇鸞大師說,這三句展轉相入。「依何義名之為法」,這一法句,法是什麼意思?「以清淨故」,法是清淨的意思。「依何義名為清淨」,什麼叫清淨?「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這叫清淨。「真實智慧者,實相智慧也。實相無相故,真智無知也」。這個話我們很難懂,真智無知,體無知,真的是無知,它起作用,無所不知。於是我們就明白了,佛法求什麼?求無知。世間人求有知,有知起作用是有所不知,他不知道東西太多了。無知是真心、是自性,是清淨心的本來面目,就是真心。

  真心無知,但是起作用無所不知,你問他什麼,他都知道。世尊給我們的例子,我們要細心體會。你看世尊四十九年講這麼多經,我們看了之後,真是無量智慧,讚歎他,他無知。經從哪裡出來的?經從眾生感應出來的,眾生有感,他就應。菩薩心有感,應的是大乘菩薩道;聲聞、緣覺有感,應的是小乘經論。無論什麼人,你有感他就有應,你沒有感,他就不應,不應的時候是無知,心是定的,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

  在中國,六祖惠能大師也是無知,就是證得無知,證得無知就是明心見性。佛教的經典他一部也沒聽過。聽《金剛經》,五祖跟他口述,我們看到,他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開悟了。這句話在《金剛經》裡面大概是五分之一,《金剛經》五千多字,等於是說了將近一千字的時候,他就開悟了。悟了之後,《金剛經》全通了,不但《金剛經》全通,釋迦牟尼佛二十二年所講的《般若經》全部通達,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通達了,世出世間的事情沒有一樣他不知道的,不問不知道,一問全知道。所以一般看到無知,好像什麼都不知道。是的,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知道;你是什麼都知道,什麼都不知道,妙在此地。這就是佛法所求的是戒定慧,他要求定,世間人心浮氣躁,不能夠理解。

  「無知」,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一段,從《佛學大辭典》上節錄的。「真智寂靜而不動」,真實智慧是從這裡來的,是從寂靜當中來的,是從不動當中來的,不動就是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就動,起心動念是迷,就是一念不覺,起心動念是不覺,它動了。所以我們今天在學校裡講的這個愛字,特別把愛字當中那個心,把它講清楚、講明白。愛字裡面的心要不動,就是真愛、是性德,是佛菩薩的大慈大悲,是宗教裡面講的神愛世人。很多人把神愛世人都搞錯了,以為神愛我不愛他,都這麼想法,他全搞錯了。神愛世人,那個愛是真愛,真愛是沒有起心動念。

  心一動就迷了,這一動,我們中國人叫它做情。情怎麼樣?迷了,它本來是智,動了的時候就迷,智就變成情。情就是起心動念,極其微細,我們中國老祖宗知道。這一動,動了怎麼辦?動了要把它落實在道義,跟道相應、跟義相應,這就是聖賢,跟道相應的是聖人,跟義相應的是賢人。這個就好比佛教裡面的聲聞、緣覺,他沒有到菩薩的境界,他是世間聖賢。用情沒有用錯,用在正面上沒有用在負面上,這是好的,雖然不出六道,他絕不墮三惡道,他享受的是人天福報。佛教菩薩,菩薩有情,就是說他有起心動念,叫他覺,覺而不迷。這個比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裡面講得高,覺講得高,覺裡面生智慧,智慧能把情化解。實際上,情就是智,迷了的時候智慧叫情;覺悟了的時候,情就是智慧,是一體,兩個作用,悟的作用、迷的作用。菩薩雖然有情,他覺而不迷,他起的作用跟佛很接近,完全起的是正用,正面的,沒有負面的,這是好的。凡夫這個情跟覺不相應,跟道義也不相應。從前人講道義,現在沒有道義了,跟什麼?跟欲相應,這個麻煩大了,跟欲就是七情五欲,說粗一點的話,就是自私自利,損人利己,跟這個相應。這個相應就造無量的罪業,果報在三途。我們常說,用錯了心,從外面來看都是這個愛,愛裡頭的心不一樣。諸佛如來的愛是真智寂靜而不動,這個很難懂。

  真智寂靜而不動,在菩薩當中,哪一個等級的菩薩跟它相應?大乘經常常講,八地以上。七地是不動地,八地以上見到宇宙的源起,就是阿賴耶的三細相,阿賴耶業相怎麼來的、怎麼回事情?轉相、境界相怎麼產生的、怎麼形成宇宙的?這些非常非常微細,一念當中它全成就了。有次第,次第太快了,我們沒辦法覺察到,就是一念當中完全成就。從迷到整個宇宙的出現,一念。一念多長的時間?我們要記住,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三十二億百千念,我們用中國的算法三百二十兆,百千是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三百二十兆,這麼快,這一彈指,我們怎麼能知道!這一彈指,從一念不覺到整個宇宙的發生是一念之間,一彈指已經有三百二十兆個念頭發生了。從這個地方我們必須要認清楚,整個宇宙是假相,不是真的,遍法界虛空界是幻相,夢幻泡影,不是實在的。既然不是實在的,你可以受用它,決定不能執著,你執著就錯了,不能分別。不分別、不執著,在這個裡頭應用自在,一切隨緣,那是真智現前,真智寂靜不動,現前了。

  「絕一切分別,謂之無知」,於一切法都沒有分別,沒有分別是平等的,有分別就不平等。不平等是煩惱,不平等就造業,執著,那個業就造得更重。佛菩薩在這個世間,隨緣建立佛法,像建了個道場,釋迦牟尼佛沒有物質有形的道場,他有精神層面的道場。有沒有分別執著?沒有,這就對了,這就是真實智慧、真實之際、真實利益。如果有一念分別就墮落下來,那不叫佛,那叫菩薩。菩薩明瞭事實真相,建立道場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所以他很如法,他在道場,建立道場,弘法利生,得大自在。如果有分別、有執著,他就不自在,不自在就是造業。業要是全為眾生是善業,裡頭摻雜一點點自私自利,想在裡頭得一點好處,得一點名利,那就造惡業。惡業再小都是三途,非常可怕,善業就三善道,總而言之一句話,你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以必須絕一切分別,離一切執著,這叫無知。因為這裡說是無知,講的知,所以只講到分別不再講執著,執著已經不是知的範圍,而是行的範圍。

  「《起信論》曰:若心起見」,你看心,起心動念了,起一個見,「則有不見之相。心性離見,即是遍照法界義故」,講得好!馬鳴菩薩講的,這是真正明心見性之人。心裡頭起個見,起個見就是有分別、有執著,你能見到一部分,還有你見不到。我們現在不就是這樣的嗎?我們有見,念念心起見,前面這個念頭滅了,後頭又生了,不是相續而是相似,這個搞清楚,沒有相續的。為什麼?它不是真的。這個相,一個五蘊起來立刻就滅掉,第二個五蘊又起來,跟前面那個相似,不是完全相同。我們從小圈圈看好像是相同,放大看就不同了,你放大到整個宇宙,就不一樣了,所以它是相似相續。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個是佛給我們總結的。整個宇宙怎麼回事情、真相如何?真相如是。了解真相之後,對於一切法至少要做到不分別,不執著,我們就得定了。這個定不是大定,聲聞、緣覺的定,也不錯了,超過世間四禪八定。如果這裡面有分別執著是世間禪定,世間的四禪八定,四禪,色界天,四空定是無色界天,感得的是這個境界。攝心一處,佛所說的,制心一處,止心一處,多難!我們自己可以實驗,你試試看,把心放在一處能做到嗎?宗門裡面最普遍的,參話頭,把心放在話頭上,就在這一句,念念不離這一句,希望其他的念頭全沒有,就得定了。實在講,把心繫在一個話頭上,不如繫在阿彌陀佛上,所以念阿彌陀佛跟禪宗參話頭沒有兩樣,都是要把心拴在這個地方。心像野馬一樣,像猿猴一樣,把它拴在柱子上,不准它亂跑,就這麼個意思。

  我們用念佛這個方法,果然念佛功夫得力了,那就是什麼?那心真拴住了,真在這句佛號上,這就叫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有事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不亂,執著沒有了,你看執著這個煩惱斷掉了,他那個定功跟阿羅漢一樣,事一心不亂是阿羅漢的境界。理一心不亂是明心見性菩薩的境界,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像惠能大師那個境界。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事一心不亂生方便有餘土。我們功夫沒有到事一心,只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時確實二十四小時心裡只有佛號,沒有別的東西。但是煩惱沒斷,只是煩惱被我們念佛這個功夫控制住了,煩惱不起作用。不念佛的時候煩惱起來,念佛的時候煩惱不起來,這叫成片,功夫成片就決定往生,你往生有把握。

  功夫成片也有九品,上上品到下下品也有九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不一樣。但是佛的加持力,沒有一個眾生不得佛力加持。佛的加持力是相對的,你有一分功夫,佛加持一分;你有十分功夫,佛加持十分。所以我們功夫成片淺,不是很深的這個功夫,從哪裡看?不念佛的時候就會有妄念現前,這就是我們功夫不夠。但是這樣的功夫,阿彌陀佛一加持,不念佛的時候心也清淨的,只能加持到這個樣子。如果是功夫成片,有上品這個能力,上三品,上三品的能力可以自在往生,我現在想往生,求佛來接引我,佛就來,我有壽命不要了,真自在。佛力加持,功夫成片,把你提升一級,就提升到事一心不亂;得事一心不亂的人,往生的時候,功夫提升到理一心不亂,肯定,就是加一倍,佛幫助你的這個力量是加一倍的。我們至少要爭取到這句佛號念念相續。

  我們看《高僧傳》,同一類的《淨土聖賢錄》、《往生傳》,過去這些念佛往生的人,他們是怎麼樣成功的、怎麼去的?再觀察,我們眼前有許多念佛往生的,我在這幾十年當中,見到的、聽到的完全是真實的,有十幾個人。這給我們做了證明,它不是假的,它是真的。倓虛法師決定不會騙人,這兩個例子是他親見的,跟他有關係的,鍋漏匠跟修無法師。鍋漏匠一句佛號走了,沒有一句話交代(留下來)。修無師有,修無師告訴老和尚,我往生的時候到了,兩天前告訴他。定西法師問他,還有幾天?他說不出十天,第二天他又去找他,明天往生。道場人多,正在準備傳戒多熱鬧,怎麼會是假的!

  四十多年前我在佛光山教書,佛光山的長工,佛光山的工程是從來沒有停止過的,專門有做工的人,一輩子在山上做工的,長工。將軍鄉的人,跟佛光山隔壁,佛光山是大樹鄉,隔壁是將軍鄉,這個工人是家住在將軍鄉。鄰居老太太念佛三年,站著往生,他親眼看到的。他給我們講這個故事是一年前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我們聽了深受感動,他勸我們念佛,他說念佛是真的,不是假的,親眼看見,我們這些出家人當他的學生,他給我們上了一課。在外國也看到,所以確確實實不是假的。我在新加坡,新加坡監獄裡面有死刑犯,死刑犯等於是預知時至,他知道他哪一天走。李木源居士到監獄裡面去,跟他們講佛法,勸他們念佛往生,真幹,為什麼?他知道時間不多了,拼命念。新加坡這個死刑是吊刑,不是槍決的,是吊,上吊,吊死的。一般吊死的人樣子很恐怖,這些念佛的受刑人,面目很好看,沒有一絲毫恐懼,他很安詳走的。火化的時候有舍利,李木源把這個舍利帶回來給我們看,我看到一粒是紫紅色的。能不能往生?決定能往生。造五逆十惡的罪,毀謗大乘的罪,臨終能夠懺悔、能夠認錯,後不再造,求願往生,阿彌陀佛統統攝受,決定來接引。只是這些人在受刑的時候,死的時候,他沒有機會把他見到佛相告訴大家,他沒有這個機會。我們相信他走的時候,決定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他。

  我們對這樁事情要深信不疑,我們才有分,這一生沒有白來。世間的一切千萬不要放在心上,不可以有名聞利養,絲毫名聞利養會障礙我們念佛往生,那叫不值得。大公無私,為正法久住,在社會上做一個好的影響、正面的影響,告訴大家念佛是真的。像劉素青居士一樣,表演一個歡歡喜喜、快快樂樂,滿面笑容往生,這個她做到了。她念佛多久?劉素雲告訴我,大概四年,不是很久。劉素雲學佛,她還沒有,還不相信。劉素雲學佛十幾年了,她姐姐才四年,走得多瀟灑、多自在!她說得清清楚楚,她是來給大家做證明的,她還有陽壽不要了,給我們做證明,學佛的人有這個能力,想去真去得成。這個用心太重要了。

  下面,《淨土論註》,這個《論註》就是曇鸞法師說的,「實相無相故。真智無知也」,中間省掉了,「無知故能無不知」,就是無所不知。佛法講究的就是戒定慧。戒定慧,定是樞紐,戒是方法,是手段的手段。持戒目的是得定,目的不是修福,要是為修福持戒,他得的是福報,三界有漏的福報,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以持戒修福是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要明朗,絕不為世間名聞利養。我持戒的目的是得定,得清淨心,這就對了,得到清淨心,這叫念佛三昧,三昧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叫禪定,那就是禪定。

  大乘教八萬四千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門道。方法門道有八萬四千,給諸位說,統統是修禪定。八萬四千種法門,那就是戒律,無論修哪一個法門,一樣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佛在《金剛經》上說的。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門道,方向是一個,目的是一個,所以為不同法門而起爭論是毫無意義的,那是錯誤的。應該怎麼樣?應該彼此尊敬、彼此稱讚。每一個法門都是釋迦牟尼佛傳的,我這個法門好,他那個法門不好,豈不是謗佛嗎?自己以為不錯,護自己的法門毀謗別人,自讚毀他,要知道你造的罪業是地獄罪。為什麼?你謗佛,這佛傳的;那個法?法是佛傳的法,你謗法;還謗僧,依照那個法門修學的人是僧。你毀謗三寶,就是阿鼻地獄的罪業,你何苦來?不同的法門,我們完全了解事實真相要互相讚歎。所以古德說了一句話說得好,「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彼此互相讚歎,佛法就興旺了。各人根性不相同,他喜歡走那條路,我喜歡走這條,根性不一樣,最後到達的目標相同。不但佛法法門不一樣,如是,乃至於其他宗教。我跟基督教在一起、跟伊斯蘭教在一起,我說我們走的路不一樣,非常可能,將來我們到達的地方是一樣的,他們很開心。你們到天堂,他到天園,我到極樂世界,到達一看,怎麼你們都在?我們大家又在一起。真的不是假的,我們凡夫不知道。

  這佛菩薩,這些聖人,你是什麼樣的根性,他就化什麼樣身度你。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多清楚,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用什麼身,應以佛身得度,現佛身;應以比丘身得度,現比丘身;應以神父身得度,就現神父身;應以阿訇身得度,就現阿訇身。阿訇是伊斯蘭教的,神父是天主教的,佛菩薩隨類現身,得大自在。遍法界虛空界,確實一門是一切門,全包了,這一門不是獨一,是任一,任何一門都圓融含攝一切法門。所以對於一切法門我們要尊重、要讚歎、要敬仰,不可以批評,不可以說高下。把這種分別執著念頭打掉,才是真正佛門弟子。大乘經契入之後,愈想這個道理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求道跟世間求學不一樣,求學天天希望有進步;佛法是求道,求道,方法是天天要減少,就是放下,天天放下,統統放乾淨,把放下這個念頭也放下,就成功了,三昧就成就了,智慧就開了。

  「《維摩經序》曰:聖智無知而萬品俱照」。聖智是地上菩薩以上,稱為聖人,他們確實證得清淨平等覺,這是聖智無知。而萬品俱照,萬品就是萬法,全宇宙一樣不漏,他統統照見。照見,因為他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叫無知。起作用的時候,他什麼都知道,沒有一樣不知道,無所不知,為什麼?他俱照萬品。也就是他的清淨心、他的平等覺遍照虛空法界萬事萬法,能夠照見宇宙的邊緣,宏觀宇宙,也能夠照見微觀宇宙。

  微觀宇宙,今天講的量子力學,在一粒微塵裡面能夠見到微塵裡面的法界,虛空法界。微塵裡面虛空法界跟現前見到的虛空法界,是一樣的,虛空法界沒有縮小,微塵沒有放大,微塵裡頭有虛空法界。這個如果你要不信的話,我們在這個外面看到楞伽山,楞伽山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那個地方講《楞伽經》的地方,我們這外面看就看到,你用個照相機一照,它不就在裡頭,你照相機就那麼一點點大,你看楞伽山在裡頭。楞伽山沒縮小,照相機沒放大,這不就在裡頭嗎?這就明白了,大小不二。我們心性裡面能照見極其微小的微塵,微塵裡面見到的是無量無邊的虛空法界,就跟照相是一個道理。照相這個影保存在哪裡?保存在晶片。晶片像個小指甲大,裡面可以容納幾萬張,這是什麼?這是現在科學技術達到這個程度,要跟自性比還差遠了。跟自性比,這指甲太大了,這麼大的面積,才容納這麼一點點。自性裡面一微塵,現在科學家叫微中子,微中子體積有多大?科學家告訴我們,一百億個微中子聚集在一起,它的體積等於一個電子,繞著原子核轉的電子,等於一個電子。也就是說,它的大小是電子的一百億分之一,那麼小。那麼小裡頭有整個宇宙,遍法界虛空界都在那裡頭,一樣都不缺,誰看到的?菩薩看到了,萬品俱照,他看到了。我們在《華嚴經》裡面讀過,普賢菩薩能入微塵世界,微塵世界裡有無量諸佛,他可以分身去參訪,上求佛法,下化眾生,普賢菩薩微塵裡頭度眾生。微塵裡面眾生度脫了,我們現前這個眾生也度脫了,為什麼?它是一,不是二,妙極了!這個境界我們是聽經上說的,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就把它證實,為什麼?我們有普賢菩薩的能力,《華嚴經》上所講的境界,統統現在我們眼前。佛法無比殊勝的利益,我們統統親證,到極樂世界就證得了。

  「法身無象而殊形並應」,這個象跟現象的象是一個意思。法身沒有物質現象,沒有意識的現象,就是念頭,沒有這個現象,沒有自然現象,淨宗用常寂光來形容它,非常之好。常寂光就是法身,全宇宙只要有感,他就能應,自然的應,決定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物質現象它有波動的現象,法身應不應?應,成就物質現象。精神現象,法身也應,成就它精神現象。自然現象,我們曉得整個大自然是屬於有機的,法身也成就它自然現象。法身感應成就一切現象,而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是佛法達到登峰造極,究竟圓滿的境界。這個境界才真實智慧、真實之際、真實利益,究竟圓滿,這叫佛陀教育。

  「肇法師」,僧肇,他是鳩摩羅什的學生。羅什大師裡頭有四個得意門生,僧肇是其中的一個人,他有《寶藏論》,《寶藏論》是他著的一本書,《大藏經》裡頭有。這裡頭有一篇,叫「般若無知論」,專門講般若無知,無所不知。底下說,「無為法身者」。這是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真實智慧者,實相智慧也。實相無相故,真智無知也。無為法身者,法性身也。法性寂滅故,法身無相也」。「法性身」,這《三藏法數》有個簡單的解釋。法性就是法身。「謂此法性之身,遍滿十方,無量無邊,色像端正,相好莊嚴,以無量光明,無量音聲,能度十方法身菩薩,是名法性身」。法性身,我們見不到。這幾句經文給我們一個概念,這是法身菩薩的境界。法身菩薩最低的等級是《華嚴》圓教初住菩薩,真正破無明才證法身,這個菩薩住在哪裡?住在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至於他住在哪一尊佛的實報土,那是看緣分。

  在娑婆世界跟釋迦牟尼佛有緣,釋迦牟尼佛是應化身,釋迦佛的報身號盧舍那,釋迦牟尼佛的法身號毘盧遮那。盧舍那的意思,這都是梵語,是智慧圓滿,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相好,有這些意思在。毘盧遮那的意思,毘盧遮那是梵語,叫遍一切處,此地所說的,遍滿十方,無量無邊。色像端正,相好莊嚴,什麼色相?法身沒有相,法身能現一切相,現報身,度破無明證法身的菩薩。此地所說的相好莊嚴,色像端正,相好莊嚴,在十法界裡面現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度凡夫眾生,就是方便土跟同居土的眾生。以無量光明,無量音聲,能度十方法身菩薩,明心見性的菩薩。在哪裡度?在實報莊嚴土。法身菩薩在實報莊嚴土現身,身有八萬四千相,每一個相有八萬四千好,每一個好有八萬四千光明,每一道光明裡面都有諸佛菩薩在講經教學,現這個相,這是釋迦牟尼佛在《觀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的。

  在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十方法身菩薩,他們無明破了,也就是不起心、不動念。雖然不起心、不動念,我們從前面一直學過來,一定會想到,起心動念的,還有沒辦法斷掉的習氣。你看見思煩惱有習氣,塵沙煩惱有習氣,無明煩惱當然有習氣。習氣多少不一樣,帶得最多的是十住,最少的是十地,到等覺就是最後一品,那一品斷掉了,實報土就不見了。所以實報土怎麼來的?無始無明習氣變現出來的。法身菩薩能在這個地方,度這一切習氣沒有斷盡的,無始無明習氣沒有斷盡的眾生,現身說法,都可以稱之為法性身。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地球上,三千年前現的身,也可以稱為法性身,因為他是法性身變現出來的。我們見不到法性身,見到法性身變現的報身跟應化身,三身是一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不能分的。

  「法性寂滅」,我們接著往下看,「法身無相也。無相,故能無不相」。它能現一切相,不但能現菩薩相、聲聞相、天人相,同樣的它能現畜生相,能現花草樹木相,能現山河大地相,它沒有不能現的,全憑感應。有情眾生有感,現在我們明白,無情眾生也有感。所謂無情眾生,一般講它沒有色,沒有色身,但是它有受想行識。所有物質現象,就像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就是物質現象。物質現象,每一個物質現象形皆有識,每一個物質現象都有受想行識。所以每個物質現象都是活的,換句話說,它會看、它會聽,它懂得我們起心動念,甚至於我們起心動念,自己還不知道,它很清楚。所以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我們能騙人嗎?能騙鬼神嗎?能騙這所有物質現象嗎?物質現象,我們桌子是物質現象,坐的椅子是物質現象,我們這個房子是物質現象。你看地板、牆壁、天花板,統統有見聞覺知、有受想行識,所以它是活的。

  去年美國修•藍博士到香港來看我,參觀我的攝影棚,告訴大家統統有見聞覺知,講台有,會看會聽,天花板會看會聽,牆壁會看會聽,地板會看會聽,樹木花草,一片樹葉都會看會聽,現在講全是有機的,活的,它不是死的。整個宇宙是活活潑潑,為什麼?自性是活的。自性有見聞覺知,迷了的時候,見聞覺知就變成受想行識,這受想行識從哪來的?從見聞覺知來的,見聞覺知是不生不滅的,是本有的。明心見性的菩薩用見聞覺知,也就是說,實報土的菩薩用見聞覺知,沒有受想行識。方便土、同居土統統是受想行識,明心見性才真正轉過去,轉回去,受想行識沒有了,見聞覺知現前,那個能量不可思議。

  「無知,故能無不知。是故一切種智,即真實智慧也」。一切種智就是宗教裡面所講的全知全能,是對於上帝、對神的讚美。佛告訴我們,大乘講的究竟圓滿智慧是我們一切眾生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惠能大師見性的時候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句話他沒細說,具足什麼?世尊在《華嚴經》上講清楚,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就是本自具足。我們跟十方諸佛如來,同樣的智慧、同樣的德能、同樣的才藝、同樣的相好,佛所有的一切眾生統統都有,沒有說哪個多一點,哪個少一點,沒有,完全平等,一個自性。

  「曇鸞大師云:相好莊嚴即法身。是畫龍點睛之筆」。法身在哪裡?法身無處不在,看到嗎?看到了,看到什麼?一切法就是法身變現的,一切法不離法身。這個話不好懂,我們就以電視屏幕來做比喻。法身是什麼?法身就是電視的屏幕。萬法是什麼?萬法是電視屏幕上的影像,這就好懂。法身在哪裡、屏幕在哪裡?每一個形相都是屏幕,它沒有離開屏幕,它離開屏幕就沒有了,它就不能顯現。所以法身在哪裡?一切法,能現一切法的就是法身。我們要在所現一切現象裡面去體會到法身。就像我們看電視一樣,我們打開頻道,畫面現前了,從哪裡現的?從屏幕現的,離開屏幕它就沒有了。屏幕是法身,屏幕是自性,這是真的,它不變,它不生不滅,屏幕現的影像是生滅的,生滅是假的,不是真的。生滅確實念念都不一樣,每一個念頭、每一個畫面沒有重複的,念念都是獨立的。從老式的電影,用的這個原理是動畫,用這個原理我們容易看出來,每一個念頭不一樣。現在科技進步不用這些東西,這東西被淘汰掉,連照相底片都淘汰掉,用晶片,我們不容易看見,統統在面前。所以曇鸞法師這句話說得好,相好莊嚴就是法身,統統擺在我們面前。就好像我們看電視,看電視沒有看到屏幕,把屏幕忘掉了,注意力只是看到屏幕裡頭的畫面,不知道這個畫面根本沒有離開屏幕。正在看電視,屏幕在哪裡?畫面就是。相好莊嚴就是法身。

  「《宗鏡錄》曰:至理一言,轉凡成聖。經此一點,大地無寸土」。這話什麼意思?原來大地全是法身,就這個意思,遍法界虛空界就是一個法身。「世多謂淨土偏著於事相。然未知極樂世界不可思議。所顯事相即是法身」。這是世間人對佛法沒有參透,執著佛法來批評佛法,認為淨土宗沒什麼道理,沒什麼很深的道理,念阿彌陀佛就可以往生,淨土裡頭道理可深了。這些真的,不明白這個道理念佛,也能往生,它妙就妙在此地。可是我們要是不把道理搞清楚,我們的信心裡頭摻雜著懷疑,這個對我們傷害很大。所以我們比不上那些老太婆,她不要懂道理,她只要我念佛往生就可以了,懂那麼多道理幹什麼,操那麼多的心,她不愛幹,這真叫上上根人。我們不如她,我們比不上,所以還得要用經論來做基礎,必須搞幾十年,在經論上搞通、搞明白了,信心足了,不再懷疑。如果沒有搞通,搞一輩子沒搞通還有懷疑,很可惜,來生不能往生,又去搞六道輪迴,這樣的人很多,不是少數。真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就要學那些老太婆,阿公阿婆一心念佛,什麼都不管了。一天到晚,他的事情就是念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放下了,放得乾乾淨淨,念得快快樂樂,滿心歡喜,對什麼人?你看這些阿公阿婆都笑咪咪的,真快樂!把極樂的樣子露了給我們看,就是快樂,沒有憂慮、沒有痛苦,他那個相已經透消息給我們,一切時、一切處快樂無比。你要問他,快樂從哪來?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就快樂了。他講得一點都不錯。

  「如善導大師所說,指方立相,即事而真」,這是善導大師對極樂世界的讚歎,對淨土宗的讚歎。這個宗無比殊勝,指方,指著方向給你看,西方,這是指方;立相,西方有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這個事就是理,理就是事,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理是什麼?理是真心,真實之際、真實智慧這是理。事,真實的利益。三種真實,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不能分別,明瞭之後老實念。

  「密宗所主當相即道,即事而真」,與善導大師所說完全相同。在大乘教裡頭,法門雖然很多,四弘誓願裡面我們念到的,「法門無量誓願學」,無量法門到明心見性只有三門。好像我們到達了,到達目的地,我們進去,譬如說這個城要進去,只有三個門,三個門無論從哪一個門進去都一樣,都是圓滿得到的。這三個門就是覺正淨,這三門。禪宗、性宗它走覺門,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走這個門進去的;教下,華嚴、法華、法相,這些算是教,經教,從正門進去的,正知正見,從這個門進去的;第三個是淨門,修清淨心的,淨土宗是淨門,心淨則土淨,密宗也是淨門。但是雖然兩個都是淨,淨土容易成就,密很難。為什麼?淨土宗的淨是離一切相得清淨,這個容易。密宗難,密宗是即一切相,它不離,即一切相裡面得清淨心,這個太難了,所以密宗成就比我們高,很難成就。我們成就沒有它高,但是非常穩當,我們到極樂世界,達到它的清淨,沒有到極樂世界,不如它,到極樂世界跟它一樣。這些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在淨土信願持名這個方法就不會動搖。真的把心安住在這個地方,再也不改,因為除這個法子之外,任何方法我們都很難,都不容易成就。這個門叫易行道,難信之法。多少人修學這個法門,修學幾年退心了、退轉了,改學別的,這是什麼原因?對於這個法門了解得不夠透徹,所以深入經藏能夠避免這個過失。一改變一換別的法門,就注定不能成就,所以決定不能懷疑。

  「又如文殊令善財童子採藥」,文殊菩薩叫善財去採藥,「童子持一莖草來」,在外面隨便拔了一根草給文殊菩薩,「並曰:遍觀大地無不是藥者」,哪一樣不是藥?全都是,隨便拈一個就是。這個藥是比喻性,明心見性。禪宗裡面見性了,祖師大德要去考一考他,是不是真見性了,性是什麼樣子,拿來我看看。你看,《五燈會元》一千七百條公案,也就像善財一樣隨拈一法。老和尚在這裡觀察,他是有心,還是無心,在這個地方做決斷,他要是有心有意,他沒有見性。

  善財童子採藥這是公案,公案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故事,佛門的掌故、故事。《五燈會元》裡頭有這麼一段,在「文殊章」裡頭,文殊菩薩有一天叫善財童子採藥,告訴他,「不是藥者採將來」,是藥的不要採,不是藥的採將來。「善財遍觀大地,無不是藥」,沒有一樣不是藥,「卻來白云」,回來向文殊菩薩報告,「無有不是藥者」,我怎麼採?全都是。文殊菩薩說,「是藥者採將來」,是藥。「乃拈一枝草度於文殊」,在外面拔了一根草交給文殊菩薩。「文殊拈起示眾」,文殊菩薩拈起來告訴大家,「此藥亦能殺人亦能治人」。這個話的意思,是禪宗例之機鋒語,經論裡頭沒這個事情,找不到根據。這是禪宗裡面的,舉這個例子,這個藥能殺人也能治人,說的什麼意思?說的是佛法。佛法是教你開悟的,你只要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你就得治了;你要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你的法身慧命就死了,意思在此地。所以於一切法不能起心動念、不能分別執著,這個總得要把它記住。

  佛法,你要是明瞭,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所謂佛法是幫助你覺悟的方法,會用全是,不會用一個也找不到。譬如現在社會最普遍的是電視,哪個人不看電視、哪一家不看電視。不會看的,電視裡面笑你也笑;哭,它哭你也哭,你看這個東西生煩惱,甚至於你統統跟它學壞了,這就是殺人,殺人的法身慧命,你永遠不會開悟。如果是會看的,會看的會開悟,它是佛法。佛法講性是真的,相是假的,那電視裡頭相是假的,相是生滅法,屏幕是真的,屏幕不生不滅。相現在屏幕上,生滅跟不生滅是一不是二,這不是佛法是什麼?生滅原來就是不生滅。這意思是什麼?相原來就是性。就像善財童子一樣,是藥拈一根,拿一根來,隨便拿一根就可以。那看電視是在參禪,看電視是在學教,看電視是在修清淨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電視畫面不是夢幻泡影嗎?你能這樣看法,看個一、二年開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真的,不是假的。不會看的,要學電影這些東西,將來都到三惡道去了;會看的,明心見性成佛去了,同樣一個東西在此地。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法法皆如。

  「若能如是會取」,會是會意,明白了,「則禪密淨土,即三即一」,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哪有分別的?問題真的,宗門所說的,你會不會,會麼?祖師考試學生、測驗學人,常常說會麼?會就入門了。萬法歸一,一就是萬法。不會,踏破鐵鞋無覓處,你找不到,會的得來全不費工夫,原來就在眼前,一切法就是,沒有一法不是。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二三集





大地全是法身,「無不是藥者」 | 會的,你就得治了。不會的,你的法身慧命就死了

大地全是法身,「無不是藥者」 | 會的,你就得治了。不會的,你的法身慧命就死了


  「《宗鏡錄》曰:至理一言,轉凡成聖。經此一點,大地無寸土」。這話什麼意思?原來大地全是法身,就這個意思,遍法界虛空界就是一個法身。「世多謂淨土偏著於事相。然未知極樂世界不可思議。所顯事相即是法身」。這是世間人對佛法沒有參透,執著佛法來批評佛法,認為淨土宗沒什麼道理,沒什麼很深的道理,念阿彌陀佛就可以往生,淨土裡頭道理可深了。這些真的,不明白這個道理念佛,也能往生,它妙就妙在此地。可是我們要是不把道理搞清楚,我們的信心裡頭摻雜著懷疑,這個對我們傷害很大。所以我們比不上那些老太婆,她不要懂道理,她只要我念佛往生就可以了,懂那麼多道理幹什麼,操那麼多的心,她不愛幹,這真叫上上根人。我們不如她,我們比不上,所以還得要用經論來做基礎,必須搞幾十年,在經論上搞通、搞明白了,信心足了,不再懷疑。如果沒有搞通,搞一輩子沒搞通還有懷疑,很可惜,來生不能往生,又去搞六道輪迴,這樣的人很多,不是少數。真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就要學那些老太婆,阿公阿婆一心念佛,什麼都不管了。一天到晚,他的事情就是念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放下了,放得乾乾淨淨,念得快快樂樂,滿心歡喜,對什麼人?你看這些阿公阿婆都笑咪咪的,真快樂!把極樂的樣子露了給我們看,就是快樂,沒有憂慮、沒有痛苦,他那個相已經透消息給我們,一切時、一切處快樂無比。你要問他,快樂從哪來?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就快樂了。他講得一點都不錯。

  「如善導大師所說,指方立相,即事而真」,這是善導大師對極樂世界的讚歎,對淨土宗的讚歎。這個宗無比殊勝,指方,指著方向給你看,西方,這是指方;立相,西方有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這個事就是理,理就是事,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理是什麼?理是真心,真實之際、真實智慧這是理。事,真實的利益。三種真實,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不能分別,明瞭之後老實念。

  「密宗所主當相即道,即事而真」,與善導大師所說完全相同。在大乘教裡頭,法門雖然很多,四弘誓願裡面我們念到的,「法門無量誓願學」,無量法門到明心見性只有三門。好像我們到達了,到達目的地,我們進去,譬如說這個城要進去,只有三個門,三個門無論從哪一個門進去都一樣,都是圓滿得到的。這三個門就是覺正淨,這三門。禪宗、性宗它走覺門,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走這個門進去的;教下,華嚴、法華、法相,這些算是教,經教,從正門進去的,正知正見,從這個門進去的;第三個是淨門,修清淨心的,淨土宗是淨門,心淨則土淨,密宗也是淨門。但是雖然兩個都是淨,淨土容易成就,密很難。為什麼?淨土宗的淨是離一切相得清淨,這個容易。密宗難,密宗是即一切相,它不離,即一切相裡面得清淨心,這個太難了,所以密宗成就比我們高,很難成就。我們成就沒有它高,但是非常穩當,我們到極樂世界,達到它的清淨,沒有到極樂世界,不如它,到極樂世界跟它一樣。這些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在淨土信願持名這個方法就不會動搖。真的把心安住在這個地方,再也不改,因為除這個法子之外,任何方法我們都很難,都不容易成就。這個門叫易行道,難信之法。多少人修學這個法門,修學幾年退心了、退轉了,改學別的,這是什麼原因?對於這個法門了解得不夠透徹,所以深入經藏能夠避免這個過失。一改變一換別的法門,就注定不能成就,所以決定不能懷疑。

  「又如文殊令善財童子採藥」,文殊菩薩叫善財去採藥,「童子持一莖草來」,在外面隨便拔了一根草給文殊菩薩,「並曰:遍觀大地無不是藥者」,哪一樣不是藥?全都是,隨便拈一個就是。這個藥是比喻性,明心見性。禪宗裡面見性了,祖師大德要去考一考他,是不是真見性了,性是什麼樣子,拿來我看看。你看,《五燈會元》一千七百條公案,也就像善財一樣隨拈一法。老和尚在這裡觀察,他是有心,還是無心,在這個地方做決斷,他要是有心有意,他沒有見性。

  善財童子採藥這是公案,公案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故事,佛門的掌故、故事。《五燈會元》裡頭有這麼一段,在「文殊章」裡頭,文殊菩薩有一天叫善財童子採藥,告訴他,「不是藥者採將來」,是藥的不要採,不是藥的採將來。「善財遍觀大地,無不是藥」,沒有一樣不是藥,「卻來白云」,回來向文殊菩薩報告,「無有不是藥者」,我怎麼採?全都是。文殊菩薩說,「是藥者採將來」,是藥。「乃拈一枝草度於文殊」,在外面拔了一根草交給文殊菩薩。「文殊拈起示眾」,文殊菩薩拈起來告訴大家,「此藥亦能殺人亦能治人」。這個話的意思,是禪宗例之機鋒語,經論裡頭沒這個事情,找不到根據。這是禪宗裡面的,舉這個例子,這個藥能殺人也能治人,說的什麼意思?說的是佛法。佛法是教你開悟的,你只要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你就得治了;你要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你的法身慧命就死了,意思在此地。所以於一切法不能起心動念、不能分別執著,這個總得要把它記住。

  佛法,你要是明瞭,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所謂佛法是幫助你覺悟的方法,會用全是,不會用一個也找不到。譬如現在社會最普遍的是電視,哪個人不看電視、哪一家不看電視。不會看的,電視裡面笑你也笑;哭,它哭你也哭,你看這個東西生煩惱,甚至於你統統跟它學壞了,這就是殺人,殺人的法身慧命,你永遠不會開悟。如果是會看的,會看的會開悟,它是佛法。佛法講性是真的,相是假的,那電視裡頭相是假的,相是生滅法,屏幕是真的,屏幕不生不滅。相現在屏幕上,生滅跟不生滅是一不是二,這不是佛法是什麼?生滅原來就是不生滅。這意思是什麼?相原來就是性。就像善財童子一樣,是藥拈一根,拿一根來,隨便拿一根就可以。那看電視是在參禪,看電視是在學教,看電視是在修清淨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電視畫面不是夢幻泡影嗎?你能這樣看法,看個一、二年開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真的,不是假的。不會看的,要學電影這些東西,將來都到三惡道去了;會看的,明心見性成佛去了,同樣一個東西在此地。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法法皆如。

  「若能如是會取」,會是會意,明白了,「則禪密淨土,即三即一」,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哪有分別的?問題真的,宗門所說的,你會不會,會麼?祖師考試學生、測驗學人,常常說會麼?會就入門了。萬法歸一,一就是萬法。不會,踏破鐵鞋無覓處,你找不到,會的得來全不費工夫,原來就在眼前,一切法就是,沒有一法不是。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二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