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是佛種當中的佛種,真正的種子|從阿彌陀佛生出一切佛法、成就無量諸佛|菩提心、六度萬行,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全在一句佛號中|大總持法門,總一切法,持一切義:這樣殊勝法門沒地方找|淨空老法師
◈護佛種性常使不絕
◈菩薩所行法界諸度,是佛種性
◇菩薩所行,名為佛種
◇佛種是菩薩的行為:四攝、六度、十大願王
◇法界諸度,是佛種性
◇兩說正同,均以菩薩所行之六度萬行,為佛種性
下頭一句,『護佛種性常使不絕』,護佛的種性。「護者,維護。佛種性者,有多說」。下面念老不厭其煩,把這些說法全部抄在這個地方。《探玄記》第十一卷,是賢首國師《華嚴經》的註解,這個註解所用的本子是晉譯的《華嚴經》,那個時候《八十華嚴》還沒有翻出來,東晉時代所翻的《六十華嚴》,《探玄記》是他註解的名稱。這個裡頭說:「菩薩所行,名為佛種」。佛種是什麼?是菩薩的行為。菩薩的行為,四攝六度,十大願王。「又《淨影疏》曰:法界諸度,是佛種性。兩說正同,均以菩薩所行之六度萬行,為佛種性」。
◈如何能夠永遠脫離六道輪迴?
◇度者,即度生死流,登涅槃岸,故以度為佛種性也
◇我們學佛的目的就在此地:如何能夠永遠脫離六道輪迴?
下面繼續為我們解釋,「所謂度者,即度生死流,登涅槃岸,故以度為佛種性也」,我們學佛的目的就在此地。生死流就是六道輪迴,如何能夠永遠脫離六道輪迴?
(中略)
◈紹隆佛種:開發彼本具之如來藏
◇菩薩為興教化,開發彼本具之如來藏,名為紹隆佛種
◇學佛要肯定: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本來是佛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中國老祖宗聖人:教化眾生立足點就在此地
「菩薩為興教化,開發彼本具之如來藏,名為紹隆佛種」。這個意思深。首先學佛要肯定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也就是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佛陀教育,不但釋迦牟尼佛一個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立足點就在此地,是相同的。我們中國老祖宗是聖人,不是凡人,為什麼?他們立足點也在這一點。
(中略)
◇菩薩教化的目的:開發對方自性本具的佛種
◈佛種是:阿彌陀佛,自性彌陀
◇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是淨土;淨土即是此方
◇這是自性本具的。這話不是比喻、形容;是事實真相
◇真搞清楚,你就曉得學習淨宗是多麼大的幸運、福報
◇這一生遇到了還能不珍惜、不往生嗎?
◇往生就是一切圓滿成就、成佛了:這法到哪裡去找?
◈根本掌握住;枝枝葉葉全明瞭了
◇先把根本掌握住;枝枝葉葉一看全明瞭了,一點都不費事
◇一切諸佛在無量無邊世界對眾生宣說的經教,全通了、全明白了
◇你要行菩薩道,到處去學,要學無量劫
◇你學無量劫;我幾天就行了:菩薩也不相信
◇明心見性,菩薩相信了:淨宗是無比殊勝的法門
菩薩教化眾生,教化的目的,就是要開發對方自性本具的佛種。佛種是什麼?阿彌陀佛,自性彌陀。你看《三時繫念》,中峰禪師開示裡頭有兩句話說,「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是淨土,淨土即是此方」。這是什麼?自性本具的。這話不是假的,不是比喻,不是形容,是事實真相。你要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你就曉得你學習淨宗是多麼大的幸運,是多麼大的福報。有史以來,我們過去生生世世沒有遇到過,這一生遇到了還能不珍惜嗎?還能不往生嗎?哪有這種道理!往生就是一切圓滿成就,就成佛了。這法到哪裡去找?所以先把根本掌握住,然後枝枝葉葉一看全明瞭了,一點都不費事。就是一切諸佛在無量無邊世界對眾生宣說的經教,全通了,全明白了。你要行菩薩道,到處去學,你要學多少年?無量劫。你學無量劫,我只要幾天就行了。這個話講起來菩薩也不相信,菩薩說,我辛辛苦苦搞無量劫才搞懂,哪有這麼快?你跟他講他不相信,但是是事實真相,他還沒學通。到什麼時候他明白了?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他相信了,他相信淨宗這一門是無比殊勝的法門,他明白了。
◈幫助眾生一心歸命、信願持名
◇要開發眾生本具如來藏,也就是自心本具的阿彌陀佛:怎樣去啟發、幫助他深信不疑、一心歸命、信願持名
所以,要開發眾生本具的如來藏,也就是他自心本具的阿彌陀佛。怎樣去啟發他,幫助他深信不疑,幫助他一心歸命、信願持名?
(中略)
◈若有菩薩發菩提心,則佛種不斷
◇譬如無牛,則無醍醐。若無菩薩發心,則無佛種
◇若有牛則有醍醐。如是若有菩薩發心,則佛種不斷
◇發菩提心的人就是菩薩;不發菩提心不稱菩薩
◇菩提心是什麼心?直心、深心、大悲心:三心是一體、一個心
◇直心是菩提心的體
◇深心是自受用;大悲心是他受用:我們生活用什麼心;對待眾生用什麼心
◇慈是與樂;悲是離苦
◇幫助眾生:脫離輪迴,離苦;往生極樂,得樂
◈淨宗是大乘,要用真心:清淨平等
◇淨宗是大乘;不是小乘,要用真心;不是用妄心:真心是清淨平等
下面這幾句說,「若有牛則有醍醐。如是若有菩薩發心,則佛種不斷」。菩薩,發菩提心的人就是菩薩,不發菩提心的人不稱菩薩。菩提心是什麼心?《大乘起信論》裡面說三心:第一個,直心;第二個,深心;第三個,大悲心。三心是一體,一個心。直心是菩提心的體,本體,其實就是自性,真心。深心是自受用,有體有用。大悲心是他受用,也就是我們自己生活用什麼心,對待一切眾生用什麼心。對待一切眾生大慈大悲,慈是與樂,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悲是離苦,幫助他離苦,慈是幫助他得樂。換句話說,要幫助眾生脫離輪迴,這離苦;往生極樂世界,得樂。淨宗是大乘,不是小乘,要用真心,不是用你妄心。真心是什麼心?清淨平等。
(中略)
◈一定要求清淨平等覺
◇對自己:不求名聞利養;一定要求清淨平等覺
◇清淨平等覺:是自性的性德、自性的戒定慧
◈自性覺,戒定慧;迷,貪瞋痴
◇戒定慧不是外來的;自性裡頭本來具足
◇為什麼變成貪瞋痴?迷失自性之後,習性把它變成貪瞋痴
◇貪瞋痴反面就是戒定慧,全是自性本有的:一個是迷;一個是悟
◇覺悟了,貪瞋痴就變戒定慧;迷惑了,自性戒定慧變貪瞋痴
◇迷了,自性就變煩惱;煩惱覺悟了,就回歸自性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無量智慧、德能
◇戒定慧是德,它的能力能破煩惱、能幫眾生離苦得樂
◇以法性為佛種,佛種不斷
對自己不要求名聞利養,一定要求清淨平等覺,比什麼都重要。清淨平等覺是自性的性德,是自性的戒定慧。所以戒定慧不是外來的,是我們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為什麼變成貪瞋痴?貪瞋痴的反面就是戒定慧。貪瞋痴是迷失了自性之後,習性上變的,習性把它變成貪瞋痴。貪瞋痴的反面就是戒定慧。全是自性本有的,一個是迷,一個是悟,覺悟。覺悟了,貪瞋痴就變成戒定慧,迷惑了,自性的戒定慧變成貪瞋痴,總得要搞清楚、搞明白。迷了,自性就變成煩惱,煩惱覺悟了,就回歸自性,一點都不稀奇。自性的性德本來具足,惠能大師說得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無量智慧,具足無量德能。戒定慧是德,它的能力能破煩惱,能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是以法性為佛種,佛種不斷。
◈聞佛名號,如得種子
◇以稱名為佛種
◇努力念、天天念、不間斷念,你這個佛種殊勝
◇三種說法:前面兩種不包括念佛;念佛包括前面兩種
◇譬如種樹,有其種子,離於腐敗,具足生芽因緣
◇善男子:聞佛名者,得其種子,具足因緣,便得受記
◇按經義云:種植種子,如不腐敗,必能生根發芽,長成大樹
◇種子你種下去,照顧得很好,水分、肥料都能很適當,它就生芽,長成小樹,慢慢就長成大樹
◇聞佛名號,如得種子,信願持名,即是具足因緣,必得受記作佛,故云持名為佛種
第三,「以稱名為佛種」。妙,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這是佛種。我努力的念,天天念,不間斷的念,你這個佛種殊勝。三種說法,還是最後一種說法最好,統攝前面兩種,前面兩種不包括念佛,念佛包括前面兩種。下面舉「《寶雲經》曰:譬如種樹,有其種子,離於腐敗,具足生芽因緣」。這個樹種種子,你種下去,照顧得很好,水分、肥料都能很適當,它就生芽,它就長成小樹,慢慢就長成大樹了,這是種子,所以長成大樹。「聞佛名號,如得種子,信願持名,即是具足因緣,必得受記作佛,故云持名為佛種」。這講得好。
(中略)
◈感恩彌陀的心:感應道交
◇你真搞明白,你對於世尊、彌陀感恩的心說不出的,不可思議,真誠的感恩
◇佛慈悲幫助我們離究竟苦、得究竟樂;我們的感恩無有窮盡
◇心心相印、感應道交,佛怎麼會不來照顧你?
◈菩薩都希望我們念阿彌陀佛
◇我們起心動念想佛;佛就現前
◇不要想其他東西:想其他東西都是六道輪迴
◇只有一個念頭,想阿彌陀佛;菩薩、聲聞、羅漢都不要想:到極樂,這些菩薩統統見到,統統開歡迎會歡迎我們去
◇菩薩都希望我們念阿彌陀佛:沒有一個菩薩不歡喜;比念他還歡喜
◇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念其他菩薩、佛,不能生極樂
◇生極樂才是這些菩薩、佛的願望、本懷
你真搞清楚搞明白,你對於世尊,對於阿彌陀佛感恩。這個感恩的心,感恩的情,說不出的,也是不可思議,真誠的感恩。佛慈悲愛護我們,幫助我們離苦得樂,離究竟苦,得究竟樂,我們的感恩也是無有窮盡。這個是心心相印,感應道交,佛怎麼會不來照顧你?我們起心動念想佛,佛就現前,已經養成習慣了。不要想其他東西,想其他東西都是六道輪迴。只有一個念頭,想阿彌陀佛。菩薩、聲聞、羅漢都不要想,到極樂世界,這些菩薩統統見到,統統歡迎,開歡迎會歡迎我們去。絕對不會說,我一度照顧你,我是觀音菩薩,你都不念我了,那是凡夫心,那不是菩薩心。菩薩都希望我們念阿彌陀佛,包括所有的菩薩,我們沒有念,念阿彌陀佛沒有一個菩薩不歡喜,比念他還歡喜。什麼道理我不說,你應該曉得。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念其他的菩薩、佛的時候,不能生極樂世界,就這麼回事情。生極樂世界才是這些菩薩、佛們的願望,他們的本懷。
◈念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歡喜
◇念釋迦牟尼佛;不念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看到會流眼淚:你把他當作凡人,還有親情
◇他不能往生,他能證果嗎?
◇不能證得初果,麻煩大了:來生六道輪迴,能得人身大幸運;很多人失了人身
我初到香港講經,有個天台宗的朋友,學天台的,他不念阿彌陀佛,念本師釋迦牟尼佛。他說我們跟本師親,阿彌陀佛距離我們太遠了。我就跟他說,念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歡喜;念釋迦牟尼佛,不念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看到會流眼淚。為什麼?你把他的意思全解錯了,你把他當作凡人,還有親情。這出家人這麼執著,他的佛堂供釋迦牟尼佛、迦葉、阿難,跟我們供的不一樣。他不能往生,他能證果嗎?至少小乘初果,看樣子不像。那不能證得初果,麻煩大了,來生六道輪迴,能得人身大幸運,很多人失了人身,不能再得人身了,得人身難。這在這個地方可以看到多麼難。
◈阿彌陀佛是佛種當中的佛種
◇阿彌陀佛是佛種當中的佛種,真正的種子
◇從阿彌陀佛生出一切佛法、成就無量諸佛:比菩提心、六度萬行,殊勝太多了;而且容易修
◇一句佛號包括了:菩提心、六度萬行,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全在一句佛號中
◇你真的掌握了大總持法門,總一切法、持一切義:這樣殊勝的法門沒地方找
◈不是多世積福;遇到當面錯過
◇要不是多生多世修積的福報,你遇不到;遇到了也當面錯過
◇現在這個世間,有許多法門在勸你別念佛:你聽了,把這次機會放棄了,空過了;死了以後曉得,後悔來不及了
佛種是什麼?阿彌陀佛是佛種當中的佛種,真正的種子,沒有二話可說。從阿彌陀佛生出一切佛法,從阿彌陀佛成就無量諸佛,比前面講菩提心,比前面講六度萬行,殊勝太多了,而且容易修。六度萬行跟發菩提心都不容易,可是這一句佛號包括了菩提心,包括了六度萬行,全包了。戒律裡頭三聚淨戒,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全在這一句佛號當中。你說你多方便!真的掌握了大總持法門,總一切法,持一切義。這樣殊勝的法門沒地方找,是你前生修積的福報,讓你這一生遇到了。要不是過去生中多生多世修積的福報,你遇不到,遇到了也當面錯過。何況現在這個世間,有許許多多的法門在勸你別念佛,你聽了,你接受了,你把這次機會放棄了,空過了。現在你不知道後悔,你死了以後就曉得後悔了,那個時候後悔來不及了。
◈信願持名即具足因緣,必得受記
◇聞佛名號,如得種子,信願持名,即是具足因緣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信願持名,你的因緣具足了:善根是不迷;福德是真幹
◇念佛的人最有福,他到極樂成佛去了:世間有什麼福報能跟這個比?
◇世間做上天王,也沒辦法脫離六道輪迴
◇信願持名這四個字還得了!
◇信願持名,即是具足因緣,必得受記作佛,故云持名為佛種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護佛種性常使不絕
◇以菩提心與稱佛名號為佛種性。足證本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正是護佛種性常使不絕也
我們把這句文念下去,聞佛名號,如得種子,信願持名,即是具足因緣。《彌陀經》上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因緣是其中一個,信願持名,你的因緣具足了,善根是不迷,福德是真幹。什麼人有福?念佛的人最有福,他到極樂世界成佛去了,世間還有什麼福報能跟這個比?世間做上皇上,做上天王,也沒有辦法脫離六道輪迴,所以不能比。信願持名這四個字還得了!這四個字是蕅益大師提出來的,簡單到極處。真信切願,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就具足因緣。必得受記作佛,故云持名為佛種。「據《會疏》義,以菩提心與稱佛名號為佛種性。足證本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正是護佛種性常使不絕也」。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一五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15
「護佛種性常使不絕」。
「護」者,維護。
「佛種性」者,有多說。
《探玄記十一》曰:「菩薩所行,名為佛種。」
又《淨影疏》曰:「法界諸度,是佛種性。」
兩說正同,均以菩薩所行之六度萬行,為佛種性。
所謂「度」者,即度生死流,登涅槃岸,
故以「度」為佛種性也。
又《會疏》據諸經論,標舉佛種性之四義,今但舉其三:
㈠眾生所具佛性。
眾生心中具如來性,本來不變能生過恆沙功德,但為無明所蔽,雖有同無。
菩薩為興教化,開發彼本具之如來藏,名為紹隆佛種。
㈡以菩提心為佛種。
《華手經》曰:「
譬如無牛,則無醍醐。
若無菩薩發心,則無佛種。
若有牛則有醍醐。
如是若有菩薩發心,則佛種不斷。」
㈢以稱名為佛種。
《寶雲經》曰:「
譬如種樹,
有其種子,離於腐敗,具足生芽因緣。
善男子:
聞佛名者,得其種子,
具足因緣,便得受記。」
按經義云:
種植種子,如不腐敗,必能生根發芽,長成大樹。
聞佛名號,如得種子,
信願持名,即是具足因緣,
必得受記作佛,故云持名為佛種。
據《會疏》義,以菩提心與稱佛名號為佛種性。
足證本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正是「護佛種性常使不絕」也。
◎ 德遵普賢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