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4日 星期五

障道的緣不放下,你怎麼可能證道?|放下,從見思煩惱先下手|貪瞋痴慢疑沒放下,決定不能成就|到哪裡去修?六根在六塵境界真修:那就是道場|淨空老法師

 


障道的緣不放下,你怎麼可能證道?|放下,從見思煩惱先下手|貪瞋痴慢疑沒放下,決定不能成就|到哪裡去修?六根在六塵境界真修:那就是道場|淨空老法師


◈老祖宗不知道戒定慧:實際他用上了
◇一切法大而無外、小而無內
◇老祖宗怎麼知道的?清淨心現前的
◇心地清淨就是戒;心地平等就是定;清淨平等就開智慧
◇獨覺:自己有善根福德,沒有佛出世他也能開悟
◇往後去老師沒有了,一代不如一代,能不能有高人?有這些獨覺出來
◇他們無師自通:他們心清淨、心平等
◇不要把這些貪瞋痴慢疑,身見、邊見、是非人我放在心上,就開智慧
◈障道的緣不放下,你怎麼可能證道?
◇貪瞋痴慢疑沒放下,決定不能成就
◇放下,從見思煩惱先下手
◇到哪裡去修?六根在六塵境界真修:那就是道場
◇會修行的人哪裡不是道場
◇不會修行的人找道場,道場裡面充滿了染污、是非、煩惱
◇真正修行的人在山上挖個洞、搭個小草蓬,那真修:真的把貪瞋痴慢、五欲六塵放下了
◇出家人不受錢財供養;接受飲食、衣服、臥具、醫藥

  一切法大而無外,小而無內,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佛所證得的境界。佛教沒到中國來之前,中國老祖宗說出這些話,這些話是他的妄念還是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我們老祖宗怎麼知道的?清淨心現前的老祖宗雖然不知道戒定慧,但是實際上他用上了心地清淨就是戒,心地平等就是定,清淨平等他就開智慧。所以佛經上有講獨覺,獨覺是沒有佛出世,他自己有善根福德,沒有佛出世他也能開悟,真有,而且還不少。我們明白這些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對於傳統文化的承傳那種憂慮就可以放心了。往後去老師沒有了,一代不如一代,能不能有高人?有,有這些獨覺出來。他們無師自通,那就是什麼?他們心清淨,他心平等。只要不要把這些貪瞋痴慢疑,不要把這個放在心上,不要把身見、邊見、是非人我放在心上,就開智慧。換句話說,學佛的人、修行的人,貪瞋痴慢疑要是沒有放下,決定不能成就,這些東西障道,障道的這些緣不放下,你怎麼可能證道?統統要放下,要從見思煩惱先下手到哪裡去修?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面修就對了,真修,那就是道場。所以會修行的人哪裡不是道場不會修行的人要去找道場,道場裡面充滿了染污,充滿了是非,充滿了煩惱。所以真正修行的人在山上挖個洞,他住在山洞裡頭,搭個小草蓬,住在茅蓬裡頭,那真修。我們在斯里蘭卡看到不少修行人住山洞、住茅蓬。為什麼?真的把貪瞋痴慢放下了,真的把五欲六塵放下了。現在托缽的人少了,附近的信徒很多,他們輪流送飯,出家人一天吃一餐,日中一食,這個風氣很好。出家人不受錢財的供養接受的,佛的制度,飲食、衣服、臥具、生病的時候醫藥,除這四種之外都不接受,好!所以我們對斯里蘭卡的尊敬,是那邊還能看到真正的小乘。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四八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48



2023年8月3日 星期四

真看破了嗎?真放下了嗎?|外緣不能了斷,怎麼能放下?|要能同時放下:外緣掌握到了;同時心裡無有妄念|這就是無住生心、生心無住:我們努力向這個目標去邁進|淨空老法師

 


真看破了嗎?真放下了嗎?|外緣不能了斷,怎麼能放下?|要能同時放下:外緣掌握到了;同時心裡無有妄念|這就是無住生心、生心無住:我們努力向這個目標去邁進|淨空老法師


◈真看破了嗎?真放下了嗎?
◇其心空廣無有妄念
◇心空廣沒有妄念,什麼妄想都放下了,叫「曠無他念」
◇我們今天能不能把妄想都放下?
◇學佛六十五年,講經五十七、八年,沒有徹底放下:大部分是外面的緣
◇外緣不能了斷,怎麼能放下?
◇要能同時放下:外緣掌握到了;同時心裡無有妄念
◇這就是無住生心、生心無住:這個修行的功夫到上乘,我們努力向這個目標去邁進

  第二句,『曠無他念』,這句話說得好,「曠」是空曠,曠野,這是說他的心空廣沒有妄念,也就是說什麼妄想都放下了,就叫「曠無他念」。我們今天能不能把妄想都放下?這句話,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我的,教我看破、放下。真看破了嗎?真放下了嗎學佛學了六十五年,講經好像也講了五十七、八年,沒有徹底放下。什麼原因?大部分是外面的緣,外面的緣外緣要不能了斷,怎麼能放下要能同時放下,外緣掌握到了,同時心裡頭無有妄念這就是無住生心,生心無住,這個修行的功夫到上乘,不是中下,我們努力向這個目標去邁進

◈於世無慮,於法無疑
◇信心堅定,智慧明了,於世無慮,於法無疑,故無有憂慮之思
◇修行想在這一生有個結果,必須具備的條件:你還有沒有憂慮、牽掛?
◇為自己的憂慮沒有了;為佛教、苦難眾生還有憂慮:不行
◇憂慮是煩惱:只要有憂慮、煩惱,決定障礙你往生
◈普度眾生;沒有念頭
◇看釋迦牟尼佛的榜樣:普度眾生;沒有念頭
◇他能夠無住生心、生心又無住
◇生心就是普度眾生、講經說法;沒著相
◇佛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無說跟說是同時
◇我們說著了相;不說也著了相:完全是六道凡夫

  第三句,『無有憂思』,「信心堅定,智慧明了,於世無慮,於法無疑,故無有憂慮之思」。這就說明真正修行,想在這一生有個結果,必須具備的條件你還有沒有憂慮?還有沒有牽掛為自己的憂慮沒有了,為佛教還有憂慮,為苦難眾生還有憂慮,行不行?不行憂慮是煩惱只要有憂慮,只要有煩惱,決定障礙你往生。這怎麼辦?看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當年住世八十年,他給我們的表法,做的榜樣,我們要學。要不要度眾生?度,普度眾生有沒有念頭?沒有。這就高明了,他能夠無住生心,生心又無住,生心就是普度眾生、講經說法,沒著相佛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無說跟說是同時,不是分為兩樁事情,這才叫真實無量功德。我們說著了相,不說也著了相,完全是六道凡夫

◈有一樁不能放下,極樂就去不成
◇有憂慮、有牽掛,這樣下去,極樂世界沒分
◇世間法是假的;佛法緣生:凡是緣生的都不是真的
◇緣聚它現;緣散就不見了
◇同時就是:畫面現前;它沒有住

  有憂慮、有牽掛,這樣下去,極樂世界還有沒有分?老實說,沒分,怎麼辦?世尊在此地提醒我們,黃念老在註解裡頭勉勵我們、警告我們,我們要能看得懂、要能體會,真正明白了,放下。記住,有一樁事情不能放下,極樂世界就去不成。想不想到極樂世界?想到極樂世界,依教奉行。第三句,信心堅定,智慧明了,於世無慮,於法無疑,故無有憂慮之思。第三句「無有憂思」,沒有牽掛。世間法是假的,佛法緣生,凡是緣生的都不是真的緣聚它現,緣散就不見了,就好像我們電視的畫面,緣具足現相,緣不具足的時候沒有了。我們按上頻道,這就是緣,它就現相,再按一下的時候它就不見了,這擺在我們面前,我們天天在看,有沒有覺悟到?同時,同時就是畫面現前,它有沒有住?沒有住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三八四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84




「咸為道慕,曠無他念,無有憂思」。
第一句,心所慕求者皆是至道。
第二句,曠者空曠。其心空廣無有妄念
第三句,信心堅定,智慧明了,於世無慮,於法無疑,故無有憂慮之思。

◎壽樂無極第三十二



2023年8月2日 星期三

提升境界就是四個字:看破、放下|看破了,不肯放下:你根本沒看破|真正看破一定放下;真正放下一定看破|還放不下的,那看破是假的不是真的|淨空老法師

 


提升境界就是四個字:看破、放下|看破了,不肯放下:你根本沒看破|真正看破一定放下;真正放下一定看破|還放不下的,那看破是假的不是真的|淨空老法師


◈物質不需要佔有、放在心上
◇物質是念頭產生的幻相,根本不存在
◇物質要不要放在心上?要不要擁有?要不要佔有?不需要
◇釋迦牟尼佛三衣一缽就夠了,再就不需要了
◇我們看他外表形相;內裡面功夫我們一無所知
◇必須依照他的經教,我們努力學習
◈提升境界就是四個字:看破、放下
◇學習就要學看破放下
◇放下幫助你看破;看破幫助你再放下: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這功夫相輔相成
◇看破了,不肯放下:你根本沒有看破
◇真正看破一定放下;真正放下一定看破
◇還放不下的,那看破是假的不是真的
◇要真幹:修行完全用內功;與外面境界不相干
◇怕外面境界干擾,找一個安靜人少、環境清靜的地方修行:容易看破、容易放下

  物質是念頭產生的幻相,根本不存在物質要不要放在心上?要不要擁有?要不要佔有?不需要。所以釋迦牟尼佛他知道,他三衣一缽就夠了,再就不需要了他明瞭,我們不明瞭我們看他外表有個形相,內裡面的功夫我們一無所知必須依照他的經教,我們努力學習學習就要學看破放下。我在年輕的時候,章嘉大師,我的佛法是他老人家給我奠定的根基,告訴我,提升境界就是四個字,「看破、放下」。放下幫助你看破,看破幫助你再放下,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這功夫相輔相成,像爬樓梯一樣,這一直爬上去看破,你這明白了,不肯放下,佛菩薩怎麼說法?佛菩薩的看法,你根本沒有看破。為什麼?真正看破哪有不放下的道理,不可能的,真正看破一定放下。真正放下一定看破還放不下的,那看破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要真幹,這種修行完全用內功,與外面境界不相干怕外面境界干擾,找一個安靜的地方,人少的地方環境清靜,讓你在這個地方修行,容易看破,容易放下,這是真功夫。真正體會到了,我們就會發現這個地球上,古往今來,確實有一些聰明人跟一般人不一樣,所謂天才、天賦,上天賦予他的絕頂聰明,他能在一生當中給我們表演證無上道,就是禪宗所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三八三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83



2023年8月1日 星期二

把《無量壽經》念三千遍,你就不會上當:真假你一接觸就明白|聽一部經,聽到自己有一點悟處,我再接觸外面:你有能力辨別正邪、真假|沒有能力辨別:少聽少聞少接觸|淨空老法師

 

把《無量壽經》念三千遍,你就不會上當:真假你一接觸就明白|聽一部經,聽到自己有一點悟處,我再接觸外面:你有能力辨別正邪、真假|沒有能力辨別:少聽少聞少接觸|淨空老法師


◈《無量壽經》念三千遍
◇舊的東西多聽幾遍有好處,要是一心專注也能開悟
◇讀書千遍,其義自見
◇把《無量壽經》念三千遍,你就不會上當:真假你一接觸就明白
◇黃念公的註解看三十遍
◇然後經也不必聽、註也不必看,一句佛號念到底,肯定往生

  舊的東西多聽幾遍有好處,要是一心專注也能開悟,一遍一遍聽,十遍沒有開悟,二十遍開悟了,二十遍沒有開悟,三十遍開悟了。古人教我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自見就是開悟。我們有沒有把《無量壽經》念三千遍?你念三千遍你就不會上當,為什麼?真的假的你一接觸就明白了。經要多讀,然後看註解,看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把這個註解看三十遍然後經也不必聽,註也不必看,一句佛號念到底,肯定往生,我們這一生學佛大功告成。

(中略)

◈聽到有點悟處,再接觸外面
◇功夫還沒有提升上去,還會受外界讚歎、毀謗的影響
◇一向專念,我學一部經,我聽一部經,聽到自己有一點悟處之後,我再接觸外面:你有能力辨別正邪、真假
◇沒有能力辨別:少聽少聞少接觸,保護自己
◇賢公是佛菩薩再來:在今天這個社會想成就,只有走他這條路

  有些修行人,功夫還沒有提升上去,還會受外界的影響,這些讚歎、毀謗,讚歎以為是真的,毀謗以為是假的,還會受這個影響,而且這種現象很普遍,很麻煩。這怎麼辦?這需要自己掌握著方向,不能有偏差。一向專念,我學一部經,我聽一部經,聽到自己有一點悟處之後,我再接觸外面。為什麼?你有能力辨別,他是正他是邪,他是真他是假沒有能力辨別的時候,我們少接觸,好!少聽少聞少接觸,保護自己,學海賢老和尚。我心目當中觀察,海賢是現前的聖人,佛菩薩再來,在今天這個社會想成就,只有走他這條路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三八二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