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9日 星期一

把小宇宙修好;大宇宙就證得|和順兩個字妙極了|要跟別人和,要跟萬事萬物和|什麼都可以順,不要害怕|要放下,不起心不動念,守住真心|守不住,就念阿彌陀佛;不許第二個念頭|展開經本,就是隨順如來|淨空老法師

 


把小宇宙修好;大宇宙就證得|和順兩個字妙極了|要跟別人和,要跟萬事萬物和|什麼都可以順,不要害怕|要放下,不起心不動念,守住真心|守不住,就念阿彌陀佛;不許第二個念頭|展開經本,就是隨順如來|淨空老法師


◈身心和順
◇人生病了,就是身心不和
◇心是念頭、思想、精神現象;身是物質現象
◇這個身,是身心和合現前的
◇身心和順就是身心健康
◈把小宇宙修好;大宇宙就證得
◇身體小宇宙;外面大宇宙:小宇宙跟大宇宙是相等
◇大宇宙很複雜;小宇宙的複雜跟大宇宙完全平等
◈隨順如來:依佛之教,行佛所行
◇志願無上,隨順如來,依佛之教,行佛所行
◇這幾句,是自性本有第一德行
◇這個大德綜合起來講,就是大慈大悲

  身心和順,這兩個字記住。我們的身心不和,為什麼?會有疾病。人生病了,病什麼事情?就是身心不和心是念頭、是思想、是精神現象,身是物質現象我們這個身,是身心和合而現前的身心和順就是身心健康身體小宇宙,外面是大宇宙,小宇宙跟大宇宙是相等大宇宙很複雜,小宇宙的複雜跟大宇宙完全平等。所以,把小宇宙修好,大宇宙就證得,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菩薩做榜樣給我們看。同樣這個道理,我們在這個世間,在這個世間幹什麼?下面所說的,「志願無上,隨順如來,依佛之教,行佛所行」,就這幾句。這幾句話是什麼?是自性本有第一德行,大德。這個大德綜合起來講,就是大慈大悲

◈恆順眾生,隨喜功德
◇學佛:無時無處不現身,教化一切眾生
◇一切眾生不是真的,佛事也是假的
◇但是緣現前了,有緣,那就得隨緣度眾
◇不要去找:找來的不是緣,是業;隨緣的,是緣,不是業
◇隨緣就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
◈身心俱調,身心和順
◇為一切眾生示現「身心俱調,身心和順」
◇家和萬事興
◇身心和,不起衝突
◈要放下,不起心不動念,守住真心
◇心上得意、不得意的事情不能有,全都放下:真心現前的境界
◇還有起心動念:妄心
◇守不住,就念阿彌陀佛;不許第二個念頭
◈極樂是個很好修行道場
◇阿彌陀佛是一念,這一念最大的好處是幫助我們到極樂世界
◇極樂世界雖然不究竟,是個很好修行道場
◇在極樂得彌陀加持,決定證得常寂光
◇證得常寂光,就得大圓滿

  學佛了,學佛幹什麼?學佛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現身幹什麼?現身教化一切眾生一切眾生不是真的,佛事也是假的,都是假的,但是緣現前了,有緣,那就得隨緣度眾不要去找,找來的不是緣,那是業;隨緣的,是緣,不是業,差別在此地。隨緣就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為一切眾生示現的是什麼?這句話重要,沒有比這句話更重要的,我們要把它好好的抓住,「身心俱調,身心和順」,就這一句。家和萬事興。身,五臟六腑,身心要和了,不起衝突,這人身體健康長壽。這個心上得意的事情不能有,不得意的事情也不能有,全都放下,那是什麼境界?真心現前的境界還有起心動念,妄心,記住,要放下,不起心不動念,守住真心。守不住,守不住就念阿彌陀佛,不許第二個念頭阿彌陀佛是一念,這一念最大的好處是幫助我們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雖然不究竟,是個很好修行道場在極樂世界,得阿彌陀佛的加持,決定證得常寂光;沒有證得常寂光,你不會離開極樂世界;證得常寂光,就得大圓滿,真圓滿了。

◈和順兩個字妙極了
◇順就和;不順就不和
◇一定要我順他,他不會順我的:就和了
◇一和萬事興
◇學會這兩個字,你身心快樂、真正幸福
◇什麼都可以順,不要害怕
◇法法都是圓融、互通的:沒有一法是死法
◇明白這個道理:四面八方都能順,過去未來也能順,就得大和、太和
◇要跟別人和,要跟萬事萬物和

  所以和順,你看這兩個字,和,怎麼和?順就和,不順就不和。是叫他順我,還是我順他?一定要我順他,他不會順我的,就和了一和萬事興。生在今天這個社會,這兩個字妙極了,你要學會這兩個字,你身心快樂,你真正幸福什麼都可以順,不要害怕,什麼都能順,為什麼?法法都是圓融的,法法都是互通的,沒有一法是死法,你要明白這個道理。這邊可以順,那邊也能順,四面八方都能順,過去、未來也能順,就得大和,就得太和。古時候,你看皇上辦事這個大殿叫太和殿,提醒自己要和,要跟別人和,要跟萬事萬物和

◈經本就是如來
◇隨順如來,如來在哪裡?
◇如來不在世間了,留下來是經本
◇展開經本,就是隨順如來

  具體教給我們,隨順如來,如來在哪裡經本就是如來如來不在世間了,留下來是經本,展開經本就是隨順如來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五九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59




若能了了常知佛之本體,自然調伏諸根,
如手握金剛王寶劍,來者俱斬,自亦不存,劍亦非劍。故善調伏,身心和順,「深入正慧」。
身心俱調,正慧明了,故煩惱餘習不斷而斷。

志願無上,隨順如來,依佛之教,行佛所行,
故以
七覺聖道,為所履踐。
佛之五眼,為所修習。

◎菩薩修持第三十



2023年5月28日 星期日

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為我們建立最理想的修行環境|往生極樂世界沒成佛;但是等於成佛,非成佛不可|淨空老法師

 


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為我們建立最理想的修行環境|往生極樂世界沒成佛;但是等於成佛,非成佛不可|淨空老法師


◈無智亦無得:要不要求智?
◇能大師、賢公,怎麼大徹大悟?無智亦無得
◇無智亦無得:表徹底放下
◇沒有念頭是真念;有念頭都是妄念
◈用阿彌陀佛這一念代替一切念
◇沒有念頭我們做不到
◇這一念幫助我們往生極樂世界
◇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為我們建立最理想的修行環境:換一個環境修行
◇往生極樂世界沒成佛;但是等於成佛,非成佛不可

  中國人,我們對中國人有一分感情,惠能大師是中國人,大徹大悟。他怎麼大徹大悟?無智亦無得。三年前海賢老和尚,一百一十二歲往生,他大徹大悟了,為什麼?也是無智亦無得無智亦無得表什麼?徹底放下,心裡沒有念頭,沒有念頭是真念,有念頭都是妄念沒有念頭是真念,我們做不到,肯定做不到,怎麼辦法?用阿彌陀佛這一念代替一切念。這一念不是叫我們成佛,不是叫我們大徹大悟,這一念幫助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換一個環境修行,那個環境好,沒有障緣,是阿彌陀佛為我們建立最理想的修行環境,就是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沒成佛但是怎麼樣?等於成佛,因為你在那個地方時間久了是非成佛不可,不成佛也得成佛,道理在此地,我們得搞清楚、搞明白。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五八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58




到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才可以把阿彌陀佛放下|沒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我們的護身符,不能丟掉|一句阿彌陀佛:用它放下萬緣|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放下,就見到真的|淨空老法師

 


到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才可以把阿彌陀佛放下|沒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我們的護身符,不能丟掉|一句阿彌陀佛:用它放下萬緣|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放下,就見到真的|淨空老法師


◈到極樂:換一個環境好修行
◇我們到極樂世界:不是成佛;是修行
◇我們去上學,阿彌陀佛是指導老師,他幫助我們放下
◇一句阿彌陀佛:用它放下萬緣
◇不念這句阿彌陀佛,統統放下,很難
◇用一句阿彌陀佛來代替:這個也是假的
◇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放下,就見到真的
◇修行證果時間大幅度縮短:本來無量劫才能成就;現在一生就做到了
◇了解之後,你曉得它太殊勝,怎麼能不學
◈努力學放下:放下了,再放下
◇放下:世出世間共同修學的大法
◇儒,世間法。從哪裡學起?還是從放下
◇不能執著就對了
◇還有個身體存在,隨緣度日:別當真
◈阿彌陀佛是我們的護身符
◇到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才可以把阿彌陀佛放下
◇沒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我們的護身符,不能丟掉

  所以,我們到極樂世界是幹什麼?不是成佛,是修行。因為我們在這個世間,在六道、在十法界,有為跟無為只是一個概念,實際上不得受用。到極樂世界,那是阿彌陀佛辦的學校,我們去上學,阿彌陀佛是指導老師,他幫助我們放下他幫助我們用一個最簡單的方法,一句阿彌陀佛,用它幹什麼?用它放下萬緣。你就念這句阿彌陀佛,其他的都放下,容易!不念這句阿彌陀佛,統統放下,難,很難用這一句阿彌陀佛來代替,這個也是假的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放下,就見到真的了。我們是換一個環境好修行,是這麼個道理;而且把修行證果的時間大幅度的縮短,本來是無量劫才能成就的,現在一生就把這個事情做到了。這是無比的殊勝,你不了解,不知道淨土,不認識它;了解之後,你曉得它太殊勝,那怎麼能不學儒,世間法。從哪裡學起?還是從放下放下是世出世間共同修學的大法不能執著就對了,執著就錯了。我們在現前這個時代,還有個身體存在,隨緣度日,別當真努力學放下,放下了,再放下,到最後到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才可以把阿彌陀佛放下沒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我們的護身符,不能丟掉,他保護我們。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五八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58



若有所見,不名慧眼|慧眼:不見有為法;不見無為法|有為法皆虛妄分別|無為法空無所有,過諸眼道|真空不空;妙有非有|佛經怎樣才能真實體會?離一切相、見一切法|淨空老法師

 


若有所見,不名慧眼|慧眼:不見有為法;不見無為法|有為法皆虛妄分別無為法空無所有,過諸眼道|真空不空;妙有非有|佛經怎樣才能真實體會?離一切相、見一切法|淨空老法師


◈若有所見,不名慧眼
◇慧眼:不見有為法;不見無為法
◇有為法是六道眾生、小乘聖者所見
◇無為法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所見
◇有為無為都不見
◈心不能住世間法、住出世間法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捨就是放下
◇佛所說的一切法,是佛的善巧方便,誘導我們悟入真實:都不能放在心上
◇以為佛說有的就真有,那就錯了
◈真空不空;妙有非有
◇妙有:對沒開悟的人說的
◇真空:它雖然能現,也不是真的
◇真正見到有為法、無為法是一不是二,這就對了
◇不能說有為法有,無為法無;也不能說有為法無,無為法有
◈離一切相、見一切法
◇真相是無法想像的境界:唯證方知
◇不證,言語講不清楚
◇佛經怎樣才能真實體會?離一切相、見一切法
◇六道十法界要離;一真法界也要離:恭喜你,你就入常寂光
◇不見有為,不見無為:入常寂光

  「又《思益經》云:慧眼為見何法?答言:若有所見,不名慧眼」。這句話說得妙,你有所見就不叫慧眼。那慧眼是什麼?下面告訴我們,「慧眼,不見有為法,不見無為法」。有為法是六道眾生,小乘聖者所見的,無為法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之後所見的有為無為都不見。所以佛告訴我們,心不能住世間法,也不能住出世間法。《金剛經》上說得很明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捨就是放下,法是什麼?法是佛法,佛所說的一切法都不能放在心上。為什麼?佛所說的一切法,是佛的善巧方便,誘導我們悟入真實,可別錯會了意思,以為佛說有的就真有,那就錯了。大乘教裡佛常講,「真空不空,妙有非有」,妙有是對沒開悟的人說的真空為什麼說不空?它能現,雖然能現,它是假的,也不是真的。所以你要真正見到,有為法、無為法是一不是二,這就對了不能說有為法有,無為法無,不是的;也不能說有為法無,無為法有,不可以,那你完全錯會了意思,你沒有見到真相。真相是不能思議的境界,也就是我們講,無法想像的境界,唯證方知。你要不證,言語講不清楚,言語裡頭極其善巧是佛經,佛經要怎樣才能真實體會到?離一切相,見一切法,就這個道理。六道要離,十法界要離,一真法界也要離,恭喜你,你就入常寂光淨土。常寂光不見有為,不見無為,入常寂光

◈有為法皆虛妄分別
◇無虛妄分別,是名慧眼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是虛妄
◈無為法空無所有,過諸眼道
◇是故慧眼亦不見無為法
◇有為,有生滅,阿賴耶的現相
◇無為,自性,能生能現
◇自性所現是實報土,有身相、境界相:這些相沒有生滅,無為
◈實報:就是實相
◇十法界的相是生滅的;實報土的相沒有生滅
◇自性沒有相
◇常寂光會現相,現極樂世界、華藏世界、一切諸佛實報土
◇法身菩薩,破無明見法身,住在那裡
◇無明沒破,沒見法身,這個相在面前他也不認識、沒覺察
◈一切剎土都在一念間
◇一切法從心想生
◇心為什麼會想?一念不覺
◇一念不覺沒有了,入常寂光:妙覺位
◇等覺還做不到,必須把最後一品生相無明習氣斷掉,歸於常寂光
◇常寂光才是究竟圓滿、五眼圓明
◇過諸眼道
◇超過肉眼、天眼、法眼

  下面說,「所以者何」,為什麼?「有為法皆虛妄分別。無虛妄分別,是名慧眼」。清不清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是虛妄。「無為法空無所有,過諸眼道,是故慧眼亦不見無為法。」無為法你明白了,你清楚了,有為有生滅,阿賴耶的現相無為,自性,但是自性能生能現,阿賴耶只能變,把自性所生所現的把它轉變。自性所現的相是實報土,實報土有身相,有境界相,但是這些相沒有生滅,無為,佛稱它作一真法界,又叫它做實報莊嚴土,實報就是實相。為什麼說實相?對十法界來說,十法界的相是生滅的,實報土的相沒有生滅的現象。它有,為什麼會有?無中生有,自性無,自性沒有相,常寂光,常寂光會現相,現極樂世界,現華藏世界,現一切諸佛實報土。什麼人住在那裡?法身菩薩,破無明見法身的菩薩,他們住在那裡無明沒有破,沒有見法身,這個相在他面前他也不認識,他也沒有覺察。像我們現在一樣,我們必須要知道,佛所說的一切剎土都在一念間,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話說得一點都不錯。心為什麼會想?一念不覺。到法身菩薩,這一念不覺也沒有了,真的入常寂光。這是什麼樣的地位?妙覺位等覺還做不到。等覺必須把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我們常講的習氣,最後的習氣,那一點點的習氣斷掉,確實沒習氣了,歸於常寂光常寂光才是究竟圓滿,五眼圓明。這個地方《思益經》給我們說的,「無為法空無所有,過諸眼道」,這個過是超過,諸眼是指肉眼、天眼、法眼,指這些。這個地方講的慧眼,慧眼也沒有,所以他也不見無為法。

◈了了見;無所見
◇不見有為,不見無為:方名見真
◇智慧自內滅即《心經》之無智亦無得,乃了因佛性之所了也
◇了是明瞭、所了
◇了了能不能說?同一個階層的他懂;不同階層的很難理解
◈無智亦無得
◇這就是學佛為什麼要放下
◇不但所得的要放下;連智也放下:智也不是真的
◇智是自性覺:自性本來就覺
◇佛說了一個智,我們就被這個智迷了
◇佛現在給我們講真話:無智亦無得
◇你在這個世間頭一個得到是身,第二個得到是智:身假的;智也不是真的

  「以上廣引經論以釋慧眼見真之旨」,這個旨趣,「內中以《思益經》與《大論》之說最為精妙。蓋了了見,無所見不見有為,不見無為,方名見真」,這是《思益經》裡頭所說的。「智慧自內滅即《心經》之無智亦無得,乃了因佛性之所了也。」三因佛性裡頭了因佛性,了是明瞭、所了了了能不能說?同一個階層的人他懂,不同階層的人,他聽了很難理解。所以佛為我們說法,一個層次一個層次向上提升,提升到最後,最後是真相。真相,確確實實像《心經》上所說的「無智亦無得」。這就是學佛為什麼要放下不但所得的要放下,連智也放下。為什麼?智也不是真的智是自性覺。自性本來就覺,是我們因為有智,佛說了一個智,我們就被這個智迷了佛現在給我們講真話,無智亦無得。得是得失,你在這個世間頭一個得到是身,第二個得到的是智,身假的,智也不是真的,《般若經》講得透徹。

◇不見有為,不見無為:見到真相
◈到極樂:換一個環境好修行
◇我們到極樂世界:不是成佛;是修行
◇我們去上學,阿彌陀佛是指導老師,他幫助我們放下
◇一句阿彌陀佛:用它放下萬緣
◇不念這句阿彌陀佛,統統放下,很難
◇用一句阿彌陀佛來代替:這個也是假的
◇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放下,就見到真的
◇修行證果時間大幅度縮短:本來無量劫才能成就;現在一生就做到了
◇了解之後,你曉得它太殊勝,怎麼能不學
◈努力學放下:放下了,再放下
◇放下:世出世間共同修學的大法
◇儒,世間法。從哪裡學起?還是從放下
◇不能執著就對了
◇還有個身體存在,隨緣度日:別當真
◈阿彌陀佛是我們的護身符
◇到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才可以把阿彌陀佛放下
◇沒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我們的護身符,不能丟掉

  「不見有為,不見無為」,這見到什麼?見到真相。有為,十法界,包括六道;無為,包括實報土,包括極樂世界。所以,我們到極樂世界是幹什麼?不是成佛,是修行。因為我們在這個世間,在六道、在十法界,有為跟無為只是一個概念,實際上不得受用。到極樂世界,那是阿彌陀佛辦的學校,我們去上學,阿彌陀佛是指導老師,他幫助我們放下他幫助我們用一個最簡單的方法,一句阿彌陀佛,用它幹什麼?用它放下萬緣。你就念這句阿彌陀佛,其他的都放下,容易!不念這句阿彌陀佛,統統放下,難,很難用這一句阿彌陀佛來代替,這個也是假的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放下,就見到真的了。我們是換一個環境好修行,是這麼個道理;而且把修行證果的時間大幅度的縮短,本來是無量劫才能成就的,現在一生就把這個事情做到了。這是無比的殊勝,你不了解,不知道淨土,不認識它;了解之後,你曉得它太殊勝,那怎麼能不學儒,世間法。從哪裡學起?還是從放下放下是世出世間共同修學的大法不能執著就對了,執著就錯了。我們在現前這個時代,還有個身體存在,隨緣度日,別當真努力學放下,放下了,再放下,到最後到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才可以把阿彌陀佛放下沒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我們的護身符,不能丟掉,他保護我們。

◈無智亦無得:要不要求智?
◇智是自性本具的第一德
◇明心見性,智慧就現前
◇釋迦牟尼佛如是;十方諸大菩薩、孔孟、老莊、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亦如是:無智亦無得
◇無智,智慧圓滿現前;有智,智慧不能圓滿現前
◇小悟、大悟、大徹大悟:那個悟就是智
◇我們羨慕能得到嗎?得不到
◇你有羨慕智的心,這個心是妄心:妄心是真心的障礙
◇無智亦無得就容易開悟

  《心經》上「無智亦無得」,要不要求智?智在哪裡?智是自性本具的第一德,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智慧就現前釋迦牟尼佛如是十方諸大菩薩亦如是,在中國我們相信孔孟、老莊亦如是,我推想,往上推,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亦如是,這都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他們真正是無智亦無得無智,智慧圓滿現前;有智,智慧不能圓滿現前。為什麼?我們常講小悟、大悟、大徹大悟,把它分成三個階段,那個悟就是智,智慧現前。一般人都羨慕,我們也羨慕,我們羨慕能得到嗎?得不到。為什麼得不到?你有羨慕智的心,這個心是妄心,妄心是真心的障礙,道理就在此地。那要怎樣?無智亦無得就容易開悟

◇能大師、賢公,怎麼大徹大悟?無智亦無得
◇無智亦無得:表徹底放下
◇沒有念頭是真念;有念頭都是妄念
◈用阿彌陀佛這一念代替一切念
◇沒有念頭我們做不到
◇這一念幫助我們往生極樂世界
◇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為我們建立最理想的修行環境:換一個環境修行
◇往生極樂世界沒成佛;但是等於成佛,非成佛不可

  中國人,我們對中國人有一分感情,惠能大師是中國人,大徹大悟。他怎麼大徹大悟?無智亦無得。三年前海賢老和尚,一百一十二歲往生,他大徹大悟了,為什麼?也是無智亦無得無智亦無得表什麼?徹底放下,心裡沒有念頭,沒有念頭是真念,有念頭都是妄念沒有念頭是真念,我們做不到,肯定做不到,怎麼辦法?用阿彌陀佛這一念代替一切念。這一念不是叫我們成佛,不是叫我們大徹大悟,這一念幫助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換一個環境修行,那個環境好,沒有障緣,是阿彌陀佛為我們建立最理想的修行環境,就是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沒成佛但是怎麼樣?等於成佛,因為你在那個地方時間久了是非成佛不可,不成佛也得成佛,道理在此地,我們得搞清楚、搞明白。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五八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58




又《思益經》云:「
慧眼為見何法?

答言:
若有所見,不名慧眼。

慧眼,
不見有為法,
不見無為法。

所以者何,
有為法皆虛妄分別。無虛妄分別,是名慧眼。
無為法空無所有,過諸眼道。是故慧眼,亦不見無為法。」


以上廣引經論以釋「慧眼見真」之旨,
內中以《思益經》與《大論》之說最為精妙。


了了見,無所見,
不見有為,不見無為,方名見真。

「智慧自內滅」即《心經》之「無智亦無得」,乃了因佛性之所了也。

◎菩薩修持第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