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9日 星期一

一面念佛;一面作惡:如是修淨,決定不能往生|有人念佛沒往生;甚至於墮惡道:口念佛;他心裡沒佛|心裡對這個世間沒放下,還有貪求、瞋恚、愚痴:這個他去不了|又有認為念佛求生淨土不必行善|淨空老法師

 


一面念佛;一面作惡:如是修淨,決定不能往生|有人念佛沒往生;甚至於墮惡道:口念佛;他心裡沒佛|心裡對這個世間沒放下,還有貪求、瞋恚、愚痴:這個他去不了|又有認為念佛求生淨土不必行善|淨空老法師


◈如何成就淨業?從修天業下手
◇諸欲往生阿彌陀佛國者,雖不能大精進、禪定、持經戒,大要當作善
◇你連善人標準都達不到,極樂沒分
◇十善本為天業;今以念佛因緣,迴向極樂,即轉天業而成淨業
◇如何能成就淨業?從修天業下手,把它轉成淨業

  吳譯本裡頭也有,「諸欲往生阿彌陀佛國者,雖不能大精進、禪定、持經戒」,這些你很不容易做到,「大要當作善」。大要就是重要的,重要的你要做個善人。你連善人標準都達不到,極樂世界沒分。彭際清居士也說得很好,「十善本為天業」。十善業道,它本來是幫助人生天的,「今以念佛因緣,迴向極樂,即轉天業而成淨業」。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說得好!我們如何能成就淨業?從修天業下手把它轉成淨業,這就好辦了,這個一般看起來好像不是太困難。

◇修淨業者,當盡己力,兼行眾善
◈帶業往生:只限宿業;決非現行之業
◇帶業往生,其業蓋指宿業也:宿世惡業雖未全消,但仗佛本願,及持名妙德,故可帶業往生,不更惡趣也
◇這一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讓賢公得事一心、理一心
◇來生我剎,受我法化……不復更墮惡趣
◇所謂帶業者,只限宿業,而決非現行之業
◇廣額屠兒,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故知成佛,必須放下屠刀也

  「是故修淨業者,當盡己力,兼行眾善也。且所謂帶業往生,其業蓋指宿業也。宿世惡業雖未全消,但仗佛本願,及持名妙德,故可帶業往生」,這幾句話比什麼都重要!宿世惡業雖沒有完全消掉,怎麼辦?我們仗佛,仗佛本願,四十八願,及持名的妙德,這就是老實念佛,就這一句佛號。這個持名妙德可以從海賢老和尚一生當中完全體現出來,他就是持名。這一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讓他自己得事一心、得理一心,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只是師父不准他說,他真得到了。可以帶業往生,「不更惡趣」,他再不會回到六道輪迴,他超越了。「彌陀第二願曰:來生我剎,受我法化……不復更墮惡趣。但所謂帶業者,只限宿業,而決非現行之業。如《涅槃經》中,廣額屠兒,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故知成佛,必須放下屠刀也。」《涅槃經》裡頭有個故事,講一個屠戶,以屠宰為事業者,必須放下屠刀。

◈一面念佛;一面作惡:決定不能往生
◇若行人習淨,一面念佛,一面作惡,如是修淨,決定不能往生也
◇為什麼有人念佛往生;有人沒往生,還墮到惡道?
◇口念佛;心裡沒有佛,還有貪求、瞋恚、愚痴:他去不了

  「若行人習淨」,修行人,學念佛法門,「一面念佛,一面作惡,如是修淨,決定不能往生」,這個要知道。為什麼說修淨土的人多,往生的人少?有人念佛往生,有人念佛沒往生,甚至於還墮到惡道,這個例子很多,細細去研究,原因都明白了。口念佛,他心裡頭沒有佛,心裡面對這個世間沒放下,還有貪求、還有瞋恚、還有愚痴,這個他去不了

◈念佛求生淨土不必行善?
◇又有以行善為人天乘,而輕之者:認為念佛求生淨土不必行善
◇上品十善,生天;中品十善,人道;下品十善,修羅
◇修羅福報很大,為什麼把他貶到第三?因為修羅死了多半墮三途:他不行善;喜歡鬥爭、作惡
◇這些業因果報我們都要知道,才不至於走錯路
◈圓人法法皆圓:人天乘即是一佛乘
◇唐鳥窠禪師以吹布毛示弟子會通,弟子悟入;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示白居易
◇白云:「此二句三歲小兒亦說得。」鳥窠曰:「八十老翁行不得。」
◇以此二句為淺、吹布毛為深者,白居易也;以此二句與吹布毛平等無二者,鳥窠禪師也:一迷一悟,何啻天淵
◇若是圓人,法法皆圓。人天乘即是一佛乘。又何能輕之耶?
◈廣行眾善淨業助行;信願持名自他兼利
◇淨宗之妙,在於照真達俗:若廣行眾善,則造福於當前之社會,且成為淨業之助行;復深信願,持佛名號,則自他兼利,常樂無極

  「又有以行善為人天乘,而輕之者。」認為念佛求生淨土不必行善,十善業道是天道的,上品十善生天;中品十善,人道;下品十善,修羅修羅的福報很大,為什麼把他貶到第三?因為修羅死了以後多半都墮三途,他不行善,喜歡鬥爭、喜歡作惡這些業因果報我們都要知道,才不至於走錯路。下面念老舉個例子,「唐鳥窠禪師以吹布毛示弟子會通,弟子悟入」。「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示白居易」,白居易說,「此二句三歲小兒亦說得」。鳥窠說:「八十老翁行不得。」這就是,以此二句為淺,以吹布毛為深,這是白居易,唐朝大文學家;跟吹布毛平等無二,是鳥窠禪師。「一迷一悟,何啻天淵若是圓人,法法皆圓。」這句話好!圓教的人,學人,他樣樣都圓。「人天乘即是一佛乘。又何能輕之耶淨宗之妙,在於照真達俗。若廣行眾善,則造福於當前之社會,且成為淨業之助行。復深信願,持佛名號,則自他兼利,常樂無極。」這個幾句話也說得非常好。

◈經中詳明兩土淨穢,令知欣厭
◇此品廣明濁世惡苦。雖只廣陳事相,實則圓顯一心
◇心穢則土穢,心惡則趣惡,一一無非自心所現也。經中詳明兩土淨穢,令知欣厭
◇經文把極樂跟地球做一個很好對照:你真看明白了,你就會一心嚮往極樂;一念想離開這,不想在這多住

  後面還有一段,我們還有點時間,把它念下去。「又此品廣明濁世惡苦。雖只廣陳事相,實則圓顯一心心穢則土穢,心惡則趣惡,一一無非自心所現也。經中詳明兩土淨穢,令知欣厭。」這品經確實好,經文把極樂世界跟我們現前的地球,做一個很好的比喻,對照來看。你真看清楚、看明白了,你就會一心嚮往極樂世界,一念想離開這個世界,不想在這兒多住,功德利益在此地。

◈若達全事即理,取捨無非法界
◇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而自心穢,理應厭離;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心淨,理應欣求
◇厭穢須捨至究竟,方無可捨;欣淨須取至究竟,方無可取
◇取捨若極,與不取捨亦非異轍
◇設不從事取捨,但尚不取不捨,即是執理廢事;既廢於事,理亦不圓
◇若達全事即理,則取亦即理,捨亦即理。一取一捨,無非法界
◇《要解》之說,事理圓融,妙契中道
◈經教幫助我們堅定信願往生極樂
◇經教幫助我們斷疑生信、堅定求願往生:這個心堅固,就幫助我們往生極樂世界

  「《彌陀要解》云: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而自心穢,理應厭離;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心淨,理應欣求。厭穢須捨至究竟,方無可捨;欣淨須取至究竟,方無可取。妙宗鈔云:取捨若極,與不取捨亦非異轍。設不從事取捨,但尚不取不捨,即是執理廢事;既廢於事,理亦不圓。若達全事即理,則取亦即理,捨亦即理。一取一捨,無非法界。」蕅益大師《要解》這一段說得好,「事理圓融,妙契中道」。這個註解所引的,我們多念幾遍就明白了。所以,經教幫助我們斷疑生信,幫助我們堅定求願往生這個心堅固,這個堅固的信心就幫助我們往生極樂世界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四二三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423




又《吳譯》曰:「諸欲往生阿彌陀佛國者,雖不能大精進、禪定、持經戒,大要當作善。」

彭際清居士曰:「
十善本為天業。
今以念佛因緣,迴向極樂,即轉天業而成淨業。

何以故?
念佛之人能轉惡業,
何有天業而不能轉。」

是故修淨業者,當盡己力,兼行眾善也。



且所謂帶業往生,其業蓋指宿業也。
宿世惡業雖未全消,但仗佛本願,及持名妙德,故可帶業往生,不更惡趣也。
(彌陀第二願曰:「來生我剎,受我法化……不復更墮惡趣」)


但所謂帶業者,只限宿業,而決非現行之業。

如《涅槃經》中,廣額屠兒,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故知成佛,必須放下屠刀也。

若行人習淨,一面念佛,一面作惡,
如是修淨,決定不能往生也。



又有以行善為人天乘,而輕之者。


唐鳥窠禪師

以吹布毛示弟子會通,弟子悟入。


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示白居易。

白云:「
此二句三歲小兒亦說得。」

鳥窠曰:「
八十老翁行不得。」


以此二句為淺、吹布毛為深者,白居易也。
以此二句與吹布毛平等無二者,鳥窠禪師也。

一迷一悟,何啻天淵。


若是圓人,法法皆圓。
人天乘即是一佛乘。又何能輕之耶?


淨宗之妙,在於照真達俗。
若廣行眾善,則造福於當前之社會,且成為淨業之助行。
復深信願,持佛名號,則自他兼利,常樂無極。



又此品廣明濁世惡苦。

雖只廣陳事相,
實則圓顯一心。

心穢則土穢,
心惡則趣惡,一一無非自心所現也。


經中詳明兩土淨穢,令知欣厭。

《彌陀要解》云:「
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而自心穢,理應厭離;
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心淨,理應欣求。

厭穢須捨至究竟,方無可捨;
欣淨須取至究竟,方無可取。

妙宗鈔云:「
取捨若極,
與不取捨亦非異轍。」

設不從事取捨,但尚不取不捨,
即是執理廢事;

既廢於事,
理亦不圓。


若達
全事即理,
取亦即理,
捨亦即理。

一取一捨,無非法界。」


《要解》之說,事理圓融,妙契中道。

◎ 濁世惡苦第三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