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8日 星期二

佛是清淨平等覺|每個人心都是清淨平等覺:妄想破壞了|執著是染污不覺;分別是大風大浪:真心德用失掉了|佛法沒別的,幫你恢復真心:用戒定慧|惠能用舂米破柴,修圓滿大定:不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淨空老法師

 


佛是清淨平等覺|每個人心都是清淨平等覺:妄想破壞了|執著是染污不覺;分別是大風大浪:真心德用失掉了|佛法沒別的,幫你恢復真心:用戒定慧|惠能用舂米破柴,修圓滿大定:不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淨空老法師


◈清淨平等心:是真心、佛心
◇清淨心裡沒有雜念、妄想,這就是禪定
◇有雜念、妄想,六道凡夫心
◇清淨心、平等心,是真心、是佛心

  什麼叫禪定?清淨心裡頭沒有雜念、沒有妄想,這就是禪定有雜念、有妄想,六道凡夫心清淨心是真心、是佛心,平等心是佛心

◈佛是清淨平等覺;每個人都是
◇佛是清淨平等覺
◇每個人心都是清淨平等覺;就是你有妄想雜念,把它破壞了,它不起作用
◇執著是染污不覺;分別是大風大浪:真心德用失掉了
◈佛法幫你恢復真心:用戒定慧
◇佛法沒別的,幫你恢復真心:用戒定慧
◇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是戒律
◇因戒得定:你能把這規矩守住,一生不改變,天天幹,久久就得定
◇定是什麼樣子?雜念妄想沒有了,這就得定
◇淺的定是剛剛伏住:讀經、念佛,妄念沒了;不讀經、不念佛又有了,這功夫淺
◇功夫要加深。一千遍不夠兩千遍,兩千遍不夠三千遍
◇讀到:不讀經念佛,心也清淨、也沒雜念妄想
◇得定之後讀經不要放棄,還照以前一樣天天讀,求自見:大徹大悟
◇以前光讀,裡頭的理不懂;突然開悟全明白了
◇不但你學的這部經明白了;你沒有學的東西全明白了:這是真正的教育

  佛是清淨平等覺每個人心都是清淨平等覺就是你有妄想、有雜念,把它破壞了,它不起作用。帶著妄想分別執著,這就叫妄心,執著是染污,染污就不覺了,分別就是波動,大風大浪,起伏不定。所以真心的德用失掉了佛法沒有別的,就是幫助你恢復真心,用什麼方法?戒定慧。教給你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是戒律,你要遵守;教給你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也是戒律因戒得定,你能夠把這個規矩守住,一生都不改變,天天幹,久久就得定定是什麼樣子?妄念沒有了,雜念沒有了,妄想沒有了,這就得定。定有淺深,淺的定是剛剛伏住,心不起妄念。你看,我們讀經、念佛,心裡妄念沒有了,不讀經、不念佛又有了,這功夫淺功夫要加深。一千遍不夠兩千遍,兩千遍不夠三千遍,一定要讀到我不讀心也是清淨的,也沒有雜念,也沒有妄想,不念經也是,這就什麼?這就得定了得定之後好,讀經不要放棄,還照以前一樣天天讀,為什麼?求自見,自見就是大徹大悟以前光讀,讀得很熟,裡頭的理不懂,突然開悟了,全明白了。這就是開悟,開悟全明白了,不但你學的這部經明白了,你沒有學的東西全明白了。這是真正的教育

◈能大師舂米破柴修圓滿大定
◇五祖忍和尚,他知道惠能大師,在碓坊舂米破柴八個月修禪定
◇修不分別執著、不起心動念:他修圓滿的大定

  我們看《壇經》裡面所記載的,五祖忍和尚,他能夠知道惠能大師。惠能在那個時候是個小年輕人,二十四歲,在碓坊裡舂米、破柴八個月,那八個月是什麼?修定,修禪定。用什麼方法?用舂米、破柴,他一天幹到晚,幹得不休息,他是在修禪定。修什麼?修不分別、修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他修的是圓滿的大定

(中略)

◈開悟道路是因戒得定:要守規矩
◇深信因果,讀誦大乘:一定要守規矩;不守規矩不能開悟
◇開悟的道路是因戒得定:因規矩心才定下來;心定下來,不定什麼緣分就開悟了
◈讀經是修定:要的是清淨平等心
◇沒有開悟之前,讀經是修定
◇修定的方法無量無邊:就是要專注
◇學太多那是求知識;不能得定
◇絕不求解意;只讀,為什麼?要清淨心
◇想意思就是妄想雜念:不許可
◇讀一千遍、一萬遍,都不可以想意思:沒有意思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哪來的意思?要的是清淨心、平等心
◇只要把平等心、清淨心找出來就成了,功課就圓滿了

  所以講深信因果,讀誦大乘,一定要守規矩,不守規矩不能開悟開悟的道路是因戒得定因規矩你的心才定下來,心定下來之後,不定什麼緣分就開悟了沒有開悟之前,讀經是修定,別人是盤腿面壁修定,他是用讀經修定。修定的方法太多了,無量無邊,就是要專注。所以不能學太多,學太多那是求知識,不能得定,就是一樣。絕不求解意,這個字什麼意思,這一段什麼意思,不求,只讀,為什麼?要清淨心。如果要想這個意思,就是妄念,就是妄想,就是雜念,不許可。叫你讀一千遍,叫你讀一萬遍,都不可以想意思,沒有意思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哪來的意思?要的是什麼?要的是清淨心、平等心,你只要把平等心、清淨心找出來就成了,這個功課就圓滿了

◈來佛三聖用一句佛號修定
◇來佛三聖用什麼方法修定?用一句佛號;他連經都沒有
◇一句佛號,一門深入,三年肯定得定;再過三年肯定開悟:小悟、大悟,最後是徹悟

  來佛寺的三位大德給我們現身說法,他用什麼方法修定?用一句佛號,他連經都沒有,他不認識字。就這一句佛號,一門深入,三年肯定得定,三年之後再過三年肯定開悟,不定是徹悟,有小悟、有大悟,最後是徹悟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十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20






2025年10月27日 星期一

聞名求生,志願堅決:能不能往生就在這八個字,誰掌握住誰決定往生|念佛功夫差一點沒關係:你決定得生|眾生無邊誓願度|我自己往生極樂;希望多帶一些人過去|帶得愈多,阿彌陀佛看到愈歡喜|淨空老法師

 


聞名求生,志願堅決:能不能往生就在這八個字,誰掌握住誰決定往生|念佛功夫差一點沒關係:你決定得生|眾生無邊誓願度|我自己往生極樂;希望多帶一些人過去|帶得愈多,阿彌陀佛看到愈歡喜|淨空老法師


【四十億菩薩。於無上菩提住不退轉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

◈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
◇大乘得的利益跟小乘不能對比,差距太遠了
◇對諸佛菩薩所說每句話、每個字,應當深信不疑
◇我們為什麼得不到利益?對佛菩薩沒有恭敬心
◇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
◇你沒有一分誠敬心,你聽是白聽了,不能得益
◇他們能得益,聽了真幹:小乘能把煩惱習氣放下,才能得小乘四果利益
◈無上菩提住不退,弘誓功德自莊嚴
◇大乘也一樣:四十億菩薩,於無上菩提住不退轉;再加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
◇弘誓功德尤其不可思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功德

  大乘得的利益跟小乘不能對比,差距太遠了。我們要相信,這是佛說的,不是菩薩說的,我們要仰信,敬仰諸佛菩薩,對諸佛菩薩所說的每一句話、每個字應當深信不疑,這就對了。那我們為什麼得不到?這裡消息都透給我們,我們對於佛菩薩沒有恭敬心。古人所謂「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你沒有一分誠敬心,所以你聽是白聽了,不能得益。他們能得益,聽了真幹,像前面講的小乘,他能把煩惱習氣放下,所以他才能得小乘四果的利益大乘也一樣,『四十億菩薩,於無上菩提住不退轉』,再加『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弘誓功德」尤其不可思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功德

(中略)

◈聞名求生志願堅決:決定往生
◇聞名求生志願堅決,故得不退
◇聞名求生,志願堅決:能不能往生就在這八個字,誰掌握住誰決定往生
◇能不能往生決定在志願堅決;念佛功夫差一點沒關係:你決定得生
◇真的能相信,你會生大歡喜:我這一生得度、這一生就能往生,這還得了:這是志堅願定得不退
◈多帶一些人去極樂
◇誓欲利他,故名弘誓功德以自莊嚴也
◇誓願利他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發這個大心
◇我自己往生極樂;希望多帶一些人過去:帶得愈多,阿彌陀佛看到愈歡喜

  「蓋謂聞名求生志願堅決,故得不退」。這兩句話非常重要,能不能往生確實就在這一句,聞名求生、志願堅決,就這八個字。這八個字如果我們掌握住了,誰掌握住誰決定往生能不能往生決定在志願堅決念佛的功夫差一點沒關係,你決定得生。這一點我們必須牢記,為什麼?你真的能記住,真的能相信,你會生大歡喜。歡喜什麼?我這一生得度,我這一生就能往生,這還得了嗎?這是志堅願定得不退。「誓欲利他,故名弘誓功德以自莊嚴」,誓願利他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發這個大心。不但我自己要有成就,我還要成就別人,我自己往生極樂世界,希望多帶一些人過去。帶得愈多,阿彌陀佛看到愈歡喜。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五O六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506




丙二、大乘得益 分三 丁一、得不退轉

【四十億菩薩。於無上菩提住不退轉。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


右段正指聞法所得之大乘法益。


不退轉」,
所修之功德善根愈增愈進,不更退失轉變也。

又表勤行修習,
如念佛不退、勤行不退等。

又不退轉即梵語之阿鞞跋致。


本經中云「住不退轉」,
下復云「得不退忍」,均據《唐譯》。


至於《魏譯》則只云「得不退轉」。

淨影師疏曰:「
大乘眾生,聞彌陀威德廣度,堅心願求,故得不退
聞此多益,誓欲濟度,名誓自莊。」

蓋謂
聞名求生志願堅決,故得不退
誓欲利他,故名弘誓功德以自莊嚴也。


今經據《唐譯》為「住不退轉」,涵義稍深。
但不妨仍引《淨影疏》
以指其中之初步者。

◎ 聞經獲益第四十八



2025年10月26日 星期日

諸法悉空,名為無相|真相搞清楚;你才會萬緣放下,只把彌陀放心上|萬緣放下,樣樣佛菩薩照顧|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我的心正,思想、言語、行為正,就是佛菩薩|正的標準:十善業是一切善法總綱領|淨空老法師

 


諸法悉空,名為無相|真相搞清楚;你才會萬緣放下,只把彌陀放心上|萬緣放下,樣樣佛菩薩照顧|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我的心正,思想、言語、行為正,就是佛菩薩|正的標準:十善業是一切善法總綱領|淨空老法師


◈萬緣放下,樣樣佛菩薩照顧
◇萬緣放下,樣樣佛菩薩照顧;從來不操一點心
◇我要做,怎樣才能做一點:不想這個
◇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替我鋪路、給我增上緣
◇多自在、多開心!自行化他,都得三寶加持、龍天護法

  萬緣放下,樣樣佛菩薩照顧,從來不操一點心不想到我要做,怎麼樣才能做一點,我不想這個。想什麼?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替我鋪路,阿彌陀佛給我一些增上緣。這個多自在、多開心!自行化他,都得三寶加持,龍天護法

◈說法契理
◇以契理故,所說之法,皆是正法:沒有走偏、走邪,真正的道法
◇佛能以正法授與眾生
◇如是正法,無相無為,無縛無脫,無諸分別,遠離顛倒
◈無相無為,是清淨心、平等心
◇無相是不著相;無為,我所作所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著相
◇不但做以後心地清淨、沒有染著;正在做也是無縛無脫:這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生心有相有為;無住無作無為
◇生心是作,有相有為;無作無為是無住,心裡乾淨什麼都沒有
◈心裡只留阿彌陀佛,遠離顛倒
◇把它搬到淨土宗:我們心裡只留阿彌陀佛
◇我念得慢,阿、彌、陀、佛,散步慢慢走,一步一個字,攝心,心裡沒妄念分別執著,一字一句,踏踏實實,這就是「無相無為,無縛無脫,無諸分別,遠離顛倒」
◇工作時,起心動念也是遠離顛倒,心地清淨平等
◇清淨平等心生智慧,自然就把問題解決,做得很圓滿
◇做完後不放心上;正做也不放心上:這是功夫

  第一個說法契理,「以契理故,所說之法,皆是正法」,沒有走偏,沒有走邪,真正的道法,道是道路,法是方法。《勝鬘寶窟》裡頭說,「能以正法授與眾生」。如是正法,『無相無為,無縛無脫,無諸分別,遠離顛倒』,這四句是經文。「無相無為」,這是清淨心、平等心。無相無為,無相是不著相;無為,為是作為,我所做的,我所作所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著相不但是做了以後心地清淨,沒有染著,正在做的時候也是「無縛無脫」。什麼意思?就是《金剛經》核心的兩句話,六祖從這開悟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心是什麼?生心是作,有相有為;無作無為是無住,心裡乾乾淨淨,什麼都沒有。這個很難,這是禪宗的。我們今天把它搬到淨土宗,那就是我們心裡面只留什麼?阿彌陀佛我念得慢,阿、彌、陀、佛,通常我散步的時候慢慢走,一步一個字,攝心,心裡頭沒有妄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一字一句,踏踏實實,這就是此地講的,「無相無為,無縛無脫,無諸分別,遠離顛倒」。工作的時候,起心動念也是遠離顛倒,心地清淨平等清淨平等心生智慧,自自然然就把問題解決了,做得很圓滿做完之後不放在心上,正做的時候也不放在心上,這是功夫

◈諸法悉空,名為無相
◇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常常把這句記在心上,遇到心裡有貪瞋痴慢、想得到:都是妄想、都是假的
◇昨天過去了,昨天那個宇宙、人生不在了,再也找不回來了;說今天,今天就過去了:剎那不住
◈把整個宇宙當作電視來看
◇我們要把整個宇宙當作電視來看
◇電視的畫面,前念滅後念生,一秒鐘生滅一百次
◇滅掉的相還能回頭嗎?永遠消失了,沒有了

  為什麼?下面講無相,《淨影疏》裡頭說,「諸法悉空,名為無相」,就是《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要常常把這句經文記在心上,遇到心裡有念頭了,起什麼念?最常起的貪瞋痴慢,據為己有,自己想得到都是妄想,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想想昨天,昨天過去了,昨天那個宇宙,昨天那個人生不在了,再也找不回來了。今天呢?說今天,今天就過去了,剎那不住,假的不是真的。我們要把整個宇宙當作什麼?電視來看,你看電視的畫面,前念滅後念生,一秒鐘生滅多少次?一百次,這我們現在電視一百次的生滅。滅掉的相還能回頭嗎?不能了,永遠消失了,沒有了

◈真相搞清楚:萬緣放下;彌陀放心上
◇真相搞清楚,你才會歡歡喜喜萬緣放下、萬事萬物放下;只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
◇徹底放下我們做不到,做不到就不能超越輪迴
◇要超越輪迴還是走阿彌陀佛的路子:念佛求生淨土

  真相搞清楚之後,你才會歡歡喜喜放下,萬緣放下,萬事萬物放下,只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因為這徹底放下我們做不到,做不到就不能超越輪迴,要超越輪迴還是走阿彌陀佛的路子,念佛求生淨土

(中略)

◈原則掌握住:不離自性,真誠老實
◇有一個原則我們掌握住:不離自性
◇自性是:真誠、老實
◇真誠老實人,學佛、學道、學儒:只要他真學,沒有不成就
◇總得要找出幾個人,出類拔萃,來做榜樣:我們看到了,信心踏實了,再不懷疑了
◈不離自性,信願念佛:個個都成就
◇相信有極樂、有彌陀;真肯念阿彌陀佛;希望到極樂去:沒有一個落空的,個個都成就
◇這個利益太大了!同學能把這幾句話記在心上,依教奉行,你就往生極樂,你沒白來,這個利益世出世間找不到,無比殊勝

  有一個原則我們掌握住,就是不離自性自性是什麼?真誠、老實,這是自性,所以真誠、老實人學佛、學道、學儒,只要他真學,沒有不成就。我們對這個要建立信心,我們總得要找出幾個人,出類拔萃,來做榜樣。這個榜樣裡面最重要的,讓我們看到了,信心踏實了,再不懷疑了。只要相信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真正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希望到極樂世界去,沒有一個落空的,個個都成就這個利益就太大了同學們今天到這攝影棚裡面來聽這堂課,能把這幾句話記在心上,依教奉行,你就往生極樂世界,你沒有白來,這個利益世出世間找不到,無比殊勝

(中略)

◈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心正言行正
◇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我的心正,思想、言語、行為正,就是佛菩薩

  我們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我的心正,思想正,言語正,身的行為正,這個人是什麼人?就是佛教裡稱的佛菩薩,中國儒家講的聖人賢人,大聖大賢,人人都可以做到。

◈正的標準:十善業
◇正的標準不要多,十善業就夠了:十善業是一切善法的總綱領
◇你掌握這十個,世出世間所有善法都掌握住了
◇身不殺、不盜、不淫;口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意不貪、不瞋、不痴:牢牢記在心上
◈不相應的放下;相應的提起:真修行
◇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這十個相不相應?相應,你是佛菩薩;不相應,你是凡夫:凡聖差別就在此地
◇常常把不相應的放下,相應的提起,這叫真修行
◇不要拜老師;自己成佛了。你十善業道做到了;老師未必做到:無師自通
◈十善加一句彌陀:彌陀四八大願加持
◇認真修十善業,再加上一句阿彌陀佛,那還得了!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加持你,你會很快就成就

  正的標準不要多,十善業就夠了。十善業是總綱領,一切善法的總綱領你掌握這十個,世出世間所有善法都掌握住了。好記!身不殺、不盜、不淫,口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意不貪、不瞋、不痴,牢牢記在心上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這十個相不相應?相應,你是佛、你是菩薩;不相應,你是凡夫,凡聖差別就在此地常常把不相應的放下,相應的提起,這叫真修行。要不要拜老師?不要,自己成佛了。你要去拜老師,可能老師還不如你,你十善業道做到了,老師未必做到。無師自通,不是假的。認真這樣做法,就修這十善業,再加上一句阿彌陀佛,那還得了!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加持你,你會很快就成就

二O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六O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60




以契理故,所說之法,皆是正法。

正法」者,真正之道法。

《勝鬘寶窟》曰:「佛能以正法授與眾生。」

如是正法,「無相無為,無縛無脫,無諸分別,遠離顛倒」。



無相」者,

淨影曰:「諸法悉空,名為無相。」

◎ 菩薩修持第三十



2025年10月25日 星期六

若菩薩有四相,即非菩薩|著相,超越輪迴沒你的分|著相;信願念佛:決定得生|不住諸相|芥子中空與十方空,性無二無別|無相之福,其福乃大|著相的福,福就限定了|以無所住法,住般若中|淨空老法師

 


若菩薩有四相,即非菩薩|著相,超越輪迴沒你的分|著相;信願念佛:決定得生|不住諸相|芥子中空與十方空,性無二無別|無相之福,其福乃大|著相的福,福就限定了|以無所住法,住般若中|淨空老法師


◈離相念佛
◇真正發大菩提心,念佛求生淨土,沒有一個不往生的
◇著相,情執放不下;念佛念得再好:只有生天的分;不能脫離輪迴
◇叫我們離相
◈想學菩薩不住於相:先學放下看破
◇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菩薩修六波羅蜜不住相布施,他修出世間法;我們也修六波羅蜜,世間法
◇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想學菩薩,怎樣學?先學放下、先學看破
◇看破,了解事實真相;放下,不起心不動念
◇分別執著是更深一層的因果:造因哪有不結果的道理?
◇無論是善是惡都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真正發大菩提心,念佛求生淨土,沒有一個不往生的。如果是著相,情執放不下,念佛念得再好,只有生天的分,不能脫離輪迴,這樁事情不能不知道。叫我們離相,他舉的《金剛經》的例子,「《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舉一個例子,菩薩修六波羅蜜,我們也修,我們比不上菩薩的,就是我們住相,我們有分別心,有執著,所以我們修的,修六波羅蜜是世間法,這個施就是六道輪迴。菩薩不住相布施,他修的是出世間法。所以,「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我們想不想學菩薩?想。怎樣學?先學放下,先學看破。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我「看破、放下」。看破,了解事實真相;放下,不起心不動念就是放下,把起心動念放下。分別執著是更深一層的因果,造因哪有不結果的道理無論是善是惡都不是真的,大乘經裡頭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地方引的《金剛經》好,「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無所住住般若中,修行六度不取相
◇以無所住法,住般若中,熾然修行六波羅蜜,而不取相:菩薩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
◇般若,真實智慧。怎樣才住般若之中?無所住就是住般若中
◇行了善事,放在心上,那就不善了
◇事情做完,不放心上,若無其事,心裡不落印象:這就住般若
◈不住相是真懺悔
◇行善不著行善的相;造惡不著造惡的相:不住
◇做了錯事懺悔,能把這個業障懺掉嗎?不能
◇不住相是真懺悔
◇修懺悔法都錯了,一遍一遍的薰修,造作的錯事永遠不會忘記
◇有智慧的人看破了,知道善惡都是假的:不住相,真心現前;住相,妄心現前
◇不住相是佛菩薩;住相的六道眾生
◇著相出不了六道輪迴;離相,阿羅漢就離、就不執著,出六道輪迴
◇分別沒有了,十法界超越了,入佛的境界

  「靈峯」,蕅益大師,他的《金剛經》註解叫《破空論》,《金剛經破空論》裡面解釋這個,「以無所住法,住般若中,熾然修行六波羅蜜,而不取相」,這就把菩薩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說出來了,說得很清楚。般若,真實智慧。怎樣才住般若之中?無所住這個方法就是住般若中。什麼無所住?我們做好事,這舉的例子布施,我們拿錢財布施給需要的人,幫助他免於飢寒,他沒有吃的、沒有穿的,我們能幫助他,這是好事,行了善事。如果這個善事放在心上,那就不善了;如果這個事情做完之後,不放在心上,若無其事,心裡頭不落印象,這就住般若。菩薩教給我們,行善不著行善的相,造惡不著造惡的相,不住。不要做了錯事後悔,我們講懺悔,懺悔能把這個業障懺掉嗎?不能。怎麼樣才能夠把這個罪業懺除,不住相是真懺悔。同修們要曉得,我們修懺悔法都錯了,一遍一遍的薰修,造作的錯事永遠不會忘記,根深蒂固,這怎麼辦?為什麼是這樣?沒智慧。有智慧的人知道,有智慧的人看破了,知道善惡都是假的。不住相,真心現前住相,妄心現前,不一樣。不住相的是菩薩,佛菩薩;住相的,六道眾生著相出不了六道輪迴;離相,阿羅漢就離了,就不執著了,出六道輪迴。但是他還有分別,他出不了十法界;分別沒有了,十法界超越了,入佛的境界。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懂。

◈稱性而住不住諸相:少施與虛空等
◇以無所住法,住般若中,熾然修行六波羅蜜,而不取相,是故能令少施與虛空等
◇布施不多,得的功德福報跟虛空一樣無量無邊
◇眾生住於相故,妄自計果計因、觀大觀小
◇眾生學菩薩也修布施;但是著相
◇若能稱性而住,不住諸相。譬如芥子中空與十方空,性無二無別
◇做的善事很小;得的福報跟虛空一樣大:沒有著相
◇沒有著相那個心: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身口意三業,做到不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你一天所修的福還得了?果報跟虛空一樣無量無邊!
◈了解實相:自然放下,一塵不染
◇怎麼看破?《金剛經》就是標準,幫助我們看破放下
◇你為什麼放不下?你不了解事實真相
◇了解事實真相,自然放下,身心清淨、一塵不染

  《破空論》裡頭有幾句話,蕅益大師說的,「以無所住法,住般若中,熾然修行六波羅蜜,而不取相,是故能令少施與虛空等」。這是一句比喻,少施,我們布施不多,得的功德、得的福報跟虛空一樣無量無邊,得大福報。這是《般若經》上說的,能令少施與虛空等,等是平等。「而眾生住於相故,妄自計果計因,觀大觀小」。所以眾生學菩薩,也修布施,但是著相。這在講現在修因,將來得果,這個果是大還是小?要「不住諸相。譬如芥子中空與十方空,性無二無別」。芥子,芥菜子,大概跟芝麻差不多大,當中是空的沒東西,芥菜子跟外面虛空是一樣。這個比喻就是說我做的善事很小,得的福報跟虛空一樣大,為什麼?沒有著相沒有著相那個心,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只要你不分別不執著。我們常講四句,不起心不動念,意業;不分別不執著,身業、口業,身口意三業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一天所修的福還得了嗎?果報跟虛空一樣無量無邊!《金剛經》把這些事實真相就是看破。怎麼個看破?《金剛經》就是個標準,它幫助我們看破、幫助我們放下你為什麼放不下?你不了解事實真相了解事實真相,自自然然放下了,身心清淨,一塵不染

◈真的是空,是了不可得
◇以空非內外、彼此、方隅、形相,更無小空異大空:空是一樣的
◇世間所有物質現象都是假的。我們六根接觸的全是假的
◇真的是空,是了不可得
◇物質現象從意識產生;沒有意識,物質現象就沒有了
◇物質現象從心想生;你心裡不想,物質現象沒有
◇念頭也是假的
◇大乘佛經是最高、最圓滿、最究竟的量子力學,圓滿的哲學、科學
◈無相之福,其福乃大
◇著相的福,福就限定了:就那麼大,再沒辦法擴大;時間就那麼長,不能隨意延長
◇沒有分別執著的福,大,太大了!

  這個比喻,譬如芥子中的空與十方虛空是相同的,無二無別,所以性無二無別。「以空非內外、彼此、方隅、形相,更無小空異大空故」。空是一樣的,沒有大小,沒有內外,沒有彼此,這是真相,事實真相,我們很難懂。我們看到量子力學研究的報告,這是科學證明的事實真相,它說什麼?它說這個世間所有的物質現象都是假的。我們六根接觸的,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體覺觸,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真的是空,是了不可得。那這些東西從哪來的?全是從妄想生的。所以他們研究的結論,宇宙之間根本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的存在。物質的現象從哪裡來的?從意識產生的,如果沒有意識,物質現象就沒有了。換句話說,物質現象就像《金剛經》上所說的,從心想生,你心裡不想,物質現象沒有。現在量子力學家研究的主題念頭,念頭到底是什麼,現在研究這個。我相信二、三十年之後,什麼是念頭也搞清楚、搞明白了。念頭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佛法說得清楚!所以二、三十年後,量子力學家肯定,大乘佛教經典是最高的、最圓滿、最究竟的量子力學。我學佛跟方先生是從哲學入門的;二、三十年之後學佛的人很多,從科學入門的。它是圓滿的哲學,它是圓滿的科學。「無相之福,其福乃大」,這兩句話說得好。著相的福,福就限定了,就那麼大,再沒辦法擴大,時間就那麼長,不能隨意延長,因為它有限量。為什麼有限量?著相。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的福,大,太大了

◈若菩薩有四相,即非菩薩
◇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著相;信願念佛:決定得生
◇上引《金剛般若》皆表取相分別之失。故經云「求出輪迴,終不能得」
◇著相,超越輪迴沒你的分
◇著相;信淨土、願往生、肯念佛,決定得生:帶業往生
◇你的福報無量無邊:往生到極樂就兌現了

  「又《金剛經》曰:若心取相,則為著我」,著了我相,著了人相,著了眾生相,著了壽者相。壽者相,用現在的話說,時間的觀念,影響有多久的時間。「又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上引《金剛般若》皆表取相分別之失」。故經云:『求出輪迴,終不能得』。只要你著相,你想超越輪迴沒你的分。但是著相,信淨土,信極樂世界,信阿彌陀佛,願意往生,肯念這句佛號,決定得生。這叫帶業往生,真超越了。希望同學們牢牢記住,你的福報無量無邊,往生到極樂世界就兌現了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四七二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472




著相修福,其福有盡。

如《金剛經》云:「
無所住行於布施。
所謂
不住色布施,
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須菩提:
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何以故?
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靈峯《破空論》釋曰:「
無所住法,住般若中,
熾然修行六波羅蜜,而不取相,
是故能令少施與虛空等。……

而眾生住於相故,妄自計果計因,觀大觀小。


若能稱性而住,不住諸相

譬如
芥子中空
十方空,性無二無別。

以空
非內外、彼此、方隅、形相,
更無
小空異大空故。

無相之福,其福乃大。」


又《金剛經》曰:「
若心取相,
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又云:「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即非菩薩。」


上引《金剛般若》皆表取相分別之失。

故經云「求出輪迴,終不能得」也。

◎ 惑盡見佛第四十一



2025年10月24日 星期五

你們想不想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想見,一心稱念:這是感|一心,沒妄想分別執著,世出世間統統放下,清淨心現前,跟佛就感應道交|極樂世界清淨平等覺:我們跟這相應,這是能感;佛現身是應|淨空老法師

 


你們想不想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想見,一心稱念:這是感|一心,沒妄想分別執著,世出世間統統放下,清淨心現前,跟佛就感應道交|極樂世界清淨平等覺:我們跟這相應,這是能感;佛現身是應|淨空老法師


◈一心清淨是感;佛現身是應
◇你們想不想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想見,一心稱念:這是感
◇一心嚮往稱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會現身
◇一心,沒妄想分別執著,世出世間統統放下,清淨心現前,跟佛就感應道交
◇極樂世界清淨平等覺:我們跟這相應,這是能感;佛現身是應

  佛說法說到這個地方,佛勸大家,你們想不想見極樂世界?想不想見阿彌陀佛?如果想見,一心稱念,這是感一心嚮往稱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會現身,你就能看到。這是什麼道理?理明白了,我們就能接受,就能相信,道理是一心一心,心裡面沒有雜念,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世出世間統統放下了,清淨心現前,跟佛就感應道交了。因為極樂世界清淨平等覺,我們跟這個經題能相應,這是能感,佛菩薩現身是應。看到了,看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掌中放光,光中顯現出一切諸佛的剎土,就是諸佛世界。

(中略)

  【以阿彌陀佛殊勝光明。極清淨故。於此世界所有黑山。雪山。金剛。鐵圍。大小諸山。江河。叢林。天人宮殿。一切境界。無不照見。】

(中略)

◈彌陀光明所以殊勝:極清淨故
◇彌陀光明,光中極尊,故云殊勝。所以殊勝者,蓋因極清淨故
◇我們的心不清淨,有雜念妄想、許多錯誤念頭,像泉水一樣往外湧,從來沒有一滴清淨水流出來:這是無量劫的染污
◇故於此界一切山河境物,例如黑山、雪山、金剛、鐵圍,如是一切無不照見
◇金剛、鐵圍在佛光裡面見到了;我們肉眼、望遠鏡沒發現

  念老的註解我們念一遍,「彌陀光明,光中極尊,故云殊勝。所以殊勝者,蓋因極清淨」。這句話重要。我們的心不清淨,有雜念,有妄想,不知不覺有許許多多錯誤的念頭,像泉水一樣往外湧,從來沒有一滴清淨水流出來。這是無量劫的染污,有善、有惡、有無記,無記說不上善惡,叫無記,這三大類。「故於此界」,娑婆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區,教化地區,這個裡面包括像我們星球這種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例如黑山」,經上又叫「黑嶺」,山名。《西域記》、《慈恩傳》,《西域記》是玄奘大師作的,慈恩是窺基大師,都講到。「雪山」就是「喜馬拉雅山」,這個我們知道,「山頂常年積雪」,所以稱之為雪山。還有「金剛、鐵圍」,金剛、鐵圍在佛光裡面見到了,我們的肉眼沒見到,望遠鏡也沒發現。「如是一切無不照見」,佛光裡頭有。

◈日出暗消,幽冥悉皆開闢明現

  下面這一段是比喻,也有兩段經,前面這個第一段。

  【譬如日出。明照世間。乃至泥犁。】

  『泥犁』就是地獄。

  【谿谷。幽冥之處。悉大開闢。皆同一色。】

◇下以日為喻。日出暗消
◇明照世間:太陽遍照大地;佛光裡面,能看到地獄
◇無論「谿谷」等「幽冥之處」(指深谷極暗之地),及「乃至泥犁」(即地獄),悉皆開闢明現,故云「悉大開闢」

  註解裡頭說,這一段裡頭用太陽做比喻,「日出暗消」,黑暗就沒有了。『明照世間』,太陽遍照大地,地面上它都照到。但在佛光裡面,能夠看到地獄,『幽冥之處』。這底下講,註解下面講的,「幽冥之處,指深谷極暗之地,及乃至泥犁,即地獄,悉皆開闢明現,故云悉大開闢」。

(中略)

◈佛妙智光,唯露真實,皆同一色
◇一色者,表萬法一如也。於佛妙智光中,悉顯清淨本體。差別相泯,唯露真實。是故皆同一色
◇一色,就是見到諸佛法身
◇法身是同一體: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
◇我們的法身、六道眾生的法身,跟佛的法身是一個法身
◈恢復本來是佛:持戒修定、念佛往生
◇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迷失了自性
◇怎麼樣恢復?持戒修定、念佛往生就能恢復
◇淨土法門就顯得特別可貴,要認真修學:理貫通,你就深信不疑;事自然明瞭
◈三年能見佛:你是不是一心專念?
◇賢公三年能見佛;我三年也能見佛,問題就是:你是不是一心專念?

  一色,「表萬法一如」,表法的意思很深。「於佛妙智光中,悉顯清淨本體。差別相泯,唯露真實。是故皆同一色。」同一色,實際上就是見到諸佛的法身。法身是同一體,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包括我們的法身,六道眾生的法身,跟佛的法身是一個法身。所以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點也沒說錯,本來是佛。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迷失了自性。怎麼樣恢復?持戒、修定就能恢復,念佛往生也能恢復,無二無別。所以這個法門就顯得特別可貴,要認真修學,理要貫通,你就深信不疑,事自然明瞭。認真去念,像海賢老和尚,他三年能見佛,我三年也能見佛,問題就是你是不是一心專念,三年必定見佛。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四四六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446




辛二、此界盡照

【以阿彌陀佛殊勝光明。極清淨故。於此世界所有黑山。雪山。金剛。鐵圍。大小諸山。江河。叢林。天人宮殿。一切境界。無不照見。】


彌陀光明,光中極尊
故云「殊勝」。

所以殊勝者,蓋因「極清淨故」。

故於此界一切山河境物,例如
黑山」又名黑嶺,乃山名,見《西域記》及《慈恩傳》;
雪山」梵語 Himalaya 即喜馬拉雅山,山頂常年積雪,故名雪山
金剛」、「鐵圍」皆山名,詳見第十一品註,

如是一切「無不照見」。



庚二、喻 分二 辛一、如日明照

【譬如日出。明照世間。乃至泥犁。谿谷。幽冥之處。悉大開闢。皆同一色。】


下以日為喻。

日出暗消,
無論
谿谷」等「幽冥之處(指深谷極暗之地)
及「乃至泥犁(即地獄)
悉皆開闢明現,故云「悉大開闢」。


且一切諸物「皆同一色」。

一色」者,

準《觀經》說,悉皆金色也。


如《觀經》第七觀云:「
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

光明熾盛,不可具見。
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


又第八觀云:「佛菩薩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

第十五觀云:「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

又如《七佛神咒經一》曰:「其中所有一切萬物,皆作金色。」

又如《法華》放光現瑞時,「照於東方萬八千土,皆如金色。」


進言之,
則「一色」者,表萬法一如也。

於佛妙智光中,悉顯清淨本體。
差別相泯,唯露真實。是故「皆同一色」。

◎ 禮佛現光第三十八



2025年10月23日 星期四

命運操縱在自己手上|什麼人幸福快樂?沒有貪瞋痴的人|凡是感覺天天都在累:不滿足|貪心決定滿足不到的|貪欲雖多,以財色為大|貪欲之心,實根於痴|痴壞事大了:所以人不能不讀書,要讀聖賢書|淨空老法師

 


命運操縱在自己手上|什麼人幸福快樂?沒有貪瞋痴的人|凡是感覺天天都在累:不滿足|貪心決定滿足不到的|貪欲雖多,以財色為大|貪欲之心,實根於痴|痴壞事大了:所以人不能不讀書,要讀聖賢書|淨空老法師


◈什麼人幸福快樂?沒有貪瞋痴的人
◇貪,就這一個字,帶來地球這一百年的災難
◇財色名食不能少的;適可而止,沒有貪心,人的生活就變成真正的幸福快樂
◇什麼人幸福快樂?沒有貪、沒瞋恚、不愚痴的人幸福快樂
◇凡是感覺天天都在累:不能滿足
◇貪心決定滿足不到的
◈貪瞋痴是因;三惡道是果
◇一切法從心想生
◇鬼有嚴重的貪瞋痴;他自己沒覺得:沒覺悟

  這個貪,就這一個字,帶來我們地球上這一百年的災難,二十世紀我們親身經歷過的,回頭細心對著佛法想想這樁過去的事情,就發現了,這個世紀這麼多的災難,根是什麼?就是貪這個字。如果大家在生活當中,財色名食,這不能少的,適可而止,沒有貪心,人的生活就改變了,變成什麼?變成真正的幸福快樂什麼人幸福?沒有貪的人幸福。什麼人最快樂?沒有瞋恚的人最快樂,不愚痴的人幸福快樂,他全得到了。凡是一生感覺到自己天天都在累,不能夠滿足,如何能得滿足?貪心是決定滿足不到的,這你一定要曉得,為什麼?佛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貪招來的是什麼?三惡道裡頭貪瞋痴,貪是鬼道,在我們人道心目當中看鬼,鬼可憐,鬼愚痴,鬼真的有嚴重的貪瞋痴,他自己沒有覺得,沒覺悟

◇貪瞋痴是因;三惡道是果
◇貪瞋痴要不能放下,貪是鬼道;瞋是地獄道;痴是畜生道:你跟這三道結了緣
◇緣結得深;這一生壽命到了,就去了
◇看到貪瞋痴就歡喜,不知不覺就墮三惡道
◈三惡道進去容易;出來可不容易
◇三惡道進去很容易;出來可不容易:三途一墮五千劫

  由此可知,貪瞋痴是因,三惡道是果報貪瞋痴要不能放下,跟三惡道就結了緣。貪是鬼道,瞋是地獄道,痴是畜生道,你跟這三道結了緣。這個緣結得深,這一生壽命到了,這就去了,自自然然跟這三道相應,看到貪瞋痴就歡喜,不知不覺就墮三惡道。佛菩薩心目當中多可憐,三惡道進去很容易,出來可不容易。佛經上這一句話,我們要牢牢記住,一點都不能放鬆,三途一墮,墮進去之後,哪一年哪一月才能夠離開?佛給我們說五千劫,就算是小劫都不得了。

(中略)

◇把這事講清楚講明白:不敢造惡
◈人生在世所需很有限:要知足
◇人生在世,日常所需很有限:每天能吃飽、能穿暖,就要知足
◇有多餘的:看看周邊還不如我的,要幫助他
◈像佛菩薩應化;像個佛弟子
◇佛門弟子奉佛教誡:眾生有苦要幫他解開;眾生有福要隨喜祝福
◇像佛菩薩一樣,應化在世間,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叫菩薩事業
◇我們要幹這個事情,叫真正修菩薩道、學菩薩
◇不能讓眾生因我而生煩惱、造罪業:我不能給他這種增上緣
◇要叫眾生看到我生歡喜心、捨貪瞋痴;看到我溫良恭儉讓
◇把這些德行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
◇佛在這個場合,他是怎麼表演的;我們哪些比不上他、不如他:多在這上著想,認真努力學習
◇像個佛弟子,最起碼的,三皈、五戒、十善:最低標準

  要把這個事情講清楚講明白,牢牢的記住,為什麼?不敢造惡。什麼是惡?貪瞋痴是惡。人生在世,日常所需很有限,每天能吃飽就很好,能夠穿得暖,沒凍著,沒餓著,就要知足。那還有多餘的?多餘的要看看我周邊的人,有多少還不如我的,那我們要幫助他,無條件的幫助他。佛門弟子奉佛教誡,要幫助別人,幫助眾生,眾生有苦要幫助他解開,眾生有福要隨喜,要生歡喜心,祝福他。這就對了。像佛菩薩一樣,佛菩薩應化在世間,他來幹什麼的?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叫菩薩的事業我們要幹這個事情,那叫真正是修菩薩道,學菩薩,是正確的。不能讓眾生因我而生煩惱,不能讓眾生因我而造罪業,我不能給他這種增上緣。我要叫眾生看到我生歡喜心,看到我捨貪瞋痴看到我像聖賢人所說的,溫良恭儉讓,看到溫和,看到善良,看到恭敬,看到節儉,看到忍讓。這就對了。這樣我們這一天沒空過。如果不能把這些德行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特別是與大眾相處的時候,心裡想到佛在我們這個場合,他是怎麼表演的,我們哪些比不上他,哪些不如他,多在這上著想,認真努力學習像個佛弟子,佛弟子最起碼的,三皈、五戒、十善,這最低標準

◈貪著財色:就不是佛菩薩
◇多求無厭足為貪;貪心牢固曰著
◇著是迷了:有機會就起現行;沒機會製造機會
◇看到心能警覺,好:怎麼煩惱起來了,貪瞋痴慢疑現前
◈邪念生貪著,貪著生煩惱
◇貪瞋痴慢疑叫邪念
◇有邪念當然生煩惱:沒得到;得到了還不夠
◈貪欲雖多,以財色為大
◇財色者,「財」指錢財貨物。「色」者色情,指男女間之情欲
◇或貪財,或貪皮肉
◇皆由貪著下,出三毒之過。貪著榮華,貪現在樂造惡
◇不肯施惠者,不肯以財物施人也
◇幫助人開智慧:人有智慧就不會做壞事

  「貪著財色」就不是佛菩薩,就錯了。多求無厭足,這叫貪。貪心牢固,叫著著是什麼?著迷了。有機會它就起現行,沒有機會製造機會。這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看到的。看到心能警覺,好,怎麼煩惱起來了,貪瞋痴慢疑現前,怎麼煩惱起來了?自己問自己。《寶積經》云:邪念生貪著。什麼叫邪念?貪瞋痴慢疑這五個字叫邪念有邪念當然生煩惱。煩惱是什麼?沒得到,得到了還不夠,太少了,這煩惱起來了。「財色」,財,「錢財貨物」。色,色情,「男女間之情欲」。「《嘉祥疏》曰:或貪財,或貪皮肉。又云:皆由貪著下,出三毒之過。貪著榮華,貪現在樂造惡不肯施惠者」,不肯以財物幫助別人。施是講財,惠是講智慧,幫助人開智慧,人有智慧就不會做壞事

◇貪欲雖多,以財色為大
◇不能施惠,慳吝之相也
◈生財有大道:先要曉得財從哪來的
◇人都想發財升官,佛能不能幫助我們得到?當然能
◇生財有大道:先要曉得財從哪裡來的
◇我命中沒財、沒地位、壽命短;老師慈悲,教我把這三樣補出來
◇過去生中沒修;所以命裡缺乏
◇擁有幾百億財富的,是他過去十世、百世修得的
◈享受幾十年;受難五千劫
◇要是沒有智慧,有大財富,造不善業,害多少人;轉眼就成空
◇貪官想升官,他得要有緣,行賄賂要有收賄賂的人;地位高升了,貪得更多,一本萬利
◇這一生造作的重罪;來生到三惡道去,那個麻煩就大了:三途一墮五千劫
◇你享受時間很短,幾十年而已;你受苦難很長,五千劫在三惡道:這帳怎麼算法?

  「《會疏》云:貪欲雖多,以財色為大,故偏舉。不能施惠,慳吝之相也。」學佛,人都想發財,都想升官,佛能不能幫助我們得到?當然能。為什麼?要不然就不能叫佛。佛萬德萬能,哪有一樣不能?怎麼樣發財?生財有大道,那先要曉得財從哪裡來的。我初學佛的時候,親近章嘉大師,他老人家常常提出這樁事情提醒我。為什麼?我命中沒有財,命中也沒有官位,沒有財,沒有地位,而且壽命還很短,只有四十五歲。老師真慈悲,教我如何把這三樣東西補出來。你為什麼會有這個命?是過去生中沒修,所以命裡面缺乏了。由此可知,今天在世間發大財的,擁有幾億、幾十億、幾百億財富的,是他過去生中修得的。有很多,這大財主,多少世,十世、百世你才能積累這麼多。如果你要是沒有智慧,你有這些大的財富,你造不善業,害多少人,轉眼就成空了。那個太可惜了!這些事情都在我們眼前。命裡頭沒有財富、官位的人,想盡方法要得到。縱然他有這個緣,譬如說貪官想升官,他得要有緣,他沒有緣誰理他?他行賄賂要有收賄賂的人幫助他,這樣他地位高升了,高升貪得更多,一本萬利這一生造作的重罪,來生到三惡道去,那個麻煩就大了。前面我們學的,三途一墮五千劫,後悔來不及了,你享受的時間很短,人間幾十年而已,你受的苦難很長,五千劫在三惡道,這帳怎麼算法

◈戒律很重要!
◇老師走了,想想老師究竟教了我些什麼?馬上就現前:戒律很重要!
◇能持戒,佛的教誨全得到了;不能持戒,雖學全丟掉了

  老師為什麼常常提?我跟老師是一個星期見一次面,常提,怕我忘掉。老師常提常提,老師走了想一想,老師究竟教了我些什麼?那馬上就現前。這才知道重要。提得最多的,真的叫我永遠不能忘記的一句話,戒律很重要!這句話什麼時候說的?我離開的時候,老師一定送我到門口,就說這句話,戒律很重要。能持戒,佛的教誨全得到了,不能持戒,雖學全丟掉了,丟失了

(中略)

◈命運操縱在自己手上
◇求佛沒錯,佛會給你講清楚講明白;你覺悟了,就不再貪著財色
◇財色名利,人之所好:命裡沒有,就安於沒有
◇雖然出家,出家教學還是要用錢,沒有錢不能辦事
◇一定要學的:歡喜財物施人

  所以命運操縱在自己手上求佛沒錯,佛會把這個事情傳給你,給你講清楚講明白,你覺悟了,覺悟了你就不再貪著財色。你知道財色名利人之所好,我也有好,我知道命裡沒有,命裡沒有就安於沒有。老師告訴我,雖然出家,出家教學還是要用錢,沒有錢不能辦事。我們今天辦個漢學院要錢,就有很多熱心的善心人,大家奉獻一點就夠了,人多了。所以一定要學的,歡喜財物施人,不是不肯以財物施人,歡喜以財物施人。

◈捨不得布施:不是真正富貴人
◇不能施惠,慳吝之相也
◇捨不得布施的,這個人不是真正富貴人:他的地位財富快要失去了
◈財為五家共有
◇財為五家共有:火災、水災、官府、盜賊、敗家子
◇兒孫長大,你會攢積;他會用:攢積得很辛苦;他用得很舒暢

  《會疏》云:貪欲雖多,以財色為大,故偏舉。不能施惠,慳吝之相也捨不得布施的,就知道這個人不是真正富貴人,他的地位快要失去了,他的財富也快要(我們一般講他)保守不住,他的財富命中沒有,現在手上有的這個不牢靠,很容易就失掉了。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財為五家共有,遇到火災會燒掉,遇到水災會漂掉,水火無情,還有盜賊,敗家子,最後一個是敗家子,到兒孫長大的時候,你會攢積,他會用,攢積得很辛苦,他用得很舒暢,不久就把你用光了。這些都在面前,都要看清楚看明白,然後讀佛經,佛講得一點都不錯,句句話都是實在話。

◈各欲自快,無復曲直
◇各欲自快,無復曲直,只求自利快心,不問是非曲直也
◈貪欲之心,實根於癡
◇癡欲所迫,貪欲之心,實根於癡,故曰癡欲
◈痴壞事大了:所以要讀聖賢書
◇痴壞事大了:所以人不能不讀書,讀書要讀聖賢書
◇留傳幾千年,多少人讀過,證明它是真理
◇凡是能傳幾百幾千年的,一定是好東西:現在人說好說不好,是一時,沒經過歷史考驗;經過歷史考驗,那是真的
◇《易經》,至少三千年;如果從伏羲,到現在是五千年
◇有錯誤能傳這麼多年?一直到現在,還被人研究學習,用在生活當中
◈讀書智慧開:能辨別善惡、思無邪
◇讀書智慧開了,你能夠辨別是非善惡,不會迷在物欲裡,你知道欲望這東西害人,不是好事
◇好事古人應該提倡;為什麼節制它?
◇孔夫子定下一個標準:思無邪
◇文藝表演,不能叫人看到接觸到了,會有邪思:貪心、貪著的念頭起來

  這個下面幾句念老取得好,『各欲自快,無復曲直』,「只求自利快心」,一時享受,「不問是非曲直」,這是什麼?『痴欲所迫』,痴,愚痴,沒智慧,「貪欲之心,實根於痴,故曰痴欲」。痴壞事大了所以人不能不讀書。讀書要讀聖賢書,古聖先賢留下來的,留了幾百年,留傳幾千年,千百年的歷史多少人讀過,證明一樁什麼?證明它是真理,它是真好,它才能傳到後世。如果說不好,沒有人印,沒有人留傳,早就丟掉了。凡是能夠傳幾百年幾千年的,一定是好東西。現在人說好說不好,這是現前一時,沒有經過歷史的考驗經過歷史的考驗,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中國留下來的典籍,遠的像《易經》,至少三千年如果要從伏羲氏畫八卦開始的話,伏羲到我們現在是五千年。這個書還能有錯誤嗎?有錯誤怎麼能傳這麼多年?一直到現在,還被一些人研究學習,把它用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所以讀書開智慧,智慧開了,你能夠辨別是非善惡,你不會迷在物欲裡頭,你知道這些欲望,這東西害人,不是好事好事古人應該要提倡,為什麼要節制它?尤其孔夫子定下一個標準,叫思無邪。我們今天講文藝表演,一定要記住,不能叫人看到了,聽到了,接觸到了,就會有邪思。什麼邪思?貪心,貪著的念頭起來。不能讓他有這個不好的念頭生起,這個可以,要有這種情形,不准表演,不准搬上舞台。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四二七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427




皆由貪著財色」。
多求無厭足為
貪心牢固曰

《寶積經》云:「
邪念生貪著
貪著生煩惱。」


財色」者,
」指錢財貨物。
」者色情,指男女間之情欲。

《嘉祥疏》曰:「
或貪
或貪皮肉。」

又云:「
皆由貪著』下,出三毒之過。
貪著榮華,
現在樂造惡。」



不肯施惠」者,不肯以財物施人也。

《會疏》云:「
貪欲雖多,以財色為大,故偏舉。
不能施惠,慳吝之相也。」



各欲自快,無復曲直」,只求自利快心,不問是非曲直也。



癡欲所迫」,貪欲之心,實根於癡,故曰癡欲

《遺教經》云:「若有智慧,則無貪著。」

◎ 重重誨勉第三十六



2025年10月22日 星期三

生到極樂世界善根福德要多|不懷疑、肯念佛就多|最善的念頭,念阿彌陀佛|最不善的念頭,念貪瞋痴慢:那是三惡道|統統放下;早生淨土:早享福、早成就|何必在這受罪?跟這些人過不去?|淨空老法師

 


生到極樂世界善根福德要多|不懷疑、肯念佛就多|最善的念頭,念阿彌陀佛|最不善的念頭,念貪瞋痴慢:那是三惡道|統統放下;早生淨土:早享福、早成就|何必在這受罪?跟這些人過不去?|淨空老法師


◈何必在這受罪?統統放下早生淨土
◇極樂世界太好了!你不到那去;在這世界留了幹什麼?
◇在這受苦受難,事事都不能稱心如意:何必在這裡受罪?跟這些人過不去?
◇統統放下;早生淨土:早享福、早成就
◈相信:就是福報、就是善根
◇佛怎麼可能說假話?哪有打妄語、害眾生的佛?
◇相信:這就是福報、就是善根
◇半信半疑:善根福報薄,未必能往生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生到極樂世界善根福德要多:不懷疑、肯念佛就多
◇最善的念頭,念阿彌陀佛
◇最不善的念頭,念貪瞋痴慢:那是三惡道
◇貪圖這個世間財色名利、七情五欲:把你抓得緊緊的,你脫離不了六道輪迴,生生世世苦不堪言
◇極樂惡道、六道十法界名稱聽不到:極樂世界沒有
◇極樂凡聖同居土只有天道跟人道,待遇是阿惟越致,法身菩薩的待遇:到哪裡去找?
◇自己要牢牢記住;時時刻刻說給別人聽,勸人,也加深自己的意念:決定不能夠放棄

  極樂世界太好了你不到那個地方去,你在這個世界留了幹什麼?在這受苦受難,事事都不能稱心、都不能如意,何必在這裡受罪?何必跟這些人過不去統統放下,早生淨土,早享福,早成就。這不是妄想,不是謊言,千真萬確的事實。佛怎麼可能說假話?哪有打妄語的佛?哪有害眾生的佛?我們要相信,這就是福報,這就是善根半信半疑,善根福報薄,未必能往生往生的人善根福報要多,小本《彌陀經》上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生到極樂世界善根福德要多;不懷疑就多,肯念佛的人多。一切念頭當中,念阿彌陀佛這個念頭是第一念。千萬、千千萬萬、無量無邊的念頭,最善的念頭,念阿彌陀佛最不善的念頭是念貪瞋痴慢,那是什麼?那是三惡道,那個念頭不好。貪圖這個世間財色名利、七情五欲,貪這個東西,這個東西不好,這個東西把你抓得緊緊的,你脫離不了六道輪迴,生生世世苦不堪言。極樂世界,小本說,極樂世界惡道的名稱都沒有,六道輪迴這個名稱聽不到,十法界這個名稱也聽不到,為什麼?極樂世界沒有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只有天道跟人道,而天道跟人道的待遇,生到它那邊天道、人道的待遇,待遇是阿惟越致,這個可不能忘掉。阿惟越致是法身菩薩,也就是說,你生到極樂世界是人天身分,你的享受是法身菩薩的待遇,到哪裡去找?我們自己要牢牢記住,時時刻刻說給別人聽,勸人,也加深自己的意念,決定不能夠放棄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八三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283




2025年10月21日 星期二

理即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理上平等;事上不平等|必須有修德,慢慢向上提升|空能現萬法;所現萬法剎那不住:自心現量,不斷之無|曉得相是假的:剎那生滅|放下便是:放下虛幻;就用真心|淨空老法師

 


理即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理上平等;事上不平等|必須有修德,慢慢向上提升|空能現萬法;所現萬法剎那不住:自心現量,不斷之無|曉得相是假的:剎那生滅|放下便是:放下虛幻;就用真心|淨空老法師


◈淨土修成功:一生把問題解決了
◇淨土修成功了,在這一生當中把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用真心是佛;用妄心最高相似即佛
◇這個問題阿羅漢、辟支佛解決不了;真正解決的是十法界的佛,相似即佛
◇他不是真佛:他還是用阿賴耶
◇大乘的標準:用真心的是佛;用妄心最高是相似即佛

  淨土修成功了,在這一生當中把這個問題就解決了這個問題阿羅漢解決不了,辟支佛也解決不了,一定是四聖法界最上面的兩層,佛、菩薩。真正解決的是佛,十法界的佛,天台大師六即佛裡頭稱他為相似即佛他不是真佛,為什麼?他還是用阿賴耶大乘的標準,用真心的是佛用妄心的,最高的就是相似即佛

◈理即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
◇眾生迷了產生障礙:你有跟如來一樣的智慧德能相好,統統不能現前;你現在所過的是六道生死輪迴的日子
理上是平等;事上不平等
◈要有修德才能向上提升:要真修
◇必須要有修德,才能把我們慢慢向上提升,要真修
◇修是:修正錯誤的思想、見解、言論、行為
◇自己完全不知道,都以為自己想的做的是正確的:佛出世為我們詳細說明;我們慢慢覺悟了

  六即佛裡頭理即佛,從理上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是真的,沒話說的。但是眾生迷了,這個迷產生障礙,你自性的性德不能現前,你有跟如來一樣的智慧德能相好,統統不能現前,你現在所過的是六道生死輪迴的日子理上是平等的,事實上不平等,六道凡夫。所以必須要有修德,才能把我們慢慢的向上提升,要真修修是修正,修正什麼?修正錯誤,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錯誤的言論、錯誤的行為。錯得太離譜了,我們自己完全不知道,都以為自己想的是正確的,做的是正確的。如果不是佛出世,佛為我們把這個詳細說明,講解透徹,我們慢慢覺悟了,回過頭來看看自己,真錯了,不是假錯。

◈戒定慧:修正身意言
◇從錯誤回過頭來,叫修行
◇修正錯誤的思想、言論、行為
◇戒定慧:戒修正身;定修正意;教修正言
◇戒定慧三個字都不可思議,其廣沒邊、其深沒底:它稱性,完全是性德
◈佛經沒意思;你學習它就現無量意思
◇佛法妙就妙在此地
◇佛說的經教沒有意思,佛一生沒說過一句話,誰要說佛講經說法這叫謗佛
◇佛為什麼能出世?佛沒有出世:是你有感;佛自然有應
◇你有問;佛自然有答。我們行為做得不對;佛自然現一個持戒的相幫助我們糾正: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佛經字字句句沒有意思;你去學習,它就現無量意思,跟性德完全相應

  從錯誤回過頭來,這叫修行修正錯誤的思想、言論、行為。戒定慧三學就是這三樁事情,戒修正我們身的行為,定修正我們意的行為,教修正我們言論的行為。這三個字都不可思議,三個字其廣沒有邊際,其深沒有底,因為它稱性,完全是性德佛法的妙就妙在此地。所以佛說的這個經教沒有意思,佛一生沒說過一句話,誰要說佛講經說法這叫謗佛,這釋迦牟尼佛自己說的,這是真話不是假話。佛為什麼能出世?佛沒有出世,是你有感,他自然有應。你有問,他自然有答;我們行為做得不對,他自然現一個持戒的相,來幫助我們糾正。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所以佛經字字句句沒有意思,你要去學習,那它就現無量的意思,跟性德完全相應

◈空能現萬法;所現萬法剎那不住
◇性德不起作用時什麼也沒有,所以真心常常用「空」形容
◇真空不空,真空是講的心
◇為什麼不空?它能現萬法
◇沒有緣它不生、不現:那就是空
◇空不能說它無;現不能說它有
◇它能現萬法;所現的萬法剎那不住、相似相續
◇自心現量,不斷之無
◇不斷;不說它相續:前相跟後相,念念都不相同;完全相同才能說相續

  性德在不起作用的時候什麼也沒有,所以真心常常用「空」這個字來形容它真空不空,真空是講的心、心性,為什麼不空?它能現,能現萬法。能大師末後一句話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它能生、它能現;沒有緣它不生、它不現,那就是空空不能說它無,現不能說它有它能現萬法,所現的萬法剎那不住,相似相續。《楞伽經》裡面所說的,「自心現量,不斷之無」,不斷是相續相。為什麼不說它相續?因為它前面那個相跟後面相不是完全相同的,完全相同才能說相續,不相同,念念都不相同

◈一個念頭存在的時間多久?
◇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二千一百兆分之一秒
◇就在我們眼前;我們完全不覺,迷在其中
◈曉得相是假的:剎那生滅
◇要是明瞭了,你就開悟了:不執著它了,你曉得相是假的,相是剎那生滅
◇一秒鐘二千一百兆次,這是諸法實相:無論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心理現象;物質幻相,色聲香味觸法,六塵
◇六根、六塵、六識,統統都是在這個高頻率波動之中所產生的
◇妙有非有;妙有,無中生有:那個無是自性

  一個念頭存在的時間多久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二千一百兆分之一秒,也就是一秒鐘,它生滅的次數是二千一百兆。就在我們眼前,從早到晚一分一秒都沒離開,我們完全不覺,完全不知道,迷在其中要是明瞭了怎麼樣?明瞭你就開悟了。為什麼?你不執著它了,你曉得相是假的,相是剎那生滅。這個剎那是一秒鐘二千一百兆次,這是諸法實相無論是念頭(起心動念)、是分別、是執著,這是心理的現象,外面是物質的幻相,色聲香味觸法,這個六塵六根、六塵、六識,統統都是在這個高頻率波動之中所產生的,所以妙有非有;妙有,無中生有,那個無是自性

◈放下便是:放下虛幻;就用真心
◇真正認識真相,心清淨了:放下了
◇放下便是:只要你肯放下
◇放下虛幻;就用的是真心
◇放下妄心;真心就現前
◈真的永恆不變;假的剎那在變
◇真心不生不滅,像屏幕,永遠沒有失掉;妄心是畫面,阿賴耶所變的相,剎那生滅
◇電視,一秒鐘一百個生滅;現實環境,一秒鐘二千一百兆次生滅
◇常作如是觀,能開悟:能接觸的六根;所接觸的六塵,沒有一樣是真的
◇真的不生不滅:自性不生不滅;跟幻相揉合在一起
◇看電視,真妄都現前:屏幕是真的;色相是假的
◇假的不礙真的;真的也不妨礙假的:同時起作用
◇真的永恆不變;假的剎那剎那在變:決定沒辦法掌握住的
◇從這裡體現性德真正玄妙不可思議

  真正認識真相,心清淨了,為什麼?放下了。所以古大德教我們放下就是,放下便是,只要你肯放下,放下之後,放下虛幻就用的是真心。真心在哪裡?放下妄心,真心就現前真心不生不滅,真心永遠沒有失掉,我們電視屏幕一樣,永遠沒有失掉。妄心是屏幕上的畫面,阿賴耶所變的,所變的相剎那生滅。我們現在看的電視,這是最先進的,數碼,一秒鐘生滅多少次?一百次,我們每天看電視,一秒鐘一百個生滅。那我們現實的環境,一秒鐘多少個生滅?是二千一百兆次的生滅。這真相,常作如是觀,這人也能開悟。六根在六塵境界上,看的假的,聽的假的,聞到的、接觸到的全是假的;能接觸,我們的根身,所接觸外面的六塵,沒有一樣是真的真的不生不滅,自性是真的,自性不生不滅跟我們現在的幻相揉合在一起。就像我們電視屏幕一打開,我們在看電視,真妄都現前,屏幕是真的,色相是假的,假的不礙真的,真的也不妨礙假的,同時起作用真的永恆不變,假的剎那剎那在變,決定沒有辦法掌握住的從這裡慢慢我們體現性德,真正是玄妙不可思議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0九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09



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

寂定明察|寂定者,實際之理體|真心的體叫實際|存心、用心都要與實際相應:叫寂定|寂是寂滅;定是如如不動,自性本定|真心本無動搖|妄心剎那生滅: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淨空老法師

 


寂定明察|寂定者,實際之理體|真心的體叫實際|存心、用心都要與實際相應:叫寂定|寂是寂滅;定是如如不動,自性本定|真心本無動搖|妄心剎那生滅: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淨空老法師


◈寂定者,實際之理體
◇寂定明察
◇寂定者,實際之理體
◇實際就是真如、自性、真心;真心的體叫實際
◈存心用心要與實際相應:寂定
◇我們存心、用心都要與實際相應,叫「寂定」
◇寂是寂滅;定是如如不動,自性本定
◈真心本無動搖;妄心剎那生滅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妄心是動的;真心不動
◇真心本無動搖;妄心剎那剎那搖晃,前念滅後念生,生滅頻率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

  『寂定明察』,「寂定者,實際之理體」。實際是什麼?實際就是真如,就是自性,就是真心真心的體叫實際我們存心、用心都要與實際相應,這在佛法裡名詞叫「寂定」。寂是寂滅,定是如如不動,自性本定。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告訴我們,「何期自性,本無動搖」。心有沒有動?沒動。搖晃是動的樣子,妄心是動的,真心不動,真心本無動搖。妄心剎那剎那在搖晃不定,前念滅後念生,生滅的頻率很高,我們完全不能覺察。到近代的科學才發現,但是它沒有講出,具體沒有說出來,只是說非常高的速度,高到無法想像。

  在佛經上是有明文記載,彌勒菩薩說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

(中略)

◈明察者,智慧之照用
◇寂定者,實際之理體。明察者,智慧之照用
◇菩薩能夠明察念頭,微細念頭波動現象他看到、聽到了,六根作用他證得圓滿
◇我們不行:聲音小的聽不見;波動快的看不見
◇明察:自性般若智慧起作用
◈以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
◇以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這是菩薩境界
◇菩薩是一心為宗
◇起作用,照萬法:整個宇宙,沒有空間、距離;沒有時間、先後,徹照

  寂定就是自性的樣子,明察,「智慧之照用」,明是明瞭,察就是觀察,觀察入微。菩薩能夠明察念頭,微細念頭波動現象,他怎麼?他看到了、他聽到了,六根的作用他證得圓滿我們不行,我們完全有障礙,聲音小的聽不見,波動快的看不見,波動慢的能看見,波動快的看不見。聽聲音也是的,鼓能聽得見,鐘能聽得見,你敲個碟子就聽不見了。所以明察,自性般若智慧起作用。《宗鏡錄》裡頭說,「舉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講得好。永明延壽大師說的這兩句話,如果我們能做到,這是菩薩境界。菩薩是一心為宗,起作用,照萬法,整個宇宙,沒有空間,沒有距離;沒有時間,沒有先後,徹照

◈寂定如鏡之體;明察如鏡之用
◇寂定如鏡之體;明察如鏡之用:了了分明,秋毫不爽,故曰明察
◈寂才能常照;妄念多,照就沒了
◇寂定明察,就是寂而常照
◇記住:寂才能常照;心上妄念多了,照就沒有了,就迷了
◇寂就是定:定愈深,照得愈廣、愈清楚

  「寂定如鏡之體。明察如鏡之用了了分明,秋毫不爽,故曰明察。」寂定明察,就是大乘教裡頭常說的,寂而常照。記住寂才能常照,心上妄念多了,照就沒有了,就迷了。所以寂就是定定愈深照得愈廣,愈深愈清楚

二O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七五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74




寂定明察」。
寂定」者,實際之理體。
明察」者,智慧之照用。

《宗鏡錄》曰:「
以一心為宗,
照萬法如鏡。」

寂定如鏡之體。
明察如鏡之用。
了了分明,秋毫不爽,故曰明察

寂定明察」者,寂而常照也。

◎ 真實功德第三十一



2025年10月19日 星期日

神通是定功:定能發生神通|他打坐,什麼都知道;沒放在心上|外面六塵境界,不能干涉他的禪定|練功夫,練證無所得|放下名聞利養、貪瞋痴慢、得失|有得就有失;無得就沒失:圓滿的真心|淨空老法師

 


神通是定功:定能發生神通|他打坐,什麼都知道;沒放在心上|外面六塵境界,不能干涉他的禪定|練功夫,練證無所得|放下名聞利養、貪瞋痴慢、得失|有得就有失;無得就沒失:圓滿的真心|淨空老法師


◈六道輪迴是見思煩惱所現果報
◇阿羅漢證漏盡通,見思煩惱斷乾淨,六道輪迴不見了
◇六道輪迴是見思煩惱所現的果報,都不是真的
◇你在哪個階層;你的智慧、神通現前

  四果阿羅漢證漏盡通,見思煩惱斷乾淨,六道輪迴不見了六道輪迴是見思煩惱所現的果報,都不是真的。所以佛法告訴你,你在哪個階層,你的智慧、神通現前

◈神通是定功:定能發生神通
◇有定的人他有通;有通的人他有定
◇他打坐,什麼都知道;沒放在心上
◇我們知道了起心動念;他知道了不起心動念
◇外面六塵境界,不能干涉他的禪定
◈受干擾:必須選擇修學環境
◇初學的人受干擾,所以必須選擇修學環境
◇真正得定、得三摩地,外面境界不干擾了,行,可以出來教化眾生
◇如果再跟都市眾生接觸,被染污自己沒警覺,一年比一年嚴重,功夫完全喪失,貪瞋痴慢疑又出來,煩惱習氣統統現前:這個路錯了
◇釋迦牟尼佛做榜樣做了一輩子:初學時也是住山洞茅蓬;大徹大悟之後,樹下一宿、日中一食
◇一絲毫染污都沒有:知道無所得
◈我們要練功夫,練證無所得
◇生活當中放下名聞利養、貪瞋痴慢、得失
◇無所得哪裡會有失,有得就有失;無得就沒有失:沒有失是圓滿的真心

  神通是定功,定能發生神通,只要有定的人他就有通,有通的人他有定他在那裡打坐,在那裡面壁,什麼都知道。知道怎麼樣?沒放在心上,不起心不動念。不像我們,我們知道了起心動念,他知道了不起心不動念,換句話說,外面六塵境界,不能干涉他的禪定,它不妨礙。初學的人受干擾,所以初學的人必須選擇修學的環境,沒有好的環境會造成染污,障礙你成就,要找深山,人跡不到的地方,去住山洞,住小茅蓬。真正得定,得三摩地,外面境界不干擾了,行,可以出來教化眾生。但是沒有這種功夫,如果再跟都市眾生接觸,被染污了,那個染污自己要沒有警覺,一天比一天嚴重,一年比一年嚴重,到後來功夫完全喪失掉,那個貪瞋痴慢疑又出來了,煩惱習氣統統現前,這個路錯了所以釋迦牟尼佛教給我們,他自己做榜樣做了一輩子,樹下一宿,日中一食,初學的時候也是住山洞,住茅蓬,大徹大悟之後,樹下一宿,非常簡單,一絲毫染污都沒有。知道無所得我們要練功夫,練證無所得,這要在生活當中,放下名聞利養,放下貪瞋痴慢,連得失都放下無所得哪裡會有失,有得就有失,無得就沒有失,沒有失是圓滿的真心

二O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六七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67



2025年10月18日 星期六

為什麼有人能悟;有人不能悟?|能悟的人有緣|緣怎麼培養?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即相離相|不當真才能見真相;當真就見不到|屏幕是真,沒相,不生不滅;相是假的,剎那生滅:生滅跟不生滅一體|淨空老法師

 


為什麼有人能悟;有人不能悟?|能悟的人有緣|緣怎麼培養?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即相離相|不當真才能見真相;當真就見不到|屏幕是真,沒相,不生不滅;相是假的,剎那生滅:生滅跟不生滅一體|淨空老法師


◈極樂國土,常如一法,不為增多
◇彼土大士,重返穢土,救度群生,其數亦無量
◇極樂的人出去度生,沒看到人減少;十方世界來往生,沒看到人口增多:不增不減
◇極樂世界非常微妙:有緣它就現;沒有緣它不現,隱現自在
◇隱不是沒有;現也不是真有:可別當真,當真就錯了
◈不當真才能見到真相;當真就見不到
◇不當真才能見到真相;當真就見不到:你起心動念了
◇起心動念是妄心;不起心不動念是真心
◇真心跟妄心是一個心,一個覺;一個迷,覺了叫真;迷了叫妄:迷悟不二
◈一真沒對立;兩個就對立
◇唯有一真,沒有對立;有兩個,就對立了
◇有陰有陽、有善有惡、有凡有聖都對立了:對立是假的
◈能悟的緣怎麼培養?即相離相
◇悟入:能不能入是在自己;不在佛
◇佛只是來逗機、引導你;你自己要聰明,順著佛的引導契入真實,豁然大悟
◇為什麼有人能悟;有人不能悟?
◇能悟的人有緣;不能悟的人沒有緣
◇緣怎麼培養?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怎麼離相?即相離相
◈心保持清淨平等;不執二邊
◇看電視怎麼離相?知道這相是假的
◇屏幕是真的,裡頭沒有相,不生不滅;相是假的,剎那生滅:生滅跟不生滅一體
◇畫面就是屏幕;屏幕就是畫面:二邊都不執著,就是明白人,就覺悟了
◇執著一邊錯了;執著二邊也錯了
◇不執著有;不執著空:空有二邊不執著,就有機會契入
◇心要保持清淨、保持平等

  「又彼土大士,重返穢土,救度群生,其數亦無量」。極樂世界的人出去度眾生,也沒有看到這個地方人減少;十方世界來往生,沒有看到人口增多,它的人口很奇怪,不增不減。實在說,這個世界是沒有辦法形容的,非常微妙。我們用經上的話,「或隱或現」,隱是不見了,現是它又現前了。有緣它就現,沒有緣它不現,隱現自在隱不是沒有,現也不是真有,可別當真,當真就錯了不當真才能夠見到真相當真就見不到,為什麼?你起心動念了起心動念是妄心,不起心不動念是真心。真心跟妄心是一個心,一個覺,一個迷,覺了叫真,迷了叫妄。迷悟不二,這就不可思議了。所以說唯有一真,沒有對立。有兩個就對立了有陰有陽就對立,有善有惡就對立,有凡有聖都對立了。對立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個要知道。我們從佛這些比喻當中、說法當中去體會,去悟。所謂悟入,能不能入是在自己,不在佛佛只是來逗機、來引導你,你自己要聰明,引導,順著他的引導契入真實,豁然大悟為什麼有人能悟、有人不能悟能悟的人有緣,不能悟的人沒有緣,緣是什麼?緣是機緣。但是這個是可以培養的,怎麼培養?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怎麼離相?即相離相,就像我們在看電視,看電視怎麼離相?知道這相是假的。相怎麼出來的?屏幕生出來的,屏幕沒有了,相就沒有了。屏幕是真的,裡頭沒有相,不生不滅;相是假的,剎那生滅。生滅跟不生滅是一體,不是二體。所以你一定要曉得,畫面就是屏幕,屏幕就是畫面。二邊都不執著,就是明白人,就覺悟了執著一邊,錯了,執著二邊也錯了。一邊也不執著,不執著有,不執著空,空有二邊不執著,這就有機會契入。所以心要保持什麼?保持清淨、保持平等

◈一念沒有了就開悟
◇佛門最高、最殊勝的:禪
◇我剛才所說的就是禪,禪就是一心、一念
◇一念沒有了就開悟;還有這一念,還開不了悟:這一念也要放下
◈禪有真有假;教沒辦法作假
◇所以禪宗不立文字
◇禪有真有假;教沒辦法作假:有經本,有憑有據
◇禪隨你怎麼說法:但是一定要有那種根性的人;沒那個根性,你說這些他完全不懂
◇五祖說的禪機,惠能懂;神秀不懂:神秀通教;禪沒契入
◇所以衣缽傳給惠能
◈沒有傲慢嫉妒障礙,恭敬讚歎
◇神秀真正承認能大師比他高明,對能大師恭敬讚歎:這是一代大德,沒有傲慢、毀謗,讚歎
◇神秀讚歎惠能,勸武則天禮請能大師到京師
◇武則天下詔書,六祖不出山
◇神秀也不是凡人,沒有嫉妒障礙,真正能讚歎

  佛門最高的、最殊勝的,大家都曉得,。禪是什麼?我剛才所說的就是禪,禪就是一心,禪就是一念一念沒有了就開悟,還有這一念,還開不了悟。這一念也要放下,就大徹大悟,就明心見性。所以禪宗不立文字,也能唬人,禪有真的有假的,你要曉得。不像教,教沒辦法作假,它有經本,有憑有據沒有,什麼都沒有,隨你怎麼說法。但是一定要有那種根性的人,如果沒有那個根性,你說這些沒用處,他完全不懂。在《壇經》裡面我們看到,五祖說的禪機,惠能他懂,連神秀都不懂。神秀跟他幾十年,很長的時間,神秀通教,禪沒契入。所以衣缽傳給惠能,大眾非常驚訝!五祖怎麼會傳給他?是不是老糊塗了?只有誰心裡明白?神秀心裡明白。神秀真正承認能大師比他高明,他比不上,對能大師很恭敬讚歎。這是一代大德,沒有傲慢心,沒有毀謗,讚歎。那個時候皇上是武則天,神秀讚歎惠能,勸武則天禮請能大師到京師,就是到首都,跟武則天見面。武則天下詔書,六祖不出山。這個可以看出神秀也不是凡人,沒有嫉妒障礙,真正能讚歎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五二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52




蓋極樂國土,「常如一法,不為增多」。

佛云「一法」,義理甚深,眾生難明,
故佛以大海為喻,以明其義。

大海喻極樂,
諸水喻十方往生之士。

諸水入海,大海不增。以喻十方往生,極樂之眾亦不增也。
又彼土大士,重返穢土,救度群生,其數亦無量,但極樂聖眾,亦無減少。
故云「常如一法」,「寧有增減」。

於一法中,無有增減之義。

◎ 願力宏深第二十九



2025年10月17日 星期五

沒有做到無相:你沒智慧|開悟,這些相統統放下|念佛人念到萬緣放下,心裡只有阿彌陀佛|有相是妄心;無相是真心|求生淨土,永得解脫|不求生淨土;永遠搞六道輪迴:你無法避免無間地獄|淨空老法師

 


沒有做到無相:你沒智慧|開悟,這些相統統放下|念佛人念到萬緣放下,心裡只有阿彌陀佛|有相是妄心;無相是真心|求生淨土,永得解脫|不求生淨土;永遠搞六道輪迴:你無法避免無間地獄|淨空老法師


◈求生淨土,永得解脫
◇求生淨土,永得解脫:這兩句話重要
◇不求生淨土;永遠搞六道輪迴:你無法避免無間地獄
◈眾德之本: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眾德之本者,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求生淨土,永得解脫」,這兩句話重要不求生淨土,那永遠搞六道輪迴。在六道輪迴當中,你就無法避免無間地獄。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非常可怕。眾德之本者,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中略)

◈無相:五根五塵真的是沒有
◇無相,五根五塵真的是沒有;是我們看錯了,像空中花、水中月
◇把這些東西都看破、都放下,叫無相
◈知道假的;就放不下:還是有相
◇看破,知道是假的,就是放不下:你還是有相;你沒做到無相
◇沒做到無相:你沒智慧
◇開悟,這些相統統放下

  那麼無相,沒有這個東西,五根五塵真的是沒有,是我們看錯了,像空中花、水中月。空花,害過眼病的人有這個經驗,空中沒東西,看到有東西,眼看花了;水中沒有月亮,水中月亮是月亮的影子。都是告訴我們,確確實實沒有。水中月好懂,知道水裡沒有月亮,但這個空中花就難了。把這些東西都看破,都放下,叫無相看破,知道是假的,就是放不下,你還是有相,你沒有做到無相沒有做到無相,換句話說,你沒有智慧,你還是迷惑,沒有開悟。開悟,相,這些相統統放下,是開悟。

◈萬緣放下,心裡只有阿彌陀佛
◇念佛人念到萬緣放下,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都放下了:功夫成片
◇真正死心塌地念佛的人,一般三年可以達到這個境界

  念佛人念到萬緣放下,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都放下了,這種功夫叫成片真正死心塌地念佛的人,一般三年可以達到這個境界

(中略)

◈真肯去放不下:假的
◇這麼多人能成就:他去了;我也能去
◇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只要你真肯去
◇真肯放下,就真肯去;真肯去放不下,還是假的
◈有菩提心;念佛不多也能往生
◇障礙不在外面,於任何人都不相干:關鍵在自己有沒有菩提心
◇有菩提心;念佛念得不多,十念一念也能往生:淨土法門殊勝,不可思議

  我們看到這麼多人能成就,心裡頭要嚮往,他去了,我也能去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只要你真肯去真肯放下,就真肯去。真肯去放不下,還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個要知道。障礙不在外面,於任何人都不相干,關鍵在自己有沒有菩提心有菩提心,念佛念得不多,十念一念也能往生。這個法門殊勝,不可思議

◈涅槃名為無相:徹底放下叫涅槃
◇真正涅槃,阿羅漢以上,菩薩、佛陀:他是真的無相;凡夫做不到
◇賢公做到了:要向他學習
◈賢公能往生:他統統放下了
◇賢公能往生;我為什麼不能往生?他統統放下了,我還沒有放下;我要統統放下了跟他一樣

  下面念老又舉《涅槃經》說:「涅槃名為無相。」徹底放下叫涅槃。佛門裡大德往生了,都叫涅槃。真正涅槃,阿羅漢以上,阿羅漢、菩薩、佛陀,他是真的無相,凡夫做不到。我們相信海賢老和尚做到了,記住,要向他學習。念佛人,佛堂裡面供養有阿彌陀佛,西方三聖,最好旁邊再供養一尊海賢老和尚。海賢老和尚留給我們這張照片,最後的遺像,手上捧著《僧讚僧》這本書,我們這邊有一張掛在這裡。這個像做得很好,常常看到他,他是我的好榜樣,他能往生,我為什麼不能往生?他統統放下了,我還沒有放下,我要統統放下了跟他一樣

◈往生極樂這樁事決定不能疏忽
◇世間什麼事情都可以疏忽;這樁事情決定不能疏忽
◇往生到極樂,你證得大圓滿,真正隨心所欲、得大自在。真正離究竟苦、得究竟樂
◈遇到淨土又肯發心:就是極樂的人
◇去不成的:沒遇到淨土;沒發心
◇遇到淨土法門,又肯發心,你就是極樂世界的人:那邊已經註冊了,就等待你上學

  這個話要緊,重要,世間什麼樣的事情都可以疏忽,這樁事情決定不能疏忽。往生到極樂世界,可以說你證得大圓滿,真正是隨心所欲,得大自在。真正離一切苦,離究竟苦,得究竟樂,究竟是圓滿的意思。去不成的,是沒有遇到這個法門,沒有發心遇到這個法門,又肯發心,你就是極樂世界的人那邊已經註冊了,就等待你上學

◈涅槃寂滅:就是無相
◇無相就是涅槃,涅槃就是無相
◇寂滅者,即無相義
◈無諸相的境界是真心
◇但心自證不從他得,故無諸相
◇無諸相的境界是真心
◇有相是妄心,著相了;無相是真心
◈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
◇學佛要用真心;不能用妄心
◇起心動念,妄想雜念,妄心;真相不知道
◇放下妄心,真心就現前;只要有一個念頭在,真心就不能現前
◇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
◇上上根人聽到這個話,他一下就放下:不再玩這個把戲
◇這個把戲害得我們無量劫來在六道裡頭搞輪迴,多苦!
◇今天才遇到妙法,才知道事實真相:知道了,馬上回頭,就對了

  所以無相就是涅槃,涅槃就是無相。下面,《演密鈔》裡面說,「寂滅者,即無相義」,古大德給我們作的註解,「但心自證不從他得,故無諸相」。無諸相的境界是真心有相是妄心,著相了,著相是妄心,無相是真心。佛陀、祖師大德常常教我們,學佛要用真心,不能用妄心。妄心我們知道,起心動念,妄想雜念,妄心,真相不知道。什麼叫真心?放下妄心,真心就現前。只要有一個妄心、一個念頭在,真心就不能現前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上上根人聽到這個話,他一下就放下,上上根人,一萬個人裡頭難得有一個。不再玩這個把戲這個把戲害得我們無量劫來,生生世世在六道裡頭搞輪迴,多苦今天才遇到妙法,才知道事實真相,知道了,馬上回頭,就對了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四七三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473




壬二、答解脫因

【若以無相智慧。植眾德本。身心清淨。遠離分別。求生淨剎。趣佛菩提。當生佛剎。永得解脫。】


段末謂「若以無相智慧,植眾德本」,求生淨土,永得解脫。


眾德者,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也。
又《涅槃經》曰:「涅槃名為無相。」


又《演密鈔》曰:「
寂滅者,即無相義。
但心自證不從他得,故」。

◎ 惑盡見佛第四十一



2025年10月16日 星期四

狂歡跟痛苦是一不是二|狂歡是壞苦|魔軍無量無邊:覺了,知道它假的,不放心上,就不受干擾|接觸;如如不動:這修行|六根在六塵上不起心動念;清楚明瞭:自性般若照見五蘊皆空|淨空老法師

 


狂歡跟痛苦是一不是二|狂歡是壞苦|魔軍無量無邊:覺了,知道它假的,不放心上,就不受干擾|接觸;如如不動:這修行|六根在六塵上不起心動念;清楚明瞭:自性般若照見五蘊皆空|淨空老法師


◈摧伏一切魔軍:不受內外干擾
◇內是妄念;外面是誘惑:這都是魔軍
◈逛街:跟一切魔軍交戰
◇到街上逛逛:那是跟一切魔軍交戰
◇你受不受誘惑?你有沒有動心?動心就打敗仗了;如果還想據為己有,那你這敗仗敗得很慘:你被它征服了
◈接觸;如如不動:這修行
◇修行人怎樣?逛市場不為所動
◇看見、聽見、接觸到的;如如不動:這修行
◇電視裡所表演的,你起心動念:你打敗仗了
◇能在電視看到這東西壽命短到:一張畫面百分之一秒,你怎麼掌握到?
◇二十四分之一秒:我們看到光一閃;光裡頭什麼也沒看見
◇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秒鐘是二千二百四十兆,張張不一樣
◇藉著科學技術,我們雖有概念;它就在眼前,沒看見、沒聽見、接觸沒感覺

  第一個,『摧伏一切魔軍』,這句話是從比喻上說的,這個意思是不受內外干擾內是妄念,外面是誘惑,這都是魔軍。特別是現代這個時代,你們到街上去逛逛,那是什麼?那是跟一切魔軍交戰,你受不受誘惑?你聽到、看到,有沒有動心?動心就打敗仗了。如果還想擁有,據為己有,那你這敗仗就敗得很慘,你被它征服了修行人怎樣?逛市場不為所動,無論看見的、聽見的、接觸到的,如如不動,這修行。看電視也一樣,如果被電視裡面所表演的,你起心動念,錯了,你打敗仗了。你如果真正能在電視面前,看到,這個東西壽命短,短到什麼程度?這一張畫面展出的時間,百分之一秒。太快了,我們掌握不到,百分之一秒,你怎麼掌握到?如果我們用一張畫面,用一個畫面,在百分之一秒這樣的頻率裡頭讓我們看,我們可不可能感覺到,光一閃?恐怕都感覺不到,是有光閃,沒見到。怎麼沒見到?它太快了。我們用幻燈片,這是從前電影用的膠捲,老的電影一秒鐘二十四張,就說它這一個畫面,在銀幕上顯示的時間是二十四分之一秒,我們用一張,把前後統統塗黑掉,讓它在二十四分之一秒,讓我們看看是什麼樣子?我們看到光一閃。那個光裡頭有什麼?什麼也沒看見,只是看光閃了一下,這是二十四分之一秒。百分之一秒,恐怕那個閃光都沒看見。何況彌勒菩薩告訴我們,它的頻率比這個高太多,一秒鐘多少張的這個畫面,張張都不一樣的,一秒鐘是二千二百四十兆。像這個底片,在一秒當中就過去了,每一張停留在屏幕的時間是二千二百四十兆分之一秒,完全看不到,聲音聽不到,沒有感覺。這些東西沒有今天科學的工具我們很難體會,概念都沒有。這麼多科學工具在面前,藉著科學技術,我們有一個概念。雖有概念,這個概念看不清,沒看見,它就在眼前,沒看見、沒聽見,甚至於我們接觸手摸的時候沒感覺。

◈魔軍無量無邊:不放心上就不受干擾
◇魔軍無量無邊:迷了,放心上,就受它干擾;覺了,知道它假的,不放心上,就不受干擾
◈狂歡跟痛苦是一不是二
◇放在心上就受干擾:不合心意的,給你帶來痛苦;符合你心意的,帶來是狂歡
◇狂歡跟痛苦是一不是二
◇狂歡是壞苦:它在你面前,你很喜歡;它沒有了,你就苦了
◈不受六塵誘惑:自性般若照見五蘊皆空
◇知道它是假的:現、不現,隨緣,決定不放在心上就對了
◇那你就不受一切魔軍干擾,不受外面六塵誘惑
◇把五欲六塵統統放下:不但六塵不能干擾我;六根在六塵上不起心動念;清楚明瞭:自性般若照見五蘊皆空

  這些全都是魔軍,魔軍無量無邊。我們迷了,就受它干擾;覺了,知道它假的,不放在心上。不放在心上就不受干擾,放在心上就受干擾不合自己心意的,煩惱給你痛苦,帶來痛苦符合你心意的,帶來是狂歡狂歡跟痛苦是一不是二。為什麼?狂歡是壞苦,它在你面前,你很喜歡,它沒有了,你就苦了,你再也享受不到了。所以要知道,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現、不現,隨緣,決定不放在心上就對了,那你就不受一切魔軍干擾,不受外面六塵的誘惑把五欲六塵統統放下不但六塵不能干擾我,六根在六塵上不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清清楚楚、明明瞭瞭,那是自性般若照見,照見五蘊皆空,不是假的。

二O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七七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77



2025年10月15日 星期三

人為什麼得不到快樂?|心理、身體上負擔很重;都是沒必要的:全是假的|他放不下|孔顏之樂:這個樂是真樂,聖賢、佛菩薩之樂;於什麼都不相干|傳道:我真正得到快樂;你要,我傳給你|淨空老法師

 


人為什麼得不到快樂?|心理、身體上負擔很重;都是沒必要的:全是假的|他放不下|孔顏之樂:這個樂是真樂,聖賢、佛菩薩之樂;於什麼都不相干|傳道:我真正得到快樂;你要,我傳給你|淨空老法師


◈全心全意修行、教學
◇放下,徹底放下;全心全意修行、教學
◈修行:把所悟所知變成實際行為
◇修行是把所悟所知變成實際行為,真正得受用,為一切大眾做榜樣,看到佛,歡喜

  放下,徹底放下,全心全意修行、教學修行是把自己所悟所知變成實際行為,真正得到受用,為一切大眾做榜樣,你看到佛,歡喜

◈孔顏之樂,樂什麼?
◇孔顏之樂,樂什麼?孔子給我們說明白了,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這個樂是真樂,這個樂是聖賢、佛菩薩之樂
◇這是我們應該要學的;於地位、財富、榮譽,於什麼都不相干;就是快樂
◇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所以我才把萬緣放下,一心在佛法裡:果然沒錯

  孔顏之樂,過去讀書人非常羨慕的,他樂什麼?孔子給我們說明白了,一句話,在《論語》頭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悅是快樂,這個樂是真樂,這個樂是聖賢之樂、佛菩薩之樂這是我們應該要學的,於地位不相干,於財富不相干,於榮譽不相干,於什麼都不相干,就是快樂。我學佛,得力於老師一句話,我聽懂了,我相信了,他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跟夫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法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所以我才把萬緣放下,一心在佛法裡,果然沒錯

◈傳道:我真正得到快樂;我傳給你
◇學佛,為什麼?接受佛菩薩教誨,把它發揚光大
◇發揚光大:就是把學佛這種樂表演出來給人看,然後再傳給有緣人
◇傳道:我真正得到快樂;你要,我傳給你
◇讀經,依教奉行,快樂無比!
◈人為什麼得不到快樂?
◇人為什麼得不到快樂?負擔太重了
◇心理上、身體上的負擔很重;都是沒有必要的:全是假的,他放不下
◇幾時我們懂得,把它放下,就快樂了
◇要做到;不做到,這個快樂你沒辦法享受

  學佛,為什麼?為接受佛菩薩的教誨,把它發揚光大發揚光大是什麼意思?就是把學佛這種樂表演出來給人看,然後再傳給有緣人,不能讓它失傳,這就是傳道我真正得到快樂,你要不要?你要,我傳給你、教給你。讀經,依教奉行,快樂無比人為什麼得不到快樂?他的負擔太重了心理上的負擔、身體上的負擔很重,都是沒有必要的,全是假的,他放不下,放下就樂了。幾時我們懂得,懂得之後把它放下,就快樂了,真快樂!要做到,不做到,這個快樂你沒有辦法享受

二O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七六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76




信願持名,太簡單;反而惹人懷疑:成佛哪有這麼容易|實際上不簡單:你真相信了嗎?|你不相信:你沒有真正去做|真相信會認真努力去做:對世間法沒欲望了;對往生極樂親近彌陀有欲望|淨空老法師

 


信願持名,太簡單;反而惹人懷疑:成佛哪有這麼容易|實際上不簡單:你真相信了嗎?|你不相信:你沒有真正去做|真相信會認真努力去做:對世間法沒欲望了;對往生極樂親近彌陀有欲望|淨空老法師


◈言和行專;倉卒不諦亡功

  末後這一段警告我們,如果不能夠安定徐為,「倉卒不諦亡功」,那就犯這個錯誤了。

  【作事倉卒。敗悔在後。為之不諦。亡其功夫。】

◇言色當和,身行當專。動作瞻視,安定徐為:教我們修善
◇作事倉卒,敗悔在後。為之不諦,亡其功夫:教我們離過
◇倉卒者,匆促也,慌忙也。諦者,審慎
◇作事慌忙,則必將失敗與後悔。所行不慎,則亡其功夫
◇面面都顧到,小心謹慎事情才能圓滿成功
◇小不忍則亂大謀,不要以為事情小可以馬虎:小小事你都注意;大的自然都顧到了

  這四句是我們這品經裡頭的總結,應該跟前面四句,八句總結,前面教我們修善,這個地方教我們要離過。「倉卒者,匆促也,慌忙也。諦者,審慎」,也就是我們通常講的謹慎小心。「作事慌忙,則必將失敗與後悔。所行不慎」,慎是慎重,你所做的不夠慎重,就很難做成,要面面都顧到,小心謹慎事情才能做圓滿,才能做成功小不忍則亂大謀,不要以為事情小可以馬虎一點,小小事你都注意,大的自然都顧到了,對人對事對物都應當要遵守。

◈信願持名不簡單:你真信了嗎?
◇學佛,最簡單、最有效果的,無非是信願持名
◇太簡單;反而惹人懷疑:成佛哪有這麼容易
◇實際上不簡單:你真相信了嗎?
◇你不相信:你沒有真正去做
◇真相信會認真努力去做:對世間法沒欲望了;對往生極樂親近彌陀有欲望
◈有沒有天天望著跟彌陀見面?
◇見不到阿彌陀佛;畫個、雕個像供在家裡,仰慕、羨慕他,天天望著什麼時候見面:我們念佛有沒有這種心情?
◇沒有,而把世間家親眷屬常常念著、看看照片
◇細心觀察我們錯在什麼地方,有錯就要改,改過就能成功

  學佛,最簡單的、最容易的、最有效果的,無非是信願持名。是很簡單,是很容易,太簡單、太容易了,反而惹得人懷疑,成佛哪有這麼容易。而實際上這幾個字不簡單,你真相信了嗎你不相信。怎麼說你不相信?你沒有真正去做,要真相信他會認真努力去做。他在上面產生欲望,對世間法沒有欲望了,對往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他有欲望見不到阿彌陀佛,畫一個像,雕一個像,供養在家裡天天看它,那什麼意思?仰慕他、羨慕他、愛他,意思在這裡,天天在望著什麼時候跟他見面。我們念佛有沒有這種心情沒有,而把世間家親眷屬、親朋好友,還常常念著的人,看看照片,現在工藝發達,也有塑像的。這個道理不難明瞭,細心觀察我們自己有沒有做錯,錯在什麼地方,有錯就要改,改過就能成功,理事都要搞清楚,都要搞明白。

◈看破放下;格物致知
◇佛法講看破放下;儒家講格物致知
◇物就是欲望;佛法講得細,色聲香味觸
◇儒跟佛都教我們放下:一個世法;一個出世法
◇儒跟佛沒見過面;教人扎根上完全相同

  儒家跟佛法沒有兩樣,佛法講看破放下,儒家講格物致知物就是我們講的欲,欲望,儒家用物做代表。我們這邊佛法講得多講得細,色聲香味觸,五欲。儒跟佛都教我們放下,一個是世法,一個是出世法。最早說這個話的時候,儒跟佛沒有見過面,沒有碰過頭,教人居然在扎根上完全相同,這不能不佩服。他們沒見過面,沒有資訊往來,完全不知道,所說的話真理。千百年之後我們碰到了,世出世間的典籍我們看到了,不能不佩服,不能不仰慕,我們要學。

◈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亂之道也
◇今天這個地球是亂世,亂到史無前例
◇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亂之道也
◇今天人不但不信因果,還不信道德、倫理
◇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沒有了;都是欺騙、利用
◇大家都在造這個因,積非成是,都認為是正常的:這怎麼得了!
◈萬緣放下,一心念佛求生淨土
◇真正搞明白了,萬緣放下,一心念佛求生淨土
◇工作要做,不做怎麼生活?工作做完,一切放下;佛號提起來了
◇否則的話,最後你會失敗、你會後悔

  特別是今天這個地球是亂世,亂到什麼程度?史無前例,過去歷史上沒有這種記載,大亂。除了這些大聖大賢,沒有人能想到。周安士講的,「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亂之道也」。今天人不但不信因果,還不信道德、不信倫理父子有親,我們見到過沒有?沒見到。夫婦有別,現在沒有了,連兄弟長幼,長是哥哥,幼是弟弟,長幼有序也沒有了,朋友有信也沒有了,都是欺騙,都是利用,這是什麼世界?大家都在造這個因,積非成是,都認為這是正常的,這怎麼得了!我們怎麼辦?我們如果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萬緣放下,一心念佛求生淨土,這就對了。工作是要做,不做怎麼生活?事情還是要做,做好之後別放在心上,佛教我們的,工作做完了,一切放下,佛號提起來了,這就對了。否則的話,就像此地經裡面講的,最後你會失敗,你會後悔,這些都是我們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經歷的。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四三二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432




癸三、言和行專

【言色當和。身行當專。動作瞻視。安定徐為。】

(中略)

壬三、倉卒不諦亡功

【作事倉卒。敗悔在後。為之不諦。亡其功夫。】


倉卒」者,匆促也,慌忙也。

」者,審慎也。

作事慌忙,則必將失與後
所行不慎,則「亡其功夫」。

◎ 重重誨勉第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