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日 星期四

外面禮貌恭敬都做到;裡面如如不動:這是修行|稱讚你,沒放在心上;但是外面不能不表示:人情世故要盡到|觀察相應是看破,厭離相應是放下,涅槃相應是圓滿|真心不起心不動念,這叫相應、叫真修、叫真功夫|淨空老法師

 


外面禮貌恭敬都做到;裡面如如不動:這是修行|稱讚你,沒放在心上;但是外面不能不表示:人情世故要盡到|觀察相應是看破,厭離相應是放下,涅槃相應是圓滿|真心不起心不動念,這叫相應、叫真修、叫真功夫|淨空老法師


◈隨其所聞,與法相應
◇得聞如是種種聲已,獲得廣大愛樂歡悅,而與觀察相應、厭離相應…涅槃相應
◇相應:契合之義,譬如函蓋相稱
◈觀察相應,厭離相應,涅槃相應
◇極樂大眾聽到六塵講經說法,與自己觀察的功夫相應
◇觀察相應是看破,厭離相應是放下,涅槃相應是圓滿

  末後兩句說聞法的利益,『隨其所聞,與法相應』。我們看這兩句,「《唐譯》」的,五種原譯本裡頭《唐譯》的,「得聞如是種種聲已,獲得廣大愛樂歡悅,而與觀察相應、厭離相應…(乃至)涅槃相應」。「相應」是什麼意思?「即契合之義」。下面說,「相應者,譬如函蓋相稱也」,函是盒子,有個蓋,這個盒子跟蓋是相應的。我們只看到這個地方。極樂世界的大眾,聽到六塵講經說法,與自己的觀察的功夫相應,這個好,觀察相應是解門,就是章嘉大師講的看破,厭離相應就是放下,涅槃相應是圓滿

◇稱讚你,沒放在心上;但是外面不能不表示:人情世故要盡到
◇外面禮貌恭敬都做到;裡面如如不動:這是修行
◇禮貌要盡到;不能放在心上,這叫放下:面面顧到
◇把你臭罵一頓,恭恭敬敬聽完就離開了,如春風過耳,不放在心上
◇不放在心上就是厭離
◇涅槃是寂靜、真心,涅槃相應、真心相應
◇真心不起心動念,這叫相應,這叫真修,這叫真功夫
◈凡事不能著急,時節因緣變化很大
◇我們把功德迴向給他,他能得到;現在不能受用:有一天他覺悟、懺悔了,他就得到

  譬如我剛才舉的這個例子,我們遇到善緣,順境境界,順境、善緣,緣是人事環境,遇到都是好人,好人稱讚你、歡喜你,沒放在心上,但是外面呢?外面不能不表示,不能像個木頭一樣,人情世故要盡到,心裡頭沒有,外面禮貌恭敬都做到,裡面如如不動,這是修行。畢竟我們現在這個環境是在人世間,人世間,人的禮貌要盡到,不能放在心上,這叫放下,面面顧到。要遇到逆境、惡緣,冤家對頭遇到了,看到你不順眼,把你臭罵一頓,把你批評得一文不值,你怎麼樣?恭恭敬敬,聽到了,聽完之後就離開了,沒有怨恨,沒有報復,如春風過耳,不放在心上,這就對了,不放在心上就是厭離。涅槃是寂靜、是真心,涅槃相應,真心相應,真心裡面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妄心,真心不起心、不動念,這叫相應,這叫真修,這叫真功夫。我們要感恩,我們要把自己修行功德給他迴向,為什麼?他造業,他不知道、我知道,他造的善業,果報在三善道;他造的惡業,果報在三惡道,出不了六道輪迴。我們把功德迴向給他,他能不能得到?能得到。能不能受用到?現在不行,必須到有一天他覺悟,他懺悔了,他就得到。得到,他會感恩,他知道他錯了。所以凡事不能著急,時節因緣變化很大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八一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281



「隨其所聞,與法相應」。

《唐譯》曰:「得聞如是種種聲已,獲得廣大愛樂歡悅,而與觀察相應、厭離相應…(乃至)涅槃相應。」


「相應」者,即契合之義。

《往生論註》曰:「相應者。譬如函(匣也)蓋(匣之蓋也)相稱也。」

◎泉池功德第十七



離念境界,唯證相應|不肯放下,這個境界你不能體會|有人讚歎你,你歡喜了,自以為是,這是煩惱起現行:你的定功、般若智慧失掉了|要天天禁得起考驗|禁不起考驗就回頭了|淨空老法師

 


離念境界,唯證相應|不肯放下,這個境界你不能體會|有人讚歎你,你歡喜了,自以為是,這是煩惱起現行:你的定功、般若智慧失掉了|要天天禁得起考驗禁不起考驗就回頭了|淨空老法師


◈離念境界,唯證相應
◇唯有實證,方能契入離念境界
◇不肯放下,這個境界你不能體會
◇有人讚歎你,你歡喜了,自以為是,這是煩惱起現行:你的定功、般若智慧失掉了
◇有人找麻煩,毀謗、侮辱、障礙、陷害你,不生煩惱,沒有報復、怨恨的念頭,不放在心上
◇感恩他:他來考我,看我忍辱到什麼程度
◈要禁得起考驗
◇修行到一個程度,要天天禁得起考驗
◇禁不起考驗就回頭了

  念老引「《起信論》曰: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唯有實證,方能契入離念境界)」,這是真的。你不肯放下,這個境界你不能體會;你放下之後,你就能體會到。所以這法喜,譬如說遇到善緣有人讚歎你,你歡喜了,而且自以為是,這是煩惱起現行,你的定功失掉,你的般若智慧失掉了,生煩惱,善的境界。要是惡的境界,惡緣,有惡人來找麻煩,來毀謗你、侮辱你、罵你、障礙你、陷害你,不生煩惱,沒有報復的念頭,沒有怨恨的念頭,心裡頭不放在心上,感恩他,他來考我,看我忍辱到什麼程度,來測驗我忍辱波羅蜜的,是老師,是佛菩薩,不是壞事,好事。修行到一個程度,要天天禁得起考驗,禁不起考驗就回頭了,錯了,要禁得起考驗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八一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281




又《起信論》曰:「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唯有實證,方能契入離念境界。)」

◎泉池功德第十七



2023年2月1日 星期三

一念相應一念佛|不要小看一念|用什麼心念:真心、妄心差別很大|相應,是與真心相應,與阿彌陀佛相應|我念彌陀,彌陀念我,這叫相應|關鍵在相應:這個一日的功德不可思議|淨空老法師

 


一念相應一念佛|不要小看一念用什麼心念:真心、妄心差別很大|相應,是與真心相應,與阿彌陀佛相應|我念彌陀,彌陀念我,這叫相應|關鍵在相應:這個一日的功德不可思議|淨空老法師


◈關鍵在相應
◇一念相應一念佛,一日相應一日佛
◇不要小看一念
◇用什麼心念:真心、妄心差別很大
◇真心念,無比殊勝功德:心清淨,沒染污
◇妄心念,有染污,夾雜著妄想雜念:這一念不純
◇相應,是與真心相應,與阿彌陀佛相應
◇我念彌陀,彌陀念我,這叫相應
◇一日相應一日佛,這個功夫得力
◇關鍵在相應:這個一日的功德不可思議

  「又《華嚴論》曰」,《華嚴論》就是《合論》,李長者的《合論》,它裡面說:「一念相應一念佛,一日相應一日佛。」這講相應。一念,不要小看一念,用什麼心念,真心、妄心差別很大真心念,無比殊勝功德,為什麼?你心清淨,沒有染污妄心念,有染污,裡面夾雜著妄想、夾雜著雜念,這個一念不純相應,是與真心相應,與阿彌陀佛相應我念彌陀,彌陀念我,這叫相應一日相應一日佛,這個功夫得力。不要小看這一句,這一句是念念相應念念佛關鍵在相應這個一日的功德很大,真的像佛經上所說的不可思議

◇隨其所聞與法相應,深顯彌陀本願功德不可思議
◇往生到極樂,沒有一個不是念念相應
◈相應沒有中斷,成佛快!
◇這個功夫,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學
◇順境逆境、善緣惡緣,統統都換成阿彌陀佛,這是念佛人
◇順逆善惡,佛號沒有丟失,一句接著一句
◇不一定要念出來
◇心裡只存佛號,除佛號之外什麼都沒有,就叫一心不亂

  「今經云隨其所聞與法相應,深顯彌陀本願功德不可思議」,這是講在極樂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不是念念相應相應沒有中斷,成佛快這個功夫,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學。前面所說的順逆境界,順境逆境、善緣惡緣,我們統統都把它換成阿彌陀佛,這是念佛人。這個方法非常高明,統統得圓滿的利益。順境逆境,佛號沒有丟失;善緣惡緣,佛號也沒有丟失,佛號一句接著一句。像海賢老和尚,不一定要念出來心裡只存佛號,除佛號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就叫一心不亂,這屬於事一心不亂,往生極樂世界生方便有餘土,超越凡聖同居土。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八一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281




「相應」者,即契合之義。

《往生論註》曰:「相應者。譬如函(匣也)蓋(匣之蓋也)相稱也。」

又《起信論》曰:「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唯有實證,方能契入離念境界。)」

又《華嚴論》曰:「一念相應一念佛。一日相應一日佛。」

今經云「隨其所聞,與法相應」,深顯彌陀本願功德,不可思議。

◎泉池功德第十七



不要為自己著想;一定聽佛安排|自自然然,就是聽佛安排|境緣善惡,統統都是提醒:提升自己、提升福慧|境界上斷,是真斷|生活、工作、待人接物:就是我們修行的道場|淨空老法師

 


不要為自己著想;一定聽佛安排|自自然然,就是聽佛安排|境緣善惡,統統都是提醒:提升自己、提升福慧|境界上斷,是真斷|生活、工作、待人接物:就是我們修行的道場|淨空老法師


◈在此地學佛多難
◇善知識一個個凋零;後面沒有繼起人才
◈極樂:遍法界第一道場
◇到這個道場,你真的才叫滿願了
◇你可以同時福慧雙修,而且念念都是圓滿;不是修小福報、小智慧
◇到極樂世界必成正覺:這能不去嗎?
◇要去,什麼都得放下:放下就是
      
  想到我們在此地學佛多難,現在善知識真的一個一個凋零,後面沒有繼起的人才,怎麼辦?到極樂世界去。那個地方,我們相信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第一道場,無比殊勝。到這個道場,你真的才叫滿願了你可以同時福慧雙修,而且念念都是圓滿,不是修小福報,不是修小智慧。所以到極樂世界必成正覺,第十二願,必成正覺就是必定成佛,這能不去嗎要去怎麼樣?放下,什麼都得放下,不放下不行,放下就是

◈一心願生淨土,圓滿福德智慧
◇不為自己;為普度十方三世一切剎土苦難眾生
◇我們跟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同心同德,真幹,沒有懷疑憂慮,一定成功
◇我們跟佛有感應,佛會幫助我們
◈不要為自己著想;一定聽佛安排
◇自自然然,就是聽佛安排
◇在順逆境裡面斷貪瞋痴慢疑
◇境緣善惡,統統都是提醒:提升自己、提升福慧
◇順境斷貪心、傲慢;逆境斷瞋恚、愚痴
◇境界上斷,是真斷
◇生活、工作、待人接物:就是我們修行的道場
◇生活能過得去就快樂
◇每天的充實是福慧增長,煩惱業障自然化解
◇有緣,全心全力幫助苦難眾生
◇用教學,用倫理、道德、因果、古聖先賢的教誨去引導
◇引導自己也引導別人

  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西方淨土,我們在這裡看到了、聽到了,就應該毫無懷疑,一心願生淨土。生淨土,圓滿福德智慧不為自己,為誰?為普度十方三世一切剎土裡面苦難眾生,為這個,不為別的。我們跟阿彌陀佛同心同德,跟釋迦牟尼佛同心同德,要真幹,沒有懷疑、沒有憂慮,全心全意去做,一定成功。為什麼?我們跟佛有感應,佛會幫助我們,佛給我們安排的道路。不要為自己著想,這早年章嘉大師教我的,一定聽佛安排自自然然就是聽佛安排。無論境緣是善還是惡,統統都是提醒我們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提升福慧逆境沒有怨恨,順境善緣沒有留戀,在這個裡面斷貪瞋痴慢疑;從境界上斷,順境斷貪心、斷傲慢,逆境裡頭斷瞋恚、斷愚痴境界上斷是真斷,就是把佛法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待人接物,那就是我們修行的道場生活能過得去就快樂,衣,穿得暖就行;食,吃得飽就可以,沒有好壞之分;居住,有個小房屋可以遮蔽風雨,多快樂、多自在。每天的充實是福慧增長,煩惱、業障自然化解,沒有了,你看多快樂、多自在。有緣,全心全力幫助苦難眾生,我們去引導他,是用教學引導,是用倫理、用道德、用因果、用古聖先賢的教誨去引導,引導自己也引導別人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九0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