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31日 星期六

萬修萬人去:為什麼最後漏了你?|不是阿彌陀佛不接你;是你貪戀這個世間|具足信願,散心持名念佛就能往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方得一心不亂|不能專念,決難一心|淨空老法師

 


萬修萬人去:為什麼最後漏了你?|不是阿彌陀佛不接你;是你貪戀這個世間|具足信願,散心持名念佛就能往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方得一心不亂|不能專念,決難一心|淨空老法師


◈一心不亂始能往生,則亦難行道矣
◇若必一心不亂,始能往生者,試問苦海眾生能有幾許得度?則此持名方便法門,亦將是難行道矣
◇要念到一心不亂才能往生,跟八萬四千法門沒有兩樣
◇八萬四千法門統統都是斷見思、破塵沙、斷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
◇念佛法門之所以被一切諸佛讚歎,被一切眾生歡迎,就是它只要散心持名、具足信願,念佛就能往生
◈萬修萬人去:為什麼最後漏了你?
◇這個條件是六道眾生都可以做到,所以淨土法門是萬修萬人去的法門,一個都不漏

  我們再看下面,「若必一心不亂」,如果是說一定要一心不亂才能往生,「試問苦海眾生能有幾許得度」,六道輪迴的眾生幾個人?太少太少了!「則此持名方便法門,亦將是難行道矣」。這個話說得好,淨土法門不稀奇,它是難行道,它不是易行道。為什麼?要念到一心不亂才能往生,跟八萬四千法門沒有兩樣八萬四千法門統統都是這樣的,斷見思煩惱,證阿羅漢果;破塵沙無明,權教菩薩;斷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法身大士。統統都是這樣的,念佛法門也是這樣,那有什麼稀奇?念佛法門之所以被一切諸佛讚歎,被一切眾生歡迎,就是它只要散心持名,具足信願,念佛就能往生這個條件是六道裡眾生人人都可以做到,所以這個法門是萬修萬人去的法門,一個都不漏

◇為什麼最後漏了你不能往生?因為臨命終對這個世間放不下,你還留戀
◇不是阿彌陀佛不接你;是你貪戀這個世間
◇有生之年最重要的一樁大事,把這個世間捨棄得乾乾淨淨,一絲毫的貪戀都沒有:走的時候沒障礙,自在往生;不用別人助念
◇送往生有的時候生起情執,阿彌陀佛那裡接你走;看到喜歡的人,我再多看一眼:阿彌陀佛走了,你的機會沒有了,可惜了
◇要學放下,徹底放下,沒有絲毫貪心:走的時候才真正有把握

  為什麼最後漏了你不能往生?是因為臨命終時對這個世間放不下,你還留戀,不是阿彌陀佛不接你,是你貪戀這個世間。所以我們有生之年最重要的一樁大事,就要把這個世間捨棄得乾乾淨淨,一絲毫的貪戀都沒有。為什麼?走的時候沒障礙,自在往生,不用別人助念,不需要送往生。送往生有的時候生起情執,阿彌陀佛那裡接著你走,看到你喜歡的人,我再多看一眼。多看一眼,阿彌陀佛走了,你的機會沒有了,可惜了。所以要學放下,徹底放下,沒有絲毫貪心,這樣走的時候才真正有把握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方得一心不亂
◇依此經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方得一心不亂故。不能專念,決難一心故
◇得一心不亂行不行?行: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菩提心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心
◇我們生活工作、待人接物統統用這個心
◇別人對我不管;我要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對待一切眾生:這真正發菩提心
◈不能專念,決難一心
◇一向專念: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親近阿彌陀佛。念久了,自自然然得一心不亂
◇來佛三聖就是這樣修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他沒有第二個方向目標,所以個個成就
◇不能專念,沒有辦法得一心;得一心,品位大幅度的提升

  末後一句,「又《大經合贊》云:依此經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方得一心不亂故。不能專念,決難一心」。這個說得好!我們希望得一心不亂行不行?行,只要依這部經的理論、方法去修學。這個經上教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菩提心就是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我們生活用這個心,工作用這個心,待人接物統統用這個心別人對待我不管他,他的事情,我要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對待一切眾生,這真正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親近阿彌陀佛。念久了,自自然然得一心不亂來佛寺的這三位大德,他們就是這樣修的,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他沒有第二個方向,沒有第二個目標,所以個個成就不能專念,沒有辦法得一心。得一心,品位大幅度的提升了。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十三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33




若必一心不亂,始能往生者,試問苦海眾生能有幾許得度?
則此持名方便法門,亦將是難行道矣。


又《大經合贊》云:「
依此經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方得一心不亂故。
不能專念,決難一心故。」

◎(四)方便力用



2025年5月30日 星期五

命運掌在自己手上|天天造作罪業,拿著經典做禱告懺悔,神看到搖頭:你怎麼是這個學法?|經典:你果然能把它落實,神跟上帝都歡喜|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把自己從凡夫提升到菩薩、佛:佛皆大歡喜|淨空老法師

 


命運掌在自己手上|天天造作罪業,拿著經典做禱告懺悔,神看到搖頭:你怎麼是這個學法?|經典:你果然能把它落實,神跟上帝都歡喜|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把自己從凡夫提升到菩薩、佛:佛皆大歡喜|淨空老法師


◈四攝、六波羅蜜改造命運
◇財施得財富、法施得智慧、無畏施得長壽;時間久了,你愈來愈過得好,別人就向你請教了
◇佛教給我四攝、六波羅蜜
◇四攝、六波羅蜜改造命運
◇命運掌在自己手上;不掌在閻王、眾神手上
◇勤修三種布施,就得三種利益

  你愈施愈多,財施得財富,法施得智慧,無畏施得長壽。時間久了,你愈來愈過得好,別人就向你請教了,你怎麼能過得這麼好?我說佛教給我的,是真的不是假的,佛教給我四攝,佛教給我六波羅蜜四攝、六波羅蜜改造命運命運掌在自己手上,不掌在閻王手上,也不掌在眾神的手上,掌握在自己。勤修三種布施就得三種利益,這個我們要知道。

◈愛眾生就是愛自己
◇佛對眾生的愛護跟自己沒兩樣
◇只有佛知道,眾生跟自己的關係確實是一體:愛眾生就是愛自己;不愛眾生就是作踐自己
◇為什麼要愛眾生、幫助眾生?父母、兒女要不要幫助?眾生跟父母兒女是一不是二
◈用真心待人接物處理大眾
◇能大師開悟五句話:見性了,性是什麼?
◇見性就是見到真心。從今往後用真心生活待人接物、處理一切大眾:那是佛菩薩、聖賢
◇超凡脫俗。多快樂、多自在;於社會地位、財富不相干,樂在其中

  佛對眾生的愛護跟自己沒有兩樣只有佛知道,眾生跟自己的關係確實是一體,愛眾生就是愛自己,不愛眾生就是作踐自己。事實真相要曉得。為什麼要愛眾生、要幫助眾生?父母要不要幫助?兒女要不要幫助?眾生跟父母兒女沒有兩樣,是一不是二。大乘經教裡處處都是,能大師開悟的時候所做的報告,很簡單,合起來只有二十個字,五句話見性了,性是什麼見性就是真心,見到真心。從今往後統統用真心生活,用真心待人接物,用真心處理一切大眾。那是什麼?佛菩薩,中國人講聖賢人,他不是凡人,超凡脫俗。多快樂、多自在,於社會地位不相干,於財富也不相干,樂在其中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把你所學落實在生活,快樂!
◈經典不是拿來禱告懺悔的
◇無論哪個法門、聖賢典籍、宗教經典,不是拿來禱告的;不是每天做錯事情,向神、上帝懺悔的
◇果然都能落實,神跟上帝都歡喜
◇沒有做到,天天在造作罪業,拿著經典做禱告,神看到搖頭:你怎麼是這個學法?

  孔子他老人家所說的,《論語》裡頭一句話,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你把你所學的落實在生活,快樂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或者修學聖賢典籍,外國的這些宗教經典,不是拿來禱告的,不是每天做錯事情,向神、向上帝懺悔的。你果然都能把它落實,神跟上帝都歡喜;你沒有做到,你天天在造作罪業,拿著經典做禱告,神看到搖頭,你怎麼是這個學法?所以學了就要變成生活,變成日常生活當中的享受。

◈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我學了六十年,感恩老師,我得到的真的是快樂、享受
◇我沒有社會地位、財富;孔老夫子亦如是
◇樂的是什麼?聖賢教誨變成自己的生活,那就是把自己從凡夫提升到聖賢、菩薩、佛:佛皆大歡喜
◇為什麼要學?就為這個
◇你要不要歡喜?人人都要,人人都羨慕
◇歡喜從哪來的?學而時習之
◇這些經文你都學會了、落實了,你能不歡喜嗎?

  方東美先生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真的,沒錯。我學了六十年,我感恩老師,我得到的真的是快樂、享受我沒有社會地位,也沒財富,孔老夫子亦如是,沒有做過大官,沒有發過大財,快樂!樂的是什麼?聖賢教誨變成自己的生活,那就是把自己從一個平凡的人提升到聖賢,從凡夫提升到菩薩、提升到佛,佛皆大歡喜為什麼要學?就為這個你要不要歡喜?要,人人都要,人人都羨慕,你怎麼那麼歡喜,歡喜從哪來的?學而時習之,從這來的。這些經文你都學會了,你都能落實了,你能不歡喜嗎?沒有這個道理。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四一七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417



2025年5月29日 星期四

念佛念得少,不要害怕|只要真信,只要絲毫不懷疑:這就是往生的條件;一天念個十聲,一、二百聲都行|帶業往生是沒錯;現行的貪瞋痴慢疑不能帶|他們要爭名次;我們下下品往生就可以了:到極樂念幼稚園|淨空老法師

 


念佛念得少,不要害怕|只要真信,只要絲毫不懷疑:這就是往生的條件;一天念個十聲,一、二百聲都行|帶業往生是沒錯;現行的貪瞋痴慢疑不能帶|他們要爭名次;我們下下品往生就可以了:到極樂念幼稚園|淨空老法師


◈生滅頻率太高讓我們當真
◇一秒鐘二千二百四十兆次生滅
◇生滅的頻率太高,讓我們在這個頻率之下接觸的六塵境界,完全迷失了真相,不知道它是假的,把假的當作真的,造業,受報,變成六道輪迴
◇六道輪迴形成了,出去難:你認為六道輪迴是真的;殊不知六道輪迴也是二千二百四十兆分之一秒
◇我們學佛學這麼多年,對這樁事情有概念,但是沒落實:如果落實就無有憂思
◇憂思是妄想、雜念

  彌勒菩薩告訴我們,每一秒鐘有二千二百四十兆次生滅的現象。它生滅的速度太快,頻率太高,讓我們在這個頻率之下接觸的六塵境界,完全迷失了真相,不知道它是假的,把假的當作真的,造業,受報,變成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形成了,出去難,為什麼難?你認為六道輪迴是真的,殊不知六道輪迴也是二千二百四十兆分之一秒我們學佛學這麼多年,對這樁事情有了概念,但是沒落實,為什麼?如果落實就無有憂思。這憂思是妄想,是雜念,就沒了,我們還有妄想,還有雜念,這不行。

◇這個事實真相,我們有個很淺薄的概念,已經很有福報了
◈不懷疑就產生能量,送我們到極樂
◇我們現在是不把它當真了,但是疑慮沒斷;對極樂世界相信了,也還有疑惑:努力念佛、多多念經
◇念上一千遍,小悟,其義自見;二千遍,大悟;三千遍,不會懷疑了:不懷疑就產生能量,這個能量就送我們到極樂
◈帶業往生:現行貪瞋痴慢疑不能帶
◇我們有這個能量,阿彌陀佛才來接引;能量不足,他不來接引:絲毫現行煩惱習氣不能帶
◇帶業往生是沒錯;現行的貪瞋痴慢疑不能帶

  這個事情,事實真相,彌勒菩薩為我們說破,我們能夠理解,有一個很淺薄的概念,這已經就很有福報了。我還聽說,這社會上多少人還沒聽說過,真的把它當真。我們現在是不把它當真了,但是疑慮沒斷,對它還有懷疑;對極樂世界相信了,也還有疑惑,這怎麼辦?努力念佛,多多的念經。念《無量壽經》,要念遍數,念上一千遍,小悟,其義自見,就不懷疑了;念上二千遍,大悟;念上三千遍,大概你不會懷疑了。不懷疑就產生能量,這個能量就是送我們到極樂世界去往生我們有這個能量,阿彌陀佛才來接引,能量不足,他不來接引。為什麼?絲毫現行的煩惱習氣不能帶帶業往生是沒錯現行的貪瞋痴慢疑不能帶。對淨土要堅定的信心,沒有絲毫懷疑。

◈念佛念得少,不要害怕
◇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往生的品位,是念佛功夫的淺深
◇念佛念得少,不要害怕:只要真信,只要絲毫不懷疑,這就是往生的條件;一天念個十聲、一百、二百聲都行
◈下下品往生到極樂念幼稚園
◇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不跟人爭:他們要爭名次;我們下下品往生就可以了,到極樂念幼稚園
◈遇到人要勸:不管他聽不聽得進去
◇遇到人要勸人,勸進行者,不管他聽得進去、聽不進去,都勸:一歷耳根,永為道種,我們的責任盡到了
◇能接受,他有善根;不能接受,他沒善根。沒善根給他種善根;有善根的幫助他善根增長

  蕅益大師告訴我們,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往生的品位,那是念佛功夫的淺深,那是另一樁事情。所以我們念佛念得少,不要害怕,只要真信,只要絲毫不懷疑,這就是往生的條件,一天念個十聲,念個一百聲、二百聲都行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不跟人爭,他們要爭名次,要提高自己,我們要下下品往生就可以了。我們到極樂去念幼稚園,他們上小學、中學、大學,他的事情,我只要上幼稚園就可以了,容易!遇到人要勸人,為什麼?這是淨業三福的第三福。自己讀誦大乘,還要勸進行者,就是要勸別人,不管他聽得進去聽不進去都勸。一歷耳根,永為道種,我們的責任盡到了能接受,他有善根;不能接受,他沒善根。沒善根你給他種善根,有善根的人幫助他善根增長,淨業三福我們就做到了。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三八四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84





2025年5月28日 星期三

修行從哪裡修?從無欲修|不管什麼欲望都要放下|淨土法門是例外,只許心裡有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如果還夾雜著世間欲望,那就很難成就|淡安:這是很高的享受|淨空老法師

 


修行從哪裡修?從無欲修|不管什麼欲望都要放下|淨土法門是例外,只許心裡有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如果還夾雜著世間欲望,那就很難成就|淡安:這是很高的享受|淨空老法師


◈淡安:這是很高的享受
◇淡安者:淡者,淡泊;安者,寧靜
◇淡安:這是很高的享受
◇人有欲望,這種受用就得不到
◈修行從哪裡修?從無欲修
◇真正修行人,無論佛儒道,修行從哪裡修?從無欲修
◇你要把你的欲望放下,不管什麼欲望都要放下
◈夾雜著世間欲望,那就很難成就
◇淨土法門是例外,只許心裡有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除這樁事情之外也統統放下
◇如果還夾雜著世間欲望,那就很難成就
◇學一輩子不得其門而入,為什麼?七情五欲沒放下
◇喜怒哀樂愛惡欲、財色名食睡,統統要放下:這東西不是真的

  『淡安』,淡是淡泊,安是安寧、安靜,「又淡安為水流平滿之貌」。淡安兩個字好,那我們就知道了,這是很高的享受。淡泊,人有欲望,這種受用就得不到。所以真正修行人,無論是佛儒道,修行從哪裡修?從無欲修你要把你的欲望放下,不管什麼欲望都要放下淨土法門是例外,只許心裡有阿彌陀佛、有極樂世界,除這樁事情之外也統統放下如果我們還夾雜著世間的欲望,那就很難成就。真的,學一輩子不得其門而入,為什麼?你七情五欲沒放下。七情裡面有喜怒哀樂愛惡欲,五欲是指財色名食睡,統統要放下,這東西不是真的

◈我不生不滅;身體、念頭不是我
◇第一關,放下自己的身體,知道身體是假的不是真的
◇迷惑的人:都把身體稱為我
◇學佛的人:這個身體、這個我,一秒鐘二千二百四十兆次的生滅,哪一個幻相是你是我?
◇這個世界就像動畫一樣,每個畫面不一樣,沒有兩個畫面是相同的
◇我不生不滅;身體、念頭是生滅法
◇念頭、身體不是我;何況身外之物!
◈無我就自然無為,自然就淡薄了
◇真正覺悟了,覓我了不可得:無我那就自然無為,自然就淡薄了
◇淡安無欲是法身菩薩
◇對於這些事實真相不了解,就是疑根不斷
◇佛慈悲,無說而說、說而無說,幫助我們開悟、了解事實真相

  首先第一關,放下自己的身體,知道身體是假的不是真的。佛法裡頭說得好,迷惑的人都把身體稱為我。我,學佛的人他會想想,這個身體、這個我,一秒鐘它的存在真相是什麼。一秒鐘,前面說過,二千二百四十兆次的生滅,這個幻相。一秒鐘是二千二百四十兆次的幻相,哪一個幻相是你是我?如果你說都是;都是,那我太多了,哪有那麼多的我?這個世界實際情況就像動畫一樣,每個畫面不一樣,沒有兩個畫面是相同的。這個你要知道,所有的畫面統統都在這麼高的頻率之下生滅。所以佛告訴我們,我不生不滅,這個身體是生滅法,念頭也是生滅法,一秒鐘有多少個妄念、多少個念頭?也是二千二百四十兆,所以念頭不是我,身體也不是我,何況身外之物!哪一個是我?真正覺悟了,覓我了不可得。好,那無我了,無我那就自然無為,自然就淡薄了。經上講的淡安無欲,淡安無欲是誰?法身菩薩,不是凡人,超過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我們對於這些事實真相,若不了解,就是疑根不斷疑根為什麼不能斷?原因在此地佛慈悲,無說而說、說而無說,幫助我們開悟,幫助我們了解事實真相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三八四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84




淡安」者,
」者,淡泊。
」者,寧靜。

淡安」為平滿之貌。

◎ 壽樂無極第三十二



2025年5月27日 星期二

念佛人有個好處:雖然沒辦法放下,只要把佛號放在心上,其他的就慢慢放下了|不管起什麼念頭,第一個念起,第二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接下去了,把你接到極樂世界|生到極樂世界,等於全體放下|淨空老法師

 


念佛人有個好處:雖然沒辦法放下,只要把佛號放在心上,其他的就慢慢放下了|不管起什麼念頭,第一個念起,第二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接下去了,把你接到極樂世界|生到極樂世界,等於全體放下|淨空老法師


◈二乘證得解脫;沒見法身
◇如解脫身二乘同得。如是鏡智,正是法身,非彼所共,故名『無等』。是一勝也
◇二乘雖然證得解脫;他沒有見法身
◇他脫離六道輪迴,見思煩惱他斷了,內心貪瞋痴慢疑沒有了
◇外面知道一切是假的,沒有染著,看得聽得清楚,沒把它放在心上
◈把佛號放在心上;其他慢慢放下了
◇念佛人有個好處:雖然沒辦法放下,只要把佛號放在心上,其他的就慢慢放下了
◇不管起什麼念頭,第一個念起,第二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接下去了,把你接到極樂世界
◈生到極樂世界,等於全體放下
◇生到極樂世界,等於全體放下
◈到極樂恢復到常寂光不難
◇極樂世界是不是真有?真有
◇給你說真話,不能說有;不能說沒有:境界現前像作夢,正在夢中,夢境有,極樂世界也是夢境
◇到什麼時候真正完全覺悟?極樂世界常寂光、大圓鏡智
◇到極樂世界恢復到常寂光不難,而且是肯定的:每個人進入常寂光時間長短不一樣,但是總的來說個個都入常寂光、都證得圓滿法身,性德圓滿現前,就是能大師講的本自具足
◇它是什麼樣子?「本無動搖」,這就是一心不亂
◇能生萬法,整個宇宙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都是法身變現的:這是證得究竟圓滿
◈保證我們一生成就,就是無量壽經
◇保證我們一生成就,就是《無量壽經》
◇我介紹的就是一部《無量壽經》,大圓滿,保證你證得

  「正是法身,非彼所共」。二乘雖然證得解脫,他沒有見法身,跟大修行人不一樣。但是他脫離六道輪迴,不能說他不是成就,三種煩惱,見思煩惱他斷了,內心貪瞋痴慢疑沒有了,外面知道一切是假的,沒有染著,看得清楚,聽得清楚,沒有把它放在心上念佛人有個好處,念佛人雖然沒辦法放下,只要把佛號放在心上,其他的就慢慢放下了不管起什麼念頭,第一個念起,第二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接下去了,把你接到西方極樂世界,起這個作用。這個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等於全體放下。那個時候還有極樂世界沒放下,極樂世界是不是真有?真有給你說真話,不能說有,不能說沒有。境界現前像作夢,正在夢中,夢境有,極樂世界也是夢境。到什麼時候真正完全覺悟?極樂世界常寂光,就是這個地方所講的大圓鏡智,常寂光。到極樂世界恢復到常寂光不難,而且是肯定的。每個人進入常寂光,時間長短不一樣,但是總的來說個個都入常寂光,個個都證得圓滿法身,性德圓滿現前,就是能大師講的「本自具足」。它是什麼樣子?「本無動搖」,這就是一心不亂。末後一句,「能生萬法」,整個宇宙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都是這個法身變現的,這是證得究竟圓滿保證我們一生成就,就是《無量壽經》。所以有人問我,學經教,學哪一部經?我介紹的就是一部《無量壽經》,大圓滿,保證你證得。你對這個半信半疑,我還不能接受,那《大藏經》裡面八萬四千法門,隨你選擇,你喜歡哪個法門都可以。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四五七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457




此一智中,有五殊勝:
如解脫身二乘同得。如是鏡智,正是法身,非彼所共,故名『無等』。是一勝也。
◎ 邊地疑城第四十



2025年5月26日 星期一

提升境界就是四個字:看破、放下|真正看破一定放下|還放不下:那看破是假的|科學家也能看破,放不下|修行人,看破同時放下,放下同時看破:這是科學做不到的|淨空老法師

 


提升境界就是四個字:看破、放下|真正看破一定放下|還放不下:那看破是假的|科學家也能看破,放不下|修行人,看破同時放下,放下同時看破:這是科學做不到的|淨空老法師


◈佛總是教你看破、放下
◇看破,了解事實真相;放下,就成就了
◈看破放下同時
◇科學家也能看破,看破放不下
◇佛法修行人,看破同時放下、放下同時看破:這是科學做不到的

  佛總是教你,教你什麼?教你看破、放下看破,了解事實真相,放下就成就了。科學跟佛學相比,科學家也能看破,看破怎麼樣?放不下佛法修行人,看破同時放下,放下同時看破,這是科學做不到的

(中略)

◈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
◇心有所念,幾念幾相識耶
◇這念頭裡有多少微細念頭重疊在一起,讓你覺得有個念頭:念頭怎麼來的
◇幾相:物質現象是從念頭產生的
◇不但有相,後頭還有識

  佛向彌勒提出一個問題,「心有所念」,這世間人心裡起個念頭,這個念頭他感覺到我動了個念頭,佛問,這念頭裡頭有幾念,有多少微細念頭重疊在一起,讓你感覺得有個念頭,這就是念頭怎麼來的幾相,相是物質現象,物質現象是從念頭產生的不但有相,後頭還有識,幾念幾相幾識耶?

◇彌勒菩薩回答: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

  這一句問話,彌勒菩薩要回答,拍手,彈指,就一彈指,這個一彈指之間,三十二億百千念

(中略)

◇這些經文,天天都要念幾遍:幫助我們觀照、真正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三千年前佛菩薩都知道;最近量子力學家才講明白

  這些經文,我們天天都要念幾遍,為什麼?幫助我們觀照,幫助我們念《心經》的時候,真正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些經文,你讀這些經文才有味道,你才佩服得五體投地。三千年前佛菩薩都知道,今天最近二十年,這些量子力學家才講清楚講明白

(中略)

◈物質根本不存在,不要放在心上
◇物質是念頭產生的幻相,根本不存在
◇物質要不要放在心上?擁有、佔有?不需要
◇所以釋迦牟尼佛知道,三衣一缽就夠了;再就不需要了
◇我們看佛外表形相;內裡面的功夫我們一無所知:必須依照他的經教,我們努力學習
◈學習就要學看破放下
◇提升境界就是四個字:看破、放下
◇放下幫助你看破、看破幫助你再放下: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這功夫相輔相成,像爬樓梯一樣
◈不肯放下;你根本沒看破
◇看破明白了,不肯放下;你根本沒有看破:真正看破哪有不放下的道理
◇真正看破一定放下;真正放下一定看破
◇還放不下:那看破是假的,不是真的
◈修行完全用內功;與外境不相干
◇要真幹:修行完全用內功;與外面境界不相干
◇怕外面境界干擾,找一個人少的地方環境清靜,在這地方修行,容易看破,容易放下,這是真功夫
◇古往今來,確實有一些人絕頂聰明,他能在一生當中給我們表演證無上道

  物質是念頭產生的幻相,根本不存在物質要不要放在心上?要不要擁有?要不要佔有?不需要所以釋迦牟尼佛他知道,他三衣一缽就夠了,再就不需要了。他明瞭,我們不明瞭,我們看他外表有個形相,內裡面的功夫我們一無所知必須依照他的經教,我們努力學習,學習就要學看破放下。我在年輕的時候,章嘉大師,我的佛法是他老人家給我奠定的根基,告訴我,提升境界就是四個字,「看破、放下」。放下幫助你看破,看破幫助你再放下,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這功夫相輔相成,像爬樓梯一樣,這一直爬上去。看破,你這明白了,不肯放下,佛菩薩怎麼說法?佛菩薩的看法,你根本沒有看破。為什麼?真正看破哪有不放下的道理,不可能的,真正看破一定放下。真正放下一定看破還放不下的,那看破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要真幹,這種修行完全用內功,與外面境界不相干怕外面境界干擾,找一個安靜的地方,人少的地方環境清靜,讓你在這個地方修行,容易看破,容易放下,這是真功夫。真正體會到了,我們就會發現這個地球上,古往今來,確實有一些聰明人跟一般人不一樣,所謂天才、天賦,上天賦予他的絕頂聰明,他能在一生當中給我們表演證無上道,就是禪宗所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三八三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83





2025年5月25日 星期日

我們今天還沒到極樂去,就應該把「和平中正」做好|在此地就開始修,雖然很淺顯,跟那邊的群眾相應|溫和,平等|不偏不邪,中正|內斷貪瞋痴慢疑,外現溫良恭儉讓|淨空老法師

 


我們今天還沒到極樂去,就應該把「和平中正」做好|在此地就開始修,雖然很淺顯,跟那邊的群眾相應|溫和,平等|不偏不邪,中正|內斷貪瞋痴慢疑,外現溫良恭儉讓|淨空老法師

◈極樂四土三輩九品:和平中正
◇所有到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全包在其中,和平中正
◇我們今天還沒到極樂去,就應該把和平中正做好
◇在此地就開始修,雖然很淺顯,跟那邊的群眾相應
◇溫和,平等
◇平等是沒有分別;溫和就沒有障礙、染污
◈內斷貪瞋痴慢疑;外現溫良恭儉讓
◇今天學佛,我勸同學怎麼學法?內斷貪瞋痴慢疑
◇對於經典上字字句句都肯定,沒有絲毫懷疑:我們對經典的理解,遍遍境界不相同,時時刻刻都在向上提升

  所以那個地方的聖眾,從實報土到方便有餘土,到凡聖同居淨土,這聖眾兩個字統統包括,所有到西方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全包在其中,和平中正我們在今天,還沒有到極樂世界去,就應該把和平中正做好。為什麼?我現在在此地就開始修,學的雖然程度很淺顯,跟阿彌陀佛那邊的群眾相應,佛慈悲接引我,所有的大眾,極樂世界居住的大眾,對我也都生歡喜心,不討厭我,所以要做。和,孔夫子,學生讚歎他的五德,溫良恭儉讓,第一個就是溫和,平等平等是沒有分別,溫和就沒有障礙、沒有染污今天學佛,我勸同學怎麼學法?內斷貪瞋痴慢疑對於經典上字字句句都肯定,沒有絲毫懷疑。我們對於經典的理解是時時都在進步,我們學這個經我相信同學們有這個體會,遍遍不一樣,一共講了十四遍,遍遍境界不相同,時時刻刻都在向上提升,好!

◇對人事物,不偏不邪、中正,用真心、用和平中正:這叫真修
◇所以行無傾邪,都能與和平中正相應
◇內斷貪瞋痴慢疑;外現溫良恭儉讓,這是真幹、真學:這樣的人當然快樂、法喜充滿
◇你的身體好,你的壽很長,你的工作沒有一樣不順利
◇從哪裡來的?修來的,就這十個字就能保證你得到

  所以和平中正,這是我們現在要學的,對人、對事、對物,中,不偏不邪,中正的意思。用真心,用和平中正,生活、工作、待人接物,這叫真修所以他們的行無傾邪,都能與和平中正相應。我們今天學我們家的老夫子,老祖宗,溫良恭儉讓,內要斷貪瞋痴慢疑,外面表現的溫良恭儉讓,這是真幹、真學,這樣的人當然快樂。夫子所說的「不亦悅乎」,喜悅,佛菩薩跟我們講的法喜充滿,那就祝福你,你的身體好,你沒有任何疾病,你的壽很長,你的工作沒有一樣不順利從哪裡來的?修來的,就這十個字就能保證你得到。與讀書學歷不相干。

◈求道和正
◇惠能大師成佛了;賢公明心見性了:跟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同一境界
◇他怎麼成功的?求道和正
◇回過頭來看看自己:我求道有沒有和、有沒有正?
◇我總比別人高一點,這就不和、不正了
◇佛菩薩看一切眾生都是佛,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
◇這一句話門門相應,乃至於無量法門都不能違背

  你看看,惠能大師成佛了,唐代中國人;最近的南陽海賢老和尚,一句佛號九十二年,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也成就了。他們的成就跟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是同一個境界,是我們的好榜樣。他怎麼成功的?求道和正。我們拿這四個字,跟惠能大師比較一下,跟海賢老和尚比較一下,然後回過頭來看看自己,我求道有沒有和、有沒有正,恐怕這兩個字都沒有,差得太遠了。我總比別人高一點,這就不和了,這就不正了。大乘教裡頭說得很多,佛菩薩看一切眾生都是佛,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一句話,不僅僅是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相應,乃至於無量法門都不能違背,我們不能不知道。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三八三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83






2025年5月24日 星期六

修行在哪裡修?|不是念佛堂、禪堂、講堂|在起心動念之處,在這裡修|什麼是佛?|六根在六塵境界,清楚明瞭,這是般若波羅蜜多,自性本具的智慧現前了;表現在外面是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成佛了|淨空老法師

 


修行在哪裡修?|不是念佛堂、禪堂、講堂|在起心動念之處,在這裡修|什麼是佛?|六根在六塵境界,清楚明瞭,這是般若波羅蜜多,自性本具的智慧現前了;表現在外面是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成佛了|淨空老法師


◈修行不在佛堂;在起心動念處
◇修行在哪裡修?不是念佛堂、禪堂、講堂;在起心動念之處
◇什麼是佛?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清楚明瞭,這是波羅蜜多智慧,自性本具的智慧現前;表現在外面是不起心動念,這就成佛了
◇佛就是這樣:沒起心動念;清楚明瞭
◈同時應付無量眾生:這本事本有的
◇你不問他,他心裡什麼都沒有;你問他,他什麼都懂,圓融無礙
◇一個人去問他,一個講法,開悟了;十個人問他,十種講法,個個都開悟:這叫教學
◇為什麼跟十個人講十種方法?眾生根性不一樣
◇無量眾生能同時應付:這本事是你本有的;不是從外來的

  修行在哪裡修?不是念佛堂,不是禪堂,不是講堂,在起心動念之處,在這裡修。幾句話把佛教就講完了,什麼是佛?六根在六塵境界,眼見色看得清楚,耳聞聲聽得清楚,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瞭瞭,這是什麼?這是般若波羅蜜多,佛家講的智慧,自性本具的智慧現前了,清清楚楚。表現在外面是什麼?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成佛了佛就是這個樣子的,沒有起心動念,清楚明瞭你不問他,他心裡什麼都沒有;你問他,他什麼都懂,他真的懂,不但懂,圓融無礙一個人去問他,一個講法,你開悟了,十個人去問他,十種講法,各個不一樣,個個都開悟,這叫教學,真有本領。為什麼跟十個人講十種不同的方法?眾生根性不一樣。他能夠同時不僅應付十個人、一百個人、一千個人、一萬個人,無量眾生能同時應付。這本事從哪裡來的?本事是你本有的,不是從外來的

◈一切眾生統統是佛:不敢輕慢
◇一切眾生,佛眼當中統統是佛,我們能學到這一點,功夫就得力了:不敢輕慢一個眾生
◈迷惑才有十法界;執著才有六道
◇迷惑顛倒,才有十法界;大徹大悟,十法界沒有了
◇我們比佛比不上,我們有起心動念;跟菩薩也比不上,我們有分別執著;跟阿羅漢比,阿羅漢有分別,沒執著
◇只要不執著,六道就沒有了:六道從執著來的
◇小乘不能輕視,我們跟他相比差太遠了:他有能力超越六道輪迴;我們不能,我們還在造業

  一切眾生,佛眼當中統統是佛,我們能學到這一點,功夫就得力了,為什麼?不敢輕慢一個眾生,這是真話不是假話。我們迷惑顛倒才有十法界,大徹大悟,十法界沒有了。菩薩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我們比佛比不上,我們有起心動念;跟菩薩比也比不上,我們有分別有執著;跟阿羅漢比,阿羅漢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最低一級,小乘教。只要不執著,六道就沒有了,六道從哪裡來的?從執著來的。為什麼他能不執著?小乘不能輕視,我們跟他相比差得太遠了,他有能力超越六道輪迴,我們不能,我們還在造業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三八三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83







2025年5月23日 星期五

定不是什麼都不知道:那是凡夫的迷|定:心清楚明白;沒動一個念頭|整個宇宙都是生滅法;真心不生不滅|起心動念著相了:看到有;看不見無|不起心不動念,相不見了,回歸自性|整個宇宙是自己|淨空老法師

 


定不是什麼都不知道:那是凡夫的迷|定:心清楚明白;沒動一個念頭|整個宇宙都是生滅法;真心不生不滅|起心動念著相了:看到有;看不見無|不起心不動念,相不見了,回歸自性|整個宇宙是自己|淨空老法師


◈自性是自己真心;萬法是一體
◇自性是自己的真心,是自己的佛性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
◈自性不可得;自性所生不可得
◇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統統是自性變現的,自性不可得;自性所生的現象怎麼會是真的?
◇相由心生:遍法界虛空界物質現象從心生的

  自性是自己的真心,是自己的佛性,這裡頭透了一個信息,你有沒有聽懂?你有沒有搞明白?這信息是什麼?這個信息是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為什麼?細細聽這一句,多念幾遍,「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或者《般若經》上有,「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為什麼不可得?統統是自性生的,自性變現的,自性不可得,自性所生的現象怎麼會是真的?所以,經上又說「相由心生」,相就是物質現象,遍法界虛空界的物質現象從哪裡來的?心生的。心能生能現,就是自性。

◈能大師五句話把真心說出來了
◇本自清淨:記住本自;不從外來,與外面不相干
◇永遠清淨,無論在哪都不染,在六道、三途、地獄也不染
◈用真心不用妄心
◇能大師開悟之後,這用真心了;以前還是用妄心
◇用真心是法身菩薩,大菩薩: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地藏

  惠能大師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說出來了。五祖忍和尚考他,你見性了,說給我聽聽。他說了五句,老和尚一聽點頭,沒錯,衣缽就傳給他了,考試通過了。這是什麼考試?成佛的考試,五祖來給他認定,五句話。這五句話太重要了,這五句話把真心說出來了。什麼是真心?第一個,「本自清淨」,記住本自,不從外來的,與外面不相干。有沒有染污?沒有染污,本自清淨,哪來的染污。永遠清淨,無論在哪裡都不染,在六道裡頭不染,在三途裡頭不染,在地獄裡頭也不染,本自清淨,真心。所以用真心不用妄心。惠能開悟之後,這用真心了,以前還是用妄心,這下可用真心了。用真心是菩薩,法身菩薩,大菩薩,不是小菩薩。像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地藏,這些大菩薩都是明心見性,都是法身大士。

◈本不生滅
◇整個宇宙都是生滅法;真心不生不滅
◇妄心就是念頭,不停的生滅;跟真心不一樣
◈本自具足
◇具足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有緣它現;沒有緣它不現
◇緣是起心動念、意識:有意識就現相;沒意識又回歸自性
◇回歸自性沒有相,淨宗稱常寂光:常就是不生不滅;寂就是清淨;它就是光
◇常寂光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我們都在常寂光裡面
◇這些話如果你聽懂了,恭喜你,你得道、你證得了
◇從今而後,你產生一個念頭是真的:整個宇宙是自己
◇宇宙裡的萬事萬物,跟自己是一個自性變現出來的
◇起心動念它現;不起心動念它回歸自性、不現相
◇所以自性不能說無;萬法不能說有:有無同時

  第二個,「本不生滅」。一切法都是生滅法,整個宇宙都是生滅法,有生有滅。真心不生不滅妄心就是念頭,念頭有生有滅,前念滅了後念生了,而且頻率非常高,我們完全沒有感覺到,它是生滅的,不停的生滅,跟真心不一樣。真心「本自具足」,具足什麼?全宇宙,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統統具足。有緣它現,沒有緣它不現緣是什麼?起心動念。現在量子力學家發現了,量子力學家稱它為意識,有意識它就現相,沒有意識它又回歸自性回歸自性沒有相,淨宗稱它叫常寂光,常就是不生不滅,寂就是清淨,光,它是什麼樣子?它就是光。有緣就現相,沒有緣不現相,就是常寂光。常寂光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我們都在常寂光裡面這些話如果你聽懂了,你聽明白了,恭喜你,為什麼?你得道了,你證得了從今而後,你產生一個念頭是真的,整個宇宙是自己,這也就是本自具足,整個宇宙是自己。這宇宙裡頭的萬事萬物,跟自己是一個自性變現出來的起心動念它現,不起心不動念它不現,它回歸自性,回歸自性它不現相,一片空白。所以自性不能說無,萬法不能說有,有無同時

◈起心動念:看到有;看不見無
◇起心動念著相了,看到有;無看不見
◇不起心不動念,相不見了,回歸自性
◇我們不知道:我們的妄念沒斷過
◈定:清楚明白;沒動念頭
◇定:心清楚明白;沒動一個念頭
◇定不是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不知道,那是凡夫的迷;那不是定
◇定是清醒的;不是迷惑:樣樣都知道;樣樣都不執著
◈有緣就現相;不緣就還源
◇我們怎麼用功?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不放在心上
◇為什麼不放?它不是真的,它是幻相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有為法就是六根能緣的法、一切法:有緣它就現相;不緣它就不現,回歸自性、還源了
◇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修行:修是境界清楚明瞭,般若智慧照見;不放在心上,心裡不但乾淨,而且平等,一念不生,這是自性「本無動搖」
◇起心動念是「能生萬法」;念頭剎那之間沒有了,萬法就不現了
◇慢慢這樣子去觀察,自然慢慢你真的放下了

  我們起心動念著相了,看到有這一面,無看不見;我們不起心不動念,相不見了,回歸自性我們不知道,不知道的原因是什麼?我們的念頭、妄念沒斷過。你看晚上睡覺會作夢,夢就是夢中有意識,意識在夢中現相。只有什麼?入定,定,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動一個念頭,那是定。定不是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不知道,那是凡夫的迷,那不是定定是清醒的,不是迷惑,清醒,很清楚,樣樣都知道,樣樣都不執著。都知道,不執著,我們怎麼用功?眼見色,看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不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被染污了。為什麼不放?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它是幻相。《金剛經》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為法就是六根能緣的法,一切法,眼緣色,耳緣聲,鼻緣香,意緣法,有緣它就現相;不緣,不緣它就不現了,它回歸自性,它還原了。這些經文要多讀,不能忘記,為什麼?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修行。修是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瞭瞭,那是般若智慧的照見。不放在心上,心裡乾乾淨淨,不但乾淨,而且是平等。一念不生,這是自性的「本無動搖」,起心動念是「能生萬法」。念頭剎那之間沒有了,萬法就不現了慢慢這樣子去觀察,會放下,自然慢慢你真的放下了,它不是假的。

◈真放下:心裡沒念頭
◇真放下是心裡沒念頭;心裡有念頭:你沒放下
◇念佛人心裡有阿彌陀佛,不是放下,沒放下
◈念佛往生極樂:換一個修學環境
◇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換一個修學環境,那邊阿彌陀佛保證你一生成佛
◇我們在這功夫不得力;我們去找阿彌陀佛,到極樂就有辦法,肯定一生證得究竟圓滿佛果
◇極樂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教學,是一個一個傳授:是在大課堂講經;每個人聽的經不一樣,隨自己的意思
◈有疑:對娑婆還貪戀、還放心上
◇往生極樂需要什麼條件?信,對極樂世界相信
◇我們有疑,對這個世界還貪戀、還放在心上,沒有放下:麻煩在此地
◈真信:對娑婆再不過問,真甩掉了
◇為什麼叫我們學經?學經幫助你真信
◇把這部書念熟,你就知道極樂世界的美好,當然選擇極樂;把娑婆放下了
◇對娑婆一切事情再不關心、再不過問,真甩掉了;一心嚮往極樂:你就必定得生

  真放下是心裡沒念頭,心裡有念頭你沒放下,心裡沒有念頭才真放下。那我們念佛人,我們心裡有阿彌陀佛,是不是放下?不是放下,沒放下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沒成佛。那要去幹什麼?去到那邊換一個修學的環境,那邊阿彌陀佛能保證你一生成佛。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功夫不得力,想想自己沒有辦法成就,我們去找阿彌陀佛,我們求生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就有辦法了,肯定一生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這麼個道理,去換一個環境。那邊阿彌陀佛是老師,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教學,是一個一個傳授,不是大講堂裡面。沒錯,他是在大課堂講經教學,但是每個人聽的經不一樣,我喜歡《無量壽經》,我聽的就是《無量壽經》;你喜歡《阿彌陀經》,你聽的就是《阿彌陀經》。每個人聽的不一樣,隨自己的意思,我想《華嚴》,聽到《華嚴》;我想《法華》,佛在給我講《法華》,那是不可思議的境界。往生極樂世界保證成就,是這麼個意思。所以往生極樂世界的人,需要什麼條件?信,對極樂世界相信,一點懷疑沒有,那是真信。為什麼我們還做不到?我們有疑,半信半疑。為什麼?對這個世界還貪戀,對這個世界還放在心上,沒有放下,麻煩在此地為什麼叫我們學經?學經什麼意思?學經幫助你真信,你把這部書念熟了,你就知道極樂世界的美好。這個世界跟極樂世界不能比,你要哪一個?當然選擇極樂世界,把這個娑婆世界放下了對娑婆世界一切事情再不關心,再也不過問,真甩掉了,一心嚮往極樂,你就必定得生

◈身見、邊見,產生貪瞋痴慢疑
◇濁世惡苦:這個世界五濁惡世,佛告訴我們這個世間的哪些惡、哪些苦得搞清楚
◇念頭惡,起心動念起的是身見、邊見
◇執著身是我;跟人事萬法對立
◇對立裡面產生傲慢,貪瞋痴慢疑,這是我們的存心
◇表現在外面,為滿足自己的貪,幹殺盜淫妄
◈我有沒有迷?煩惱有沒有放下?
◇心不清淨是一切苦惡的根源
◇所以經題講真心,第一個清淨,什麼妄念都沒有,一切清淨是真心,真心顯露了
◇真心不染污;妄心被染污
◇霧霾是形相上的;我們今天是意念裡的霧霾,貪瞋痴慢疑,事上財色名食睡:幾個人不迷?
◇幾個人不是說六道凡夫;是佛門弟子:自己要反省,我有沒有迷?我這些煩惱習氣有沒有放下?
◇不能放下,記住,你就不能往生,這一生往生的機會你就失掉

  這一品經,第三十五品「濁世惡苦」,這個世界五濁惡世,佛告訴我們這個世間的哪些惡、哪些苦得搞清楚。我們就世間法來說,念頭惡,起心動念,起的什麼心,動的什麼念頭。起的是身見、邊見執著身是我,邊見是什麼?邊見是對立,我跟你就對立,跟人對立,跟事對立,跟一切萬法對立。對立裡面就產生傲慢,貪瞋痴慢,後面還有懷疑,五個字,貪瞋痴慢疑,這是我們的存心表現在外面,為滿足自己的欲望,為滿足自己的貪(對你講貪),幹殺盜淫妄,這是惡,這是苦,心不清淨是一切苦惡的根源所以經題講真心,第一個清淨,清淨是真心,清淨裡頭是什麼妄念都沒有,我們今天稱一切清淨是真心,真心顯露了;染污,妄心。真心不染污,妄心被染污,眼被色染污,耳被音聲染污,鼻給香染污,舌給味染污,身跟觸染污,這要懂。濁世,今天的世界,就像大陸有些地區霧霾一樣,非常嚴重的霧霾,在這裡生活苦,它是形相上的霧霾。我們今天是被意念裡面的霧霾,就是貪瞋痴慢疑,事上財色名食睡,幾個人不迷幾個人不是說六道凡夫,六道凡夫個個都迷,我們講的幾個人是佛門弟子,最重要的我自己要反省,我有沒有迷?我這些煩惱習氣有沒有放下?我要不能放下,記住,你就不能往生,這一生往生的機會你就失掉,可惜,太可惜!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四一三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413



心不清淨是一切苦惡的根源|我有沒有迷?煩惱有沒有放下?|身見、邊見產生貪瞋痴慢疑|不能放下,記住,你就不能往生|對娑婆一切事情再不關心、再不過問,真甩掉了;一心嚮往極樂:你就必定得生|淨空老法師

 


心不清淨是一切苦惡的根源|我有沒有迷?煩惱有沒有放下?|身見、邊見產生貪瞋痴慢疑|不能放下,記住,你就不能往生|對娑婆一切事情再不關心、再不過問,真甩掉了;一心嚮往極樂:你就必定得生|淨空老法師


◈真放下:心裡沒念頭
◇真放下是心裡沒念頭;心裡有念頭:你沒放下
◇念佛人心裡有阿彌陀佛,不是放下,沒放下
◈念佛往生極樂:換一個修學環境
◇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換一個修學環境,那邊阿彌陀佛保證你一生成佛
◇我們在這功夫不得力;我們去找阿彌陀佛,到極樂就有辦法,肯定一生證得究竟圓滿佛果
◇極樂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教學,是一個一個傳授:是在大課堂講經;每個人聽的經不一樣,隨自己的意思
◈有疑:對娑婆還貪戀、還放心上
◇往生極樂需要什麼條件?信,對極樂世界相信
◇我們有疑,對這個世界還貪戀、還放在心上,沒有放下:麻煩在此地
◈真信:對娑婆再不過問,真甩掉了
◇為什麼叫我們學經?學經幫助你真信
◇把這部書念熟,你就知道極樂世界的美好,當然選擇極樂;把娑婆放下了
◇對娑婆一切事情再不關心、再不過問,真甩掉了;一心嚮往極樂:你就必定得生

  真放下是心裡沒念頭,心裡有念頭你沒放下,心裡沒有念頭才真放下。那我們念佛人,我們心裡有阿彌陀佛,是不是放下?不是放下,沒放下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沒成佛。那要去幹什麼?去到那邊換一個修學的環境,那邊阿彌陀佛能保證你一生成佛。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功夫不得力,想想自己沒有辦法成就,我們去找阿彌陀佛,我們求生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就有辦法了,肯定一生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這麼個道理,去換一個環境。那邊阿彌陀佛是老師,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教學,是一個一個傳授,不是大講堂裡面。沒錯,他是在大課堂講經教學,但是每個人聽的經不一樣,我喜歡《無量壽經》,我聽的就是《無量壽經》;你喜歡《阿彌陀經》,你聽的就是《阿彌陀經》。每個人聽的不一樣,隨自己的意思,我想《華嚴》,聽到《華嚴》;我想《法華》,佛在給我講《法華》,那是不可思議的境界。往生極樂世界保證成就,是這麼個意思。所以往生極樂世界的人,需要什麼條件?信,對極樂世界相信,一點懷疑沒有,那是真信。為什麼我們還做不到?我們有疑,半信半疑。為什麼?對這個世界還貪戀,對這個世界還放在心上,沒有放下,麻煩在此地為什麼叫我們學經?學經什麼意思?學經幫助你真信,你把這部書念熟了,你就知道極樂世界的美好。這個世界跟極樂世界不能比,你要哪一個?當然選擇極樂世界,把這個娑婆世界放下了對娑婆世界一切事情再不關心,再也不過問,真甩掉了,一心嚮往極樂,你就必定得生

◈身見、邊見產生貪瞋痴慢疑
◇濁世惡苦:這個世界五濁惡世,佛告訴我們這個世間的哪些惡、哪些苦得搞清楚
◇念頭惡,起心動念起的是身見、邊見
◇執著身是我;跟人事萬法對立
◇對立裡面產生傲慢,貪瞋痴慢疑,這是我們的存心
◇表現在外面,為滿足自己的貪,幹殺盜淫妄
◈我有沒有迷?煩惱有沒有放下?
◇心不清淨是一切苦惡的根源
◇所以經題講真心,第一個清淨,什麼妄念都沒有,一切清淨是真心,真心顯露了
◇真心不染污;妄心被染污
◇霧霾是形相上的;我們今天是意念裡的霧霾,貪瞋痴慢疑,事上財色名食睡:幾個人不迷?
◇幾個人不是說六道凡夫;是佛門弟子:自己要反省,我有沒有迷?我這些煩惱習氣有沒有放下?
◇不能放下,記住,你就不能往生,這一生往生的機會你就失掉

  這一品經,第三十五品「濁世惡苦」,這個世界五濁惡世,佛告訴我們這個世間的哪些惡、哪些苦得搞清楚。我們就世間法來說,念頭惡,起心動念,起的什麼心,動的什麼念頭。起的是身見、邊見執著身是我,邊見是什麼?邊見是對立,我跟你就對立,跟人對立,跟事對立,跟一切萬法對立。對立裡面就產生傲慢,貪瞋痴慢,後面還有懷疑,五個字,貪瞋痴慢疑,這是我們的存心表現在外面,為滿足自己的欲望,為滿足自己的貪(對你講貪),幹殺盜淫妄,這是惡,這是苦,心不清淨是一切苦惡的根源所以經題講真心,第一個清淨,清淨是真心,清淨裡頭是什麼妄念都沒有,我們今天稱一切清淨是真心,真心顯露了;染污,妄心。真心不染污,妄心被染污,眼被色染污,耳被音聲染污,鼻給香染污,舌給味染污,身跟觸染污,這要懂。濁世,今天的世界,就像大陸有些地區霧霾一樣,非常嚴重的霧霾,在這裡生活苦,它是形相上的霧霾。我們今天是被意念裡面的霧霾,就是貪瞋痴慢疑,事上財色名食睡,幾個人不迷幾個人不是說六道凡夫,六道凡夫個個都迷,我們講的幾個人是佛門弟子,最重要的我自己要反省,我有沒有迷?我這些煩惱習氣有沒有放下?我要不能放下,記住,你就不能往生,這一生往生的機會你就失掉,可惜,太可惜!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四一三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413



2025年5月22日 星期四

人生幾十年一彈指|要是不掌握到,一事無成|掌握到:你有能力抗拒一切壓力、誘惑,不為外境所動搖|內,放下貪瞋痴慢疑;外,學孔子溫良恭儉讓|對人都看成佛菩薩一樣恭敬|愈讓愈多;愈爭愈少|淨空老法師

 


人生幾十年一彈指|要是不掌握到,一事無成|掌握到:你有能力抗拒一切壓力、誘惑,不為外境所動搖|內,放下貪瞋痴慢疑;外,學孔子溫良恭儉讓|對人都看成佛菩薩一樣恭敬|愈讓愈多;愈爭愈少|淨空老法師


◈抵觸為性,乃好衝突
◇以抵觸為性,乃好衝突,故於經法不能信受
◇現在弘法為什麼這麼困難:他的個性就是牴觸,根本不相信別人,那個念頭千變萬化;喜歡衝突
◈三皈五戒十善、孝親尊師
◇三皈五戒十善,做不到:這是佛教化眾生最初的階段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做不到:所以他對於真正的善惡,沒有能力辨別
◈人生幾十年一彈指
◇人生幾十年一彈指就過去:要是不掌握到,一事無成
◇掌握到:你有能力抗拒一切的壓力、誘惑,不為外境所動搖,這個定功才管用
◈心無遠慮,各欲快意
◇只圖眼前的享受,沒有遠慮
◇不顧後世;但求現樂,故云各欲快意
◈存心瞋恚,貪財好色
◇存心瞋恚,貪財好色,無有休止,故云哀哉可傷
◇我們如果自己不回頭,十年之後不堪設想
◇十年之後,真的善知識走了,再也找不到;找到的人都是幫助你搞貪瞋痴慢、財色名食睡

  下面解釋,「以抵觸為性,乃好衝突,故於經法不能信受」。現在弘法為什麼這麼困難?這兩句話講得很好,抵觸為性。他的個性就是牴觸,他根本不相信別人,那個念頭千變萬化,好衝突,喜歡衝突。這對於經法不能相信,佛教你三皈五戒十善,你做不到,這是佛教化眾生最初的階段,就是淨業三福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做不到。所以他對於真正的善惡,他沒有能力辨別。時間很寶貴,人生幾十年一彈指就過去,你要是不掌握到的話,一事無成;掌握到的話,首先你有能力抗拒所有一切的壓力、所有一切的誘惑,你有這個能力,不為外境所動搖,這個定功才管用。於是『心無遠慮,各欲快意』,只圖眼前的享受,沒有遠慮。底下《會疏》講的,「不顧後世,但求現樂」,現在的樂,「故云各欲快意」。快是快樂,心裡歡喜。下面,「存心瞋恚,貪財好色,無有休止,故云哀哉可傷」。今天社會為什麼這麼亂,災難為什麼這麼多,這段經文都說到了,我們如果自己不回頭,十年之後不堪設想十年之後,真的善知識走了,再沒有了,再也找不到,找到的人都是幫助你搞貪瞋痴慢,都是幫助你搞財色名食睡

◈勸發深思:昧事真相
◇很多人講得頭頭是道;事真的是蒙昧:他做不到
◇講到都能做到,他心是開明的、有智慧
◇蒙昧:沒智慧、有煩惱,這才是問題所在

  我們看底下這一段,這一段非常重要,「勸發深思」。這有兩段,這第一段「昧事真相」,對於事實真相完全不了解。很多人會講,講得頭頭是道,事怎麼樣?事真的是蒙昧,那就是什麼?他做不到講到都能做到,他心是開明的,他不是蒙昧的,他有智慧蒙昧是他沒有智慧,他有煩惱,這個才是問題之所在。請看經文:

  【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死生之趣。善惡之道。都不之信。謂無有是。】

◈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
◇禁不起財名利色的誘惑:誰有那麼大的智慧定功,抗拒它、不受它干擾,不簡單
◇決定不能責怪這做錯事情的人: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
◇對於作惡、傷害我的人,我要原諒他:他是佛菩薩、好人;可惜他迷了
◇迷是一時的;他一定會開悟
◇他開悟,他會懺悔改過;現在他正在迷,迷得很深

  現在這樣的人有多少?比比皆是。學佛,甚至於出家人,出家人為什麼會還俗?禁不起誘惑。財的誘惑、名的誘惑、利的誘惑、色的誘惑,誰有那麼大的智慧定功能抗拒它,能不受它干擾,不簡單。前面這四句話佛教導我們,決定不能責怪這些人,做錯事情的人,道理在此地。為什麼?『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沒有人給他講,他今天做錯事情不能怪他,要原諒他。所以對於作惡的人,特別是傷害我自己的人,我要原諒他,他是佛,他是菩薩,他是好人,可惜他迷了迷是一時的,他一定會開悟到他開悟他就明白了,他會懺悔,他會改過,現在他正在迷,迷得很深

◇為什麼原諒?他的父母沒教他,父母的父母也沒教
◇中國的家教斷了至少一百年,五代,三、四十歲多半跟著外國人走
◇這四句常常放在心上,多念幾句心就平了,念頭就消失了
◈無解無行,愚癡之極
◇素不為善,明其無行;不識道德,彰其無解:無解無行,愚癡之極也
◇遇到有解無行的人,決定不毀謗、不批評,我們能夠諒解:他怎麼樣對我不起;我對他還是很恭敬
◇他沒人教;我很幸運,小時候有父母教

  這四句話重要,為什麼原諒人?先人,他的父母沒教他,不能怪他父母,他的父母的父母也沒教他。中國的家教斷了至少一百年,一百年五代,都沒有人教。年歲大了,三、四十歲多半跟著外國人走。所以這四句常常放在心上,遇到別人陷害我們,多念幾句心就平了,念頭就消失了。「《淨影疏》曰:素不為善,明其無行」,行是修行,沒有修行,「不識道德,彰其無解」。「無解無行,愚癡之極也」。今天有解無行的人,我們遇到過,而且不是遇到一個,好多位。我們非常感嘆,我們也決定不毀謗他,我們也不會批評他,我們能夠諒解,他怎麼樣對我不起,我對他還是很恭敬。什麼原因?他沒人教他。我很幸運,小時候有父母教

(中略)

◈五戒是德;三皈是道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是道;五戒十善是德:人人都要遵守
◇現在為什麼大家不守?形式上有;實質上沒有:沒有人做榜樣
◈僧謗僧,佛法就滅了
◇末法時期不是僧讚僧;僧謗僧,佛法就滅了
◇自家打架、毀謗:都不是好人,咱遠離一點,少跟他接近

  五戒是德,三皈是道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那是道,五戒十善是德,人人都要遵守現在為什麼大家不守?形式上有,實質上沒有,沒有人做榜樣給人看。戒受了,三皈受了,你問他什麼他都不知道,只是燒三炷香,磕三個頭,這怎麼行?還有末法時期不是僧讚僧,僧謗僧,佛法就滅了,外面人聽到了,那些不信的人聽到,你看看他們自己,自家打架、自家毀謗,都不是好人,他說他不是好人,他說他不是好人,結果人家說你們都不是好人,咱遠離一點,少跟他接近,這多可怕!

(中略)

◈放下貪瞋痴慢疑;外學溫良恭儉讓
◇佛不度無緣之人:有緣,我們全心全力幫助他、成就他
◇決定不能有傲慢心。自己會;看到別人不會,瞧不起,完了:要有恭敬心
◇內,放下貪瞋痴慢疑;外,學孔子溫良恭儉讓:這才是聖賢,將來成就很大
◇恭敬,這一句最重要,恭敬就沒有傲慢:對人人都要看成佛菩薩一樣恭敬
◇我固然有長處,人家也有;他要得定、智慧,可能還在我之上:怎麼敢輕慢別人?
◇生活要節儉,節儉比什麼都快樂
◈我要到極樂,不會跟任何人爭
◇要謙讓、謙虛,樣樣都讓別人:你要,給你;我們統統放下了
◇我要到極樂去;這世界沒有一樣可以帶走的:我怎麼會跟你爭?
◇跟你爭,極樂世界去不了,這一生的願望就落空了

  佛不度無緣之人,有緣,我們全心全力幫助他成就他,特別是小朋友,十五歲以前的。功夫還算不錯,四書五經都能夠背誦,要好好照顧他,決定不能有傲慢心。自己會,看到別人不會,瞧不起,完了,要有恭敬心,要學孔老夫子,內,放下貪瞋痴慢疑;外,學孔老夫子的溫良恭儉讓,這才是聖賢,將來成就很大,如果有傲慢就不行。所以要學孔夫子,溫和、善良、恭敬,這一句最重要,恭敬就沒有傲慢,對人人都要看成佛菩薩一樣恭敬我固然有長處,人家也有,他要得定、要開智慧,他可能還在我之上,怎麼敢輕慢別人生活要節儉,節儉比什麼都快樂,最後讓,要謙讓、要謙虛,樣樣都讓別人,你要,給你,我們統統放下了,我要到極樂世界去,這個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可以帶走的,我怎麼會跟你爭?不可能。我要跟你爭,極樂世界去不了,這一生的願望就落空了。所以要讓,什麼都讓給你,只要我有的,你要我都給你,我一樣都不要。

◇我們的希望:愈早往生愈好
◇這個世間我看破了,完全了解,我應該走了;我不會跟任何人爭

  而且我們的希望,愈早往生愈好,這個世間我明白了,我看破了,是完全了解,我應該走了,我不會跟任何人爭

(中略)

◈愈讓愈多;愈爭愈少
◇事業為什麼順利?讓就順利了;不能跟人爭
◇讓就發財,愈讓愈多;愈爭愈少,還有禍害

  家庭和睦,家和萬事興,事業順利,為什麼順利?讓就順利了,不能跟人爭讓就發財,愈讓愈多;愈爭愈少,還有禍害,所以不能夠爭,這個不能不知道。

◈積功累德:「讓」字得來的
◇讓是大德,積功累德就是「讓」字得來的
◈聖人的真露出來;我的真被埋沒
◇對聖人教誨都能產生信心,知道他是真的;我也有真的
◇他的真的露出來;我的真的被埋沒,被煩惱習氣障礙住,透不出來,不是沒有
◇障礙是妄想、分別、執著;妄想裡面包括起心動念
◇我們要學六根接觸,樣樣清楚,不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叫真修行,這叫功夫真得力
◇其他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就好

  讓是大德,積功累德怎麼成就的?就是「讓」這個字得來的。大家都能有信心,對聖人教誨都能產生信心,知道他是真的,我也有真的,他的真的露出來,我的真的被埋沒,被煩惱習氣障礙住,透不出來,不是沒有。我應該跟他一樣把障礙放下,障礙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妄想裡面包括起心動念,包括這個東西。所以我們要學六根接觸看得清楚、聽得清楚,樣樣都清楚,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真修行,這叫功夫真得力其他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就好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四OO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400




以愚昧蒙昧,故不明經義。
以抵觸為性,乃好衝突,故於經法,不能信受。於是「心無遠慮,各欲快意」。

《會疏》曰:「不顧後世。但求現樂,故云『各欲快意』。」

存心瞋恚,貪財好色,無有休止,
故云「哀哉可傷」也。


壬二、勸發深思 分二 癸一、昧事真相

【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死生之趣。善惡之道。都不之信。謂無有是。】

先人不善,不識道德」表祖上愚癡也。

《淨影疏》曰:「
,明其無行。
不識道德,彰其無解。」
無解無行,愚癡之極也。

世代相承,子受父教,都是邪說,不談善惡果報。故云「無有語者」。
先人癡頑,後輩無知,事乃必然。故云「殊無怪也」。

◎ 勸諭策進第三十三

2025年5月21日 星期三

沒有菩提心不能修大乘法|求生極樂,最重要的就是大乘心|發菩提心擺在第一|發心之後要真幹;心發了不能落實,沒發:那是口頭上的,不是真正回頭|淨土一聽就相信:你不正常|淨空老法師

 


沒有菩提心不能修大乘法|求生極樂,最重要的就是大乘心|發菩提心擺在第一|發心之後要真幹;心發了不能落實,沒發:那是口頭上的,不是真正回頭|淨土一聽就相信:你不正常|淨空老法師


◈以佛法僧為老師,依教奉行
◇小乘三句: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受持三皈,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以佛法僧為老師,念念不捨,依教奉行
◈沒有菩提心不能修大乘法
◇大乘最重要的是發心,沒有菩提心不能修大乘法
◈求生極樂,最重要就是大乘心
◇求生極樂,最重要的就是大乘心
◇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發菩提心擺在第一
◇發心之後要真幹;心發了不能落實,沒發:那是口頭上的,不是真正回頭
◈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深信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大乘講到最究竟處就是淨宗信願持名
◇有真信、真願,老老實實念這句佛號,求生淨土:沒有一個不往生、不成佛
◈淨土一聽就相信:你不正常
◇淨土法門,一切諸佛都說難信之法
◇「成佛哪有這麼容易?」就這麼容易,你不能相信,正常,諸佛都說了;你要是一聽就相信,你不正常
◇我們這個不正常,是從正常來的,也不是一說就接受的;學了三十年才相信
◇一聽就相信,真的不是凡人:善根無比深厚他才能接受

  第二,小乘只有三句,「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福第二條,受持三皈,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以佛法僧為老師,念念不捨,依教奉行。再向上提升,大乘,發菩提心,大乘最重要的是發心,沒有菩提心不能修大乘法。諸位要知道,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最重要的就是大乘心,「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發菩提心擺在第一發心之後要真幹,心發了不能落實,沒發,那是口頭上的,不是真正回頭深信因果,什麼因果?這個因果不是寫在第一句,是寫在最後這一條,這個因果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大乘講到最究竟處就是淨宗信願持名,有真信、真願,老老實實念這句佛號,求生淨土,沒有一個不往生,沒有一個不成佛。但這個法門,一切諸佛都說難信之法成佛哪有這麼容易?就這麼容易,所以你不能相信,正常,諸佛都說了,你要是一聽就相信,你這個人不正常,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遇到人不相信,我點頭,正常,佛說得沒錯,那我們自己就是不正常,我們這個不正常,是從正常來的,也不是一說就接受的,學了三十年才相信,所以,我對於這句話體會很深,難信之法,真難信,一聽就相信,真的不平凡,不是凡人,善根無比深厚他才能接受

二O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七二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72



2025年5月20日 星期二

學佛學一生,到臨命終快嚥氣才相信,行不行?行|真的百分之百的懺悔,上品上生|所以平常要養、要修:不瞋、不貪、不痴|臨命終時貪瞋痴沒有,品位高|帶著貪瞋痴,品位低|淨空老法師

 


學佛學一生,到臨命終快嚥氣才相信,行不行?行|真的百分之百的懺悔,上品上生|所以平常要養、要修:不瞋、不貪、不痴|臨命終時貪瞋痴沒有,品位高|帶著貪瞋痴,品位低|淨空老法師


◈臨終懺悔真信求生:佛還是來接引
◇學佛學一生,到臨命終時快嚥氣才相信,行不行?行,真往生了,瑞相稀有:證明第十八願是真的
◇縱然造作五逆十惡,無間地獄罪業;你臨終一口氣還沒有斷,能夠回頭、懺悔、真信,念佛求生:佛還是來接引你
◇阿彌陀佛太慈悲、太偉大了,不嫌棄你,還接引你往生
◈往生品位:看你懺悔的程度
◇往生品位,看你懺悔的程度:真的百分之百的懺悔,上品上生;還帶著稍微習氣,品位就往下去了
◈平常要養要修:不瞋、不貪、不痴
◇所以平常要養、要修:不瞋、不貪、不痴,這個重要
◇臨命終時貪瞋痴沒有,品位高;帶著貪瞋痴,品位低
◈到極樂一生圓滿成佛
◇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無上道就是念佛求生淨土
◇到極樂世界一生圓滿成佛:這才是我們終極的目標

  我還真正看過,往生之前那一、二個小時,真相信了,你看學佛學一生,到臨命終時快嚥氣才相信,行不行?行,他真往生了,瑞相稀有,證明四十八願第十八願是真的縱然造作五逆十惡,無間地獄的罪業,你臨終一口氣還沒有斷,你能夠回頭,能夠懺悔,能夠真相信,一點懷疑都沒有,念佛求生,佛還是來接引你阿彌陀佛太慈悲了,太偉大了,不嫌棄你,還接引你往生往生的品位,看你懺悔的那個程度,真的百分之百的懺悔,上品上生,那就是一剎那之間,真正懺悔,還帶著有稍微習氣,品位就往下去了所以平常要養,也就是要修。修什麼?不瞋、不貪、不痴,這個重要臨命終時貪瞋痴沒有,品位高帶著貪瞋痴的時候品位就低,四土三輩九品。這是佛對菩薩,所以「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無上道就是念佛求生淨土到極樂世界一生圓滿成佛,這才是我們終極的目標

二O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七二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72



2025年5月19日 星期一

淨念相繼,即念離念:這就叫中住、中道,才完全合乎實相|安住中道,不落二邊,當相即道,即事而真|道就是自性|真就是真如|十法界六道:從相上看是假的;從性上看是真的|用真心生淨土;用妄心搞輪迴|淨空老法師

 


淨念相繼,即念離念:這就叫中住、中道,才完全合乎實相|安住中道,不落二邊,當相即道,即事而真|道就是自性|真就是真如|十法界六道:從相上看是假的;從性上看是真的|用真心生淨土;用妄心搞輪迴|淨空老法師


◈中住菩薩
◇安住中道,不落二邊,當相即道,即事而真,淨念相繼,即念離念,是中住義
◈不落二邊,安住中道
◇我們求生淨土,要特別重視中住菩薩的表法
◇心裡頭只有一尊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善惡二邊都不著:不落二邊,安住在中道
◈當相即道,即事而真
◇一定要曉得,當相即道,即事而真
◇相就是現象,物質、精神、自然現象;道就是自性
◇真就是真如;十法界六道是事:從相上看它是假的;從性上看它是真的
◈用心像屏幕,就是真心
◇一切法從心想生;離開念頭,沒有一法可得:都是假的、都是幻相
◇但是幻相的本體是真的
◇電視畫面是假的,生滅法;屏幕是真的,不生不滅、絲毫不染
◇我們用心:像屏幕就是真心;像畫面就是妄心
◇我們用真心不用妄心;世間人用妄心不用真心,對我們沒有妨礙:妄跟妄有妨礙;妄跟真、真跟妄沒妨礙
◇用真心生淨土;用妄心搞輪迴
◈淨念相繼,即念離念:就叫中道
◇淨念相繼,即念離念:這就叫中住、中道,這才完全合乎實相
◇在事實真相裡頭沒有絲毫染著,智慧就現前
◇人要住在中道,哪有不生智慧的道理

  第十四尊,中住菩薩,「安住中道,不落二邊,當相即道,即事而真,淨念相繼,即念離念,是中住義」。講得好。我們求生淨土,要特別重視菩薩的表法,那就是什麼?心裡頭只有一尊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善惡二邊都不著,不落二邊,安住在中道。下面具體給我們舉例子,一定要曉得,當相即道,即事而真相就是現象,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道是什麼?道就是自性真就是真如。事,十法界是事,六道是事,從相上看它是假的,從性上看它是真的。為什麼?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離開念頭,沒有一法可得,所以都是假的,都是幻相但是幻相的體是真的,幻相的本體是真的,像我們看電視,電視的畫面是假的,它是生滅法,但是屏幕是真的,屏幕不生不滅,屏幕絲毫不染。我們用心要像屏幕一樣像屏幕就是用真心,像畫面就是妄心,這個比喻很貼切,也很好理解。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用真心不用妄心。世間人用妄心不用真心,對我們有沒有妨礙?沒有妨礙,妄跟妄有妨礙,妄跟真沒妨礙,真跟妄也沒妨礙用真心生淨土,用妄心搞六道輪迴,就錯了。所以淨念相繼,即念離念,這就叫中住,這就叫中道,這才完全合乎實相,就是事實真相。在事實真相裡頭沒有絲毫染著,智慧就現前人要住在中道,哪有不生智慧的道理!中住菩薩為我們表這個法。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七十六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76



現在道場是鬥諍堅固|沒道場是真修;有道場是享受|所以佛示現沒有道場|要想了生死出三界,不修一點苦行做不到|樣樣講求享受,極樂世界去不了|佛事:佛幹什麼事?開悟之後教學一輩子|淨空老法師

 


現在道場是鬥諍堅固|沒道場是真修;有道場是享受|所以佛示現沒有道場|要想了生死出三界,不修一點苦行做不到|樣樣講求享受,極樂世界去不了|佛事:佛幹什麼事?開悟之後教學一輩子|淨空老法師


◈淨土法門難信之法:真是難信
◇這一部經我希望同學要重視它
◇我學佛是到三十多年才相信淨土
◇諸佛都說,淨土法門叫難信之法:對我來講真是難信
◈信了之後有什麼好處?
◇最後怎麼會轉到淨土?看到文殊、普賢的發願,我的懷疑斷了,完全肯定、相信
◇信了之後有什麼好處?自己有把握這一生成就:除淨土法門之外,都不能保證我這一生會成就;只有這一門,簡單容易

  這一部經我希望同學要重視它我學佛六十四年,過年就六十五年,六十五年中,我是到三十多年才相信淨土所以諸佛都說,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我聽這句話是深有所感,為什麼?對我來講真是難信。早年懺雲法師勸我學淨土,那一年我三十歲;李老師勸我學淨土,是我三十多歲到四十歲之間。我跟老師十年,我不反對,我也很讚歎,自己不想學,搞什麼?搞《華嚴經》,對《華嚴》有特殊的感情。最後怎麼會轉到淨土?還是講《華嚴經》,講到《華嚴經》末後五十三參,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看到文殊、普賢的發願,我的懷疑斷了,完全肯定、相信,沒有懷疑了,難信!大乘教理搞了三十多年才相信。信了之後有什麼好處?信了之後,自己有把握這一生成就,除這個法門之外,都不能保證我這一生會成就,只有這一門,簡單容易

◈培養慈悲、智慧,帶業往生
◇十幾歲時每天打獵,殺生多少無法計算
◇學佛之後讀《地藏經》才曉得這造業,趕緊斷葷腥,素食了:知道罪過太重了
◇一生講經,功德迴向給牠們
◇淨土法門可以帶業往生:其他法門要消業往生,消業太難,做不到;我們取帶業往生
◇培養自己的慈悲心;培養自己的智慧福報:福慧雙修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能說我沒罪過嗎?抗戰期間,十幾歲的時候,每天打獵,殺生多少無法計算,不學佛不知道。我父親是軍人,恰巧管槍械的,管武器的,所以我記得我家長長短短槍枝有八枝,子彈取之不盡,方便。拿著這槍幹什麼?打獵。早晨天還沒亮就起床到野外去了,天天都豐收,都帶野味回來。學佛之後才曉得這造業,讀《地藏經》,趕緊斷葷腥,就素食了,知道罪過太重了。所以這一生講經,都給那些被打死的畜生超度牠,功德迴向給牠們,讓我的罪報減輕一點。這個法門可以帶業往生,其他的法門要消業往生,消業太難,做不到,我們取帶業往生。我一生的經歷跟佛法一對比,造不少業,無知,二十六歲之前。二十六歲學佛就明白了,不敢再造,抗戰勝利之後,再也沒有去摸槍枝,殺生的工具。培養自己的慈悲心,培養自己的智慧,一般也說培養福報,福慧雙修

◈佛事:開悟後教學一輩子
◇學釋迦牟尼佛這才叫作佛事
◇佛幹什麼事?開悟之後就教學,教了一輩子
◇講經教學四十九年,沒有一天休息放假,一生沒有建道場
◈沒道場是真修;有道場是享受
◇道場是鬥諍堅固;沒有道場就沒有鬥爭
◇沒道場是真修;有道場是享受
◈不修一點苦行;極樂去不了
◇所以佛示現沒有道場,給我們後世人高度的警覺
◇要想了生死出三界,不修一點苦行做不到
◇樣樣講求享受:極樂世界去不了

  學釋迦牟尼佛是章嘉大師教給我的。以後我明白了,學釋迦牟尼佛這才叫作佛事。佛幹什麼事?開悟之後就教學,教了一輩子。七十九歲過世的,我們叫入般涅槃,世間人講過世,七十九歲;中國人講虛歲,八十歲。講經教學四十九年,沒有一天休息,沒有一天放假,一生沒有建道場。早年頭我常想,佛為什麼不建道場?現在知道了,現在擺在面前,道場是什麼?道場是鬥諍堅固,沒有道場就沒有鬥爭。沒有道場修行是真修,有道場是享受所以佛示現沒有道場是正確的,給我們後世人高度的警覺,你要想了生死出三界,這一生中超越六道輪迴,不修一點苦行做不到樣樣講求享受,這個沒用處的,去不了,極樂世界去不了,必須要知道這些。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九二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292



2025年5月17日 星期六

你為什麼不快樂?因為你有取捨、有分別|無取捨,就是斷見思;捨分別,就是斷塵沙|世間假的;你想得到、控制、受用:這是見思煩惱、輪迴心|輪迴的念頭要捨|有不拒絕;沒有不強求|樣樣隨緣,好自在|淨空老法師

 


你為什麼不快樂?因為你有取捨、有分別|無取捨,就是斷見思;捨分別,就是斷塵沙|世間假的;你想得到、控制、受用:這是見思煩惱、輪迴心|輪迴的念頭要捨|有不拒絕;沒有不強求|樣樣隨緣,好自在|淨空老法師


◈無取捨斷見思;捨分別斷塵沙
◇阿羅漢沒有執著;有分別
◇捨分別就是行菩薩道,比阿羅漢高
◇諸往生者,內無取捨分別,故外感遠離分別之境
◇極樂世界每一個往生的人,於內外一切法,沒有取捨分別
◇極樂世界確實是心想事成。所以不需要取捨,要的時候自然現前;不要的時候就沒有了,乾乾淨淨,分別心起不起來,沒有分別
◇我們在現前可以練這個功夫:於一切法不取不捨
◇沒有的不取;有的也不需捨:重要的沒有分別心
◇不起心動念太難了,因為念頭太微細,我們怎麼取捨?概念都沒有
◇這個事情到極樂世界再說
◇在現在我們只學:無取捨就是斷見思;捨分別就是斷塵沙
◈極樂天天福慧雙修,很快就成就
◇我們只留著根本無明沒破。往生極樂世界就作阿惟越致菩薩,智慧、神通、道力統統現前
◇可以像彌陀一樣,分無量無邊身,到十方世界:供佛是修福報;聽佛講經是修智慧
◇福慧雙修,天天不間斷,所以很快就成就

  阿羅漢沒有執著,有分別捨分別就是行菩薩道,比阿羅漢高極樂世界每一個往生的人,於一切法,內外一切法,沒有取捨分別。為什麼?他不需要。在西方極樂世界一切所需都是隨著你的心境界就現前,我們常講心想事成,極樂世界確實是心想事成。所以不需要取捨,要的時候自然現前,不要的時候就沒有了,乾乾淨淨,分別心起不起來,沒有分別我們在現前練這個功夫,可以練,可以得到。不取,於一切法不取沒有的不取,有的也不需捨,重要的沒有分別心不起心不動念難,太難了,因為念頭太微細,一秒鐘二千二百四十兆個念頭,我們怎麼取捨?概念都沒有。所以這個難,這個事情到極樂世界再說在現在我們眼前,我們只學無取捨,就是斷見思,捨分別就是斷塵沙我們只留著根本無明沒破。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經上講得很清楚,就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太難得了,阿惟越致是法身菩薩,享受菩薩最高的待遇,你的智慧、神通、道力統統現前可以像阿彌陀佛一樣,分無量無邊身,到十方世界去供佛,供佛是修福報,聽佛講經是修智慧福慧雙修,天天不間斷,所以很快就成就。這個事實真相,我們非常感恩釋迦牟尼佛的介紹,講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瞭。

◈你為什麼不快樂?你有取捨分別
◇你為什麼不快樂?因為你有取捨、有分別
◇這個世間都是假的;你把它當真,你要想得到、控制、受用它:這是見思煩惱、輪迴心
◇輪迴的念頭要捨,有不拒絕;沒有不強求:這樣就過得很自然、很快樂
◇沒有分別心: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
◇「他明明做的壞事」;不見得
◇我這一生沒遇到一個做壞事的人;可是別人看到很多
◈樣樣隨緣,好自在
◇我來到這個世間什麼也沒帶來;我離開什麼也帶不去:取捨的心就斷掉;隨緣的心現起來了
◇樣樣隨緣,好自在
◇你歡迎我,我就來;你不歡迎,我就走:不叫你看到我生討厭,我自動會迴避,多自在
◇成就菩薩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天天不離經本、時刻不離彌陀
◇只要天天不離開經本、時刻不離開阿彌陀佛:你就能得到
◇賢公得到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得到
◈無分別故,清淨平等:我們要跟進
◇無分別故,清淨平等
◇賢公給我們表演了九十二年;我們要會看:在他身上看到清淨平等覺,沒有分別、染污
◇起心動念看不出來,那個太深了
◇清淨平等看出來了;我們就要照做、要跟進

  再看底下文,「無分別故,清淨平等。故唯受最上快樂」。我們這個地方,你為什麼不快樂?因為你有取捨,因為你有分別這個世間雖然都是假的,你把它當真,你要想得到,你要想控制它,你要想受用它,這是見思煩惱,這是輪迴心。這輪迴的念頭要捨。有,好,不拒絕,沒有,不強求,這樣就過得很自然、過得很快樂沒有分別心,人人都是好人,事事都是好事他明明做的壞事,不見得我這一生當中沒有遇到一個做壞事的人。可是別人看到很多,你怎麼會沒有?我來到這個世間,什麼也沒帶來,我離開什麼也帶不去,取捨的心就斷掉,隨緣的心現起來了樣樣隨緣,好自在你歡迎我來,我就來;你不歡迎,我就走,不叫你看到我生討厭,我自動就會迴避,多自在成就菩薩六波羅蜜,成就布施、成就持戒、成就忍辱、成就精進、成就禪定、成就般若,一點都不假,只要天天不要離開經本,只要時時刻刻不要離開阿彌陀佛,你就能得到海賢老和尚得到了,我們能得到,每個人都可以得到。你看此地所講的,「無分別故,清淨平等」,是不是寫的海賢老和尚?他給我們表演了九十二年,我們要會看,在他身上看到清淨平等覺,在他身上看到沒有分別、沒有染污起心動念看不出來,那個太深了。清淨平等看出來了,看出來,我們就要照做、要跟進

◈最上快樂,住正定聚,決證極果
◇故唯受最上快樂,住正定聚,決證極果
◇他不是住在邪定;他住在正定上
◇正定就是不起心動念、不分別執著:這都是正定
◇不執著小定,阿羅漢、辟支佛證得;平等是大定,菩薩證得;覺是究竟圓滿大定、自性本定
◇本無動搖是自性本定,覺了,大覺現前
◇覺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我們證得圓滿;彌陀本願就圓滿
◇彌陀本願,究竟圓滿
◇阿彌陀佛,從初發心到建成極樂世界:就為這樁事情
◇我們證得究竟圓滿;彌陀的本願也就圓滿:這叫真正報佛恩、真正行菩薩道,幫助一切眾生跟我們自己一樣究竟圓滿

  「唯受最上快樂,住正定聚,決證極果」。他不是住在邪定,他住在正定上正定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都是正定不執著,小定,是正定,小定,阿羅漢、辟支佛就證得;平等是大定,菩薩證得的;覺是究竟圓滿的大定,自性本定,惠能大師所說的「本無動搖」是自性本定,就覺了,大覺就現前。這個覺是如來所證得的,我們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就是這裡用一個覺字。這個覺的意思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彌陀本願,究竟圓滿。」阿彌陀佛從初發心到建成極樂世界,為什麼?就為這樁事情。我們證得究竟圓滿,阿彌陀佛的本願也就圓滿,這叫真正報佛恩,這叫真正行菩薩道,幫助一切眾生跟我們自己一樣究竟圓滿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九二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292




諸往生者,
內無取捨分別,
故外感遠離分別之境。

無分別故,清淨平等。故唯受最上快樂,住正定聚,決證極果。
彌陀本願,究竟圓滿。

◎ 決證極果第二十二



2025年5月16日 星期五

佛號怎樣才能夠保持不失去?沒有別的:徹底放下|放下身心世界、放下世出世間一切法|咱練的就是這個功夫|口裡不念沒關係;心裡佛號沒中斷|大徹大悟,念佛可以得到|問題就是肯不肯念、肯不肯徹底放下|淨空老法師

 


佛號怎樣才能夠保持不失去?沒有別的:徹底放下|放下身心世界、放下世出世間一切法|咱練的就是這個功夫|口裡不念沒關係;心裡佛號沒中斷|大徹大悟,念佛可以得到|問題就是肯不肯念、肯不肯徹底放下|淨空老法師


◈佛號怎樣保持不失去?徹底放下
◇佛號怎樣才能夠保持不失去?沒有別的:徹底放下
◇放下身心世界、放下世出世間一切法:佛號就不間斷了
◇咱練的就是這個功夫
◇口裡不念沒關係;心裡佛號沒中斷
◈八無暇: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句話,八十以上當機者
◇一切眾生都要明瞭:人身真難得;佛法真難聞
◇八無暇
◈這地方不能住了;到極樂世界去
◇這個時代,整個社會動亂,地球上的災變史無前例
◇生在這個時代,對求往生的人來說很好,時刻警覺:這地方不能住了;到極樂世界去
◇能去得了嗎?能:憑《無量壽經》
◇經上講得太清楚、太明白了,讓我們對極樂生起無限嚮往之心:我就想去,巴不得今天能去,一分一秒都不想耽誤
◈理一心不亂:肯念、徹底放下
◇上品上生不容易:要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
◇理一心不亂就是大徹大悟,念佛可以得到:問題就是肯不肯念、肯不肯徹底放下,時刻不讓佛號迷失掉

  這佛號怎樣才能夠保持不失去?沒有別的,就是一句話,徹底放下放下身心世界,放下世出世間一切法,佛號就不間斷了。這是功夫,咱練的是什麼?練的就是這個功夫口裡面不念沒關係,心裡頭的佛號沒中斷,就對了。世尊在《金剛經》上告訴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句話對誰說的?八十以上,當機者一切眾生都要明瞭,都要能體會得到,人身真難得,佛法真難聞,這不是假的。自了法師最近學習報告,上下兩篇我們讀過了,「八無暇」,我們要記住,時時刻刻提醒我們。這樁事情在現在這個時代,整個社會動亂,地球上的災變史無前例,我們生在這個時代好不好?對於求往生的人來說很好。為什麼?時時刻刻在警覺我自己,這地方不能住了,到哪裡去?到極樂世界去能去得了嗎?能。憑什麼?憑《無量壽經》。這經上講得太清楚、太明白了,讓我們對極樂世界生起無限嚮往之心。我就想去,巴不得今天能去,一分一秒都不想耽誤上品上生不容易,要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禪宗裡頭最高的境界,念佛可以得到。問題就是肯不肯念,肯不肯徹底放下,時時刻刻不讓這一句佛號迷失掉。我們看了景仰羨慕,恭敬讚歎。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一七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17



2025年5月15日 星期四

凡是無常的,都不能放在心上|人事物、空間時間都是無常的|我們凡夫沒有辦法把法性、真如放在心上|阿彌陀佛慈悲,為我們開闢一個特別法門:離究竟苦、得究竟樂|知恩報恩:把彌陀放在心上就真正報恩|淨空老法師

 


凡是無常的,都不能放在心上|人事物、空間時間都是無常的|我們凡夫沒有辦法把法性、真如放在心上|阿彌陀佛慈悲,為我們開闢一個特別法門:離究竟苦、得究竟樂|知恩報恩:把彌陀放在心上就真正報恩|淨空老法師


◈往生到極樂:法性身;法性土
◇性者,體也。一切法體,故名法性
◇法是一切法;性是體:一切法體就叫做法性
◇往生到極樂,身是法性身,環境是法性土
◇我們現在,剋實而論也是法性身、法性土;可是事上不然
◇法性有個特質,不生不滅;我們的身、居住環境有生滅
◈凡是無常的,都不能放在心上
◇每一天、每一秒,在無邊際的太空裡面,多少星球生了、沒有了
◇生老病死、生住異滅、成住壞空,佛經上用兩個字形容:無常
◇凡是無常的,都不能放在心上
◇人事物、空間時間都是無常的

  「又《唯識述記》曰:性者,體也。一切法體,故名法性。」法就是一切法,性就是體,一切法體就叫做法性。我們在淨宗經典裡頭念到的,往生到極樂世界,身是法性身,居住的環境是法性土。我們現在居住的,現前,剋實而論,我們的身也是法性身,我們居住的環境也是法性土,可是現在事上不然。要知道法性有個特質,就是不生不滅,我們的身有生滅,我們居住的環境有生滅。你看樹木花草,擺在我們面前的,有生住異滅。春天、夏天,你看樹葉多麼茂盛、多麼好看,秋天它就變顏色,冬天葉就落下來了,只看到樹枝、樹幹,看不到樹葉,春天它又生了,生滅的現象。地面上也是生滅法,成住壞空,我們要看這個。看人,生老病死,所有一切動物都免不了。樹木花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生住異滅。看居住的環境,山河大地,成住壞空。每一天,每個時辰,甚至於每一分、每一秒,在無邊際的太空裡面,多少星球有生了、有爆炸了,沒有了,看到星球的成住壞空。佛經上用兩個字來形容它,無常凡是無常的,都不能放在心上人事物都是無常的,連空間跟時間也是無常的

◈把彌陀放在心上,就真正報恩
◇凡夫沒辦法把法性、真如放在心上
◇阿彌陀佛慈悲,專門為我開闢淨土特別法門:我要感恩
◇淨土法門我這一生遇到了,這一生決定超越六道十法界,離究竟苦;往生到極樂世界,得究竟樂
◇知恩報恩,把彌陀放在心上就真正報恩

  我們凡夫沒有辦法把法性、把真如放在心上,沒有這個辦法。阿彌陀佛慈悲,為我們開闢一個特別法門,專門為我們開的,或者說專門是為我開的,我要感恩這個法門我這一生遇到了,這一生決定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離苦離究竟苦,往生到極樂世界,得究竟樂。阿彌陀佛是我們大恩人,知恩報恩,把彌陀放在心上就真正報恩。我們的家親眷屬、親朋好友,我有個好朋友,南京第一中學的關校長,我從台南回到香港,前幾天聽說他往生了。他小我二、三歲,大概八十五歲,八十五、六歲的樣子。我們沒有能見到最後一面,非常傷感

(中略)

◈難捨能捨;到極樂永遠在一起
◇最難捨的親情都要放下;勸大家一起念佛,往生淨土
◇將來到極樂世界見面,個個無量壽,永遠在一起
◇這個事情要做,不能不做
◈信願持名求生淨土,能滿一切願望
◇條件真簡單:信願持名、求生淨土,能滿我們一切願望
◇要真誠的勸導老友,晚年不念佛幹什麼?
◇要把念佛法門分送給大家,希望大家都能求生淨土、放下萬緣
◇該放下了:這種年歲,除念佛之外什麼都放下了

  淨宗教我們,連這些最難捨的親情,這都算親情,都要放下。我們勸大家一起念佛,往生淨土將來到極樂世界見面。到極樂世界就在一起了,個個無量壽,永遠在一起這個事情要做,不能不做條件真簡單,信願持名,求生淨土,能滿我們一切願望。對這些老友我們要真誠的勸導,晚年,現在都退休了,都是八十以上,大概都是八十五歲以上,不念佛幹什麼?我要把這個念佛法門分送給大家,希望大家都能夠求生淨土,都能夠放下萬緣該放下了,這種年歲,除念佛之外什麼都放下了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九十五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95



2025年5月14日 星期三

染淨在緣;不在體|真如不改不變|菩薩二種智:修行大根大本|如理智:通諸法性|如量智:達眾生相|般若無知根本智;無所不知後得智|根本智:無知而無所不知|一定先有根本智:差別智是根本智流出來的|淨空老法師

 


染淨在緣;不在體|真如不改不變|菩薩二種智:修行大根大本|如理智:通諸法性|如量智:達眾生相|般若無知根本智;無所不知後得智|根本智:無知而無所不知|一定先有根本智:差別智是根本智流出來的|淨空老法師


◈隨緣變造染淨;真如不改不變
◇又以不變故,雖隨緣變造染淨、有情與無情種種萬法,而真如不改不變
◇例如水變為波,而不變失水之性
◈法性真如,純善無染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就是性本善;不善是學壞的:不善是習性;不是本性

  有情與無情種種萬法,真如不改不變。「例如水變為波」,不變水的性質,水是濕性,這個比喻也比喻得很好。「法性真如,純善無染。」我們中國老祖宗、古聖先賢教導我們人性本善,這個本善就是純善無染。所以能大師明心見性,第一句話就是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就是性本善;不善是學壞的,不善是習性,不是本性

(中略)

◈染淨在緣;體純善無染
◇唯以緣有染淨,而所變之法有染淨之別
◇染淨在緣;不在體:體純善無染
◈菩薩二種智,是修行大根大本
◇菩薩有二種智,能為一切修行本
◇這兩種智是修行的大根大本
◇一謂如理智,能照諸法本性,不一不異,不生不滅,是名通諸法性
◇二謂如量智,能照眾生殊相,迷悟凡聖各異,是名達眾生相
◈通諸法性根本智;達眾生相差別智
◇通諸法性是根本智;達眾生相是差別智
◇如理智就是根本智,指法性;如量智就是差別智,指萬法
◇知萬法是差別智;知自性功德是根本智
◈般若無知根本智;無所不知後得智
◇一定先有根本智:差別智是根本智裡流出來的;根本智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
◇般若無知是根本智;無所不知是後得智

  「唯以緣有染淨,而所變之法有染淨之別」。所以,染淨在緣,不在體,體純善無染。「又《會疏》曰:菩薩有二種智,能為一切修行本」,這兩種智是修行的大根大本。「何者為二:一謂如理智,能照諸法本性」,諸法本性「不一不異,不生不滅,是名通諸法性」。第二種「如量智,能照眾生殊相」,殊是眾多的意思,就是眾生的現相,「迷悟凡聖各異,是名達眾生相」,如量智是達眾生相。「故通諸法性是根本智,達眾生相是差別智」。這又有兩個名詞,如理智就是根本智,如量智就是差別智如理智是指法性,如量智是指萬法,能大師所說的最後一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知萬法這是差別智,知自性的功德是根本智一定先有根本智,差別智是根本智裡面流出來的。根本智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般若經》上講般若無知,那是根本智,無所不知是後得智,就是如量智。

◈根本智是無知而無所不知
◇佛教所求的是智慧
◇今天的人顛倒了:不知道根本智;他只求知識
◇根本智是無知而無所不知;知識是有知而有所不知:在你研究範圍你知道;離開範圍之外你都不知道
◇把老祖宗教學理念拋棄了,學西方的:那就是求知識;沒有智慧
◇東方幾千年來所受的教育,都是求真實智慧的教育

  佛教所求的是智慧,我們今天的人顛倒了,他不知道根本智,他只求知識根本智是無知而無所不知,知識是有知而有所不知,在你研究範圍你知道,離開範圍之外你都不知道。東方的教學理念、方法跟現在不一樣,現在我們把老祖宗的教學理念拋棄了,要學西方的,那就是求知識,沒有智慧東方幾千年來,古人所受的教育,都是求真實智慧的教育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九十五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95




華嚴宗謂真如有不變與隨緣二義。
以隨緣義,變造一切諸法,故稱真如為法性;
又以不變故,雖隨緣變造染淨、有情與無情種種萬法,而真如不改不變。

例如
水變為波,而不變失水之性。

法性真如,純善無染,
唯以緣有染淨,而所變之法有染淨之別。


又《會疏》曰:「
菩薩有二種智,能為一切修行本。
何者為二:
一謂如理智,能照諸法本性,不一不異,不生不滅,是名通諸法性。
二謂如量智,能照眾生殊相,迷悟凡聖各異,是名達眾生相。」

「通諸法性」是根本智,
「達眾生相」是差別智。

◎德遵普賢第二



2025年5月13日 星期二

體全是法性:不論在迷、在悟|真正見到性相不二:不造業了|六根在六塵境界上清楚明瞭;一切恆順眾生,心裡沒有印象:超越了|造的業一樣有善、有惡:都叫淨業|都不染、不落印象;心裡只有阿彌陀佛|淨空老法師

 


體全是法性:不論在迷、在悟|真正見到性相不二:不造業了|六根在六塵境界上清楚明瞭;一切恆順眾生,心裡沒有印象:超越了|造的業一樣有善、有惡:都叫淨業|都不染、不落印象;心裡只有阿彌陀佛|淨空老法師


◈你給社會什麼影響?
◇業因果報論影響,判罪從這裡判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你給社會什麼影響?
◈業力是因;十法界是果報
◇善的還是惡的、影響的範圍多大、時間多長:從這裡判罪
◇刑罰閻羅王只是掌管:你自己不造業,他管不了你;你自己造業,你就無法避免
◇不但閻羅王,整個六道十法界全是自己業力變現的
◇它是假的:本來沒有;現在也沒有
◇為什麼這個東西現在現前?我們業力是因;六道十法界是果報

  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業因果報論影響,也就是判罪從這裡判的你給社會什麼影響善的影響還是惡的影響,影響的範圍多大,影響的時間多長,從這裡判罪。地獄裡頭的刑罰閻羅王掌管,記住,只是掌管,你自己不造業,他管不了你;你自己造業,那你就無法避免。閻羅王從哪來的?是我們的業力變現出來的。不但閻羅王,整個六道輪迴、整個十法界全是自己業力變現的它是假的,本來沒有,現在也沒有。為什麼這個東西現在現前?我們業力是因,六道十法界是果報

◈不造業:清楚明瞭;沒有印象
◇體全是法性:不論在迷、在悟
◇在迷,法性隱,現相顯;在悟,法性明,現相也明
◇真正見到性相一如、性相不二:不造業了
◇不造業就是六根在六塵境界上清楚明瞭;一切恆順眾生,心裡沒有印象:超越了
◈淨業:都不染;心裡只有彌陀
◇心裡頭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超越了:他造的叫淨業
◇造的業一樣有善、有惡;都叫淨業:都不染、不落印象;心裡只有阿彌陀佛
◇順境善緣阿彌陀佛;逆境惡緣阿彌陀佛:這是淨土宗的淨業,果報在極樂世界;沒有六道十法界
◇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幹
◇不要有惡念:起一個惡念造業了;起個善念也造業了,這個業就業牽輪迴,出不去

  體全是法性,不論是在迷、在悟在迷,法性隱,現相顯;在悟,法性明,現相也明真正見到性相一如,性相不二,為什麼?不造業了不造業就是六根在六塵境界上清清楚楚、明明瞭瞭,一切恆順眾生,心裡頭沒有印象,這就超越了心裡頭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超越了他造的什麼業?叫淨業,跟普通人的業一樣,有善、有惡,都叫淨業。為什麼?他都不染,善業不染,惡業也不染,也就是心裡頭不落印象。心裡面只有阿彌陀佛順境、善緣阿彌陀佛,逆境、惡緣也是阿彌陀佛。這是淨土宗的淨業,果報在極樂世界,沒有六道十法界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幹不要有惡念,起一個惡念,別人不知道,自己知道,為什麼?起一個惡念,造業了,起個善念也造業了,這個業就什麼?業牽輪迴,出不去

◈無論善業、惡業:不要走心
◇最高的不起心動念:法身菩薩,大徹大悟
◇不要執著、分別:我們現在可以做到的
◈一心不亂,表現是無量真誠慈悲
◇做個三年五載,提升了:從功夫成片提升到一心不亂,那就是不起心動念
◇人事上表現出來,是無量真誠的愛心:就像彌勒菩薩、賢公所表的,一天到晚歡歡喜喜
◇他慈悲、真誠,沒有妄想、邪念,對人對事都是那麼真誠: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無論是善業、惡業不要走心,也就是說,當然最高的不起心、不動念,那是法身菩薩,大徹大悟,他們做到了。我們應該在哪裡學?不要執著、不要分別,我們現在可以做到的。我們做個三年五載,提升了,從功夫成片提升到一心不亂,那就是不起心、不動念在人事上表現出來的,是無量真誠的愛心,就像彌勒菩薩所表的,一天到晚歡歡喜喜。海賢老和尚也表這個法,所以男女老少沒有一個不歡喜他,他慈悲、真誠,沒有妄想、沒有邪念,對人對事都是那麼真誠,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九十五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95




2025年5月12日 星期一

解脫:解結、脫縛|煩惱:自己感應來的|任何人都不能把煩惱加給你;你自己願意接受就沒法子了|放下就解脫:你要肯放下|第一個放下我|我是一切罪業、輪迴的根本|身體,假我,有生滅|真我不生不滅|淨空老法師

 


解脫:解結、脫縛|煩惱:自己感應來的|任何人都不能把煩惱加給你;你自己願意接受就沒法子了|放下就解脫:你要肯放下|第一個放下我|我是一切罪業、輪迴的根本|身體,假我,有生滅|真我不生不滅|淨空老法師


◈放下就解脫:你要肯放下
解脫:解結、脫縛
◇煩惱是自己感應來的:任何人都不能把煩惱加給你;你自己願意接受就沒法子了
◇放下就解脫:你要肯放下
◈不要把假我當真我,不要把妄心當真心
◇第一個要放下我,我是一切罪業、輪迴的根本
◇佛門學佛,頭一個要把我放下,無我
◇身體假我有生滅;真我不生不滅
◇不要把假我當真我,不要把妄心當真心這是進佛門頭一個條件

  我們再看最後一尊,解脫菩薩,「表滅除結縛」。結跟縛都是煩惱的代名詞,世間人常說心有千千結,那就是妄想、雜念。結的意思更嚴重,結成業報。縛是繩索捆綁,你不自由、不自在。煩惱這個東西解除了,所以叫解脫,解結脫縛煩惱從哪裡來的?是自己感應來的,任何人都不能把煩惱加給你,你自己願意接受就沒法子了。佛教我們怎麼解脫?放下就解脫,你要肯放下第一個要放下我,我是一切罪業、是輪迴的根本。所以佛門學佛,頭一個要把我放下,無我。為什麼?這個我是假我,這個身體,假我,為什麼?它有生滅,真我不生不滅。你看惠能大師開悟了,自性找到了,「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本來沒有生滅,那是真我。不要把假我當真我,不要把妄心當真心,這是進佛門頭一個條件

◈五種見惑斷了,入門了
◇身體是我所有的,就像衣服一樣
◇輪迴這個身體是假的、是生滅:我住在這個裡頭;它不是我
◇迷了,以為身是我,為這個身造多少業罪
◇我沒有了,當然不會跟人事物對立
◇對立的念頭沒有了,就不造業
◇見取見、戒取見:成見
◇總以為自己所想的、所說的、所作所為都是對的其實全是假的

  真正明白了,我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個身體跟我什麼關係?是我所有的,就像衣服一樣,衣服是我所有的,髒了馬上換一件。在六道裡頭,輪迴這個身體是假的、是生滅,我住在這個裡頭,它不是我,它要壞了可以換一個,六道輪迴你看捨身受身不曉得搞多少次。迷了,以為身是我,為這個身造多少業、造多少罪,都從身來的。這個事情只有佛清楚、佛知道,所以佛教我們,放下身見,不執著身是我;放下邊見,邊見是對立,我沒有了,當然不會跟人對立,不會跟事對立,不會跟一切物對立,對立的念頭沒有了,就不造業;再放下成見,見取見、戒取見,成見。我們說某人成見很深,自己總以為自己所想的、所說的、所作所為都是對的,其實全是假的

◇斷惡修善不著相,心地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這叫真修
◇我們夠不夠做佛的弟子?不夠,身見沒斷,你就沒入門
◇五種見惑沒有斷,你是假的不是真的

  所以佛教我們,斷惡不著斷惡的相,修善不執著修善的相,讓心地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這叫真修。這在佛門是什麼地位?剛剛入門,小乘初果、大乘初信位菩薩。用這個來做標準,我們夠不夠做佛的弟子?不夠,身見沒斷,你就沒入門,這個不能不知道。經典上講得很清楚,大小乘經都有,你五種見惑沒有斷,你是假的不是真的;五種見惑斷了,入門了。入佛門就稱為聖人,小小聖人,好像小學一年級的學生,真的是佛學生,那不是假的。五種見惑斷了,本能有兩種恢復了,神通是本能,本來有的,這五種見惑斷掉,天眼通、天耳通這兩樣出現了。你有天眼,鬼神,一般人看不見,你能看見;天神,一般人看不見,你也能看見,至少欲界六層天沒有障礙,色界天你看不到,欲界天你能看到。

◈再把思惑斷掉:貪瞋痴慢疑
◇五種煩惱與生俱來:我們迷了本性那一天,這個煩惱就跟來了
◇執著靈魂是我叫我見,身體是我相
◇末那識是迷;末那的根就是我見
◇跟著我見一起來的:我愛、我慢、我痴
◇貪的核心是自私自利的愛;瞋恨的核心是傲慢;愚痴的核心是懷疑
◇你只一迷,一念不覺;生生世世都迷,念念不覺
◇諸佛菩薩念念覺而不迷;六道凡夫念念迷而不覺

  再把思惑斷掉,思惑:貪瞋痴慢疑,這五種煩惱與生俱來,我們迷了本性那一天這個煩惱就跟來了。這是什麼?這不講身體,身體是物質現象,講精神現象,精神現象裡頭有我。人死了,知道身不是我,身丟了,靈魂是我,執著靈魂是我。靈魂真存在,活動力非常大,那叫什麼?叫我見。身體是我相,我相有生滅的,假的,不要了,我見執著。這個我見是什麼?就是末那識,阿賴耶識、末那識,末那識是迷,末那的根就是我見跟著我見一起來的,我愛,那個愛就是貪;我慢,慢就是瞋;我痴,痴就是懷疑。所以,貪的核心是愛,這是自私自利的愛,不是自性的性德,自性的性德在佛法不叫愛,叫慈悲,菩薩證得的;瞋恨的核心是傲慢,愚痴的核心是懷疑。貪瞋痴慢疑叫俱生煩惱,你只一迷,一念不覺,起了一個妄心阿賴耶,阿賴耶的三細相: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變現出這個世界,虛空法界,你就迷在裡頭了。這一迷可麻煩了,生生世世都迷,念念不覺,不覺就是迷。諸佛菩薩念念覺而不迷,六道凡夫念念迷而不覺

◇位不退,小乘初果,他不會退落到凡夫:他身見搞清楚了、丟掉了,不會再起執著身的念頭

  聖人他所證得的,位不退。小乘初果他不會退落到凡夫,也就是說他身見搞清楚了,丟掉了不要了,不會再起執著身的念頭,他不會。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七十七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77



2025年5月11日 星期日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能量是無限的|它能夠叫你在臨命終一念善心,沒有怨恨、貪瞋痴慢疑|怎樣保證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沒其他雜念?|平常把佛號念熟,平常就要放下|順境有貪戀,逆境有怨恨,就完了|淨空老法師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能量是無限的|它能夠叫你在臨命終一念善心,沒有怨恨、貪瞋痴慢疑|怎樣保證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沒其他雜念?|平常把佛號念熟,平常就要放下|順境有貪戀,逆境有怨恨,就完了|淨空老法師


◈彌陀願力能量是無限的
◇香象菩薩乃東方阿閦佛國菩薩,曾於維摩會上,作同聞眾。
◇香象身出香風,此菩薩身香亦如之。香象力大,表彌陀願力無邊
◇阿彌陀佛願力功德不可思議:在十八、十九、二十願都明顯看到
◇尤其十八願,本來是十念往生,唯除五逆十惡
◇善導大師為我們解釋:五逆十惡極重,佛勸人不要造這個罪業
◇已經造了;真正懺悔,佛還是來度你
◇這就是顯示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能量是無限的:它能夠叫你在臨命終時一念善心,臨終這一念當中沒有怨恨、沒有貪瞋痴慢疑
◈怎樣保證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
◇長時間沒有難;最後這一念
◇最後這一念比什麼都重要,關係到你的來生

  第十二位大士,香象菩薩。「香象菩薩乃東方阿閦佛國菩薩,曾於維摩會上,作同聞眾。香象身出香風,此菩薩身香亦如之。香象力大,表彌陀願力無邊」。確實阿彌陀佛願力的功德不可思議,我們六道凡夫無法想像。從哪裡顯示?我們在十八願、十九願、二十願都明顯看到尤其十八願裡面,五逆十惡,本來是十念往生,唯除五逆十惡但是善導大師為我們解釋。善導,唐朝時候人,傳說當中他是阿彌陀佛,應身到我們世間來的,出現在中國,那麼善導的話就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五逆十惡,一切罪業當中極重的罪業,佛說這個意思,是勸人不要造這個罪業。那已經造了怎麼辦?已經造了真正懺悔,佛還是來度你這就是顯示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這個能量是無限的,它能夠叫你在臨命終時一念善心,這臨終這一念當中沒有怨恨,沒有貪瞋痴慢疑,問題解決了。長時間沒有難,最後這一念最後這一念比什麼都重要,關係到你的來生

◇怎樣保證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沒有其他雜念?全靠:平常把佛號念熟,平常就要放下
◇對於一切順逆境界,順境不要貪戀;逆境沒有怨恨:日常生活中訓練這一招,這就是你功夫真正得力了
◇順境有貪戀;逆境有怨恨,就完了:你怎麼保證臨命終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
◇要學賢公:助念不牢靠;自己有把握念佛往生才牢靠
◇一定功夫在平常時間養成
◇一句佛號念了九十二年
◇日常生活當中,沒有雜念,穿衣吃飯,心裡念佛:衣服補補縫縫的;吃飯不曉得好吃、不好吃,不放在心上
◇都不放在心上,練成他往生可以自在,不需要別人幫助:這種功夫非常非常重要

  但是我們怎樣保證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沒有其他雜念?全靠平常把這句佛號念熟,平常就要放下對於一切順逆境界,順境不要貪戀,逆境沒有怨恨,日常生活當中訓練這一招,這就是你的功夫真正得力了順境有貪戀,逆境有怨恨,就完了,你怎麼能保證你臨命終時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要學海賢,你看海賢,有一些老同修跟他說:你往生的時候,我們大家來給你助念。他笑一笑,助念靠不住,不牢靠,還是自己有把握念佛往生這才牢靠。這個話我們聽了做何感想?一定功夫在平常時間養成。他養成了,一句佛號念了九十二年,他熟透了。平常日常生活當中,他沒有雜念,穿衣吃飯,心裡念佛。沒有想到衣服破舊的,補補縫縫的,吃飯也不知道菜的味道,也不曉得這個好吃、那個不好吃,他不放在心上。工作如是,待人接物統統如是,都不放在心上,練成他往生可以自在,不需要別人幫助,這種功夫非常非常重要

◈隨緣;不要攀緣、感情用事
◇外面幫助眾生的事情要隨緣;不要去攀緣
◇攀緣是我要想怎樣怎樣,錯了;隨緣好
◇有緣就做;沒有緣可別去找,找就錯了:那叫攀緣;那不叫隨緣
◇隨緣還得看緣,緣是不是真成熟了?不是真成熟可以不必
◇他真的有誠意,環境許可沒有障礙,大家都歡喜,這緣成熟了可以;沒有成熟不能答應
◇要有智慧,不可以感情用事

  外面的事情,幫助眾生的事情要隨緣,不要去攀緣,攀緣就錯了。攀緣是我要想怎樣怎樣,錯了,隨緣好。有緣分,盡心盡力,為什麼?好事,對眾生有利益的事情,對社會有利益,有好處。對佛教有好處,對國家有好處,對世界和平有好處,有這個緣就做。沒有這個緣可別去找,要找就錯了,那叫攀緣,那不叫隨緣隨緣還得看緣,緣是不是真成熟了,不是真成熟可以不必。也就是真的有誠意,環境許可,沒有障礙,大家都歡喜,這緣成熟了可以,沒有成熟不能答應。所以要有智慧,不可以感情用事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七十六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76




香象」菩薩乃東方阿閦佛國菩薩,曾於維摩會上,作同聞眾。
香象身出香風,此菩薩身香亦如之。
香象力大,表彌陀願力無邊。

◎ 德遵普賢第二



2025年5月10日 星期六

念佛人臨命終,冤親債主來障礙往生:這樁事情很難避免|每天早晚功課,一定要迴向冤親債主,希望臨命終時不要來擾亂|絕大多數冤親債主都能接受:往生之後我們是菩薩,決定會度他|我們現在要修菩薩行|淨空老法師

 


念佛人臨命終,冤親債主來障礙往生:這樁事情很難避免|每天早晚功課,一定要迴向冤親債主,希望臨命終時不要來擾亂|絕大多數冤親債主都能接受:往生之後我們是菩薩,決定會度他|我們現在要修菩薩行|淨空老法師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這種人現在社會有,而且有不少
◇這五種罪特別重,造作這五種罪,死後都在無間地獄,地獄裡頭最苦的一種,這種人不能往生
◇又有祖師大德說,這是阿彌陀佛的方便說:這個罪是真重,勸人決定不能造這個罪業
◇造了怎麼辦?造了真正懺悔、後不再造,這一回頭,信願持名也能往生
◇阿彌陀佛慈悲真正到極處,五逆十惡之人臨終懺悔還是能往生
◈臨終冤親債主障礙:很難避免
◇造這種罪孽的人,冤親債主很多
◇念佛人到臨命終時,苦不堪言,那是冤親債主來索命、討債,障礙你往生:這樁事情很難避免
◈早晚功課,一定迴向冤親債主
◇每天早晚功課,一定要迴向冤親債主,希望臨命終時不要來擾亂
◇絕大多數冤親債主都能接受,我們往生對他有好處:往生之後我們是菩薩;他跟菩薩有緣,菩薩決定會度他
◈十句話做到,對往生好處很大
◇我們現在要修菩薩行
◇感謝恩人,原諒仇人,幫助苦人,救濟窮人,調伏狂人,啟導愚人,感化惡人,鼓勵善人,警策懶人,醒覺迷人
◇希望我們十句話都能做到,對我們往生好處很大
◇這些有關係的人,包括冤親債主,都不會障礙我們
◇我們成佛之後,首先這些就是我們度眾生的對象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種人現在這個社會有,而且有不少。五逆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這五種罪特別重,造作這五種罪,身死之後都在無間地獄,地獄裡頭最苦的一種,這種人不能往生。這兩句八個字,後面第六品裡頭有很長一段的註解,念老引經據典,為我們做詳細說明。古德確實有一些人主張,佛這個話是真的,為什麼?他造作的罪太重。可是又有一些祖師大德說,這是阿彌陀佛的方便說,為什麼?這個罪是真重,勸人決定不能造這個罪業,用意在此地。造了怎麼辦?造了真正懺悔,後不再造,這一回頭,信願持名也能往生。善導大師就是這個說法,說明阿彌陀佛的慈悲真正到極處,五逆十惡之人臨終懺悔還是能往生。但是我們曉得,造這種罪孽的人,冤親債主很多,我們在這一生遇到好多。念佛人到臨命終時,苦不堪言,那是什麼?冤親債主來索命、來討債,障礙你往生,這樁事情很難避免。所以念佛同學在平常每天早晚功課做迴向,一定要迴向冤親債主,希望在臨命終時他不要來擾亂絕大多數的這些冤親債主都能接受,為什麼?我們往生對他有好處,往生之後我們是菩薩,他跟菩薩有緣,菩薩決定會度他。菩薩不是凡人,我們現在要修菩薩行。今天我看到幾句話很好,我把它節錄出來了,希望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做人要有這個標準。「感謝恩人,原諒仇人,幫助苦人,救濟窮人,調伏狂人,啟導愚人,感化惡人,鼓勵善人,警策懶人,醒覺迷人」。這十句話希望我們每一句都能做到,對我們往生好處很大這些有關係的人,包括冤親債主,都不會障礙我們。我們成佛之後,首先這些就是我們度眾生的對象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十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