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3日 星期一

用真心:真心就是一心、一念|諸佛如來住一心;我們時間雖然短,這一剎那我們也是一心|一心跟一心沒差別|全體是佛:整個宇宙都是佛|養成習慣:所看、所聽、所接觸的一切萬物無一不是佛|淨空老法師

 


用真心:真心就是一心、一念|諸佛如來住一心;我們時間雖然短,這一剎那我們也是一心|一心跟一心沒差別|全體是佛:整個宇宙都是佛|養成習慣:所看、所聽、所接觸的一切萬物無一不是佛|淨空老法師


◈一心三輩
◇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一念往生者,既亦曰三輩,故品類不一,臨終景象亦應隨之而異
◇都是臨命終時一念淨心,發一念心、一念淨信,這樣往生的
◈一念太殊勝,一念跟性德相應
◇這一念:最為第一、全體是佛
◇這一念與佛智相應,即得往生
◇這一念沒有妄想雜念、萬緣放下:這一念全體是佛
◇用全體是佛的這個念頭來念阿彌陀佛,所以一念就相應、就決定得生,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我們今天在這一品經裡頭末後的這一段,無比殊勝利益。請看經文,我們看念老的註解。『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註解裡頭前面兩句,「因一念往生者,既亦曰三輩,故品類不一,臨終景象亦應隨之而異」。這裡面我們特別要注意的,前面一段末後給我們說的「一念淨心」、「發一念心」,這就是一念往生的。一念往生的人也應該有三輩,所以慈舟大師判這段經文叫一心三輩,它有上、中、下三輩,都是臨命終時一念淨心,或者是發一念心,一念淨信,這樣往生的。這個一念太殊勝,一念跟性德相應。念老在此地引用《那先經》裡面說「最為第一」,又引蓮池大師在《疏鈔》裡面給我們說的,這一念「全體是佛」。日本人幸西氏所主張的一念,這一念與佛智相應即得往生。所以這一念沒有妄想、沒有雜念,萬緣放下,這一念全體是佛用全體是佛的這個念頭來念阿彌陀佛,所以一念就相應,一念就決定得生,得不退轉,無上菩提。這是今天我們接著這段經文。

◈上輩者,生死情盡,凡聖體空
◇生死的念頭沒有了
◇凡聖體空:這一念就是真如、自性
◇明識佛無來去,而見佛來;了達生死本空,而現往生:相有;理沒有
◇他雖然是一念、十念往生,他生到九品上上品,實報莊嚴土
◇為什麼有這樣殊勝的功德?「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它與自性、真心相應

  我們接著往下看,「於上輩者,生死情盡」,這是上輩往生的,生死的念頭沒有了,「凡聖體空」,所以這一念就是真如,這一念就是自性,為什麼?生死情盡,凡聖體空。「明識佛無來去,而見佛來。了達生死本空,而現往生」。相有沒有?有;理有沒有?沒有。這是法身菩薩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境界。所以他的往生雖然是一念、十念往生,他生到哪裡?三輩上輩,九品上上品,生實報莊嚴土為什麼有這麼大的效果,這樣殊勝的功德?前面細說了,說得很詳細,就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相應;與什麼相應?與自性相應、真心相應

◈用真心,不要用妄心
◇妄心是生滅心,假的
◇真心就是一心、一念
◇一句佛號不夾雜妄想雜念,它就相應:跟諸佛如來相應
◇諸佛如來住一心;我們時間雖然短,這一剎那我們也是一心:一心跟一心沒差別
◈全體是佛:整個宇宙都是佛
◇養成習慣:所看、所聽、所接觸的一切萬物無一不是佛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是全宇宙
◇全宇宙從一念真心生的
◇這一心、一念裡沒有妄想、雜念,就是一心,一心能生整個宇宙
◇宇宙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唯識所變
◇現在只講唯心所現
◇識沒有離開真心,只是夾雜著妄想雜念而已
◇真妄是一不是二
◇從真的來看,全宇宙都是阿彌陀佛
◇一切萬物無一不是阿彌陀佛:我們就入阿彌陀佛一心裡頭
◇阿彌陀佛一心裡頭有我,我一心裡頭有阿彌陀佛,心心相應,不可思議

  我常常勸勉大家用真心,不要用妄心。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養成一個習慣,妄心是生滅心,妄心是假的,我們用真心,真心就是一心,一念。一句阿彌陀佛佛號裡頭沒有妄想、沒有雜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什麼都沒有,就這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不夾雜妄想雜念,它就相應,跟諸佛如來相應。怎麼相應?諸佛如來住一心,我們這個時間雖然短,這一剎那的時間我們也是一心,一心跟一心沒差別,所以說全體是佛。全體是什麼?整個宇宙都是佛。重要!要養成習慣,睜開眼睛所看的一切萬物是佛,所聽的一切音聲是佛,所接觸的一切境界無一不是佛。為什麼?惠能大師講得好,「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是全宇宙,全宇宙叫萬法。全宇宙從哪裡來的?從一念真心生的這一念心(一心、一念)裡面沒有妄想、沒有雜念就是一心,一心能生整個宇宙宇宙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那是唯識所變現在只講唯心所現,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唯識所變。識沒有離開真心,識只是心裡面夾雜著妄想雜念而已,那就叫阿賴耶識,就叫妄心,真妄是一不是二。所以從真的來看,那就全宇宙都是阿彌陀佛,不但一切有情眾生是阿彌陀佛,花草樹木是阿彌陀佛,山河大地是阿彌陀佛,一切萬物無一不是阿彌陀佛,我們就入阿彌陀佛一心裡頭阿彌陀佛一心裡頭有我,我一心裡頭有阿彌陀佛,心心相應,不可思議

◈佛無來去,而見佛來
◇佛的法身沒來去
◇法身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我們六根都緣不到,它是無量光、大光明藏、常寂光
◇常是永恆不斷;光是遍照法界
◇一切諸佛十法界依正莊嚴都在光中,光照得清清楚楚
◇沒有得一心見不到;證得一心的人見到了
◇我們的心是迷心,所見到的是阿賴耶的相分,而且見的範圍很有限,一點點
◇回歸自性,入常寂光淨土,就是契入大光明藏,這才叫究竟圓滿
◇法身菩薩證得,不圓滿;妙覺果位才證得究竟圓滿
◇阿彌陀佛無來無去
◈生死本空,而現往生
◇自己生死本空,本來沒有生死
◇現在沒有生死;我們誤會以為有生死
◈捨此生彼,皆如幻夢
◇沒有生死,也往生極樂世界:好像作夢一樣,夢裡明明有六趣,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覺了就沒有
◇我們什麼時候覺?到極樂世界就覺了
◇在此地真修,真正明瞭,常常放下
◇常常不要把這些東西放在心上就叫放下
◇心裡常有的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不放在心上,清淨心、平等心自然現前
◇清淨心現前決定往生,生方便有餘土
◇平等心現前決定往生,品位比清淨心高
◇往生五十一個階級統有;但是極樂世界無比殊勝:待遇平等
◇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實報土的菩薩
◇我們沒有證到報土,還是凡聖同居淨土;但是受用,智慧、神通、道力,都跟法身菩薩平等

  這一句的末後說得好,佛哪有來去?佛的法身沒來去法身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什麼樣子?我們六根都緣不到,它是無量光,《華嚴經》上稱它作大光明藏,淨土稱它作常寂光土;所謂常寂光,常是永恆不斷,光是遍照法界一切諸佛十法界依正莊嚴都在光中,光照得清清楚楚沒有得一心的人見不到,證得一心的人見到了,所以叫明心見性。我們沒有見到的人,我們的心是迷,是迷心,所見到的是阿賴耶的相分,而且見的範圍很有限,侷限在一個角落上,一點點。什麼時候我們回歸自性,見到大光明藏,入常寂光淨土,就是契入大光明藏,這才叫究竟圓滿,證得圓滿的法身。法身菩薩也證得了,不圓滿,要到妙覺果位才證得究竟圓滿,就這麼回事情。所以阿彌陀佛無來無去,你見到佛來了。我們自己呢?自己生死本空,本來沒有生死現在有沒有生死?沒有生死,我們自己誤會以為有生死,完全是我們看錯了。沒有生死,也要往生極樂世界,好像作夢一樣,夢裡明明有六趣,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覺了就沒有,咱們沒覺。我們什麼時候覺?到極樂世界就覺了在此地真修,真正明瞭,常常放下;常常放下就是常常不要把這些東西放在心上就叫放下,這真放下了。心裡常有的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除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統統放下,不放在心上,清淨心自然現前,平等心自然現前清淨心現前決定往生,這經上講的,決定往生,生方便有餘土平等心現前決定往生,品位比清淨心高。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上輩往生的是法身菩薩,我們一般稱什麼?十地菩薩。真的,往生五十一個階級統有。但是極樂世界無比殊勝,殊勝在哪裡?待遇平等,確確實實有四土三輩九品,可是往生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什麼地位?法身菩薩,是實報土的菩薩我們自己沒有證到報土,我們還是凡聖同居淨土,但是受用,智慧、神通、道力,這就受用了,這些受用,所謂是神通變化,都跟法身菩薩平等

◇五逆十惡臨終十念往生,也有這麼高的品位
◇這些往生的人這一生糊塗了;過去生中修得好,剛剛到見性還沒見性,緣沒掌握住,又掉下來了
◇臨終只幾個小時之內,他的善根忽然泛上來,起作用,他就真往生:一念、十念真往生
◈為了安全起見,現在就用功
◇怎麼用法?放下
◇儒家教人放下,頭一個「格物」
◇格是格除;欲是欲望
◇五欲,財色名食睡;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這是假的,這是輪迴因
◇七情五欲放不下,六道輪迴出不去
◇我們的功夫就是念佛
◇念佛不間斷就是功夫
◇一句接著一句,不夾雜、不間斷,念念相續,這一點重要

  這是難信之法,甚至於五逆十惡臨終十念往生,也有這麼高的品位,什麼原因?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這些往生的人這一生糊塗了,過去生中修得好,剛剛到見性還沒見性,他這個緣沒掌握住,又掉下來了,是這麼回事情,這一生當中又遇到,雖然在臨終時間很短,甚至於只幾個小時之內,他的善根忽然泛上來,起作用,他就真往生,一念、十念真往生。天下之大,無奇不有,都有可能,不多見;但是不能說不可能,有可能,不多見。說不定我們自己到時候就有可能,但是我們為了要安全起見,現在就用功怎麼用法?放下。孔老夫子教人,儒家教人放下,《大學》頭一個「格物」,格物就是放下,格是格除,欲是欲望。佛經上講五欲,財色名食睡,把這個放下;七情五欲,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為什麼?這是假的,這是輪迴因七情五欲放不下,六道輪迴出不去;七情五欲能放下,功夫得力就超越六道。我們的功夫就是念佛。念佛什麼功夫?念佛不間斷就是功夫一句接著一句,不夾雜、不間斷,念念相續,這一點重要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三一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31




【聞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


「一念淨心」,「發一念心」,與前文中「一念淨信」中「一念」,均即是「一心」也。
此一心乃十法界之本體,真如實相之異名,
亦即《那先經》謂為「最為第一」,
《彌陀疏鈔》謂為「全體是佛」者也。

(中略)

【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
因一念往生者,既亦曰三輩,故品類不一。臨終景象,亦應隨之而異。

於上輩者,生死情盡,凡聖體空,
明識佛無來去,而見佛來
了達生死本空,而現往生
捨此生彼,皆如幻夢。故云如夢也。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2023年4月2日 星期日

一心一念,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念佛法門叫易行法:不在時間長短|念佛幾十年,但最後一念沒得一心;還有一樁事情沒放下,去不了:這樁事情就把你從極樂世界拉回來|淨空老法師

 


一心一念,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念佛法門叫易行法:不在時間長短|念佛幾十年,但最後一念沒得一心;還有一樁事情沒放下,去不了:這樁事情就把你從極樂世界拉回來|淨空老法師


◈以暗契理一心故,亦得往生
◇五逆十惡,臨終發願,至心念佛,十聲相續,乃至僅得一聲
◇這個時候只有一念心,甚至幾秒鐘,這裡頭沒有妄想、雜念,就是理一心
◇阿彌陀佛之外沒有起心動念,就是理一心;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是事一心
◇這一念當中他沒起心動念、沒有執著,什麼都沒有,就這一句佛號,就憑這個得生
◈臨終最後那一念你是什麼心?
◇一念不生的心,就是理一心;還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叫事一心
◇契理契事都能往生
◇有的人這一心很高,一下就抬上去了
◇真信切願,這就能往生
◇往生的條件是相信不懷疑
◇相信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相信四十八願度眾生
◇沒有懷疑,沒有夾雜,臨終十念沒有中斷
◇特別是放不下的,臨命終最後要想到:不往生極樂,就是三惡道輪迴
◇想到這一點,放棄輪迴、求生淨土,這一念他就成功了

  所以「十聲相續」,不能十聲相續,「乃至僅得一聲以暗契理一心故」,就是這一句的道理,它是暗中跟理一心契合。理一心是什麼?這個時候只有一念心,就是這一心,時間很短,甚至幾秒鐘,這裡頭沒有妄想、沒有雜念,就是理一心。完全接受的,心裡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之外,我們常說,沒有起心動念就是理一心;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是事一心。他在這麼短的時間當中,這一念當中他沒有妄念,沒起心動念,就是沒有妄想、沒有執著,什麼都沒有,就這一句佛號,就憑這個得生,這樣往生了,這是暗契理一心。明白這一句就相信了,可能有這個事情,有可能,不是不可能,有可能。臨終最後那一念你是什麼心?你是個一念不生的心,就是理一心;如果還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叫事一心。能不能往生?也能往生,契理契事都能往生。品位高下也很難說,有的人這一心很高,一下就抬上去了,有些人品位低一點。能不能往生?蕅益大師講的,真信切願,這就能往生。往生的條件是相信不懷疑,相信有極樂世界,相信有阿彌陀佛,相信四十八願度眾生,沒有懷疑,沒有夾雜,這個十念沒有中斷,這臨終十念。往生的人當中符合這個條件的,我們相信不在少數,特別是在放不下的那些人,臨命終最後要想到,不往生極樂世界就是三惡道輪迴,能想到這一點,放棄輪迴,求生淨土,這一念他就成功了

◈一心功德,最為第一
◇功是功夫;德是受用
◇在這個關鍵的時刻,這一念與一心相應:一心一念,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念佛法門叫易行法:不在時間長短
◈從現在放下,別放在心上
◇有人念佛幾十年,但最後一念沒得一心;還有一樁事情沒放下,去不了:這樁事情就把你從極樂世界拉回來
◇在這個世間過一天算一天,別想明天
◇一心念佛,念念求往生
◇做個念佛的好樣子給大家看
◈契理一心,即超生死,而登不退
◇極顯持名法門,究竟方便,不可思議

  下面說,「此顯一心功德,最為第一」。功是功夫,德是他的受用在這個關鍵的時刻,這一念與一心相應,一心一念,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所以這個法門叫易行法,不在時間長短有人念佛念幾十年,念得很不錯,但最後一念沒得一心,還有一樁事情沒放下,去不了,這樁事情就把你從極樂世界拉回來,太可惜了!所以放下,我勸同學從現在放下,別放在心上在這個世間過一天算一天,別想明天一心念佛,念念求往生。佛還沒有來接你,你要做個好樣子,念佛的好樣子給大家看,表法,像海賢老和尚一樣表法,時候到了,阿彌陀佛一定來接你,決定不會錯過。這個重要!所以你看,「契理一心,即超生死,而登不退。極顯持名法門,究竟方便,不可思議。」這不是假的。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三一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31




其最下者,則為五逆十惡,臨終發願,至心念佛,十聲相續,乃至僅得一聲以暗契理一心故,亦得往生

此顯一心功德,最為第一。

淨土持名法門,微妙難思,五逆十惡臨終念佛,暗合道妙,契理一心,即超生死,而登不退。
極顯持名法門,究竟方便,不可思議。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2023年4月1日 星期六

住大乘者:心安住在大乘|怎麼住大乘?起心動念,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人沒私心、沒欲望|要了就操心|那個是累贅、麻煩,讓你心安住在不正當的地方|淨空老法師

 


住大乘者:心安住在大乘|怎麼住大乘?起心動念,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人沒私心、沒欲望|要了就操心那個是累贅、麻煩,讓你心安住在不正當的地方|淨空老法師


◈住大乘者:心安住在大乘
◇大乘:無量智慧、德能,用在慈悲喜捨,沒有自己,幫助一切苦難眾生
◇還在迷惑顛倒的苦難眾生,幫助他們覺悟、回頭
◇一回頭一覺悟,他就是君子、聖賢
◇我們覺悟了,要做出覺悟的樣子給他看
◇沒地位,快樂;沒財富,幸福
◇你給我,我不要:那個是累贅、麻煩,讓你心安住在不正當的地方
◇什麼都沒有、都放下,得大自在
◇清淨心現前阿羅漢;平等心現前菩薩;覺而不迷成佛了
◇六道十法界裡頭找不到,沒能跟他相比

  學大乘的人,前面經文我們讀過的,「住大乘者」,心安住在大乘大乘,這是什麼?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用在慈悲喜捨,沒有自己,幫助一切苦難眾生苦難眾生是沒開悟的,還在迷惑顛倒的,幫助他們覺悟,幫助他們回頭,他一回頭一覺悟,他就是君子,他就是聖賢我們覺悟了,要做出覺悟的樣子給他看,我們在社會上沒地位,快樂;我們沒有財富,幸福你給我,我不要,為什麼?那個是累贅,那是麻煩,讓你心安住在那些不正當的地方,錯了。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放下,得大自在清淨心現前還得了,清淨心是阿羅漢,平等心現前是菩薩,覺而不迷成佛了六道十法界裡頭找不到,沒能跟他相比。這是聖賢教育,這是中國傳統文化,這是佛法,這是大乘。

◇念佛達於一心,而得往生者,品類懸殊,上則聖賢,下及凡夫
◇念佛達於一心,乃至能發一念淨信,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皆得往生
◇這經文真正無價之寶!牢牢記在心上,在生活裡兌現:你是真正有福之人、住大乘者
◇心裡頭常有,無時無刻沒有,這叫住大乘者
◇住大乘者,這個人就是菩薩
◇怎麼住大乘?起心動念,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化是教化、感化:住大乘者,他的大乘思想、理念,言行、日常生活,你能看得到
◇這人沒私心、沒欲望,什麼都不要,得大自在;要了就操心

  所以一心三輩,不同常規。「由上可見,念佛達於一心,而得往生者,品類懸殊,上則聖賢,下及凡夫。念佛達於一心,乃至能發一念淨信,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皆得往生」。這還得了,這是真正經文,無價之寶!學了之後要牢牢記在心上,要在生活裡兌現,那你就是真正有福之人,你是住大乘者。住大乘者,心裡頭常有,無時無刻沒有,這叫住大乘者住大乘者,這個人就是菩薩。我們沒有看出來,佛、菩薩、阿羅漢看到了,這人是菩薩。他怎麼住大乘?起心動念,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就是菩薩,這就是住大乘的。這個化是教化,是感化。住大乘者的人一定把他的大乘思想、理念、言行,日常生活、待人接物,你能看得到。這人沒私心,這人沒有欲望,他什麼都不要,為什麼?得大自在,要了就操心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三一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31




至於下輩,其人臨終,彷彿似夢,得見彼佛,亦得往生。

但一心三輩中之下輩,並不皆等於正宗三輩中之下輩。
上中二輩亦復如是。
蓋一心三輩,別具一格,不同常規也。)


由上可見,念佛達於一心,而得往生者,品類懸殊,
上則聖賢,下及凡夫。念佛達於一心,乃至「能發一念淨信」,「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皆得往生。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