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大者,常;其性廣博|大乘:正喻「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佛是明這一面;迷是暗那一面:放下暗,明自然就現;不要再去找明|在六根門頭放下|心清淨平等覺;證如來智慧德相|淨空老法師
◈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
◇它先於天地:它能生天地、萬法
◇它沒有形狀:自性不是物質、精神、自然現象;但是它能生這三種現象
◇有無兩個字用得好
◇有不能執著;無當然也不能執著
◇有是有自性;你看不到、聽不到、摸不到它,是能生的本體
◇它沒有形狀、清淨寂滅;它能生天地、萬物
◈大者,名之為常;其性廣博
◇故強名為大:不得已勉強用一個字來代表它,大
◇所言大者,名之為常
◇為什麼說它大?只有它不生不滅、永恆存在:這叫常
◇所言大者,其性廣博,猶如虛空
如傅大士偈言:「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這兩句話說的是什麼?說的是自性。有一個物,它先於天地,為什麼?它能生天地、能生萬法,它沒有形狀。自性不是物質現象,也不是精神現象,也不是自然現象,三種現象都沒有,但是它能生這三種現象。這個地方用了一個有、一個無,這兩個字用得好,有、無在此地是一個意思,有不能執著,無當然也不能執著。有是什麼?有自性,自性非物質、非精神、非自然,你看不到它,你聽不到它,你摸不到它,這是能生的本體,自性。它沒有形狀,它是清淨寂滅的,它能生天地、能生萬物。所以,這兩句話是形容自性本體。「故強名為大」,不得已勉強用一個字來代表它,就用大字。「如《涅槃經》云:所言大者,名之為常」。為什麼說它大?只有它不生不滅,永恆存在,它不變不易,它沒有改變,不會變易,永恆的,這叫常。「又云:所言大者,其性廣博,猶如虛空」,這都是經上形容大這些文字。
◈大乘:正喻「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今此經中「大乘」二字,正喻「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淨宗第一義諦
◇淨土宗修行證果之所依,理就是這兩句: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佛是明這一面;迷是暗那一面
◇心本來是佛;迷了變成凡夫:返迷歸覺,就作佛了
◇把迷放下,覺就現前;不要再去找覺:找覺就又迷了
◇明暗是一體兩面:有明,暗沒有了;有暗,明沒有了
◇佛是明這一面;迷是暗那一面:只要放下暗,明自然就現;不要再去找明
「今此經中大乘二字」,正是比喻「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是「淨宗第一義諦」。淨土宗修行證果,理是什麼?道理,道理就是這兩句話,淨宗之所依,「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心本來是佛,迷了變成凡夫,現在我們返迷歸覺,就作佛了。只要把迷放下,覺就現前,不要再去找覺,找覺就又迷了,只要放下迷惑,那就是覺。明暗是一體兩面,有明,暗就沒有了,有暗,明就沒有了。佛是明的這一面,迷是暗的那一面,只要放下暗,明自然就現了,不要再去找明。所以說放下就是!
◈在六根門頭放下
◇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在什麼時候、場所放下?在六根門頭放下
◇眼見色、耳聽音聲、起心動念在想像當中放下:這真修行、真功夫
◈什麼是佛?
◇佛眼看、佛聽聲音,清楚明白;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叫做佛,這就是回歸自性,這叫真用功
◈心永遠是清淨、平等、覺
◇真會用功,完全回歸到清淨平等覺
◇你能這樣修,你的心永遠是清淨、平等、覺而不迷
◇淨宗修行總綱領:清淨、平等、覺
◇心淨則佛土淨:只要心淨;外面環境統清淨,為什麼?不染污了
放下妄想、放下分別、放下執著,在什麼時候放下?在什麼場所放下?修行人第一步,在六根門頭放下。眼見色的地方放下,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起心動念;耳聽音聲的時候放下,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妄想;鼻在聞香的時候放下;舌在嘗味的時候,在你吃飯、吃東西的時候放下;起心動念在想像當中放下。這真修行,真功夫。什麼是佛?佛眼看得清楚、聽得明白,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佛聽聲音聽得很清楚、聽得很明白,也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叫做佛,這就是回歸自性。這叫真用功,真會用功,完全回歸到清淨平等覺。你能這樣修,你的心永遠是清淨、永遠是平等、永遠是覺而不迷,這就是經題上教導我們淨宗修行的總綱領,清淨、平等、覺。心淨則佛土淨,只要心淨,外面環境統清淨,為什麼?不染污了。
◈能念本來是佛;念佛念念作佛
◇能念之心,本來是佛,是能乘者大
◇起心念佛,念念作佛,故所乘者大
◇能修者,即「是心是佛」之心;所修者,即「是心作佛」之心
◇能修所修,只是一心。即心即佛,心佛不二:心就是佛、佛就是心
◇覺而不迷、淨而不染:這就是佛
◈自他不二;自他宛然
◇自佛他佛,只是一佛。自他不二,自他宛然
◇自佛他佛,只是一佛:這不就變成一體?
◇自他確實是一體;但是自他又宛然:不二、宛然是一,就契入佛的境界了
◈能所不二;修證不無
◇能所不二,修證不無。超情離見,強名為大
◇有沒有修、證?有,雖然有修、有證;不執著修證的痕跡
◇執著修證的痕跡,變成凡夫了,你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凡聖差別就在這裡
◇超情離見:情就是分別;見就是執著
我們接著看下文,「能念之心,本來是佛,是能乘者大。起心念佛,念念作佛,故所乘者大。又能修者,即是心是佛之心」,用什麼修?用這個修,用心去修。「所修者,即是心作佛之心。能修所修,只是一心。即心即佛,心佛不二」。心就是佛,佛就是心,覺而不迷,淨而不染,這就是佛。即心即佛,「自佛他佛,只是一佛」,這不就變成一體?「自他宛然。能所不二,修證不無。超情離見,強名為大」。自他確實是一體,但是自他又宛然。不二、宛然是一,你要能夠在這裡證實、證得,就契入佛的境界了。有沒有修、有沒有證?有,雖然有修、有證,不執著修證的痕跡。為什麼?執著修證的痕跡,變成凡夫了,為什麼?你有起心動念,你又有分別執著,凡聖差別就在這裡。所以超情,情就是分別,見就是執著。
◈方便法要放下,你才能見真實
◇大也是不得已說的
◇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
◇名是假名,教學時方便;方便法要把它放下,你才能見到真實
◈全經是般若當中流出的
◇故經題中,以大乘為喻,以明全經要旨
◇大乘是智慧、般若,全經就是在般若當中流出來的
◈心清淨平等覺;證如來智慧德相
◇大乘表智慧;無量壽表德行;莊嚴表相好:這是極樂世界的果報
◇果必有因:因是清淨、平等、覺
◇只要你的心清淨、平等、覺;你一定會證得大乘、無量壽、莊嚴
◇大乘無量壽莊嚴,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如來智慧德相:大乘是智慧;無量壽是德;莊嚴是相,說盡了
大也是不得已說的,為什麼?哪有名字可說!連老子都說,「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名是假名,教學的時候是方便,如果契入真實,這個方便法要把它放下,你才能見到真實。「故經題中,以大乘為喻」,以大乘做比喻,「以明全經要旨」。大乘是智慧,大乘是般若,全經就是在般若當中流出來的,全經重要的宗旨,宗旨就是修行的理論、方法。通常我們講大乘表智慧,無量壽表德行,莊嚴表相好,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果報。果必有因,因是什麼?因就是下面講的,清淨、平等、覺。只要你的心清淨、平等、覺,你一定會證得大乘、無量壽、莊嚴。大乘無量壽莊嚴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如來智慧,大乘是智慧,德,無量壽是德,莊嚴是相,智慧德相,說盡了。這部經說的什麼?就說這個。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五十六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56
又此大者,
當體得名,常遍為義。
體無邊涯,絕諸對待。
橫該十方,豎通三世。
過去無始,未來無終。
無有一法先之,
唯此先於諸法,(如傅大士偈:「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
故強名為大。
如《涅槃經》云:「所言大者,名之為常。」
又云:「所言大者,其性廣博,猶如虛空。」
今此經中「大乘」二字,正喻「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淨宗第一義諦。
能念之心,本來是佛,是能乘者大。
起心念佛,念念作佛,故所乘者大。
又
能修者,即「是心是佛」之心,
所修者,即「是心作佛」之心。
能修所修,只是一心。
即心即佛,心佛不二。
又可云,
能修者,即「是心是佛」之佛,
所修者,即「是心作佛」之佛,
自佛他佛,只是一佛。
自他不二,自他宛然。
能所不二,修證不無。
超情離見,強名為大。
以此為能乘所乘,強名大乘。
故經題中,以大乘為喻,以明全經要旨。
◎(九)總釋名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