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歸一心:大乘終極的目標|我喜歡、我討厭,凡夫:你回歸到妄心,三心二意去了|修行人回歸一心:清楚明白;沒起心動念|漢學的根:事一心、理一心|想消除戰爭,就要消除鬥爭、消除競爭|淨空老法師
◈孔孟仁義忠恕、大乘真誠慈悲
◇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要靠中國孔孟學說「仁義忠恕」、大乘佛法「真誠慈悲」
◈大乘就是建立在一心
◇事一心、理一心,都是真誠慈悲
◇事一心是表面的真誠慈悲,從妄心出來的,起心動念
◇理一心是真正的真誠慈悲,是從真心裡面出來的
◇真心是不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是人性本善
◇學佛、學大乘:大乘就是建立在一心
◈一信一心,手背手心:一才能成就
◇一信、一心,手背手心:外面看到是一信;裡面是一心,才能真成就
◇二就不行;一才能成就
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要靠中國孔孟學說「仁義忠恕」,要靠大乘佛法「真誠慈悲」。我們今天在此地講的一心,事一心、理一心,都是真誠慈悲。事一心是表面的真誠慈悲,理一心是真正的真誠慈悲,是從真心裡面出來的。事一心還是從妄心出來的,我們一般人講的心,起心動念,這個心裡頭出來的。真心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就是人性本善。那我們學佛,特別是學大乘,大乘就是建立在一心。昨天前面跟諸位講的一信,信解行證的信。一信跟一心是一個意思,一信是表面的,一心是裡面的,手背手心,外面看到是一信,裡面是一心,才能真成就,二就不行,一才能成就。
(中略)
◈漢學的根:事一心、理一心
◇漢學院教什麼?就教《群書治要》
◇四年能把這本書念通、念背;他就有能力編續篇
◇大學古漢語學院要長設,世世代代要培養這個人才,不能讓它斷絕:中國有救、世界有救了
◇根就是事一心、理一心:這是倫理、道德、聖賢教育必須學的
◇念佛人學了,得到的結果是究竟圓滿:來生極樂世界
英國人來找我,想辦漢學院,研究漢學院教什麼?我直截了當告訴他,就教《群書治要》。他修學期間四年,四年能把這本書念通,念背,他都能背過,他就有能力編續篇。普遍到全世界,大學古漢語學院要長設,不是短的,世世代代我們要培養這個人才,不能讓它斷絕,中國有救了,世界有救了。根就是事一心、理一心。這是倫理教育、是道德教育、是聖賢教育,必須要學的。念佛人學了之後,得到的結果是究竟圓滿,為什麼?來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會錯!
◈還歸一心:大乘終極目標
◇還歸一心:大乘終極的目標,幫助你回歸一心
◈一心:清楚明白;沒起心動念
◇什麼是一心?眼睛看色相,看得清楚明白,這是智慧;心裡沒有起心動念,這叫一心
◇起心,我喜歡、我討厭:你回歸到妄心,三心二意去了
◇修行人不一樣地方就是他回歸一心:看得清楚、聽得明白;沒有起心動念
◈用阿彌陀佛幫助你回歸一心
◇念佛人起念頭就是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第二念
◇用阿彌陀佛幫助你回歸一心:這就是念佛法門無比殊勝的原因
◇其他法門很難:稍稍動個念頭就是妄想
◈要知道學佛在學什麼
◇不起心動念,回歸一心,佛
◇有起心動念;沒分別執著,菩薩
◇有分別;沒執著,阿羅漢
◇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具足,六道凡夫
正是像蓮池大師《疏鈔》所說,「還歸一心」,這是大乘終極的目標,就是幫助你回歸一心。什麼是一心?我們眼睛看,看到所有的色相,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智慧;心裡怎麼樣?沒有起心、沒有動念,這叫一心。起心,我喜歡、我討厭,是凡夫,就是什麼?你回歸到妄心去了,二心三心,三心二意去了。修行人跟他不一樣地方就是他回歸一心。回歸一心是他沒有起心動念,看得清楚,聽得明白,沒有起心動念。念佛的人,他起了個念頭就是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第二念。用阿彌陀佛幫助你回歸一心,這就是念佛法門無比殊勝的原因。其他的法門很難,稍稍動個念頭就是妄想。不起心動念,這人就成佛,回歸一心就成佛了。如果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人是菩薩,比佛低一等,佛不起心不動念,他起心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再降一等,有分別,沒有執著,是阿羅漢。我們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具足,叫六道凡夫。
◇佛經名詞意思都要搞清楚,你就知道學佛在學什麼
◇如果連這個都不懂:盲修瞎練
◈不執著:就沒競爭、對立
◇真佛,至少不執著:就沒競爭、對立,衝突化解了
◇為什麼叫你放下,不能執著?因為全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沒有一樣是真的:你爭什麼?
◇儒佛,中國傳統文化,從小教讓;沒有教競爭的
◇外國幼稚園就教競爭,競爭升級鬥爭,鬥爭升級戰爭
◇想消除戰爭,就要消除鬥爭、消除競爭
◇我們提倡讓;不提倡爭
◈人總要修德;要相信人性本善
◇人總要修德:真正有德行學問,真正愛人助人;壞人也喜歡你、尊重你,不敢害你
◇要相信:人性本善
佛經上這些名詞意思都要搞清楚、搞明白,你就知道學佛的人在學什麼。如果他連這個都不懂,那他是假的不是真的,盲修瞎練。真佛,至少不執著,不執著就沒有競爭,沒有競爭就沒有對立,衝突化解了。為什麼叫你放下,不能執著?因為全是假的。《金剛經》上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一樣是真的,你爭什麼?所以儒跟佛,中國傳統文化,從小教讓,沒有教競爭的。你在這一點看東西方的教學,這種扎根。我們在外國,在歐洲、在美國,幼稚園小朋友就教競爭,這麻煩!競爭升級就是鬥爭,鬥爭升級就是戰爭,這不是辦法。要想消除戰爭,就要消除鬥爭、要消除競爭。我們提倡讓,不提倡爭,讓,永遠沒有競爭。人總要修德,真正有德行、有學問,真正愛人,真正能幫助人,壞人也喜歡你,壞人也尊重你,也不敢害你。那是什麼?那就是人性本善。要相信性本善。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二五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25
又《彌陀疏鈔》云:「
執持名號,一心向往,即事一心。
執持名號,還歸一心,即理一心。」
《那先經》云:「
諸善之中,獨有一心,最為第一。
一其心者,諸善隨之。」
《彌陀疏鈔》曰:「
即此一心,全體是佛。
又此一心,
即定中之定故,
即菩薩念佛三昧故,
即達摩直指之禪故。」
◎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