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31日 星期五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還得不到快樂:該放下的沒放下|放下,快樂;比你擁有的更快樂|孔顏之樂:從自性流出來的快樂;與外面境界,五欲、財色名食睡不相干|現在就放下,現在就沒事了|淨空老法師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還得不到快樂:該放下的沒放下|放下,快樂;比你擁有的更快樂孔顏之樂:從自性流出來的快樂;與外面境界,五欲、財色名食睡不相干|現在就放下,現在就沒事了|淨空老法師


◈淨土個個都能去:關鍵在放下
◇現前放得下,往生的機會就具足;現前放不下,那還是個問題
◇什麼時候放下?現在就放下,現在就沒事了
◇為正法久住可以住世間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中國傳統文化是正法
◇它不給你帶來煩惱、膨脹欲望;帶給你一生幸福、快樂
◇為什麼要學聖賢教誨?「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習:篤行、落實
◇不亦悅乎是幸福、快樂,美滿人生
◇孔老夫子、顏回給我們做榜樣
◇一個人得到這個樂就影響全家,家和萬事興
◇最快樂的事情:把下一代人都教好
◇學生個個是聖賢、人人是君子
◇這種樂趣,不入境界的人想不到
◇學聖賢教育,為的是幸福、社會安定
◇大眾看到、接觸到的都是君子之人,沒有小人:社會安穩,國家富強,天下太平

  我們知道有這個情形,了解這些狀況,自己努力發憤,決心求生淨土,能不能去?個個都能去,個個都有把握。關鍵在哪裡?關鍵在放下,你現前能放得下,你往生淨土的機會就具足;現前放不下,那還是個問題,這不能不知道。什麼時候放下?現在就放下,現在就沒事了。決定不為自己,為正法久住可以住世間中國傳統文化是正法,它確確實實能帶給一個人一生幸福美滿。所以它是正法,它不給你帶來煩惱,不給你膨脹欲望,帶給你一生幸福、快樂。《論語》孔子第一句話就說這個,為什麼要學?這學什麼?學聖賢的教誨。為什麼要學聖賢教誨?「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包括博學、審問、慎思、明辨,這都在學裡頭,習就是篤行、落實,你能把你所學的統統落實到生活,日常生活都做到了,快樂!那就是幸福,不亦悅乎是幸福、是快樂,美滿人生。有榜樣,孔老夫子給我們做榜樣,顏回給我們做榜樣。孔老夫子當時在社會沒地位、沒有財富,普通人家,孔子每天那麼快樂,那個快樂從哪裡來的?學而時習之來的。這可愛,真得快樂。這個快樂在家庭裡頭,你在家庭一生一個人得到這個樂就影響全家,家庭和睦,家和萬事興,一家人都快樂。無論你幹哪一個行業,你一定幹得很順利。孔子幹什麼行業?孔子教書。確確實實私人辦學校教學生,孔子是中國第一個人。這個真快樂,家裡生活能過得去就行,我要幹我最快樂的事情。最快樂的事情無過於教下一代,把下一代人都教好,快樂!所以事業順利,學生個個是聖賢,人人是君子,三千弟子,三千位君子。這種樂趣,不入境界的人想不到。這就是為什麼要學,學聖賢教育為的是什麼?快樂,為的是幸福,社會安定。社會上好人多,榜樣多,讓一般大眾看到的都是聖賢君子,接觸到的也都是君子之人,沒有小人,社會安穩,國家富強,天下太平。聖賢教育有這麼大的魅力,你學了,你怎麼會不快樂!

◈學還得不到快樂:該放下的沒放下
◇該放下是名聞利養
◇他雖然學;他沒有習
◇雖然學聖賢教誨,依舊在造業
◇學佛要不能落實佛的教誨,還不是在造業嗎?
◇修五戒十善、六度十願,沒放下名聞利養,那叫善業,來生人天福報,不能往生
◇放下,快樂;比你擁有的更快樂
◇孔顏之樂:從自性流出來的快樂;與外面境界,五欲、財色名食睡不相干
◈從內心裡面求
◇內心裡面流出來的真樂;心外的法都是假的
◇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法法都是真心流露;法法的自體就是真心
◇法就是心、心就是法,是一不是二,統一:這個自在

  那些學這個的人還得不到快樂,他裡頭該放下的他沒放下該放下是什麼?名聞利養,這個東西沒放下,所以他學了也不快樂。他雖然學,他沒有習,就缺這個。所以,雖然學聖賢教誨,依舊在造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這有善有惡,善感三善道,惡感三惡道,他還在造業。我們學佛亦如是,學佛要不能落實佛的教誨,還不是在造業嗎?你修五戒十善、修六度十願,沒放下名聞利養,那叫善業,來生人天福報,不能往生。你能把這個東西統統放下,放下怎麼?放下快樂,比你擁有的更快樂!這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孔顏之樂是從自性裡面流出來的快樂,與外面境界不相干,外面五欲,財色名食睡不相干,這個要懂。大乘教說得好,從內心裡面求內心裡面流出來的真樂,是真的,心外的法都是假的心外無法,法法都是真心流露法法的自體就是真心、就是本性。所以說法外無心,心外無法,法就是心,心就是法,是一不是二,統一,這個自在,這不是假的。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三一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31




2023年3月30日 星期四

不夾雜妄想的信叫淨信|「我要上上品往生、超過別人」:超越、不如的概念,都是妄念;真的是自性|一切差別,都是阿賴耶邊上的事,妄心|學用真心|一念淨信就保證你往生|淨空老法師

 


不夾雜妄想的信叫淨信|「我要上上品往生、超過別人」:超越、不如的概念,都是妄念;真的是自性|一切差別,都是阿賴耶邊上的事,妄心|學用真心一念淨信就保證你往生|淨空老法師


◈發一念淨信,這個比一心容易
◇不夾雜妄想的信叫淨信
◈學用真心
◇世界是平等的,大家都平等
◇我要上上品往生、超過別人:超越、不如的概念,都是妄念;真的是自性
◇一切差別,妄想、分別、執著,都是阿賴耶邊上的事,妄心
◇真如就是一念,真誠也是一念
◇一念淨信就保證你往生

  一心得不到,「乃至能發一念淨信」,這個比一心容易;淨信,不夾雜妄想的信叫淨信。連往生極樂世界的品位也不計較,不必一定要想著我要上上品往生,我要超過別人,這都叫妄想。一定要曉得,世界是平等的,大家都平等,都是一樣的,沒有哪一個超過哪一個,沒有哪一個不如哪一個,那些超越、不如的概念都是妄念,都不是真的,真的是自性,「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所有一切差別都不是自性裡頭的,都是阿賴耶邊上的事,妄心,阿賴耶是妄心,不是真心。我們學,學用真心,不用妄心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全是阿賴耶邊的事情,真如自性裡頭沒有。真如就是一念,真誠也是一念,所以一念淨信就保證你往生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三一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31



2023年3月29日 星期三

愈是放不下,愈要多想放下、多說放下|放下千遍,真放下了|世間法留戀的心大幅度的減少;往生極樂世界念頭就增上|發一念淨信,這個比一心容易|學用真心|淨空老法師

 


愈是放不下,愈要多想放下、多說放下|放下千遍,真放下了|世間法留戀的心大幅度的減少;往生極樂世界念頭就增上發一念淨信,這個比一心容易學用真心|淨空老法師


◈放下千遍,真放下了
◇念佛達於一心: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也不那麼容易。問題在哪裡?放不下
◇愈是放不下,愈要多想放下、多說放下
◇別人放不放下別管他;自己首先放下
◈這邊減少;那邊就增加
◇世間法留戀的心大幅度的減少;往生極樂世界念頭就增加
◈發一念淨信,這個比一心容易
◇不夾雜妄想的信叫淨信
◈學用真心
◇世界是平等的,大家都平等
◇我要上上品往生、超過別人:超越、不如的概念,都是妄念;真的是自性
◇一切差別,妄想、分別、執著,都是阿賴耶邊上的事,妄心
◇真如就是一念,真誠也是一念
◇一念淨信就保證你往生

  「念佛達於一心」,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也不那麼容易。問題在哪裡?在放不下愈是放不下,愈要多想放下、多說放下,說多了,真的放下了別人放下不放下別管他,自己首先放下了,好!「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放下千遍,不知不覺自己真放下了,對於世間法留戀的心大幅度的減少。這邊減少,那邊就增加,那邊是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念頭就增上,好!一心得不到,「乃至能發一念淨信」,這個比一心容易;淨信,不夾雜妄想的信叫淨信。連往生極樂世界的品位也不計較,不必一定要想著我要上上品往生,我要超過別人,這都叫妄想。一定要曉得,世界是平等的,大家都平等,都是一樣的,沒有哪一個超過哪一個,沒有哪一個不如哪一個,那些超越、不如的概念都是妄念,都不是真的,真的是自性,「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所有一切差別都不是自性裡頭的,都是阿賴耶邊上的事,妄心,阿賴耶是妄心,不是真心。我們學,學用真心,不用妄心。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全是阿賴耶邊的事情,真如自性裡頭沒有。真如就是一念,真誠也是一念,所以一念淨信就保證你往生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三一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31



2023年3月28日 星期二

念佛一聲,滅多劫罪。因微果巨,固所不信?|他用的是真心念的|理一心是真心,聲聲佛號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沒有證得以前,當然也消,沒這麼多|你本來是佛:佛念一聲佛,罪都消盡了,不止八十億劫|淨空老法師

 


念佛一聲,滅多劫罪。因微果巨,固所不信?|他用的是真心念的|理一心是真心,聲聲佛號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沒有證得以前,當然也消,沒這麼多|你本來是佛:佛念一聲佛,罪都消盡了,不止八十億劫|淨空老法師


◈念佛一聲,滅多劫罪
◇至心念阿彌陀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良繇正指理一心
◇念到理一心,一聲佛號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因微果巨,固所不信
◇罪既多劫,業重障深,久勤懺摩,漸積功德,庶可消亡
◇念佛一聲,滅多劫罪。因微果巨,固所不信

  蓮池大師在《疏鈔》裡頭說:「故知至心念阿彌陀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良繇正指理一心故」。這個不容易,念到理一心的時候,一聲佛號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人有疑言,罪既多劫,業重障深,久勤懺摩」,懺摩就是懺悔,「漸積功德」,這個功德是天天在累積,「庶可消亡」,這個滅罪可不容易;「而念佛一聲,滅多劫罪。因微果巨,固所不信」,因小果大,好像不相應。

(中略)

◇因是念一句佛號,用真心念的
◇理一心是真心,聲聲佛號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沒有證得以前,當然也消,沒這麼多
◇你本來是佛:佛念一聲佛,罪都消盡了,不止八十億劫
◇老實念佛重要
◇一個層次一個層次慢慢往上提升
◇表面上看起來,念佛的因很微弱;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個果大,所以難信

  因微果巨因是念一句佛號,他用的是真心念的理一心是真心,明心見性之後,聲聲佛號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沒有證得一心以前,沒這麼大的力量,當然也消,沒這麼多。如果明心見性,念到理一心,每一聲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什麼原因?要講真的原因,你本來是佛,這給你講真話。你本來是佛,佛念一聲佛,罪都消盡了,不止八十億劫,無始劫以來的罪都消得乾乾淨淨。所以這老實念佛重要。這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功夫成片,先求這個階段。這個功夫成片沒有得到,事一心、理一心只是說說而已,你達不到。證得功夫成片之後,向上提升到事一心,證得事一心之後,再提到理一心一個層次一個層次慢慢往上提升,這就對了。表面上看起來,念佛的因很微弱,很小,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個果大,所以難信

◈至心者,即一心也
◇事一心,雖能滅罪,為力稍疏,罪將復現。多多之念,止可滅少少之愆
◇永明大師晝夜十萬聲,我們應當仰慕,向他學習
◈此之至心,正屬理一心
◇一心既朗,積妄頓空。喻如千年闇室,豈以一燈,闇不速滅
◇至心一聲,點一盞燈,立刻黑暗就沒有了

  下面講,《疏鈔》裡給我們說,「今謂至心者,即一心也」,不但是一心,是理一心。「若事一心,雖能滅罪,為力稍疏,罪將復現。多多之念,止可滅少少之愆」。多多的念,像我們淨土宗第六代祖師,永明延壽大師,大家都知道,提起來都敬佩。他老人家在世每一天念佛,白天十萬聲,晚上十萬聲,十萬聲這是多念,多多之念。永明延壽,阿彌陀佛再來的。他是教我們,為我們示現苦口婆心,我們應當仰慕,應當向他學習。說「此」,這個地方所講的「至心」,正是理一心。「理一」,不是事一,是理一心,屬於理一心。「一心既朗,積妄頓空」,返妄歸真。「喻如千年闇室,豈以一燈,闇不速滅」。這再用燈做比喻,這個房間一千年了,時間長,都沒有燈光,我們點一盞燈,立刻黑暗就沒有了,就照得很清楚。這個比喻大家容易懂。至心一念,一聲,就好像只依一盞燈、一支蠟燭,黑暗就滅了。所以一心既朗,積妄頓空

◈一心既朗,積妄頓空
◇只要是念頭都是妄念
◇自性清淨心裡頭沒有念頭,念佛的念頭都沒有
◈你能夠念,阿彌陀佛就能接引你往生
◇清淨心裡頭沒有佛,真清淨;還有個佛,不清淨
◇這個不清淨它有個好處,這個一念是佛:它沒有辦法幫助你成佛,但它跟極樂世界是通的
◈極樂思衣得衣、想佛佛現
◇理一心,在這個世界很難修:你什麼都放不下;到極樂世界很好修:樣樣放得下
◇沒有一樣東西不是心想事成,你還會有貪戀嗎?
◇阿彌陀佛不必教你放下,你自然放下
◇這個地方佛勸了一輩子,還是放不下

  妄念,什麼是妄念?只要是念頭都是妄念。自性清淨心裡頭沒有念頭。告訴你,念佛的念頭都沒有清淨心裡頭沒有佛,真清淨;還有個佛,不清淨。但是這個不清淨它有個好處,這個一念是佛,不是別的念頭,它不清淨它也沒有辦法幫助你成佛,但是它跟極樂世界是通的你能夠念,阿彌陀佛就能接引你往生。到什麼地方再去修理一心?到極樂世界。在這個世界很難修,你什麼都放不下;到極樂世界很好修,為什麼?樣樣放得下,它的資源太豐富了,沒有一樣東西不是心想事成。你證得心想事成了,你還會有貪戀嗎?沒有了。想要它就現前,不要就沒有了,你看多自在,不需要收藏。你說經本,我要念經的時候,經本,大字經本就擺在面前;念完,不念了,沒有了,就不見了,不需要收藏。極樂世界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想佛佛現,想菩薩菩薩現,得大自在,那個環境好,阿彌陀佛不必教你放下,你自然放下了這個地方佛天天勸我們放下,勸了一輩子還是放不下,這個地方多苦,要把它認識清楚。

◈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十方眾生,一稱南無佛者,皆當作佛
◇這一聲佛號功德不可思議,皆當作佛
◇你本來是佛:你迷了,佛來幫助我們,用念佛的方法開悟
◇我們念佛為什麼開不了悟?
◇念佛的同時有妄想雜念、有分別執著,攪和在一團,所以回不去,作不了佛

  下面說,「故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這《法華經》上說的。這一句,「不獨《妙法蓮華經》有之」,《法華三昧觀經》也有,這經上說:「十方眾生,一稱南無佛者,皆當作佛。唯一大乘,無有二三。一切諸法,一相一門,所謂無生無滅,畢竟空相。如上所說,非理一心而何」。念老把這一段經文拈出來,證明前面所說的一心是理一心。這些話都是釋迦牟尼佛說的,可以用佛說的話來作證。十方眾生,一稱南無佛,只念一聲,可是這一聲佛號功德不可思議,皆當作佛。為什麼?因為你本來是佛你迷了,佛來幫助我們,用念佛的方法開悟,就對了。我們念佛為什麼開不了悟?念佛的同時有妄想、有雜念、有分別、有執著,攪和在一團,所以回不去,作不了佛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二六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26




《疏》曰:「
故知至心念阿彌陀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良繇正指理一心故。

人有疑言,
罪既多劫,業重障深,久勤懺摩,漸積功德,庶可消亡。
而念佛一聲,滅多劫罪。因微果巨,固所不信。

今謂至心者,即一心也。
若事一心,雖能滅罪,為力稍疏,罪將復現。多多之念,止可滅少少之愆。

此之至心,正屬理一心
一心既朗,積妄頓空。
喻如千年闇室,豈以一燈,闇不速滅。故『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