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30日 星期六

接受佛法一定要真誠、清淨、恭敬|幾個人把念頭收拾得乾乾淨淨?|心要清淨、要定下來,把妄想、雜念暫時放下,什麼都不要想,他才會給你講解|還有妄念,他不說話,只是看著你|自己要覺悟、要放下|淨空老法師

 


接受佛法一定要真誠、清淨、恭敬|幾個人把念頭收拾得乾乾淨淨?|心要清淨、要定下來,把妄想、雜念暫時放下,什麼都不要想,他才會給你講解|還有妄念,他不說話,只是看著你|自己要覺悟、要放下|淨空老法師


◈看破、放下;真誠、清淨、恭敬
◇我學佛的基礎,章嘉大師給我奠定的,教我的我都能夠遵守
◇基本概念:看破、放下
◇特別訓練:接受佛法一定要真誠、清淨、恭敬心
◈幾個人把念頭收拾得乾乾淨淨?
◇跟同年齡的比,我們比較清淨;跟古人比,不及格:老人還是很慈悲的來教
◇我們提出問題請教,心情沒有平定下來,他不說話
◇要清淨、定下來,妄想、雜念暫時放下,什麼都不想,他才會給你講解
◇正在講的當中,浮躁的氣又出現,他就又不講了,眼睛看著你
◇這個教學不容易:幾個人把念頭收拾得乾乾淨淨,去接受他教誨?
◇自己要覺悟、要真正放下、要想到自己所發的本願

  章嘉大師大我三十九歲,祖父輩,我跟他那一年他老人家六十五歲,六十八歲走的,我跟他三年,他晚年最後的三年。我學佛的基礎,他老人家給我奠定的,教我的我都能夠遵守基本的概念,看破、放下特別訓練,那是接受佛法一定要真誠,要心地清淨,要用恭敬心心浮氣躁,他不說話。我們年輕,沒有那麼好的修養,一般講起來還算可以,跟一般世間同年齡的人比,我們比較上清淨;跟古人比,不及格,比不上。老人還是很慈悲的來教我們提出問題向老人請教心情沒有平定下來的時候,他不說話。所以心要清淨,要定下來,把妄想、雜念暫時放下,什麼都不要想,他才會給你講解正在講的當中,我們有時候興奮、高興了,浮躁的氣又出現,他非常有趣,他就又不講了,眼睛看著你,不說話,面孔現得非常慈悲。我們自自然然就覺悟到了,有妄念起來,趕緊把妄念放下,老人又講了。所以這個教學不容易,學生很難,幾個人把念頭收拾得乾乾淨淨,去接受他教誨?還有妄念,他不說話,他也不責備你,只是看著你。所以自己要覺悟,自己要真正放下,自己要想到自己所發的本願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一六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16



2024年11月29日 星期五

一生成就的法門就是信願持名|我們憑什麼能信?完全憑的是經教|面對經典,就是面對諸佛菩薩大善知識在我們面前慈悲開示|真誠恭敬才產生感應,你才能聽到弦外之音、才能在字裡行間看到門道|淨空老法師

 


一生成就的法門就是信願持名|我們憑什麼能信?完全憑的是經教|面對經典,就是面對諸佛菩薩大善知識在我們面前慈悲開示|真誠恭敬才產生感應,你才能聽到弦外之音、才能在字裡行間看到門道|淨空老法師


◈我們憑什麼能信?完全憑經教
◇一生成就的法門就是信願持名
◇信要真信,一絲毫的疑惑都沒有:這就難
◇我們憑什麼能信?完全憑的是經教
◇我學經教六十三年、講經五十六年,從經教裡面肯定了:淨土法門無比殊勝奇特
◇歷代多少人修淨土法門都往生,看到《往生傳》、《淨土聖賢錄》、我們眼前來佛三聖
◇一生就一句佛號,往生多自在,知道什麼時候走,一分一秒都不差。走之前一切都正常,說走就走
◇賢公的老母親,棺材打開,人不見了
◈面對經典,就是面對諸佛菩薩
◇我們面對經典,就是面對諸佛菩薩大善知識在我們面前慈悲開示
◇我們只有真誠恭敬才產生感應,你才能聽到弦外之音、才能在字裡行間看到門道

  一生成就的法門就是信願持名信要真信,一絲毫的疑惑都沒有,這就難我們憑什麼能信?完全憑的是經教我學經教六十三年,講經教學五十六年沒中斷,從經教裡面肯定、認識了,這個法門無比殊勝奇特歷代古今中外多少人修這個法門都往生,看到《往生傳》,看到《淨土聖賢錄》,看到我們眼前修這個法門大成就者,像來佛寺這三個大德(包括海賢老和尚的老母親),都是一生就一句佛號,其他的什麼也不會,往生多自在,知道什麼時候走,一分一秒都不差。走之前沒有絲毫徵狀,一切都正常,說走就走了海賢的老母親,他好像是八、九年之後想到給母親改葬,墓穴打開,棺材打開,人不見了,棺材裡頭只有幾顆釘棺材的釘子,人沒有了。到現在沒人知道,不是凡人,凡人做不到。海慶、海賢都走得自在,不要人助念,他很清楚,佛跟他約定的,決定沒有妄語,跟他講什麼時候來接他,幾點幾分幾秒,就是一秒鐘都不差,到時候佛現前,跟佛走了。我們面對經典,就是面對諸佛菩薩大善知識慈悲開示,如同這些人在我們面前我們只有真誠恭敬才產生感應,你才能聽到弦外之音,你才能在字裡行間看到門道,從哪裡入門,要選擇哪一條道路,你自然都會了。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一六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16



2024年11月28日 星期四

念佛的心裡不夾雜貪瞋痴慢疑、身邊見戒邪,這十條完全沒有,才能脫離六道|念佛人有一個好處:自己沒有能力斷;阿彌陀佛加持幫助你斷掉|在往生這剎那,這些念頭都不會起來干擾你,你平平安安往生極樂|淨空老法師

 


念佛的心裡不夾雜貪瞋痴慢疑、身邊見戒邪,這十條完全沒有,才能脫離六道|念佛人有一個好處:自己沒有能力斷;阿彌陀佛加持幫助你斷掉|在往生這剎那,這些念頭都不會起來干擾你,你平平安安往生極樂|淨空老法師


◈無執著心
◇念佛之人,常以智慧觀察於一切法,不生執著,是名無執著心
◇執著,叫見思煩惱:見是看錯了;思是想錯了
◈身見
◇見惑第一個身見,執著身是我
◇哪一個人不執著身是我、不愛惜身體?愛惜身體,能把身體保住嗎?保不住
◇醫生能醫病不能醫命,壽命到了,醫生對你無可奈何:人有命、有業障
◇怎樣保重身體?身體是物質現象,物質從念頭來的
◇心都是想好的、善的,純淨純善,身體當然沒事情;縱然帶著病毒的細胞都能恢復正常

  第四,「無執著心。念佛之人,常以智慧觀察於一切法,不生執著,是名無執著心。」執著,大小乘經裡面它做見思煩惱,見是看錯了,思是想錯了。見思煩惱,世尊為了方便教學,把它分為十條,五種見惑、五種思惑。見惑的五種,第一個身見,執著身是我哪一個人不執著身是我?哪一個人不愛惜這個身體?愛惜身體怎麼辦?能把這個身體保住嗎?保不住。古人有一句話說得好,人有命,醫生能醫病不能醫命,你壽命到了,醫生對你無可奈何,為什麼?壽命到了。我這次到台灣來,我住在香港,鄰居有一個同年的老先生,香港人。這個老先生大家看不出來,他懂好幾國的語言,年輕的時候,世界幾乎他都遊歷到了,有語言天才,八十八歲。我這次來的時候,我上車,他送我上車。前幾天聽說過世了,我都很想念他,人命無常。他的夫人還在,老夫妻每天早晨出來散步,我們一定會碰頭。人有命,有業障怎樣保重身體?身體是物質現象,前面我們說過,物質從哪來的,從念頭來的,從心想生。換句話說,我們的心想要好,心都是想好的,都是想善的,純淨純善,身體當然沒事情,我們縱然帶著病毒的細胞都能恢復正常

◈物質生活清苦;精神生活豐富
◇心地重要,精神生活比物質生活更重要

  心地重要,精神生活比物質生活更重要

(中略)

◇不能執著,一定要心地清淨平等善良
◇最理想的就是一句佛號
◇我們求往生極樂;這個世間決定不爭不求
◇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對什麼人都沒有利害關係
◇你求的我不求;你爭的我不爭
◇跟什麼人都相親相愛、和睦相處
◇跟學佛的人往來,只有好處沒壞處
◇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像衣服一樣:你要可以給你;用得不好使了可以換一個
◇身體可以常常換,身是生滅;我是不生不滅:這個認識清楚,就不會過分重視
◇過分重視很苦,你也照顧不了:命主宰;不是自己可以主宰的
◇念佛是最健康的
◇來佛三聖一生過著清苦的生活;但是精神生活的豐富沒人能相比

  所以不能執著,一定要心地清淨平等善良最理想的就是一句佛號我們求什麼?求往生極樂世界。在這個世間決定不要去爭、不要去求,於人無爭,跟什麼人都好處;於世無求,對什麼人都沒有利害關係,我無求。你求的我不求,我不妨礙你,你爭的我不爭,我不要,跟什麼人都相親相愛、都和睦相處,沒有利害關係。跟學佛的人往來,只有好處沒壞處,學佛的人不欺騙人。所以不能執著這個身,知道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像衣服一樣,這我所有的,你要我可以給你,用得不好使了可以換一個身體可以常常換。身是生滅,我是不生不滅,這個得認識清楚,我們就不會過分重視。過分重視很苦,你也照顧不了,因為你有個命在,命主宰,不是我們自己可以主宰的,要明白這個道理。什麼是最健康的?念佛是最健康的海賢可以給我們做證明,這個小廟,他的媽媽可以給我們做證明,他的師弟海慶法師也可以給我們做證明,一生過著清苦的生活,但是精神生活非常快樂,精神生活的豐富沒有人能夠跟他相比

◈邊見
◇第二個邊見,就是對立
◇不跟人、事、一切法對立
◈見取見、戒取見
◇見取見、戒取見:這兩個合起來,成見、自以為是
◇總認為自己想的是對的;別人想的是錯的:這個要放下
◇放下自己的成見,採取別人的意見,人家歡喜;縱然不能接受,態度上要緩和
◇自以為是、傲慢對人,不知不覺得罪多少人
◇有權有勢時,人家不敢怎麼樣;權勢失掉之後,沒人理你
◈邪見
◇一切錯誤的見解都在邪見包括了

  見惑,第一個身見,第二個邊見,邊見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對立。我們不跟人對立,不跟事對立,不跟一切法對立,沒有對立。見取見、戒取見這兩個合起來,我們常講的成見,就是自以為是。很多人都有這個煩惱,總認為自己想的是對的,別人想的是錯誤的,這個要放下。能夠放下自己的成見,採取別人的意見,人家歡喜;縱然不能接受別人的意見,態度上要緩和。我們以自以為是、傲慢的態度對人,不知不覺得罪多少人。你在有權有勢的時候,人家不敢對你怎麼樣,你的權勢失掉之後沒有人理你,那個時候你就知道苦。這種情形在社會上,只要細心,處處能看得到,我們要有高度的警覺心。再一個就是邪見,錯誤的見解,一切錯誤的見解都在邪見包括了

◈見思裡有一個,就出不了六道
◇這五種錯誤見解斷掉,證須陀洹果,你是真正佛弟子,小學一年級
◇他雖然沒出六道;人間天上七次往來證阿羅漢,就脫離六道輪迴
◇須陀洹果,六種神通恢復兩種,天眼通、天耳通
◇二果,又有兩種神通出現,他心通、宿命通
◇三果,神足通,能分身、能變化
◇四果,漏盡通,六道裡面煩惱斷乾淨,超越六道輪迴
◇從二果以上要斷思惑,貪瞋痴慢疑:這五種斷不了,六道出不去
◇見思煩惱統統斷盡了出六道輪迴,裡頭有一個就出不了六道
◈念佛人一句佛號,把見思統統放下
◇念佛人用一句佛號,把這些東西統統放下
◇念佛的心裡不夾雜貪瞋痴慢疑、身邊見戒邪,十條完全沒有,才能脫離六道
◇念佛人有一個好處:自己沒有能力斷;阿彌陀佛佛力加持你、幫助你斷掉
◇往生這剎那,這些念頭不會起來、不會干擾你,你平平安安往生極樂世界

  這五種錯誤見解斷掉,證須陀洹果,你是真正佛弟子,小學一年級須陀洹果。須陀洹,那就是聖人,不是凡夫,他雖然沒有出六道,他在六道裡頭有一定的期限,人間天上七次往來他證阿羅漢,他就脫離六道輪迴,不能小看他。神通,本能恢復兩種,六種神通他有兩種,有天眼通、天耳通,我們一般人看不見的他能看見,他能看到天神,他能看到鬼神,我們看不見;他有天耳通。提升到二果,就又有兩種神通出現,他心通,別人心裡想什麼他知道;宿命通,自己過去世再過去世,二果聖人應該知道幾十世,甚至一百多世以前的他都知道。阿羅漢能知道五百世,所以在二果聖人的話,幾十世是沒有問題的。到三果就有神足通,神足是變化,能分身。能分身、能變化,到什麼地方去不需要交通工具,他意念想到哪裡,他身體就到哪裡,他有這個能力。第四果阿羅漢有漏盡通,漏盡就是六道裡面煩惱斷乾淨,超越六道輪迴。小乘是這六種神通都得到的時候是四果羅漢,但是從二果以上要斷思惑,就是思想,錯誤的想法,初果完全斷見惑。思惑有五種,貪瞋痴慢疑,五毒,這五種斷不了,六道出不去。貪、瞋恚、愚痴、傲慢、懷疑,對聖教的懷疑,對倫理道德的懷疑,這五個字不好。見思煩惱統統斷盡了出六道輪迴,這裡頭五個字有一個就出不了六道念佛人用什麼方法?用一句佛號,把這些東西統統放下念佛的心裡不夾雜貪瞋痴慢疑,不夾雜前面講的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十條完全沒有,才能脫離六道念佛人有一個好處,自己沒有能力斷,阿彌陀佛佛力加持你,能幫助你斷掉在往生這剎那之間,這些念頭都不會起來,不會干擾你,你平平安安往生到極樂世界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七十二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72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不修正定:不叫佛法|正定能轉識成智|邪定不能轉識成智:也能有很多變化|正定:沒有念頭,連沒有念頭這念頭也不能有|有念頭也能得定,不是圓滿的:能幫助你脫離六道、生一真法界;不能幫助你回常寂光|淨空老法師

 


不修正定:不叫佛法|正定能轉識成智|邪定不能轉識成智:也能有很多變化|正定:沒有念頭,連沒有念頭這念頭也不能有|有念頭也能得定,不是圓滿的:能幫助你脫離六道、生一真法界;不能幫助你回常寂光|淨空老法師


◈學佛要有這概念:知道怎麼去轉
◇自性所生是一真法界;阿賴耶能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六道輪迴

  自性所生的現象是實報莊嚴土,一真法界;阿賴耶,就是我們現在的起心動念,我們起心動念能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輪迴。這個事實真相我們要有這個概念,沒有概念不能學佛,要有這個概念,我們知道怎麼去轉

◈怎麼轉?正定
◇把八識轉變成四智,問題就解決了
◇正定能轉識成智;邪定不能轉識成智:它也能有很多變化
◇神仙、孫悟空那些變化,都是邪定
◇正定就成菩薩、成佛了
◇正定,心裡頭沒有念頭,「沒有念頭」這個念頭也不能有
◇真的到沒有念頭,那是四空定
◇連定的念頭都沒有,才是正定
◇有佛菩薩,也是正定,它能幫助你生一真法界,不能回常寂光
◇能幫助我們回常寂光的,就是正定

  怎麼轉?相宗經論上告訴我們,轉是轉變,把八識轉變成四智,問題就解決了。八識是六道眾生,是十法界的眾生。用什麼方法轉?用正定正定能轉識成智,邪定做不到,邪定不能轉識成智。它也能有很多變化,世間人說的神仙,《西遊記》裡面所說的孫悟空,那些變化都是邪定,不是正定,正定就成菩薩、成佛了正定,心裡頭沒有念頭,連沒有念頭這個念頭也不能有。沒有念頭,真的到沒有念頭,那是什麼?那不是正定,四空定,果報在四空天,還是出不了六道輪迴。必須把這個念頭,意念都沒有,才是真正的定。所以定裡頭沒有念頭,連定的念頭都沒有,這才是正定。有念頭也能得定,這個定不是究竟圓滿的。有佛、有菩薩,也是正定,它能幫助你脫離六道輪迴,能幫助你生到一真法界,不能幫助你回到常寂光。能幫助我們回到常寂光的,那就是正定

◈不修正定,不叫佛法
◇淨土有沒有修正定?有
◇八萬四千法門所修都是正定
◇每個法門都有正定、邪定
◇不著相正定;著相是邪定
◇不放在心上,真的;放在心上,假的
◇無論什麼法都不要放在心上
◈極樂最大的好處就是不退轉
◇阿彌陀佛慈悲,特別為我們開啟了念佛法門
◇念佛法門分兩個階段成佛
◇八萬四千法門,進得很少;退得很多
◇極樂世界修行,只有前進;沒有後退:所以一生就成就了

  我們今天修淨土,有沒有修正定?有,如果不修正定,這不叫佛法;修正定的,這就叫佛法。佛法修正定的方法很多,八萬四千法門每個法門所修的都是正定。四弘誓願說「法門無量誓願學」,那就是說明,無量無邊的法門,每個法門都有正定、都有邪定不著相的正定,著相是邪定;也就是說,不放在心上,真的,放在心上就是假的。我們能守住這個原則,對我們的學習就有很大的幫助,無論什麼法都不要放在心上,這個要知道。難,真難!不是假的。因為我們把什麼都放在心上養成習慣了,無量劫到現在養成極嚴重的習慣,想斷斷不掉阿彌陀佛慈悲,看我們這些人很可憐,特別為我們開啟了一個法門,就是淨土宗念佛法門念佛法門能不能成佛?能,它分做兩個階段成佛,一般法門沒有分兩階段的,只有淨宗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往生極樂世界,第二個階段成佛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能成佛?因為他不退轉。那就回頭看看我們自己,六道輪迴,八萬四千法門,為什麼那麼難?退轉,有進有退,進得很少,退得很多,所以就難。往生到極樂世界最大的好處就是不退轉極樂世界修行只有前進沒有後退所以一生就成就了。我們選擇就是這個法門。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五二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52



2024年11月26日 星期二

密淨不二|淨土即是密教顯說|修淨土法門的,不需要再去學密|密在《無量壽》、阿彌陀佛名號裡頭|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無上密咒|一句彌陀,包含一切諸佛名號、所有經教|往生極樂,就是密教的大成就|淨空老法師

 


密淨不二|淨土即是密教顯說|修淨土法門的,不需要再去學密|密在《無量壽》、阿彌陀佛名號裡頭|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無上密咒|一句彌陀,包含一切諸佛名號、所有經教|往生極樂,就是密教的大成就|淨空老法師


◈普賢即是金剛薩埵,亦名大阿闍黎
◇若據密教,普賢即是密教初祖金剛薩埵,金剛薩埵即是金剛手菩薩摩訶薩
◇此金剛手是法身大士,是故名普賢
◇金剛薩埵者,即是普賢大菩薩異名也。亦名一切如來長子,亦名大阿闍黎
◇為教菩薩作阿闍黎
◇這個老師的言行是我們的模範,我們應當要跟他學

  我們再往下面看,「若據密教」,密宗,「普賢即是密教初祖金剛薩埵,金剛薩埵即是金剛手菩薩摩訶薩」。下面念老引經據典告訴我們,《聖無動尊大威怒王祕密陀羅尼經》裡面說,「此金剛手是法身大士,是故名普賢」,密宗說的。「又金剛智」,金剛智是密宗的大德,《五祕薩訣》裡面說,「金剛薩埵者,即是普賢大菩薩異名也。亦名一切如來長子,亦名大阿闍黎」。這個一切如來長子,《華嚴經》上說的;亦名大阿闍黎,密宗裡頭稱的。「本經《德遵普賢第二品》中,復有為教菩薩作阿闍黎之文」。你看,普賢有個名字叫大阿闍黎。阿闍黎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軌範師,這個老師他的言行是我們的模範,我們應當要跟他學

◈密淨不二
◇今此經中,普賢大士,列最上首,正顯密淨不二
◇我們修淨土法門的,要不要再去學密?不需要
◇密在《無量壽》、阿彌陀佛名號裡頭
◇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無上密咒
◇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一句彌陀,包含一切諸佛名號,包含一切諸佛所說法門經卷、所有經教
◇大乘八個宗,南傳的小乘,都在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之中
◇普賢菩薩列在上首,代表密淨不二:淨土裡有圓滿的密宗
◇淨土即是密教顯說
◇往生極樂,就是密教所說的大成就

  「今此經中,普賢大士列最上首」,說什麼意思?「正顯密淨不二」。我們修這個法門的,要不要再去學密?不需要。為什麼?密在《無量壽》裡頭,密在阿彌陀佛名號裡頭,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一句咒語,無上的密咒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一句彌陀名號裡面包含十方三世一切如來的德號,都在這一句名號當中,你念這一句名號全都念了,不要再念別的,全念到了。不但包含一切諸佛名號,還包含一切諸佛所說無量無邊的法門經卷,統統在這一句佛號裡頭,所以這一句佛號包括所有的經教。在中國,大小乘過去總共十個宗派,現在中國沒有小乘,大乘八個宗,南傳的是小乘,都在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之中普賢菩薩列在上首,代表什麼?密淨不二,淨土裡頭有密宗,有圓滿的密宗。「故先師夏老云」,先師是夏老,已經往生了,他說,「淨土即是密教顯說」。說得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密教裡頭所說的大成就,圓滿的成就。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七十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70




若據密教,普賢即是密教初祖金剛薩埵
金剛薩埵即是金剛手菩薩摩訶薩。

《聖無動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羅尼經》曰:「
金剛手是法身大士,是故名普賢。」


又金剛智之《五秘薩訣》曰:「
金剛薩埵者,即是普賢大菩薩異名也。
亦名一切如來長子,
亦名大阿闍黎。」


本經《德遵普賢第二品》中,復有「為教菩薩,作阿闍黎」之文。


今此經中,普賢大士,列最上首,
正顯密淨不二,

故先師夏老云:「淨土即是密教顯說。」
藏密紅教祖師蓮花生大士,即阿彌陀佛之化身佛,
故紅教尊崇彌陀,勸生極樂,遠盛於其它教派。

◎ 法會聖眾第一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無上菩提在哪裡?|六根所接觸六塵境界,哪一法不是?|會的,大徹大悟;不會的,著相了|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問題能不能離?|真正離開六道輪迴要緣熟|緣怎麼熟?肯放下、能看破:知道一切是假的|淨空老法師

 


無上菩提在哪裡?|六根所接觸六塵境界,哪一法不是?|會的,大徹大悟;不會的,著相了|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問題能不能離?|真正離開六道輪迴要緣熟|緣怎麼熟?肯放下、能看破:知道一切是假的|淨空老法師


◈托事顯法生解門
◇由上之重重無盡,故塵塵法法皆是事事無礙法界。故可任就一塵一事,顯此法界全體
◈無上菩提在哪裡?
◇立像豎臂,觸目皆道
◇六根所接觸六塵境界,哪一法不是?
◇會的,大徹大悟;不會的,著相了
◇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問題能不能離?
◇堅固執著的人只能在佛門裡結個善緣:修得不錯,來生在人天;有過失,三惡道去了
◇他阿賴耶識裡有佛的種子:往後不定是哪一劫,遇到佛法種子就起作用;緣要殊勝,能在那一生往生極樂,就成就了
◇佛法種子比喻作金剛種子,永遠不壞:從這個角度上看,佛普度眾生

  再看後面第八,「托事顯法生解門。由上之重重無盡,故塵塵法法皆是事事無礙法界。故可任就一塵一事,顯此法界全體」,跟禪宗裡面一切手法非常類似。「如《大疏》云:立像豎臂,觸目皆道。」無上菩提在哪裡?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境界,哪一法不是?會的,覺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不會的,著相了。大乘經上教給我們,「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問題能不能離?這人根性我們一接觸、一觀察就明白了。有堅固執著的人只能在佛門裡結一個善緣,如果他修得不錯,來生在人天,他沒有過失;有過失,三惡道去了,很普遍。雖然去了三惡道,他阿賴耶識裡頭有佛的種子,往後不定是哪一劫,遇到佛法這個種子就起作用了,緣要殊勝他能在那一生往生極樂世界,就成就了佛法種子比喻作金剛種子,永遠不壞從這個角度上看,佛普度眾生

◈真正離開六道輪迴要緣熟
◇緣怎麼熟?肯放下、能看破:知道一切是假的;只有這一句佛號是真的
◈佛法不能貪戀執著
◇除這句佛號之外全是假的;經書也是假的,佛法也是假的
◇佛法不能貪戀執著
◇佛法是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的工具;達到彼岸就要捨掉
◇連佛法都能捨;何況其餘?這個人很快能成無上道:他真的覺悟了
◇執著佛法的人他在迷;他沒有悟:這種現象普遍存在世間
◇我自己有沒有這個毛病?有,趕快放下

  真正離開六道輪迴要緣熟緣怎麼熟?肯放下,能看破,知道這一切是假的不是真的。只有這一句佛號是真的除這句佛號之外全是假的,經書也是假的,佛法也是假的。所以佛勸我們,「法尚應捨」,那個法就是佛法,佛法不能貪戀,貪戀錯了,佛法不能執著。《金剛經》上把佛法比作過渡的小船,這是工具,達到彼岸就要捨掉,你要不肯捨你上不了岸,你要上岸一定把船捨掉。佛法是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的工具,千萬不要貪著,千萬不要去分別,它不是真的。連佛法都能捨,何況其餘?這個人很快能成無上道,他真的明白了,真的覺悟了。你就曉得,執著佛法的人他在迷,他沒有悟。這種現象普遍存在世間,我們常常遇到。最重要的,回光返照,我自己有沒有這個毛病?有,趕快放下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十八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48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學了佛,去年是這樣,今年還是這樣:這叫功夫不得力|經文真正理解:心一天比一天清淨|清淨心生法喜,法喜愈來愈深:這是學佛真正有所得|對於大千世界,逐漸明白了、遠離了:能夠不放在心上|淨空老法師

 


學了佛,去年是這樣,今年還是這樣:這叫功夫不得力|經文真正理解:心一天比一天清淨|清淨心生法喜,法喜愈來愈深:這是學佛真正有所得|對於大千世界,逐漸明白了、遠離了:能夠不放在心上|淨空老法師


◈經文真正理解:心一天比一天清淨
◇彌勒大士乃本經菩薩眾之當機。故能深明本經秘奧
◇釋迦牟尼佛講這個經,誰真正懂得?要像彌勒菩薩這樣的人
◇我們也能懂,只能懂得幾分,太少了:沒用上
◇真用上了:不亦悅乎、法喜充滿
◇我們今天法喜不要說充滿,一、兩分都沒生起來;每一天依舊是這麼苦惱、迷惑顛倒
◇學了佛,去年是這樣,今年還是這樣:這叫功夫不得力
◇為什麼不得力?經文沒真正理解
◇真正明白了:心一天比一天、一年比一年清淨,真有進步
◇清淨心生法喜
◇法喜沒有現前:經聽了,體會不到
◇隨著經教的深入,法喜愈來愈多、愈深:這是學佛真正有所得
◇對於環境,大千世界,逐漸明白了、遠離了:它是假的,能夠不把它放在心上

  我們再看註解,「彌勒大士乃本經菩薩眾之當機。故能深明本經秘奧」。釋迦牟尼佛講這個經,誰真正懂得?要像彌勒菩薩這樣的人,聽得懂。我們說我們也能懂,我們只能懂得幾分,太少了。這話怎麼說?沒用上,那就是太少了。如果懂得多,真用上了,為什麼?不亦悅乎,法喜充滿,真用上了,法喜充滿。我們今天法喜沒有生起來,不要說充滿,一分、兩分都沒生起來,日子過得還是這麼苦惱,每一天依舊是迷惑顛倒學了佛,昨天是這個樣子,今天還是這個樣子;去年是這個樣子,今年還是這個樣子,沒改。這叫什麼?功夫不得力為什麼不得力?經文沒真正理解真正明白,真正清楚,不一樣。從哪裡看?從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上看,他不一樣了,心一天比一天清淨,一年比一年清淨,真有進步清淨心生法喜,歡喜,你感到幸福快樂。我們法喜沒有現前,什麼原因?經聽了,體會不到。能體會到就有少分的法喜,隨著你對於經教的深入,法喜愈來愈多,愈來愈深,這是我們學佛真正有所得,得的是法喜充滿。對於環境,這個大千世界,逐漸逐漸明白了,逐漸逐漸遠離了,為什麼?它是假的,確確實實能夠不把它放在心上

◈淨土這一門:佛無盡的慈悲
◇我們煩惱習氣、業障非常深重:只有淨土法門信願持名,能幫助我們;除這一法之外,沒有任何法門,我們能得真實利益
◇八萬四千法門哪一門我們一生都不能成就;除淨土之外

  我們煩惱習氣、業障非常深重,說實實在在的話,只有淨土法門信願持名,能幫助我們除這一法之外,沒有任何法門,我們能得真實利益。我在這講真話,八萬四千法門,哪一門我們一生都不能成就,除淨土之外。所以這一門是佛無盡的慈悲

◈《無量壽經》佛陀在世多次宣講
◇《無量壽經》五種本子不一樣,那就是佛每一次講並不完全相同:這個經佛多次宣講
◇為什麼要多次宣講?娑婆世界、地球上的居民,遇到這個法門,決定得度
◇跟這一種同等同樣的,《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往生論》,三經一論
◇專修淨土,你能有成就

  《無量壽經》是佛陀在世多次宣講。怎麼知道多次?梵文經典傳到中國來,《無量壽經》有十二種譯本,現在只剩下五種,七種失傳了。五種本子仔細去對照一下,不一樣,那就是佛每一次講,並不完全相同,所以就證明,這個經是佛多次宣講。傳到中國來的梵文本子很多,多次翻譯,這些古大德告訴我們,如果不是多次宣講,不可能有這種情形。為什麼要多次宣講?娑婆世界,我們地球上的居民,遇到佛法,遇到這個法門,決定得度。在一切經裡頭,這部《大藏經》只有這一種,跟這一種同等同樣的,《阿彌陀經》,還有個《觀無量壽佛經》,天親菩薩的《往生論》,三經一論。專修淨土,你能有成就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四四一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441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深信人性本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相信淨宗修學依據: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還要老師三個要求|佛教是心性之學|怎樣開智慧?修定|如何修定?持戒、守規矩:老實聽話真幹|整個宇宙自己造的:自己去受|淨空老法師

 


深信人性本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相信淨宗修學依據: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還要老師三個要求|佛教是心性之學|怎樣開智慧?修定|如何修定?持戒、守規矩:老實聽話真幹|整個宇宙自己造的:自己去受|淨空老法師


◈物理、心理,是一不是二
◇大乘是全世界最高的哲學、科學
◇阿賴耶三細相:現在搞清楚的是物質;念頭、能量究竟是什麼不清楚
◇科學發展四百年,走向一個錯誤的道路,二分法:把宇宙分為物理、心理,錯了
◇物理跟心理分不開,它是一不是二
◇物理是從念頭生的:心理不要了;物理現象沒有根

  我早年學習的時候,老師把大乘佛學介紹給我,老師說這是全世界最高的哲學。現在經過科學家他們的研究得到的結論,我們知道,大乘佛學是最高的科學阿賴耶三細相,現在搞清楚的是一個物質;還有個念頭,念頭怎麼回事情沒搞清楚;能量究竟是什麼也不清楚。物質問題解決了,第二個肯定解決念頭。念頭是什麼?這是心理的,這不是物理的。所以根據這個結論,科學家就宣布,科學發展到今天四百年,走向一個錯誤的道路,搞到現在科學遇到瓶頸。什麼原因?二分法,就是把宇宙之間分為物理、心理,錯了物理跟心理分不開,它是一不是二物是從心生的,從念頭生的,如果心理不要了,這個物理現象沒有根。物從哪裡來?從念頭來的。念頭不是從物理來的,物理是從念頭來的。所以他說心、物是一不是二。

◈一切物質會看、會聽、懂得人意思
◇五蘊是最小的物質現象,它裡頭有精神
◇只要是色,一定有受想行識:色不能獨立;受想行識也不能獨立
◇所有一切物質都會看、會聽、懂得人的意思
◇五蘊皆空,這個空就是真如自性
◇身體是色法;我有感受;我能夠思想;行,這個現象不會間斷,前念滅後念生,相似相續;識,阿賴耶,一念不覺,識的源頭
◈整個宇宙自己造的:自己去受
◇整個宇宙誰造的?自己造的;與別人毫不相關
◇極樂世界、阿鼻地獄都是自己心造、自己去受
◇覺悟就不造了;迷就胡造,胡作妄為。造作裡面有善有惡
◇善道惡道全都是假的;不但十法界、六道是假的;實報土也不是真的:無始無明習氣斷乾淨,它就沒有了
◇常寂光是真的

  這個說得最清楚的,就是佛經講的五蘊。五蘊是什麼?五蘊就是最小的物質現象。但物質現象它裡頭有精神,色是物質,後頭有受想行識。只要是色,它一定有受想行識,色不能獨立;受想行識也不能獨立,它要色它才能顯得出來。所以從這個概念上來講,所有一切物質都會看、都會聽,都懂得人的意思,這是原理。大乘經幾千年都講,五蘊皆空,這個空就是真如自性。五蘊皆空,我們多少年來都把它講錯了,我們誤會了。講五蘊什麼?以為是整個人身,身體是色法;我有感受,這就是受,心理的;我能夠思想,想過去想未來;行,行是這個現象它不會間斷,前念滅,後念生,相似相續,這叫行,它不會中斷;末後一個識那就是阿賴耶,那是一念不覺,這是識的源頭,叫本識。它能變,心能現,識能變。佛經講得清楚,整個宇宙起源說明白、說清楚了,誰造的?自己造的,與別人毫不相關極樂世界、阿鼻地獄都是自己心造的,自己去受。不造呢?不造就不受了。覺悟就不造了;迷就胡造,胡作妄為。造作裡面有善有惡,善感召的三善道,惡感召來的三惡道。其實惡善,善道惡道全都是假的,不但十法界是假的,六道是假的,連實報莊嚴土也不是真的,無始無明習氣斷乾淨,它就沒有了。什麼是真的?常寂光是真的

◈佛教是心性之學;比科學高明多了
◇大乘不屬於宗教,佛教是高等科學
◇科學家用佛教裡的方法叫自己明心見性,佛法會興旺起來:那是真實智慧
◇怎麼樣開智慧?修定
◇如何修定?持戒、守規矩:老實聽話真幹
◇老實聽話真幹:學生必須要具備的
◇要有希聖希賢的大願
◇深信人性本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
◇相信淨宗修學依據: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還要老師三個要求:過去所學我不承認;只能跟他一個人學;文字沒有他許可不能看
◇不應該看的聽的,耳朵塞起來,眼睛蒙蔽了:這是修定
◇三到六個月效果卓著:妄念少,智慧才能現前,你才能看明白、聽得懂;而不是只看皮毛
◇智慧開了你看到深度:話裡有話,文字裡有妙理
◇這是心性之學;比科學高明多了

  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再過二、三十年,大乘經典不屬於宗教,佛教跟宗教會離開,不是宗教。是什麼高等科學科學家都要來學這個。要是用佛教裡面的方法叫你自己明心見性佛法會興旺起來,那是真實智慧,那不是假的。怎麼樣開智慧?要修定。如何修定?要持戒,要守規矩。這規矩裡面,我覺得老實聽話真幹,學生必須要具備的,要有這個精神,有這個德行。本身要有希聖希賢的大願深信人性本善,大乘教裡頭所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個一定要相信。相信淨宗修學的依據,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還要老師的三個要求,第一個要求,你過去所學的我不承認,第二個要求,只能跟他一個人學,第三個要求,你閱讀文字,沒有他的許可不能看。為什麼?這個把你的眼睛,不應該看的東西把它遮住了,只能聽他一個人講經,不能別人講的。耳朵塞起來,眼睛蒙蔽了,叫你什麼都不要看,什麼都不要聽,這是什麼?修定。三個月到六個月效果卓著,肯定是妄念少、雜念少。妄念少、雜念少智慧才能現前,你才能看得明白,你才能聽得懂,而不是只看皮毛,只看皮毛,你什麼都得不到,得一點常識而已。智慧開了你看到深度,就是話裡頭有話,文字裡頭有妙理在裡頭,那就不一樣。這是科學沒法子理解的,這是心性之學,比科學高明多了

◈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
◇科學對的對象全是虛妄的
◇物質現象是虛妄的,根本就不存在
◇這個幻相它的頻率太高了,我們誤以為真
◇它不是真的:所以物質根本沒有障礙
◇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
◇一彈指三百二十兆次的生滅,我們六根所接觸境界全在這個頻率之下產生的,沒有一樣是真實;我們誤以為真實

  科學對的對象全是虛妄的物質現象是虛妄的,現在科學家證明了物質根本它就不存在。它這個幻相我們誤以為真,是因為它的頻率太高了,我們把它當真。其實它不是真的,真的它就有障礙,它不是真的,所以物質根本沒有障礙。它在什麼狀況之下產生的這個幻相?是波動的現象。頻率,頻率太高了,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一百個千是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三百二十兆。這一彈指三百二十兆次的生滅,我們怎麼會知道。這個現象就在眼前,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境界全是在這個頻率之下產生的,沒有一樣是真實,我們誤以為真實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十七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27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佛法教學,首先把欲望放下|欲望愈少,智慧愈高|欲望愈多,利令智昏:智慧沒有了|智慧:從清淨平等覺生出來|格物而後致知|真正有智慧,你心才是定的|意誠、心正、身修、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淨空老法師

 


佛法教學,首先把欲望放下|欲望愈少,智慧愈高|欲望愈多,利令智昏:智慧沒有了|智慧:從清淨平等覺生出來|格物而後致知|真正有智慧,你心才是定的|意誠、心正、身修、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淨空老法師


◈環保要從心理講起
◇一切法從心想生:念頭的能量非常大
◇保持我們的本性本善;外面環保才有效果
◇中國傳統文化頭一個就是保護我們的身心健康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心理健康從格物開始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八個字保護心理健康
◇佛法的教學,首先就是把欲望放下
◇把欲望放下,你的心才會清淨、有智慧
◇智慧是自性裡頭本有的;不是從外面來的
◇欲望愈少,智慧就愈高;利令智昏,智慧就沒有了:他有的是知識不是智慧

  環保要從心理講起。佛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的念頭的能量非常大,現在量子力學家證明了。所以環保要從各人意識裡面開始,如何保衛自己那個善心。中國古人講的人性本善,把這句話寫在童蒙課本裡面,《三字經》。你看頭一句「人之初,性本善」,如何能保持我們的本性本善,外面環保才有效果;如果我們本性本善疏忽了,外面做的環保都不圓滿,都有欠缺。現在大家已經意識到了,要學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頭一個就是保護我們的身心健康。《大學》裡頭講得好,三綱八目,從心地做起。三大綱領,「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這第一條,「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教育的最高指導原則。我們追求的理想如何落實?下頭就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八個字是保護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從哪裡開始?從格物開始。格物怎麼講法?那個物就是欲望,格物要用現代的話來說,我們要降低欲望。欲望不是好東西,欲望帶著嚴重的罪業。佛法的教學,首先就是把欲望放下。格是格鬥,像打仗一樣,跟誰打?跟自己,跟自己的欲望打一仗,打勝了,把欲望放下,你的心才會清淨,你的心才會有智慧。所以格物而後致知,致知,智慧現前。智慧從哪裡來的?是自性裡頭本有的,不是從外面來的人欲望愈少,智慧就愈高;欲望愈多的時候,所謂利令智昏,他的智慧就沒有了他所有的是知識不是智慧。知識跟智慧是兩樁事情,不是一樁事情。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
◇中國人教學:重視智慧;不重視知識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也
◇學得很多、記得很多:記問之學,知識
◈學問:頭一個把自己的欲望放下
◇智慧從清淨平等覺生出來的:欲望是最大的障礙
◇古人富有家庭教子弟,都養成刻苦耐勞的習慣;家裡傭人不給他們服務
◇欲望不是好東西
◇把欲望放下,智慧就生起來
◇真正有智慧,你心才是定的
◇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才能夠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
◇平天下:每一個國家族群都能得到公平待遇
◇這是真實智慧;這不是知識能辦得到的

  中國人教學自古以來重視智慧,不重視知識。你看《論語》裡頭夫子有講過,「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也」,就是不重視你讀得很多、學得很多、記得很多,中國人不重視這個,這叫記問之學,這就是今天講的知識。中國人講求的是智慧,智慧要從清淨心、平等心,我們經題上「清淨平等覺」裡頭生出來的欲望是最大的障礙中國古人教學,富有的家庭教子弟,童年、少年都教他養成刻苦耐勞的習慣。在近代我們看到曾國藩,這滿清末年,他曾經做四省的總督,管四個省。清朝管四個省的官員只有他一個,他之前沒有,他以後也沒有,一般總督管兩個省,他管四個省。他對他的子弟的教學非常嚴格,家裡小孩的生活完全要自理,家裡傭人很多,不給他們服務,不養成他的習慣,要養成獨立、養成自己照顧自己。我們看他的家書,看他的家訓,他對家庭教育非常重視,嚴格執行,孩子從小就養成吃苦耐勞,所以他家不衰。還有一個後代好像是在台灣,名字我忘記了,都很不錯。所以欲望不是好東西。你看看中國人真正是講學問,頭一個就把自己的欲望放下,智慧就生起來;致知,真正有智慧,你心才是定的;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到這個地方就是身心健康身心健康才能夠齊家,這家道整齊然後你才能治國平天下。這個平天下,讓整個天下每一個國家族群都能得到公平待遇,就是現在人所說的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這叫平天下。這是真實智慧,這不是知識能辦得到的,智慧能辦到。

◈中國教育:教的是聖賢君子
◇中國的教育,不是教你才藝;教的是聖賢君子
◇跟西方教育的目的理念不相同,教育方法不一樣

  所以中國的教育,不是教你升官發財,不是教你種種才藝,不是的,它教的是聖賢君子,教學的目的,成聖人、成賢人、成君子,所以跟西方教育的理念不相同,教育的方法不一樣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十八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28



2024年11月21日 星期四

佛眼、菩薩眼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從事上來說,迷是一時;你總有一天會覺悟|我不把你現前善惡放在心上;我只看到你的清淨法身|念頭動了,說明沒放下|放下的人沒念頭:沒念頭的人叫得三昧|淨空老法師

 


佛眼、菩薩眼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從事上來說,迷是一時;你總有一天會覺悟|我不把你現前善惡放在心上;我只看到你的清淨法身|念頭動了,說明沒放下|放下的人沒念頭:沒念頭的人叫得三昧|淨空老法師


◈我只看到你的清淨法身、慈悲智慧
◇世人惡苦,如是甚深。佛慈無量,於如是至惡之人,咸以平等大慈,悉度脫之
◇至惡就是壞透了,佛都用平等大慈悉度脫之
◇凡夫不知道,以不平等的心對待聖人、惡人
◇只有佛知道,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他的如來德相迷而不覺,不是沒有;真有,跟佛沒有兩樣
◇從事上來說,迷是一時;你總有一天會覺悟:覺悟就是諸佛如來
◇我不把你現前善惡放在心上;我只看到你的清淨法身、無量慈悲智慧

  「世人惡苦,如是甚深。佛慈無量,於如是至惡之人」,至惡就是我們講壞透了,可惡至極,佛都用平等大慈「悉度脫之」。佛為什麼這麼做?只有佛知道,菩薩知道,凡夫不知道,以不平等的心對待,歡喜對待聖人,厭惡對待這些作惡的人,這不平等,只有佛知道,「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真的不是假的。他的如來德相到哪裡去了?迷了,迷而不覺,不是沒有,真有,跟佛沒有兩樣。所以佛眼、菩薩眼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這個不假。從事上來說,迷是一時,你總有一天會覺悟,覺悟就是諸佛如來我不把你現前善惡放在心上,我只看到你的清淨法身,只看到你無量的慈悲智慧,他看這個。

◇平等、大慈大悲是性德,性德當中第一德
◇佛有;一切眾生都有,沒有失掉:只是迷而不覺
◈六根根性是真心;六根現象是假的
◇學佛人第一個標準,就是求覺而不迷
◇怎麼樣覺而不迷?像佛一樣,六根在六塵境界,眼見耳聞清楚;沒放在心上
◇為什麼沒放在心上?因為你現在用的心是假的;真心沒有善惡、不是物質、意識
◇意識是妄心;物質是假相
◇只有佛眼、菩薩眼,看到真相:物質現象剎那生滅
◇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
◇不可得,常常放在心上,心就迷了:真心不見了
◇實際上真心是在,真心是清淨,沒有被染污過
◇六根的根性是真心;六根的現象是假的
◇學佛,這個概念比什麼都重要

  佛法平等,真平等,這是性德,大慈大悲也是性德,而且是性德當中的第一德佛有,一切眾生都有,畜生也有,餓鬼也有,地獄還是有,沒有失掉,只是迷而不覺學佛的人第一個標準,就是求覺而不迷怎麼樣覺而不迷?像佛一樣,六根在六塵境界,眼見色看得清楚,耳聞聲聽得清楚,沒放在心上。這個我們不懂了。為什麼沒有放在心上?因為你現在用的心是假的,不是真心。真心怎麼樣?真心沒有善惡。真心不是物質,真心也不是意識,意識是妄心。物質是假相,不是真的。只有佛眼,菩薩眼,看到它的真相。物質現象剎那生滅。《般若經》上說得好,「一切法」,指的物質現象,還包括精神現象,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不可得,常常放在心上,心就迷了,真心不見了實際上真心是在,真心是清淨,沒有被染污過六根的根性是真心,六根的現象是假的。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包括意識。學佛,這個概念比什麼都重要

◈只要有習氣,你就在迷;而不是在覺
◇為什麼放不下?起心動念、言語行為造業
◇阿羅漢開始不造業
◇佛弟子,造得比較輕,造的時候自己知道
◇知道為什麼還要做?習氣很難改,不容易斷掉
◇起心動念,是意在造業;分別執著,是第六、第七識在造業;阿賴耶倉庫把業統統儲藏:實際上都是假的
◇到你轉八識成四智,恍然大悟,真放下了
◇我們在經典上看到這些,做不到,習氣放不下
◇只要有習氣,你就在迷;而不是在覺
◇阿羅漢放下執著,算是少分覺悟;他還要修定,還要放下
◇放下分別,平等大慈露出來,起作用了

  我們為什麼放不下?起心動念造業,言語造業,行為造業。能不造嗎?阿羅漢開始不造了。沒有證得阿羅漢,造。修行人,特別是佛弟子,造得比較輕,造的時候自己知道知道為什麼還要做?習氣。習氣很難改,不容易斷掉,無量劫養成的,不定什麼時候它就冒出來了,按都按不住。起心動念是意在造業,分別執著,是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在造業。阿賴耶是倉庫,把這些業統統儲藏在這裡面。實際上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到你轉八識成四智,這個時候恍然大悟,明白了,真放下了。在大乘教裡什麼地位?法身菩薩,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真實的成就。我們在經典上看到這些,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剛才說的習氣放不下只要有習氣,你就在迷而不是在覺阿羅漢放下執著,算是少分的覺悟,他還要修定,還要放下放下分別,不但不執著了,分別沒有了,這經上講的,平等大慈露出來了,起作用了

◈佛法怎麼用上?看得清楚;如如不動
◇修學佛法,如果不能把經教落實變成生活行為,那都是假的
◇儒家修學有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後頭有篤行
◇全用上了,聖人;大半都用上了,賢人;少分用上了,辟支佛阿羅漢;沒用上,六道凡夫
◇怎麼用上?見色不被色誘惑,色看得清楚,如如不動,知道它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真相
◈佛法修行用功,不出看破放下
◇量子力學家看到了真相;他還是放不下
◇煩惱習氣不容易斷,斷了煩惱習氣才證果
◇阿羅漢放下執著;菩薩放下分別;菩薩能把無始無明放下就成佛
◇佛法修行用功,不出看破放下:真能看得破放得下,你真入佛門、真釋迦弟子
◇功夫完全在篤行、完全在放下
◇等覺菩薩放下最後一品生相無明,就成佛了,究竟圓滿、大功告成

  修學佛法,如果不能把經教落實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那都是假的,不是真的。儒家告訴我們,修學有博學、審問、慎思、明辨,這都是講你修學的層次,後頭有篤行,篤行就是什麼?落實到生活,落實到工作,落實到處事待人接物,用上了。用上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全用上了,聖人;大半都用上了,賢人;少分用上了是辟支佛跟阿羅漢;沒用上,六道凡夫,這麼個分法。我們今天什麼地位?六道凡夫,沒用上。怎麼用?佛教導我們,見色不被色誘惑,色你看得清楚,如如不動,知道它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真相。這樣的真相,今天量子力學家看到了,我們沒看到。量子力學家看到了,他還是放不下,放不下,我們知道煩惱習氣不容易斷,斷了煩惱習氣才證果阿羅漢放下執著,他還有分別,菩薩放下分別,證菩薩果位,菩薩能把無始無明放下就成佛了,大乘經上說的。佛法裡頭修行用功,不出看破放下真能看得破放得下,你就入佛門了,真入門,不是假的,真的是釋迦的弟子功夫完全在篤行,完全在放下等覺菩薩放下最後一品生相無明,就成佛了,究竟圓滿,大功告成。說得容易,做起來太難!不要說這麼多,一樣都放不下。

◈念頭動了,說明沒放下
◇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
◇對著外面五塵境界,接觸到,起貪瞋痴慢疑
◇佛門弟子,經搞明白了:根境接觸,因為疑,所以放不下;因為放不下,疑慢慢就加深
◇學了就要放下
◇禪宗,放下到一法不立,不准你有個念頭動
◇念頭動了,說明沒放下
◇放下的人沒念頭:沒念頭的人叫得定、得三昧
◇修淨土的叫念佛三昧;學天台的叫法華三昧;學賢首的叫華嚴三昧
◇定管用,定到一定的時候開悟了

  財、色、名、食、睡,大乘經裡面佛說,這五個是地獄五條根。我們對著外面的五塵境界,見到,聽到,接觸到,起心動念,起什麼心?貪瞋痴慢疑。貪瞋痴慢一般凡夫都有。那個疑是什麼?疑是佛門弟子,經,他搞清楚搞明白了,根跟境界接觸,他因為有疑,所以他放不下。因為放不下,疑慢慢就加深。所以學了,沒有別的,學了就要放下。宗門表演得好,禪宗,放下到一法不立,不准你有個念頭動。念頭起來了,念頭動了,說明沒放下放下的人沒念頭。沒有念頭的人叫得定,得三昧了。我們修淨土的人叫念佛三昧;學天台的人叫法華三昧;學賢首的人叫華嚴三昧。得定了,定管用,定到一定的時候開悟了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四四一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441




彌勒大士深領佛誨,
故合掌敬謝,讚歎如來曰:
世人惡苦如是甚深。

佛慈無量,於如是至惡之人,咸以平等大慈,「悉度脫之」。

彌勒大士乃本經菩薩眾之當機。故能深明本經秘奧,逕曰:「悉度脫之(意即悉皆度脫也)
◎ 如貧得寶第三十七



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把自己的想法看法放下;採用佛的正知正見:這叫學佛|依自己的知見;不依佛的教誨:這叫自作孽|信自:不是信我們的知見;是要有自信,本來是佛|佛法決定是契理契機|不契理,那是魔說|理就是諸法實相|淨空老法師

 


把自己的想法看法放下;採用佛的正知正見:這叫學佛|依自己的知見;不依佛的教誨:這叫自作孽|信自:不是信我們的知見;是要有自信,本來是佛|佛法決定是契理契機|不契理,那是魔說|理就是諸法實相|淨空老法師


◈佛法決定是契理契機
◇契機者,亦寓契合時機之義。如來垂慈,獨留此經於諸經滅盡之最後百年,正表此經能契於當前及未來之社會也
◇佛法決定是契理契機
◇不契理,那是魔說;不是佛說的
◇理就是諸法實相:法身菩薩雖證得不圓滿;到如來才真正圓滿
◈學佛:依佛所說;放下自己知見
◇學佛,一定要依佛所說的:這個是第一個條件
◇佛所說的是佛的境界、佛的正知正見;有時候跟我們的想法看法不一樣:我們的想法看法錯了;佛是絕對正確的
◇把自己的想法看法放下;採用佛的正知正見:這叫學佛
◇依自己的知見;不依佛的教誨:這叫自作孽
◈成佛的因:信自己本來是佛
◇所以信比什麼都重要
◇蕅益大師六信,第一個信自:不是信我們的知見;是要有自信,本來是佛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整個宇宙,從我們起心動念來的
◇不起心動念,我們本來是佛;起心動念變成凡夫
◇起心動念是迷;不起心動念是覺
◇相信這個事實真相,佛就能幫助我們回歸自性、回頭是岸
◇沒有這個自信心,那就沒有成佛的因
◇佛教導幫助我們回頭,這是緣;因,是自己本有
◇有因有緣果報就現前,這個果報就是成佛

  「又契機者,亦寓契合時機之義。如來垂慈,獨留此經於諸經滅盡之最後百年,正表此經能契於當前及未來之社會也」。佛法決定是契理契機,理是真理,如果不契理,那是魔說,不是佛說的理就是事實真相,諸法實相法身菩薩證得,雖證得不圓滿,到如來這才真正圓滿。所以我們學佛一定要依佛所說的,這個是第一個條件佛所說的是佛的境界,是佛的正知正見,有時候跟我們的想法看法不一樣,這個時候我們要知道,我們的想法看法錯了,佛是絕對正確的,要把自己的想法看法放下,採用佛的正知正見,這叫學佛。我們跟佛想的不一樣,要依自己的知見,不依佛的教誨,這叫自作孽,決定不能怪佛菩薩。所以信比什麼都重要蕅益大師六個信,第一個是信自己。信自己信什麼?不是信我們的知見,是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們要有自信,本來是佛。六祖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個萬法是全宇宙,整個宇宙。整個宇宙從哪裡來的?從我們起心動念來的不起心、不動念我們就是佛,本來是佛。起心動念就變成凡夫,為什麼?起心動念是迷;不起心、不動念是覺,覺而不迷。我們要相信這個事實真相,佛就能幫助我們回歸自性,佛能夠幫助我們回頭是岸。我們沒有這個自信心,那就沒有成佛的因佛教導我們,幫助我們回頭,這是緣。因是自己本有,緣是佛菩薩,有因有緣果報就現前,這個果報就是成佛

◈淨宗成佛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到極樂世界;第二階段在極樂世界成佛
◇方便、容易,保證我們一生成就
◇縱然造了五逆十惡,真正懺悔回頭,念佛統統都能往生:這是八萬四千法門裡沒有的
◈本經殊勝在契理、契根機、時機
◇本經殊勝在契理而又契機
◇真正相信、真正發願,懺除業障、後不再造,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就有分
◇它契一切眾生的根機;也契合時機
◇三千年前管用;今天管用;三千年後還管用
◈念佛往生不退成佛,超越時空
◇念佛往生不退成佛,超越時空,超越一切,沒有障難
◇阿彌陀佛無盡的慈悲;感一切諸佛如來今現在說法,沒有不說這部經的
◇法滅時諸經滅盡,《無量壽經》最後滅
◇這部經能契當前及未來社會,管用

  淨宗成佛是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到極樂世界,第二個階段在極樂世界成佛。為什麼?方便、容易,可以保證我們這一生成就。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清楚明確的告訴我們,縱然自己造了五逆十惡,只要真正懺悔肯回頭,後不再造,念佛統統都能往生這是八萬四千法門裡頭所沒有的。所以前面給我們說,本經殊勝在契理而又契機,這一段講了契機,機是指一切眾生。這個法門普度一切眾生,一個都不漏,只要你真正相信,真正發願,懺除業障,後不再造,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就有分,你就成就了。這裡告訴我們契機,不但它契一切眾生的根機,而且也契合時機。時機是什麼?時節、時代。三千年前的社會這個法門管用,三千年後的今天也管用,三千年以後的時代還是管用,無論在什麼時候,一切時、一切處全都管用,這個是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個法門都做不到的。淨宗念佛往生不退成佛,超越時空,超越一切,沒有障難。經上說得很清楚,阿彌陀佛無盡的慈悲,感一切諸佛如來今現在說法,沒有不說這部經的,而且諸佛法運終結的時候,一切諸佛都有正法、像法、末法,到法滅的時候,諸經滅盡,最後的一百年《無量壽經》還在,《無量壽經》最後滅。這個就是表法,表這部經能契當前及未來社會,管用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04




又契機者,亦寓契合時機之義。

如來垂慈,獨留此經於諸經滅盡之最後百年,正表此經能契於當前及未來之社會也。
乙、前言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什麼叫有緣?心地清淨、平等、覺而不迷:這就有緣|清淨平等覺的人,想見佛,佛就現身,沒障礙|佛身遍法界,無有來去;三際一如,本無生滅|你的法身也遍法界|我們今天見不到佛菩薩,是自己的業障深重|淨空老法師

 


什麼叫有緣?心地清淨、平等、覺而不迷:這就有緣|清淨平等覺的人,想見佛,佛就現身,沒障礙|佛身遍法界,無有來去;三際一如,本無生滅|你的法身也遍法界|我們今天見不到佛菩薩,是自己的業障深重|淨空老法師


◈降魔:放下一切煩惱習氣
◇據娑婆所見:誕育王宮,厭世修行,降魔成佛,故云興世
◇降魔,就是放下一切煩惱習氣
◇魔裡頭最大的魔叫煩惱魔,折磨你,讓你沒辦法成就

  「據娑婆所見」,這是說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地球上,三千年前出生在印度,「誕育王宮」,他生在帝王家,貴為太子,「厭世修行,降魔成佛」,這個降魔,就是放下一切煩惱習氣魔裡頭最大的魔是煩惱,叫煩惱魔,折磨你,讓你沒有辦法成就。所以出興於世。

◈佛身遍法界,無有來去、三際一如
◇佛身遍法界,無有來去;三際一如,本無生滅
◇佛身確實遍法界,無時無處不在,跟一切眾生感應道交
◇念佛菩薩,佛菩薩就現前
◈一心稱念,沒有妄念夾雜,就有感應
◇為什麼我們念了這麼久,佛菩薩沒有現前?我們念得不誠懇、沒恭敬心,不相應
◇念佛裡還夾雜著念頭,所以沒有感應
◇一心稱念,沒有一個妄念夾雜,就有感應
◇為什麼我們有這麼多的雜念?煩惱習氣太重了,一聲佛號這麼短的時間,每一個字裡都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

  下面是念老的話,「蓋謂佛身遍法界,無有來去;三際一如,本無生滅」。三際是過去、現在、未來。這幾句話的意思很難懂。佛身確實遍法界,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跟一切眾生感應道交。所以你念佛,佛就現前,念菩薩,菩薩就現前為什麼我們念了這麼久,佛菩薩沒有現前?我們念得不誠懇,念得沒有恭敬心,不相應。為什麼沒有恭敬心?念佛裡面還夾雜著念頭,所以沒有感應。念佛如果是一心稱念,沒有一個妄念夾雜,就有感應為什麼我們有這麼多的雜念?這是煩惱習氣。煩惱習氣太重了,連我們念這一聲佛號,這麼短的時間「阿彌陀佛」,你看這麼短的時間,每一個字裡面都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真難!為什麼難?煩惱習氣難斷。

◈清淨平等覺:想見佛,佛就現身
◇佛身法身、應化身遍法界
◇我們每個人跟佛沒什麼差別,每個人都有法身,你的法身也遍法界
◇佛覺了;我們迷了
◇如果覺了,我們也立刻就知道:自己的法身遍法界,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
◇什麼叫有緣?心地清淨、平等、覺而不迷:這就有緣
◇清淨平等覺的人,想見佛,佛就現身,沒障礙
◇佛身遍法界,無有來去
◇我們今天見不到佛菩薩,是自己的業障深重

  下面這幾句,我們要記住,這是事實真相,不是假的。佛身法身遍法界,應化身也遍法界。我們每個人跟佛沒有什麼差別,每個人都有法身,你的法身也遍法界,佛身也遍法界,佛覺了,我們迷了。如果我們覺了,我們也立刻就知道,自己的法身遍法界,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遇到有緣眾生,什麼叫有緣?心地清淨、平等,覺而不迷,我們經題上說的,這就有緣。遇到這樣的人,清淨、平等、覺的人,他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想見佛,佛就現身,沒障礙。證明佛身遍法界,無有來去。我們今天見不到佛,見不到菩薩,是自己的業障深重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四八九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489




《資持記》云:「
佛身充滿,隨物現形。示生唱滅(示現生滅),拯接群品。

據娑婆所見:
誕育王宮,厭世修行,降魔成佛,故云興世。」

蓋謂
佛身遍法界,無有來去;三際一如,本無生滅。
祇為應機度化,故現出生王宮,出家修道,降魔成佛,此即所謂興世也。

◎ 獨留此經第四十五



2024年11月18日 星期一

佛那麼高;我怎麼能成佛?|「無量清淨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也就是我們自性本具|一定要記牢:一切眾生跟彌陀、釋迦完全平等|什麼叫佛?清淨平等覺就是佛|無量的清淨、平等、覺:自性本自具足|淨空老法師

 


佛那麼高;我怎麼能成佛?|「無量清淨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也就是我們自性本具|一定要記牢:一切眾生跟彌陀、釋迦完全平等|什麼叫佛?清淨平等覺就是佛|無量的清淨、平等、覺:自性本自具足|淨空老法師


◈清淨平等覺就是佛
◇《漢譯》稱無量壽佛為無量清淨平等覺
◇「無量清淨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也就是我們自性本具
◇一定要記牢:一切眾生跟彌陀、釋迦完全平等
◇佛那麼高;我怎麼能成佛?殊不知佛跟我們是平等的
◇什麼叫佛?清淨平等覺就是佛
◇無量的清淨、平等、覺:自性本自具足

  『無量清淨平等覺』,《漢譯》的本子稱無量壽佛為無量清淨平等覺。「無量清淨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也就是我們自性本具,這句話大家一定要記牢,一切眾生跟彌陀、釋迦完全平等。這是真的,是佛在大乘經裡面常常提到的,就怕我們疏忽了,佛那麼高,我怎麼能成佛?殊不知佛跟我們是平等的什麼叫佛?清淨平等覺就是佛無量的清淨、無量的平等、無量的覺,這是自性本自具足,惠能大師說的。

◈無量清淨平等,就覺了
◇性是什麼樣子?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這都屬於平等
◇真心如如不動;只要動,就有生滅
◇能生萬法: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自性所生,都是屬於平等
◇自性是無量清淨平等:平等就覺了
◈無量清淨平等覺一切眾生統統有
◇覺,阿彌陀佛有、釋迦牟尼佛有、我們每一個眾生個個都有

  惠能大師開悟了,明心見性了,性是什麼樣子?他給我們說,第一句,「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清淨;第二句,「本不生滅」,就是不生不滅;第三句,「本自具足」,這都是屬於平等;第四句說自性本定,自性是真心,真心什麼樣子?如如不動,只要動,就有生滅,不動,不生不滅;最後一句,「能生萬法」。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自性所生,都是屬於平等;換句話說,自性是無量清淨平等。平等就覺了,覺什麼?覺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叫覺。阿彌陀佛有,證得了,釋迦牟尼佛有,我們每一個眾生都有。小到蚊蟲螞蟻,更小的到肉眼看不到的細菌,沒有一個沒有,個個都有

◇無量清淨平等覺,簡稱真如本性、自性
◇妄心是阿賴耶;真心是平等覺
◇正因為我們有無量清淨平等覺,所以佛才能幫助我們;如果我們沒有,佛怎麼幫助你?
◇一切眾生統統有,是宇宙萬有的本體
◇本體能生能現:緣不具足就消失了;有緣就現
◇自性理體不生不滅;自性作用有生有滅:從體起用;體永遠不變
◈求生極樂,回歸本來是佛
◇要相信本來是佛;現在求生極樂,回歸本來是佛,阿彌陀佛幫助我們快速成就

  無量清淨平等覺,簡稱真如本性,或者稱為自性。我們一般講真心、妄心,妄心是阿賴耶,真心是平等覺正因為我們有無量清淨平等覺,所以佛才能幫助我們,如果我們沒有,佛怎麼幫助你?有沒有人沒有的?沒有,一切眾生統統有,是宇宙萬有的本體,用哲學的名詞來說,本體。它能生能現,雖然生,雖然現,緣不具足它就消失了,有緣就現,沒有緣就不見了。所以它是生滅法。自性的理體不生不滅,自性的作用有生有滅,那是從體起用,體永遠不變。我們要相信,相信什麼?本來是佛,現在求生極樂世界,回歸本來是佛。阿彌陀佛幫助我們快速的成就,道理就在此地。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四四二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442



2024年11月17日 星期日

這個世界誰造的?念頭造的|各人造各人受|佛大慈大悲,造了極樂世界叫我們去享受|只要你相信、求願往生|但是要求的是一念:裡頭不夾雜妄想雜念,跟佛就相應|我們現在歸真不是一念;多念,不相應|淨空老法師

 


這個世界誰造的?念頭造的|各人造各人受|佛大慈大悲,造了極樂世界叫我們去享受|只要你相信、求願往生|但是要求的是一念:裡頭不夾雜妄想雜念,跟佛就相應|我們現在歸真不是一念;多念,不相應|淨空老法師


◈阿難見佛,只因於歸真之一念
◇極樂依正他全見到了,什麼原因?記住,一念,心無二念
◇阿彌陀佛,就這一念;一念之外我無別念:這是真因

  「阿難見佛,只因於歸真之一念」。佛把極樂世界顯現出來,淨土,阿彌陀佛讓他見到,正報,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他全見到了,什麼原因?記住,一念這個時候心無二念。這一念是什麼?阿彌陀佛,就這一念,一念之外我無別念,這是真因

◈沒有意念就沒有物質
◇物質的形成是意念
◇沒有意念就沒有物質;還有意念,在高頻率之下變成物質
◇六根六塵都是念頭生的
◇不起心不動念它就沒有了
◇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這麼高的頻率,六根都覺察不到
◈這個世界誰造的?念頭造的
◇我造的我享受;你造的你享受
◇各人造各人受
◇佛大慈大悲,造了極樂世界叫我們去享受
◇只有這一門;八萬四千法門裡頭沒有
◈歸真一念重要
◇只要你相信、求願往生
◇但是要求的是一念:裡頭不夾雜妄想雜念,跟佛就相應
◇我們願心、信心裡頭都有夾雜,麻煩在這裡
◇我們現在歸真不是一念;多念,不相應
◇一念跟佛菩薩就有感應;二念、三念跟六道輪迴感應:差多遠!

  今天科學家告訴我們,物質世界是假的,不是真的,從哪裡來的?從心想生。也就是說,物質是念頭變現出來的,三千年前佛在經上這麼說的,今天量子力學家告訴我們,也是這麼說的。物質把它分解,分解到最後是什麼?空了,沒有了,才曉得物質是假的。它怎麼形成的?念頭形成的。這量子力學家看到的。物質的形成是意念沒有意念就沒有物質還有意念,在這個高頻率之下,變成物質,微中子,佛法的名詞叫極微色,極微之微。物質從哪裡來的?從心想生。所以佛在大乘經上常說,整個宇宙,六根能接觸到的六塵,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六根六塵都是念頭生的,起心動念它就有,不起心不動念它就沒有了。我們起心動念,這個心極其微細,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這麼高的頻率,這樣微細的東西,我們的六根都覺察不到,它速度之快。所以這個世界誰造的?念頭造的我造的我享受,你造的你享受,各人造各人受佛大慈大悲,佛造了極樂世界叫我們去享受只有這一門,只有這一法,八萬四千法門裡頭沒有。這是阿彌陀佛無盡的慈悲,究竟的慈悲,圓滿的慈悲,幫助我們苦難眾生。只要你相信,只要你發願,求願往生,但是要求的是一念,就是說,你的真信,你的求生,裡頭不夾雜妄想雜念,跟佛就相應。我們深信不疑,我們一心求願往生,但是這個願心裡頭、信心裡頭都有夾雜,麻煩在這裡我們現在歸真不是一念,多念,不相應。道理搞清楚之後,我們明白了,要一念跟佛菩薩就有感應,二念、三念跟六道輪迴感應,差多遠!我們今天墮在輪迴裡頭出不去。

◇歸真一念重要
◈只是一心
◇念佛時,是心念佛;見佛時,是心見佛:只是一心
◇一心就是真如本性:我心佛心是一不是二
◇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
◇本來沒有毫釐許間隔;現在妄想雜念,再加上造業,障礙重重

  所以今天佛在示現,佛在按指,海印放光,這個放光不是從手足來的。阿難見佛,只因於歸真一念,這歸真一念重要。「念佛時,是心念佛。見佛時,是心見佛。只是一心」,這一心就是真如本性。我心佛心是一不是二。正如經上所說的,「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跟我共同一法身。這是真話,不是假話。本來沒有毫釐許間隔現在妄想雜念,還再加上造業,障礙重重

◇何隔念與時乎?只是一念,無去來今
◇阿難念佛禮佛,即見彌陀:一心見的
◈要能一念歸真
◇行者臨終,若能一念歸真,亦必當下見佛,蒙佛接引往生極樂
◇只有這一念,往生極樂,見阿彌陀佛,除這一念之外沒有第二念
◇賢公念佛九十二年,念念都是一念歸真
◇給修淨土的人做個好樣子

  「故疏云何隔念與時乎?只是一念,無去來今」。這說時間,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時間。「是故阿難念佛禮佛,即見彌陀」。怎麼見的?一心見的。「故行者臨終,若能一念歸真,亦必當下見佛。蒙佛接引往生極樂」。這句話重要。行者是我們,我們修淨土的人,求往生的人,那這幾句話很重要,要什麼?要能一念歸真只有這一念,往生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除這一念之外沒有第二念。真能到這個境界,你跟阿難一樣,一定當下見佛,佛會帶你去。像海賢老和尚,他是一念歸真,念念歸真,一百一十二歲,念佛九十二年,念念都是一念歸真,換句話說,他見佛太容易了,見極樂世界太容易了,他有沒有見到?他告訴別人,多次見到。我們相信他不是妄語,他符合這個條件。為什麼留在這世間這麼久?來表法的,利益眾生。阿彌陀佛囑咐他的,多住世幾年,給佛門弟子做個榜樣,給修淨土的人做個好樣子,他住世是這個。做得很好,我們都知道了,都向他學習了,他老人家功德圓滿,走了。

◈念佛時,即見佛時
◇何有餘念與時間之間隔耶
◇沒有雜念妄想:時間、空間都是假的

  「何有餘念與時間之間隔耶」。沒有雜念,沒有妄想,時間、空間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四四三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443




阿難見佛,只因於歸真之一念。
念佛時,是心念佛也。
見佛時,是心見佛也。

只是一心。我心佛心無毫釐許間隔。


故疏云「何隔念與時乎?」

只是一念,無去來今。


是故阿難念佛禮佛,即見彌陀。
故行者臨終,若能一念歸真,亦必當下見佛。蒙佛接引往生極樂。

故云:「念佛時即見佛時。」
何有餘念與時間之間隔耶?

◎ 禮佛現光第三十八



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你本來是佛:為什麼要在六道裡受這麼多苦?|佛是怎麼成的?從得定成|等覺入的大定,他不動了|自性裡沒有對立|知道一切眾生跟我一體,就很容易得到諸佛菩薩加持:你沒障礙|有我他你,就有障礙|淨空老法師

 


你本來是佛:為什麼要在六道裡受這麼多苦?|佛是怎麼成的?從得定成|等覺入的大定,他不動了|自性裡沒有對立|知道一切眾生跟我一體,就很容易得到諸佛菩薩加持:你沒障礙|有我他你,就有障礙|淨空老法師


◈別放在心上:皆是虛妄
◇修行修什麼?修不執著
◇我看清楚、聽清楚,都明白了;不執著什麼?別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是執著
◇為什麼別放在心上?因為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我們在六道、十法界裡作夢
◇這個宇宙是一場夢
◇夢醒了,夢中境界都不見了
◇我們現在在六道輪迴、十法界裡作夢
◇不執著,你就超越六道的夢;不分別,十法界就沒有了
◇應化身佛,我們能看到;法身佛,法身菩薩也看不到:那是常寂光

  修行在哪裡修?明白了,就是修什麼?修不執著,就是我們現在要修,修不執著。我看清楚、聽清楚,我都明白了,不執著什麼?別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是執著為什麼別放在心上?因為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宇宙是什麼?是一場夢,我們夢醒了,晚上睡覺作夢夢醒了,夢中境界什麼都不見了。同樣一個道理,我們現在在作夢,在六道輪迴裡頭作夢,在十法界裡頭作夢,這個夢裡頭你要不執著,你就超越六道的夢;如果到不分別、不執著,十法界就沒有了。四聖法界是六道上面,有聲聞、緣覺、菩薩、佛,都沒有了。所以佛也不是真的,是個名詞而已。真有嗎?真有。真有是什麼佛?應化身佛,我們能看到。法身佛我們看不到,不但我們看不到,法身菩薩也看不到,那是常寂光

◈你本來是佛:為什麼要在六道受苦?
◇把它搞明白,才真正知道求福、求慧、求生淨土
◇智慧、神通大自在,這是福報
◇智慧是通達明瞭,遍法界虛空界,過去現在未來,你全明白、全知道了:因為你本來知道
◇本自具足無量智慧、福報、才藝、壽命,樣樣都無量
◇你本來是佛,成佛其實是很自然的事情:為什麼要在六道裡受這麼多苦?
◇眼見色、耳聞聲,這個想得到、那個想擁有
◇睡覺人家把你抬走,你都不曉得:什麼是你的?
◇遍法界虛空界真的是個夢

  總得把它搞清楚、搞明白,然後我們才真正知道求福、求慧、求生淨土。福是什麼?大自在,智慧、神通大自在,這是福報。慧是智慧,智慧是通達明瞭,遍法界虛空界,過去現在未來,你全明白,全知道了。為什麼會知道?因為你本來知道本來有的智慧,惠能大師說的「本自具足」,具足什麼?具足無量智慧、無量福報、無量才藝、無量壽命,樣樣都無量。所以成佛應當的,你本來成佛,因為你本來是佛,成佛其實是很自然的事情。為什麼要在六道裡受這麼多苦眼見色、耳聞聲都起心動念,這個想得到,那個想擁有。晚上睡覺作夢,哪一樣是你的?睡得很熟,人家把你抬走了,你都不曉得。什麼是你的?沒有一樣,遍法界虛空界真的是個夢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色界、無色界、欲界,這一切法是一場夢:你沒出輪迴不知道
◇阿羅漢超越了,醒了;他再提升,學菩薩,進入大乘了
◇別教菩薩前面三十個位次在方便土;破一品無明、證一分自性,入實報土
◇登地破根本無明,起心動念斷乾淨就成佛了

  佛在《金剛經》上有一首偈,末後,「一切有為法」,有為就是生滅法,有生有滅的,這叫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說得好!世出世間一切法,三界色界、無色界、欲界,這一切法是一場夢你沒有出輪迴不知道阿羅漢超越了,醒了,所以稱羅漢、稱辟支佛。他再提升,那就是學菩薩,小乘進入大乘了別教菩薩有四十一個等級,前面三十個等級叫權教菩薩,比阿羅漢高明,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我們得知道有三十個位次在方便土中,明心見性,破一品無明、證一分自性,入實報土。無明四十一品,前面三十品無明破了,登地,登地破根本無明,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斷乾淨就成佛了

◈佛是怎麼成的?從得定成
◇佛是怎麼成的?是從得定成的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自性什麼樣子?沒有起心動念就是自性:它動搖就能生萬法;它不動搖萬法沒有了
◇等覺入的大定,他不動了,成佛了;十地菩薩動搖,實報莊嚴土現前,就能生萬法
◇這個理、事實真相都搞清楚就好辦了,知道怎麼用功:用功就是修定
◇有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修定,成就是平等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
◇哪個法門比哪個法門高,沒這個道理;哪個法門比這個法門容易修,這個有

  佛是怎麼成的?是從得定成的。惠能大師說得好,第四句說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自性(真心)什麼樣子?沒有起心、沒有動念就是自性,它就是這個樣子,它要是動搖就能生萬法,它不動搖萬法就沒有了。什麼時候會讓它動搖?等覺菩薩入的那個大定,他不動了,等覺菩薩成佛了。十地菩薩他動搖了,實報莊嚴土現前,就能生萬法,能生實報莊嚴土,他不會生有餘土、不會生同居土。這個理、事實真相都搞清楚就好辦了,知道怎麼用功,用功就是修定。我們讀經,讀經是對知識分子,修定有八萬四千種,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修定,方法不一樣,成就是平等的所以法門平等,無有高下,說哪個法門比哪個法門高,沒這個道理,講不通;說哪個法門比這個法門容易修,這個有,修成都一樣,沒有兩樣。

◈佛法重實質不重形象
◇菩薩道:因戒得定;因定開慧
◇戒要不要戒在身上?初學的要,樣樣都要守規矩;老修就不要了,真幹就是不動心
◇動心怎麼辦?不分別;分別怎麼辦?不執著
◇不執著是阿羅漢;不分別是菩薩;不起心動念是佛:練這個功,真功夫
◇小乘重形象;大乘重實質不重形象
◇小乘人有分別、執著;大乘菩薩沒有分別、還有起心動念:到不起心動念就究竟圓滿

  菩薩道,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戒要不要戒在身上?要,初學的要,初學樣樣都要守規矩,老修的就不必要,不要了,為什麼?那是樣子,形象,佛法重實質不重形象真幹。就是剛才提示諸位的,眼見色不動心動心怎麼辦?動心他不分別。分別怎麼辦?不執著不執著是阿羅漢,不分別是菩薩,不起心不動念是佛,練這個功,這真功夫。重實質,不重這些形象,這個方法是章嘉大師教給我的。重在外面的儀表儀規,這是對初學人講的。所以小乘重形象,大乘重實質不重形象。大乘比小乘就開放多了,為什麼?小乘人他有分別,他有執著,大乘菩薩他沒有分別,他還有起心動念,所以他沒有能證得究竟,到不起心不動念就究竟圓滿。

◇八萬四千法門,這叫基本功,必須認識清楚
◈佛是自己,眾生跟佛是一體
◇佛是誰?佛是自己。一切眾生本來是佛
◇山河大地是佛,一粒微塵也是佛
◇佛就是自性:所有統統是自性變的;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
◇佛菩薩為什麼那麼慈悲救度一切眾生:眾生跟佛是一體
◇愛不愛自己?愛自己;都是自己變的,愛不愛?大愛、真愛:從自性裡流出來的愛,沒有變質
◇一體:幫助人開悟,就是幫助自己開悟
◇這是自性本來的心量

  八萬四千法門,方法,這叫基本功,必須認識清楚佛是誰?佛是自己。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不但人是佛,天人是佛,阿修羅是佛,畜生是佛,連植物花草樹木是佛,山河大地是佛,一粒微塵也是佛。佛是什麼?佛就是自性所有講的這個統統是自性變的,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然後我們就恍然大悟,佛菩薩為什麼那麼慈悲救度一切眾生,原來眾生跟佛是一體。愛不愛自己?愛自己,都是自己變的,你愛不愛?大愛,真愛,是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愛,沒有變質。比其他宗教講的,上帝的愛,神聖的愛,還要講得究竟、講得圓滿,為什麼?一體。幫助人開悟,就是幫助我自己開悟,這是什麼心量?這是自性本來的心量

◈學佛沒有別的:用真心不用妄心
◇學佛沒有別的,用真心不用妄心就是菩薩,佛經懂不懂沒關係:佛千經萬論都是教你用真心不用妄心
◇用妄心就造業,有善有惡,都叫迷;真正覺悟了,覓善惡了不可得:真心裡頭沒有對立的
◇對立從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來的
◇佛菩薩不起心動念,不造業;阿羅漢還造,輕,他有分別
◇阿羅漢有相;佛菩薩沒相,能現一切相:這叫大自在
◈知道一體,就容易得到佛菩薩加持
◇善用這種心,知道一切眾生跟我一體,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跟我也是一體,一體就很容易得到諸佛菩薩加持:因為你沒有障礙
◇有我他你,就有障礙
◇障礙,沒有特殊功德緣分加不上
◇把障礙撤除,不費力氣自然就加上

  自性就是真心,真心就是自性。所以學佛沒有別的,用真心不用妄心就是菩薩,佛經懂不懂沒關係,佛經千經萬論都是教你用真心不用妄心。用妄心就造業,有善有惡,善業感三善道,惡業感三惡道,都叫迷,都沒有覺悟。真正覺悟了,覓善惡了不可得,為什麼?真心裡頭沒有對立的。善惡是對立的,禍福是對立的,生死是對立的,自性裡頭沒有對立。對立從哪裡來的?從起心動念來的,從分別執著來的,有起心動念,有分別執著,全來了。只有佛菩薩不起心不動念,不造業。阿羅漢還造,輕,他有分別。菩薩沒有分別,菩薩不造業,到地獄去度眾生,現地獄身,要現同類身,不現同類身沒辦法教他,度畜生要現畜生身,你去度那些餓鬼要現餓鬼身,不現同類身你沒辦法教他,所以菩薩分身化身,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你要說菩薩什麼相、佛什麼相?沒相,阿羅漢有相,菩薩沒相,能現一切相。這叫大自在,這是佛。我們能善用這種心,在日常生活當中知道一切眾生跟我一體,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跟我也是一體,一體就很容易得到諸佛菩薩加持,因為你沒有障礙。你要有我、有他、有你就有障礙障礙對加持就加不上,沒有特殊的功德緣分加不上。你自己把障礙撤除,自然就加上,不費力氣就加上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四一六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416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染是不清淨;著是不平等|清淨平等,才開智慧;有染有著,生煩惱不生智慧|怎樣才無染無著?|六根對六塵境界,無論喜歡不喜歡,不要放在心上|沒有污染執著:寂靜三摩地|有縛有染,寂靜就沒有了|淨空老法師

 


染是不清淨;著是不平等|清淨平等,才開智慧;有染有著,生煩惱不生智慧|怎樣才無染無著?|六根對六塵境界,無論喜歡不喜歡,不要放在心上|沒有污染執著:寂靜三摩地|有縛有染,寂靜就沒有了|淨空老法師


◈聞彌陀名號,我們的心清淨平等覺
◇所住之三昧,無染無著,故曰清淨三昧
◇聞佛名號,清淨心現前
◇彌陀有個名號叫「清淨平等覺」,聞這個名號,我們的心清淨了、平等了,覺而不迷
◇「大乘無量壽莊嚴」是果;「清淨平等覺」是因:修因證果
◈怎樣才無染無著?
◇放在心上,就染著了:眼見色,心裡有喜歡,就著了喜歡;討厭,也染著了
◇染是不清淨,著是不平等:清淨平等覺沒有了
◇清淨平等,才開智慧;有染有著,生煩惱不生智慧
◇怎樣才無染無著?六根對六塵境界,無論喜歡不喜歡,不要放在心上
◇一切時、一切處,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沒有:這叫不染不著
◇阿彌陀佛之外還有一樣東西在心上:你的心被染著,你的信心不清淨、願心不牢靠,這樣的心態念佛不能往生

  『清淨』者,「所住之三昧,無染無著,故曰清淨三昧」。聞佛名號,清淨心現前。因為彌陀有個名號,在我們經題上叫「清淨平等覺」,聞這個名號,我們的心清淨了、平等了,覺而不迷,這個要知道。夏蓮公老居士會集這部經,把佛的名號放在經題上,「大乘無量壽莊嚴」是果,「清淨平等覺」是因,修因證果,題裡頭因果具足。所住的三昧無染無著,什麼叫染著?俗話說放在心上,就染著了,眼見色喜歡,心裡有喜歡就著了喜歡;不喜歡,討厭,也染著了。絕不是說討厭負面的是染著、正面的不是,正面也是染污,著是著相。染是不清淨,著是不平等,你看清淨平等覺不是沒有了嗎?清淨平等才開智慧;有染有著,生煩惱不生智慧。我們再回頭來說,怎樣才無染無著?見色聞聲,六根對六塵境界,鼻對香、舌對味、身對觸、意對法,都能做到不染著。我把話說明白、說清楚,無論喜歡不喜歡,不要放在心上就沒有染著,放在心上就是染著。心裡放什麼?心裡只放一尊阿彌陀佛,一切時、一切處,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沒有,這叫不染不著阿彌陀佛之外還有一樣東西在心上,你的心被染著,那就是你的信心不清淨,你的願心搖搖擺擺的,不牢靠這樣的心態念佛不能往生,道理在此地。

◈沒有污染執著:寂靜三摩地
◇寂靜三摩地,無縛無著,故名清淨
◇煩惱好像繩索把你綁起來,你動彈不得;寂靜三摩地沒有人障礙你,沒有執著
◇沒有污染執著:寂靜三摩地;有縛有染,寂靜就沒有了

  下面,念老又舉《會疏》來給我們說明。「如《會疏》曰:寂靜三摩地」,三摩地就是禪定,「無縛無著」。「繫縛」是煩惱,好像繩索把你綁起來,你動彈不得寂靜三摩地沒有人障礙你,沒有執著;這兩個字也就是染著的意思,前面講的染著。你沒有被污染,你沒有執著,這寂靜三摩地;有縛有染,寂靜就沒有了。這叫「清淨」。

◈離一切繫縛而自在,名曰解脫三昧
◇解脫者,所住三昧,離一切繫縛而自在,名曰解脫三昧
◇所住的三昧沒有繫縛,沒有煩惱染著,這就自在:這是一般修定的
◈淨宗比修定方便:你有一個依靠
◇淨宗比修定方便:修定,三摩地確實心裡沒有染污,不受外面環境影響;念佛人其他的放下,執著個阿彌陀佛
◇淨宗容易太多了,有依靠;修定沒依靠,所以難
◇八萬四千法門統統是修定,由戒定慧入門,所以叫難行道
◇淨土法門叫易行道,你有一個依靠:心裡別的東西放下;阿彌陀佛裝進去
◇這不能成佛,只能往生極樂;成佛?往生極樂再修
◇極樂環境太好了,煩惱習氣到那去,不放下自然放下:妙就妙在此地

  『解脫』,「所住三昧,離一切繫縛而自在,名曰解脫三昧」。「解脫」是比喻。好像繩索捆綁你,世間人犯重罪戴的刑具手鐐腳銬,這都是繫縛。所住的三昧沒有這些繫縛,沒有煩惱、沒有染著,這就自在,這是一般修定的淨宗比修定方便。因為修定,三摩地確確實實是心裡沒有染污,不受外面環境影響,很難做到。念佛人心裡有一句阿彌陀佛,其他的放下,執著個阿彌陀佛,這個容易太多了,他有依靠。修定沒依靠,所以它難八萬四千法門統統是修定,由戒定慧入門,所以叫難行道這個法門叫易行道,為什麼?你有一個依靠,心裡別的東西放下,阿彌陀佛裝進去,讓你常常感到很踏實,所以它方便。這不能成佛,只能往生極樂世界。成佛呢?到往生極樂世界再修,換一個好環境。那個環境太好了,這些煩惱習氣到那個環境去,不放下自然放下,妙就妙在此地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O二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202




清淨」者,所住之三昧,無染無著,故曰「清淨三昧」。

如《會疏》曰:「寂靜三摩地,無縛無著,故名清淨。」


又「解脫」者,所住三昧,離一切繫縛而自在,名曰解脫三昧

如《會疏》曰:「止觀無礙,故名解脫。」

◎發大誓願第六



2024年11月14日 星期四

誰能夠消滅中國儒釋道?我們自己|我們形式上在信教;實際上是叛教:與經典教誨不相應|現在就做阿彌陀佛的好學生|佛經天天讀;沒去做,毛病習氣沒改過來,時時會發作|所以阿彌陀佛不來接引你|淨空老法師

 


誰能夠消滅中國儒釋道?我們自己|我們形式上在信教;實際上是叛教:與經典教誨不相應|現在就做阿彌陀佛的好學生|佛經天天讀;沒去做,毛病習氣沒改過來,時時會發作|所以阿彌陀佛不來接引你|淨空老法師


◈宗教是文明的根本
◇先有宗教;後有文明
◇沒有宗教的文明,不超過三百年就消失了
◇中國文明,有儒釋道做它的根,根深蒂固
◇中國文明為什麼還存在?儒釋道還在,還沒滅
◈誰能夠消滅中國儒釋道?
◇誰在消滅?我們自己在消滅
◇我們形式上在信教;實際上是叛教:與經典教誨不相應

  先有宗教,後有文明宗教是文明的根本沒有宗教的文明,不會超過三百年就消失了。我們想想,中國的文明,有三個宗教做它的根,根深蒂固,這三個是儒釋道。所以我們想到,中國文明為什麼還存在?儒釋道還在,還沒滅,必須先把儒釋道消滅,然後中國文明就沒有了。誰能夠消滅中國儒釋道?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誰在消滅?我們自己在消滅,這個要知道。我們形式上在信教,實際上是叛教,與經典裡面的教誨不相應

(中略)

◈極樂世界人人都遵守規矩
◇隨經約令,不敢蹉跌,若於繩墨,咸為道慕
◇約者,約束也;令者,命令、法律、教令之義
◇蹉者,失足也,跌也;跌者,跌倒也
◇繩墨:匠人依線施以斧鋸,不敢有毫釐之差

  底下四句話,『隨經約令,不敢蹉跌,若於繩墨,咸為道慕』,還有這四句。這四句前面兩句,「約」,約束。「令」,命令、法律、教令,有這個意思。蹉跌,「蹉」,失足,跌倒,跌是跌倒。「繩墨」是指古時候木工用的,操作時候,「以墨繩彈畫之黑線,匠人依線施以斧鋸,不敢有毫釐之差」。這個工具現在沒有了,現在的科學的工具,比古時候進步多了,但是繩墨在中國用了幾千年,文章裡頭常常用它來做標準,顯示有個標準。

◇對於老師阿彌陀佛的教誨,決定不能違背
◈為什麼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
◇李老師在世:一萬個念佛人裡面,真正能往生的三、五個而已
◇現在一萬個人當中,可能難得有一個
◇念佛人對於經、教,確實沒有依教奉行
◇隨經約令,就是依教奉行
◇佛經天天讀;沒去做,毛病習氣沒改過來,時時會發作
◇自己不知道;別人勸勉不但不聽,甚至於掉頭而去永不見面
◇我們起心動念佛知道
◇阿彌陀佛為什麼不來接引你?你靠不住,你到極樂如果一發作,還影響別人、破壞道場風氣

  極樂世界人人都遵守規矩對於老師阿彌陀佛的教誨,決定不能違背為什麼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李老師在世的時候常常提醒我們,他以台中蓮社做例子,蓮社同修,一萬個人裡面,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三、五個而已,提醒我們。這是六十五年前的事情,現在大概一萬個人當中,可能難得有一個。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我們這些念佛人對於經、對於教確確實實沒有依教奉行,「隨經約令」這一句話,就是依教奉行佛的經典天天在讀,沒去做,所以自己毛病習氣沒有辦法改過來。這些深重的習氣時時會發作,非常可怕,自己不知道,別人勸勉不歡喜,不但不聽,完全表示拒絕,甚至於掉頭而去,以後永不見面,這問題嚴重,而且就在我們眼前。所以我們起心動念佛知道阿彌陀佛為什麼不來接引你?你靠不住,你到極樂世界如果一發作,還影響別人,還破壞道場風氣,這怎麼能接引你?

◈現在就做阿彌陀佛的好學生
◇要把經典裡的教訓認真做到:現在就做阿彌陀佛的好學生;到臨終,彌陀很歡喜的來接引你
◇你不能順從、依教奉行:人不知道;你騙不了阿彌陀佛、極樂大眾
◇極樂大眾裡,無量劫來家親眷屬,我們往生,他們都隨著彌陀來接引,到極樂又團聚了,多歡喜、多開心
◇不肯依教奉行,怕的就是去不了:這個不能不注意

  所以我常常勉勵同學,我們要把經典裡面的教訓認真做到現在就做阿彌陀佛的好學生,到臨終,阿彌陀佛很歡喜的來接引你你不能夠順從,不能依教奉行,人不知道,你能欺騙別人,你騙不了阿彌陀佛,你騙不了西方世界的大眾。這大眾裡面,有很多跟我們有關係的人,過去生生世世在一起的,什麼關係都有,我們往生,他們都隨著阿彌陀佛來接引你,到極樂世界又團聚了無量劫來家親眷屬、同學、伴侶又回到極樂世界團聚,你說你多歡喜、多開心。如果我們不肯依教奉行,怕的就是去不了,這個不能不注意,不能不認真的學習。

◈隨順我教,當孝於佛
◇學佛,就看能不能堅持隨順佛陀教誨
◇孝,世出世間一切善法大根大本
◇儒家講孝,以父母做代表;佛家講孝,以阿彌陀佛為代表,孝於佛
◇經教給我們,我們要認真努力把它做到
◇淨業三福,最高的指導原則:不僅是淨宗;無論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統統都要遵守

  下面又說,本經《勤修堅持品》裡面有幾句經文,「隨順我教,當孝於佛,無得為妄,增減經法,於此同旨」。跟這個地方的經文,念老的註解,宗旨完全相同。我們學佛就看能不能堅持隨順佛陀教誨。當孝於佛,孝,世出世間一切善法的大根大本儒家講孝,以父母做代表;佛家講孝,以阿彌陀佛為代表,孝於佛經教給我們,我們要認真努力把它做到淨業三福最高的指導原則,不僅僅是淨宗,無論是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統統都要遵守

(中略)

◈離經一字,便同魔說
◇無得為妄,增減經法
◇離經一字,便同魔說:世之行人,唯當以聖言量為依止也
◇以經為主;不能以我說的為主

  所以這底下一句,也是佛經上常提醒我們的,「蓋離經一字,便同魔說世之行人,唯當以聖言量為依止也。」這個話大家要記住,你們聽我講經,我講的跟經文講的要是有不妥當地方以經為主,不能以我說的為主,這個大家要知道,別人敢說我不敢說。

(中略)

◈要以聖言量為依止
◇我們怎麼講法?照古人的註解講
◇古人都是有修有證,靠得住;今人,老師指定的,可以聽:印光大師、諦閑法師、圓瑛法師
◇古人東西看不懂;看現在人:老師為我們介紹的
◇不是老師介紹的,可以看看,要很用心去斟酌
◇千萬不要讓聽眾產生誤會
◇要以聖言量為依止
◇聖言量是經典,經是佛說的
◇偽造的經典多:要非常小心謹慎
◇最可靠、簡單的,那要真有信心、大福報的人:一句阿彌陀佛、一部《無量壽經》
◇一句阿彌陀佛,保證你往生極樂:你相不相信?

  我們怎麼講法?講註解,照古人的註解講,這是最好的,古人都是有修有證,靠得住今人,指定哪幾個,老師指定的印光大師可以聽,沒有問題;諦閑老和尚的沒有問題,這個舉出,好像舉出六個,六個還是七個人,有圓瑛法師,有諦閑法師。這幾個老法師,諦閑法師的學生,真正有成就的也有一、二個,不是每個人都可靠。所以讓我們做學生學經教的,古人東西看不懂,看現在人,老師為我們介紹的不是老師介紹的,可以看看,要很用心的去斟酌可不可以引用,千萬不要讓聽眾產生誤會,這個重要。就是此地念老說的,要以聖言量為依止聖言量是經典,經是佛說的,可以;不是佛說的不能依靠。現在世界動亂,災難很多,偽造的經典多,全世界不僅中國有,外國也有,美國也有、歐洲也有、非洲也有,我們都要非常小心謹慎最可靠的、最簡單的,那要真有信心、最大福報的人,就一句阿彌陀佛。一部《無量壽經》,一句阿彌陀佛,保證你往生極樂世界,你相不相信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三八三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83




彼土聖眾不為傾斜所誤者,端在「隨經約令,不敢蹉跌,若於繩墨」也。

」者,約束也。
」者,命令、法律、教令之義。

」者失足也,跌也。
」者跌倒也。

繩墨」者,指木工操作時,以墨繩彈畫之黑線,匠人依線施以斧鋸,不敢有毫釐之差。
極樂聖眾遵行經中教言,若匠人之於繩墨。依線施工,不敢稍有違失,故可免於蹉跌,不為傾邪所誤。

本經《勤修堅持品》曰「隨順我教,當孝於佛」,「無得為妄,增減經法」,於此同旨。

蓋「離經一字,便同魔說」。
世之行人,唯當以聖言量為依止也。
◎ 壽樂無極第三十二
  

2024年11月13日 星期三

修菩薩道要修平等心:還有高下、人我之分,這不平等|修小乘道要修清淨心:不能被污染|修定很重要:它是真心|禪那是靜慮:靜就是定;慮是照見|定是清淨心、是平等心、是覺心|淨空老法師

 


修菩薩道要修平等心:還有高下、人我之分,這不平等|修小乘道要修清淨心:不能被污染|修定很重要:它是真心|禪那是靜慮:靜就是定;慮是照見|定是清淨心、是平等心、是覺心|淨空老法師


◈佛法完全用禪定:定愈深看得愈清楚
◇科學家雖然看到;智慧不開,神通不能現前
◇佛法不需要用科學儀器、數學推論
◇佛法完全用禪定:定功愈深,你看得愈清楚;到妙覺圓滿了
◇八地就圓滿,自性本定,回歸自性了

  科學家雖然看到這個東西,智慧不開,神通不能現前佛法不需要用科學的這些儀器,不需要,也不需要用數學的理論去推論,都不需要,佛法完全用禪定。定功愈深你看得愈清楚,到妙覺,圓滿了。圓滿這個時候,這定功是什麼?我們相信應該在八地就圓滿,自性本定,回歸自性了

◈修定很重要:它是真心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就是自性本定
◇為什麼要修定?因為真心本來是定
◇定就是真心;不定就是妄心、阿賴耶
◇阿賴耶是動的、生滅法;自性本定,不生不滅、不動不搖:所以大乘法裡特別重視禪定
◇禪那是靜慮:靜就是定;慮是照見
◇慮不是思考,他沒有思考;一聽、一看就明白
◈定是清淨、平等、覺心
◇定是清淨心、是平等心、是覺心
◇覺心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清淨心是阿羅漢、辟支佛的禪定;平等心是菩薩的禪定
◇想作菩薩,不平等不行;還有高下、人我之分,這不平等
◇修菩薩道要修平等心;修小乘道要修清淨心

  修定,這個概念我們逐漸體會到一些,它很重要,為什麼?它是真心。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告訴我們,「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本無動搖就是自性本定為什麼要修定?因為本來是定,真心本來是定定就是真心,不定就是妄心、就是阿賴耶阿賴耶是動的,是生滅法。自性本定,不生不滅,不動不搖,所以大乘法裡頭特別重視禪定。定是中國的意思,禪是禪那,梵語翻過來的,禪那是靜慮,翻成中國這個意思,靜就是定,慮就是它有觀照的能力,它照見是個比喻,不是思考,他沒有思考,我們今天講完全是直覺,一聽就明白,一看就明白。六祖聽法達念《法華經》,念到第二品,《法華》二十八品,念到第二品他就止住了,告訴法達禪師,別念了,我知道了。跟他講《法華》的玄義,他開悟了。他念了十年沒開悟,能大師一席話裡頭開悟了。所以,定是清淨心、是平等心、是覺心覺心就是開悟,覺是開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清淨心是阿羅漢、辟支佛的禪定,平等心是菩薩的禪定。我們要想作菩薩,不平等不行;還有高下之分,還有人我之分,這不平等。所以,修菩薩道要修平等心,修小乘道要修清淨心,不能被污染。

◈功夫成片:要求自己達到這境界
◇念佛,最初功夫從功夫成片:要求自己達到這個境界
◇功夫成片:心裡面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全都放下了
◇人到功夫成片的時候,阿彌陀佛一定會給你現身
◇我們見阿彌陀佛見不到;他來看我們很容易
◇佛來看我們等於授記:念得很好,你的陽壽還有多少年;等你臨命終,阿彌陀佛來接引你往生,這個時候信心、願心踏實了
◇有一等人很聰明:好不容易遇到阿彌陀佛,我壽命不要了,現在跟你去
◇《往生傳》、《淨土聖賢錄》裡面,至少三分之一到一半,不是自己壽命到;是要求阿彌陀佛,我現在跟你去

  我們修行念佛,最初的功夫從哪裡開始?從功夫成片,我們要求自己達到這個境界功夫成片是什麼意思?心裡面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全都放下了,這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有資格往生,人到功夫成片的時候,阿彌陀佛一定會給你現身我們見阿彌陀佛見不到,他來看我們很容易來看我們幹什麼?等於大乘裡頭給我們授記,會來告訴你,你念得不錯,鼓勵你,念得很好,你的陽壽還有多少年,給你講,等到你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來接引你往生這個時候你的信心、願心踏實了,為什麼?阿彌陀佛來註冊了,真的法喜充滿。可是有一等人很聰明,壽命我不要了,好不容易遇到阿彌陀佛,就求阿彌陀佛,我壽命不要了,我現在跟你去。佛很慈悲,會帶你去。《往生傳》裡頭、《淨土聖賢錄裡面許許多多往生的人,我估計至少有三分之一到一半,不是自己壽命到的,是要求阿彌陀佛,我現在跟你去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0八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08



2024年11月12日 星期二

好不容易得人身;遇到不好的環境,馬上又迷了|怎麼保證自己不迷?經書不能丟掉|經書要怎麼學習?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一千遍讀完、兩千遍讀完、三千遍讀完,講給別人聽|法布施得聰明智慧|淨空老法師

 


好不容易得人身;遇到不好的環境,馬上又迷了|怎麼保證自己不迷?經書不能丟掉|經書要怎麼學習?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一千遍讀完、兩千遍讀完、三千遍讀完,講給別人聽|法布施得聰明智慧|淨空老法師


◈信三種布施得三種果報
◇復信因果不虛。故信作善得福而精進向善
◇信心很重要
◇如果真能相信三種布施得三種果報,你不會騙人、做壞人
◇你明白了:財從財布施來的
◇我要拼命布施趕上他,我肯定比他更多
◇喜歡給人講經說法、勸人為善、幫人斷惡,就生智慧
◇喜歡救護一切眾生,得健康長壽
◇全是因果:只要你相信、真幹,果報一定不虛
◇知道作善得福,你就會精進向善
◈奉持如是等法,無得虧失
◇以上數句經文,表從世間人乘,趨向極樂一乘也:我們要學,要重視

  下面,「復信因果不虛。故信作善得福而精進向善」。這一條,信心很重要。譬如你如果真正能相信這三種布施得三種果報,你不會騙人,你不會做壞人,為什麼?你明白了。財從哪裡來的?財布施來的,他財比我多,他布施比我多,我要拼命布施,我要趕上他,我肯定比他更多。真的,一點都不假。聰明智慧,喜歡給人講經說法,喜歡勸人為善,幫助人斷惡,就生智慧喜歡救護一切眾生,得健康長壽全是因果,只要你相信真幹,你果報一定不虛。作善,知道作善得福,你就會精進向善。『奉持如是等法』,指上面所講的一切善法,『不得虧失』,你沒有虧,沒有失掉。虧是減損,沒有降低,沒有失去。「以上數句經文(從當信至虧失),表從世間人乘,趨向極樂一乘也。」我們要學,要重視

◈怎麼保證不迷?經書不能丟掉
◇三途一墮五千劫
◇欺騙人、做壞事,五千劫三途裡輪迴,地獄、餓鬼、畜生,苦不可言
◇好不容易得人身;遇到不好的環境,馬上又迷了
◇怎麼保證自己不迷?經書不能丟掉
◇經書要怎麼學習?讀書千遍,其義自見
◇一千遍讀完、兩千遍讀完、三千遍讀完,講給別人聽
◇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
◈從世間人乘;趨向極樂一乘
◇無畏,素食就是第一個
◇素食,不再跟眾生結惡緣,自己長壽、健康
◇賢公給我們做示範,從世間人乘;趨向極樂一乘:我們應該要做的

  我們這一生得人身不容易,太難了!經上講,三途一墮五千劫,你就曉得不能做壞事,不能欺騙人。欺騙人,做壞事,五千劫離不開三途,輪迴,三途裡頭輪迴,地獄、餓鬼、畜生,苦不可言好不容易得人身,遇到不好的環境,馬上又迷了,你說多可憐。怎麼保證自己不迷?經書不能丟掉經書要怎麼學習?要認真學習,就是「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我一千遍讀完了,我講給別人聽;兩千遍讀完了,我再講給人聽,講得更深,講得更廣;三千遍念完了,我再講給人聽,講得更透徹,讓人不會懷疑了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無畏,素食就是第一個我採取素食,不再跟眾生結惡緣,自己長壽,自己健康,果報是真的,不是假的。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示範,他每天幹活是勞作,勞動身體,幹到什麼時候?往生的當天還幹了一天,在菜園裡頭種菜,忙了一天,晚上走了。你看,這一天都不肯休息,做榜樣給我們看。這個表從世間人乘,趨向極樂一乘,我們應該要做的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三四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34




復信因果不虛。故信「作善得福」而精進向善。


奉持如是等法」,指上述諸善法,

無得虧失」。
虧失」者,減損也。


以上數句經文(從「當信」至「虧失」),表從世間人乘,趨向極樂一乘也。
◎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2024年11月11日 星期一

你們大家想行善,什麼是第一?|當自端心,當自端身,耳目口鼻,皆當自端|絕欲去憂|不當瞋怒、嫉妒、貪餮、慳惜、中悔、狐疑|這些毛病改不掉,來生人身都得不到,怎麼能往生?|修行,就從這修起|淨空老法師

 


你們大家想行善,什麼是第一?|當自端心,當自端身,耳目口鼻,皆當自端|絕欲去憂|不當瞋怒、嫉妒、貪餮、慳惜、中悔、狐疑|這些毛病改不掉,來生人身都得不到,怎麼能往生?|修行,就從這修起|淨空老法師


◈端心正意,不為眾惡:甚為大德
◇端正身心,端身正意也
◇汝等能於此世,端心正意,不為眾惡,甚為大德
◇濁世惡苦:五濁惡世,真不容易!
◇我年輕時總以為佛說話太過分了一點,是有濁惡,還不像佛說的這麼嚴重
◇但是今天念念這一句經文,一點都沒錯
◇能在這個世間,端心正意,不作惡業,難,很難
◇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綺語、惡口、貪、瞋、痴:惡緣現前,守得穩、不動心,能做得到嗎?
◇端心正意,不為眾惡,甚為大德
◇這幾句話,對學佛的人說的;對念佛求生淨土的人說的

  「端正身心,端身正意也」。《濁世惡苦品》裡頭,經裡面說:「汝等能於此世,端心正意,不為眾惡,甚為大德。」這是佛在《無量壽經》裡頭勸勉我們,「濁世惡苦品」。五濁惡世,真不容易我在年輕的時候看到這樣的經文,我總是以為佛說話太過分了一點,是有濁惡,還不像佛說的這麼嚴重但是今天我們所處的社會,念念這一句經文,相不相應?一點都沒錯,好像是我們這個社會,釋迦牟尼佛親眼看見的,稱之為五濁惡世。能在這個世間,端心正意,不作惡業,難,很難,就是前面十句所說的,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綺語、惡口、貪、瞋、痴,能不起心不動念嗎?惡緣現前,你能夠守得穩,不動心,能做得到嗎?太難了!所以佛在這裡讚歎,「端心正意,不為眾惡,甚為大德」,真不容易,這是大德。這幾句話對誰說的?對學佛的人說的,對念佛求生淨土的人說的。佛確實慈悲到極處。

◈第一作善:端正意、眼耳鼻舌身
◇若曹作善,云何第一?當自端心、當自端身、耳目口鼻皆當自端
◇你們大家想行善,什麼是第一?端心正念就是第一作善
◇六根是先端正意根;然後再端正眼耳鼻舌身
◇是故遇空閑時,首應端正身心也
◇空閒時會胡思亂想,會受境界干擾:就不得其正,偏了、邪了

  《重重誨勉品》裡面說:「若曹作善,云何第一?」若曹是你們大家,你們大家要想行善,什麼是第一?「當自端心,當自端身,耳目口鼻,皆當自端。」這就是大善,端心正念這就是第一作善。我們先端正心意,然後端正身,包括耳目口鼻,六根,六根是先端正意根,然後再端正眼耳鼻舌身。這個地方講的,「是故遇空閑時,首應端正身心」。空閒的時候會胡思亂想,會受境界干擾,眼被色干擾,耳為音聲干擾,鼻為香干擾,舌被味干擾,身、意沒有一樣不受干擾,干擾就不得其正,我們講偏了、邪了

◈絕欲去憂
◇絕欲者,在此期間絕斷男女間之愛欲
◇去憂,放下世間憂慮
◇絕欲,在被外面境界干擾要能夠覺悟,把這個干擾放下
◇愛欲放下;憂慮放下

  「絕欲者,在此期間絕斷男女間之愛欲。去憂,放下世間憂慮」,這是念老在此地教導我們。絕欲,在被外面境界干擾的時候,要能夠覺悟,要能夠把這個干擾放下,用『絕欲去憂』,愛欲放下,憂慮放下

(中略)

◈慈心與樂
◇絕欲去憂是放下;慈心精進是提起
◇慈心,與眾生樂之心,今此修持是為饒益有情而修也
◇慈是與樂,總是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
◇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先要自己離苦得樂:自己沒有離苦得樂;怎能幫助別人離苦得樂?
◇釋迦牟尼佛做到了,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這是徹底放下:世間人所憂的就是這些
◇與樂:幫助人開悟,開悟就樂了
◇開悟是什麼?生死了了,知道自己一生決定出離六道輪迴:真樂

  所以教我們絕欲去憂,這兩句是放下,下面兩句是提起,提起什麼?慈心精進。慈是與樂,總是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先要自己離苦得樂,自己沒有離苦,怎麼能幫助別人?自己沒有得樂,怎麼能幫助別人得樂?行嗎?行,釋迦牟尼佛做到了。釋迦牟尼佛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這是什麼?徹底放下,世間人所憂的就是這些,他全放下了。與樂怎麼做法?幫助人開悟,開悟就樂了。釋迦牟尼佛說法說那麼多,都是幫助眾生開悟的,開悟就樂了。開悟是什麼?生死了了,知道自己一生決定出離六道輪迴,多麼喜樂,真樂,這不是假樂。

(中略)

◈精進
◇於法無染曰精,念念趣求為進
◇不但世間法,出世間一切法也不染,這叫精

  《輔行》第二卷,這是律宗的戒本,這裡面說,「於法無染曰精,念念趣求為進」。於法無染,念念趣求,不但是於世間法無染,於出世間一切法也不染,這叫精,於法無染;於世出世間法都不求,這是進。

◇練心於法,名之為精。精心務達,目之為進
◇精者,乃精一其心於佛法也
◇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佛法就是這一部經;就是這一法,信、願、持名:決定得生淨土
◇以此精心,唯以達本為務,是名為進
◇我們第一個:到達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
◇在極樂世界,我們的精心:希望到達大徹大悟、見性成佛,在極樂究竟圓滿妙覺果位
◇這是達本,這叫進

  下面說,《華嚴大疏》第八卷裡面說:「練心於法,名之為精。精心務達,目之為進。」精心務達。「蓋謂:精者,乃精一其心於佛法也」。這解釋得更清楚了,就是古德教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這個意思。我們要精一其心於佛法,佛法就是這一部經,就是這一法,信、願、持名,蕅益大師講四個字,決定得生淨土。「以此精心,唯以達本為務」,達是什麼?達是到達。到達什麼?我們第一個,到達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我們的精心希望到達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在西方極樂世界究竟圓滿,妙覺果位,等覺上面。這是達本,這叫進

(中略)

◈這些改不掉,人身都得不到;怎能往生?
◇這些經文要寫在牆壁上,常常看見

  底下第二小段,「斷惡修善」。這個是說馬上要幹的,這些經文要寫在牆壁上,常常看見,不要忘記。

  【不當瞋怒。嫉妒。不得貪餮慳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當孝順。至誠忠信。】

◇不當瞋怒、嫉妒、貪餮、慳惜、中悔、狐疑:這些東西不能放下,修行功夫怎麼會得力?
◇從不當瞋怒至至誠忠信,乃第一句,為人乘之世善
◇修這個,來生會得人身,不會喪失人身
◇這些毛病改不掉,來生人身都得不到,怎麼能往生?
◇修行從哪裡修起?就從這修起

  這都是我們的毛病,幾個人沒有?都有。這些東西不能放下,修行功夫怎麼會得力?所以,修行難就難在這裡。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從不當瞋怒至至誠忠信,乃第一句,為人乘之世善」,世間善法,人世間的。這個乘就是三乘,再加上人、天,叫五乘。三乘是大乘,緣覺是中乘,聲聞是小乘,通常講的三乘,我們要知道。人乘的善行,修這個,來生會得人身,不會喪失人身,是這個意思。換句話說,這些毛病改不掉,來生人身都得不到,怎麼能往生?所以你要問修行從哪裡修起,就從這修起,不應當瞋怒。

◈嫉妒
◇妒忌他人之盛事。又害賢曰嫉
◇別人有超過自己就受不了,嫉妒心就生起來
◇這造業造得深,嫉妒障礙嚴重的都在地獄
◇害賢,都是怕他超過自己:這個心怎麼能往生?不但不能往生,三惡道去了
◈貪餮
◇餮者,貪食也
◈慳惜
◇吝惜財法稱慳。即耽著於財與法,不能施捨利人之心
◇不肯施財,命中沒財;不願為人說法,命中沒智慧
◇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

  「嫉妒妒忌他人之盛事。又害賢曰嫉」。別人有超過自己,多半是名聞利養,有超過自己就受不了,嫉妒心就生起來,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所以這造業造得深,嫉妒障礙嚴重的都在地獄害賢,為什麼?都是怕他超過自己。這個心怎麼能往生不但不能往生,得不到人身,到哪裡去了?三惡道去了。『貪餮』,我們一般講好吃,「貪食也」。『慳惜』,《大乘義章》裡面說,「吝惜財法稱慳」,我們叫小氣。對於財法如果是吝惜的話,財不肯施財,法,不願意為人說法,第一個是命中沒財,第二個是命中沒有智慧。所以,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有財不肯布施,有法也不肯布施,來世是什麼樣的人?沒有智慧又沒有財富。這就錯了。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三三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33



◈中悔
◇信仰不堅,先信後疑,故曰中悔:中悔功德不圓滿
◇沒有中悔的人,他有分寸、有標準、有智慧、有能力,斷惡修善,他得到真快樂
◈狐疑
◇疑念害善根。譬如毒刺
◇對佛法懷疑,學了一段時期,好像沒什麼殊勝、善的報應,不學了,去學神仙;經教學懷疑了,去學密咒
◇一個人學東西,疑真的是最大的障礙
◇儒釋道都是這樣教人: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
◇現在這個時代,真喜歡教這些老師找不到學生;真喜歡學的學生找不到老師:這叫緣不夠

  「中悔」,是後悔,「信仰不堅,先信後疑,故曰中悔」。中悔功德不圓滿。為什麼會中悔?這個地方說得很好,懷疑。先相信,做了,做了之後後悔,是不是上當了?是不是被人騙了?現在這種事情的人太多了,哪一個人在一生當中沒有中悔過?沒有中悔的人,那有智慧,他有分寸,他有標準、有智慧、有能力,斷惡修善,他得到真快樂。懷疑,「狐疑」,動物裡面狐性情多疑,所以講到懷疑就想到狐狸。猶豫不決這叫疑。「疑念害善根。譬如毒刺」,佛經上用這個來做比喻。懷疑把善根斷了,特別是在佛法,如果對佛法懷疑,先學,學了一段時期,好像沒有什麼殊勝的效果、善的報應,就懷疑了,不學了,去學道、去學神仙,很多;經教學懷疑了,再去學密咒,去念咒。所以這一類情形我們也看到很多很多,一個人學東西,疑真的是最大的障礙。中國古人教人,無論世法、佛法,儒釋道都是這樣教人,「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現在這個時代,真喜歡教,這些老師找不到學生;真喜歡學的學生找不到老師,這叫緣,緣不夠

(中略)

◈地獄眾生,天天念著家親眷屬超度
◇不少的眾生,無量劫來都在地獄受罪,沒法子出來,天天念著家親眷屬能替他超度
◇超度雖然不能出來,可以減輕他的痛苦:幾個親朋好友肯替他做?
◇這個年代信仰幾乎崩潰了,幾個人信佛?信因果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
◇堅信根而拔疑刺

  真的有不少人,不少的眾生,無量劫來都在地獄受罪,沒法子出來,沒有緣分出來。他們天天念著家親眷屬能替他超度超度雖然不能出來,可以減輕他的痛苦。幾個親朋好友肯替他做?真難。特別是在這個年代,這個年代信仰幾乎崩潰了,幾個人信佛?幾個人相信因果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所以,佛經上把懷疑比喻作毒刺。「故《萬善同歸集》云:堅信根而拔疑刺。」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三四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34




端正身心」,端身正意也。

《濁世惡苦品》云:「汝等能於此世,端心正意,不為眾惡,甚為大德。」

又《重重誨勉品》曰:「若曹作善,云何第一?當自端心,當自端身,耳目口鼻,皆當自端。」
是故遇空閑時,首應端正身心也。


絕欲」者,在此期間絕斷男女間之愛欲。

去憂」,放下世間憂慮。

慈心」,與眾生樂之心,今此修持是為饒益有情而修也。


精進」者,勇猛於修善斷惡也。

《輔行二》曰:「
於法無染曰
念念趣求曰。」


《華嚴大疏八》曰:「
練心於法,名之為
精心務達,目之為。」

蓋謂:
者,乃精一其心於佛法也。
以此精心,唯以達本為務,是名為

者本源也。明自本心,見自本性,是為達本。《大疏》之義較勝。



癸二、斷惡修善

【不當瞋怒。嫉妒。不得貪餮慳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當孝順。至誠忠信。】

從「不當瞋怒」至「至誠忠信」,乃第一句,為人乘之世善。


嫉妒」,妒忌他人之盛事。
又害賢曰


貪餮」。
」者,貪食也。


慳惜」,

《大乘義章》曰:「
吝惜財法稱。」
即耽著於財與法,不能施捨利人之心。


中悔」,信仰不堅,先信後疑,故曰「中悔」。


狐疑」,狐性多疑,故曰狐疑。
猶豫不決曰

疑念害善根。譬如毒刺。
故《萬善同歸集》云:「堅信根而拔疑刺。」
◎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2024年11月10日 星期日

極樂依正:真實智慧之流現|六道依正:煩惱習氣的流現|修行修什麼?把煩惱習氣放下;智慧現前|一切真實,故能惠以真實之利|自己不能一切真實,怎麼給人真實利益?|要把情執、貪瞋痴慢、七情五欲放下|淨空老法師

 


極樂依正:真實智慧之流現|六道依正:煩惱習氣的流現|修行修什麼?把煩惱習氣放下;智慧現前|一切真實,故能惠以真實之利|自己不能一切真實,怎麼給人真實利益?|要把情執、貪瞋痴慢、七情五欲放下|淨空老法師


◈極樂依正:真實智慧之流現
◇極樂世界:依報是環境;正報是佛跟菩薩
◇極樂依正:真實智慧之流現
◇六道依正:煩惱習氣的流現
◇修行修什麼?把煩惱習氣放下,智慧現前,就成功了
◈佛就是告訴我們:現在都是夢中境界
◇六道是煩惱變現的;如果智慧現前,六道就不見了:像作夢醒過來,夢中境界痕跡都找不到
◇我們現在都在作夢;佛給我們講這些道理,就是告訴我們:這都是夢中境界
◇知道夢中境界了,一絲毫都不沾染:假的

  我們接著看下面,「極樂依正」,極樂世界依報是環境,正報是佛跟菩薩,「真實智慧之流現」。我們在六道裡頭,六道裡面的依正,我們的依報就是今天的地球,我們的正報得的是身體。這是什麼流現?這不是智慧,是煩惱、習氣的流現。那修行我們就明白了,修什麼?把煩惱習氣放下,智慧現前,就成功了六道是煩惱變現的,如果智慧現前,六道就不見了,為什麼?像作夢醒過來了,夢中境界痕跡都找不到,這是真的。我們現在都在作夢,佛給我們講這些道理,就是告訴我們,這都是夢中境界。明白了,知道夢中境界了,一絲毫都不沾染,為什麼?假的,不是真的。

◈佛無條件幫助眾生;可是眾生要有緣
◇真心會流露出來,大慈大悲:最重要的一樁大事情,幫助別人覺悟
◇我覺悟了;他還沒覺悟,幫助他們
◇佛是平等、沒有分別執著,無條件幫助一切眾生
◇可是眾生要有緣:肯接受、能聽懂
◇肯接受就是有緣眾生
◇緣成熟的人全盤接受:他一生決定往生極樂,成佛去了
◇接受一半;一半不能接受:給他種善根,他這一生出不了輪迴,希望來生再得人身繼續學習

  可是我們真心會流露出來,那是什麼?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最重要的一樁大事情,幫助別人覺悟我覺悟了,我搞明白了,他還沒覺悟,那個也沒覺悟,幫助他們佛是平等、沒有分別執著幫助一切眾生,無條件幫助一切眾生可是眾生要有緣,什麼叫有緣?肯接受,能聽懂肯接受,這就是有緣眾生。有緣眾生肯,沒有緣的不肯。有緣接受,緣成熟的人他就全盤接受,那他一生決定往生極樂世界,成佛去了接受一半,還有一半不能接受,也難得,給他種善根,他這一生出不了輪迴,希望來生再得人身繼續再學習,這有這個可能。

◈一切真實全從智慧來的
◇從智慧流現的,一切真實,故能惠以真實之利
◇真正能夠給眾生真實利益,自己必須一切真實
◇不能一切真實,你怎麼能真實利益給別人
◇一切真實很重要:一切真實全從智慧來的
◇把情執、貪瞋痴慢、七情五欲放下;現出來的就是一切真實
◈諸佛所修、我們所修,功德完全交融
◇無為法身即實相:實相就是真實相
◇無為法身是極樂四土裡最圓滿、究竟的常寂光淨土
◇學佛終極目標是回歸常寂光:這時候你沒有物質現象、精神現象;現相是一片光明
◇像房間十幾盞燈都放光,光跟光融在一起
◇到這個地方完全平等了,沒有古佛、現在佛、未來佛,進去之後光跟光融在一片,這常寂光,這叫大圓滿
◇一切諸佛所修功德,我們自己所修功德能入進去,功德交叉完全融在一片,變成無量無邊的智慧、德能、相好,圓圓滿滿,一絲毫不欠缺

  所以從智慧流現的,「一切真實,故能惠以真實之利」。這也給我們說明,真正能夠給眾生真實的利益,自己必須一切真實不能一切真實,你怎麼能給真實的利益給別人。這一切真實很重要一切真實從哪來的?全從智慧來的。要把情執放下,把貪瞋痴慢放下,把七情五欲放下,然後現出來的就是一切真實的。「無為法身即實相」,實相就是真實相,這個不是假的,是真的。無為法身是西方極樂世界四土裡頭,最圓滿、最究竟的常寂光淨土,學佛終極的目標是回歸常寂光。這個時候,你沒有物質現象,也沒有精神現象,現相是什麼?一片光明我們這個房間有十幾盞燈,燈打開都放光,光跟光融在一起。所以到這個地方完全平等了,沒有古佛、現在佛、未來佛,沒有,進去之後光跟光融在一片,這常寂光,這叫大圓滿。你看,一切諸佛他所修的功德,我們自己所修的功德能入進去,跟他們的功德交叉,完全融在一片,就變成無量無邊的智慧、德能、相好,圓圓滿滿,一絲毫不欠缺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三一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31




真實之際者,無為法身也。
極樂依正者,真實智慧之流現,一切真實,故能惠以真實之利

無為法身實相
◎ 大教緣起第三



2024年11月9日 星期六

佛法是活的;不是死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覺悟了就有|不起心不動念,歷事鍊心|只有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你才發現你有沒有戒、有沒有定、有沒有慧|淨空老法師

 


佛法是活的;不是死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覺悟了就有|不起心不動念,歷事鍊心|只有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你才發現你有沒有戒、有沒有定、有沒有慧|淨空老法師


◈菩薩智慧方便,調伏自心
◇心自在:菩薩智慧方便,調伏自心,能入無量之大三昧,遊戲神通,而無障礙
◇菩薩有智慧:照見一切法空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智慧照見的
◇因為你知道一切法的真相,所以你自然能調伏自心
◇環境順逆、人事善惡都自在
◇對善人、惡人總是一律平等心、慈悲心,幫助、教化一切眾生
◈無量大三昧:就在日常生活當中
◇能入無量之大三昧,大三昧就是大定:就在日常生活當中
◇眼見色得大禪定:相看得清楚明白是智慧;心裡頭如如不動,那就是大三昧
◇定慧等運,同時起作用:定中有慧、慧中有定
◇遊戲神通:能讓一切眾生生歡喜心,沒有障礙
◇順境起貪戀;逆境起瞋恨:那就造業了
◇佛菩薩、阿羅漢不造業:把戒定慧三學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
◇戒定慧代表一切法,一切諸佛之法不出戒定慧三學:處處給眾生做好樣子、幫助眾生醒悟

  第二,「心自在,菩薩智慧方便,調伏自心,能入無量之大三昧,遊戲神通,而無障礙」。菩薩有智慧,為什麼?智慧照見一切法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智慧照見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智慧照見的因為你知道一切法的真相,所以你自然能調伏自心。調是調整,伏是伏住,順境不起貪戀,逆境不生煩惱,環境順逆都自在。人事善惡也自在,對善人、對惡人總是一律平等心、慈悲心看待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教化一切眾生能入無量之大三昧,三昧就是禪定,大三昧就是大定。大定在哪裡?就在日常生活當中,眼見色得大禪定,不為外面色相所動,相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智慧,心裡頭如如不動,那就是大三昧,定慧等運,同時起作用,定中有慧,慧中有定遊戲神通,能讓一切眾生生歡喜心,沒有障礙。凡夫不行,順境起貪戀,逆境起瞋恨,那就造業了佛菩薩不造業,連阿羅漢也不造業。這就是把戒定慧三學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戒定慧代表一切法,一切諸佛之法不出戒定慧三學,處處給眾生做好樣子,處處幫助眾生醒悟過來

◈覺悟了,就有人生最高的享受
◇佛法是活的;不是死的:佛法學的時候是法喜充滿
◇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覺悟了就有最高的享受:他不起心不動念,歷事鍊心
◇不通過實際生活上的磨鍊,你怎麼知道你有戒定慧?
◇只有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你才發現你有沒有戒定慧
◇持戒目的是得定;得定目的是開智慧:智慧開了,度自己、度眾生,自他兩利
◈遊戲神通,而無障礙:這得大自在
◇彌勒菩薩真慈悲,在五代後梁示現布袋和尚
◇見到任何人滿面笑容,無盡的慈悲,所以佛門裡稱為歡喜佛,心地清淨、一塵不染

  佛法是活的,不是死的,佛法學的時候是法喜充滿。方東美先生所說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享受什麼?覺悟了就有最高的享受,他不動心,不起心不動念,歷事鍊心不通過實際生活上的磨鍊,你怎麼知道你有戒定慧只有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你才發現你有沒有戒、有沒有定、有沒有慧持戒目的是得定,得定目的是開智慧,智慧開了,度自己、度眾生,自他兩利遊戲神通,而無障礙,這得大自在,彌勒菩薩就是給我們做這個代表。菩薩真慈悲,在五代後梁的時候示現布袋和尚。今天我們造像,造彌勒菩薩統統是用布袋和尚的像。見到任何人滿面笑容,無盡的慈悲,所以在佛門裡稱他為歡喜佛,心地清淨,一塵不染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三三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33



2024年11月8日 星期五

講《無量壽經》人不多;真正聽懂的人也不多|現在人喜歡懷疑、不老實|他不知道一切眾生跟佛本來是一體,同心同德、同願同行,所以得益就不多|能得多少,完全看你真誠恭敬有幾分|淨空老法師

 


講《無量壽經》人不多;真正聽懂的人也不多|現在人喜歡懷疑、不老實|他不知道一切眾生跟佛本來是一體,同心同德、同願同行,所以得益就不多|能得多少,完全看你真誠恭敬有幾分|淨空老法師


◈佛一代時教,找不到跟淨土平等的法門
◇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裡,找不到跟淨土法門平等的法門
◇持名念佛就變成佛法裡面頭等大事,沒有能跟它相比
◇佛要講這個經,所放的光明奇特殊勝,從來沒有任何放光能夠跟今天放的光來對比
◇發心講這部經,感動了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如來、諸天天人、無量劫以來的老祖宗
◇這樣的殊勝沒有言語可以表達,只有契入境界:古人所謂冷暖自知,說不出來

  在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裡頭,找不到跟這個法門平等的法門,沒有了。所以,持名念佛就變成佛法裡面頭等大事,沒有能跟它相比佛要講這個經,你看他放光,所放的光明奇特殊勝,從來沒有任何的放光能夠跟釋迦牟尼佛今天放的光來對比。今天放光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平常放不出來,就是發心講這部經,感動了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如來,感動了諸天天人,感動了我們無量劫以來的老祖宗,這還得了!這樣的殊勝沒有言語可以表達,是真的,不是假的,只有契入境界,古人所謂冷暖自知,說不出來。喝一杯水,這水是溫的還是燙的,沒人能說出來,為什麼?每個人的標準不一樣。最好的方法,你喝一口,冷暖自知,你就很明白。你很明白,你也說不出來,因為你的標準也不是別人的標準。

◈念佛就得佛加持:能契入、講得好
◇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
◇我們念阿彌陀佛就得阿彌陀佛威神加持,我們學這部經就容易懂、容易契入
◇佛要講這部經;我們發心講這個經:要念阿彌陀佛,得阿彌陀佛加持
◇釋迦牟尼佛講這個經,放光現瑞:念阿彌陀佛加持,他才能講得這麼好;如果不得佛加持不行
◈能得多少,完全看你真誠恭敬有幾分
◇要謙虛、要恭敬
◇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你聽到、讀到能入一分
◇你有十分真誠恭敬,你能得十分;你有萬分真誠恭敬,你就得萬分
◇你能得多少,完全看你的真誠恭敬心有多少分
◇沒有真誠恭敬,阿彌陀佛來給你講,你也聽不懂,也不得利益

  但是說一個法門,要與這個法門相應的,得大成就者,他修這個法門成就了,跟他相應那就方便多了。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我們念阿彌陀佛就得阿彌陀佛威神加持,我們學這部經就容易懂、就容易契入,就這麼個道理。佛要講這部經,或者我們發心為大眾來講一部這個經,你怎麼樣?你要念阿彌陀佛,得阿彌陀佛加持。你看釋迦牟尼佛講這個經,放光現瑞,念阿彌陀佛加持,他才能講得這麼好。如果不得佛加持不行,這一定要知道,要謙虛,要恭敬。印祖講得好,「一分誠敬」,就是真誠恭敬,「得一分利益」,你聽到、讀到能入一分;你有十分真誠恭敬,你能得十分;你要是有萬分真誠恭敬,你就得萬分你能得多少,完全看你的真誠恭敬心有多少分,一點都不錯。沒有真誠恭敬,阿彌陀佛來給你講,你也聽不懂,你也不得利益

◇這個時代,講《無量壽經》人不多;真正聽懂的人也不多
◇現在人喜歡懷疑、不老實,總要在經文裡挑點毛病出來
◇有這麼個反常心理,願解如來真實義就難了
◇他不知道一切眾生跟佛本來是一體,同心同德、同願同行,所以得益就不多
◇他得什麼?阿賴耶識裡有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種子:這個種子是金剛種子,永遠不滅;來生後世再遇到,要是真正信願持名,他就成就了
◈遇到淨土歡喜接受:過去生種的善根
◇我們今天遇到這個法門歡喜、接受、不懷疑、老實念佛: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種的善根;這一次才成熟了
◇這一次沒有成熟呢?不要緊,再繼續加溫一點;來世成熟
◇總而言之,功不唐捐:它是真實的利益,不管有沒有根性,遇到都好,都非常值得讚歎、歡喜

  我們知道在現前這個時代,講這部經人不多,聽這部經,真正聽懂的人也不多。什麼原因?現在人喜歡懷疑,現代人不老實總要在經文裡頭挑出一點毛病出來,雞蛋裡頭去挑骨頭,他有這麼一個反常的心理,所以願解如來真實義就難了他不知道一切眾生跟佛本來是一體,同心同德、同願同行,他不知道,所以得益就不多。最大的利益他得什麼?阿賴耶識裡頭有一個阿彌陀佛的種子,有一個淨土極樂世界的種子。這個種子是金剛種子,永遠不滅,來生後世再遇到,他會歡喜這個法門,得佛力加持,他要是真正信願持名,他就成就了我們今天遇到這個法門歡喜、接受、不懷疑、老實念佛,什麼原因?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種的善根,這一次才成熟了這一次沒有成熟呢?不要緊,再繼續加溫一點,來世成熟總而言之,功不唐捐,它是真實的利益,不管有沒有根性遇到都好,都非常值得讚歎、值得歡喜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二七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27



2024年11月7日 星期四

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把我們的染污清洗乾淨|用什麼東西清洗?用眼根,叫你看佛法;用耳根,叫你聽念佛、聽佛講經|聽一億遍、一兆遍,所有染污都洗刷乾淨,自性清淨心自然現前|淨空老法師

 


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把我們的染污清洗乾淨|用什麼東西清洗?用眼根,叫你看佛法;用耳根,叫你聽念佛、聽佛講經|聽一億遍、一兆遍,所有染污都洗刷乾淨,自性清淨心自然現前|淨空老法師


◈經典全是諸佛從自性流出的真經
◇經典裡所說,全是諸佛菩薩、大阿羅漢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真經,事實真相;決定沒有虛妄
◇種種莊嚴是指依報;種種佛事是指正報
◈佛一音說一切法;契合眾生根機
◇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天天講經:講一切經
◇佛是一音說一切法;眾生隨著意念、愛好,你想聽什麼,聽的果然就是。而且非常契合你的根機
◇根機淺,聽起來很淺;根機深,聽起來就很深
◇一直聽到明心見性,你才會離開講堂
◈佛的加持,把我們的根性都改變了
◇這個加持還得了!把我們自己的根性都改變了
◇我們本來是不定聚、邪定聚;到極樂世界全變成正定聚:邪念雜念、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
◇種種莊嚴、種種佛事,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自性本來具足;不是外來的

  經典裡面所說的話,全是諸佛、菩薩、大阿羅漢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真經,事實真相,決定沒有虛妄。所以種種莊嚴是指依報,種種佛事是指正報。正報是什麼?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天天講經。講什麼經?講一切經。這一切什麼意思?你想聽什麼經,你聽到的就是。我想聽《華嚴》,我在講堂裡面坐在那裡聽就是《華嚴經》;你坐在我隔壁,你想聽《法華》,你聽到的就是《法華》。所以佛是一音說法,一音說一切法,眾生隨著你的意念、你的愛好、你的歡喜,你想聽什麼,聽的果然就是。而且非常契合你的根機,就是什麼?你能聽得懂,你的根機淺,聽起來佛講得很淺;你的根機很深,聽起來就很深,就不是很淺。隨著各人程度,隨著各人領悟的能力,一直聽到什麼時候,你會離開講堂,你會離開你的座位?畢業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你才會離開講堂;如果沒有到明心見性,你決定不會離開你的座位。這個加持還得了!把我們自己的根性都改變了我們根性本來是不定聚的、邪定聚的,到極樂世界全變成正定聚,邪念、雜念沒有了,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這是阿彌陀佛種種佛事。這從哪裡來的?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為什麼?自性裡頭本來具足,不是外來的。惠能大師講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兩句話就是本自具足。所以我們想聽什麼經就現什麼經,想學什麼經就學什麼經,隨心所欲。一部學完還想學別的,繼續再聽,一定聽到你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你就畢業了。沒有來去,自性本有

◈極樂這學校:遍法界從來沒有過
◇如水中月,如畫所現像,如幻所化人,皆以佛神力故,隨眾生心而出現故
◇到極樂世界學習是隨眾生心
◇這個學校,遍法界虛空界從來沒有過;阿彌陀佛在西方世界只辦這一所,沒有分校:我們要珍惜
◇真正相信、真正發願求生,就在極樂學校報名了
◇我們動念頭阿彌陀佛知道,你就報名註冊了;等到緣成熟,佛就來接引你往生去上學
◈見性就得大圓滿:隨心應量
◇到你成佛,你得大自在,你跟阿彌陀佛一樣:十方諸佛剎土,有緣眾生心想事成,想佛,佛就現身;想菩薩,佛現菩薩身
◇是自己自性起用;不是別的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我想阿彌陀佛,自性現阿彌陀佛;我想觀音菩薩,自性現觀音菩薩:都不是外頭有的;自性圓滿功德,萬德萬能
◇一切法不在外頭;全在自性:只要見性就得大圓滿
◇隨心應量: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下面又比喻說,「如水中月,如畫所現像,如幻所化人,皆以佛神力故,隨眾生心而出現故」,這句話非常重要,到極樂世界學習是隨眾生心這個學校,告訴諸位,遍法界虛空界,過去、現在、未來,從來沒有過,阿彌陀佛在西方世界只辦這一所,沒有分校,我們要珍惜。我們在這裡發願,真正相信,一點懷疑沒有,真正發願求生,就在那個學校報名了我們動念頭阿彌陀佛知道。真動了這個念頭,這還得了!那你就報名、就註冊了,等到緣成熟,佛就來接引你往生,接你去上學到你成佛,你得大自在,你跟阿彌陀佛一樣。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有緣眾生心想事成,想佛,佛就現身;想菩薩,佛現菩薩身。諸位要知道,是自己自性起用,不是別的。記住能大師一句話,說妙絕了,「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我想阿彌陀佛,自性現阿彌陀佛;我想觀音菩薩,自性現觀音菩薩,都不是外頭有的,自性圓滿功德,萬德萬能一切法不在外頭,全在自性,只要見性就得大圓滿。所以隨心應量,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就是此地隨眾生心而出現故,一動念頭它就現相,念頭沒有了,相就沒有了。

◈一切眾生神力,本與如來無二無別
◇一切眾生所有神力,本與如來無二無別
◇無量神通歸納六大類,六通
◇佛有,圓滿的;眾生自性所具足神通智慧,跟如來無二無別,本有的
◇只是現在迷了,不現前了:起心動念跟著起來的是煩惱、垃圾、染污、病毒;智慧、神通不現了
◈彌陀神力:把我們染污洗乾淨
◇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以他的智慧、神通、道力幫助我們,把我們的染污清洗乾淨
◇用什麼東西清洗?用眼根,叫你看佛法;用耳根,叫你聽念佛、聽佛講經
◇讀書千遍,其義自見
◇聽一億遍、一兆遍,所有染污都洗刷乾淨,自性清淨心自然現前
◇自性清淨心裡所流出來無量無邊的智慧、德能、相好、神通,跟阿彌陀佛一樣

  「當知」,這話重要,「一切眾生所有神力」,這神就是神通,無量神通歸納為六大類,叫六通。無量神通,「本與如來無二無別」,佛有,阿彌陀佛有,圓滿的,沒有欠缺;眾生呢?十方法界無量無邊的眾生,自性所具足的神通、智慧跟如來(這個如來是阿彌陀如來)無二無別,是你自己本有的只是現在迷了,不現前了,起心動念跟著起來的是煩惱、是垃圾、是染污、是病毒,智慧、神通不現了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以他的智慧、神通、道力幫助我們,把我們自性裡面的這些染污清洗乾淨用什麼東西清洗?用眼根,叫你看佛法;用耳根,叫你聽念佛,聽阿彌陀佛,聽佛講經,一遍一遍。「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聽上一千遍,聽上二千遍,在極樂世界這很少數,要怎麼說?聽一億遍、聽一兆遍、聽二兆遍,你的所有染污都洗刷乾淨、都沒有了,自性清淨心自然現前自性清淨心裡面所流出來的,無量無邊的智慧、德能、相好、神通跟阿彌陀佛一樣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九六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296




《無量壽經起信論》會結前之經義,消歸自心。論曰:「
如上
種種莊嚴,種種佛事,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如水中月,
如畫所現像,
如幻所化人,
皆以佛神力故。隨眾生心而出現故。

當知一切眾生所有神力,本與如來無二無別。
特無大願大行,發起勝因。
不覺不知,沈淪永劫。

若能一念迴光,方知家業具在。
如入寶山,取之無盡。
如遊香國,觸處蒙薰。

要須親到方休,
慎勿半途而廢。」

◎ 決證極果第二十二



2024年11月6日 星期三

覺正淨:你真在學佛|迷邪染:你是假學佛|誦經、聽經,是覺而不迷|我這一天沒讀經;起心動念還是依自己煩惱習氣:覺沒有了|皈依法:經典是正知正見:依正知正見就是皈依法|僧是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淨空老法師

 


覺正淨:你真在學佛|迷邪染:你是假學佛|誦經、聽經,是覺而不迷|我這一天沒讀經;起心動念還是依自己煩惱習氣:覺沒有了|皈依法:經典是正知正見:依正知正見就是皈依法|僧是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淨空老法師


◈菩薩花果:完全是以慈悲為根本
◇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我們希求諸佛菩薩智慧花果:天天磕頭、念佛、誦經、祈禱沒用;要以大悲水饒益眾生
◇以大慈悲心對待眾生,你才能成就諸佛如來智慧花果
◇圓教初住以上,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是菩薩的智慧花果
◇菩薩花果,完全是以慈悲為根本:沒有慈悲心怎麼行?

  「又」,還是《普賢行願品》的話,「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無論在家出家的同學,這句話要記住,為什麼?我們希求諸佛菩薩智慧花果,我們求不到。為什麼求不到?我們天天磕頭、念佛、誦經、祈禱沒用,這裡講得很清楚,要以大悲水饒益眾生。水是比喻,就是以大慈悲心對待眾生,你才能成就諸佛如來的智慧花果。花果是講地位,圓教初住以上,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是菩薩的智慧花果。別教要從初地算起,初地才明心見性,智慧開了,從初地到十地、到等覺,十一個位次。它的等覺相當於圓教的初行位的菩薩,別教初地等於圓教初住,所以它的等覺是初行位的菩薩。這是花果,完全是以慈悲為根本,沒有慈悲心怎麼行

◇我們今天有沒有慈悲心?真的沒有
◇還沒放下自私自利;沒持戒,連三皈都沒有
◈覺正淨:真學佛;迷邪染:假學佛
◇三皈:修學最高的指導原則,要念念不忘
◇三皈就像一張火車票,要時時放在身上:隨時有人來檢查;到站還要收回去
◇受三皈之後,一生念念都不能夠離開
◇修自性覺就是皈依佛;修自性正就是皈依法;修自性淨就是皈依僧
◇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不是覺正淨?
◇覺正淨:你真在學佛
◇迷邪染:你是假學佛——覺而不迷;你是迷而不覺

  我們今天有沒有慈悲心?真的沒有。學佛出家多年,還沒有放下自私自利;沒持戒,連三皈都沒有。三皈是我們學佛人,這也是無論在家出家,修學最高的指導原則,要念念不忘。早年我在章嘉大師座下受的三皈,大師告訴我,這個三皈就像一張火車票,他用比喻告訴我。你從台北到高雄,你上火車要拿這張票,時時放在身上,為什麼?隨時有人來檢查,到站的時候還要收回去。三皈在佛教裡就起這個作用,你受三皈之後,一生念念都不能夠離開。你修什麼?修自性覺就是皈依佛,修自性正就是皈依法,修自性淨就是皈依僧,覺正淨。我起心動念是不是覺正淨?我言語造作是不是覺正淨?是覺正淨,你真的在學佛;如果是迷邪染,你是假學佛,不是真學佛,覺而不迷,你是迷而不覺

◈迷而不覺怎麼辦?誦經、聽經
◇誦經、聽經,是覺而不迷
◇我這一天沒讀經;起心動念還是依自己煩惱習氣:覺沒有了
◈念念不離覺正淨:你真的回頭了
◇皈依法:經典是正知正見:依正知正見就是皈依法
◇僧是六根清淨、一塵不染
◇皈依自性三寶;現在都把它皈依人了
◇住持三寶的作用是提醒你:看到佛像想到自性覺;看到經書想到自性正;看到出家人想到自性淨
◇這三樣東西時時刻刻在提醒你;果然念念不離覺正淨:你真的回頭了
◇從迷回頭就是覺;從邪知邪見回過頭就是正;從一切染污回過頭來就是淨

  迷而不覺怎麼辦?誦經、聽經,是覺而不迷我這一天沒有讀經,起心動念依憑什麼?還是依自己的煩惱習氣,這就錯了,覺沒有了皈依法,法是經典,經典說什麼?經典是正知正見。我們依正知正見就是依法,就是皈依法。僧是六根清淨,一塵不染皈依自性三寶,現在都把它皈依人了。皈依佛是什麼?泥塑木雕的佛像,皈依法是經典,皈依僧,我依某個法師。完了完了,全完了!那是住持三寶,住持三寶的作用是提醒你;換句話說,看到佛像就想到自性覺,看到經書就想到自性正,看到出家人就想到自性清淨這三樣東西時時刻刻在提醒你,果然念念不離覺正淨,你真的回頭了。你怎麼?從迷回頭就是覺,從邪知邪見回過頭就是正,從一切染污回過頭來就是淨,你說這個多重要。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二八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