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操縱在自己手上|什麼人幸福快樂?沒有貪瞋痴的人|凡是感覺天天都在累:不滿足|貪心決定滿足不到的|貪欲雖多,以財色為大|貪欲之心,實根於痴|痴壞事大了:所以人不能不讀書,要讀聖賢書|淨空老法師
◈什麼人幸福快樂?沒有貪瞋痴的人
◇貪,就這一個字,帶來地球這一百年的災難
◇財色名食不能少的;適可而止,沒有貪心,人的生活就變成真正的幸福快樂
◇什麼人幸福快樂?沒有貪、沒瞋恚、不愚痴的人幸福快樂
◇凡是感覺天天都在累:不能滿足
◇貪心決定滿足不到的
◈貪瞋痴是因;三惡道是果
◇一切法從心想生
◇鬼有嚴重的貪瞋痴;他自己沒覺得:沒覺悟
  這個貪,就這一個字,帶來我們地球上這一百年的災難,二十世紀我們親身經歷過的,回頭細心對著佛法想想這樁過去的事情,就發現了,這個世紀這麼多的災難,根是什麼?就是貪這個字。如果大家在生活當中,財色名食,這不能少的,適可而止,沒有貪心,人的生活就改變了,變成什麼?變成真正的幸福快樂。什麼人幸福?沒有貪的人幸福。什麼人最快樂?沒有瞋恚的人最快樂,不愚痴的人幸福快樂,他全得到了。凡是一生感覺到自己天天都在累,不能夠滿足,如何能得滿足?貪心是決定滿足不到的,這你一定要曉得,為什麼?佛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貪招來的是什麼?三惡道裡頭貪瞋痴,貪是鬼道,在我們人道心目當中看鬼,鬼可憐,鬼愚痴,鬼真的有嚴重的貪瞋痴,他自己沒有覺得,沒覺悟。
◇貪瞋痴是因;三惡道是果
◇貪瞋痴要不能放下,貪是鬼道;瞋是地獄道;痴是畜生道:你跟這三道結了緣
◇緣結得深;這一生壽命到了,就去了
◇看到貪瞋痴就歡喜,不知不覺就墮三惡道
◈三惡道進去容易;出來可不容易
◇三惡道進去很容易;出來可不容易:三途一墮五千劫
  由此可知,貪瞋痴是因,三惡道是果報,貪瞋痴要不能放下,跟三惡道就結了緣。貪是鬼道,瞋是地獄道,痴是畜生道,你跟這三道結了緣。這個緣結得深,這一生壽命到了,這就去了,自自然然跟這三道相應,看到貪瞋痴就歡喜,不知不覺就墮三惡道。佛菩薩心目當中多可憐,三惡道進去很容易,出來可不容易。佛經上這一句話,我們要牢牢記住,一點都不能放鬆,三途一墮,墮進去之後,哪一年哪一月才能夠離開?佛給我們說五千劫,就算是小劫都不得了。
(中略)
◇把這事講清楚講明白:不敢造惡
◈人生在世所需很有限:要知足
◇人生在世,日常所需很有限:每天能吃飽、能穿暖,就要知足
◇有多餘的:看看周邊還不如我的,要幫助他
◈像佛菩薩應化;像個佛弟子
◇佛門弟子奉佛教誡:眾生有苦要幫他解開;眾生有福要隨喜祝福
◇像佛菩薩一樣,應化在世間,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叫菩薩事業
◇我們要幹這個事情,叫真正修菩薩道、學菩薩
◇不能讓眾生因我而生煩惱、造罪業:我不能給他這種增上緣
◇要叫眾生看到我生歡喜心、捨貪瞋痴;看到我溫良恭儉讓
◇把這些德行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
◇佛在這個場合,他是怎麼表演的;我們哪些比不上他、不如他:多在這上著想,認真努力學習
◇像個佛弟子,最起碼的,三皈、五戒、十善:最低標準
  要把這個事情講清楚講明白,牢牢的記住,為什麼?不敢造惡。什麼是惡?貪瞋痴是惡。人生在世,日常所需很有限,每天能吃飽就很好,能夠穿得暖,沒凍著,沒餓著,就要知足。那還有多餘的?多餘的要看看我周邊的人,有多少還不如我的,那我們要幫助他,無條件的幫助他。佛門弟子奉佛教誡,要幫助別人,幫助眾生,眾生有苦要幫助他解開,眾生有福要隨喜,要生歡喜心,祝福他。這就對了。像佛菩薩一樣,佛菩薩應化在世間,他來幹什麼的?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叫菩薩的事業。我們要幹這個事情,那叫真正是修菩薩道,學菩薩,是正確的。不能讓眾生因我而生煩惱,不能讓眾生因我而造罪業,我不能給他這種增上緣。我要叫眾生看到我生歡喜心,看到我捨貪瞋痴,看到我像聖賢人所說的,溫良恭儉讓,看到溫和,看到善良,看到恭敬,看到節儉,看到忍讓。這就對了。這樣我們這一天沒空過。如果不能把這些德行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特別是與大眾相處的時候,心裡想到佛在我們這個場合,他是怎麼表演的,我們哪些比不上他,哪些不如他,多在這上著想,認真努力學習。像個佛弟子,佛弟子最起碼的,三皈、五戒、十善,這最低標準。
◈貪著財色:就不是佛菩薩
◇多求無厭足為貪;貪心牢固曰著
◇著是迷了:有機會就起現行;沒機會製造機會
◇看到心能警覺,好:怎麼煩惱起來了,貪瞋痴慢疑現前
◈邪念生貪著,貪著生煩惱
◇貪瞋痴慢疑叫邪念
◇有邪念當然生煩惱:沒得到;得到了還不夠
◈貪欲雖多,以財色為大
◇財色者,「財」指錢財貨物。「色」者色情,指男女間之情欲
◇或貪財,或貪皮肉
◇皆由貪著下,出三毒之過。貪著榮華,貪現在樂造惡
◇不肯施惠者,不肯以財物施人也
◇幫助人開智慧:人有智慧就不會做壞事
  「貪著財色」就不是佛菩薩,就錯了。多求無厭足,這叫貪。貪心牢固,叫著,著是什麼?著迷了。有機會它就起現行,沒有機會製造機會。這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看到的。看到心能警覺,好,怎麼煩惱起來了,貪瞋痴慢疑現前,怎麼煩惱起來了?自己問自己。《寶積經》云:邪念生貪著。什麼叫邪念?貪瞋痴慢疑這五個字叫邪念。有邪念當然生煩惱。煩惱是什麼?沒得到,得到了還不夠,太少了,這煩惱起來了。「財色」,財,「錢財貨物」。色,色情,「男女間之情欲」。「《嘉祥疏》曰:或貪財,或貪皮肉。又云:皆由貪著下,出三毒之過。貪著榮華,貪現在樂造惡。不肯施惠者」,不肯以財物幫助別人。施是講財,惠是講智慧,幫助人開智慧,人有智慧就不會做壞事。
◇貪欲雖多,以財色為大
◇不能施惠,慳吝之相也
◈生財有大道:先要曉得財從哪來的
◇人都想發財升官,佛能不能幫助我們得到?當然能
◇生財有大道:先要曉得財從哪裡來的
◇我命中沒財、沒地位、壽命短;老師慈悲,教我把這三樣補出來
◇過去生中沒修;所以命裡缺乏
◇擁有幾百億財富的,是他過去十世、百世修得的
◈享受幾十年;受難五千劫
◇要是沒有智慧,有大財富,造不善業,害多少人;轉眼就成空
◇貪官想升官,他得要有緣,行賄賂要有收賄賂的人;地位高升了,貪得更多,一本萬利
◇這一生造作的重罪;來生到三惡道去,那個麻煩就大了:三途一墮五千劫
◇你享受時間很短,幾十年而已;你受苦難很長,五千劫在三惡道:這帳怎麼算法?
  「《會疏》云:貪欲雖多,以財色為大,故偏舉。不能施惠,慳吝之相也。」學佛,人都想發財,都想升官,佛能不能幫助我們得到?當然能。為什麼?要不然就不能叫佛。佛萬德萬能,哪有一樣不能?怎麼樣發財?生財有大道,那先要曉得財從哪裡來的。我初學佛的時候,親近章嘉大師,他老人家常常提出這樁事情提醒我。為什麼?我命中沒有財,命中也沒有官位,沒有財,沒有地位,而且壽命還很短,只有四十五歲。老師真慈悲,教我如何把這三樣東西補出來。你為什麼會有這個命?是過去生中沒修,所以命裡面缺乏了。由此可知,今天在世間發大財的,擁有幾億、幾十億、幾百億財富的,是他過去生中修得的。有很多,這大財主,多少世,十世、百世你才能積累這麼多。如果你要是沒有智慧,你有這些大的財富,你造不善業,害多少人,轉眼就成空了。那個太可惜了!這些事情都在我們眼前。命裡頭沒有財富、官位的人,想盡方法要得到。縱然他有這個緣,譬如說貪官想升官,他得要有緣,他沒有緣誰理他?他行賄賂要有收賄賂的人幫助他,這樣他地位高升了,高升貪得更多,一本萬利。這一生造作的重罪,來生到三惡道去,那個麻煩就大了。前面我們學的,三途一墮五千劫,後悔來不及了,你享受的時間很短,人間幾十年而已,你受的苦難很長,五千劫在三惡道,這帳怎麼算法?
◈戒律很重要!
◇老師走了,想想老師究竟教了我些什麼?馬上就現前:戒律很重要!
◇能持戒,佛的教誨全得到了;不能持戒,雖學全丟掉了
  老師為什麼常常提?我跟老師是一個星期見一次面,常提,怕我忘掉。老師常提常提,老師走了想一想,老師究竟教了我些什麼?那馬上就現前。這才知道重要。提得最多的,真的叫我永遠不能忘記的一句話,戒律很重要!這句話什麼時候說的?我離開的時候,老師一定送我到門口,就說這句話,戒律很重要。能持戒,佛的教誨全得到了,不能持戒,雖學全丟掉了,丟失了。
(中略)
◈命運操縱在自己手上
◇求佛沒錯,佛會給你講清楚講明白;你覺悟了,就不再貪著財色
◇財色名利,人之所好:命裡沒有,就安於沒有
◇雖然出家,出家教學還是要用錢,沒有錢不能辦事
◇一定要學的:歡喜財物施人
  所以命運操縱在自己手上,求佛沒錯,佛會把這個事情傳給你,給你講清楚講明白,你覺悟了,覺悟了你就不再貪著財色。你知道財色名利人之所好,我也有好,我知道命裡沒有,命裡沒有就安於沒有。老師告訴我,雖然出家,出家教學還是要用錢,沒有錢不能辦事。我們今天辦個漢學院要錢,就有很多熱心的善心人,大家奉獻一點就夠了,人多了。所以一定要學的,歡喜財物施人,不是不肯以財物施人,歡喜以財物施人。
◈捨不得布施:不是真正富貴人
◇不能施惠,慳吝之相也
◇捨不得布施的,這個人不是真正富貴人:他的地位財富快要失去了
◈財為五家共有
◇財為五家共有:火災、水災、官府、盜賊、敗家子
◇兒孫長大,你會攢積;他會用:攢積得很辛苦;他用得很舒暢
  《會疏》云:貪欲雖多,以財色為大,故偏舉。不能施惠,慳吝之相也。捨不得布施的,就知道這個人不是真正富貴人,他的地位快要失去了,他的財富也快要(我們一般講他)保守不住,他的財富命中沒有,現在手上有的這個不牢靠,很容易就失掉了。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財為五家共有,遇到火災會燒掉,遇到水災會漂掉,水火無情,還有盜賊,敗家子,最後一個是敗家子,到兒孫長大的時候,你會攢積,他會用,攢積得很辛苦,他用得很舒暢,不久就把你用光了。這些都在面前,都要看清楚看明白,然後讀佛經,佛講得一點都不錯,句句話都是實在話。
◈各欲自快,無復曲直
◇各欲自快,無復曲直,只求自利快心,不問是非曲直也
◈貪欲之心,實根於癡
◇癡欲所迫,貪欲之心,實根於癡,故曰癡欲
◈痴壞事大了:所以要讀聖賢書
◇痴壞事大了:所以人不能不讀書,讀書要讀聖賢書
◇留傳幾千年,多少人讀過,證明它是真理
◇凡是能傳幾百幾千年的,一定是好東西:現在人說好說不好,是一時,沒經過歷史考驗;經過歷史考驗,那是真的
◇《易經》,至少三千年;如果從伏羲,到現在是五千年
◇有錯誤能傳這麼多年?一直到現在,還被人研究學習,用在生活當中
◈讀書智慧開:能辨別善惡、思無邪
◇讀書智慧開了,你能夠辨別是非善惡,不會迷在物欲裡,你知道欲望這東西害人,不是好事
◇好事古人應該提倡;為什麼節制它?
◇孔夫子定下一個標準:思無邪
◇文藝表演,不能叫人看到接觸到了,會有邪思:貪心、貪著的念頭起來
  這個下面幾句念老取得好,『各欲自快,無復曲直』,「只求自利快心」,一時享受,「不問是非曲直」,這是什麼?『痴欲所迫』,痴,愚痴,沒智慧,「貪欲之心,實根於痴,故曰痴欲」。痴壞事大了,所以人不能不讀書。讀書要讀聖賢書,古聖先賢留下來的,留了幾百年,留傳幾千年,千百年的歷史多少人讀過,證明一樁什麼?證明它是真理,它是真好,它才能傳到後世。如果說不好,沒有人印,沒有人留傳,早就丟掉了。凡是能夠傳幾百年幾千年的,一定是好東西。現在人說好說不好,這是現前一時,沒有經過歷史的考驗,經過歷史的考驗,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中國留下來的典籍,遠的像《易經》,至少三千年,如果要從伏羲氏畫八卦開始的話,伏羲到我們現在是五千年。這個書還能有錯誤嗎?有錯誤怎麼能傳這麼多年?一直到現在,還被一些人研究學習,把它用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所以讀書開智慧,智慧開了,你能夠辨別是非善惡,你不會迷在物欲裡頭,你知道這些欲望,這東西害人,不是好事。好事古人應該要提倡,為什麼要節制它?尤其孔夫子定下一個標準,叫思無邪。我們今天講文藝表演,一定要記住,不能叫人看到了,聽到了,接觸到了,就會有邪思。什麼邪思?貪心,貪著的念頭起來。不能讓他有這個不好的念頭生起,這個可以,要有這種情形,不准表演,不准搬上舞台。
「皆由貪著財色」。
多求無厭足為貪。
貪心牢固曰著。
《寶積經》云:「
邪念生貪著,
貪著生煩惱。」
「財色」者,
「財」指錢財貨物。
「色」者色情,指男女間之情欲。
《嘉祥疏》曰:「
或貪財,
或貪皮肉。」
又云:「
『皆由貪著』下,出三毒之過。
貪著榮華,
貪現在樂造惡。」
「不肯施惠」者,不肯以財物施人也。
《會疏》云:「
貪欲雖多,以財色為大,故偏舉。
不能施惠,慳吝之相也。」
「各欲自快,無復曲直」,只求自利快心,不問是非曲直也。
「癡欲所迫」,貪欲之心,實根於癡,故曰癡欲。
《遺教經》云:「若有智慧,則無貪著。」
◎ 重重誨勉第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