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3日 星期四

修行人修什麼?修不動|心不動,太難了|淨宗的方法妙,要動念只有一念:南無阿彌陀佛|無喜無憂,無動無想:這是佛心、真心|淨空老法師

 


修行人修什麼?修不動|心不動,太難了|淨宗的方法妙,要動念只有一念:南無阿彌陀佛|無喜無憂,無動無想:這是佛心、真心|淨空老法師


◈菩薩住正定,無有不定時
◇定是心裡沒有一個念頭,叫正念
◇有一個念頭就不叫三昧,叫起心
◇起心動念就不是佛了,佛心不動
◇本無動搖就是常住三昧

  菩薩住正定,無有不定時定是什麼?心裡面沒有一個念頭,這叫正念,正念是無念有一個念頭就不叫三昧,叫起心,起心動念,起心就是動念,動念就是起心。中國人常常把它連起來在一起講,起心動念,動念起心。那怎麼樣?那就不是佛了,佛心不動。惠能大師告訴我們,他開悟的時候,第四句話說「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本無動搖就是常住三昧。所以也可以說它是自性本定,沒有起心動念,常住三昧。

◈佛心湛然,無喜無憂
◇學佛,希望能跟佛一樣,日常生活當中,心能湛然不動。像水一樣清淨,沒有染污、沒有波浪
◇七情五欲、喜怒哀樂愛惡欲全沒有——那是假的
◇他沒有歡喜,他沒有憂慮
◈修行人修什麼?修不動
◇真心一動就變成妄心,不是另外有個妄心
◇六道凡夫全是妄心:天人歡喜、三途憂惱,都是動心
◇心不動,太難了
◇淨宗的方法妙,要動念只有一念,南無阿彌陀佛
◇無喜無憂,無動無想,這是佛心,是真心
◇這是正常的,這是真性流露
◇這個人大公中正,沒有欲望,沒有私心

  「將欲說法,安祥而動。故佛心湛然,無喜無憂」。這些我們都要把它記住,我們學佛,希望能跟佛一樣,在日常生活當中心能湛然不動。像水一樣清淨,沒有染污、沒有波浪,叫湛然。佛心湛然,七情五欲沒有,喜怒哀樂愛惡欲全沒有為什麼?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那是妄心。所以他沒有歡喜,他沒有憂慮。憂慮是煩惱,喜也是煩惱,為什麼?動心了。真心一動就變成妄心,不是另外有個妄心,不是的,真心動了叫妄心。六道凡夫全是妄心,為什麼?心動了天人歡喜,三途憂惱,都是動心修行人修什麼?修不動。沒有辦法叫心不動,這個功夫太難了,總是會有念頭。淨宗的方法就妙了,就是阿彌陀佛這個方法,要動念只有一念,南無阿彌陀佛,除這一念之外沒有念頭無喜無憂,這是什麼心?這是佛心。佛心就是真心,無喜無憂的心是真心,無動無想,這就對了。中國人造字,中國的字有意義,你看「想」,心裡頭有相,你想一個人有個人相,想一樁事情有事相,想就有相。思呢?思就有分別,你看「思」,心上面是個田字,田就是畫格子,分別。心有分別叫思,心裡頭有相叫想,思想是妄心。佛呢?無思無想,無喜無憂,這是正常的,這是真性流露。我們看到這四個字能真做到,這個人大公中正,沒有欲望,沒有私心

◈如來常住三昧,安祥而動
◇你看他動,不像我們
◇青年、壯年、老人,哪一個不心浮氣躁?難得見一個心性清淨的人
◈貪瞋痴慢疑、怨恨惱怒煩
◇這十個字,各個階層男女老少,普遍看到
◇聖教不能推行,麻煩在這裡
◇書在,人會念,做不到,就是這十個字
◇學生有這十個字,老師不能教;老師有這十個字,沒有辦法教學生
◇大乘,徹底放下,不管好念、壞念,一個念頭都不能有,無喜無憂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沒有波浪、沒有動搖,這是自己的真心
◇像水一樣,乾淨、不動,沒有波浪

  佛這個時候看到大眾讚頌,佛現了微笑。這微笑就動念頭了,動什麼念頭?說法。你看,「若將授記時,現欣笑」。這授記是開示,為大家說法,授記之相。如來常住三昧,將欲說法,安祥而動。你看他動,不像我們。現在社會,很麻煩!我說這話什麼意思?想求學的人找不到老師,好老師想傳授學問找不到學生,為什麼找不到?現在年輕人心浮氣躁。我們細心去觀察,你看各個年齡階層的人,從幼兒園的學生、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在社會上工作的這些青年、壯年,再看老人,哪一個不心浮氣躁難得見一個心性清淨的人,找不到。老年人也發脾氣,也有怨恨惱怒煩,心裡頭是貪瞋痴慢疑。這十個字在我們這個社會各個階層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普遍看到這麻煩在哪裡?麻煩在聖教不能推行。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道。書在,人會念,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就是這十個字,貪瞋痴慢疑、怨恨惱怒煩。有這十個字,學生有這十個字,老師不能教;老師有這十個字,沒有辦法教學生,為什麼?學生不相信,你自己沒做到,難就難在這裡。所以佛法,特別是大乘,徹底放下,不管是好念、壞念,一個念頭都不能有,無喜無憂。清淨心現前,沒有染污、沒有波浪、沒有動搖,這是什麼?這是自己的真心,這是自己的本性。惠能大師開悟第四條說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它沒動,它沒有搖晃過。像水一樣,乾淨、不動,沒有波浪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三八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38




《會疏》曰:「

『應時』,應菩薩發願時。
『欣笑』,授記之相。如來常住三昧,將欲說法,安祥而動。故佛心湛然,無喜無憂。若將授記時,現欣笑。

◎禮供聽法第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