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客;不要作主|你能把這一關看破,走這個路是真樂|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發心學講經:你肯不肯學釋迦牟尼佛,一生不建道場?|智慧怎麼開?心定就開了|定的樣子是什麼?清淨平等覺|淨空老法師
◈講淨土五經、依淨土念佛方法修行
◇淨土宗沒聽說有第二個人講《淨土五經》、依照淨土宗念佛方法修行
◈沒有道場、講堂,一生流浪
◇沒有道場、講堂,一生流浪: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了榜樣
◇章嘉大師囑咐我學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在世,樹下一宿、日中一食
◇我們現在不要托缽,還有地方遮蔽風雨;比樹下一宿好多了
◇這種修行方式是正確的:真正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心是清淨的
◇如果有個道場,每天講經幾百人來聽經:那麻煩大了
◇我這信徒多,別人信徒少:一定引起佛門自讚毀他,爭奪信徒、供養
◇破和合僧,是無間地獄:五逆十惡裡最重的一條;其他都比這輕
淨土宗大概我們這一脈,沒聽說有第二個人講《淨土五經》、依照淨土宗念佛的方法修行,也沒有了。我們現在是得力於高科技的幫助。我們沒有道場、沒有講堂,一生流浪。可是我想一想,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了榜樣。章嘉大師早年勸我出家,囑咐我學釋迦牟尼佛,所以想到釋迦牟尼佛,我們就很安慰。釋迦牟尼佛在世,是樹下一宿,日中一食,去托缽。至少我們現在吃飯不要去托缽,我們還有個地方可以遮蔽風雨,房子不大,小小房間,比樹下一宿好多了。所以想到佛陀,我們就很安慰,我們很感恩。真的,這種修行的方式是正確的,真正是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心是清淨的。如果我們有個道場,每天講經,有幾百人來聽經,那就麻煩大了。我這裡信徒多,別人信徒少,一定會引起佛門自讚毀他,爭奪信徒,爭求供養,這就大錯特錯了。自讚毀他是毀謗,這個果報要照《戒經》上講的是無間地獄,為什麼?破和合僧。五逆十惡,五逆裡面就有一條「破和合僧」,破壞和合僧團,無間地獄,這個是五種重罪裡頭最重的一條,其他都比這個輕。所以我們這個路走對了,是要這個樣。
◈學佛不建道場:法緣,佛替你安排
◇有發心學講經的法師來看我,我就告訴他:你肯不肯學釋迦牟尼佛,一生不建道場?
◇哪個地方請,就到哪裡去;沒人請,就念佛求往生
◇真正發這個心,你的法緣,佛菩薩替你安排
◇講個十年、二十年,真的根柢厚了,解行相應,自己得法喜;佛菩薩給你安排道場
◇外地人來聽得很歡喜,就請你到那邊去
◈作客;不要作主
◇一個人沒有累贅,哪裡請就到哪裡去
◇一年三百六十天,日子很好過,處處作客
◇記住:作客;不要作主
◇你能把這一關看破,走這個路是真樂,法喜充滿
◇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
所以有發心學講經的法師來看我,我就告訴他,你肯不肯學釋迦牟尼佛,一生不建道場,哪個地方請,就到哪裡去;沒有人請,就念佛求往生?真正發這個心,你的法緣,佛菩薩替你安排,到時候自然有人請。講個十年、二十年,真的根柢厚了,解行相應,自己得法喜,佛菩薩給你安排道場;你的聽眾當中聽得很歡喜,有外地人來聽,他就請你到那邊去。我這一生的法緣就是這麼回事情,都是聽眾彼此互相介紹。我們一個人,沒有累贅,哪裡請就可以到哪裡去,講完了,那個地方預約了。一年三百六十天,日子很好過,處處作客。所以記住,作客,不要作主。你能把這一關看破了,走這個路好,這個路是真樂,法喜充滿,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
◈淨宗行門五科
◇我們這個戒律很簡單,五個科目
◈淨業三福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這個是無論修學哪個宗派必須要遵守的:這是佛法的根本戒
◇三皈、五戒、十善;出家再加《沙彌律儀》,十條戒二十四門威儀
真正做到,我們這個戒律很簡單,五個科目。第一個淨業三福,三條,不難記,出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邊。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個是無論修學哪個宗派、修學哪一個法門,必須要遵守的,這是佛法的根本戒,我們要持這個戒,是根本戒。除這條之外,三皈、五戒、十善,出家再加一個《沙彌律儀》,十條戒二十四門威儀。這是第一個科目。
◈六和敬
◇修六和敬:別人不修;我一個人修
◇見和同解
◇戒和同修:住哪個道場,守哪個道場的規矩
◇不標新立異,恆順眾生,皆大歡喜
◇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法喜充滿
◈不爭,一生不跟人對立
◇利和同均:這條最好不要放在心上;不求利養,每天吃飽就行了
◇不爭,永遠這一生不跟人對立:這條很重要
◇對立就造業;造業果報很麻煩,生生世世沒完沒了
◇不跟人結怨,修忍辱波羅蜜,成就自己的德行
◈這一生目標定在極樂:統統放下
◇這一生目標定在西方極樂:你們喜歡這些統統給你,我不要了;我到極樂去,什麼也不能帶,統統放下
接著下面修六和敬,別人不修,我一個人修。「見和同解,戒和同修」,住哪個道場,守哪個道場的規矩,這就叫戒和同修。我們不標新立異,恆順眾生,皆大歡喜。「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法喜充滿。最後一個「利和同均」,這條最好不要放在心上,不求利養,每天吃飽就行了。寺廟的供養,如果方丈住持包個紅包給你,可以收;不包,不包就算了,不必過問,這樣就好,大家對你放心,不爭。永遠這一生不跟人對立,這條很重要。對立就造業,造業果報很麻煩,生生世世沒完沒了,很可怕。不跟人結怨,修忍辱波羅蜜,成就自己的德行,這一生最後的目標定在西方極樂世界,多好!你們喜歡這些統統給你,我不要了,我到極樂世界去。我到極樂世界去,什麼也不能帶,連這個身都不能帶,統統放下。
◈三福六和、三學六度:都是戒律
◇三福六和、三學六度:五科就是屬於戒,我們必須嚴格遵守
◇三學是戒定慧:這個戒主要是講求學修道
◈戒定慧:佛用這幫助多少人一生成佛
◇戒的目的是得定;定的目的是開慧
◇智慧怎麼開?心定就開了;心裡有染污、分別、起心動念,不開智慧
◇定的樣子是什麼?清淨平等覺
◇清淨是阿羅漢的定,心不染污
◇大定,菩薩修的,開般若智慧
◇覺是明心見性,成佛了
◇戒定慧:佛用這個方法,幫助多少人一生成阿羅漢、菩薩、成佛
所以三福六和、三學六度,這都是戒律。三學是戒定慧三學,這個戒裡頭主要的是講求學修道。我們這個五科就是屬於戒,我們自己必須要嚴格遵守。戒的目的是什麼?是得定,定的目的是開慧,所以終極的目標是開智慧。智慧怎麼開?心定就開了。心裡面有染污,不開智慧;心裡面有分別,不開智慧;心裡有起心動念,不開智慧。戒是幫助你得定,定是幫助你開智慧。定的樣子是什麼?我們這個經經題上說得很好,標準的樣子。你看清淨,清淨是阿羅漢的定,心不染污。清淨心現前,是阿羅漢、是辟支佛,開小智慧;這個定再提升一個階段,大定,菩薩修的,開大智慧,這個智慧是世尊第三時所講的般若智慧,開大智慧;後面還有個覺,你看,「清淨平等覺」,覺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成佛了。這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戒定慧三學。佛用這個方法,幫助多少人一生當中成阿羅漢、成菩薩、成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五九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