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6日 星期三
把嗜欲、愛欲放下的人,這人能往生
把嗜欲、愛欲放下的人,這人能往生
⭕有我痴就生『我見』,有我見就生『我慢,我愛。』……貪瞋痴,慢是瞋的一分,愛是貪,
第一個是痴,三毒煩惱統統在其中,這是三毒煩惱的根。
⭕從根本修,就是要把你的嗜欲,你的嗜好、愛欲,要把它斷掉……
從最難斷的地方先下手。
「財色名食睡」……哪一個重就從哪一個先下手,
先對治重的,然後再對治輕的。
⭕要過最低水平的生活,遠離貪瞋痴慢,決定沒有嗜好……
我今天想吃這個,我想穿那個,你的嗜欲就現前,
這些地方要提高警覺,我的煩惱又起現行了。
⭕「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起現行不怕,要覺悟得快,
知道這個念頭是錯誤的,這個念頭是輪迴心,不把它轉變過來,你決定造輪迴業。
⭕雖然念佛,身語意依舊造輪迴業,所以念佛不能往生。
⭕什麼人能往生?把嗜欲、愛欲放下的人,這人能往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痴。我見。我慢,我愛。】
愚痴,痴是迷,「執取第八識見分為內自我」,就是迷。有我痴就生『我見』,有我見就生『我慢,我愛。』愛是貪愛。你看這個地方,貪瞋痴,慢是瞋的一分,愛是貪,第一個是痴,三毒煩惱統統在其中,這是三毒煩惱的根。從根本修,就是要把你的嗜欲,你的嗜好、愛欲,要把它斷掉。從哪裡斷?從最難斷的地方先下手。世間人嗜欲跟愛欲並不人人相同,自己要清楚。如果貪愛名重的,你就從名上下手;貪愛色重的,你就從色上下手;貪愛財重的,你就從財上下手。每個人不一樣,自己清楚,自己明白。嗜欲跟愛欲不斷,你就決定不能脫離輪迴。「財色名食睡」,這是佛把它歸納五大類,這五大類叫五欲,五種大欲。哪一個重就從哪一個先下手,先對治重的,然後再對治輕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再沒有一點貪愛之心,那就恭喜你,你這一生出離六道的機會有了。問題是你有沒有願,想不想脫離六道?想脫離六道你就可能脫離六道,六道裡面的障礙你除掉了。所以要曉得名聞利養與五欲六塵,是障礙我們出離六道,我們今天知道六道輪迴苦不堪言,如果還有這個意念,問題就嚴重了。
所以佛教導我們,我們要過最低水平的生活,遠離貪瞋痴慢,決定沒有嗜好。佛的生活一切隨緣,他們每天飲食起居都是托缽,人家給什麼吃什麼,給什麼穿什麼。如果我今天想吃這個,我想穿那個,你的嗜欲就現前,這些地方要提高警覺,我的煩惱又起現行了。古德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起是一定的事情,無量劫以來的習氣,它當然會起現行。如果在境緣當中不起現行,這個人是佛菩薩再來,他不是凡人,凡夫決定會起現行。起現行不怕,要覺悟得快,知道這個念頭是錯誤的,這個念頭是輪迴心,不把它轉變過來,你決定造輪迴業。雖然念佛,身語意依舊造輪迴業,所以念佛不能往生。這說明念佛人多,往生人少。什麼人能往生?把嗜欲、愛欲放下的人,這人能往生。
地藏經玄義 第二十三集
2018年5月6日 星期日
入門三個條件
入門三個條件
⭕「菩薩之權智與實智,所生之靈明照用,眾生凡情絕不能解,故曰不可思」。
眾生為什麼不能解?是眾生有凡情。
凡情是什麼?是阿賴耶、末那、意識,凡夫把這個當作是自己的真心,看錯了。
看錯了還不能回頭,還自以為是,這個問題就嚴重。
所以佛法的修學,難!
⭕入門三個條件,我們想想我們有沒有?如果你有……遇不到老師也能成就……
依古人做老師,做古人的私淑弟子……完全依照文字的教誨……沒有懷疑……沒有夾雜,沒有妄念,也就是他心專……
稟性好:老實、聽話、真幹……
學習態度好:真誠、清淨、恭敬
⭕在這一百年當中,也有不少專家學者,他們自己學,不讓別人學,
我們依他為老師,他障礙我們不跟古人接觸。
學這些外國東西很時髦,我們看了也很歡喜也很羨慕,不知道那個東西似是而非。
現在明白,虧吃大了。
⭕苦難的根源到底是什麼?
外國好,我也到外國……看了不少國家,看了不少人事物,細心觀察,認真去思惟,它雖然好,好的裡頭有問題;雖好,不是盡善。
現在外國這個文化負面的現象顯示出來了,證明我們對它的觀察沒有看錯。
我們中國這些垃圾堆裡頭,放的古聖先賢東西不要了,我們把它撿起來看看,覺得裡面還有很多可取的……
⭕我們在兩個世界,娑婆跟極樂,搞清楚、搞明白了,我會選擇極樂世界、選擇阿彌陀佛,我自然會捨棄娑婆,求生淨土。
⭕在這個世間,我相信湯恩比的看法……古聖先賢能留下來的東西,不簡單!……
古人東西如果是糟粕,如果是現在不能適用的,它怎麼能傳五千年?應該早就被人丟掉了。這五千年當中難道沒有高明的人嗎?
聖賢君子世世代代都有,它能禁得起歷史的考驗,那就不是簡單的東西。
它的好處我們沒看出來,是我們自己沒智慧,沒有德行,沒有清淨平等覺。
古聖先賢真實的智慧、德行,他們的理念、經驗,很值得我們做參考的,有非常高的價值,
怎麼可以輕視?
⭕老祖宗留下來的瑰寶,人人都有分,出自於性德,你要是見性,完全會認同;
沒有見性,不能隨便批評,隨便批評造口業,將來的果報很可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說,「菩薩之權智與實智(實智是體,權智是用),所生之靈明照用,眾生凡情絕不能解,故曰不可思」。眾生為什麼不能解?是眾生有凡情。凡情是什麼?是阿賴耶、末那、意識,凡夫把這個當作是自己的真心,看錯了。看錯了還不能回頭,還自以為是,這個問題就嚴重。所以佛法的修學,難!在末法,我們想成就,真的只有一門淨土法門,信願持名,求生淨土,真正往生到極樂世界,這問題都解決了。不經過這個路子,用其他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佛在經教裡告訴我們,從理上講沒問題,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但是從事上講問題可就大了。為什麼?事上講眾生的根機不相同,稟性不相同。這些東西從哪來的?無量劫薰習成就的。中國人講本性、習性,這是習性,習性是從習慣當中養成的,本性裡頭沒有。習性你積得再多,跟本性不相干,習性帶著有染污,本性沒有,本性如如不動。習性是生滅法,前念滅後念生,所以它很麻煩,一定要真正智慧現前。
我們用什麼方法,希望很快智慧能現前。很快智慧能現前靠什麼?佛陀的教育最適用,它可以幫助我們。但是學佛陀教育,老師很重要。在我們這一代老師沒有了,我可能是這一代最後遇到老師的一個人,算是很幸運。老師,我們進入老師的大門,入門三個條件,我們想想我們有沒有?如果你有,有這個條件,遇不到老師也能成就。怎麼成就?依古人做老師,做古人的私淑弟子。在中國早年頭,孟夫子給我們做了榜樣,孟子是以孔子為老師。但是孔子已經過世,不在世了,那怎麼依他做老師?孔子的著作還在世間,他都得到了,完全依照文字的教誨,對於孔子留下來這些文字有信心,沒有懷疑,學習很認真,沒有夾雜,沒有妄念,也就是他心專;很好的天賦、天性,老實、聽話、真幹,這是天性;學習的態度好,真誠清淨,清淨心、恭敬他展卷就有益,就能得利益。我們今天稟性不好,稟性是什麼?不老實、不聽話,對老師的教誡陽奉陰違,不肯真幹,也就是說對古聖先賢有懷疑。
這個懷疑是正常的,也就是我們生在這個時代,大家都把古聖先賢的東西拋棄掉了。在這一百年當中,也有不少專家學者,他們自己學,不讓別人學,我們依他為老師,他障礙我們不跟古人接觸。學這些外國東西很時髦,我們看了也很歡喜也很羨慕,不知道那個東西似是而非。現在明白,虧吃大了。想回頭看看他們這些東西,國內外的講座也有不少,參加去聽聽課,聽了怎麼樣?半信半疑,疑惑。這麼好的東西,為什麼那麼多人對它疑惑,要把它放棄,它真的好嗎?為什麼沒有人讚歎,沒有人讚揚?這都是我們對它生起懷疑的因素。我對它有信心,我這信心從哪來的?從這一生苦難當中來的。苦難受多了,我就會反省,會想想,苦難的根源到底是什麼?外國好,我也到外國去看看,看了不少國家,看了不少人事物,細心觀察,認真去思惟,它雖然好,好的裡頭有問題;雖好,不是盡善。現在外國這個文化負面的現象顯示出來了,證明我們對它的觀察沒有看錯。我們中國這些垃圾堆裡頭,放的古聖先賢東西不要了,我們把它撿起來看看,覺得裡面還有很多可取的;外國東西雖然好,它會產生負面作用。你要沒有耐心,還得有這個緣分,你能看見,看得還相當深入,你才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
真明白之後,我們就有選擇,為個人(這是為自己),我們在兩個世界,娑婆跟極樂,搞清楚、搞明白了,我會選擇極樂世界、選擇阿彌陀佛,我自然會捨棄娑婆,求生淨土。在這個世間,我相信湯恩比的看法,他很多看法跟我想像相同,我想到了,讀他的書,他替我證明了。那是什麼?古聖先賢能留下來的東西,不簡單!這個方法是方老師跟李老師教給我的,他教我要多想一想,古人東西如果是糟粕,如果是現在不能適用的,它怎麼能傳五千年?應該早就被人丟掉了。這五千年當中難道沒有高明的人嗎?聖賢君子世世代代都有,它能禁得起歷史的考驗,那就不是簡單的東西。它的好處我們沒看出來,是我們自己沒智慧,沒有德行,沒有清淨平等覺。古聖先賢真實的智慧、德行,他們的理念、經驗,很值得我們做參考的,有非常高的價值,怎麼可以輕視?所以我們學習要認真,要重視傳統。我們這東西能不能留一百年、二百年,靠不住。古聖先賢傳的這些東西,特別是《四庫》裡頭的,我們相信它能夠傳千年萬世,這是真正的寶藏。老祖宗留下來的瑰寶,人人都有分,出自於性德,你要是見性,完全會認同;沒有見性,不能隨便批評,隨便批評造口業,將來的果報很可怕。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一九集
⭕「菩薩之權智與實智,所生之靈明照用,眾生凡情絕不能解,故曰不可思」。
眾生為什麼不能解?是眾生有凡情。
凡情是什麼?是阿賴耶、末那、意識,凡夫把這個當作是自己的真心,看錯了。
看錯了還不能回頭,還自以為是,這個問題就嚴重。
所以佛法的修學,難!
⭕入門三個條件,我們想想我們有沒有?如果你有……遇不到老師也能成就……
依古人做老師,做古人的私淑弟子……完全依照文字的教誨……沒有懷疑……沒有夾雜,沒有妄念,也就是他心專……
稟性好:老實、聽話、真幹……
學習態度好:真誠、清淨、恭敬
⭕在這一百年當中,也有不少專家學者,他們自己學,不讓別人學,
我們依他為老師,他障礙我們不跟古人接觸。
學這些外國東西很時髦,我們看了也很歡喜也很羨慕,不知道那個東西似是而非。
現在明白,虧吃大了。
⭕苦難的根源到底是什麼?
外國好,我也到外國……看了不少國家,看了不少人事物,細心觀察,認真去思惟,它雖然好,好的裡頭有問題;雖好,不是盡善。
現在外國這個文化負面的現象顯示出來了,證明我們對它的觀察沒有看錯。
我們中國這些垃圾堆裡頭,放的古聖先賢東西不要了,我們把它撿起來看看,覺得裡面還有很多可取的……
⭕我們在兩個世界,娑婆跟極樂,搞清楚、搞明白了,我會選擇極樂世界、選擇阿彌陀佛,我自然會捨棄娑婆,求生淨土。
⭕在這個世間,我相信湯恩比的看法……古聖先賢能留下來的東西,不簡單!……
古人東西如果是糟粕,如果是現在不能適用的,它怎麼能傳五千年?應該早就被人丟掉了。這五千年當中難道沒有高明的人嗎?
聖賢君子世世代代都有,它能禁得起歷史的考驗,那就不是簡單的東西。
它的好處我們沒看出來,是我們自己沒智慧,沒有德行,沒有清淨平等覺。
古聖先賢真實的智慧、德行,他們的理念、經驗,很值得我們做參考的,有非常高的價值,
怎麼可以輕視?
⭕老祖宗留下來的瑰寶,人人都有分,出自於性德,你要是見性,完全會認同;
沒有見性,不能隨便批評,隨便批評造口業,將來的果報很可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說,「菩薩之權智與實智(實智是體,權智是用),所生之靈明照用,眾生凡情絕不能解,故曰不可思」。眾生為什麼不能解?是眾生有凡情。凡情是什麼?是阿賴耶、末那、意識,凡夫把這個當作是自己的真心,看錯了。看錯了還不能回頭,還自以為是,這個問題就嚴重。所以佛法的修學,難!在末法,我們想成就,真的只有一門淨土法門,信願持名,求生淨土,真正往生到極樂世界,這問題都解決了。不經過這個路子,用其他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佛在經教裡告訴我們,從理上講沒問題,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但是從事上講問題可就大了。為什麼?事上講眾生的根機不相同,稟性不相同。這些東西從哪來的?無量劫薰習成就的。中國人講本性、習性,這是習性,習性是從習慣當中養成的,本性裡頭沒有。習性你積得再多,跟本性不相干,習性帶著有染污,本性沒有,本性如如不動。習性是生滅法,前念滅後念生,所以它很麻煩,一定要真正智慧現前。
我們用什麼方法,希望很快智慧能現前。很快智慧能現前靠什麼?佛陀的教育最適用,它可以幫助我們。但是學佛陀教育,老師很重要。在我們這一代老師沒有了,我可能是這一代最後遇到老師的一個人,算是很幸運。老師,我們進入老師的大門,入門三個條件,我們想想我們有沒有?如果你有,有這個條件,遇不到老師也能成就。怎麼成就?依古人做老師,做古人的私淑弟子。在中國早年頭,孟夫子給我們做了榜樣,孟子是以孔子為老師。但是孔子已經過世,不在世了,那怎麼依他做老師?孔子的著作還在世間,他都得到了,完全依照文字的教誨,對於孔子留下來這些文字有信心,沒有懷疑,學習很認真,沒有夾雜,沒有妄念,也就是他心專;很好的天賦、天性,老實、聽話、真幹,這是天性;學習的態度好,真誠清淨,清淨心、恭敬他展卷就有益,就能得利益。我們今天稟性不好,稟性是什麼?不老實、不聽話,對老師的教誡陽奉陰違,不肯真幹,也就是說對古聖先賢有懷疑。
這個懷疑是正常的,也就是我們生在這個時代,大家都把古聖先賢的東西拋棄掉了。在這一百年當中,也有不少專家學者,他們自己學,不讓別人學,我們依他為老師,他障礙我們不跟古人接觸。學這些外國東西很時髦,我們看了也很歡喜也很羨慕,不知道那個東西似是而非。現在明白,虧吃大了。想回頭看看他們這些東西,國內外的講座也有不少,參加去聽聽課,聽了怎麼樣?半信半疑,疑惑。這麼好的東西,為什麼那麼多人對它疑惑,要把它放棄,它真的好嗎?為什麼沒有人讚歎,沒有人讚揚?這都是我們對它生起懷疑的因素。我對它有信心,我這信心從哪來的?從這一生苦難當中來的。苦難受多了,我就會反省,會想想,苦難的根源到底是什麼?外國好,我也到外國去看看,看了不少國家,看了不少人事物,細心觀察,認真去思惟,它雖然好,好的裡頭有問題;雖好,不是盡善。現在外國這個文化負面的現象顯示出來了,證明我們對它的觀察沒有看錯。我們中國這些垃圾堆裡頭,放的古聖先賢東西不要了,我們把它撿起來看看,覺得裡面還有很多可取的;外國東西雖然好,它會產生負面作用。你要沒有耐心,還得有這個緣分,你能看見,看得還相當深入,你才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
真明白之後,我們就有選擇,為個人(這是為自己),我們在兩個世界,娑婆跟極樂,搞清楚、搞明白了,我會選擇極樂世界、選擇阿彌陀佛,我自然會捨棄娑婆,求生淨土。在這個世間,我相信湯恩比的看法,他很多看法跟我想像相同,我想到了,讀他的書,他替我證明了。那是什麼?古聖先賢能留下來的東西,不簡單!這個方法是方老師跟李老師教給我的,他教我要多想一想,古人東西如果是糟粕,如果是現在不能適用的,它怎麼能傳五千年?應該早就被人丟掉了。這五千年當中難道沒有高明的人嗎?聖賢君子世世代代都有,它能禁得起歷史的考驗,那就不是簡單的東西。它的好處我們沒看出來,是我們自己沒智慧,沒有德行,沒有清淨平等覺。古聖先賢真實的智慧、德行,他們的理念、經驗,很值得我們做參考的,有非常高的價值,怎麼可以輕視?所以我們學習要認真,要重視傳統。我們這東西能不能留一百年、二百年,靠不住。古聖先賢傳的這些東西,特別是《四庫》裡頭的,我們相信它能夠傳千年萬世,這是真正的寶藏。老祖宗留下來的瑰寶,人人都有分,出自於性德,你要是見性,完全會認同;沒有見性,不能隨便批評,隨便批評造口業,將來的果報很可怕。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一九集
2018年5月4日 星期五
「你,你要信佛!」
「你,你要信佛!」
⭕佛法完全用心去感,
它屬於心法,心法決定不能懷疑,有懷疑就迷了。
懷疑是愚痴的根本,貪瞋痴,痴的根就是疑。
⭕什麼人對自己有信心?這頭一個條件,自信。
自己對自己沒有信心,對別人當然沒有信心,
信心的建立要從自信
⭕「你,你要信佛!」……有很多老和尚八十、九十,到死他都還沒有信。
這個話我就明白了,那個信就是什麼?淨宗講的真信,真信太難了。
⭕得禁得起考驗才行。禁不起考驗,你拐彎,你丟失了,那錯了。
我對老師有信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佛法完全用心去感,它屬於心法,心法決定不能懷疑,有懷疑就迷了。懷疑是愚痴的根本,貪瞋痴,痴的根就是疑。痴怎麼來的?從疑來的。什麼人對自己有信心?這頭一個條件,自信。自己對自己沒有信心,對別人當然沒有信心,信心的建立要從自信,這才是真的。這個太難太難了。我年輕的時候,三十三歲出家,我出家就教學、就講經,兩年之後才受戒,在八堵,我跟聖嚴同戒。受戒之後,第一個回到台中拜老師。老師在慈光圖書館裡面,我在大門口,見到了,他就手指著我,他說:「你,你要信佛!」講了好多遍。我當時也迷惑了,我走到裡面去,他叫我坐下來,我就坐了。他就問我,你有沒有聽懂我的話?我說沒聽懂。我說我怎麼不信佛呢?學佛七年,出家,講經,現在受完戒,我難道是不信佛嗎?他就告訴我,有很多老和尚八十、九十,到死他都還沒有信。這個話我就明白了,那個信就是什麼?淨宗講的真信,真信太難了。老師這幾句話我一生都不會忘記,指著我說了好多遍,你要信佛,你要信佛。
特別是淨土宗,我們今天對淨土宗的信心非常脆弱,禁不起考驗,有一點風吹草動我們心就動搖了。這十幾年來,國內國外對於會集本的批判是史無前例,過去沒發生過,這麼多的人、這麼長的時間否定這個本子。好在國家還有福,佛門裡面否定,國家沒有否定。我看到國家宗教局出版了一部《淨土五經》,裡面《無量壽經》用的是會集本,我看到很安慰,國家承認這個本子。宏琳出來解釋,海賢老和尚來證明,這大家沒話說了。當年有很多人問我,我為什麼沒換本子?我說這個本子是老師給我的,我要是換本子,我背師叛道。我說全世界人不信,我不會變更我的信心。老師為什麼給我,他沒給別人?我們有承傳、有弘揚的使命在,這是一種考驗,得禁得起考驗才行。禁不起考驗,你拐彎,你丟失了,那錯了。我對老師有信心。
我對於,尤其是晚年,我遇到黃念祖老居士,他住在北京,他出來不方便,我每一年要到北京去三次、四次,去幹什麼?看他。所以那時候常去,親近這個老人。這個老人雖是在家人,在家菩薩,他是密宗的金剛上師。這些大德現在都走了,連海賢也走了,所以我現在求佛菩薩,要求宏琳法師常住世間,他還年輕,他不能走,佛要留他表法。習主席執政之後,我們看他的作為,傳統文化有復興的希望,宗教也會有振興起來的一天,只要我們認真依教奉行。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一0集
分秒必爭:用這一句阿彌陀佛,慢慢的把自性的功德找回來
分秒必爭:用這一句阿彌陀佛,慢慢的把自性的功德找回來
⭕信願行是一不是二,
真信哪能不發願?
發願哪有不念佛的道理?
⭕分秒必爭,
我有一秒鐘的時間念一句佛號就沒有白過,
這一秒鐘把佛號忘記,空過了。
⭕四弘誓願……在現前指導我的是前面兩句,
第一個發菩提心,「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這是積累功德。用什麼?用念佛,
聲聲佛號,每一聲的佛號無量無邊無數無盡的功德,稱性的……
用這一句阿彌陀佛,慢慢的把自性的功德找回來。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念掉,
讓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決定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我們淨土就成就了。
淨土是准許帶業往生,煩惱習氣沒斷沒關係,只要這句佛號能把它控制住、把它壓住,它不起作用,對我們往生淨土不產生障礙,
這比什麼都要緊,而且非常快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個方向,一個目標,這個法門完全建立在信願行的基礎上。信願行是一不是二,真信哪能不發願?發願哪有不念佛的道理?佛號肯定像海賢老和尚一樣。我也勸過同學多次,分秒必爭,我有一秒鐘的時間念一句佛號就沒有白過,這一秒鐘把佛號忘記,空過了。現在科學技術講求分秒必爭,我們把分秒必爭用在念佛上,為什麼?古人有一句話說得好:「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我把四弘誓願分成兩階,在現前指導我的是前面兩句,第一個發菩提心,「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發心;「煩惱無盡誓願斷」,這是積累功德。用什麼?用念佛,聲聲佛號,每一聲的佛號無量無邊無數無盡的功德,稱性的。我們有,每個人都有,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只是我們有煩惱習氣障礙,它不能現前,用這一句阿彌陀佛,慢慢的把自性的功德找回來。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念掉,讓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決定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我們淨土就成就了。淨土是准許帶業往生,煩惱習氣沒斷沒關係,只要這句佛號能把它控制住、把它壓住,它不起作用,對我們往生淨土不產生障礙,這比什麼都要緊,而且非常快速。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一0集
講經:我們憑什麼?憑註解 / 小悟最好是別講,體會錯了,要背因果責任
講經:我們憑什麼?憑註解 / 小悟最好是別講,體會錯了,要背因果責任
⭕古時候要什麼樣的條件才能夠講經、才能夠註疏?
條件是必須得大徹大悟,宗門要求的明心見性,教下要求大開圓解,即使是淨土宗也要得一心不亂,才能代佛說法。
⭕上台講經憑什麼?完全憑藉古大德的註解。
這就是說自己沒開悟,沒有人講經,不得已而求其次。
⭕古人註解是文言文,把它翻成白話文。首先自己得受用,有一點小悟、悟處,不是大悟,小悟有,常常有。
這個小悟可不可以拿出來講?最好是別講,
因為我們自己愚痴,智慧沒開,怕悟的是誤會,體會錯了,經上不是這個意思,我們自己以為這個意思,依舊要背因果責任,這不能不謹慎。
⭕古人註子……這段經文一定有很深的意思,但是他只輕描淡寫就帶過……
老師說,他也沒有搞清楚,
但是他不用自己意思去解,這就對了,我輕描淡寫帶過,不犯過失……
我們念到講不出來的,把經文念下去,沒錯;
如果我們講,講錯了,要負責任。
⭕複講:古人所謂照本宣科,完全沒有自己的見解……
初學一定要經歷這樣的過程,為什麼?學謙虛,學恭敬,學負責任,學不敢隨便亂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弘法利生,必得讓眾生得到真實的智慧、真實的利益,這才能代佛說法。古時候要什麼樣的條件才能夠講經、才能夠註疏?條件是必須得大徹大悟,宗門要求的明心見性,教下要求大開圓解,即使是淨土宗也要得一心不亂,才能代佛說法。在我們這個時代沒有了,不但是我這個時代沒有了,我的老師告訴我,他前面一代還有,到他自己這一代也沒有了。李炳南老居士非常謙虛,他告訴我,他上台講經憑什麼?完全憑藉古大德的註解。這就是說自己沒開悟,沒有人講經,不得已而求其次。我那個時候不敢學講經,老師告訴我,你們不出來講經,以後沒有人講經了。這個話說得很重。我們憑什麼?老師告訴我們憑註解,只要註解沒講錯,古人註解是文言文,把它翻成白話文。首先自己得受用,有一點小悟、悟處,不是大悟,小悟有,常常有。這個小悟可不可以拿出來講?最好是別講,因為我們自己愚痴,智慧沒開,怕悟的是誤會,體會錯了,經上不是這個意思,我們自己以為這個意思,依舊要背因果責任,這不能不謹慎。古人註子確實有一些看不懂的,或者明明想到這段經文一定有很深的意思,但是他只輕描淡寫就帶過,這什麼原因?老師說,他也沒有搞清楚,但是他不用自己意思去解,這就對了,我輕描淡寫帶過,不犯過失。也就是說,我們念到講不出來的,把經文念下去,沒錯;如果我們講,講錯了,要負責任。老師把這些原理原則跟我們講清楚了,我們才敢上台。
而最初上台學經的時候,完全是學他老人家的。我們學的經,阿含裡面、方等裡面很多沒有古人註解,李老師講給我們聽,我們把他的話記錄下來,複講。古人所謂照本宣科,完全沒有自己的見解,這是初學。初學一定要經歷這樣的過程,為什麼?學謙虛,學恭敬,學負責任,學不敢隨便亂說。但是今天,今天做不到了,我們這樣要求學生,學生都會走光了,不願意跟你學了。所以佛教衰,一代不如一代。我們跟老師,就是跟方東美先生、章嘉大師、李老師,我們趕不上,差太遠了。這個現象顯示什麼?眾生的福愈來愈薄,造作的罪業愈來愈嚴重。我們怎麼辦?我們遇到淨土了。要沒有遇到淨土,一生的修持,來生能得人身就不錯了,保住人身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一0集
⭕古時候要什麼樣的條件才能夠講經、才能夠註疏?
條件是必須得大徹大悟,宗門要求的明心見性,教下要求大開圓解,即使是淨土宗也要得一心不亂,才能代佛說法。
⭕上台講經憑什麼?完全憑藉古大德的註解。
這就是說自己沒開悟,沒有人講經,不得已而求其次。
⭕古人註解是文言文,把它翻成白話文。首先自己得受用,有一點小悟、悟處,不是大悟,小悟有,常常有。
這個小悟可不可以拿出來講?最好是別講,
因為我們自己愚痴,智慧沒開,怕悟的是誤會,體會錯了,經上不是這個意思,我們自己以為這個意思,依舊要背因果責任,這不能不謹慎。
⭕古人註子……這段經文一定有很深的意思,但是他只輕描淡寫就帶過……
老師說,他也沒有搞清楚,
但是他不用自己意思去解,這就對了,我輕描淡寫帶過,不犯過失……
我們念到講不出來的,把經文念下去,沒錯;
如果我們講,講錯了,要負責任。
⭕複講:古人所謂照本宣科,完全沒有自己的見解……
初學一定要經歷這樣的過程,為什麼?學謙虛,學恭敬,學負責任,學不敢隨便亂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弘法利生,必得讓眾生得到真實的智慧、真實的利益,這才能代佛說法。古時候要什麼樣的條件才能夠講經、才能夠註疏?條件是必須得大徹大悟,宗門要求的明心見性,教下要求大開圓解,即使是淨土宗也要得一心不亂,才能代佛說法。在我們這個時代沒有了,不但是我這個時代沒有了,我的老師告訴我,他前面一代還有,到他自己這一代也沒有了。李炳南老居士非常謙虛,他告訴我,他上台講經憑什麼?完全憑藉古大德的註解。這就是說自己沒開悟,沒有人講經,不得已而求其次。我那個時候不敢學講經,老師告訴我,你們不出來講經,以後沒有人講經了。這個話說得很重。我們憑什麼?老師告訴我們憑註解,只要註解沒講錯,古人註解是文言文,把它翻成白話文。首先自己得受用,有一點小悟、悟處,不是大悟,小悟有,常常有。這個小悟可不可以拿出來講?最好是別講,因為我們自己愚痴,智慧沒開,怕悟的是誤會,體會錯了,經上不是這個意思,我們自己以為這個意思,依舊要背因果責任,這不能不謹慎。古人註子確實有一些看不懂的,或者明明想到這段經文一定有很深的意思,但是他只輕描淡寫就帶過,這什麼原因?老師說,他也沒有搞清楚,但是他不用自己意思去解,這就對了,我輕描淡寫帶過,不犯過失。也就是說,我們念到講不出來的,把經文念下去,沒錯;如果我們講,講錯了,要負責任。老師把這些原理原則跟我們講清楚了,我們才敢上台。
而最初上台學經的時候,完全是學他老人家的。我們學的經,阿含裡面、方等裡面很多沒有古人註解,李老師講給我們聽,我們把他的話記錄下來,複講。古人所謂照本宣科,完全沒有自己的見解,這是初學。初學一定要經歷這樣的過程,為什麼?學謙虛,學恭敬,學負責任,學不敢隨便亂說。但是今天,今天做不到了,我們這樣要求學生,學生都會走光了,不願意跟你學了。所以佛教衰,一代不如一代。我們跟老師,就是跟方東美先生、章嘉大師、李老師,我們趕不上,差太遠了。這個現象顯示什麼?眾生的福愈來愈薄,造作的罪業愈來愈嚴重。我們怎麼辦?我們遇到淨土了。要沒有遇到淨土,一生的修持,來生能得人身就不錯了,保住人身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一0集
2018年4月30日 星期一
家之父兄。國之君長。與凡年高、德高、位高、識高者。皆當加意奉事
宗廟尚親,朝廷尚尊,鄉黨尚齒,行事尚賢,大道之序也
夫天地至神也,而有尊卑先後之序,而況人道乎!
宗廟尚親,
朝廷尚尊,
鄉黨尚齒,
行事尚賢,
大道之序也。
夫天地至神①也,而有尊卑先後之序,而況人道乎!宗廟②尚③親,朝廷尚尊,鄉黨④尚齒,行事⑤尚賢,大道之序也。(卷三十七 莊子)
〈群書治要360 第三冊 參、貴德 一、尚道〉
【註釋】①至神:猶至道,道家多指最玄妙精深的道理。②宗廟:古代帝王、諸侯祭祀祖宗的廟宇。③尚:尊崇,重視。④鄉黨:泛稱家鄉。周制,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五百家為黨。⑤行事:行為,事蹟。
【白話】天地是最神聖玄妙的,尚且存在尊卑、先後的秩序,何況是人呢!宗廟尊重親族,朝廷敬重尊長,鄉里尊重老人,辦事尊重賢能,這是天地大道所體現的秩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之父兄。國之君長。與凡年高、德高、位高、識高者。皆當加意奉事
何謂敬重尊長。
家之父兄。國之君長。與凡年高德高位高識高者。皆當加意奉事。
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愛婉容。柔聲下氣。習以成性。便是和氣格天之本。
出而事君。
行一事。毋謂君不知而自恣也。
刑一人。毋謂君不知而作威也。事君如天。
古人格論。此等處最關陰德。
試看忠孝之家。子孫未有不綿遠而昌盛者。切須慎之。
《了凡四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到這裡是一段,第九段這是講敬長,裡面包括了孝親的意思在裡面。首先了凡居士給我們舉了幾個例子,換句話說,將尊長的定義給我們標示出來。我們看這個文字,依然是由近及遠,先說最近的,這是我們一個家庭裡面,父兄這是尊長。由家庭再擴展到社會,社會裡面就有君臣、有朋友,先說君臣。君臣諸位不要把它看呆板,以為就是過去帝王時代皇帝與臣子,那麼看法就看太呆板了。五倫裡面的君臣,君是站在領導地位的,臣是屬於被領導地位的,所以這個定義非常之廣泛。譬如在政府機構裡面做事,你這個機關的首長這就是君,他底下的侍從就是臣;在一個學校裡面,校長就是君,下面教職員就是臣,要懂這個意思;在一個公司行號裡面,董事長就是君,底下的這些職員就是臣。諸位要懂這個意思,就是說領導與被領導。我們一般人在這個世間,不是領導別人就是被別人領導,縱然出家也不例外。你不要說我不願意人家領導我,我也不想領導人,出了家在一個寺廟裡面,寺廟住持就是君,住持以下的這些執事也是屬於臣。可見得領導與被領導是必然的道理,這一點意思我們要懂得,然後你就曉得,此地所講的君臣就指的這個意思。
除此以外,朋友之間,既不屬於尊長,亦非父兄。這個裡面也有尊長值得我們敬重的。下面舉出了四個例子,當然還不止這四條,這是舉出四個例子代表,我們可以依此類推。第一個是年高,年歲大,我們要尊敬他。第二個德高,縱然年歲不大,這個人有道德,我們也要尊重他。譬如我們佛門裡面過去鳩摩羅什大師,他在童子的時候,德行修養就超過一般人,所以在小孩的時候,在社會上一般人都尊敬他,為什麼?他有修養、他有道德。所以德高之人我們要尊重他,這就不在乎年齡了。第三是位高,他在社會上有相當高的地位。這個地位裡面又分許多種,要拿現在來講,比從前分得更細密了,或者是他在政治上的地位,或者是他在經濟上的地位,或者在教育上的地位、在技術上的地位,那就很多了,總而言之,他在某一界裡面有相當的地位,這是稱之為位高。第四種是識高,他不一定有地位,識高,換句話說,有學問,他有見識,換句話說,也許他也不一定年齡大,也不一定很有地位,也不一定很有財富,但是這個人有眼光、有見識,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學問了,這樣的人也要敬重他。這個也就是尊長裡面包括了這麼多的這些範圍,這是我們首先要了解的,哪些屬於尊長,指給我們了。
下面這就講敬重之道,『皆當加意奉事』,可見得文裡面用「加意」兩個字,這就是說不是尊長(普通人)我們也要敬重。佛法裡面,你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個就教給我們「禮敬諸佛」;世間法我們打開《禮記》,第一句,「曲禮曰:毋不敬」;佛門課誦這些懺悔文裡面,你看多多少少的都有「一切恭敬」,這都是我們常常念到的,哪有不恭敬的道理?對於這些人要「加意奉事」,就是要特別的恭敬,並不是告訴我們,除這些人之外,我們可以不必恭敬,那就錯了,一切人都要恭敬,這些人要格外的恭敬,是這個意思。
了凡四訓 第二十四集
2018年4月29日 星期日
心思散漫,修量太少(自了法師)
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之五(自了法師)
(二)心思散漫,修量太少。
⭕現在的人往往認為自己修行很好,稍微做一點善法就覺得自己很精進。但實際上這只是盲目樂觀而已。
仔細觀察,大多數時間都用於忙碌世間瑣事,心完全散在欲塵當中。
⭕今天新一代的人,每天能堅持一堂功課都很困難。
大家普遍比較喜歡聽法,因為聽法主要依靠他力來獲得了解,自己只要帶著耳朵就可以了。
即使不是特別用心、專注,一堂課下來也會感覺懂得不少法義,感覺很不錯。
讓心真正安住下來,長時間的保持清淨,處在修法的狀態當中,就很困難了。
甚至在一天當中,心很專注的念幾句佛號都做不到……
按照臨終時的業力輕重做衡量,當然是很難往生。
因為平生大部分的時間、精力都用在造輪迴業上面。
⭕懂得念佛法門之後有悔悟之心。起碼心的方向已經轉變了,真心想改好,知道以念佛、往生為重,這樣才有希望帶業往生。
否則明明知道要念佛,內心就是絲毫不肯回轉。
在一生幾萬天當中,分分秒秒、剎那不斷的造很多轉生輪迴的業。
這樣還想憑空往生,就很困難。
⭕唐朝的懷玉法師,一生之中常坐不臥,誦《阿彌陀經》三十萬遍,每天念佛號五萬聲;
寶相法師每天誦《阿彌陀經》七遍,念佛號六萬聲;
道綽大師每天念佛號七萬聲。
宋朝的思照法師,每天四更時起床(凌晨一至三點)開始念佛,三十年如一日。
清朝的省庵大師(蓮宗十一祖),自從他二十四歲受具足戒後,一生當中日中一食,夜不倒單。他把每天的日課分為二十分,其中十分念佛,九分作觀,一分禮懺。到晚年的時候,每天念佛號十萬聲。
⭕宋朝的王古居士,平生精勤念佛,手裡的念珠從來沒離開過。行住坐臥當中都是修淨土觀行,從未間斷。
明朝的朱綱居士,每天念佛號三萬聲,十五年不間斷(之後就往生了)。
宋朝的善女人陸氏,每天修完一會禮懺,就念佛號一萬聲,這樣修行了三十年。
善女人陳氏,經常受持齋戒,並且以念誦、坐禪為樂。一生當中念誦《法華經》、《金剛經》、《阿彌陀經》各五千部,同時不間斷念佛。
⭕即使處在世俗生活裡面,但是他們心裡確實把念佛、往生看得非常重,完全做到了抓緊時間修淨業,一有機會就念佛……
他們一生當中修行的時間也很多,淨業就很重。到臨終時都往生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還有一種很嚴重的問題就是,修行的時間太短,修行的量太少。
現在的人往往認為自己修行很好,稍微做一點善法就覺得自己很精進。但實際上這只是盲目樂觀而已。仔細觀察,大多數時間都用於忙碌世間瑣事,心完全散在欲塵當中。所以,現在的情況是很糟糕的。不說其他方面,像今天新一代的人,每天能堅持一堂功課都很困難。大家普遍比較喜歡聽法,因為聽法主要依靠他力來獲得了解,自己只要帶著耳朵就可以了。即使不是特別用心、專注,一堂課下來也會感覺懂得不少法義,感覺很不錯。但是,讓心真正安住下來,長時間的保持清淨,處在修法的狀態當中,就很困難了。甚至在一天當中,心很專注的念幾句佛號都做不到。這就是很多人身上有的嚴重的散亂病,心完全處在散漫當中。
這樣來看,按照臨終時的業力輕重做衡量,當然是很難往生。因為平生大部分的時間、精力都用在造輪迴業上面。之前也說過,雖然可以帶業往生,但是必須在知道西方淨土,懂得念佛法門之後有悔悟之心。起碼心的方向已經轉變了,真心想改好,知道以念佛、往生為重,這樣才有希望帶業往生。否則明明知道要念佛,內心就是絲毫不肯回轉。在一生幾萬天當中,分分秒秒、剎那不斷的造很多轉生輪迴的業。這樣還想憑空往生,就很困難。所以這是很嚴重的問題,對此,大家必須引起警惕。
我們可以看看,過去真心修行的人是怎樣斷除瑣事,晝夜精進的。譬如
唐朝的懷玉法師,一生之中常坐不臥,誦《阿彌陀經》三十萬遍,每天念佛號五萬聲;
寶相法師每天誦《阿彌陀經》七遍,念佛號六萬聲;
道綽大師每天念佛號七萬聲。
宋朝的思照法師,每天四更時起床(凌晨一至三點)開始念佛,三十年如一日。
清朝的省庵大師(蓮宗十一祖),自從他二十四歲受具足戒後,一生當中日中一食,夜不倒單。他把每天的日課分為二十分,其中十分念佛,九分作觀,一分禮懺。到晚年的時候,每天念佛號十萬聲。
不僅過去的出家人是如此的精進,包括居士也非常精進的念佛。譬如
宋朝的王古居士,平生精勤念佛,手裡的念珠從來沒離開過。行住坐臥當中都是修淨土觀行,從未間斷。
明朝的朱綱居士,每天念佛號三萬聲,十五年不間斷(之後就往生了)。
宋朝的善女人陸氏,每天修完一會禮懺,就念佛號一萬聲,這樣修行了三十年。
善女人陳氏,經常受持齋戒,並且以念誦、坐禪為樂。一生當中念誦《法華經》、《金剛經》、《阿彌陀經》各五千部,同時不間斷念佛。
像這些古時的居士們,即使處在世俗生活裡面,但是他們心裡確實把念佛、往生看得非常重,完全做到了抓緊時間修淨業,一有機會就念佛。所以他們一生當中修行的時間也很多,淨業就很重。到臨終時都往生了(以上公案全部出自《淨土聖賢錄》)。
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 第二一七集
境界:年年提升太慢了,來不及,不能夠救自己 一定要天天提升
每天學習的時間都要抓住,絕不能夠空過,不斷的把我們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天天提升。今天說年年提升太慢了,來不及,不能夠救自己;月月提升都嫌遲了,一定要天天提升。夏蓮居老居士勉勵我們,要真幹!分秒必爭。
我們讀過善導大師的傳記,善導大師一生用功,可以說是一分一秒都沒有浪費過。我們在他傳記上看到,他從學佛之後,三、四十年沒有睡過覺。我們讀到非常驚訝,人怎麼可以不睡覺?怎麼可以不吃東西?他四十多年沒睡過覺。可不可以相信?可以相信,因為李木源居士在大陸上見到一位老法師,二十多年沒睡過覺,這是真的。有許多人不相信,查證,怎麼查證?看著老和尚,大家輪流,輪流看,他果然沒有睡覺,他念佛、拜佛。這些人跟他查證,查了一個多月,果然的確是不睡覺的,才知道他二十多年不睡覺是真的。既然現在都有,我們相信善導大師四十多年不睡覺是真的,睡眠這個煩惱克服過了。佛在經上講,財色名食睡是五欲,這個東西是可以離開的,可以做到不睡覺、不吃飯。真正有功夫的人,這五樣東西都不要,對他一點用處都沒有。我們現在感覺到最困難的,財可以不要,名可以不要,色可以不要,但是飲食、睡眠沒有辦法,最難克服的兩關,能克服。我們知道在近代,印度的甘地曾經九十天沒有吃東西。所以知道飲食是可以斷掉的,甘地喝水,不吃東西,只喝水。
大陸上這個老法師二十多年沒有睡覺,我們為什麼做不到?煩惱習氣業障太重了。可是要知道,煩惱業障習氣只要你一回頭,真回頭了,你自性智慧光明就把它照破了。難是難在我們不肯放下這些習氣煩惱,你不肯放下,那就沒有辦法。問題在我們自己肯不肯,肯不肯真幹,真幹的時候痛苦,要命!要命正好求往生,你這個瓶頸就能夠突破。為什麼?在初學的時候要改變習慣總有困難。譬如我們自己的經驗,我們從前吃肉食,從吃肉食改變成素食,我們整個消化系統它都受影響,這是很大的一個轉變,它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才能適應;但是在最初的時候,它不適應,你要是不能夠克服,你就做不到。我們有這麼一段經歷,多久才完全正常化?大概是三年,最難過的是第一年,三年之後我們腸胃完全是素食正常化了。現在聞到葷腥的東西很不好受,一般吃肉食的人聞到喜歡,我們聞到噁心。
從習慣吃三餐,你再要一天吃一餐,又要經過一個長時間的適應。如果把飲食完全斷掉,當然更要經過長時間的適應;睡眠亦復如是。不下狠心,不拼命,你就決定做不到,這是煩惱,嚴重的煩惱。在佛經裡面跟我們講,如果我們修福,福報很大,修禪定能夠生到初禪天,初禪天人這些東西都沒有了。欲界天有,欲界天人有睡眠、有飲食。但是愈是往高階層愈少;換句話說,飲食愈少,睡眠愈少,愈是往底下愈多。由此可知,我們要想真正道業上有成就,財色名食睡不能有貪心,看到好吃的東西就想吃,就起心動念,這個麻煩大了!決定有障礙,決定不是個好事情。至少要練習到,看到很好吃的東西也不動心了,我們才行。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七一卷
我們讀過善導大師的傳記,善導大師一生用功,可以說是一分一秒都沒有浪費過。我們在他傳記上看到,他從學佛之後,三、四十年沒有睡過覺。我們讀到非常驚訝,人怎麼可以不睡覺?怎麼可以不吃東西?他四十多年沒睡過覺。可不可以相信?可以相信,因為李木源居士在大陸上見到一位老法師,二十多年沒睡過覺,這是真的。有許多人不相信,查證,怎麼查證?看著老和尚,大家輪流,輪流看,他果然沒有睡覺,他念佛、拜佛。這些人跟他查證,查了一個多月,果然的確是不睡覺的,才知道他二十多年不睡覺是真的。既然現在都有,我們相信善導大師四十多年不睡覺是真的,睡眠這個煩惱克服過了。佛在經上講,財色名食睡是五欲,這個東西是可以離開的,可以做到不睡覺、不吃飯。真正有功夫的人,這五樣東西都不要,對他一點用處都沒有。我們現在感覺到最困難的,財可以不要,名可以不要,色可以不要,但是飲食、睡眠沒有辦法,最難克服的兩關,能克服。我們知道在近代,印度的甘地曾經九十天沒有吃東西。所以知道飲食是可以斷掉的,甘地喝水,不吃東西,只喝水。
大陸上這個老法師二十多年沒有睡覺,我們為什麼做不到?煩惱習氣業障太重了。可是要知道,煩惱業障習氣只要你一回頭,真回頭了,你自性智慧光明就把它照破了。難是難在我們不肯放下這些習氣煩惱,你不肯放下,那就沒有辦法。問題在我們自己肯不肯,肯不肯真幹,真幹的時候痛苦,要命!要命正好求往生,你這個瓶頸就能夠突破。為什麼?在初學的時候要改變習慣總有困難。譬如我們自己的經驗,我們從前吃肉食,從吃肉食改變成素食,我們整個消化系統它都受影響,這是很大的一個轉變,它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才能適應;但是在最初的時候,它不適應,你要是不能夠克服,你就做不到。我們有這麼一段經歷,多久才完全正常化?大概是三年,最難過的是第一年,三年之後我們腸胃完全是素食正常化了。現在聞到葷腥的東西很不好受,一般吃肉食的人聞到喜歡,我們聞到噁心。
從習慣吃三餐,你再要一天吃一餐,又要經過一個長時間的適應。如果把飲食完全斷掉,當然更要經過長時間的適應;睡眠亦復如是。不下狠心,不拼命,你就決定做不到,這是煩惱,嚴重的煩惱。在佛經裡面跟我們講,如果我們修福,福報很大,修禪定能夠生到初禪天,初禪天人這些東西都沒有了。欲界天有,欲界天人有睡眠、有飲食。但是愈是往高階層愈少;換句話說,飲食愈少,睡眠愈少,愈是往底下愈多。由此可知,我們要想真正道業上有成就,財色名食睡不能有貪心,看到好吃的東西就想吃,就起心動念,這個麻煩大了!決定有障礙,決定不是個好事情。至少要練習到,看到很好吃的東西也不動心了,我們才行。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七一卷
我這一生好,好在流浪,居無定所,一生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錢
我這一生好,好在流浪,居無定所,一生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錢
⭕我這一生好,好在流浪,居無定所,一生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錢
⭕我住在哪裡,一切供養就歸這個地方,所以有人請我。
請我……可以帶給他人旺……可以帶給他不少供養……
講完了我就走了,走了是空手走的,一個人走了。
這樣自在,這樣沒有牽掛……
與道場的常住結法緣,與道場結法緣,與道場信徒結法緣,歡歡喜喜。
⭕我們真正為全世界的佛教做一樁好事情,培養弘法、護法人才,在家、出家都可以……
入學之前必須要五年學戒,這是我們中國老祖宗幾千年來的規矩,我們把這個恢復。
沒有五年學戒,不能進入這個大學,進入這個大學,首先要靠五年學戒……
首先開戒律學院,大小乘戒律都要學,無論在家、出家。
五年之後,他才可以選大小乘的經典,我們佛教可以興旺起來。
如果這個規矩要是不定的話,佛教變成佛學,不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
變成佛學了,變成一種哲學、一種學術,
倫理、道理、因果都可以變成學術,那我們就對不起釋迦牟尼佛。
⭕一定是先學戒……再學經教,
經是得定,最終的目標是希望你能夠開悟。
從經裡頭修定,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自見就是開悟。
這個大學裡頭要有幾個開悟,佛法就興了,我們目標放在此地。
我們自己一生沒有達到這個境界,希望下面,底下一輩人,再下一輩人,能把釋迦牟尼佛的聖教再興旺起來,一定要有開悟的人。
我們對於這些理論、方法深信不疑,我們知道這是決定有可能的,只要心地清淨。
⭕妄心放棄了,真心就現前,
真心就開悟了,真心就是自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這一生好,好在流浪,居無定所,一生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錢,為什麼?沒有人聽我管,我孤家寡人一個。人家供養我的錢,我都供養寺廟,我住在哪裡,一切供養就歸這個地方,所以有人請我。請我的時候,我在那邊講經,可以帶給他人旺,人興旺,可以帶給他不少供養。講完了,講完了我就走了,走了是空手走的,一個人走了。這樣自在,這樣沒有牽掛。這是早年章嘉大師教給我的,那個時候我還沒有出家。與一切眾生結法緣,別人請我講經,與道場的常住結法緣,與道場結法緣,與道場信徒結法緣,歡歡喜喜。
過去我銀行還有個帳戶,那個錢是放在銀行的,哪個地方有用我再拿出來用。這個銀行我記得好像三年沒有問,沒有過問,三年前有,我印了《四庫全書》、《四庫薈要》,跟《群書治要》、《國學治要》,一樣一萬套,《四庫全書》一百一十二套,《四庫薈要》二百套,過去我跟他買過七十套。這把銀行錢提出來,用得差不多了。今年年初,我答應斯里蘭卡佛教大學,我提議的,總統歡喜,真建了。所以我就到銀行,請銀行把我戶頭上的還有多少拿給我看看。我都沒想到,我估計大概有個三千萬港幣吧,沒有想到,數目一拿來我都呆了,誰給我的?超過一億多港幣。換成美金,大學,告訴我他們的預算是美金二千五百萬,我一看,我把這個錢換成美金,還有多的,一共換了二千七百多萬,全部給它了。這個開工了,明年五、六月就可以落成。
強帝瑪法師告訴我,是建築材料什麼東西的我都不太清楚,都漲價了,預算要增加。好,估計預算要多少?要美金六千萬。我只給他二千七百萬,還不到三千萬,我說有佛菩薩保佑,不要操心,我幫助你。他最近要來找我,我要給他建議,我們真正為全世界的佛教做一樁好事情,培養弘法、護法人才,在家、出家都可以。但是,入學之前必須要五年學戒,這是我們中國老祖宗幾千年來的規矩,我們把這個恢復。沒有五年學戒,不能進入這個大學,進入這個大學,首先要靠五年學戒。那怎麼?首先開戒律學院,大小乘戒律都要學,無論在家、出家。五年之後,他才可以選大小乘的經典,我們佛教可以興旺起來。如果這個規矩要是不定的話,佛教變成佛學,不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變成佛學了,變成一種哲學、一種學術,倫理、道理、因果都可以變成學術,那我們就對不起釋迦牟尼佛。你們答應我的條件,我答應你幫助你籌款。
戒律學院,我心目當中,前天我有一篇講演你們聽了,有緣你們聽到,那是對果清法師他們這個戒律學院講的。他邀請我去講,我沒有時間,實在抽不出時間,難得他來看我。我邀請他擔任院長,把他的道場統統搬到斯里蘭卡去,在斯里蘭卡把佛教律學院辦起來。這是好事,國家護法。一定是先學戒,再學經,再學經教,經是得定,最終的目標是希望你能夠開悟。從經裡頭修定,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自見就是開悟。這個大學裡頭要有幾個開悟,佛法就興了,我們目標放在此地。
我們自己一生沒有達到這個境界,希望下面,底下一輩人,再下一輩人,能把釋迦牟尼佛的聖教再興旺起來,一定要有開悟的人。我們對於這些理論、方法深信不疑,我們知道這是決定有可能的,只要心地清淨。妄心放棄了,真心就現前,真心就開悟了,真心就是自性。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八十集
⭕我這一生好,好在流浪,居無定所,一生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錢
⭕我住在哪裡,一切供養就歸這個地方,所以有人請我。
請我……可以帶給他人旺……可以帶給他不少供養……
講完了我就走了,走了是空手走的,一個人走了。
這樣自在,這樣沒有牽掛……
與道場的常住結法緣,與道場結法緣,與道場信徒結法緣,歡歡喜喜。
⭕我們真正為全世界的佛教做一樁好事情,培養弘法、護法人才,在家、出家都可以……
入學之前必須要五年學戒,這是我們中國老祖宗幾千年來的規矩,我們把這個恢復。
沒有五年學戒,不能進入這個大學,進入這個大學,首先要靠五年學戒……
首先開戒律學院,大小乘戒律都要學,無論在家、出家。
五年之後,他才可以選大小乘的經典,我們佛教可以興旺起來。
如果這個規矩要是不定的話,佛教變成佛學,不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
變成佛學了,變成一種哲學、一種學術,
倫理、道理、因果都可以變成學術,那我們就對不起釋迦牟尼佛。
⭕一定是先學戒……再學經教,
經是得定,最終的目標是希望你能夠開悟。
從經裡頭修定,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自見就是開悟。
這個大學裡頭要有幾個開悟,佛法就興了,我們目標放在此地。
我們自己一生沒有達到這個境界,希望下面,底下一輩人,再下一輩人,能把釋迦牟尼佛的聖教再興旺起來,一定要有開悟的人。
我們對於這些理論、方法深信不疑,我們知道這是決定有可能的,只要心地清淨。
⭕妄心放棄了,真心就現前,
真心就開悟了,真心就是自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過去我銀行還有個帳戶,那個錢是放在銀行的,哪個地方有用我再拿出來用。這個銀行我記得好像三年沒有問,沒有過問,三年前有,我印了《四庫全書》、《四庫薈要》,跟《群書治要》、《國學治要》,一樣一萬套,《四庫全書》一百一十二套,《四庫薈要》二百套,過去我跟他買過七十套。這把銀行錢提出來,用得差不多了。今年年初,我答應斯里蘭卡佛教大學,我提議的,總統歡喜,真建了。所以我就到銀行,請銀行把我戶頭上的還有多少拿給我看看。我都沒想到,我估計大概有個三千萬港幣吧,沒有想到,數目一拿來我都呆了,誰給我的?超過一億多港幣。換成美金,大學,告訴我他們的預算是美金二千五百萬,我一看,我把這個錢換成美金,還有多的,一共換了二千七百多萬,全部給它了。這個開工了,明年五、六月就可以落成。
強帝瑪法師告訴我,是建築材料什麼東西的我都不太清楚,都漲價了,預算要增加。好,估計預算要多少?要美金六千萬。我只給他二千七百萬,還不到三千萬,我說有佛菩薩保佑,不要操心,我幫助你。他最近要來找我,我要給他建議,我們真正為全世界的佛教做一樁好事情,培養弘法、護法人才,在家、出家都可以。但是,入學之前必須要五年學戒,這是我們中國老祖宗幾千年來的規矩,我們把這個恢復。沒有五年學戒,不能進入這個大學,進入這個大學,首先要靠五年學戒。那怎麼?首先開戒律學院,大小乘戒律都要學,無論在家、出家。五年之後,他才可以選大小乘的經典,我們佛教可以興旺起來。如果這個規矩要是不定的話,佛教變成佛學,不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變成佛學了,變成一種哲學、一種學術,倫理、道理、因果都可以變成學術,那我們就對不起釋迦牟尼佛。你們答應我的條件,我答應你幫助你籌款。
戒律學院,我心目當中,前天我有一篇講演你們聽了,有緣你們聽到,那是對果清法師他們這個戒律學院講的。他邀請我去講,我沒有時間,實在抽不出時間,難得他來看我。我邀請他擔任院長,把他的道場統統搬到斯里蘭卡去,在斯里蘭卡把佛教律學院辦起來。這是好事,國家護法。一定是先學戒,再學經,再學經教,經是得定,最終的目標是希望你能夠開悟。從經裡頭修定,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自見就是開悟。這個大學裡頭要有幾個開悟,佛法就興了,我們目標放在此地。
我們自己一生沒有達到這個境界,希望下面,底下一輩人,再下一輩人,能把釋迦牟尼佛的聖教再興旺起來,一定要有開悟的人。我們對於這些理論、方法深信不疑,我們知道這是決定有可能的,只要心地清淨。妄心放棄了,真心就現前,真心就開悟了,真心就是自性。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八十集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