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求無知,世間人求有知 | 「真智寂靜而不動,絕一切分別,謂之無知」「若心起見,則有不見之相。心性離見,即是徧照法界義」
「曇鸞大師註曰」,這個註就是《往生論》的註解,前面論裡頭這幾句話,曇鸞法師有註解。註解裡面說,「此三句展轉相入」,極樂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又入清淨句,清淨句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所以曇鸞大師說,這三句展轉相入。「依何義名之為法」,這一法句,法是什麼意思?「以清淨故」,法是清淨的意思。「依何義名為清淨」,什麼叫清淨?「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這叫清淨。「真實智慧者,實相智慧也。實相無相故,真智無知也」。這個話我們很難懂,真智無知,體無知,真的是無知,它起作用,無所不知。於是我們就明白了,佛法求什麼?求無知。世間人求有知,有知起作用是有所不知,他不知道東西太多了。無知是真心、是自性,是清淨心的本來面目,就是真心。
真心無知,但是起作用無所不知,你問他什麼,他都知道。世尊給我們的例子,我們要細心體會。你看世尊四十九年講這麼多經,我們看了之後,真是無量智慧,讚歎他,他無知。經從哪裡出來的?經從眾生感應出來的,眾生有感,他就應。菩薩心有感,應的是大乘菩薩道;聲聞、緣覺有感,應的是小乘經論。無論什麼人,你有感他就有應,你沒有感,他就不應,不應的時候是無知,心是定的,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
在中國,六祖惠能大師也是無知,就是證得無知,證得無知就是明心見性。佛教的經典他一部也沒聽過。聽《金剛經》,五祖跟他口述,我們看到,他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開悟了。這句話在《金剛經》裡面大概是五分之一,《金剛經》五千多字,等於是說了將近一千字的時候,他就開悟了。悟了之後,《金剛經》全通了,不但《金剛經》全通,釋迦牟尼佛二十二年所講的《般若經》全部通達,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通達了,世出世間的事情沒有一樣他不知道的,不問不知道,一問全知道。所以一般看到無知,好像什麼都不知道。是的,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知道;你是什麼都知道,什麼都不知道,妙在此地。這就是佛法所求的是戒定慧,他要求定,世間人心浮氣躁,不能夠理解。
「無知」,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一段,從《佛學大辭典》上節錄的。「真智寂靜而不動」,真實智慧是從這裡來的,是從寂靜當中來的,是從不動當中來的,不動就是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就動,起心動念是迷,就是一念不覺,起心動念是不覺,它動了。所以我們今天在學校裡講的這個愛字,特別把愛字當中那個心,把它講清楚、講明白。愛字裡面的心要不動,就是真愛、是性德,是佛菩薩的大慈大悲,是宗教裡面講的神愛世人。很多人把神愛世人都搞錯了,以為神愛我不愛他,都這麼想法,他全搞錯了。神愛世人,那個愛是真愛,真愛是沒有起心動念。
心一動就迷了,這一動,我們中國人叫它做情。情怎麼樣?迷了,它本來是智,動了的時候就迷,智就變成情。情就是起心動念,極其微細,我們中國老祖宗知道。這一動,動了怎麼辦?動了要把它落實在道義,跟道相應、跟義相應,這就是聖賢,跟道相應的是聖人,跟義相應的是賢人。這個就好比佛教裡面的聲聞、緣覺,他沒有到菩薩的境界,他是世間聖賢。用情沒有用錯,用在正面上沒有用在負面上,這是好的,雖然不出六道,他絕不墮三惡道,他享受的是人天福報。佛教菩薩,菩薩有情,就是說他有起心動念,叫他覺,覺而不迷。這個比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裡面講得高,覺講得高,覺裡面生智慧,智慧能把情化解。實際上,情就是智,迷了的時候智慧叫情;覺悟了的時候,情就是智慧,是一體,兩個作用,悟的作用、迷的作用。菩薩雖然有情,他覺而不迷,他起的作用跟佛很接近,完全起的是正用,正面的,沒有負面的,這是好的。凡夫這個情跟覺不相應,跟道義也不相應。從前人講道義,現在沒有道義了,跟什麼?跟欲相應,這個麻煩大了,跟欲就是七情五欲,說粗一點的話,就是自私自利,損人利己,跟這個相應。這個相應就造無量的罪業,果報在三途。我們常說,用錯了心,從外面來看都是這個愛,愛裡頭的心不一樣。諸佛如來的愛是真智寂靜而不動,這個很難懂。
真智寂靜而不動,在菩薩當中,哪一個等級的菩薩跟它相應?大乘經常常講,八地以上。七地是不動地,八地以上見到宇宙的源起,就是阿賴耶的三細相,阿賴耶業相怎麼來的、怎麼回事情?轉相、境界相怎麼產生的、怎麼形成宇宙的?這些非常非常微細,一念當中它全成就了。有次第,次第太快了,我們沒辦法覺察到,就是一念當中完全成就。從迷到整個宇宙的出現,一念。一念多長的時間?我們要記住,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三十二億百千念,我們用中國的算法三百二十兆,百千是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三百二十兆,這麼快,這一彈指,我們怎麼能知道!這一彈指,從一念不覺到整個宇宙的發生是一念之間,一彈指已經有三百二十兆個念頭發生了。從這個地方我們必須要認清楚,整個宇宙是假相,不是真的,遍法界虛空界是幻相,夢幻泡影,不是實在的。既然不是實在的,你可以受用它,決定不能執著,你執著就錯了,不能分別。不分別、不執著,在這個裡頭應用自在,一切隨緣,那是真智現前,真智寂靜不動,現前了。
「絕一切分別,謂之無知」,於一切法都沒有分別,沒有分別是平等的,有分別就不平等。不平等是煩惱,不平等就造業,執著,那個業就造得更重。佛菩薩在這個世間,隨緣建立佛法,像建了個道場,釋迦牟尼佛沒有物質有形的道場,他有精神層面的道場。有沒有分別執著?沒有,這就對了,這就是真實智慧、真實之際、真實利益。如果有一念分別就墮落下來,那不叫佛,那叫菩薩。菩薩明瞭事實真相,建立道場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所以他很如法,他在道場,建立道場,弘法利生,得大自在。如果有分別、有執著,他就不自在,不自在就是造業。業要是全為眾生是善業,裡頭摻雜一點點自私自利,想在裡頭得一點好處,得一點名利,那就造惡業。惡業再小都是三途,非常可怕,善業就三善道,總而言之一句話,你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以必須絕一切分別,離一切執著,這叫無知。因為這裡說是無知,講的知,所以只講到分別不再講執著,執著已經不是知的範圍,而是行的範圍。
「《起信論》曰:若心起見」,你看心,起心動念了,起一個見,「則有不見之相。心性離見,即是遍照法界義故」,講得好!馬鳴菩薩講的,這是真正明心見性之人。心裡頭起個見,起個見就是有分別、有執著,你能見到一部分,還有你見不到。我們現在不就是這樣的嗎?我們有見,念念心起見,前面這個念頭滅了,後頭又生了,不是相續而是相似,這個搞清楚,沒有相續的。為什麼?它不是真的。這個相,一個五蘊起來立刻就滅掉,第二個五蘊又起來,跟前面那個相似,不是完全相同。我們從小圈圈看好像是相同,放大看就不同了,你放大到整個宇宙,就不一樣了,所以它是相似相續。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個是佛給我們總結的。整個宇宙怎麼回事情、真相如何?真相如是。了解真相之後,對於一切法至少要做到不分別,不執著,我們就得定了。這個定不是大定,聲聞、緣覺的定,也不錯了,超過世間四禪八定。如果這裡面有分別執著是世間禪定,世間的四禪八定,四禪,色界天,四空定是無色界天,感得的是這個境界。攝心一處,佛所說的,制心一處,止心一處,多難!我們自己可以實驗,你試試看,把心放在一處能做到嗎?宗門裡面最普遍的,參話頭,把心放在話頭上,就在這一句,念念不離這一句,希望其他的念頭全沒有,就得定了。實在講,把心繫在一個話頭上,不如繫在阿彌陀佛上,所以念阿彌陀佛跟禪宗參話頭沒有兩樣,都是要把心拴在這個地方。心像野馬一樣,像猿猴一樣,把它拴在柱子上,不准它亂跑,就這麼個意思。
我們用念佛這個方法,果然念佛功夫得力了,那就是什麼?那心真拴住了,真在這句佛號上,這就叫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有事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不亂,執著沒有了,你看執著這個煩惱斷掉了,他那個定功跟阿羅漢一樣,事一心不亂是阿羅漢的境界。理一心不亂是明心見性菩薩的境界,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像惠能大師那個境界。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事一心不亂生方便有餘土。我們功夫沒有到事一心,只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時確實二十四小時心裡只有佛號,沒有別的東西。但是煩惱沒斷,只是煩惱被我們念佛這個功夫控制住了,煩惱不起作用。不念佛的時候煩惱起來,念佛的時候煩惱不起來,這叫成片,功夫成片就決定往生,你往生有把握。
功夫成片也有九品,上上品到下下品也有九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不一樣。但是佛的加持力,沒有一個眾生不得佛力加持。佛的加持力是相對的,你有一分功夫,佛加持一分;你有十分功夫,佛加持十分。所以我們功夫成片淺,不是很深的這個功夫,從哪裡看?不念佛的時候就會有妄念現前,這就是我們功夫不夠。但是這樣的功夫,阿彌陀佛一加持,不念佛的時候心也清淨的,只能加持到這個樣子。如果是功夫成片,有上品這個能力,上三品,上三品的能力可以自在往生,我現在想往生,求佛來接引我,佛就來,我有壽命不要了,真自在。佛力加持,功夫成片,把你提升一級,就提升到事一心不亂;得事一心不亂的人,往生的時候,功夫提升到理一心不亂,肯定,就是加一倍,佛幫助你的這個力量是加一倍的。我們至少要爭取到這句佛號念念相續。
我們看《高僧傳》,同一類的《淨土聖賢錄》、《往生傳》,過去這些念佛往生的人,他們是怎麼樣成功的、怎麼去的?再觀察,我們眼前有許多念佛往生的,我在這幾十年當中,見到的、聽到的完全是真實的,有十幾個人。這給我們做了證明,它不是假的,它是真的。倓虛法師決定不會騙人,這兩個例子是他親見的,跟他有關係的,鍋漏匠跟修無法師。鍋漏匠一句佛號走了,沒有一句話交代(留下來)。修無師有,修無師告訴老和尚,我往生的時候到了,兩天前告訴他。定西法師問他,還有幾天?他說不出十天,第二天他又去找他,明天往生。道場人多,正在準備傳戒多熱鬧,怎麼會是假的!
四十多年前我在佛光山教書,佛光山的長工,佛光山的工程是從來沒有停止過的,專門有做工的人,一輩子在山上做工的,長工。將軍鄉的人,跟佛光山隔壁,佛光山是大樹鄉,隔壁是將軍鄉,這個工人是家住在將軍鄉。鄰居老太太念佛三年,站著往生,他親眼看到的。他給我們講這個故事是一年前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我們聽了深受感動,他勸我們念佛,他說念佛是真的,不是假的,親眼看見,我們這些出家人當他的學生,他給我們上了一課。在外國也看到,所以確確實實不是假的。我在新加坡,新加坡監獄裡面有死刑犯,死刑犯等於是預知時至,他知道他哪一天走。李木源居士到監獄裡面去,跟他們講佛法,勸他們念佛往生,真幹,為什麼?他知道時間不多了,拼命念。新加坡這個死刑是吊刑,不是槍決的,是吊,上吊,吊死的。一般吊死的人樣子很恐怖,這些念佛的受刑人,面目很好看,沒有一絲毫恐懼,他很安詳走的。火化的時候有舍利,李木源把這個舍利帶回來給我們看,我看到一粒是紫紅色的。能不能往生?決定能往生。造五逆十惡的罪,毀謗大乘的罪,臨終能夠懺悔、能夠認錯,後不再造,求願往生,阿彌陀佛統統攝受,決定來接引。只是這些人在受刑的時候,死的時候,他沒有機會把他見到佛相告訴大家,他沒有這個機會。我們相信他走的時候,決定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他。
我們對這樁事情要深信不疑,我們才有分,這一生沒有白來。世間的一切千萬不要放在心上,不可以有名聞利養,絲毫名聞利養會障礙我們念佛往生,那叫不值得。大公無私,為正法久住,在社會上做一個好的影響、正面的影響,告訴大家念佛是真的。像劉素青居士一樣,表演一個歡歡喜喜、快快樂樂,滿面笑容往生,這個她做到了。她念佛多久?劉素雲告訴我,大概四年,不是很久。劉素雲學佛,她還沒有,還不相信。劉素雲學佛十幾年了,她姐姐才四年,走得多瀟灑、多自在!她說得清清楚楚,她是來給大家做證明的,她還有陽壽不要了,給我們做證明,學佛的人有這個能力,想去真去得成。這個用心太重要了。
下面,《淨土論註》,這個《論註》就是曇鸞法師說的,「實相無相故。真智無知也」,中間省掉了,「無知故能無不知」,就是無所不知。佛法講究的就是戒定慧。戒定慧,定是樞紐,戒是方法,是手段的手段。持戒目的是得定,目的不是修福,要是為修福持戒,他得的是福報,三界有漏的福報,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以持戒修福是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要明朗,絕不為世間名聞利養。我持戒的目的是得定,得清淨心,這就對了,得到清淨心,這叫念佛三昧,三昧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叫禪定,那就是禪定。
大乘教八萬四千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門道。方法門道有八萬四千,給諸位說,統統是修禪定。八萬四千種法門,那就是戒律,無論修哪一個法門,一樣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佛在《金剛經》上說的。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門道,方向是一個,目的是一個,所以為不同法門而起爭論是毫無意義的,那是錯誤的。應該怎麼樣?應該彼此尊敬、彼此稱讚。每一個法門都是釋迦牟尼佛傳的,我這個法門好,他那個法門不好,豈不是謗佛嗎?自己以為不錯,護自己的法門毀謗別人,自讚毀他,要知道你造的罪業是地獄罪。為什麼?你謗佛,這佛傳的;那個法?法是佛傳的法,你謗法;還謗僧,依照那個法門修學的人是僧。你毀謗三寶,就是阿鼻地獄的罪業,你何苦來?不同的法門,我們完全了解事實真相要互相讚歎。所以古德說了一句話說得好,「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彼此互相讚歎,佛法就興旺了。各人根性不相同,他喜歡走那條路,我喜歡走這條,根性不一樣,最後到達的目標相同。不但佛法法門不一樣,如是,乃至於其他宗教。我跟基督教在一起、跟伊斯蘭教在一起,我說我們走的路不一樣,非常可能,將來我們到達的地方是一樣的,他們很開心。你們到天堂,他到天園,我到極樂世界,到達一看,怎麼你們都在?我們大家又在一起。真的不是假的,我們凡夫不知道。
這佛菩薩,這些聖人,你是什麼樣的根性,他就化什麼樣身度你。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多清楚,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用什麼身,應以佛身得度,現佛身;應以比丘身得度,現比丘身;應以神父身得度,就現神父身;應以阿訇身得度,就現阿訇身。阿訇是伊斯蘭教的,神父是天主教的,佛菩薩隨類現身,得大自在。遍法界虛空界,確實一門是一切門,全包了,這一門不是獨一,是任一,任何一門都圓融含攝一切法門。所以對於一切法門我們要尊重、要讚歎、要敬仰,不可以批評,不可以說高下。把這種分別執著念頭打掉,才是真正佛門弟子。大乘經契入之後,愈想這個道理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求道跟世間求學不一樣,求學天天希望有進步;佛法是求道,求道,方法是天天要減少,就是放下,天天放下,統統放乾淨,把放下這個念頭也放下,就成功了,三昧就成就了,智慧就開了。
「《維摩經序》曰:聖智無知而萬品俱照」。聖智是地上菩薩以上,稱為聖人,他們確實證得清淨平等覺,這是聖智無知。而萬品俱照,萬品就是萬法,全宇宙一樣不漏,他統統照見。照見,因為他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叫無知。起作用的時候,他什麼都知道,沒有一樣不知道,無所不知,為什麼?他俱照萬品。也就是他的清淨心、他的平等覺遍照虛空法界萬事萬法,能夠照見宇宙的邊緣,宏觀宇宙,也能夠照見微觀宇宙。
微觀宇宙,今天講的量子力學,在一粒微塵裡面能夠見到微塵裡面的法界,虛空法界。微塵裡面虛空法界跟現前見到的虛空法界,是一樣的,虛空法界沒有縮小,微塵沒有放大,微塵裡頭有虛空法界。這個如果你要不信的話,我們在這個外面看到楞伽山,楞伽山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那個地方講《楞伽經》的地方,我們這外面看就看到,你用個照相機一照,它不就在裡頭,你照相機就那麼一點點大,你看楞伽山在裡頭。楞伽山沒縮小,照相機沒放大,這不就在裡頭嗎?這就明白了,大小不二。我們心性裡面能照見極其微小的微塵,微塵裡面見到的是無量無邊的虛空法界,就跟照相是一個道理。照相這個影保存在哪裡?保存在晶片。晶片像個小指甲大,裡面可以容納幾萬張,這是什麼?這是現在科學技術達到這個程度,要跟自性比還差遠了。跟自性比,這指甲太大了,這麼大的面積,才容納這麼一點點。自性裡面一微塵,現在科學家叫微中子,微中子體積有多大?科學家告訴我們,一百億個微中子聚集在一起,它的體積等於一個電子,繞著原子核轉的電子,等於一個電子。也就是說,它的大小是電子的一百億分之一,那麼小。那麼小裡頭有整個宇宙,遍法界虛空界都在那裡頭,一樣都不缺,誰看到的?菩薩看到了,萬品俱照,他看到了。我們在《華嚴經》裡面讀過,普賢菩薩能入微塵世界,微塵世界裡有無量諸佛,他可以分身去參訪,上求佛法,下化眾生,普賢菩薩微塵裡頭度眾生。微塵裡面眾生度脫了,我們現前這個眾生也度脫了,為什麼?它是一,不是二,妙極了!這個境界我們是聽經上說的,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就把它證實,為什麼?我們有普賢菩薩的能力,《華嚴經》上所講的境界,統統現在我們眼前。佛法無比殊勝的利益,我們統統親證,到極樂世界就證得了。
「法身無象而殊形並應」,這個象跟現象的象是一個意思。法身沒有物質現象,沒有意識的現象,就是念頭,沒有這個現象,沒有自然現象,淨宗用常寂光來形容它,非常之好。常寂光就是法身,全宇宙只要有感,他就能應,自然的應,決定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物質現象它有波動的現象,法身應不應?應,成就物質現象。精神現象,法身也應,成就它精神現象。自然現象,我們曉得整個大自然是屬於有機的,法身也成就它自然現象。法身感應成就一切現象,而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是佛法達到登峰造極,究竟圓滿的境界。這個境界才真實智慧、真實之際、真實利益,究竟圓滿,這叫佛陀教育。
「肇法師」,僧肇,他是鳩摩羅什的學生。羅什大師裡頭有四個得意門生,僧肇是其中的一個人,他有《寶藏論》,《寶藏論》是他著的一本書,《大藏經》裡頭有。這裡頭有一篇,叫「般若無知論」,專門講般若無知,無所不知。底下說,「無為法身者」。這是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真實智慧者,實相智慧也。實相無相故,真智無知也。無為法身者,法性身也。法性寂滅故,法身無相也」。「法性身」,這《三藏法數》有個簡單的解釋。法性就是法身。「謂此法性之身,遍滿十方,無量無邊,色像端正,相好莊嚴,以無量光明,無量音聲,能度十方法身菩薩,是名法性身」。法性身,我們見不到。這幾句經文給我們一個概念,這是法身菩薩的境界。法身菩薩最低的等級是《華嚴》圓教初住菩薩,真正破無明才證法身,這個菩薩住在哪裡?住在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至於他住在哪一尊佛的實報土,那是看緣分。
在娑婆世界跟釋迦牟尼佛有緣,釋迦牟尼佛是應化身,釋迦佛的報身號盧舍那,釋迦牟尼佛的法身號毘盧遮那。盧舍那的意思,這都是梵語,是智慧圓滿,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相好,有這些意思在。毘盧遮那的意思,毘盧遮那是梵語,叫遍一切處,此地所說的,遍滿十方,無量無邊。色像端正,相好莊嚴,什麼色相?法身沒有相,法身能現一切相,現報身,度破無明證法身的菩薩。此地所說的相好莊嚴,色像端正,相好莊嚴,在十法界裡面現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度凡夫眾生,就是方便土跟同居土的眾生。以無量光明,無量音聲,能度十方法身菩薩,明心見性的菩薩。在哪裡度?在實報莊嚴土。法身菩薩在實報莊嚴土現身,身有八萬四千相,每一個相有八萬四千好,每一個好有八萬四千光明,每一道光明裡面都有諸佛菩薩在講經教學,現這個相,這是釋迦牟尼佛在《觀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的。
在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十方法身菩薩,他們無明破了,也就是不起心、不動念。雖然不起心、不動念,我們從前面一直學過來,一定會想到,起心動念的,還有沒辦法斷掉的習氣。你看見思煩惱有習氣,塵沙煩惱有習氣,無明煩惱當然有習氣。習氣多少不一樣,帶得最多的是十住,最少的是十地,到等覺就是最後一品,那一品斷掉了,實報土就不見了。所以實報土怎麼來的?無始無明習氣變現出來的。法身菩薩能在這個地方,度這一切習氣沒有斷盡的,無始無明習氣沒有斷盡的眾生,現身說法,都可以稱之為法性身。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地球上,三千年前現的身,也可以稱為法性身,因為他是法性身變現出來的。我們見不到法性身,見到法性身變現的報身跟應化身,三身是一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不能分的。
「法性寂滅」,我們接著往下看,「法身無相也。無相,故能無不相」。它能現一切相,不但能現菩薩相、聲聞相、天人相,同樣的它能現畜生相,能現花草樹木相,能現山河大地相,它沒有不能現的,全憑感應。有情眾生有感,現在我們明白,無情眾生也有感。所謂無情眾生,一般講它沒有色,沒有色身,但是它有受想行識。所有物質現象,就像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就是物質現象。物質現象,每一個物質現象形皆有識,每一個物質現象都有受想行識。所以每個物質現象都是活的,換句話說,它會看、它會聽,它懂得我們起心動念,甚至於我們起心動念,自己還不知道,它很清楚。所以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我們能騙人嗎?能騙鬼神嗎?能騙這所有物質現象嗎?物質現象,我們桌子是物質現象,坐的椅子是物質現象,我們這個房子是物質現象。你看地板、牆壁、天花板,統統有見聞覺知、有受想行識,所以它是活的。
去年美國修•藍博士到香港來看我,參觀我的攝影棚,告訴大家統統有見聞覺知,講台有,會看會聽,天花板會看會聽,牆壁會看會聽,地板會看會聽,樹木花草,一片樹葉都會看會聽,現在講全是有機的,活的,它不是死的。整個宇宙是活活潑潑,為什麼?自性是活的。自性有見聞覺知,迷了的時候,見聞覺知就變成受想行識,這受想行識從哪來的?從見聞覺知來的,見聞覺知是不生不滅的,是本有的。明心見性的菩薩用見聞覺知,也就是說,實報土的菩薩用見聞覺知,沒有受想行識。方便土、同居土統統是受想行識,明心見性才真正轉過去,轉回去,受想行識沒有了,見聞覺知現前,那個能量不可思議。
「無知,故能無不知。是故一切種智,即真實智慧也」。一切種智就是宗教裡面所講的全知全能,是對於上帝、對神的讚美。佛告訴我們,大乘講的究竟圓滿智慧是我們一切眾生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惠能大師見性的時候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句話他沒細說,具足什麼?世尊在《華嚴經》上講清楚,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就是本自具足。我們跟十方諸佛如來,同樣的智慧、同樣的德能、同樣的才藝、同樣的相好,佛所有的一切眾生統統都有,沒有說哪個多一點,哪個少一點,沒有,完全平等,一個自性。
「曇鸞大師云:相好莊嚴即法身。是畫龍點睛之筆」。法身在哪裡?法身無處不在,看到嗎?看到了,看到什麼?一切法就是法身變現的,一切法不離法身。這個話不好懂,我們就以電視屏幕來做比喻。法身是什麼?法身就是電視的屏幕。萬法是什麼?萬法是電視屏幕上的影像,這就好懂。法身在哪裡、屏幕在哪裡?每一個形相都是屏幕,它沒有離開屏幕,它離開屏幕就沒有了,它就不能顯現。所以法身在哪裡?一切法,能現一切法的就是法身。我們要在所現一切現象裡面去體會到法身。就像我們看電視一樣,我們打開頻道,畫面現前了,從哪裡現的?從屏幕現的,離開屏幕它就沒有了。屏幕是法身,屏幕是自性,這是真的,它不變,它不生不滅,屏幕現的影像是生滅的,生滅是假的,不是真的。生滅確實念念都不一樣,每一個念頭、每一個畫面沒有重複的,念念都是獨立的。從老式的電影,用的這個原理是動畫,用這個原理我們容易看出來,每一個念頭不一樣。現在科技進步不用這些東西,這東西被淘汰掉,連照相底片都淘汰掉,用晶片,我們不容易看見,統統在面前。所以曇鸞法師這句話說得好,相好莊嚴就是法身,統統擺在我們面前。就好像我們看電視,看電視沒有看到屏幕,把屏幕忘掉了,注意力只是看到屏幕裡頭的畫面,不知道這個畫面根本沒有離開屏幕。正在看電視,屏幕在哪裡?畫面就是。相好莊嚴就是法身。
「《宗鏡錄》曰:至理一言,轉凡成聖。經此一點,大地無寸土」。這話什麼意思?原來大地全是法身,就這個意思,遍法界虛空界就是一個法身。「世多謂淨土偏著於事相。然未知極樂世界不可思議。所顯事相即是法身」。這是世間人對佛法沒有參透,執著佛法來批評佛法,認為淨土宗沒什麼道理,沒什麼很深的道理,念阿彌陀佛就可以往生,淨土裡頭道理可深了。這些真的,不明白這個道理念佛,也能往生,它妙就妙在此地。可是我們要是不把道理搞清楚,我們的信心裡頭摻雜著懷疑,這個對我們傷害很大。所以我們比不上那些老太婆,她不要懂道理,她只要我念佛往生就可以了,懂那麼多道理幹什麼,操那麼多的心,她不愛幹,這真叫上上根人。我們不如她,我們比不上,所以還得要用經論來做基礎,必須搞幾十年,在經論上搞通、搞明白了,信心足了,不再懷疑。如果沒有搞通,搞一輩子沒搞通還有懷疑,很可惜,來生不能往生,又去搞六道輪迴,這樣的人很多,不是少數。真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就要學那些老太婆,阿公阿婆一心念佛,什麼都不管了。一天到晚,他的事情就是念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放下了,放得乾乾淨淨,念得快快樂樂,滿心歡喜,對什麼人?你看這些阿公阿婆都笑咪咪的,真快樂!把極樂的樣子露了給我們看,就是快樂,沒有憂慮、沒有痛苦,他那個相已經透消息給我們,一切時、一切處快樂無比。你要問他,快樂從哪來?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就快樂了。他講得一點都不錯。
「如善導大師所說,指方立相,即事而真」,這是善導大師對極樂世界的讚歎,對淨土宗的讚歎。這個宗無比殊勝,指方,指著方向給你看,西方,這是指方;立相,西方有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這個事就是理,理就是事,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理是什麼?理是真心,真實之際、真實智慧這是理。事,真實的利益。三種真實,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不能分別,明瞭之後老實念。
「密宗所主當相即道,即事而真」,與善導大師所說完全相同。在大乘教裡頭,法門雖然很多,四弘誓願裡面我們念到的,「法門無量誓願學」,無量法門到明心見性只有三門。好像我們到達了,到達目的地,我們進去,譬如說這個城要進去,只有三個門,三個門無論從哪一個門進去都一樣,都是圓滿得到的。這三個門就是覺正淨,這三門。禪宗、性宗它走覺門,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走這個門進去的;教下,華嚴、法華、法相,這些算是教,經教,從正門進去的,正知正見,從這個門進去的;第三個是淨門,修清淨心的,淨土宗是淨門,心淨則土淨,密宗也是淨門。但是雖然兩個都是淨,淨土容易成就,密很難。為什麼?淨土宗的淨是離一切相得清淨,這個容易。密宗難,密宗是即一切相,它不離,即一切相裡面得清淨心,這個太難了,所以密宗成就比我們高,很難成就。我們成就沒有它高,但是非常穩當,我們到極樂世界,達到它的清淨,沒有到極樂世界,不如它,到極樂世界跟它一樣。這些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在淨土信願持名這個方法就不會動搖。真的把心安住在這個地方,再也不改,因為除這個法子之外,任何方法我們都很難,都不容易成就。這個門叫易行道,難信之法。多少人修學這個法門,修學幾年退心了、退轉了,改學別的,這是什麼原因?對於這個法門了解得不夠透徹,所以深入經藏能夠避免這個過失。一改變一換別的法門,就注定不能成就,所以決定不能懷疑。
「又如文殊令善財童子採藥」,文殊菩薩叫善財去採藥,「童子持一莖草來」,在外面隨便拔了一根草給文殊菩薩,「並曰:遍觀大地無不是藥者」,哪一樣不是藥?全都是,隨便拈一個就是。這個藥是比喻性,明心見性。禪宗裡面見性了,祖師大德要去考一考他,是不是真見性了,性是什麼樣子,拿來我看看。你看,《五燈會元》一千七百條公案,也就像善財一樣隨拈一法。老和尚在這裡觀察,他是有心,還是無心,在這個地方做決斷,他要是有心有意,他沒有見性。
善財童子採藥這是公案,公案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故事,佛門的掌故、故事。《五燈會元》裡頭有這麼一段,在「文殊章」裡頭,文殊菩薩有一天叫善財童子採藥,告訴他,「不是藥者採將來」,是藥的不要採,不是藥的採將來。「善財遍觀大地,無不是藥」,沒有一樣不是藥,「卻來白云」,回來向文殊菩薩報告,「無有不是藥者」,我怎麼採?全都是。文殊菩薩說,「是藥者採將來」,是藥。「乃拈一枝草度於文殊」,在外面拔了一根草交給文殊菩薩。「文殊拈起示眾」,文殊菩薩拈起來告訴大家,「此藥亦能殺人亦能治人」。這個話的意思,是禪宗例之機鋒語,經論裡頭沒這個事情,找不到根據。這是禪宗裡面的,舉這個例子,這個藥能殺人也能治人,說的什麼意思?說的是佛法。佛法是教你開悟的,你只要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你就得治了;你要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你的法身慧命就死了,意思在此地。所以於一切法不能起心動念、不能分別執著,這個總得要把它記住。
佛法,你要是明瞭,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所謂佛法是幫助你覺悟的方法,會用全是,不會用一個也找不到。譬如現在社會最普遍的是電視,哪個人不看電視、哪一家不看電視。不會看的,電視裡面笑你也笑;哭,它哭你也哭,你看這個東西生煩惱,甚至於你統統跟它學壞了,這就是殺人,殺人的法身慧命,你永遠不會開悟。如果是會看的,會看的會開悟,它是佛法。佛法講性是真的,相是假的,那電視裡頭相是假的,相是生滅法,屏幕是真的,屏幕不生不滅。相現在屏幕上,生滅跟不生滅是一不是二,這不是佛法是什麼?生滅原來就是不生滅。這意思是什麼?相原來就是性。就像善財童子一樣,是藥拈一根,拿一根來,隨便拿一根就可以。那看電視是在參禪,看電視是在學教,看電視是在修清淨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電視畫面不是夢幻泡影嗎?你能這樣看法,看個一、二年開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真的,不是假的。不會看的,要學電影這些東西,將來都到三惡道去了;會看的,明心見性成佛去了,同樣一個東西在此地。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法法皆如。
「若能如是會取」,會是會意,明白了,「則禪密淨土,即三即一」,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哪有分別的?問題真的,宗門所說的,你會不會,會麼?祖師考試學生、測驗學人,常常說會麼?會就入門了。萬法歸一,一就是萬法。不會,踏破鐵鞋無覓處,你找不到,會的得來全不費工夫,原來就在眼前,一切法就是,沒有一法不是。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二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