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3日 星期二

「念佛之人,須要信心懇切,正因凜然;重念死生輪轉之可悲,深厭塵勞紛擾為可痛」

「念佛之人,須要信心懇切,正因凜然;重念死生輪轉之可悲,深厭塵勞紛擾為可痛」


⚪「念佛之人,須要信心懇切,正因凜然;重念死生輪轉之可悲,深厭塵勞紛擾為可痛。」……
要想想平常念佛跟他說的相應不相應。

⚪頭一個「信心懇切」,有真誠的信心;

⚪「正因凜然」,修淨土法門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往生正因。

⚪「重念死生輪轉之可悲」……六道輪迴裡面……三惡道是他的家鄉,三善道是出來觀光旅遊……
曉得這個可悲,你的生死心才會真切。

⚪「深厭塵勞紛擾為可痛」……七十、八十的人,實實在在說這個世間差不多也都見過,看久,討厭了……

⚪小朋友,從小迷戀在網路上,每天在看這些東西,把他一點良知良能……破壞得乾乾淨淨,
可悲可痛無過於此……

他已經沒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沉迷在這裡面。
你要講一些善的東西,他感覺得很奇怪,他從來沒有聽說過。聽到你講,好像在講神話,他不能接受,聽不進去。
他的心是大風大浪……

⚪「舉起一聲佛名」……在這樣沉痛的心情之下提起這一句佛號;

⚪「直下更無異見」……再沒有懷疑,再沒有分別,再沒有執著,什麼都放下,一條路,一直走去。

⚪「如太阿劍,橫按當軒」,
太阿劍是寶劍,鋒利無比……比喻念佛的三昧……

「如大火輪,星騰燄熾」……比喻念佛的般若智慧……

「萬物攖之則燎,觸之則傷」……
死生輪轉、塵勞紛擾,只要碰到定慧它就沒有了,煙消雲散

⚪「直至一心不亂,能所兩忘」。一心不亂是我們念佛的目標……
到理一心不亂的時候能所兩忘,就是入不二法門了,法身菩薩的境界。

⚪「到家之說,不容再舉」……到與不到都沒有了,入不二境界。

⚪「捷逕之詞,何勞掛齒」。這個法門……是修行證果最快速、最捷徑的一條道路,
現在你已經到了,不但這些話沒了,連念頭都沒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念佛之人,須要信心懇切,正因凜然;重念死生輪轉之可悲,深厭塵勞紛擾為可痛。」這段是講,念佛用心要像這個地方所說的才能夠相應。所以我們讀到這段開示,要想想平常念佛跟他說的相應不相應。如果相應,很好,好好的保持;如果不相應,就要痛改前非。所以頭一個信心懇切,有真誠的信心;正因凜然,修淨土法門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往生正因。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講往生,專門講念佛方法的「三輩往生」、「往生正因」這兩品經。這個正因要清清楚楚,一點都不含糊。

  「重念死生輪轉之可悲」,一定要有這個心。無量劫來搞生死輪迴,所謂頭出頭沒,在六道輪迴裡面頭出就是做了一點善因,遇到善緣,生到三善道;三善道的報報完了,惡的因現前,馬上一個跟頭栽下去,到三惡道裡面去了。佛經上告訴我們,只要你是在六道裡頭,肯定在三惡道的時間長,非常之長,在三善道的時間很短。所以六道輪迴裡面的眾生,三惡道是他的家鄉,三善道是出來觀光旅遊的,時間很短暫。你要曉得這個可悲,你的生死心才會真切。

  「深厭塵勞紛擾為可痛」。厭是厭惡、厭煩。什麼事情?塵勞紛擾,就是我們現前這種生活狀況。年輕人不容易感觸,七十、八十的人,實實在在說這個世間差不多也都見過,看久,討厭了,我們現在一般人講厭世。厭世不能解決,這非常悲哀的,每一天人事物的煩擾,身心得不到清淨,尤其是上了年歲的人,這個生活是痛苦的。這裡頭哪裡有快樂?輪迴苦,現實的生活苦,尤其活在現代的社會,現在人不知道什麼叫仁義道德,深深的迷在五欲六塵的誘惑之中,不知道回頭。這些誘惑全都是負面的,說得不好聽,全都是罪業。

  尤其現在的電腦,電腦的內容是些什麼?我沒看過,我聽一些同學們告訴我,裡面都是殺盜淫妄,都是教你作惡,你說這多可怕。年輕人,甚至於小朋友,從小迷戀在網路上,每天在看這些東西,把他一點良知良能全部都破壞掉,破壞得乾乾淨淨,可悲可痛無過於此。這些人造惡業他自己不知道,為什麼?他已經沒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沉迷在這裡面。你要講一些善的東西,他感覺得很奇怪,他從來沒有聽說過。聽到你講,好像在講神話,他不能接受,聽不進去。他的心是大風大浪,這還得了!我們看看現在社會所造的因、所造的緣,然後你就會想到後面是什麼樣的結果。

  底下說「舉起一聲佛名」,也就是說在這樣沉痛的心情之下提起這一句佛號;「直下更無異見」,無異見是再沒有懷疑,再沒有分別,再沒有執著,什麼都放下,一條路,一直走去。下面禪師舉個比喻,「如太阿劍,橫按當軒」,太阿劍是寶劍,鋒利無比。這就好比在打仗一樣,將軍手上拿著寶劍,乘著戰車,軒是車前面的橫槓,手扶在車上拿著寶劍,這是在戰場上的姿態。又「如大火輪,星騰燄熾」,這大火輪就好像現在的原子彈。「萬物攖之則燎,觸之則傷」。萬物攖之則燎,是講大火輪無論什麼東西只要接近它,就被燒掉了。觸之則傷,是講太阿劍,一碰到它,肯定受傷。禪師用這個來比喻一聲佛號,一聲佛號就像太阿劍、就像大火輪一樣。大火輪比喻什麼?比喻念佛的般若智慧,太阿劍比喻念佛的三昧。什麼東西觸之則傷、攖之則燎?前面講的死生輪轉、塵勞紛擾,只要碰到定慧它就沒有了,煙消雲散,用這個比喻來說。

  「直至一心不亂,能所兩忘」。一心不亂是我們念佛的目標。我們念佛為的是什麼?為的就是求一心不亂,到理一心不亂的時候能所兩忘,就是入不二法門了,法身菩薩的境界。「到家之說,不容再舉」。為什麼?都是廢話,到與不到都沒有了,入不二境界。「捷逕之詞,何勞掛齒」。這個法門是徑路,逕路當中的徑路,是修行證果最快速、最捷徑的一條道路,現在你已經到了,不但這些話沒了,連念頭都沒了。這幾句話完全講的是功夫的境界,你已經契入念佛三昧,已經入不二法門,已經契入如來的境界。

——恭錄自淨空老和尚講演



2019年4月21日 星期日

念佛就念、想這四個字|想佛的相好,裡面是夾雜著觀想、觀像,不如老實念佛|淨空老法師




念佛就念、想這四個字想佛的相好,裡面是夾雜著觀想、觀像,不如老實念佛|淨空老法師


⭕「又四種念佛,難易懸殊,深淺似異,實則事理不二,淺深相即」

⭕「稱名暗合道妙」……阿彌陀佛這四個字……就具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名號……
阿彌陀佛這個名號的含義是無量義、是無盡義,是沒有邊際之義。所以沒有第二個名號能跟它相比。
上上根人認識,所以暗合道,道是什麼?成佛之道;妙,它妙極了,這麼容易就成佛,決定成佛,不會把路走錯

同時,這句名號也圓滿包含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經教、法門,一個都不漏,
念這句名號就把所有經典全念到,所有的咒語也念到了,一樣不缺

⭕「初步即是到家」,初步是我們發心念這句佛號,念這聲佛號,到家就是成佛了。
我們初步為什麼沒到家?初步下去第二步就錯了
初步沒錯,第二句不能相續,就斷掉了。
第二句是煩惱起現行,妄想起現行,自私自利起現行,所以你到不了家

⭕海賢老和尚做樣子給我們看到了,一句佛號念了九十二年,念念一個方向,念念一個目標,真誠心念、恭敬心念、清淨心念。
每一念跟阿彌陀佛都相應,好像密碼,好像通訊一樣,他這裡發去,阿彌陀佛就接到,阿彌陀佛就有回應

⭕「持念佛名又何異於念佛實相」,這就是什麼?持名跟實相相應
換句話說,持名念佛即是念佛實相

⭕念佛不要想佛的相好,就想佛的名號最好了
想佛的相好,裡面是夾雜著觀想、觀像,不如老實念佛
我就念阿彌陀佛四個字念的時候我就想這四個字,好,跟實相相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四種念佛,難易懸殊,深淺似異」,難易懸殊是真的,深淺似異倒未必。事好像是不一樣,事實呢?「實則事理不二,淺深相即」,淺就是深,深就是淺,淺深不二。難易是真的,其他的,十六觀其他的十五是很難,不容易,但是末後這個持名是真容易,它不難。不一定難就是深,持名就是淺,不一定。持名功夫得力,就能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深了,深到底,見性了。其他的十五觀觀觀都能明心見性,第十六持名也能明心見性。所以告訴我們,老實說理事不二,淺深相即。

  「若是圓人看來」,什麼叫圓人?圓頓根性的人,也就是一般講上上根人,他們看起來馬上就知道,「稱名暗合道妙」。為什麼?因為他們知道這個名,這個名的功德可不是開玩笑的。阿彌陀佛這四個字,這個名號它本身就具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名號;換句話說,念這一聲佛號,把所有諸佛如來名號全部念到,一個都不漏,這還得了嗎?每一個佛的名號含義都很廣,不是一個含義,但是阿彌陀佛這個名號的含義是無量義、是無盡義,是沒有邊際之義。所以沒有第二個名號能跟它相比。上上根人認識,所以暗合道,道是什麼?成佛之道;妙,它妙極了,這麼容易就成佛,決定成佛,不會把路走錯。同時,這句名號也圓滿包含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經教、法門,一個都不漏,念這句名號就把所有經典全念到,所有的咒語也念到了,一樣不缺,真正不可思議。所以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他就成佛。

  「初步即是到家」,初步是我們發心念這句佛號,念這聲佛號,到家就是成佛了。我們初步為什麼沒到家?初步下去第二步就錯了,初步沒錯,第二句不能相續,就斷掉了。第二句是煩惱起現行,妄想起現行,自私自利起現行,所以你到不了家。怎麼念是到家?海賢老和尚做樣子給我們看到了,一句佛號念了九十二年,念念一個方向,念念一個目標,真誠心念、恭敬心念、清淨心念。他每一念跟阿彌陀佛都相應,好像密碼,好像通訊一樣,他這裡發去,阿彌陀佛就接到,阿彌陀佛就有回應。多麼歡喜!我們看到好像他很苦,還常常受人欺負,實際上他快樂無比,這個世間上沒有一個人能跟他相比。實質上說他住在極樂世界,他來給我們表法的,告訴我們,在現代這個時代、現代這個社會,念佛成佛要像他這個樣子。沒有任何障礙,平平安安走完這一次表法的功德,利益一些有緣眾生。

  這個光碟我替他宣傳,大家真的聽懂了,你就幹,一天看三遍,念一萬聲阿彌陀佛。可以在看碟的時候念佛,追頂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句接著一句,一面念佛一面看碟。你每天用這個當作課誦,早晨的課誦,晚上的課誦。看是三個小時,三個小時念一萬聲佛號沒問題,一年肯定你就不一樣了。為什麼不一樣?你是彌陀弟子,你是極樂世界的居民,你拿到極樂世界的身分,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初步就是到家。「故持念佛名又何異於念佛實相」,這就是什麼?持名跟實相相應;換句話說,持名念佛即是念佛實相。念佛不要想佛的相好,就想佛的名號最好了,想佛的相好,裡面是夾雜著觀想、觀像,不如老實念佛。我就念阿彌陀佛四個字,念的時候我就想這四個字,好,跟實相相應。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十二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32



2019年4月19日 星期五

到極樂世界這是大圓滿,所有修行功夫一念當中完成|淨空老法師

到極樂世界這是大圓滿,所有修行功夫一念當中完成|淨空老法師




⭕西方極樂世界隨時可以去,隨時可以回來,不是難事,
但就要放下,要徹底放下,你心裡還有點東西不行

⭕到極樂世界這是大圓滿,過去無量劫、未來無量劫,所有的修行功夫一念當中完成。

⭕極樂世界是老家,回老家還談什麼條件?……
這個條件、那個條件,拜這個懺、拜那個佛,都把人搞亂了,
他本來可以去的,他就去不了了……

⭕沒有遇到這個法門,遇到這個法門不能堅持,
問題出在這裡。

⭕總的來說是緣分,臨命終時有人拉著他,不讓他去,
很多這例子,不知道這個地方留不得。

⭕自己真想往生,真有把握,一個都不漏。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叫屠刀。
一切時、一切地要把這個放下




  西方極樂世界隨時可以去,隨時可以回來,不是難事,但就要放下,要徹底放下,你心裡還有點東西不行,這是障礙。到極樂世界這是大圓滿,過去無量劫、未來無量劫,所有的修行功夫一念當中完成。所以八萬四千法門難,為什麼?要斷煩惱;這個不要斷煩惱,只要心裡有一句佛號,太簡單了!

  我們一定要清楚,極樂世界是老家,回老家還談什麼條件?現在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條件、那個條件,拜這個懺、拜那個佛,都把人搞亂了,他本來可以去的,他就去不了了。我們看到很好的修行功夫,最後還是搞六道輪迴,多可惜!沒有遇到這個法門,遇到這個法門不能堅持,問題出在這裡。總的來說是緣分,臨命終時有人拉著他,不讓他去,很多這例子,不知道這個地方留不得。自己真想往生,真有把握,一個都不漏。

  宗門,禪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原理跟淨宗完全相同,就是放下。屠刀是什麼?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叫屠刀。一切時、一切地要把這個放下,其他的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你應該放下。


台南極樂寺會客談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第九集 



2019年4月17日 星期三

至心聽法:不真實學,只是來聽聽,得的利益很少。上這一堂課,做了充分準備,看了很多參考資料,得利益多

至心聽法:不真實學,只是來聽聽,得的利益很少。上這一堂課,做了充分準備,看了很多參考資料,得利益多


  下面第八相,「腨如鹿王相:又作鹿王腨」,腨是小腿。鹿跑得很快,速度差不多能趕上一般的汽車,牠有這麼快的速度,牠的腿很有力。這是避免那些猛獸,獅子虎狼都是拿牠做食物的,牠們都吃牠,牠全憑兩隻腿能夠跑得快,逃命,所以天也給牠一副好腿,讓牠能逃命。「股骨如鹿王之纖圓」,纖是細,圓是圓滿。鹿王是鹿中之王,雖然是野獸,野獸各個福報也不同,過去生修的不一樣。都投胎做鹿這是引業,引業相同,牠們搞到一類去了,但是福報不一樣,福報不一樣是滿業。

  人都有這兩種業,人也是如此,能得人身這是引業相同,凡是人都有這個業,這個引業是過去生中修五戒十善,感得人身,但是人有貧富貴賤、智愚不肖,這個完全不相同,這屬於滿業。滿業從哪裡來的?雖然很複雜、很多,我們可以用三種布施就統統概括了,不出這三大類。第一類財布施。你命裡有沒有錢,你過去生中修財布施多少,這是你這一生當中,你命裡頭的財富。過去生中布施得多,你命裡頭財就很滿,財富很大,無論幹什麼事情,你都會有金錢收入,命裡有。第二個是智慧聰明,智愚不肖,過去生中修的法布施。健康長壽是過去生中修的無畏布施。如果真正修這三種布施,你這三種福報都得到。在中國歷史上,這三樣福報都有、都得到圓滿的只有一個人,乾隆皇帝,他自稱為「十全老人」,他的福報是十全十美。絕不是一世修的,一個人修的福報,能夠做到帝王、做到大富,至少是十世。像乾隆不止十世,至少是十五世到二十世的修行,在這一生當中享福,有那麼大的福報。也長壽,做六十年皇帝,一甲子,還做四年太上皇,自古以來沒人有這麼大的福報。這只有學佛的人知道,他是多生多劫,至少十五世到二十世,才有這麼大的福報。

  這個業因說得好,「係往昔專心聞法」,不但聞法,而且還演說,「演說所感得之相」。他喜歡聽法,喜歡研究佛法,喜歡弘揚佛法,得到這個好相,「表一切罪障消滅之德」。我們知道,弘法利生是滅罪最殊勝的方法,我們有理由相信。因為你要講經教學,你自己一定先要學;學經教,你的念頭純正純善。如果課程多,天天都要上課,你就沒有辦法離開經本,你不能不做充分準備,這個對於自利的力量就太大了。所以教學的人自利,我常說自利七分,利他只有三分。他要不用功,不真實學的,只是來聽聽,得的利益很少。我們自己上這一堂課,做了很充分的準備,看了很多參考資料,我們自己得利益多。知識分子積功累德,用這個方法最好,喜歡讀書,不離開經教

  如果不講經就會懈怠,不想再深入了,不想再看經了。每天讀一卷經給佛菩薩聽聽,好像應付應付故事一樣就完了,這樣人就退轉了,頭腦老化,愈來愈遲鈍。上了年歲,記性沒有了,才想到事情馬上就忘掉了,那是什麼?老的時候他不用腦筋了,他什麼都不想,所以老化了。可是真正學佛的人頭腦清楚,臨命終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為什麼?他天天念佛、天天念經,念經、念佛保持腦不退化、不遲鈍。你不用它,它就老化;你要用它,天天用它,不停的去用它,它就不會。學佛的人年歲大了,拜佛,拜佛是最好的運動。心裡面念佛,身體在拜佛,拜佛的時候不要念出聲音,念出聲音傷氣,傷身體。拜佛的時候默念,或者耳聽佛號,現在用念佛機,我專心聽佛號拜佛,這個對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幫助,人年歲雖然大了,不容易老化。就怕你不用它,老了不用它,那個麻煩就很大。

  表一切罪障消滅之德。「菩薩至心聽法、至心說法」,這個至心,真誠到極處,真誠的心聽法,真誠的心說法,「壞生死諸過咎」。咎是錯誤,生死,不善業,這些不善的業、不善的罪過都破壞了。怎麼破壞的?聽法、說法,罪障漸漸消除了。所以你才得鹿王腨相。「喜聞法故得鹿王膊相」,膊是後脛骨,都是腿上的,腿上的後脛骨。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七九集



2019年4月16日 星期二

觸光安樂|信心、願心年年增長,一切都淡薄了——這就是感受到光了|淨空老法師



觸光安樂|信心、願心年年增長,一切都淡薄了——這就是感受到光了|淨空老法師


  逕登不退,這個逕是快速,這個不退就是阿惟越致菩薩。「復以具足無量不可思議莊嚴」,這個不思議的莊嚴實際上就是功德,沒有功德哪來的莊嚴?功德顯發在外面就是莊嚴。「故萬物嚴淨」,極樂世界任何一物,嚴是美好,淨是清淨,一塵不染,清淨的世界。「窮微極妙」,這四個字來形容嚴淨,微是微妙,微妙到極處,無法想像,加一個窮微極妙,微妙到頂點。「光瑩如鏡」,萬物沒有一物不放光,本身放光,同時也有反射光。「徹照十方」,這個光明遍照十方。「觸光安樂,垢滅善生,這說光。

  極樂世界依正的光明,我們這有沒有?當然有。為什麼我們接觸不到?我們身心染污太嚴重了,所以佛光照在我們這裡,我們感受不到。不是佛不加持,我們自己有業障,必須業障消除,你就感受到了。我們這麼多年修學,有沒有感覺?有。從什麼地方看出來?信心一年比一年增長,願心也是一年比一年增長,這就是感受到光了。到堅定的信心,你就可能有明顯的感覺,為什麼?人聰明了,有智慧了,不迷惑了,無論是見色聞聲跟從前不一樣了,這就得佛光的加持。這是光。

  垢滅,垢是染污,染污逐漸少了,自私自利念頭淡了,名聞利養念頭也淡了,一切都淡薄了。以前還想得一點,現在不想了,這是什麼?這就是你的染污減少了,佛光加多了。愈來愈聰明了,對極樂世界愈來愈相信、愈來愈想去,對於經教欲罷不能,這一句佛號念念在口頭上。佛號由心而生,由口而出,由耳又進去了,攝心。心裡有沒有別的念頭?沒有了。好!要知道心裡有念頭就有果報,有六道的念頭就有六道果報,有善念就有善報,有惡念就有惡報。善惡都出不了六道輪迴,這句話要記住。什麼能出輪迴?念阿彌陀佛這一念可以出輪迴,這個要記住。八萬四千法門都能出輪迴,難,它要斷煩惱,這個法門裡頭不要斷煩惱。其實不是真不要,是不知不覺的你那個煩惱都被名號念掉了,那就是名號功德,不知不覺。功夫真正得力了,往生一點障礙都沒有,談笑自如,時間到了,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了,跟大家揮揮手告別,走了。這些全是真的事實,一點都不假。這才是人生第一樁大事,換句話,別的都是小事,不值得一提

  「其香普熏十方世界,眾生聞者,皆修佛行」,這是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微妙。香,沒有一樣東西沒有香氣,我們講氣味,任何物質現象都有氣味,西方極樂世界所有一切現象都放出妙香,這個香也普薰十方世界,跟光一樣。聞到這個香,這個地方說得省略,皆修佛行,自自然然的。因為這個香是信香,從自性流出來的,微妙到極處,聞了之後,人就會跟性德相應,自自然然相應。佛的行是什麼?度眾生成佛道,這是佛行。度眾生成佛道,初學的人是兩樁事,老修的人是一樁事,度眾生就是自己成佛道,成佛道就是度眾生,把兩樁事情合在一起做,理事不二、事事無礙。所以見光開智慧,聞香也開智慧,都幫助我們增長福慧,都幫助我們自行化他,不斷的成長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六八集



根根都回頭,才能「淨念相繼」「一心不亂」|還貪戀五欲六塵:法味沒有嘗到|淨空老法師




根根都回頭,才能「淨念相繼」「一心不亂」|還貪戀五欲六塵:法味沒有嘗到|淨空老法師


 『菩薩三昧中』,菩薩悟入深廣,是有「三昧力」,三昧就是禪定。禪定功深,你才能悟入;沒有甚深的定功,你怎麼能悟入。也許同學要問:這樣我們是不是要去學參禪?你問這一句話,我就曉得你對於佛法涉獵很淺。為什麼?你不懂得什麼叫禪定。說老實話,你也不會參禪。佛法跟世間所有一切的修學,不同的地方就是禪定。如果我們要問,世間法跟佛法的差別在哪裡?世間法有戒,沒有禪、沒有定、沒有慧。世間法有聰明,戒是方法,世間法有方法,有聰明智慧,沒有定。

  佛法有定,有戒有定有慧,定就是三昧。佛法裡面講的無量法門,八萬四千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方法門徑,無量無邊,修什麼?都是修戒定慧。絕對不是只有禪宗修戒定慧,其他宗不修戒定慧,那就不是佛法了。佛在《般若經》上講得多好,「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修學的方法手段不一樣,但是都是成就戒定慧,當然平等。我們用什麼方法?我們用「持名念佛」的方法修戒定慧。我們淨土宗也有三昧、也有禪,有!《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這四個字怎麼講法?一心」就是,「不亂」就是放下身心世界,一心稱念,那是「」,方法!這是佛法,一點都不錯。

  世出世間做學問,頭一樁事情要收心。孟子講,「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世間人講做學問,做學問的道理,那個道也有方法的意思在裡頭。做學問的道理、做學問的方法在哪裡?在「求其放心而已」。這句話怎麼說?把你放在外面那個心收回來。這個心從眼睛裡面跑出去了,貪染色法;從耳朵裡跑出去了,喜歡聽什麼音樂、去看歌舞,你的心從六根往外跑。孟夫子給你講,把它收回來;收回來,真正做學問

  孟夫子跟釋迦牟尼佛沒有見過面,跟觀世音菩薩沒有往來過。你看看楞嚴會上,觀世音菩薩用功的方法,和孟老夫子完全一樣。楞嚴會上,觀音菩薩向大眾提出他自己修學的報告,「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他是這麼修而修成的。反聞是什麼?就是回過頭來,耳不聽外面的、不去聽外面的聲塵,用這一個作比喻;眼不看外面的色法,收視反聽!反過頭來,聽自性;眼,反觀觀自性;耳,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跟孟老夫子講的意思是一樣的。念佛法門,大勢至菩薩講得更徹底、更圓滿。菩薩教給我們「持名念佛」的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六根不向六境上攀緣,回頭!根根都回頭。告訴你,「眼」只看阿彌陀佛,「耳」只聽阿彌陀佛,「鼻」聞戒香,「舌」嘗法味。這個樣子才能夠達到「淨念相繼」、才能證得「一心不亂」,這是道人,這是學道人!

  從前讀書人有句諺語講「三日不讀聖賢書,面目可憎,你想想看,這是什麼味道?一個秀才,三天不讀聖賢書,煩惱習氣現行,讓這些聖賢人看到討厭,不願意跟你接近。天天要讀書,溫故知新。學佛是出世間法,超過世間法,那三天不讀經,你準定墮落!諸位要記住,三天是在古時候,現在恐怕三個小時不讀經,離開經三個小時,你就會墮落。你說這個世界多危險!

  我在台中親近李老師,養成這個習慣,老師教導我非常的嚴格,看任何東西,沒有經過他同意不能看,包括佛經,我想看哪部經論,他不同意,不可以看,何況世間的東西。所以我不看報紙、不看電視、不聽廣播,從那個時候養成的,差不多五十年了。我們道場,有些居士家裡面,真正學佛的居士,家裡有電視,他不是看節目的,而是放光碟看錄像帶的。真正用心在道上,哪有時間看這些節目,經教都學不完。你們想學《華嚴》,《華嚴》已經講了一千個小時,你一天聽八個小時,夠你聽幾年。何況一天聽八個小時,一般人是不可能的,頂多聽四個小時。其他我們錄下來的經論,你要是真正想學、真正想聽,你聽不完,你哪有時間看電視節目,哪有時間去看報紙、去看新聞,沒有時間了!

  你要是真正契入到佛法,那就是方先生講的,你能夠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你要是真的得到這個享受,世間什麼樣的娛樂,在你面前,你一目之下,索然無味,引不起你的興趣。味最濃的,還是佛法,你要契入之後,你真正嘗到味道了。現在學佛,為什麼還貪戀這個世間五欲六塵的享受,為什麼?佛法沒有嘗到。你學佛,你來聽經,你來學講經,囫圇吞棗,不肯守規矩,真的是鬼神所說的陽奉陰違。不肯守規矩,學不出來,自作聰明,古人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我也是走到這個邊緣,被李老師拉回來。

  我年輕的時候很聰明,自以為是,到台中參見李老師,說明來意,想拜他為師,跟他學佛法。他就給我約法三章,提出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你要想拜我做老師,從今天起,你看任何文字包括經典,沒有得到我的同意不准看。第二個條件,只可以聽我一個人講經說法,任何法師大德居士講經說法,一律不准聽。第三個條件,你以前所學的,我不承認,到我這邊來,一切從頭學起。問我,這三個條件能不能接受?不能接受,你去另尋高明,李老師這裡不接受。

  我很冷靜的想了大概有五分鐘,下定決心接受,認真學習。老師再說了,他說我對你這個約束是有時間性的,多長的時間?五年。老師說明五年之內,一定要遵守。我守他這個約束,三個月就生歡喜心。為什麼?效果有了。什麼效果?煩惱輕,智慧長。你要問為什麼?心專一了,就是有一點三昧的味道。以前什麼都看,什麼都聽,什麼都接觸,心是散亂的。這個原來是教我收心的方法,把心收回來,專一。心清淨了,煩惱少了,妄念少了,智慧增長。我本來就有一點悟性,聽東西的悟性更是明顯,半年之後效果非常明顯。所以不到五年,我就跟老師講「很有受用,我五年不夠,我一定守十年」。老師笑笑,點點頭。他只要求我五年,而我遵守了十年。這是「菩薩三昧中,慧光普明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六一八卷



2019年4月15日 星期一

不要想病,只想阿彌陀佛 / 想病好、想病不好:都是死路一條

不要想病,只想阿彌陀佛 / 想病好、想病不好:都是死路一條


  五蘊是空的。物質從哪裡來的?從心想生。科學家確實把這個極微色,就是微中子,打破。一打破之後,物質沒有了,看到什麼現象?看到是意念波動的現象。這個謎底算是揭穿了,物質從哪裡來的?是念頭變現出來的,是這麼回事情。所以科學家提出一個結論,說以心控物」,心念可以控制物質環境。這個定律,為我們解釋開極樂世界跟我們娑婆世界是怎麼回事情,我們就完全明白了。極樂、娑婆都是自性變現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是一個道理。為什麼極樂世界清淨莊嚴?為什麼我們這個世界染污、混濁?科學家就解釋了,極樂世界的人心地清淨善良,我們這個世界上的居民心行不善,嚴重染污,這問題解答了。清淨心現淨土,善良的心展現是善良的社會。我們這邊,染污的念頭、染污的意念變成現在染污的地球,不善的念頭造成整個世界社會秩序的混亂,這個因、果,科學找到了。所以,科學家提出化解地球災難的方法,跟佛經上所講的完全相同。如何化解?地球上的居民能夠回頭是岸,「棄惡揚善」,這第一個,第二個「改邪歸正」,第三個「端正心念」,就行了,地球上災難就沒有了,社會秩序就恢復了。這是近代物理學家提出來的,也就是境隨心轉,一點都沒錯,相由心生。

  心跟物是一不是二,不能分,這科學家提出來的。地球上四百多年來的科學,一開端到現在走入一個誤區,這個誤區就是二分法,把一切法分作兩分,物理、心理,科學偏重在物理。現在知道,物理跟心理不能分,它是一不是二,心是物的基礎,心能控制物。現在物出了麻煩,不能解決了,物理不能解決了,現在他們提出來,念頭可以解決。但是這些物理學家還不相信,還不能接受。所以這批新興的科學家,稱這個為前衛科學,還要繼續努力找證據,證明念頭確確實實可以改變物質,大家就相信了。這些科學家天天在收集證據。

  他們收集證據頭一個目標是療癒。得重病,醫院裡頭宣布無藥可治了,存活的期間只有一、二個月,等於宣判死刑。讓他家人帶他回家照顧,他想吃什麼都給他,他住世不久了。這些重病的人,裡頭有不少是宗教信徒,宗教信徒的心理跟一般病人不一樣。既然知道存活的期間只有幾十天,很短了,他什麼都不想了,想他的神,想他的上帝,想他的天堂,希望死了以後到天堂去。天天祈禱,對於病忘掉了,根本不理會它,一天到晚祈禱,期望上帝帶他到天堂。過一、二個月,感覺得挺好的,不像醫生說那麼嚴重。再去檢查,病沒有了。醫院說這是奇蹟。什麼原因?就是念頭改變了,不去想病,只要想病,想病好、想病不好,那都是醫生講的死路一條。根本就不要想,就想上帝,就想天堂,把自己身體忘得一乾二淨,這個身體帶著病毒的細胞統統恢復正常,人就好了,沒事了

  人為什麼會生病?老人都要生病?他就想到,我老了,社會上沒用了,一天比一天老。人家很多人問我,好像我沒有見到老化,什麼原因?我沒想到老,沒想到我已經老了,沒想到,根本不想這個問題。根本不要去想病,你裡面的帶著病毒的細胞就統統恢復正常你得相信,你不信不行。還得去找醫生、找什麼醫藥,我這裡有問題、那裡有問題,你的問題真來了。所以,不能去想,就沒事,愈想事情愈多,愈想愈麻煩。真正放棄,不想的人,個個都沒有問題。這不是奇蹟,這就是意念改變了物質現象

  這麼多人實驗成功了,我們看到科學報告,我們得相信。希望你有一個很好的健康的身體,不要去想病,只想阿彌陀佛。也不要去想往生,往生是自然現象,到時候佛就來接引你,佛來帶你走,你不需要操一點心。你說這個淨宗多簡單!真的,整個關鍵都在信心,你不信它,你就沒法子了,你要相信它,真的,現前就得救。把所有一切,什麼醫療什麼東西統統放下。飲食改變成素食,清淡,粗茶淡飯就能把你的身體調養好,不需要任何補品,補品都有副作用,花錢不值得。念頭第一,用念頭恢復我們的健康,延長我們的壽命。延長壽命是願力,我延長壽命幹什麼?為眾生服務,為正法,不為自己。如果為自己,那你的命長壽,是你自己壽命。你為眾生,你短命,命也延長了,為什麼?眾生需要你,佛菩薩需要你,不是你自己的事情。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六三集



念念不離彌陀——真閉關

念念不離彌陀——真閉關
https://youtu.be/o73gwLVOCeY


注意力在佛號上…
外面聲音聽而不聞,為什麼?
眼耳鼻舌身沒有跟意連起來…
跟意連起來的只有這一句佛號…

沒有懷疑、沒有妄想、沒有夾雜,
那這個念佛,聲聲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發廣大心,自己罪業就消掉了…
看一切眾生都是阿彌陀佛…
什麼都不計較,統統放下,
那個一念、十念的功德不可思議。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七集




2019年4月14日 星期日

放不下的是眾生,放下的成佛 / 最初的放下 是你的起步;最後的放下 是度眾生的起步

放不下的是眾生,放下的成佛 / 最初的放下 是你的起步;最後的放下 是度眾生的起步


  佛法有大利於世間法世法、佛法是一不是二,就是真俗不二,真俗一如。說二,方便說;說不二,真實說。真實的意思很深,佛對小乘不說。那是什麼?對初學的人不說。所以世尊教學,當年在世最初十二年,講阿含,講小乘,大家容易懂。小乘講什麼?講倫理、講道德、講因果。主要的目的,是教你在六道裡頭掌握住人天兩道,不墮三惡道,也不會變成羅剎、阿修羅。往上再提升,十二年之後講方等八年。再往上提升,二十二年般若。講般若,全是講真話了,完全是世尊親證的境界,真正覺悟者的境界。方等裡頭有,但是不圓滿,到般若才講圓滿。一部《大般若經》,講什麼?我看了一遍,寫了十二個字。一部《大般若》,世尊告訴我們,「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一切法,包括佛法,這是佛講真話。真的明白通達,你就一切都放下;一切放下,恭喜你,你成佛了,你功德圓滿。放不下的是眾生,放下的成佛

  彌勒菩薩,《高僧傳》裡頭有他的記錄。五代後梁的時候,菩薩出現在奉化,浙江。當時也不知道他從哪裡來的,沒有人知道他的姓名,在奉化住過很長一段時間。每天背一個布袋到外面化緣,人家供養東西,都放在布袋裡頭,所以大家都叫他布袋和尚。耳朵很大,人很肥很胖,滿面笑容,大家都喜歡他,特別是小孩。有人問他,什麼是佛法?他把布袋往旁邊放下,兩個手一張開,垂到下面。別人一看,懂得了,放下。放下以後怎麼辦?他把布袋慢慢拿起,背在身上,走了,理也不理你。這就是他的佛法。放下就成佛成佛之後度眾生,所以他提得起。放下之後,提不起來,就變成小乘,聲聞、緣覺。放下之後要提起來,提起來之後,跟放下是不二。雖然提起來,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所以他的放下跟提起是一不是二

  換句話說,最初的放下,是的起步;最後的放下,是度眾生的起步。那個放下什麼?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開始的放下呢?是放下名聞利養、貪瞋痴慢,放下這些東西,甚至於你這身家財產,統統可以放下,像釋迦牟尼佛那樣,那是頭一個放下。因為這些東西放不下,你心不清淨,你的功夫沒有著力之處。先放下身見、邊見五種見惑,再放下五種思惑,見思惑就是六個根本煩惱。六個根本煩惱,貪、瞋、痴、慢、疑、惡見,惡見就是見惑。這個東西是六道輪迴的因,把這個放下,六道輪迴的因斷了,你就不再受六道輪迴。講因果,要把這個事情講清楚,輪迴的因是什麼,因斷掉了,果就沒有。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五八集



2019年4月11日 星期四

常看好像沒什麼,看個五十遍、一百遍發現有意思——遍數不夠生不出來,遍數夠了生智慧

常看好像沒什麼,看個五十遍、一百遍發現有意思——遍數不夠生不出來,遍數夠了生智慧


  從這方方面面我們細心觀察,才知道淨宗法門不可思議,淨宗法門就是自性的核心,法性的中心點,一切萬法都從這裡衍生,一切佛道也從這個地方生起,一切法不離這個核心。我們要求的,就是要求證得這個核心,契入就是證得。擺在我們面前,無量無邊的道路,你走哪一條道路?一生究竟圓滿成佛的道路,就是信願持名。真正認識了,還有時間去說閒話嗎?肯定是阿彌陀佛一句接著一句,分秒必爭,成佛去。成佛去幹什麼?為度一切眾生,這個心就叫大菩提心,不是為自己,是為眾生。真正為眾生,自己要先成佛,自己沒有成就,哪有智慧、神通、能力去幫助別人。所以必定是先成就自己,再發心幫助別人

  沒有見性之前,幫助別人,實際上還是在幫助自己,古人所謂的「教學相長」。怎樣提升自己的境界?在教學當中提升。為什麼?教學會發現很多問題,有一部分問題是自己發現的,有一部分是別人發問、別人質疑的時候發現的,真的是教學相長。學生感激老師,老師也同樣感激學生,沒有學生就是沒有緣,沒有緣,有很多東西隱藏在那裡,將發未發,發不出來。學生一問,一懷疑,一舉一動,把我們這個疑情觸發了,智慧生起來了。讀經亦如是,讀經是什麼?聽佛說法,聽祖師大德的議論。這個集註裡頭有非常豐富的資料,我們常看,看到好像沒有什麼意見,看個五十遍、一百遍,這裡發現這兩個字有意思遍數不夠生不出來,遍數夠了生智慧。我們用小註註在旁邊,字雖然不多,意思深廣無際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二一集



佛教一切布施供養叫淨財,完全屬於自動的 / 勉強、暗示他供養,這個財不淨

佛教一切布施供養叫淨財,完全屬於自動的 / 勉強、暗示他供養,這個財不淨


  第三個問題:「其他宗教,有按年或月繳納會費之舉,請問佛教道場是否也如此?」

  答:有這種情形,佛教道場也有這種情形,但是最好是不要。為什麼?如果有這麼一個規定,就有很多人不敢來學佛了。我們一定是要以佛法幫助一切眾生、利益一切眾生,不能給他做障礙。所以佛教裡面一切的布施供養決定是隨緣的,隨緣好,不要勉強一定要人家繳多少,這個不好。特別是講經的這種道場,從前李老師他老人家做出榜樣給我們看,講經道場決定不化緣。為什麼?講經道場要化緣,人家說:「到那裡聽經要付錢的。」許多人就不來了,把人家聽聞佛法的機會斷掉了,這很不好。他自己供養,那是他自己的事情,那個可以,不能有一絲毫勉強。因此我們對信徒也應該如此,不應該有絲毫勉強,也不可以暗示他布施供養,不可以。完全屬於自動的,這個供養叫淨財;如果我們強迫他,這個財就不淨。

  第四個問題:「供奉三寶是做為一個佛弟子當然之事,供奉和布施在於真誠、清淨心,多少隨緣,隨各人的情況而做。在於理於行,有些道場會否少供奉了不高興,如何做?」

  答:你後面的兩句話不太清楚,說「有些道場會否少供奉了不高興」,這個意思我明白了,就是供養少了他就不高興,那就不要去好了。你要去,你就多供養;「少供養他不高興」,你的錢少,你就最好不要去,剛才說了,這是不如法的。決定沒有分別心,確實是在於真誠。《了凡四訓》裡面有個故事說這樁事情,真誠心,供養再少,功德是真實的,是滿分的功德;如果不真誠,供養再多,他所得的福是不圓滿。

學佛答問 第七十二集



2019年4月10日 星期三

念念是佛,念念生佛:一念,就是一尊佛出世,這一尊佛「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念念是佛,念念生佛:一念,就是一尊佛出世,這一尊佛「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戒定慧等,名之為行」,這是行法。「此二圓具」,明與行,就這兩種,「故名為足」。足就是具足的意思,明是看破,行是放下,這兩個圓滿具足了,沒有不成就的道理。章嘉大師講得簡單,「看得破,放得下」,看得破放得下。「又《會疏》稍異」,再看《會疏》裡頭講的。「疏曰:行足者,謂身口意業真正清潔。於自願力一切之行,善修滿足,故號明行足。」這個說得也很好。行足是說身口意。念佛的人,每天身禮佛,就是拜佛;口稱佛,就是念佛;意是心裡想佛,不要想別的。佛在經裡常常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佛時當下就是佛,為什麼?一切法是心現的、是心生的。《華嚴經》上說,真心、自性能生能現,我這一念是佛,這一念真正是佛。一念,一定要有個概念,清楚什麼叫一念。我們起心動念,不是的,起心動念裡頭有很多複雜的念頭在裡頭。彌勒菩薩告訴我們,這一彈指,這時間很短,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百千是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這一彈指我們把它換算出來,三百二十兆,這一彈指裡有三百二十兆個念頭。現在科學用秒做單位,一秒鐘能彈幾次?我想一秒鐘,年紀輕的、體力很好的大概可以彈五次,乘五,一千六百兆,一秒鐘有一千六百兆個念頭。那個裡頭的一念,就是一尊佛出世,這一尊佛「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你的念頭一滅他就沒有了,第二個念頭再起他又生了,生了又滅,一秒鐘生滅一千六百兆次,一秒鐘,這叫真念佛。

  真念佛的人心裡沒有雜念,所以他念念是佛,念念生佛。這個道理我們要搞清楚、搞明白。搞明白之後,我們就管住自己的念頭,念念讓它有佛念,不能有別的念頭。這是經上常說的,「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你就成佛。為什麼這麼容易?因為你本來是佛,只是你現在的念頭錯了,你不是佛,你把佛忘掉,你現在念的都是我、都是自私自利、都是名聞利養,念這個去了。這個東西是什麼?這個東西跟六道輪迴起感應,所以全都念到六道去了,就這麼回事情,必須得搞清楚、搞明白。身口意三業真正清潔,清潔沒有染污。念佛人的祕訣,也是阿彌陀佛的祕訣,這個祕訣得到十方諸佛的讚歎,稱他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方法妙極了。念念是菩薩,你就出生菩薩;如果說念念都是貪瞋痴,那就是三惡道。我們必須把六道的念頭把它斷掉,一心念佛。六道裡頭隨緣,都好,沒有一樣不好。你們要幹什麼都好,我都隨緣,我都點頭,沒有意見。我心裡就一句佛號,除佛號什麼也沒有。這個理跟事要清楚、要明白。「於自願力一切之行,善修滿足」,這叫明行足。我們現在單舉念佛這個法門,佛要怎麼念法?於自願力,我們的願只有一個願,對世間沒有願,只有一個願,求生淨土,親近彌陀。我到極樂世界之後,戒定慧三學圓滿,我成佛了,我再到這個世間來度化眾生,穩穩當當。那個時候來度化眾生沒有障礙,度化眾生是遊戲人間。遊戲,就像演戲一樣,無論是演主角、演配角,都非常歡喜,絲毫障礙都沒有,會演得很逼真、演得很像,給世間人做榜樣,無一不是利益眾生,這叫惠予眾生真實之利。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三七集



2019年4月2日 星期二

一天念一萬聲佛號,諸佛如來給你灌頂一萬次——誰知道?



一天念一萬聲佛號,諸佛如來給你灌頂一萬次——誰知道?


  所以灌頂是表法的意思,現在很多人不懂,念老這一段抄在此地,太好了!「諸佛護念,令至佛頂住」。在淨宗法門,發心念佛、求生淨土就是佛果最頂義,這是。諸佛護念,這個經、這個法門,修行這個法門的人,必定得十方一切諸佛護念,這就是的意思。生到淨土,往生不退,速登正覺。淨土法門快,無量法門都不能跟這個法門比。為什麼?一切法門要斷煩惱,要消業障,你才能向上提升,這個法門不要。所以許多菩薩都不相信,煩惱沒斷,業障沒消,怎麼能成佛?理上講不通。他不知道這句佛號的功德有多大,他不知道。念佛人的煩惱,這一句佛號無形當中把它消掉了。為什麼?他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什麼都沒有,所以煩惱也沒有了,業障也沒有了,全在這一句佛號不思議的功德。這一句佛號就把你令至佛頂住,你達到佛法最高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為什麼不念佛號?對佛號不了解。所以我們還求別的方法來加持,怕這個佛號還不行,找別的方法來加持。其實錯了,什麼方法都比不上這個佛號。佛法是黃金,佛號是純金找任何方法都是破銅爛鐵。為什麼去找它?我們對佛號沒有信心,所以我們這佛號念了沒有感應。犯這個錯誤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學佛的人還要學一些經咒,甚至於還學一些法術,把我們全搞亂了,念佛念了一輩子,這一生不能往生,那端看來生後世了。這一生要往生,沒有別的,最重要建立。信心建立不起來,對於這個佛號理事果德都沒有搞清楚,所以天天念,功夫不得力。為什麼?有一分疑惑在裡頭,就把它全盤破壞掉。我們的修學,恆順眾生,你不恆順他,他連這個都不學了。他要加,隨他去加。他叫我加,我也加,我如如不動。但是我會告訴人,我們沒有必要加這個東西。人到不起心、不動念就達到登峰造極,加這些東西都是起心動念、都是分別執著,如果懂得這個道理就不難了。符咒有沒有效果?有效。沒效,怎麼會有人相信?慈禧太后就是搞這個東西,最後搞得國破家亡,自己墮到阿鼻地獄。這也是現身說法,給我們看的。我們看眼前的,鍋漏匠就一句佛號,什麼都沒加,沒有任何添加物,他有那麼殊勝的成就。四十多年前,就在香港往生的,何東爵士的夫人,她念佛往生,沒有附加物,就是一句佛號,貴在。如果連佛都懷疑,都沒有了,世出世間再沒有東西能跟佛比了,我們這一生什麼都不能完成,毀在自己疑心,這懷疑比什麼都嚴重。

  貪瞋痴是三毒,我說三毒還有核心貪毒的核心是情執,情執要不破,貪毒決定離不開;瞋毒的核心是傲慢,傲慢沒有去掉,瞋恚斷不了;愚痴的核心就是懷疑,只要有絲毫懷疑,愚痴去不掉,這三毒你斷不了。我們不相信自己、不相信父母、不相信祖宗、不相信佛菩薩,相信妖魔鬼怪,妖魔鬼怪的把戲很多,很能誘惑人。我們誠心學佛拜佛,但是妖魔鬼怪摻雜在其中,把我們的清淨信心給破壞了。我們有信心,常言說得好,百分之九十九的信心,有一分懷疑,你要知道,百分之九十九全被它糟蹋掉了。凡是真正成就的,真的他絲毫疑惑都沒有,而且成就很快,許許多多的人都不出三年。我們的問題就發生在此地。斷疑生信,佛教人的第一步。這個好難斷,憑什麼信你?古人這個憑藉是祖宗教誨、是父母的恩德,父母教我尊敬老師,不敢不尊敬老師。現在沒有了,孝沒有了,敬沒有了,根沒有了,本沒有了,所以疑慮起來了。這個疑慮把我們毀掉。

  《秘藏記》裡頭這句話,灌頂明白了。灌,大悲護念;頂,佛果最頂。那我們現在知道,小本《彌陀經》上說,經題《一切諸佛所護念經》,《無量壽經》跟《彌陀經》是同部,大本、小本,小本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個本子當然也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就是灌的意思。頂,佛法裡頭最高的,《阿彌陀經》是頂,《無量壽經》是頂。我們恭恭敬敬把這部經從頭到尾念一遍,就是十方三世一切如來給我灌頂一次,我一天念兩遍就給我灌頂兩次,我一天念三遍他就給我灌頂三次。這是真灌頂,跟前面那個儀式不一樣,未必得到真利益,這個得到真利益。再給你說簡單的,念一聲佛號,佛給你灌頂一次,一天念一萬聲佛號,諸佛如來給你灌頂一萬次。誰知道?念老是密宗的上師,他受過灌頂,他是密宗的阿闍黎。我在美國遇到他的時候,他在美國傳密法。密中之密,無上之密,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沒人知道,黃念老知道。所以他這個《註解》註完之後,身體不好,毛病很多,就下決心求生淨土,一天十四萬聲佛號,念了半年,他走了。這是做給我們看的。這是一天十四萬聲的灌頂,這還得了嗎?

  「今經云升灌頂階,對與會大士而言,乃指後位」。因為在會的,參加這個大會的,十六正士都是等覺位的菩薩,在家菩薩,他們受灌頂位,這是後位說的意思。但是對教導眾生來講,教化眾生,結緣灌頂,這是初位。我們明白這個道理,行灌頂一定要把阿彌陀佛介紹給他,要把《無量壽經》或者是《阿彌陀經》介紹給他。為什麼?這是,這個方法能叫人一生圓滿成佛,其他的方法做不到,比什麼都重要!灌頂的意思千萬不能誤會,灌頂就開智慧了嗎?上師拿著小瓶的水,彈指彈幾滴到你頭上,你喜歡得不得了,智慧開了沒有?還是糊裡糊塗,沒開智慧。你每天去沖涼,水龍頭的,那不叫大灌頂,智慧開了沒有?得明理,不能迷信。灌頂這個意思說清楚了,灌是慈悲護念,頂是最高的佛法,把最高的法傳授給你,這個叫灌頂。你看講得這麼清楚,講得這麼明白,不是迷信。最高的這個頂法你得認識,你不認識不行。這個法,一切諸佛都說難信之法,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真是難信之法。我們遇到,能相信,應該值得慶幸,我們得的是灌頂法。每天講演、每天學習就是每天接受十方一切諸佛的灌頂,自己要知道。不知道是什麼?佛來灌頂,沒接受。這我們就接受了。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八十九集



經很喜歡,聽說戒就害怕:那你學的是佛學常識,你讀的經全是世間法,你懂的是自己的知見

經很喜歡,聽說戒就害怕:那你學的是佛學常識,你讀的經全是世間法,你懂的是自己的知見


  【得微妙法。成最正覺。】

  這兩句是第六相成道的意思。「微妙者,《維摩經》曰: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得微妙法』。「微妙法」是智慧,自性本具的智慧,從哪裡生的?從清淨心生的,從平等心生的。佛陀當年在世教化眾生的,是以這個為目標,希望人人開啟自性本具的智慧。所以我們一定要認清楚,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不能用世間法來學佛,那佛法全變成世間法。世間法,不認識字不行,不讀書不行,佛法可以,不認識字、不讀書,能開發你自性般若智慧。這個東西一開發,世出世間法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所以佛法稱為內學,它向內,不向外的,它從自性裡頭求,它不從外頭。為什麼?佛知道外頭沒有東西,所有一切的全是自性所生所現,心現識變。

  所以,佛法教學的就是戒定慧三無漏學,這是教學的手段。佛給我們定的規矩就必須要遵守,你要不遵守,門都入不進去,你還會有什麼成就?佛教給我們「為師,以為師」。現在人就怕,經很喜歡,聽說戒就害怕了。那你所學的是佛學常識,你讀的佛經全是世間法,你所懂得的東西是你自己的知見,不是佛知佛見。我常說,佛沒有知見,佛是純智慧。純智慧,這個經的講法就不是一個法子,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他能順應一切眾生,他有無量種的講法。就是這麼一句、一字,這一篇或者這一部,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怎麼講它都通,它都圓融。所以,不許你自己有知見,自己有知見是你自己的知見,不是佛知見

  那我自己到底怎麼修?就是修,就是要放下。我跟章嘉大師第一天見面,承蒙老人開導,教我看破、放下。這就是祕訣,除這個之外,沒有第二個祕訣。看破,了解事實真相;放下,絕不執著,不分別、不起心、不動念,你就成佛了。看破是什麼?看破,確實《般若經》上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身心世界像夢一樣,它確實是個夢,一點都不假。你放下執著,你第一個夢醒了,六道沒有了,六道是一場夢,六道裡頭你所擁有的一切都不見了,像夢中醒過來。醒過來,這還是一場夢,那是什麼?四聖法界。四聖法界從哪來?無明來的,起心動念來的。不起心不動念了,這個夢又醒了,四聖法界不見了,痕跡都找不到。到哪裡去?實報莊嚴土現前,我們叫它做一真法界。它跟十法界有什麼不一樣?十法界是生滅法,所有一切法,六道跟十法界是生滅法,就是剎那生滅

  今天科學家發現的,整個宇宙萬事萬物都是從波動產生的現象,這個波動就是生滅法,起來是生,下去就滅,都從這裡生的,沒有一樣是真的。那一真法界?它不是生滅法,它沒有波動現象,它是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什麼原因流出來的?是無始無明習氣流出來的;不是無始無明,無始無明流出來是四聖法界,是習氣。那個習氣要是斷乾淨了、沒有了,實報土也不見了。實報土有生有滅只有一次,當中沒有。我們這個世界是剎那生滅,一秒鐘有一千六百兆的生滅,它不中斷,前念滅了,後念就生了,一個接一個。而每一個念頭不一樣,這個一定要知道。每個念頭都一樣,那就不生不滅了,每一個念頭不一樣,這叫無常,麻煩就大了。譬如我們這個人相,每一個念頭,前一個念頭跟後一個念頭比,前個念頭年輕,後個念頭就老一點,一個念頭比一個念頭老,人就這麼老化的,要不然不是永遠年輕嗎?年輕時候不覺得,好像很年輕,其實一秒一秒就都老下去了。這是事實真相,這是生滅相,誰都攔不住。可是一真法界,它是因為從自性裡頭流的,它沒有通過阿賴耶;十法界,自性加上阿賴耶,所以它有生滅相。

  一真法界,就是實報土,只是心現心生,沒有識變,那個境界裡頭,完全是轉八識成四智了,轉掉了。四智其實就是自己本具般若智慧,自性裡面般若智慧四智菩提作用,體用是一不是二,轉識成智了。所以,一真法界裡頭壽命很長,沒有老、病、死,沒有。到無始無明習氣斷盡了,自然就回到常寂光,自自然然回到常寂光。回到常寂光,實報土就沒有了。所以,我們知道實報土有現有隱,我們叫隱現,意思好,有緣它現,沒有緣它隱了,它真的是不生不滅。現的時候不能說它生,隱的時候不能說它滅,它沒有生滅。這是微妙法,這『成最正覺』,「最正覺」可以說法身菩薩,也可以說妙覺如來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八十四集



佛法最難的地方,也是最容易的地方:用真心很容易,用妄心就好難

佛法最難的地方,也是最容易的地方:用真心很容易,用妄心就好難


  佛確實有方法能幫助每個人開悟,關鍵就是你要相,你不相信,他對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佛很慈悲,不相信的時候他在旁邊等,相信他就來了。我們用這個話說比較親切,實際上,佛有沒有離開我們?沒有離開,我們現在完全明白了。佛的法身遍一切處,遍一切時,這個法身沒有形相,沒有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也沒有自然現象,遍法界虛空界,整個宇宙就是這個法身變現出來的。法身是能變,能生能變,整個宇宙是所生所變。所以,佛說感應,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感應確實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感應他現相,現什麼相?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喜歡什麼相,就現什麼相,不是他的意思,他沒有意思,他沒有起心動念,這一點我們一定要細心去參究、去體會。

  所以佛說的一切經,不能用我們世俗概念來看,看,全錯了。我們世間人寫一篇文章,寫部書,哪裡出來的?第六意識,從思想裡頭出來的。佛說的一切經,沒有第六識,沒有第七識,也沒有阿賴耶識,它從哪裡來?它從自性流的。自性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所以,我們讀經要有分別執著,全錯了。那要怎麼念?馬鳴菩薩在《起信論》告訴我們,不執著言說相,「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心緣相,你不能想,你念這經文,要去想,錯了,他沒起心動念,你怎麼想法?你只一直念下去。不知道什麼意思,再念下去,念上千遍,一千遍、二千遍、三千遍,豁然大悟,這裡意思全知道了。這叫佛法,這是不可思議之法。開悟之後,什麼都明白了,什麼都懂了。

  在中國,惠能大師就是個例子,不認識字,沒念過書,開悟之後,什麼經你去問他,他都懂,不但佛法懂,世間法樣樣都懂。這叫明心見性,目的在此地。如果把它當作世間法來研究,你得到的是常識,叫佛學常識,不管用,於了生死出三界一點用處都沒有。這個是佛法最難的地方,也是最容易的地方,會就最容易,不會就最難。它沒有難易,完全在個人,你不分別、不執著,真正相信,很容易。你要去研究它,很難,研究一輩子沒搞清楚,因為你用的方法錯了,你用的是妄心。佛用的是真心用真心很容易,用妄心就好難,就這麼個道理。所以希望我們一切要從真實心中作,待人處世用真心,不要用妄心,經典就不難懂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八十八集



2019年4月1日 星期一

今天我們最大的麻煩:「我想怎樣,我看怎樣」——我執、法執具足,怎麼能解如來真實義?

今天我們最大的麻煩:「我想怎樣,我看怎樣」——我執、法執具足,怎麼能解如來真實義?


  【須知凡言遣者,因執故遣。】

  這個對什麼說的?對執著來說的。遣就是放下。在古時候,在中國南宋的時候,浙江奉化出現了一位布袋和尚,我們現在大家都稱他彌勒佛、彌勒菩薩。現在彌勒菩薩都塑造的是布袋和尚像。布袋和尚也是不修邊幅的,一天到晚背一個大布袋,到處去化緣,人家給他東西,他也不管什麼東西都往布袋裡一放,背著就走了。曾經有人請教他老人家,你怎麼修行?向他請教修行的方法。他站在那個地方,把布袋放下。那個人也不錯,懂得他意思。修行,怎麼修行?放下。放下之後怎麼辦?他把布袋再背上就走了。放下背起來是同時。《金剛經》上,「應無所住」是放下,「而生其心」是背著就走,他用這個方法表示。一部《金剛經》所講的,他一個動作一表演,全都演出來了。我們費這麼多事情來講,他一表演就出來了,他真的是在行道。放下之後要懂得提起,提起的時候要懂得放下,放下跟提起是一不是二。你要認為是兩樁事情,那你就錯了。它是同時的,同體同時,這才顯示出諸法一如,空有同時。

  【故空有同時亦不可執,執亦應遣。】

  空不能夠執著,有也不能夠執著,空有同時還是不能執著,「不能執著」也不能執著,你要有個不能執著,你還是執著,你的心還是不清淨。這個話只能說到此地,再往下沒得說了,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我們要在這個地方去體會,這才是真正清淨。

  【情見若空】

  情是情執,見就是你有見解,也就是你有你的看法,有你的想法,那就完了。你要問佛菩薩,佛菩薩你對這個事情有什麼看法?他沒有看法。你問他什麼想法?他沒有想法,他比你高明。今天我們最大的麻煩,很難突破的,「我想怎樣,我看怎樣」,你看看這種起心動念,這個言語態度,四相具足,我執、法執具足,讀佛經他怎麼能解如來真實義?如來真實義是什麼都沒有,那是如來真實義。如果你什麼都不執著,什麼都沒有,你看這個經,一看意思都明白了、都開悟了;你有一點點意思在裡面,佛來給你講,你都不會開悟。不要說是人講,羅漢講、菩薩講,佛來講都沒有用。什麼原因?因為你有障礙,這就是業障,深重的業障

  我們在這個會上,常常用惠能法師做比喻,惠能法師聽經為什麼一聽就開悟?他沒有執著,沒有分別。他在五祖忍和尚那裡所說的,那個偈子裡頭,「本來無一物」,他那個心裡頭什麼都沒有,所以他才開悟。而神秀跟五祖那麼多年,他沒有辦法開悟就是他有一物,他還要「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他有我執、有法執,所以就不行。經教他都懂,他也會講經說法,也得到一切信徒的擁護。諸位要曉得,他所講的都是別人的,不是自己的,都是聽說的、看得的。聽來的、看來的,這種學問叫記問之學。你記得很多,你讀得很多,聽得很多,你記得很多,連孔老夫子都說,不要講佛,「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不是你自己的東西。在中國古代世出世法都要求的是開悟,你自己覺悟了,那是你自己真實的東西。所以悟過來之後,講《金剛經》,他是講他自性的《金剛經》。這個經本是釋迦牟尼佛從自性裡流出來,這個講經開悟的人拿到這個經本的時候,引發他自性的《金剛經》,那個味道不一樣。

  這些原理原則,佛不吝法,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叫你放下;那你放下,再放下,放下還要放下。「有」放下了,什麼都沒有了,「沒有」也要放下;最後,放下,「放下」還要放下,那就行了,你就心開意解。這個時候就能漸漸恢復到本性,本性盡虛空遍法界。你把你的想放下,心裡頭拉拉雜雜那些相、妄想放下,把執著放下,執著是煩惱。貪瞋痴,中國的文字都在心字部,貪裡頭有心,瞋恚也有心,愚痴也有心,那是執著。分別就是思,心裡頭劃上界限,要不得!打妄想,心裡面就現相,統統要不得!把這個東西統統放下之後,都沒有了,最後剩下來,剩一個真心;叫你放這個東西。所以情跟見,絕對不是好東西。

  情見若空,就是空有兩邊不著,執著也不執著了,到這個時候,

  【說空有同時也可以】

  為什麼?你說不會執著,只有言說並無實義,那怎麼說都可以,說空也行,說有也行,說執也行,說不執也行,怎麼說都對。

  【即說四句又何嘗不可】

  這四句是空、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它都對,都沒有錯,入了境界就沒錯。沒入境界,

  【若其未空,說四句固不可。】

  那不是你的境界

  【即說空有同時,亦未見其可也。】

  你只是學著別人說話,不是你自己的見地,別人說得沒錯,你說就錯了,不是你的見地。所以學人家的東西,有的東西可以學,有的東西不能學,學不到的。事相的東西可以學,體性的東西決定學不到

  【佛氏門中,一法不立,亦一法不捨。】

  為什麼一法不立?因為一切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為什麼一法不捨?因為有體決定現相,相不可滅,相只會轉不會滅。所以我們在六道裡頭輪迴,輪迴是轉變,不會滅。

  這一段的意思很深,是說明什麼叫做實相。這個深義,我們從這些註解裡面多少能夠體會到一些,縱然不能夠悟入,也能得到一點消息。能得到一點消息,對我們的修學就有很大的幫助。自今而後,我們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自然會看淡一些,不會那麼認真,不會那麼計較。能看淡一分,就有一分的智慧;能放下一分,就有一分的受用。受用就是經上常講的福德。看破是智慧,放下是福德。你就有一分福德的受用,你能夠開一分智慧,得一分福德,這是真實不是假的,立刻就能得到受用。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四十五集



末法九千年要靠印光大師《文鈔》來度生:末法眾生無上瑰寶。一定要多讀,正確理解,認真修行

末法九千年要靠印光大師《文鈔》來度生:末法眾生無上瑰寶。一定要多讀,正確理解,認真修行

  今天沒有那種上上根人,只有老實念佛求生淨土。真正懂得的,依照印光大師的《文鈔》,末法九千年要靠這部《文鈔》來度生,決定不能小看它。《文鈔》現在有三編,正編、續編,有第三編,印祖當年在世流通的,只有正、續兩編。這是祖師往生之後,還有一些沒有收進去的,編成第三編,分量並不太多。是末法眾生無上的瑰寶,一定要多讀,要把祖師講的話,正確的理解,認真修行。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七十九集



「墮見聞」:以廣學多聞為榮耀。今天修行人十之八九都出這個問題——這是所知障

「墮見聞」:以廣學多聞為榮耀。今天修行人十之八九都出這個問題——這是所知障


  第六,「廣智慧」,智慧是般若波羅蜜,「智慧者,照了萬法,通達無礙也」,佛法真正要求的就是求智慧,智慧從禪定當中得來的。「謂菩薩修行之時,若墮見聞,則有一切塵境所蔽」。這句話非常非常重要!今天修行人,十之八九都出了這個問題,為什麼?研究經教,廣學多聞,以這個為榮耀,以這個為成就,這糟了!這是什麼?所知障。佛給我們講,不能明心見性,兩種障礙,前面講的是煩惱障,這是所知障。煩惱障斷盡了,有所知障也不能見性。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表演的,我們要會看。他十九歲離開家庭,捨棄王位繼承,捨棄榮華富貴的生活,這叫放下煩惱障。示現給知識分子看,他出去參學,十九歲出去參學到三十歲,整整十二年。這十二年當中,印度所有的宗教、學派他統統親近過,廣學多聞。但是他把這個放下了,學了十二年,不學了,放下了,在菩提樹下入定,叫放下所知障。兩種障礙都放下,他開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開始教學的生涯。從三十歲到七十九歲,他教學四十九年,到七十九歲圓寂,我們中國人說八十歲。兩種障都放下了。

  這一句是所知障,學佛千萬不要墮在這裡頭,就大錯特錯了。廣學多聞,你看,則有一切塵、境所蔽。塵,六根六塵,境是外面的境界,你被它所障礙了,你被它蒙蔽了。它不是智慧,它是什麼?知識。學佛的人最容易犯這個錯誤,為什麼?用世間學術這種心態、方法來學佛,全走的這個路。我們在英國看到的,幾個大學我們去參觀,這裡面學生研究漢學,我們看到歡喜,不能不佩服,不能不讚歎。有能力讀中國的古文,用中國古著來寫博士論文,現在中國人做不出來。但是他學的是知識不是智慧,不是從廣一心當中得來的,他沒有一心,他心還是散亂的。是知識,把聖賢的心性的智慧變成了知識,變成知識就有侷限性。今天社會動亂,災難頻繁,他有沒有方法?沒有辦法,這是我們參與聯合國和平會議上看到的。那些參加的開會的人員都是專家學者,都是廣學多聞,看到今天社會一籌莫展。這不是我們在理想、在想像,我們親自看到的,真的是事實。什麼能解決問題?智慧能解決問題,沒有後遺症。他們是知識不是智慧,知識解決問題有侷限性,而且有後遺症,沒完沒了。所以我們去參學獲益良多,一定要親自去看到,你才能覺悟、才能明瞭,我們應該怎樣學,應該怎麼樣做才能真正收到效果。

  「當以智慧一一照了」,了是明瞭,「觀其所起,察其所滅」。這個觀就是智慧起的作用,叫看,它不叫看,它叫觀。觀是用智慧,看是用感情,看裡頭有情有愛,觀裡頭沒有,觀是智慧。你看萬事萬物,看它生起,看它消失,你把它看清楚。「處愛欲中,心在道品之藏,在愛欲裡頭,愛欲是事,可是心呢?心在道品。道品之藏,藏是像倉庫,現在講的儲藏室,這裡面是什麼?裡面是道。心在道上,心不在愛欲當中,愛欲是什麼?愛欲是隨緣;心在道品之藏裡頭,妙用。有沒有例子?有,釋迦牟尼佛是最好的例子。你看看,他出生在王宮,享受的是愛欲,宮廷的生活。可是他心在道上,他能放下、他能捨離,毫不留戀,這個可以。可是一般人心不在道品之藏,他在愛欲當中,他就回不了頭來。多,太多太多了。從愛欲當中能回頭的有幾個人?不多,歷史上寥寥可數。安世高是的,安息國的太子,父親死了,他做了國王,做了半年,把國王讓給他叔叔,他出家修行了,這個真能捨掉。晚年在中國弘法,成為中國初期譯經最著名的大師。心在道上,心不在愛欲,他能夠示現在愛欲裡頭脫離愛欲,這是勸人,表演給別人看的。你們都貪、都要,你看,我到手了我都放下。暗示這個道比愛欲還要高,這種享受不是世間享受能夠相比的,這含的意思很深。

  「寄濁惡界」,這個濁惡界就是五濁惡世,「心遊清淨之鄉」。我們現前身體在這個五濁惡世,可是心不在這裡,心在清淨之鄉。我們最好心在極樂世界,心在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在哪裡?就在這部《無量壽經》裡頭,只要天天不離開《無量壽經》,念念想著經典裡面的教訓、經典裡面的境界,你就快樂無比。心想事成,要真想它。天天念著極樂世界、天天念著阿彌陀佛,到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來接引,見到了、想到了,決定不落空。對於這個世間一切都別去想它

  入險道,我們走路,現在險道很多,山崩地陷,到處都有災難,「心思方便之道」。險路,六道真的是險路。菩薩道是難路,很難行,為什麼?要斷煩惱、要消業障。斷煩惱、消業障我們今天做不到,這路行不通。我們是過去生中,跟阿彌陀佛有非常密切的緣分,所以這一生你能遇到,遇到能生歡喜心,這不容易。我常講,我們一定要珍惜我們能遇到這部經,為什麼?這部經講得最清楚、最明白,我們完全能看得懂。加上這部註解,黃念老整整用了六年時間,蒐集這麼多的參考資料,真叫取其精華。一百九十三種來註解這部經的經文,所以是集註,集佛經論、祖師大德註疏之大成,讓我們對這部經有深入的體會。這個經跟註合起來,就是末法時期大圓滿的大教,確實能保證我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往生不退成佛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七十五集



2019年3月25日 星期一

念佛,是把阿彌陀佛跟自己這個身體觀成一體——「能念所念皆是實相」

念佛,是把阿彌陀佛跟自己這個身體觀成一體——「能念所念皆是實相」



  「或疑念佛何以有如是功德?因能念所念皆是實相故」。這個意思深,真深。能念是我們的心,所念是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功德?能念的心是實相,實相就是真相,所念的阿彌陀佛是實相。什麼是實相?實相是事實真相。阿彌陀佛從哪來的?自性變現的;我從哪裡來的?也是自性變現的,我跟佛的自性是一不是二。我相佛相都是假相,能現假相的是真相,道理是這個,這個道理深!

  念老在此地舉蕅益大師《要解》裡面一段開示,我們看「《彌陀要解》云:則橫遍十方,則豎窮三際。橫豎交徹,皆法界體」,法界體是實相。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釋迦牟尼佛在《彌陀經》裡面跟我們解釋的,阿彌陀佛有兩個意思,一個是無量光的意思,一個是無量壽的意思。光是遍照十方,講的是空間;壽講的是過去現在未來,叫三際,講的是時間。現在人說時空,佛法說光壽,光壽就是時空,時空就是法界。整個宇宙在哪裡?就在時空裡頭,離開時空沒有宇宙、沒有萬法,一切萬法都離不開時間跟空間。橫是講空間,豎是講時間,橫豎交徹,這是整個法界的體。「舉此體作彌陀身土,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阿彌陀佛的身是法界身,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是法界土,就是光壽圓滿的交徹,同時也舉此體作彌陀名號。「是故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這句話非常重要。阿彌陀佛從字面上來翻是無量覺,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是無量覺。無量覺是我們自己的本性,無量覺是我們自性的核心,是自性的原點,就是真如、就是自性、就是實相。現在我們念佛,「持名,即始覺合本」,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就跟本覺理體相應,因為這個名號是我們的本覺理體。「始本不二」,始是我們開始起心念佛,本是自性本有,覺體它相應,它變成一個,始本是一不是二。「生佛不二」,今天能念佛的是我們眾生,所念的是阿彌陀佛,我跟阿彌陀佛是一不是二。連美國修.藍博士治病,都把病人觀想跟自己是一體,他才能把人病治好。我們今天念佛,是把阿彌陀佛跟自己這個身體觀成一體。中峰禪師在繫念法事裡頭,有兩句話說得非常好,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是淨土,淨土即是此方」,一體!「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這是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頭所說的。念佛功德不可思議,念佛功德無量無邊,道理就在此地,這個道理一般人說不出來,蕅益大師說出來了,教導我們。

  「由上可見,彌陀名號即法界體」,彌陀名號就是自己的真心,「故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為什麼?心性不可思議,所以心性的名號不可思議;心性功德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又名號即眾生之本覺理性」,這個話是蕅益大師說的,「起心念佛,是為始覺」。念佛就覺悟了,不念佛就迷惑。我什麼時候覺悟?念佛就覺悟,不念佛就迷惑。你細心去想這句話,這句話是真話。為什麼?念這個佛號能往生極樂世界;你不念這個佛號,不管念什麼,都出不了六道輪迴。你能把這樁事情想通,你就不錯,你就肯念佛。決定不能懈怠,決定不能偷懶,祖師的話是真言,「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覺明妙行菩薩講的,這是個念佛往生的人。「今所念之佛,正我本覺」,不是念別人,阿彌陀佛是自己,是自己的本覺。「故云持名即是始覺合本」,阿彌陀佛確實是自性彌陀,你要真正相信這句話,我念阿彌陀佛,始覺合本。在其他宗教裡頭,念上帝、念真主,跟我們念阿彌陀佛完全相同。他要懂這個道理,真主、真神就是自性,就是本覺理體,你念的時候也是始覺合本,這有個理。他能不能生天?能生。能不能見到真主?能見到。但是這些道理,大乘經上講得透徹。大乘經通達了,你對於所有的宗教也都通達,你對於所有的經教你都相信,它不是迷信,跟佛經上所說的是一個理。

  「是故念念相應,而念念即佛,是顯持名功德不可思議。」理太深了,理明白,信心堅定、信心不動,沒有一個不成功的,萬修萬人去。對於念佛法門有疑惑,是因為理沒通。到底極樂世界有沒有?他有這個疑問。我們現在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問極樂世界有沒有?反過頭來問,我們這個世界有沒有?你說我們這個世界有,我就告訴你,極樂世界有;你說我們這個世界沒有,我就告訴你,極樂世界也沒有。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世界是我們心想生的,什麼心?自私自利的心,貪瞋痴慢的心,名聞利養的心,五欲六塵的心,這種心變現的。極樂世界怎麼變現的?是阿彌陀佛名號變現的,你怎麼說它沒有?自私自利會變成娑婆世界阿彌陀佛會變成極樂世界,一個道理。我們念自私自利,就永遠搞六道輪迴,永遠出不了六道輪迴,為什麼?你造輪迴業。我今天把自私自利丟掉、拋棄掉,我心裡只有阿彌陀佛,我今天造的業是造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

  阿彌陀佛是什麼心?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是佛心。佛沒有二心,就這一心,幫助大家離苦得樂。用什麼方法?在用什麼方法之前,先要知道苦樂怎麼來的。一切苦是從迷失真相來的,你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你看錯了、你想錯了、你做錯了,就造業,不了解事實真相;了解事實真相,你就不造業,你就不受苦了。所以,苦從迷來,樂從覺來。佛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苦樂是果,果上解決不了問題,要因,把苦的因滅掉,把樂的因找出來。所以,佛、菩薩沒有一個不是幫助人破迷開悟。迷破了,苦就沒有了;悟開了,開悟了,樂就得來了。樂是見性,見性得大樂,得究竟樂。所以拔苦與樂,拔苦要拔究竟苦,與樂要與究竟樂。這個事情是如來自己的境界,他知道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跟自己沒有兩樣,就是迷了,愈迷愈深,愈迷愈嚴重,佛了解事實真相。

  用什麼方法、手段?用教學。教學裡頭用身教,身行言教。釋迦牟尼佛做出來給我們看,他做的那個樣子就是覺,他不是迷,八相成道全是覺悟的樣子。我們凡夫迷了,迷惑顛倒。釋迦牟尼佛坐胎,在胎胞裡面講經教學,不迷!法身菩薩到摩耶夫人胎胞裡面去聽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跟凡夫哪能一樣?這是諸大菩薩、諸佛如來的神通妙用,自性的功德,不可思議的境界。佛有沒有滅度?沒有,佛怎麼會滅度!滅度是什麼?是表演、示現給我們看的,提醒我們趕快用功努力,不要等待,是這個意思,不是真的。他的教區多大?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化區,多大?十億個銀河系。釋迦牟尼佛在哪裡?處處都現身,神通廣大。在實報土裡面現報身,在四聖法界、在六道輪迴裡面現應身,時間很短暫的,那個感應道交現化身。佛有報身、有應身、有化身,這些都是幫助眾生的。他自己的本身是法身,法身是自受用身,不是幫助別人的。法身沒有相,不是物質現象,也不是心理現象,也不是自然現象,沒有現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這都是「顯持名功德不可思議」。持名,念到清淨心現前的時候,你求見佛,佛就現相給你看

  「又據密典」,就是密宗的經典,「六字洪名中一個」,阿彌陀佛這個阿字,「功德已是無量。不要說多,一個字,功德就無量。「日本興教大師曰:字出一切陀羅尼」,陀羅尼是神咒,「自一切陀羅尼生一切佛。」這是密宗經典裡頭所說的,這阿字功德多大?它能出生陀羅尼,陀羅尼能出生一切佛。「又阿字真言,十方佛心。諸佛法身,同所加持。」密宗裡頭的咒語,阿字用得非常多。章嘉大師過去親手寫給我的,我這個東西都是搬家,搬太多次丟掉了。字我記得很清楚,「唵、阿、吽」,這三個字在密宗裡面常常看見。什麼意思?身、口、意。唵是身體,阿是口,吽是意。說身口意,我們就會想到十善業,也就是十善圓滿就成佛了。佛法修的什麼?就修這個。大乘菩薩把十善展開,成為八萬四千細行。不能小看這三個字,小乘阿羅漢將它展開為三千威儀,菩薩八萬四千細行,濃縮就是十善,十善再濃縮就是唵阿吽。這是我們講深度、廣度,它有多深,它有多廣。廣沒有邊際,叫大而無外;深,小而無內,無法想像。這是什麼?這是實相,這是真理,這是我們自己的本性,是我們的性體,我與我生活整個環境,虛空法界都從這裡生出來的。所以特別重視這個,「十方佛心,諸佛法身,同所加持」。一切佛的法身在哪裡?我們現在曉得,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就在當下。你一念心清淨,一念心恭敬,一念心至誠,你就能感應到,諸佛菩薩沒離開我一步,真的,你覺察到同所加持。

  「又毘盧舍那,以此阿字名為祕藏」。毘盧遮那佛是《華嚴經》上所說的法身如來。毘盧遮那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遍一切處,當然也是遍一切時。用現在的話說,毘盧遮那就是時間跟空間交徹融成一體。《華嚴經》上稱他作法身,盧舍那是報身,釋迦牟尼佛是應身,三身一體,一體三身,以阿字為祕藏。「又三身唯說阿字一法」,唵、阿、吽是三個字,要說一個字,說一個字就是阿。但是也有人說唵,密宗裡頭用唵很多。「諸經廣讚此法功德。聞名觸耳,眾罪冰消唱聲見字,萬德雲集。淺觀但信,直遊淨土。深修圓智,現證佛道」。這幾句話把這個阿字讚歎到極處。我們聽得很多,我們念得很多,為什麼這個功德都沒看到?什麼原因?我們沒有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有,菩提心真心念,我們是妄心念。我們今天如果一旦阿彌陀佛在面前,問我們要不要往生,我們還在考慮,沒有辦法回答他。阿彌陀佛不等的,你不回答他就走了。決定沒有考慮的,現在阿彌陀佛在現前,馬上就跟他走,沒有絲毫顧慮,這是真心,這叫真念

  我們天天念,天天是想我到極樂世界去,真來了,不敢去了。我們佛堂掛個打佛七的招牌,告訴大家七天決定往生,你看看有沒有人敢來?沒人來。來的人心不清淨,心不清淨打精進佛七會很容易著魔,著魔就變成神經病了。精進佛七我沒見過,我只聽李老師講過。他剛剛到台灣來的時候,創辦台中蓮社,打了兩次精進佛七,兩次都出毛病,以後再不敢打了。他自己修行不錯,顯密圓融,同學出了事情,他告訴我,整整用了十個月幫助他恢復正常。他把這個事情告訴我,叫我千萬不要幹這個事情。人家好好的人,到你這兒來念佛,念上七天變成神經病,人家家裡不答應;送到神經病院那就壞了,一生都完了。老師有這個本事,用十個月恢復正常,我們沒有這個能力,敢做嗎?聽到老師這個經驗,我們不敢嘗試。不但不敢嘗試,自己也不敢這樣做法。為什麼?真用功,有魔來找你,冤親債主來找你。為什麼?你想走了,你欠我的命沒還命,欠我的債你沒還錢,你就想走?所以冤親債主全來了,你的病就這麼得的。你修行功夫不到家走不了,冤親債主在旁邊看到笑話你,你是搞假的,不是搞真的,隨你去,不管你。你搞真的,他就來障礙;假的,冤親債主不來。

  所以這一句名號,「聞名觸耳」,我們耳聽到了,「眾罪冰消」,這佛號消罪業最殊勝。「唱聲見字」,我們把佛號念出來,這唱聲,看到阿彌陀佛這個字,「萬德雲集」。在哪裡雲集?在音聲裡雲集,在字的下面雲集,凡夫不知道。但是都在修行人的真心,你愈是真心,音聲,有音聲,這麼大的功德;你供的佛像,你書寫佛的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淺觀但信」,人家看到、聽到了,生了信心,他跟淨土緣就結上,只要功夫不間斷,他決定往生。「深修圓智」,圓是圓滿,深修圓滿的智慧,「現證佛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證果,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阿字功德如是,故佛號之功德可知。」一個字的功德都如是,何況這一句完整的名號阿彌陀佛,這功德還了得起嗎?真正不可思議。我們要知道、要明瞭,然後你真的真正明瞭了,你就萬緣放下。佛法當中最精要的奧祕我得到了,我就這一句佛號決定成就,而且快速成就,沒有一切障礙。所以看破重要,看破就是真的明瞭,你才真的能放下,真的肯幹。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十三集



看一切眾生皆是諸佛,你的佛種生了。看一切人事物都是凡夫,你的業障生了

看一切眾生皆是諸佛,你的佛種生了。看一切人事物都是凡夫,你的業障生了


  諸大菩薩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僅是悟入,可以說他們徹底的悟入,佛法裡面講徹法底源。我們知道這裡面許許多多的菩薩摩訶薩,都是十方諸佛如來倒駕慈航所示現的。菩薩的身分沒有一定,諸位要曉得,他可以示現種種不同的身分。我們在《普門品》裡面看到,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這舉一個例子。他的示現不是自己的意思,完全看眾生之「感」,他是有「應」。所謂「應以佛身得度者」,他就現佛身,那個佛也是菩薩;「應以童男童女身而得度者」,他就現童男童女身,那童男童女也是菩薩;「應以比丘身得度者」,他就現比丘身,哪有一定!甚至於說應以乞丐身得度者,他就現乞丐身。我們在《虛雲老和尚年譜》上看到,虛老和尚朝五台山遇到乞丐,那個乞丐是文殊菩薩化身。所以要曉得這些菩薩摩訶薩,就在我們現前這個社會各行各業,你曉得哪個人是菩薩?不知道,我們是肉眼凡夫。

  諸佛如來這些大菩薩,為什麼要這樣做?做的用意很深。讓我們對一切眾生生起最極的恭敬心。我們學佛的人應該是什麼樣的態度?無論是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們都要把它看作諸佛如來所示現的,我們恭敬心才真生起來,這樣才能契入普賢行。普賢第一個行門是「禮敬諸佛」,我們對待任何人、事、物要真誠的禮敬。「禮」是外貌,「敬」是內心。所以示現的深意、密意,把我們帶到普賢行。我們決定不敢輕慢任何一個眾生,我們心目當中他是如來化身。他究竟是不是如來化身?我這個心要是這樣子對他:「他是如來化身」,他這個人在我的境界裡面,就是如來化身。你要問什麼道理?境隨心轉。隨我的心轉,他在我的心目當中他是如來,在你的心目當中他是凡夫,這個道理你懂不懂?我心目當中他是如來,我的境界就提升到如來境界

  佛眼看一切眾生皆是諸佛,凡夫看佛菩薩還是凡夫,凡夫成不了佛,就是因為看一切眾生都是凡夫。如果你果然回頭,你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你成佛好快。善財童子為什麼一生成佛,道理在哪裡?就憑這麼一點。這就是我們常講,以真誠心對一切人、事、物,真誠到了極處,把所有境界統統轉成佛境界。我們在講席裡常講,相隨心轉、體質隨心轉、境界隨心轉,天天在講、在勸、在提醒,你為什麼不能轉?轉,在一念之間,生、佛,實在講就是一念的隔閡,一念覺你就成佛,一念迷你就是凡夫。希望諸位同修要深明此意。

  他們對於宇宙人生真相徹底明瞭,曉得萬法皆空,曉得一切法無有自性,《般若經》上講,諸法緣生,緣生無性,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他還要來示現,還要來做出樣子給別人看,這是慈悲到了極處。因為他也明瞭佛種從緣生,什麼是緣?一切人是緣、一切事是緣、一切物也是緣,我們六根面對的就是緣。緣裡頭怎麼有佛種?剛才我教給你的,你能把一切人事物都看作是諸佛如來示現的,你的佛種生了。如果你看這一切人事物都是凡夫,都是業障生死凡夫,你的佛種不生,你的業障生了,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生起了。都在一念之間,問題就是你會不會?宗門的祖師大德常常勘驗學人,話頭裡頭常說,「會麼?」你會不會。會了,就入境界,不會,還是凡夫。所以「會麼?」這一句話的意思也很深長,我們要能體會這個義趣。

地藏菩薩本願經 第十八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