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念是真的;有念是虛妄|有念就有範圍|含容空有|自性就在當下,無有一法不是自性:找,找不到;不找,全在你面前|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諸佛菩薩能辦世間第一等大事:救一切苦難眾生|就學這個|淨空老法師
◈彌陀就念四十八願:全體法身
◇極樂依正,只是彌陀法身之流現也,故四十八願全顯法身
◇四十八願就是全體法身
◇念力的能量不可思議
◇阿彌陀佛念什麼?就這四十八樁事情,全是性德,自性裡本來具足的,就是全顯法身
◇四十八願就是無量光壽;無量光壽就是四十八願
◈極樂依正,只是彌陀法身之流現
◇極樂依正,只是彌陀法身之流現:圓滿的流現是極樂世界
◇諸佛如來的報土,雖然是法身流現,還稍微欠缺一點,不圓滿:一切眾生所造的業習障礙了法身
◈自作自受,沒有理由:假的
◇一切眾生也是法身流現來的
◇自作自受:怎麼自作的?沒有理由。為什麼沒有理由?假的
◈能現自性等於零;所現幻相不可得
◇真的等於零。能現的自性等於零,零點能量點,就是法身
◇所現一切現象,幻相:當體即空、當相即空,了不可得
◈修行在哪修?六根接觸六塵之處
◇起作用就講修行,在哪裡修?
◇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之處,就用這個功夫
◇見色聞聲嗅香嘗味,不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圓滿菩提
這是四十八願就是全體法身,這一句好!現在量子力學裡面說,念力的能量不可思議,阿彌陀佛念什麼?就這四十八樁事情,這四十八樁事情全是性德,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就是全顯法身。所以,四十八願就是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壽就是四十八願。「蓋極樂依正,只是彌陀法身之流現」,圓滿的流現是極樂世界。由此可知,諸佛如來的報土,像華藏世界,釋迦牟尼佛是不是法身流現?是的。雖然是法身流現,還稍微欠缺一點,不圓滿,為什麼不圓滿?一切眾生所造的業習障礙了法身。這一切眾生從哪裡來的?也是法身流現來的,這就是中國一句老話,自作自受,一點也沒錯。怎麼自作的?沒有理由。為什麼沒有理由?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是什麼?真的等於零。能現的自性等於零,今天科學裡講零點能量點,這個名詞很好,這就是法身。所現的一切現象,幻相,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或者說當相即空,了不可得,都行。這是大乘教必須要知道的。起作用那就講修行,在哪裡修?就在生活裡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之處,就用這個功夫,見色聞聲、嗅香嘗味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成功了,就圓滿菩提。
◈每一願都是幫眾生圓滿成佛
◇又以攝生,則願願皆為眾生
◇四十八願,阿彌陀佛的願力:不是為自己;為眾生
◇故云:「四十八願,攝受眾生。」又云:「一一誓願,為眾生故。」如是四十八願,互攝互融,不可思議
◇四十八願,每一願都含攝其他四十七願:一願就是一切願;一切願就是一願
◇每一願都是幫助眾生圓滿成佛
◈無念是真的;有念是虛妄
◇沒有絲毫為自己;為自己就變成眾生了:眾生有分別、執著
◇願願為一切眾生;從來沒想過自己
◇也沒有想過眾生:那怎麼為眾生?感應道交
◇眾生感,有起心動念;佛菩薩應,沒有起心動念,所以作用無量無邊:有念就有範圍
◇無念是真的;有念是虛妄
◈互攝互融:就是含容空有
◇互攝互融,不可思議:就是含容空有
◇空是一切法界理體;有是一切法界現象:不離自性、全是自性
◈自性就在當下,無有一法不是
◇自性就在當下,無有一法不是自性:找,找不到;不找,全在你面前
下面說,「若論度生」,這是什麼?幫助眾生,「《甄解》曰,又以攝生」,攝受一切眾生,「則願願皆為眾生」。四十八願,阿彌陀佛的願力,這些願力不是為自己,為眾生。「故云:四十八願,攝受眾生。又云:一一誓願,為眾生故。如是四十八願,互攝互融,不可思議」。這個四十八願,每一願都含攝其他四十七願,願願如是,一願就是一切願,一切願就是一願。一願就是幫助眾生回歸自性,這從事實真相上說,一般我們講每一願都是幫助眾生圓滿成佛,回歸自性就是圓滿成佛,是一個意思。沒有絲毫為自己,為自己就是自己變成眾生了,為什麼?眾生有分別、有執著。願願為一切眾生,沒有為自己,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實際講,也沒有想過眾生,那怎麼為眾生?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感有起心動念,應沒有起心動念,所以它的作用無量無邊,深廣沒有邊際;有念就有範圍,沒有念沒有。所以,無念是真的,有念是虛妄,總要曉得,總要搞清楚、搞明白。尤其是「互攝互融,不可思議」這句話,就是賢首大師《還源觀》上講的「含容空有」。空是一切法界理體,有是一切法界的現象,不離自性,全是自性。自性在哪裡?自性就在當下,無有一法不是自性,你要去找,找不到;你要不找,全在你面前。
◈願我光明普照十方淨穢國土
◇此願意為:我法藏成佛時,願我之光明無量無邊,普照十方之一切淨穢國土
◇淨是指實報土;穢是指十法界:佛光普照
◈欲益無邊;故光無邊
◇橫攝十方虛空無邊,故國土亦無邊。國土無邊,故眾生亦無邊。眾生無邊,故大悲亦無邊。大悲無邊,故光明亦無邊。光明無邊,故攝取益無邊
◇以要言之,欲益無邊,故光無邊
◇這個心量,我們怎麼學?
◇我們的念頭小圈圈,小到什麼程度?兩個人都不能包容,夫妻吵架
◇甚至自己跟自己還要鬧情緒:迷得太深了
我們看念老底下一段,「此願意為」,這一願就是光明無量願,意思是說,「我法藏成佛時,願我之光明無量無邊,普照十方之一切淨穢國土」。淨是指實報土,穢是指十法界,佛光普照。「望西師云:橫攝十方虛空無邊,故國土亦無邊。國土無邊,故眾生亦無邊。眾生無邊,故大悲亦無邊。大悲無邊,故光明亦無邊。光明無邊,故攝取益無邊」,攝取眾生的利益,「以要言之,欲益無邊,故光無邊」。你看看這個心量,我們怎麼學?我們的念頭這麼小,小圈圈,小到什麼程度?兩個人都不能包容。你看今天社會,夫妻吵架,不能相容,連一個人都不能相容,甚至於自己跟自己還要鬧情緒,迷得太深了。
◈心包太虛:救一切苦難眾生
◇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我們的真心:心要覺悟真是這個樣子
◇無論眾生對我善還是對我惡,沒有分別,完全包容,這是諸佛菩薩能辦大事
◇救一切苦難眾生,這是世間第一等大事
◈不能契入大乘境界,不能幫助世界
◇我們就學這個:別人不能包容我;我包容他
◇不能跟一切眾生作對:是,不可以作對;不是,也不能作對
◇你要是真看清楚事實真相,是等於零;不是也等於零,劃等號了:這是大乘
◇大乘能拯救二十一世紀:如果我們不能契入大乘境界,不能幫助世界
◈不爭,心地清涼自在
◇我們自私自利、分別執著:救不了眾生
◇你執著,他比你更執著;你爭,他比你爭得更厲害,他不會讓你的:你怎麼能化解問題?
◇化解問題全在自己;不在別人
◇他爭我不爭,競爭就沒有了
◇不爭好:不爭,自己心地多清涼自在
◇爭的人都憂慮,競爭、鬥爭,發展到最後戰爭,雙方都往下面墮落,來生人天沒分
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我們的本心、真心,心要覺悟真的是這個樣子。無論眾生對我好還是不好,對我善還是對我惡,沒有分別,完全包容,這是諸佛菩薩能辦大事,大事是什麼?救一切苦難眾生,能辦這個事,這個事是世間第一等大事。我們怎麼學?就學這個,別人不能包容我,我包容他,這就對了。不能跟一切眾生作對,是,不可以作對,不是,也不能作對。為什麼?是,你要是真看清楚事實真相,是等於零,不是也等於零,是跟不是劃成等號了。這是大乘,湯恩比說大乘能拯救二十一世紀,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我們不能契入大乘境界,能不能幫助世界?不能。為什麼?我們還是自私自利,還是分別執著,那救不了眾生。你執著,他比你更執著,你要爭,他比你爭得更厲害,他不會讓你的,你怎麼能化解問題?化解問題全在自己,不在別人,在別人那邊是永遠不能化解,在自己這邊馬上就化解了。他爭我不爭,競爭就沒有了。不爭行嗎?不爭好,不爭,自己心地多清涼、多自在,真的法喜充滿。爭的人都憂慮,競爭、鬥爭,發展到最後戰爭,戰爭爭個你死我活,雙方都往下面墮落,來生人天沒分,其他就不必說了。
◈一切法得成於忍:六塵境界覺而不迷
◇網路學習班好:每天把學習、修行的心得,向同學做報告
◇一切法得成於忍:不起心動念,圓滿的忍辱波羅蜜
◇六根在六塵境界上覺而不迷,圓滿六波羅蜜、圓滿普賢十願
◈佛沒離開我們:等我們覺悟回頭
◇諸佛菩薩念念想我們世間苦難眾生
◇他來了,我們不認識
◇他沒有辦法:眾生不相信、不能接受,眾生扭曲了佛的教誨
◇佛還是在,沒離開我們:慢慢等,等你什麼時候覺悟回頭,他就現身;我們認識了
◇我們沒回頭,他也現身:不認識
我們這一撮同學們,現在我們開了網路,網路學習班好,每天大家在一起學習,每個人把自己學習的心得,特別是修行的心得,向同學們做報告,確實有很殊勝的利益。我們的學習不寂寞,有興趣,天天都有長進,也就是都有進步。必須要像《金剛經》所說的,「一切法得成於忍」,什麼是忍?不起心、不動念,圓滿的忍辱波羅蜜。六根在六塵境界上覺而不迷,圓滿六波羅蜜,圓滿普賢十願。念念想眾生,諸佛菩薩念念想我們世間苦難眾生,他來不來?來了,我們不認識。他有沒有辦法?他沒有辦法,為什麼沒有辦法?眾生不相信,眾生不能接受,眾生扭曲了佛的教誨。佛還是在,沒離開我們,等,慢慢等,等你什麼時候覺悟,什麼時候回頭,他就現身,我們認識了。我們沒有回頭,他也現身,不認識。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七八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78
又《往生論》云:
三種莊嚴入一法句。
一法句者,謂清淨句,即真實智慧無為法身。
三種莊嚴,四十八願中極樂依正種種殊勝莊嚴也。
入一法句,則全歸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也。
故《甄解》曰:「
若約佛所證,
則四十八願皆入光壽法身。」
蓋謂
極樂依正,只是彌陀法身之流現也,
故四十八願全顯法身。
若論度生,《甄解》又曰:「
又以攝生,則願願皆為眾生。
故云:『四十八願,攝受眾生。』
又云:『一一誓願,為眾生故。』
如是四十八願,互攝互融,不可思議。」
此願意為:我法藏成佛時,願我之光明無量無邊,「普照十方」之一切淨穢國土。
望西師云:「
橫攝十方虛空無邊,故國土亦無邊。
國土無邊,故眾生亦無邊。
眾生無邊,故大悲亦無邊。
大悲無邊,故光明亦無邊。
光明無邊,故攝取益無邊。
以要言之,欲益無邊,故光無邊。」
◎發大誓願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