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4日 星期四

歸一心,等於零|了解一場空,你就不會執著、不計較得失了:全都等於零|一念生佛智,生無量無邊智慧;二念就沒有了,就迷了|宗門、淨土、教下不能有二念|有二念你不開悟;一念就開悟|淨空老法師

 


歸一心,等於零|了解一場空,你就不會執著、不計較得失了:全都等於零|一念生佛智,生無量無邊智慧;二念就沒有了,就迷了|宗門、淨土、教下不能有二念|有二念你不開悟;一念就開悟|淨空老法師


◈一念就是一心
◇本覺靈知之自性,謂為一念
◇不是指一個念頭:它沒有念頭
◇整個宇宙是這個心變現出來的
◇它是能生能現;全宇宙是所生所現:能所是一不是二
◇一乘即弘願;弘願即佛智;佛智即一念
◇凡夫之信心,如能與佛智一念相應,則往生事業自然成辦,不須口口聲聲多稱名號
◇真正在無量法門裡面找出一條最簡單、扼要、直捷、穩當,一念就得,跟禪的頓悟沒有兩樣:淨宗之妙,妙在此地
◇無論什麼樣的根性,沒有不合適的,統統都可以修
◇一般大概三年的時間夠了

  上面所引證的,一念就是一心。這個一念,「蓋指本覺靈知之自性,謂為一念」。不是講別的,不是指一個念頭,它沒有念頭整個宇宙是這個心變現出來的,它是能生能現,全宇宙是所生所現。能所是一不是二,能所不二。下面說,「例如日本幸西氏云」,這也是日本的淨宗大德。他說:「一乘即弘願,弘願即佛智,佛智即一念。該氏並立一念之義。謂凡夫之信心,如能與佛智一念相應,則往生事業自然成辦,不須口口聲聲多稱名號。此與《報恩論》相似」。這是說到學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真正在這個裡面找出一條最簡單、最扼要、最直捷、最穩當,一念就得,跟禪的頓悟沒有兩樣。淨宗之妙,妙在此地無論什麼樣的根性,沒有不合適的,統統都可以修。根機劣的,就是煩惱重的,用信願持名,要用多少時間?一般看來,大概三年的時間夠了

◈關鍵是放得下、看得破
◇看得破:這個世界是假的
◇人道的境界,有生一定有死,誰都不能避免
◇生,沒有一樣東西帶來;死,沒有一樣東西帶走
◇了解一場空,你就不會執著、不計較得失了:全都等於零
◈歸一心,等於零
◇一心就是佛心、佛智
◇一乘就是弘願:四十八願就是佛智,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
◇一念生佛智,生無量無邊智慧;二念就沒有了,就迷了
◇不但宗門不能有二念,淨土也不能有二念,教下還是不能有二念
◇有二念你不開悟;一念就開悟
◇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好方法,妙極了!

  關鍵是放得下、是看得破看得破是什麼?這個世界是假的,不是真的。六道裡面人道的境界,有生一定有死,誰都不能避免生的時候,沒有一樣東西帶來;死了之後,沒有一樣東西帶走,這裡叫你了解什麼?了解一場空。真的一場空之後怎麼?你就不會執著了,不計較得失了,為什麼?全都等於零。好!歸一心,等於零,歸一心。一心就是佛心,一心就是佛智。所以這個日本人說,一乘就是弘願,這個弘願就是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就是佛智,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佛智就是一念。一念生佛智,生無量無邊智慧;二念就沒有了,就迷了。不能有二念,不但宗門不能有二念,淨土也不能有二念,教下還是不能有二念有二念你不開悟,一念就開悟。所以「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是真的,好方法,妙極了

◈命運:到一念就能改
◇修清淨心,在這個世間命運是能改的
◇雜念多的人改不掉:因為他亂了
◇這個世間,想住多久住多久,不想住隨時可以走:來去自在
◇一念就做到;二念做不到
◇留在這個世間:提升自己快;幫助正法久住
◇幫助一切苦難眾生,讓他們能夠有機會聞到佛法、學習佛法、修行證果;不為自己
◇自己回歸一心,永遠住在一念上
◇跟釋迦牟尼、法身大士,永明、六祖惠能一樣

  修清淨心,在這個世間命運是能改的,它不是真的。雜念多的人改不掉,因為他亂了。如果到一念就能改,在這個世間,你想住多久就住多久,你不想住,隨時可以走,來去自在一念就做到,二念做不到留在這個世間幹什麼?一個,提升自己快;第二個,幫助正法久住,也就是幫助一切苦難眾生,讓他們能夠有機會聞到佛法,有機會學習佛法,有機會修行證果,為這個,不為自己自己回歸一心,永遠住在一念上,跟釋迦牟尼、跟法身大士,像永明、像六祖惠能,像這些人一樣。近代的,我們看到海賢老和尚,他跟惠能沒有兩樣,現代人,二O一三年一月往生的,往生的時候一百一十二歲,為我們說法,為我們做榜樣。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二五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25




上所引證,一念即一心。

此之一念,蓋指本覺靈知之自性,謂為一念。


例如日本幸西氏云:「
一乘即弘願。
弘願即佛智。
佛智即一念。」

該氏並立一念之義。
謂凡夫之信心,如能與佛智一念相應,則往生事業自然成辦,不須口口聲聲多稱名號。

此與《報恩論》相似。論云:
禪宗破參,
讀教解悟,
而專修淨土,而能一念淨信,與佛智相應,一念稱佛,而得往生者也。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2023年5月3日 星期三

佛法跟世間,不一樣就是心|凡夫用妄心;菩薩用真心|真不礙妄;妄礙真|妄礙真是對自己說的:自己見不了真|菩薩見妄又見真:守在自己本位上,看到整個眾生在妄想分別煩惱情執,在造業感果受報|淨空老法師

 


佛法跟世間,不一樣就是心|凡夫用妄心;菩薩用真心|真不礙妄;妄礙真|妄礙真是對自己說的:自己見不了真|菩薩見妄又見真:守在自己本位上,看到整個眾生在妄想分別煩惱情執,在造業感果受報|淨空老法師


◈佛法跟世間,不一樣就是心
◇本者,眾生之本心也,實際理體也,本極法身也,亦即真如實相也
◇凡夫用妄心;菩薩用真心
◇真不礙妄;妄礙真
◇妄礙真是對自己說的:自己見不了真
◇菩薩見妄又見真:守在自己本位上,看到整個眾生在妄想分別煩惱情執,在造業感果受報,在這裡頭打轉,出不來
◇要學菩薩,學用真心:真修行

  「由上可見,本者眾生之本心也,實際理體也,本極法身也,亦即真如實相。」我們讀了這段文就應該很清楚的認識到,佛法跟世間差別在哪裡,不一樣在哪裡,我們要把它找出來。不一樣的就是心凡夫用妄心,菩薩用真心真不礙妄,妄礙真妄礙真是對自己說的,自己見不了真菩薩見妄又見真,守在自己本位上,看到整個眾生在妄想、分別、煩惱、情執,在造業感果受報,菩薩看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眾生可憐,在這裡頭打轉,出不來。明白這個道理,要學菩薩,學菩薩學什麼?學用真心,真修行,這不是假修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四O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40



2023年5月2日 星期二

功德的本源是自性|自性從體上講的;佛性從作用上講的|自性覺就是佛;自性迷就是凡夫|迷得最重的是地獄道;迷得最輕的是無想天、四空天|念頭放下,就脫離六道輪迴|淨空老法師

 


功德的本源是自性自性從體上講的;佛性從作用上講的|自性覺就是佛;自性迷就是凡夫|迷得最重的是地獄道;迷得最輕的是無想天、四空天|念頭放下,就脫離六道輪迴|淨空老法師


◈功德的本源是自性
◇本源者,眾生本具之佛性
◇都是從自性生的
◇學佛就是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凡夫跟佛的差別:迷悟不同
◇自性從體上講的;佛性從作用上講的
◇佛是覺
◇自性覺就是佛;自性迷就是凡夫
◇六道凡夫,愈往上去迷得輕;往下去迷得重
◇迷得最重的地獄道
◇迷得最輕的無想天、四空天:他物質現象全放下了;念頭放不下
◇念頭放下,就脫離六道輪迴

  「本者,本源。本源者,眾生本具之佛性」,你看,都是從自性生的。所以明心見性,這四個字講盡了,什麼是佛法?什麼叫學佛?學佛就是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本源是什麼?功德的本源是自性,自性也叫佛性,眾生本具的佛性,自性跟佛性意思相同。如果自性跟佛性合在一起講,自性跟佛性又不同,自性是從體上講的,佛性是從作用上講的佛是覺自性覺就是佛,自性迷了就是凡夫凡夫跟佛的差別是迷悟不同六道凡夫愈往上面去迷得輕,往下面去迷得重迷得最重的是地獄道迷得最輕的,在六道裡頭是無想天、四空天,他物質現象全放下了,念頭放不下念頭放下了,他就脫離六道輪迴

◈本源清淨大圓鏡
◇這就是轉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轉識成智
◇圓教初住、別教初地,轉八識成四智,脫離十法界,往生實報土、華藏世界
◈極樂實報土更殊勝
◇實報土十方世界是平等的
◇但是極樂世界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使你所得的更殊勝

  《圓覺經》裡頭說,「本源清淨大圓鏡。」「謂本源清淨如大圓鏡」,好像大圓鏡一樣。這就是轉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轉識成智。這是什麼菩薩?法身菩薩。通常講圓教初住、別教初地,轉八識成四智,脫離十法界,往生到實報土。極樂世界講實報土,如果《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華藏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的實報莊嚴土。這個淨土十方世界是平等的但是極樂世界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就有特別彌陀加持力,使你所得的更殊勝,不一樣在這個地方。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四O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40




「本」者,本源。

本源者,眾生本具之佛性。


《圓覺經》云:「本源清淨大圓鏡。」謂本源清淨如大圓鏡。


裴休《圓覺略疏序》曰:「是眾生之本源,故曰心地。」

◎禮供聽法第二十六


2023年5月1日 星期一

什麼叫功德?|德的現象是放下|萬緣放下,功德就圓滿了|還有一樁沒放下:功沒圓滿、德沒現前|德者,得也。修功所得|修定算上是功,開悟就得了;沒有開悟是在用功|功用到一定的程度就開悟,悟才叫德|淨空老法師

 


什麼叫功德?|德的現象是放下|萬緣放下,功德就圓滿了|還有一樁沒放下:功沒圓滿、德沒現前|德者,得也。修功所得|修定算上是功,開悟就得了;沒有開悟是在用功|功用到一定的程度就開悟,悟才叫德|淨空老法師


◈什麼叫功德?
◇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
◇德:真正得到了
◇佛法裡什麼叫德?開悟就得到了
◇修定算上是功,開悟就得了;沒有開悟是在用功
◇功用到一定的程度就開悟,悟才叫德
◇悟真明白了,明白就回頭了
◈德的現象是放下
◇萬緣放下,功德就圓滿了
◇還有一樁沒放下:功沒圓滿、德沒現前
◈修功所得
◇世間禪定四種:初禪生到梵天,生梵天就是初禪天的功德
◇證得叫德:證它後頭有得,他真正得到

  念老引《勝鬘經寶窟》,這裡面講功德,「德者,得也。修功所得」。這句話解釋得好,什麼叫功德德是什麼?真正得到了佛法裡頭什麼叫德?開悟就得到了修定算上是功,開悟就得了,沒有開悟是在功,在用功功用到一定的程度就開悟,悟才叫德悟真明白了,明白就回頭了。德的現象是什麼?德的現象是放下萬緣放下,功德就圓滿了還有一樁沒放下,你那個功還沒有圓滿,為什麼?德沒現前,還再用功,必須放下,你就真得到了,所以修功所得。你看禪定有很多等級,世間禪定四種,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初禪生到梵天,他得到了,生梵天就是初禪天的功德,初禪天;二禪,光天;三禪、四禪,小乘人所修的。證得那叫德,證它後頭有得,他真正得到,這叫功德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四O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40




《勝鬘經寶窟》曰:「

德者,得也。
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

◎禮供聽法第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