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日 星期一

你有一門深入,你一門就深入不了:你還有分別、執著|真正深入,是要把分別執著打掉,那你真的就入境界了|一個人一切放下,專門搞一樣,那才叫一門深入|淨空老法師

 


你有一門深入,你一門就深入不了:你還有分別、執著|真正深入,是要把分別執著打掉,那你真的就入境界了|一個人一切放下,專門搞一樣,那才叫一門深入|淨空老法師


  問:弟子常念南無阿彌陀佛,早晚課誦《普門品》、《佛說阿彌陀經》,以及念佛,這樣可說是一門深入嗎?或只誦《彌陀經》及念佛,才算一門深入?

◈你有一門深入,你一門就深入不了
◇你還有分別、執著
◇真正深入,是要把分別執著打掉,那你真的就入境界了
◇妄想分別執著沒有能去掉,你就入不了
◈聖學跟世間學問不一樣
◇諸佛菩薩、孔孟,自己修學、教導學生都是述而不作
◇他自己沒有創造,自己沒有發明
◇他所修、所教的,都是古聖先賢的
◇古聖先賢從哪裡來的?性德的流露
◇沒有創造、沒有發明,無非是回歸自然而已

  答:這個問題是很難,因為你有一門深入,你一門就深入不了。為什麼?你還有分別,你還有執著,你怎麼能深入真正深入是要把分別執著打掉,那你真的就入境界了;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有能去掉,你就入不了,這個一定要懂得。聖學跟世間學問不一樣,佛在一切經裡面給我們講,諸佛菩薩,世間就連孔孟都說,他們自己修學以及教導學生都是述而不作。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客氣話,不是謙虛話。就是他自己沒有創造,自己沒有發明他所修的、所教的都是古聖先賢的古聖先賢從哪裡來的?從性德的流露,用我們現在話來說,是來自於大自然的法則,沒有創造,沒有發明,無非是回歸自然而已

◈人之初,性本善
◇善惡的善,是對立的,那就不善了
◇自性本善、純淨純善,它不是對立的
◇一切眾生個個都有,叫性德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智慧德相就是本善
◇我們智慧德相到哪裡去了?並沒有丟掉,只是上面有障礙
◇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一切眾生本來成佛
◇輕視、怠慢一個人,就是輕視佛,輕視菩薩:那是罪業,對你自己本性上又加深了障礙

  自性裡頭,你看《三字經》頭一句講「人之初,性本善」,那個「善」不是善惡的善。善惡的善,善跟惡是對立的,那就不善了;它那是講自性本善,那個善不是對立的,我們不得已說個純淨純善,它不是對立的一切眾生哪個人沒有?個個都有,叫性德。佛講得更清楚,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說的更明白,智慧德相就是本善,就是自性本善。那現在我們智慧也沒有了,德相也沒有了,到哪裡去了?還在,並沒有丟掉,只是上面有障礙,障礙住了。這個障礙是什麼?煩惱,佛說的好,「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你有妄想、你有分別、你有執著,所以你雖然有如來智慧德相,不能現前。所以從性德上來看,大家決定是平等的,我們的平等心從這個地方建立。「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你怎麼可以怠慢?輕視一個人,怠慢一個人,就是輕視佛,輕視菩薩,那是罪業,那是自己的障礙,不是別人,是對你自己本性上又加深了障礙,這個道理要懂。

◈修行就是要把障礙去掉
◇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不再執著,你證阿羅漢果
◇你能夠再不分別,你就作菩薩了
◇再連妄想也去掉,你就成佛了
◇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所得來的全是你自己本有的,絕不是說你自性外面還有一點東西你可以得到

  我們修行,修行就是要把這個障礙去掉,你看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執著放下,不再執著,在佛法裡講你證阿羅漢果,你就超越六道輪迴,執著叫見思煩惱;你能夠再不分別,不分別比執著又深一層,那你就作菩薩了;你再連妄想也把它去掉,那你就成佛了。你看大乘經上講得多清楚、多明白。那我們修什麼?就是把這個障礙除掉,而智慧、德能是你本有的,不是從外頭修來的,不是的,是你自己本有的。所以《楞嚴經》上說,「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為什麼無所得?所得來的全是你自己本有的,絕不是說你自性外面還有一點東西你可以得到,沒有。

◇儒家功夫也是如此:知止,定靜安慮得
◇得是自性完全恢復,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恢復了
◇修學次第,孔子跟釋迦牟尼佛所說完全相同
◇不能把執著放下,那怎麼能成就
◈恆順眾生,隨喜功德
◇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隨緣,沒有一樣不好
◇自己最好不要有成見、有主張
◇有成見、有主張就不能隨順
◇但是要有智慧:隨順善的,不隨順惡的;惡的要有智慧迴避,善的要認真學習

  你看儒家講這個功夫也是如此,他講知止,他講定,講靜,講安,講慮,後面得,你才得到。得的是什麼?就是自性完全恢復,明明德、親民恢復了,止於至善恢復了。所以修學次第,你細細觀察,孔老夫子跟釋迦牟尼佛沒見過面,沒有交流過,居然所說的都完全相同,這就是中國諺語所說的,「英雄所見,大略相同」。事實真相是這樣的,我們不能把執著放下,那怎麼能成就?所以佛教給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教我們在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隨緣,沒有一樣不好自己最好不要有成見,不要有主張,有成見、有主張就不能隨順但是要有智慧,隨順善的,不隨順惡的;惡的要有智慧迴避,善的要認真學習

◈禮敬諸佛,就是隨順
◇一切眾生皆是諸佛
◇三世佛,統統要禮敬
◇不敬一個人,你就對佛不恭敬
◇你天天拜佛,功德不圓滿,你都缺一分
◇一切動物、植物,在佛法講統統是佛
◇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都要用恭敬心來接待
◇做事情認真負責,是對事的禮敬
◇擺的整整齊齊,擦的乾乾淨淨,是對物的恭敬
◇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學恭敬

  「普賢行願」裡面講的「禮敬諸佛」,這就是隨順。諸佛是什麼?一切眾生皆是諸佛,佛有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這三世佛,統統要禮敬。你要不敬一個人,你就對佛不恭敬,你天天拜佛,功德不圓滿,你都缺一分。再說,所有一切動物、植物,在佛法講統統是佛,《華嚴經》上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都要用恭敬心來接待,禮敬諸佛你才能真做到。做事情認真負責,是對事的禮敬;桌椅板凳擺的整整齊齊,擦的乾乾淨淨,是對物的恭敬,都在你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學恭敬。可是學習,學習在稱讚裡面教我們一個原則,哪些我們該學,哪些不應該學。

◈稱讚如來
◇與性德相應的要稱讚、要學;與性德相違背的不稱讚、不學
◇但是要反省,自己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嘉勉
◇對自己來講:順、逆都是好境界;善人、惡人都是好老師
◇我們說話、行為會影響別人,那你要注意:影響別人一定是正面的
◇供養是平等的
◇能依照佛菩薩教訓去做,真正是善人、完人,面面都做到圓滿

  第二條「稱讚如來」,他就不說諸佛了,諸佛是從相上講的,稱如來是從性上講的,這不一樣。性上講,凡是與性德相應的要稱讚要學,與性德相違背的不稱讚。如果他搞貪瞋痴,我們不稱讚,我們不學但是我們自己要反省,我們自己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嘉勉。決定不可以稱讚,稱讚怕誤導別人,那個有過失的。所以,對自己來講,順、逆都是好境界,善人、惡人都是好老師,對自己;可是我們說話、行為會影響別人,那你要注意,影響別人一定是正面的,不是負面的,這個要注意到。供養是平等的,善人供養,惡人也要供養,惡人沒飯吃的時候,不能說這人作惡,算了,餓死活該,不可以的,還是要幫助他。沒有飯吃,給飯給他吃,沒有衣穿,要給衣給他穿,要幫助他,這是慈悲,這是愛心。你能依照佛菩薩教訓去做,真正是善人,真正是完人。他真的做的盡善盡美,面面都做到圓滿,我們應當要好好的去學習。

◈一念不生是謂誠
◇日常課誦,一定要有方向、有目標
◇一定要懂得一個基本的道理:誠則靈
◇心裡頭沒有妄念就叫誠
◇心裡頭還有妄念,不誠
◇有妄念,你就不定了
◇沒有妄念才會定,定生慧

  日常課誦,我們一定要有方向、有目標一定要懂得一個基本的道理,誠則靈,人家講感應,有靈!什麼叫做誠?曾國藩先生對誠下的定義下的好,「一念不生是謂誠」。這個意思說,心裡頭沒有妄念就叫誠,這是真誠;心裡頭還有妄念,不誠。心裡頭有妄念,你就不定了沒有妄念才會定,定生慧。你明白這個道理

◈印光大師走的是成佛之道
◇一張桌子,一尊阿彌陀佛像,後面掛了一個大字,「死」
◇佛桌上有一部《阿彌陀經》
◇這就教我們真誠,沒有一個妄念

  印光大師是我們淨土宗的祖師,最近這一代祖師,你看他給我們做的樣子。現在觀光旅遊很方便,你們到蘇州靈巖山印光大師的道場,他的關房還在,你去看看,你看看祖師當年在世的時候他是怎麼修的。

  我去看過,很小,臥房旁邊有個小佛堂,你一進去先看小佛堂。小佛堂很小,一個人修行,只有一張桌子,只供了一尊阿彌陀佛像,觀音、勢至沒有,就一尊阿彌陀佛像。一個香爐,兩個蠟台,一個水杯供水的,其他的什麼都沒有,簡單樸素。後面掛了一個大字,他老人家寫的「死」字,這就是他的佛堂。佛桌上有一部經,《阿彌陀經》,其他的東西都沒有了。這就教我們真誠,沒有一個妄念

◇你們心不誠,多念一點:跟一切諸佛、菩薩多結結緣
◇他真誠,就不要客氣了,一尊佛他就成了佛
◇你們還要到處交際應酬,不想成佛
◇想成佛有成佛的方法:照他那個辦法
◇不想成佛有不想成佛的方法,滿足大家的願望,不用一個標準限制人,這叫應機施教
◈我們一門也許找到了:沒有辦法深入
◇一個人一切放下,專門搞一樣,那才叫一門深入
◇不但沒有辦法深入,恐怕入門都入不了

  他教人念觀音菩薩,他自己不念,為什麼?因為你們心不誠,多念一點多結結緣,跟一切諸佛、一切菩薩多結結緣他真誠,就不要客氣了,一尊佛他就成了佛他走的是成佛之道,你們走的路還要在六道裡頭輪迴,還要到處交際應酬,不想成佛想成佛有成佛的方法,照他那個辦法不想成佛有不想成佛的方法,滿足大家的願望,不用一個標準限制人,這叫應機施教,不容易。一個人一切放下的時候,專門搞一樣,難得,千萬人當中難得找一個,那才叫一門深入我們今天講一門深入,一門也許找到了,沒有辦法深入不但沒有辦法深入,恐怕入門都入不了,這是真的。

學佛問答(答香港參學同修之十三) http://ft.hwadzan.tw/dv.php?sn=21-283-0001



2022年7月31日 星期日

慧心安法,名之為忍|於法實相安住,名忍|於法實相要放在心上|把佛所說的統統放在心上,這叫忍|還在幻相裡爭名逐利,一點都沒放下:經上所講的實相,我們沒接受|淨空老法師

 


慧心安法,名之為忍|於法實相安住,名忍|於法實相要放在心上|把佛所說的統統放在心上,這叫忍|還在幻相裡爭名逐利,一點都沒放下:經上所講的實相,我們沒接受|淨空老法師


◈慧心安法,名之為忍
◇忍是功夫、承認、信仰
◇完全沒有懷疑,接受佛菩薩的教誨,這叫忍
◇為什麼能忍?因為你有智慧
◇聽到佛法,聽到彌陀佛號,你能夠放在心上,這叫忍
◈於法實相安住,名忍
◇一切法的真實相佛給我們說出來了,我們不相信: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還在幻相裡面爭名逐利,一點都沒放下
◇經上所講的真實相,我們沒接受
◇安住就是放在心上
◇把佛所說的統統放在心上,這叫忍
◇放在心上有什麼好處?幫助你開悟

  「忍者,《大乘義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為忍」,忍是功夫,忍是承認,忍是信仰完全沒有懷疑,接受佛菩薩的教誨,這叫忍。這裡八個字好,慧心安法,為什麼能忍?因為你有智慧,你有智慧,你聽到佛法,聽到彌陀佛號,你能夠把這彌陀佛號放在心上,這叫忍。這是舉一個例子。下面,「又十一曰:於法實相安住名忍」。實相是真實相,不是假的,真實相。這一切法的真實相佛給我們說出來了,我們怎麼樣?我們不相信。《金剛經》大家讀過,《金剛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佛說的,我們能不能相信?不能相信。為什麼?還在這個幻相裡面爭名逐利,一點都沒放下。這就是經上所講的實相,真實相,我們沒接受,我們沒把它放在心上。安住就是放在心上,你能把佛所說的統統放在心上,這叫忍放在心上有什麼好處?幫助你開悟,你將來修行功夫大徹大悟,就明白了。

◈這個安住難得
◇於法實相要放在心上
◇實相:假的,不是真的
◇佛所說的我們能體會到,就是不能接受,依舊把它當真
◈心有所念,幾念幾相識耶?
◇物質現象從意識生的:一切現象離不開念頭
◇這個相是很多個念頭連續的相續相
◇念頭沒有了,相就滅了
◇你看到東西在,其實它空的,根本不存在
◇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哪一念是真的?念念都是假的
◇凡夫把幻相當作真相,執著,堅固不捨,麻煩來了
◇什麼地方有實相?極樂世界有實相
◇極樂世界人無量壽、萬物無量壽:它不是生滅法,不可思議

  這個安住難得,我說白一點,放在心上,於法實相要放在心上實相是假的,不是真的。釋迦牟尼佛慈悲到極處,他所說的話我們現在人能體會得到,就是不能接受,依舊把它當真。佛問彌勒菩薩,他們的問答是教化我們,不是真的不懂,佛問彌勒菩薩,「心有所念,幾念幾相識耶?」我們心裡頭起一個念頭,這個念頭是幾個念、幾個相、幾個識?也是問話,這個問題幾個人想到?沒人,佛菩薩知道。現在科學家漸漸明白了,跟佛經上講的一樣。宇宙之間有沒有物質現象?他說沒有。物質現象從哪裡來的?從意識生的,意識就是念頭,從念頭生的。這跟佛經講得一樣。一切現象離不開念頭。這個念頭所生的現象,念頭沒有了,相就滅了。我們看到這個相是很多個念頭連續的相續相。所以你看到東西在,好像它在,其實它空的,它不在,根本不存在,我們眼看花了。彌勒菩薩回答,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哪一念是真的?念念都是假的。這是說的真相。凡夫把幻相當作真相,執著,堅固不捨,麻煩來了,善念變現的三善道,惡念變現出三惡道,可夠你受的。真搞清楚了,什麼地方有實相?極樂世界有實相極樂世界人無量壽,極樂世界萬物也是無量壽,它不是生滅法,不可思議

◈安忍:安住在那裡如如不動
◇無生法忍:安住於無生之法理,而不動心者
◇於理決定,而無移動之念
◇不退忍:安住於不退之理,而無移動之念
◇念念皆無退轉,應相當於三種不退之念不退
◈三種不退
◇位不退,所修得之位次不退
◇行不退,於所修之行法不退失
◇念不退,於正念不退轉
◇這三種我們一種都沒有:這個事情麻煩,不知不覺,念念都在造業
◇一秒鐘造二千二百四十兆,天天在造、念念在造
◇這個事實真相,如果不是佛說出,我們怎麼會知道?
◇明白了之後,真正得無生忍了
◇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也不滅
◇心安住在不生不滅這個境界上,你是無生忍的菩薩

  所以,於法實相安住為忍。下頭舉例子,「例如無生法忍,據《智度論》釋為安住於無生之法理,而不動心者。可見忍者,即安忍安住在那裡如如不動,謂於理決定,而無移動之念也。準此可知,不退忍者,即安住於不退之理而無移動之念。是則念念皆無退轉,應相當於三種不退之念不退也。蓋不退有三,一位不退,所修得之位次不退也。二行不退,於所修之行法不退失也。三念不退,於正念不退轉」。這叫三種不退。我們想想,這三種我們有沒有?一種都沒有。這個事情麻煩,這造業,在哪裡造?不知道,不知不覺,念念都在造業。你看看,一彈指的時間已經造了,我們凡夫幾乎是沒辦法去思考,三十二億百千念,這一彈指。一秒鐘可以彈七次,彈得快彈七次,那一秒鐘造多少?二千二百四十兆,一秒鐘。我們天天在造,念念在造。這是佛跟彌勒菩薩聊天,把這個事實真相說出。如果不是佛說出,我們怎麼會知道?是不是真的?真的。怎麼知道是真的?量子力學家現在給我們做證明,沒有一樣是假的。明白了之後,真正得無生忍了,一切法不生,根本沒有生,一切法也不滅。等到什麼時候?這個心安住在不生不滅這個境界上,那你叫真的,你是無生忍的菩薩了。

◇破見思名位不退,則永不失超凡假
◇伏斷塵沙名行不退,則永不失菩薩之行
◇破無明名念不退,則不失中道正念
◇不退忍者,指安住於實相之理,念念不移,則應是念不退
◇住不退轉,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則相當於行不退
◇聞經菩薩根機不一,聞法之益,自有差殊
◇不退轉裡頭講這麼多差別

  下面給我們講的不退有三,第一個位不退,所修得的位次不退轉,這叫位不退;第二種行不退,所修之行法不退失;第三叫念不退,於正念不退轉也。「《觀經妙宗鈔》曰:若破見思名位不退,則永不失超凡假(指永超出於凡夫之假有)」,六道輪迴,破見思煩惱,誰?阿羅漢。「伏斷塵沙名行不退,則永不失菩薩之行」,塵沙,菩薩斷的,菩薩斷塵沙惑,行不退。第三個是念不退,於正念不退轉。《觀經妙宗鈔》曰:若破見思名位不退,則永遠不失超凡假有。伏斷塵沙名行不退,則永遠不失菩薩行。「若破無明名念不退,則不失中道正念。今不退忍者,指安住於實相之理,念念不移,則應是念不退矣。住不退轉,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則相當於行不退聞經菩薩根機不一,聞法之益,自有差殊」。聞經的人程度不一樣,所以有差別,從菩薩,菩薩還有三賢菩薩,地上菩薩,都不一樣,十信位的小菩薩,初發心的。所以有這麼多的差別,不退轉裡頭講這麼多差別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五O六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506




丁二、得不退忍


【二十五億眾生。得不退忍。】


「得不退忍」,

「忍」者,

《大乘義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為忍」,

又十一曰:「於法實相,安住為忍。」


例如無生法忍,
據《智度論》釋為安住於無生之法理,而不動心者也。

可見忍者,即安忍,
謂於理決定,而無移動之念也。


準此可知,
「不退忍」者,即安住於不退之理而無移動之念。


是則念念皆無退轉,應相當於三種不退之念不退也。

蓋不退有三:
一位不退,所修得之位次不退也。
二行不退,於所修之行法不退失也。
三念不退,於正念不退轉也。


《觀經妙宗鈔》曰:「
若破見思名位不退,則永不失超凡假(指永超出於凡夫之假有)。
伏斷塵沙名行不退,則永不失菩薩之行。
若破無明名念不退。則不失中道正念。」


今不退忍者,指安住於實相之理,念念不移,則應是念不退矣。

住不退轉,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則相當於行不退。

聞經菩薩根機不一,
聞法之益,自有差殊也。

◎聞經獲益第四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