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樂世界怎麼去?心要清淨平等|深信切願是條件;清淨平等也是條件|淨土從哪來的?心淨則佛土淨:阿彌陀佛的清淨心變現出來;每個往生的人在淨土裡添一分清淨|所以平常要做到不瞋、不惱、不毒|淨空老法師
◈菩薩隨佛教忍
◇菩薩瞋惱毒心起時,作是思維
◇五毒貪瞋痴慢疑起來的時候,把念頭轉過來
◈萬法因緣生;萬法因緣滅
◇此身從何而生,從何而滅?從我生者,何者是我?從彼生者,何者是彼?法相如是,從何因緣生?
◇我這個身從哪來的,怎麼會到人間來?什麼時候滅?
◇父母又是誰,他為什麼能生我?
◇因緣生三個字重要,整個宇宙都是緣生的:因緣是能生;果報是所生
◇善緣果報肯定是善;惡緣果報肯定是苦:這樣就能棄惡揚善
◇負面東西不要去想、去理會、去說,更不能去做
◇善、正面的,認真學習、培養:前途一片光明,真正的幸福
◇萬法因緣生;萬法因緣滅
第四,「云何名菩薩隨佛教忍。菩薩瞋惱毒心起時」,這常有,瞋恨、惱怒,這個毒就是三毒貪瞋痴,再加兩個,傲慢、懷疑,五毒貪瞋痴慢疑,這些念頭起來的時候,「作是思惟」,把念頭轉過來。「此身從何而生,從何而滅」,想自己,想到我這個身從哪來的,怎麼會到人間來?既然來了,免不了死亡,什麼時候滅?死亡,死亡是個未知數。「從我生者,何者是我?從彼生者,何者是彼?」我生的,我來投胎的,我是誰?如果說父母所生的,父母又是誰,他為什麼能生我?「法相如是」,一切萬法的現象是這個樣子的,「從何因緣生?」因緣生三個字重要,這是佛法說的,佛法認為整個宇宙都是緣生的,因、緣、果、報,因緣是能生,果報是所生。如果明白這個道理,善緣,下面果報肯定是善的;惡緣,下面果報肯定是苦的,這樣就知道能夠棄惡揚善。負面東西我們不要去想,不要去理會,也不要去說,更不能去做;對於善的、正面的,我們認真學習、認真培養,前途一片光明,真正的幸福。所以佛說,萬法因緣生,萬法因緣滅。
◈用觀想,回歸自然、清淨平等覺
◇菩薩作是思惟時,不見所從生;亦不見所緣起;亦不見從我生;亦不見從彼起;亦不見從因緣生。作是思惟,亦不瞋,亦不惱,亦不毒。瞋怒之心即便減少
◇這是用觀想,遇到這些事情,回光返照:別人傷害我,我是誰;傷害我的身,身是假的,剎那生滅、了不可得,他不能傷害的
◇想明白了,煩惱就平息,就回歸自然:自然是清淨平等覺
◇佛教修學最終極的目標就是:清淨平等覺
◇清淨是阿羅漢;平等是菩薩;覺是成佛:一個一個階段向上提升,覺了宇宙人生真相
◈每天修懺悔,懺除業障
◇每天修懺悔,懺除業障:普賢菩薩教給我們的
◇人事境界接觸了,正的、善的不貪戀;不善、惡的不瞋恚:生貪戀、瞋恚,去不了極樂世界
◈深信切願、清淨平等:往生極樂
◇極樂世界怎麼去?用清淨平等心,用深信切願,就能往生
◇深信切願是條件;清淨平等也是條件
◇西方淨土從哪來的?心淨則佛土淨:阿彌陀佛的清淨心變現出來;每一個往生的人也用清淨心,在淨土裡頭添一分清淨,這麼成就的
◇往生極樂對淨土有貢獻:清淨平等覺就是貢獻
◈要不瞋不惱不毒;要常生歡喜心
◇所以我們平常要做到不瞋、不惱、不毒,這很重要;要常生歡喜心
◇賢公做到了:一生沒發過脾氣,對人事物,沒有瞋恚、煩惱、不善的念頭
◇作是思惟,亦不瞋,亦不惱,亦不毒。瞋怒之心即便減少。是名隨佛教忍
「菩薩作是思惟時,不見所從生;亦不見所緣起;亦不見從我生,亦不見從彼起;亦不見從因緣生。作是思惟,亦不瞋,亦不惱,亦不毒。瞋怒之心即便減少」。這是用觀想,在日常生活當中遇到這些事情,回光返照,別人傷害我,我是誰。傷害我的身,身是假的,剎那生滅,了不可得,他不能傷害的。用心去想一想,想明白了,煩惱就平息,就回歸自然,自然是清淨平等覺。佛教的修學最終極的目標就是清淨平等覺,清淨是阿羅漢,平等是菩薩,覺是成佛,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向上提升,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誰覺了?惠能大師覺了,你看五祖的衣缽就傳給他。所以我們常常要每天修懺悔,懺除業障,普賢菩薩教給我們的。懺悔一定是離不開人事,人事的境界我們接觸了,一切都是正的、善的不貪戀,如果貪戀極樂世界去不了;不善的、惡的不生瞋恚,生瞋恚也去不了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怎麼去?心要清淨平等,用清淨平等心,用深信切願,就能往生。深信切願是條件,清淨平等也是條件。西方是淨土,淨土從哪來的?心淨則佛土淨,是阿彌陀佛的清淨心變現出來的,每一個往生的人也用清淨心,在淨土裡頭添一分清淨,這麼成就的。往生極樂世界對淨土有貢獻,不是沒有貢獻,清淨平等覺就是貢獻。所以我們平常要做到什麼?不瞋、不惱、不毒,這很重要,要常生歡喜心。像海賢老和尚,這他做到了,老和尚一生沒有發過脾氣,沒有跟別人紅過臉。所以老和尚真正做到,對人、對事、對物,沒有瞋恚,沒有煩惱,沒有不善的念頭。這個毒是三毒,貪瞋痴。瞋怒之心即便減少,「是名隨佛教忍」,這個教是教化,佛教導我們的。
◈佛教給我們的根本:淨宗行門五科
◇佛教給我們的根本: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夠了,幾乎都包全了
佛教給我們的,根本裡面是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夠了,不用再多了,幾乎都包全了。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三O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230
㈣云何名菩薩隨佛教忍。
菩薩瞋惱毒心起時,作是思維:
『此身從何而生,從何而滅?從我生者,何者是我?從彼生者,何者是彼?法相如是,從何因緣生?』
菩薩作是思維時,
不見所從生;亦不見所緣起;
亦不見從我生,亦不見從彼起;
亦不見從因緣生。
作是思惟,亦不瞋,亦不惱,亦不毒。瞋怒之力,即便減少。是名隨佛教忍。
◎ 積功累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