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所動搖的時候,把它回味一下就平靜了: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真想用功的人:障緣誘惑很多|障緣誘惑能忍受:般若的力量|般若是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無量諸佛加持,臨終一下醒悟過來|淨空老法師
◈一念念心純,亦得往生
◇乃至一念,念心純固,亦得往生
◇純是不夾雜,固是堅固,不為外面境界影響,他能往生
◈只要肯回頭,極樂依舊有分
◇這一段要是搞清楚,多少學佛做錯事情的人知道了,只要肯回頭,極樂世界依舊有分
◇蓋以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是故五逆十惡,臨終念佛,乃至一念,亦得往生
◇多少人敵不過外面境界誘惑,有意無意造極重的罪業:有救
◈真信切願:全用在臨命終一念
◇理事都說得很圓滿,臨終一念心最難得:平常改不了;臨終能改掉嗎?
◇這一生能往生的人,都是無量劫來在念佛法門種了善根,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這一世得人身、遇佛法,得到無量諸佛加持,讓你在臨終一下醒悟過來,不迷惑了
◇以真誠心徹底放下,沒有留戀、牽掛了,一心念這句阿彌陀佛,願生淨土:他就能生
◇善根深厚,善根怎麼算?無始劫以來多少生的修行沒去得了;這一生碰到,碰到了依舊造作重業,但是你有信心,全用在臨命終時這一念
◇「真信切願」四個字,比什麼都重要
◈障緣誘惑能忍受:般若的力量
◇真想用功的人障緣誘惑很多,你能受得了嗎:受不了,那就隨業流轉;如果能夠忍受,能夠忍受是般若的力量,就是智慧
◇般若是什麼?看到所有境界都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乃至一念,念心純固,亦得往生」。就是乃至一念,一念這個念心純、堅固(純是不夾雜,固是堅固),不為外面境界影響,他能往生。這一段要是搞清楚、搞明白,多少學佛做錯事情的人明白、知道了,只要肯回頭,極樂世界依舊有分,這還得了!原因這上面講出來了,「蓋以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是故五逆十惡,臨終念佛,乃至一念,亦得往生」。這幾句話太重要了,多少人敵不過外面境界的誘惑,有意無意造極重的罪業。這種人有沒有?有,很多,不少。那他怎麼辦?有沒有救?有救。這個地方的經文就有救,理事都說得很圓滿,就是這個一念心,這個一念心是臨終時候的一念,是最難得最難得,平常改不了,臨終的時候能改掉嗎?諸位想想這多難的事情。這是什麼人?老修的同修應該都知道,經上講的,凡是這一生能往生的人,都是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無量劫來在念佛法門裡頭種了善根,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這一世又遇到,得人身,遇佛法,這是機緣,這個緣分成就了,得到無量諸佛如來冥冥當中的保佑、加持你,讓你在臨終一下醒悟過來,不迷惑了,以真誠心徹底放下這個世界,沒有留戀、沒有牽掛了,一心念這句阿彌陀佛,願生淨土,他就能生。不是沒有原因的,要把過去無量劫的修行都要算進來,這就不稀奇了,一般所講善根深厚。這個善根怎麼算?從無始劫以來生生世世,多少生的修行沒去得了,這一生碰到,碰到了依舊造作重業,但是你有信心,全用在臨命終時這一念。「真信切願」,這四個字蕅益大師告訴我們的,重要,比什麼都重要,真正相信。我們生在現前這個世界,社會動亂,人心不善,造作惡業的人多,真想用功的人障緣很多、誘惑很多,你能受得了嗎?受不了,那就隨業流轉,沒法子;如果能夠忍受,能夠忍受是般若的力量,就是智慧。般若是什麼?看到所有境界都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中略)
◈放下,問題就解決了
◇科學解決問題裡又衍生出問題,一個套一個,永遠套不完:這就是阿賴耶裡的把戲
◇佛陀教我們怎麼解決問題?放下,問題就解決了
◈整個宇宙從心想生
◇高等科學還是從心想生,它沒離開心想
◇整個宇宙跟自己念頭是一體
◇整個宇宙不是各個獨立;是有關聯、互相影響的:沒有時間、空間,宇宙是一體
◈心動搖: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
◇放下就是
◇不但外頭境界相要放下,假的
◇心有所動搖,把它回味一下就平靜了: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
◇佛經上告訴我們的,現前的事實真相如是:一秒鐘二千二百四十兆
量子能不能解決問題?不能解決,解決問題裡頭又衍生出問題來,像環一樣一個套一個、一個套一個。這讓我們體會到佛陀的偉大。佛陀教我們怎麼解決問題?放下,問題就解決了。他沒放下,他還要一個套一個、一個套一個,永遠套不完。這就是什麼?阿賴耶裡面的把戲;這在今天是高等科學。從哪裡來的?還是從心想生,這佛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它沒有離開心想。這些虛妄的幻相,幻相裡面說明一樁事情,整個宇宙跟自己念頭是一體。他們還沒體會到這一點。逐漸逐漸了解,整個宇宙不是各個獨立的,是有關聯的,是有互相影響的,沒有時間,沒有空間,宇宙是一體。佛法裡說得好、說得清楚,文字也不多,妙極了!用什麼方法?放下就是。這句話太重要了。不但外頭境界相要放下,假的,不是真的,佛告訴我們,千千萬萬要記住,時時刻刻要記住,心有所動搖的時候,把它回味一下就平靜了,那就是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一秒鐘二千二百四十兆的生滅。這是佛經上告訴我們的,我們現前的事實真相如是,一秒鐘二千二百四十兆,單位是兆。這些我們不能不知道。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二七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27
是謂行人念佛,如彼喻中人之欲渡河。
只是欲渡之念,更無他念。是名至心。
如是之念,相續至十,即為十念。臨終能行,決定往生。
乃至一念(見《念佛三昧寶王論》),念心純固,亦得往生。
蓋以
暗合道妙,巧入無生。
是故五逆十惡,臨終念佛,乃至一念,亦得往生。
正顯彌陀本願不可思議。
法藏菩薩五劫思維之果,即在於此。
◎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