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1日 星期一

你們大家想行善,什麼是第一?|當自端心,當自端身,耳目口鼻,皆當自端|絕欲去憂|不當瞋怒、嫉妒、貪餮、慳惜、中悔、狐疑|這些毛病改不掉,來生人身都得不到,怎麼能往生?|修行,就從這修起|淨空老法師

 


你們大家想行善,什麼是第一?|當自端心,當自端身,耳目口鼻,皆當自端|絕欲去憂|不當瞋怒、嫉妒、貪餮、慳惜、中悔、狐疑|這些毛病改不掉,來生人身都得不到,怎麼能往生?|修行,就從這修起|淨空老法師


◈端心正意,不為眾惡:甚為大德
◇端正身心,端身正意也
◇汝等能於此世,端心正意,不為眾惡,甚為大德
◇濁世惡苦:五濁惡世,真不容易!
◇我年輕時總以為佛說話太過分了一點,是有濁惡,還不像佛說的這麼嚴重
◇但是今天念念這一句經文,一點都沒錯
◇能在這個世間,端心正意,不作惡業,難,很難
◇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綺語、惡口、貪、瞋、痴:惡緣現前,守得穩、不動心,能做得到嗎?
◇端心正意,不為眾惡,甚為大德
◇這幾句話,對學佛的人說的;對念佛求生淨土的人說的

  「端正身心,端身正意也」。《濁世惡苦品》裡頭,經裡面說:「汝等能於此世,端心正意,不為眾惡,甚為大德。」這是佛在《無量壽經》裡頭勸勉我們,「濁世惡苦品」。五濁惡世,真不容易我在年輕的時候看到這樣的經文,我總是以為佛說話太過分了一點,是有濁惡,還不像佛說的這麼嚴重但是今天我們所處的社會,念念這一句經文,相不相應?一點都沒錯,好像是我們這個社會,釋迦牟尼佛親眼看見的,稱之為五濁惡世。能在這個世間,端心正意,不作惡業,難,很難,就是前面十句所說的,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綺語、惡口、貪、瞋、痴,能不起心不動念嗎?惡緣現前,你能夠守得穩,不動心,能做得到嗎?太難了!所以佛在這裡讚歎,「端心正意,不為眾惡,甚為大德」,真不容易,這是大德。這幾句話對誰說的?對學佛的人說的,對念佛求生淨土的人說的。佛確實慈悲到極處。

◈第一作善:端正意、眼耳鼻舌身
◇若曹作善,云何第一?當自端心、當自端身、耳目口鼻皆當自端
◇你們大家想行善,什麼是第一?端心正念就是第一作善
◇六根是先端正意根;然後再端正眼耳鼻舌身
◇是故遇空閑時,首應端正身心也
◇空閒時會胡思亂想,會受境界干擾:就不得其正,偏了、邪了

  《重重誨勉品》裡面說:「若曹作善,云何第一?」若曹是你們大家,你們大家要想行善,什麼是第一?「當自端心,當自端身,耳目口鼻,皆當自端。」這就是大善,端心正念這就是第一作善。我們先端正心意,然後端正身,包括耳目口鼻,六根,六根是先端正意根,然後再端正眼耳鼻舌身。這個地方講的,「是故遇空閑時,首應端正身心」。空閒的時候會胡思亂想,會受境界干擾,眼被色干擾,耳為音聲干擾,鼻為香干擾,舌被味干擾,身、意沒有一樣不受干擾,干擾就不得其正,我們講偏了、邪了

◈絕欲去憂
◇絕欲者,在此期間絕斷男女間之愛欲
◇去憂,放下世間憂慮
◇絕欲,在被外面境界干擾要能夠覺悟,把這個干擾放下
◇愛欲放下;憂慮放下

  「絕欲者,在此期間絕斷男女間之愛欲。去憂,放下世間憂慮」,這是念老在此地教導我們。絕欲,在被外面境界干擾的時候,要能夠覺悟,要能夠把這個干擾放下,用『絕欲去憂』,愛欲放下,憂慮放下

(中略)

◈慈心與樂
◇絕欲去憂是放下;慈心精進是提起
◇慈心,與眾生樂之心,今此修持是為饒益有情而修也
◇慈是與樂,總是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
◇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先要自己離苦得樂:自己沒有離苦得樂;怎能幫助別人離苦得樂?
◇釋迦牟尼佛做到了,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這是徹底放下:世間人所憂的就是這些
◇與樂:幫助人開悟,開悟就樂了
◇開悟是什麼?生死了了,知道自己一生決定出離六道輪迴:真樂

  所以教我們絕欲去憂,這兩句是放下,下面兩句是提起,提起什麼?慈心精進。慈是與樂,總是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先要自己離苦得樂,自己沒有離苦,怎麼能幫助別人?自己沒有得樂,怎麼能幫助別人得樂?行嗎?行,釋迦牟尼佛做到了。釋迦牟尼佛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這是什麼?徹底放下,世間人所憂的就是這些,他全放下了。與樂怎麼做法?幫助人開悟,開悟就樂了。釋迦牟尼佛說法說那麼多,都是幫助眾生開悟的,開悟就樂了。開悟是什麼?生死了了,知道自己一生決定出離六道輪迴,多麼喜樂,真樂,這不是假樂。

(中略)

◈精進
◇於法無染曰精,念念趣求為進
◇不但世間法,出世間一切法也不染,這叫精

  《輔行》第二卷,這是律宗的戒本,這裡面說,「於法無染曰精,念念趣求為進」。於法無染,念念趣求,不但是於世間法無染,於出世間一切法也不染,這叫精,於法無染;於世出世間法都不求,這是進。

◇練心於法,名之為精。精心務達,目之為進
◇精者,乃精一其心於佛法也
◇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佛法就是這一部經;就是這一法,信、願、持名:決定得生淨土
◇以此精心,唯以達本為務,是名為進
◇我們第一個:到達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
◇在極樂世界,我們的精心:希望到達大徹大悟、見性成佛,在極樂究竟圓滿妙覺果位
◇這是達本,這叫進

  下面說,《華嚴大疏》第八卷裡面說:「練心於法,名之為精。精心務達,目之為進。」精心務達。「蓋謂:精者,乃精一其心於佛法也」。這解釋得更清楚了,就是古德教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這個意思。我們要精一其心於佛法,佛法就是這一部經,就是這一法,信、願、持名,蕅益大師講四個字,決定得生淨土。「以此精心,唯以達本為務」,達是什麼?達是到達。到達什麼?我們第一個,到達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我們的精心希望到達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在西方極樂世界究竟圓滿,妙覺果位,等覺上面。這是達本,這叫進

(中略)

◈這些改不掉,人身都得不到;怎能往生?
◇這些經文要寫在牆壁上,常常看見

  底下第二小段,「斷惡修善」。這個是說馬上要幹的,這些經文要寫在牆壁上,常常看見,不要忘記。

  【不當瞋怒。嫉妒。不得貪餮慳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當孝順。至誠忠信。】

◇不當瞋怒、嫉妒、貪餮、慳惜、中悔、狐疑:這些東西不能放下,修行功夫怎麼會得力?
◇從不當瞋怒至至誠忠信,乃第一句,為人乘之世善
◇修這個,來生會得人身,不會喪失人身
◇這些毛病改不掉,來生人身都得不到,怎麼能往生?
◇修行從哪裡修起?就從這修起

  這都是我們的毛病,幾個人沒有?都有。這些東西不能放下,修行功夫怎麼會得力?所以,修行難就難在這裡。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從不當瞋怒至至誠忠信,乃第一句,為人乘之世善」,世間善法,人世間的。這個乘就是三乘,再加上人、天,叫五乘。三乘是大乘,緣覺是中乘,聲聞是小乘,通常講的三乘,我們要知道。人乘的善行,修這個,來生會得人身,不會喪失人身,是這個意思。換句話說,這些毛病改不掉,來生人身都得不到,怎麼能往生?所以你要問修行從哪裡修起,就從這修起,不應當瞋怒。

◈嫉妒
◇妒忌他人之盛事。又害賢曰嫉
◇別人有超過自己就受不了,嫉妒心就生起來
◇這造業造得深,嫉妒障礙嚴重的都在地獄
◇害賢,都是怕他超過自己:這個心怎麼能往生?不但不能往生,三惡道去了
◈貪餮
◇餮者,貪食也
◈慳惜
◇吝惜財法稱慳。即耽著於財與法,不能施捨利人之心
◇不肯施財,命中沒財;不願為人說法,命中沒智慧
◇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

  「嫉妒妒忌他人之盛事。又害賢曰嫉」。別人有超過自己,多半是名聞利養,有超過自己就受不了,嫉妒心就生起來,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所以這造業造得深,嫉妒障礙嚴重的都在地獄害賢,為什麼?都是怕他超過自己。這個心怎麼能往生不但不能往生,得不到人身,到哪裡去了?三惡道去了。『貪餮』,我們一般講好吃,「貪食也」。『慳惜』,《大乘義章》裡面說,「吝惜財法稱慳」,我們叫小氣。對於財法如果是吝惜的話,財不肯施財,法,不願意為人說法,第一個是命中沒財,第二個是命中沒有智慧。所以,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有財不肯布施,有法也不肯布施,來世是什麼樣的人?沒有智慧又沒有財富。這就錯了。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三三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33



◈中悔
◇信仰不堅,先信後疑,故曰中悔:中悔功德不圓滿
◇沒有中悔的人,他有分寸、有標準、有智慧、有能力,斷惡修善,他得到真快樂
◈狐疑
◇疑念害善根。譬如毒刺
◇對佛法懷疑,學了一段時期,好像沒什麼殊勝、善的報應,不學了,去學神仙;經教學懷疑了,去學密咒
◇一個人學東西,疑真的是最大的障礙
◇儒釋道都是這樣教人: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
◇現在這個時代,真喜歡教這些老師找不到學生;真喜歡學的學生找不到老師:這叫緣不夠

  「中悔」,是後悔,「信仰不堅,先信後疑,故曰中悔」。中悔功德不圓滿。為什麼會中悔?這個地方說得很好,懷疑。先相信,做了,做了之後後悔,是不是上當了?是不是被人騙了?現在這種事情的人太多了,哪一個人在一生當中沒有中悔過?沒有中悔的人,那有智慧,他有分寸,他有標準、有智慧、有能力,斷惡修善,他得到真快樂。懷疑,「狐疑」,動物裡面狐性情多疑,所以講到懷疑就想到狐狸。猶豫不決這叫疑。「疑念害善根。譬如毒刺」,佛經上用這個來做比喻。懷疑把善根斷了,特別是在佛法,如果對佛法懷疑,先學,學了一段時期,好像沒有什麼殊勝的效果、善的報應,就懷疑了,不學了,去學道、去學神仙,很多;經教學懷疑了,再去學密咒,去念咒。所以這一類情形我們也看到很多很多,一個人學東西,疑真的是最大的障礙。中國古人教人,無論世法、佛法,儒釋道都是這樣教人,「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現在這個時代,真喜歡教,這些老師找不到學生;真喜歡學的學生找不到老師,這叫緣,緣不夠

(中略)

◈地獄眾生,天天念著家親眷屬超度
◇不少的眾生,無量劫來都在地獄受罪,沒法子出來,天天念著家親眷屬能替他超度
◇超度雖然不能出來,可以減輕他的痛苦:幾個親朋好友肯替他做?
◇這個年代信仰幾乎崩潰了,幾個人信佛?信因果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
◇堅信根而拔疑刺

  真的有不少人,不少的眾生,無量劫來都在地獄受罪,沒法子出來,沒有緣分出來。他們天天念著家親眷屬能替他超度超度雖然不能出來,可以減輕他的痛苦。幾個親朋好友肯替他做?真難。特別是在這個年代,這個年代信仰幾乎崩潰了,幾個人信佛?幾個人相信因果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所以,佛經上把懷疑比喻作毒刺。「故《萬善同歸集》云:堅信根而拔疑刺。」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三四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34




端正身心」,端身正意也。

《濁世惡苦品》云:「汝等能於此世,端心正意,不為眾惡,甚為大德。」

又《重重誨勉品》曰:「若曹作善,云何第一?當自端心,當自端身,耳目口鼻,皆當自端。」
是故遇空閑時,首應端正身心也。


絕欲」者,在此期間絕斷男女間之愛欲。

去憂」,放下世間憂慮。

慈心」,與眾生樂之心,今此修持是為饒益有情而修也。


精進」者,勇猛於修善斷惡也。

《輔行二》曰:「
於法無染曰
念念趣求曰。」


《華嚴大疏八》曰:「
練心於法,名之為
精心務達,目之為。」

蓋謂:
者,乃精一其心於佛法也。
以此精心,唯以達本為務,是名為

者本源也。明自本心,見自本性,是為達本。《大疏》之義較勝。



癸二、斷惡修善

【不當瞋怒。嫉妒。不得貪餮慳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當孝順。至誠忠信。】

從「不當瞋怒」至「至誠忠信」,乃第一句,為人乘之世善。


嫉妒」,妒忌他人之盛事。
又害賢曰


貪餮」。
」者,貪食也。


慳惜」,

《大乘義章》曰:「
吝惜財法稱。」
即耽著於財與法,不能施捨利人之心。


中悔」,信仰不堅,先信後疑,故曰「中悔」。


狐疑」,狐性多疑,故曰狐疑。
猶豫不決曰

疑念害善根。譬如毒刺。
故《萬善同歸集》云:「堅信根而拔疑刺。」
◎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