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為什麼要我們離分別執著|少有分別,便是第六識,我相是也|有了我相,四相就具足|少有執著,便是第七識,我見是也|有我見,四見也具足|無上菩提;有一法可得就不叫無上|淨空老法師
◈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所得的無得無失
◇佛得的是無得,這是真正得到的
◇一切眾生是得失之得;佛所得到的無得無失
◇真如本性空寂之中,本無少法,本來無一物
◈無上菩提但名言,豈可著乎
◇無上菩提,但名言耳,豈可著乎
◇無上菩提只是個名,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對佛得的無上菩提千萬不可以執著;不要以為像我們情識裡這種得失,那就錯了
這是佛不但給他做印證,而且再給他做一個說明,「佛得的是無得」,這是真正得到的,佛所得到的無得無失。「真如本性空寂之中」,性是空寂的,所以六祖說本來無一物,「本無少法」,本來無一物。「無上菩提,但名言耳,豈可著乎。」無上菩提只是個名而已,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此對佛得的無上菩提我們千萬不可以執著,執著就錯了,不要以為像我們情識裡面所講的這種得失,那就錯了。
◈少有分別便是第六識,我相
◇少有分別,便是第六識,我相是也
◇世出世間一切法,才有一點分別,這是第六識,我相
◇有了我相;四相就具足
◇四相具足是凡夫,決定不是佛菩薩
◈少有執著便是第七識,我見
◇少有執著,便是第七識,我見是也
◇既有我見;四見也具足
◇這就是佛為什麼要我們離分別執著:分別,我執的根本;第七識末那,法執的根本
◈分別遣盡,則六識轉
◇一切法裡沒有一絲毫分別,則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
◇眾生觀察不妙;離開分別,你的觀察就妙
◈執著遣盡,則七識轉
◇一切法裡頭不再有執著了,連佛的無上菩提也不執著,則轉七識為平等性智
◇七識不轉,沒有平等
◈二識轉,我法空,平等一如
◇二識轉,我法空,皆平等一如也
◇轉第六意識證我空;轉第七識證得法空:只要這兩個識在因地轉了;前五識自然轉成成所作智,阿賴耶自然轉成大圓鏡智——五八果地轉;六七因地轉
◈聞法在會歸自性;修行在轉識成智
◇聞法要在會歸自性;修行要在轉識成智:這是非常好的指導要領,言語簡單到了極處
◈無上菩提;有一法可得就不叫無上
◇無上菩提是佛果地上親證自受用的理體;有一法可得,那就不叫無上、空寂
◇本性圓滿具足、無欠無餘,不得已給它取個名字叫做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少有分別,便是第六識,我相是也。」這是特別要記住,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面,世出世間一切法,才有一點分別,這是第六識,第六識就是本經所講的我相,有了我相,四相就具足。有我相,就有人相、就有眾生相、就有壽者相,四相具足是凡夫,決定不是佛菩薩。「少有執著,便是第七識,我見是也。」第七識是我見,既有我見,四見也具足,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統統具足,具足我見,他還是個凡夫。這就是佛為什麼要我們離分別執著,分別是我執的根本,第七識末那裡面有法執的根本。「分別遣盡」,一切法裡面都沒有一絲毫的分別,「則六識轉」,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由此可知,眾生這個觀察不妙,不妙在哪裡?因為有分別,離開了分別,你的觀察就妙,叫妙觀察智。「執著遣盡」,一切法裡頭不再有執著了,連佛的無上菩提也不執著,「則七識轉」,轉七識為平等性智,七識不轉沒有平等。「二識轉,我法空,皆平等一如也。」轉第六意識證我空,轉第七識證得法空,這兩個識是在因地轉,只要這兩個識轉了,前五識自然轉成成所作智,阿賴耶自然轉成大圓鏡智,所以說是五八果地轉,六、七是因地轉。由此可知,古德常常講修行要在轉識成智,這就是修行。聞法要在會歸自性,修行要在轉識成智,這是非常好的指導要領,言語簡單到了極處,說得清清楚楚。無上菩提是佛果地上親證自受用的理體,如果要是有一法可得,那就不叫無上,那就不叫空寂。本性圓滿具足,無欠無餘,不得已給它取個名字,名是假名,叫做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是梵語所稱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再看下面經文,底下講諸法「本無高下」,本無是講的一切法: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洞徹此數行經,諸義皆得貫通
◇自此,一直到「是名善法」,乃上說諸義之總匯
◇前面從開經以來所說之理、所說之事、所說之性、所說之修,千頭萬緒,盡歸結在此數行之中
◇此數行經義,洞徹於胸,則諸義皆得以貫通,皆知所運用矣
◈般若為佛母,一切諸佛從此經生
◇佛讚歎般若為佛母,佛說一切諸佛從此經生
◇金剛經的經義,對一個修學大乘的人來講,比什麼都重要:我們不但要徹底了解,要洞徹;不能有一絲毫疑惑存在
◈悟修得力於同參道友最多
◇學習過程當中,同參道友互相切磋琢磨是非常的必要
◇明師只能夠指我們一條道路;悟修畢竟還是自己的事情
◇悟修得力於同參道友的最多:參學就是這個道理
◇家人、鄰近親友,有志同道合,每個星期可以約個一、二個小時互相切磋琢磨,對我們的信解行證必定大有幫助
◇經義貫通,世出世間一切法都能貫通,使我們生活就變成般若、般若就是自己生活,知所運用矣
句子裡面含義很深,「自此」,從這個地方起,一直到「是名善法」這段經文為止,「乃上說諸義之總匯」,這是我們要記住的,總匯也就是總結,統統結歸在這幾句經文之中。「前面從開經以來所說之理、所說之事、所說之性、所說之修,千頭萬緒,盡歸結在此數行之中」,這幾行經文就重要了。「此數行經義,洞徹於胸,則諸義皆得以貫通,皆知所運用矣。」諸義是說的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義理,包括的範圍非常的廣大。從這個地方來看,佛讚歎般若為佛母,佛說一切諸佛從此經生,我們就相信了,不會再懷疑。所以這部經的經義,對一個修學大乘的人來講,比什麼都重要。我們不但要徹底了解,要洞徹,洞徹就是前面所講窮究的意思是一樣的,不能有一絲毫疑惑存在。在學習過程當中,同參道友互相切磋琢磨是非常的必要,老師,我們講一個明師,明師只能夠指我們這一條道路,至於悟修畢竟還是自己的事情,悟修得力於同參道友的最多,所以講參學就是這個道理。縱然我們沒有辦法到外面去參學,如果自己家裡,家人對佛法有興趣,可以互相在一塊研究討論,鄰近的親戚朋友,有志同道合,每個星期可以約個一次、兩次,一、二個小時互相切磋琢磨,對我們的信解行證必定大有幫助。經義貫通,世出世間一切法都能貫通,而且能把經義運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使我們生活就變成般若,般若就是自己的生活,知所運用矣,這一點希望同修們要留意。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第二十一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9-014-0021
【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兩言如是者,印可上言非畢竟無得,非畢竟有得,所悟不謬也。佛說之義更深。乃將長老說者,更推其原。猶言,何以無所得乎,因其本無少法可得故也。此意正承我字來。我無少法可得,正明我空也。因其我空,尚不見有少法,那有少法可得。既無少法可得,又那有得法之佛。言乃至者,正明其空之又空,一齊掃盡。正當爾時,一念不生,湛湛寂寂,性德圓明矣。總之,性空寂中,本無少法。使其見有少法,正是我見。尚何所得?惟其不見有少法可得,乃真得耳。
句言我於無上菩提,無少法可得,妙。我不見有少法可得耳。言下含有非竟無法,故接言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顯非無無上菩提之名言也。又以顯無上菩提,但名言耳,豈可著乎!故無有少法可得也。又以顯所謂法,所謂得,皆因緣所生。緣生體空。正當有如是名言之時,卻本來無有少法可得也。眼光四射,八面玲瓏。前來無法得菩提之義,至此暢發無遺。則無法發菩提之義,更因而徹底洞了。正所以開菩薩之正知,俾得通達無我、法耳。
上來心行叵得一科,遣能執也;諸法緣生一科,遣所執也。然而能所對待,牽引愈多。故所執之諸法中,復有能所。如福德勝報,所生也;布施六度,能生也。而就布施之法言。法,所施之物也;說者,能施之人也。就布施之事言。說法者,能布施也;聞法之眾生,所布施也。更細別之。我,能證者也。法,所證者也。總之,一切事莫非對待,有對待便有能所,有能所便有分別,有分別便有執著。然而少有分別,便是第六識,所謂我相是也;少有執著,便是第七識,所謂我見是也。故一一明其皆是緣生。使知緣生體空,有名非實。必應步步觀空,層層遣除。其所以痛遣所邊之法者,正所以痛遣能邊之我。蓋二者本是對待相形而成,彼銷,此亦銷矣。而先說心行叵得,是直向能邊遣除。然我相我見之不易遣,多為外境所移。故於諸法更說得詳細也。由是可知用功之法矣。蓋遣能當遣所,遣所即遣能。遣能所即是遣分別,遣分別即是遣執著也。分別遣盡,則六識轉;執著遣盡,則七識轉。二識既轉,則我、法雙空,皆是一如矣。皆是一如,所謂平等也。故下接言是法平等,直顯性體焉。
(壬)次,結示。分三:(癸)初,直顯性體;次,的示修功;三,結無能所。
(癸)初,直顯性體。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結示一科,乃上說諸義之總匯。上來所說,若理、若事、若性、若修,千頭萬緒,盡歸結在此數行中。諸義若網,此數行文則網之總綱也。綱舉而後目張。故此數行之義,能洞徹於胸中,則諸義皆得以貫通,皆知所運用矣。若或不然,雖聞得多義,終覺零零碎碎,猶散沙也。道理若未能得要,修功又豈能扼要。然則此科之關係大矣。其應悉心領會,不待言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