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4日 星期日

多變的時代:進也快;退也快|我只說十個字|內放下貪瞋痴慢疑;外面學溫良恭儉讓|財色名利:真能如如不動,你有成就|稍稍心一擾亂:慢慢就投降|真修佛眼、菩薩眼|清淨、平等、無住生心|淨空老法師

 


多變的時代:進也快;退也快|我只說十個字|內放下貪瞋痴慢疑;外面學溫良恭儉讓|財色名利:真能如如不動,你有成就|稍稍心一擾亂:慢慢就投降|真修佛眼、菩薩眼|清淨、平等、無住生心|淨空老法師


◈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勸諭世人,捨惡修善
◇世尊哀之,勸醒世人:何不趁此強健之時,努力修善;將欲待至何時耶?
◈機緣一失去,很難再找到
◇機緣要認識、要抓住,你就會有成就;機緣一失去之後,很難再找到
◇學道要機緣才會有成就;弘法也要靠機緣
◈發真誠心、發清淨心
◇發真誠心、發清淨心:真誠,不自欺;清淨,沒有被五欲六塵、外面環境影響
◈弘法利生的弘願不退
◇願不退,弘法利生的弘願
◇四弘誓願,不是念念就行了;發了之後,一生一時一刻都不離開
◇度眾生、斷煩惱、成佛道、修法門的願:佛菩薩會給我們安排;問題你有沒有高度的警覺?
◈多變的時代:進也快;退也快
◇環境會變,人心會變
◇現在這個多變的時代,成就自己,要麼就快速;要麼就退轉:進也快;退也快
◇始終保持精進不退的少有;保不住的多

  這幾句話,念老註解裡頭說,「勸諭世人捨惡修善」。後面是念老依照經文來勸導我們,「於是世尊哀之,勸醒世人,何不趁此強健之時,努力修善,將欲待至何時耶?」人一生難得遇到機緣,機緣要認識、要抓住,你就會有成就機緣一失去之後,很難再找到學道要機緣才會有成就,弘法也要靠機緣發真誠心、發清淨心,真誠,不自欺;清淨,沒有染污,沒有被五欲六塵染污,沒有被外面環境影響願不退,弘法利生的弘願,四弘誓願,不是念念就行了的,發了之後,一生一時一刻都不離開度眾生的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斷煩惱的願,成佛道的願,修法門的願佛菩薩會給我們安排。佛菩薩安排了,問題你有沒有高度的警覺,這一點很重要環境會變,人心會變現在這個時代,我們所處的是一個多變的時代,成就自己,要麼就快速,要麼就退轉,進也快、退也快始終保持精進不退的少有,保不住的多

◈內一定要放下貪瞋痴慢疑
◇我勸同學,遇到殊勝淨土法門,一生決定成就,我只說十個字:內一定要放下貪瞋痴慢疑
◇這個放不下,你的道業決定不能成就:你沒辦法抵抗外來影響
◈稍稍心一擾亂:慢慢就投降
◇裡面七情五欲;外面財色名利在誘惑:你能不動心嗎?
◇真能如如不動,恭喜你,你有成就
◇稍稍心一擾亂,慢慢就投降、就被迷;迷到最後跟初發心不一樣了
◇往後一年不如一年;外面誘惑力量一年比一年厲害:保不住就退心變節,變節必然自讚毀他
◇這個果報都在無間地獄
◇不學佛、不出家還好,不會造這麼重,總是輕一點;偏偏遇到出家的緣
◈同參道友:退墮的多;成就的少
◇我這一生同參道友很多,退墮的多;成就的少,真是鳳毛麟角
◇小有成就有那麼幾個;真正像古大德成就一個也找不到:這就叫末法

  我勸同學,遇到這樣殊勝的法門,一生當中決定成就,我只說十個字內一定要放下貪瞋痴慢疑這個東西放不下,你的道業決定不能成就,你沒有辦法抵抗外來的影響,外面來的誘惑,財色名利。裡面七情五欲,外面財色名利在誘惑,你能不動心嗎真能如如不動,恭喜你,你有成就稍稍心一被擾亂,你慢慢就投降,慢慢就被迷了。迷到最後很可憐,跟初發心不一樣了,初發心還不錯,還像個樣子,往後一年不如一年,外面誘惑的力量一年比一年多,一年比一年厲害,你怎麼能保住自己?保不住就退心變節了,變節必然是自讚毀他我們在旁邊看到,天天讀到經文,這個果報在哪裡?都在無間地獄不學佛、不出家還好,不會造這麼重,總是輕一點,偏偏遇到出家的緣我這一生同參道友很多,退墮的多,成就的少,真是鳳毛麟角,小有成就的有那麼幾個,真正像古大德有成就一個也找不到。這就叫末法,末法在我們眼前,我們遇到這個時期。

◇所以對於佛的勸告,我們體會很深
◈世出世間第一大善:無過於念佛
◇善中之善,世出世間第一善,無過於念佛
◇念佛是真正實實在在的大善,果報在極樂:只要往生,等於你修行圓滿成就了

  所以對於佛的勸告,我們體會很深,這句話是黃念老說的,於是世尊哀之,勸醒世人,何不趁此你的身體還強健的時候,『努力修善』。善中之善,世出世間第一善,無過於念佛念佛是真正實實在在的大善,果報在西方極樂世界,只要往生,等於你修行圓滿成就了

(中略)

◈人有智慧當然選極樂,一了百了
◇人有智慧當然選極樂世界,一了百了
◇到極樂是去作佛、去讀書的
◇在這明心見性不容易,障礙太多,功夫很難得力
◇到極樂,障礙全沒有了,六根所接觸,統統是幫助、成就你的戒定慧,保證你成就,彌陀四十八願就是擔保
◈不去極樂什麼原因?愚痴
◇不去,什麼原因?愚痴,他不相信
◈留戀人天福報;但又不是人天的心
◇相信了他不願意去:他留戀人天福報;但是那個心又不是人天福報的心
◇人天福報,「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有沒有做到?
◇這四句做不到:三善道沒分;來生三惡道
◈不願意聽的;拼命在幹
◇這是人不願意聽的:不願意聽的;拼命在幹
◈造十惡;一天念佛十萬也不管用
◇十善業反過來:起心動念是不是跟貪瞋痴相應?
◇既然造十惡業,一天念佛十萬聲也不管用:你那十萬聲佛號是假的,被十惡一樁一樁全部瓦解
◇起心動念還是為名聞利養、貪圖五欲六塵:怎麼能成就?

  人有智慧當然選極樂世界,一了百了到極樂世界去是去作佛的,去讀書的在這個地方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不容易,障礙太多,功夫很難得力;到極樂世界,這些障礙全沒有了,你六根所接觸到的,統統是幫助你、成就你的戒定慧三學,保證你成就,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那就是擔保,你決定成就。這多難得、多稀有,能不去嗎?不去,什麼原因?愚痴,他不相信,相信了他不願意去,他留戀人天福報,但是那個心又不是人天福報的心人天福報,淨業三福的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問問這四句他懂不懂?有沒有做到?如果這個四句不懂,這四句做不到,那就告訴他三善道沒分,來生到哪裡去了?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這是人不願意聽的,不願意聽的拼命在幹,幹什麼?你就看十善業,十善業反過來,殺、盜、淫、妄語、兩舌、綺語、惡口、貪、瞋、痴,起心動念是不是跟貪瞋痴相應?言語是不是跟四種口業相應?身體造作殺盜淫。既然造這種業,一天念佛十萬聲也不管用,你那十萬聲佛號是假的,被這個十惡一樁一樁全部把你瓦解,起心動念還是為自己名聞利養,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怎麼能成就

(中略)

◈癡毒為患極深:極難斷
◇癡毒之禍,傷人慧命,且為三毒之本,故癡毒為患極深:極難斷
◈貪瞋痴慢疑:功夫就用在這裡
◇貪瞋痴慢疑:修行功夫就用在這裡
◈真修佛眼、菩薩眼
◇真正修行人,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眼見色,不起心動念,這是標準的,佛眼
◇起心動念就不是佛眼;不分別執著,菩薩眼
◇有分別;沒執著,阿羅漢
◈六根在六塵境界,能不能做到清淨?
◇十方三世佛,無量無邊法門教化眾生,離不開這個原理原則:六根在六塵境界,你能不能做到清淨?
◇清淨,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
◇見惑: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邪見
◇五種見惑斷掉,小乘須陀洹、大乘初信位:你真正入佛門了,佛門小學一年級

  癡毒之禍,傷人慧命,且為三毒之本,故癡毒為患極深,極難斷。佛把它歸納為五條,貪、瞋、痴、慢、疑,傲慢、懷疑,我們不能不知道。修行功夫用在哪裡?功夫就用在這裡,簡單的說,真正修行人,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眼見色,不起心、不動念,這是標準的,這就是佛,佛眼,起心動念就不是佛眼。沒有分別執著,菩薩眼,菩薩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分別能夠放下,不分別、不執著是菩薩。再等而下之,有分別沒有執著,阿羅漢。這把整個佛法都包括了,十方三世佛,無量無邊的法門教化眾生,離不開這個原理原則,就是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你能不能做到清淨?真做到了,對第一個,清淨心現前,沒染污就是清淨;我們的經題上清淨平等覺,清淨。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見惑是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邪見,這個斷掉了。這個五種見惑斷掉,小乘須陀洹果,大乘初信位的菩薩,你真正入佛門了,佛門的小學一年級

(中略)

◈清淨、平等、無住生心
◇身見斷掉,清淨心得到;不再分別,平等心得到
◇平等是菩薩;清淨是阿羅漢
◇不起心不動念;看得很清楚
◇人家問你,你都能答覆;人家不問你,若無其事,見如不見,見跟不見是同時
◇見是生心;不見是無住,生心無住同一個境界:生心就是無住時;無住就是生心時,成佛了
◇功夫在這個地方用,真功夫

  有邊見不平等,邊見斷了平等了。所以身見斷掉,不再以為身是我了,清淨心得到。有起心動念,不再分別,平等心得到平等是菩薩,清淨是阿羅漢。最後不起心不動念,看得很清楚,人家問你,你都能答覆;人家不問你,若無其事,見如不見,見跟不見是同時見是生心,不見是無住,生心無住同一個境界生心就是無住時,無住就是生心時,這是佛的境界,成佛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功夫在這個地方用,真功夫

◈內放貪瞋痴慢疑;外學溫良恭儉讓
◇我勸初學的同學:內放下貪瞋痴慢疑;外面學溫良恭儉讓
◇謙讓什麼?於人無爭、於世無求
◇孔子成佛了,我們不在這裡下功夫,功夫就是沒有根:這叫扎根的功夫
◇成佛作祖扎什麼根?就扎這淨業三福的根
◇三毒是一切不善業的大根大本
◇思惑,貪瞋痴慢疑,傲慢是從瞋恨、懷疑是從愚痴裡分出來的:小乘聖人所斷的

  所以我勸初學的同學,裡面放下貪瞋痴慢疑,外面學孔老夫子,溫和、善良、恭敬,沒有傲慢,對待任何人孔老夫子都非常恭敬,節儉、謙讓謙讓什麼?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孔子聖人,實際上就是大徹大悟,成佛了。我們不在這裡下功夫,功夫就是沒有根。這個功夫叫扎根的功夫,十善的根,人天的基礎,成佛就更不必說了,成佛作祖扎什麼根?就扎這個根,淨業三福的根。知道三毒是一切不善業的大根大本。見思惑裡頭說得好,思惑,貪瞋痴慢疑,傲慢是從瞋恨裡面分出來的,懷疑是從愚痴裡頭分出來的,小乘聖人所斷的。小乘當中的小乘,初果須陀洹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三九九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99




壬三、勸力修善

【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右段勸諭世人,捨惡修善。


於是世尊哀之,勸醒世人,
何不趁此強健之時,「努力修善」,將欲待至何時耶?
人老體衰,難於精修

(中略)

癡毒之禍,傷人慧命,且為三毒之本,
故癡毒為患極深。

◎ 勸諭策進第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