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幾十年一彈指|要是不掌握到,一事無成|掌握到:你有能力抗拒一切壓力、誘惑,不為外境所動搖|內,放下貪瞋痴慢疑;外,學孔子溫良恭儉讓|對人都看成佛菩薩一樣恭敬|愈讓愈多;愈爭愈少|淨空老法師
◈抵觸為性,乃好衝突
◇以抵觸為性,乃好衝突,故於經法不能信受
◇現在弘法為什麼這麼困難:他的個性就是牴觸,根本不相信別人,那個念頭千變萬化;喜歡衝突
◈三皈五戒十善、孝親尊師
◇三皈五戒十善,做不到:這是佛教化眾生最初的階段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做不到:所以他對於真正的善惡,沒有能力辨別
◈人生幾十年一彈指
◇人生幾十年一彈指就過去:要是不掌握到,一事無成
◇掌握到:你有能力抗拒一切的壓力、誘惑,不為外境所動搖,這個定功才管用
◈心無遠慮,各欲快意
◇只圖眼前的享受,沒有遠慮
◇不顧後世;但求現樂,故云各欲快意
◈存心瞋恚,貪財好色
◇存心瞋恚,貪財好色,無有休止,故云哀哉可傷
◇我們如果自己不回頭,十年之後不堪設想
◇十年之後,真的善知識走了,再也找不到;找到的人都是幫助你搞貪瞋痴慢、財色名食睡
下面解釋,「以抵觸為性,乃好衝突,故於經法不能信受」。現在弘法為什麼這麼困難?這兩句話講得很好,抵觸為性。他的個性就是牴觸,他根本不相信別人,那個念頭千變萬化,好衝突,喜歡衝突。這對於經法不能相信,佛教你三皈五戒十善,你做不到,這是佛教化眾生最初的階段,就是淨業三福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做不到。所以他對於真正的善惡,他沒有能力辨別。時間很寶貴,人生幾十年一彈指就過去,你要是不掌握到的話,一事無成;掌握到的話,首先你有能力抗拒所有一切的壓力、所有一切的誘惑,你有這個能力,不為外境所動搖,這個定功才管用。於是『心無遠慮,各欲快意』,只圖眼前的享受,沒有遠慮。底下《會疏》講的,「不顧後世,但求現樂」,現在的樂,「故云各欲快意」。快是快樂,心裡歡喜。下面,「存心瞋恚,貪財好色,無有休止,故云哀哉可傷」。今天社會為什麼這麼亂,災難為什麼這麼多,這段經文都說到了,我們如果自己不回頭,十年之後不堪設想。十年之後,真的善知識走了,再沒有了,再也找不到,找到的人都是幫助你搞貪瞋痴慢,都是幫助你搞財色名食睡。
◈勸發深思:昧事真相
◇很多人講得頭頭是道;事真的是蒙昧:他做不到
◇講到都能做到,他心是開明的、有智慧
◇蒙昧:沒智慧、有煩惱,這才是問題所在
我們看底下這一段,這一段非常重要,「勸發深思」。這有兩段,這第一段「昧事真相」,對於事實真相完全不了解。很多人會講,講得頭頭是道,事怎麼樣?事真的是蒙昧,那就是什麼?他做不到。講到都能做到,他心是開明的,他不是蒙昧的,他有智慧;蒙昧是他沒有智慧,他有煩惱,這個才是問題之所在。請看經文:
【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死生之趣。善惡之道。都不之信。謂無有是。】
◈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
◇禁不起財名利色的誘惑:誰有那麼大的智慧定功,抗拒它、不受它干擾,不簡單
◇決定不能責怪這做錯事情的人: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
◇對於作惡、傷害我的人,我要原諒他:他是佛菩薩、好人;可惜他迷了
◇迷是一時的;他一定會開悟
◇他開悟,他會懺悔改過;現在他正在迷,迷得很深
現在這樣的人有多少?比比皆是。學佛,甚至於出家人,出家人為什麼會還俗?禁不起誘惑。財的誘惑、名的誘惑、利的誘惑、色的誘惑,誰有那麼大的智慧定功能抗拒它,能不受它干擾,不簡單。前面這四句話佛教導我們,決定不能責怪這些人,做錯事情的人,道理在此地。為什麼?『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沒有人給他講,他今天做錯事情不能怪他,要原諒他。所以對於作惡的人,特別是傷害我自己的人,我要原諒他,他是佛,他是菩薩,他是好人,可惜他迷了。迷是一時的,他一定會開悟,到他開悟他就明白了,他會懺悔,他會改過,現在他正在迷,迷得很深。
◇為什麼原諒?他的父母沒教他,父母的父母也沒教
◇中國的家教斷了至少一百年,五代,三、四十歲多半跟著外國人走
◇這四句常常放在心上,多念幾句心就平了,念頭就消失了
◈無解無行,愚癡之極
◇素不為善,明其無行;不識道德,彰其無解:無解無行,愚癡之極也
◇遇到有解無行的人,決定不毀謗、不批評,我們能夠諒解:他怎麼樣對我不起;我對他還是很恭敬
◇他沒人教;我很幸運,小時候有父母教
這四句話重要,為什麼原諒人?先人,他的父母沒教他,不能怪他父母,他的父母的父母也沒教他。中國的家教斷了至少一百年,一百年五代,都沒有人教。年歲大了,三、四十歲多半跟著外國人走。所以這四句常常放在心上,遇到別人陷害我們,多念幾句心就平了,念頭就消失了。「《淨影疏》曰:素不為善,明其無行」,行是修行,沒有修行,「不識道德,彰其無解」。「無解無行,愚癡之極也」。今天有解無行的人,我們遇到過,而且不是遇到一個,好多位。我們非常感嘆,我們也決定不毀謗他,我們也不會批評他,我們能夠諒解,他怎麼樣對我不起,我對他還是很恭敬。什麼原因?他沒人教他。我很幸運,小時候有父母教
(中略)
◈五戒是德;三皈是道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是道;五戒十善是德:人人都要遵守
◇現在為什麼大家不守?形式上有;實質上沒有:沒有人做榜樣
◈僧謗僧,佛法就滅了
◇末法時期不是僧讚僧;僧謗僧,佛法就滅了
◇自家打架、毀謗:都不是好人,咱遠離一點,少跟他接近
五戒是德,三皈是道。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那是道,五戒十善是德,人人都要遵守。現在為什麼大家不守?形式上有,實質上沒有,沒有人做榜樣給人看。戒受了,三皈受了,你問他什麼他都不知道,只是燒三炷香,磕三個頭,這怎麼行?還有末法時期不是僧讚僧,僧謗僧,佛法就滅了,外面人聽到了,那些不信的人聽到,你看看他們自己,自家打架、自家毀謗,都不是好人,他說他不是好人,他說他不是好人,結果人家說你們都不是好人,咱遠離一點,少跟他接近,這多可怕!
(中略)
◈放下貪瞋痴慢疑;外學溫良恭儉讓
◇佛不度無緣之人:有緣,我們全心全力幫助他、成就他
◇決定不能有傲慢心。自己會;看到別人不會,瞧不起,完了:要有恭敬心
◇內,放下貪瞋痴慢疑;外,學孔子溫良恭儉讓:這才是聖賢,將來成就很大
◇恭敬,這一句最重要,恭敬就沒有傲慢:對人人都要看成佛菩薩一樣恭敬
◇我固然有長處,人家也有;他要得定、智慧,可能還在我之上:怎麼敢輕慢別人?
◇生活要節儉,節儉比什麼都快樂
◈我要到極樂,不會跟任何人爭
◇要謙讓、謙虛,樣樣都讓別人:你要,給你;我們統統放下了
◇我要到極樂去;這世界沒有一樣可以帶走的:我怎麼會跟你爭?
◇跟你爭,極樂世界去不了,這一生的願望就落空了
佛不度無緣之人,有緣,我們全心全力幫助他成就他,特別是小朋友,十五歲以前的。功夫還算不錯,四書五經都能夠背誦,要好好照顧他,決定不能有傲慢心。自己會,看到別人不會,瞧不起,完了,要有恭敬心,要學孔老夫子,內,放下貪瞋痴慢疑;外,學孔老夫子的溫良恭儉讓,這才是聖賢,將來成就很大,如果有傲慢就不行。所以要學孔夫子,溫和、善良、恭敬,這一句最重要,恭敬就沒有傲慢,對人人都要看成佛菩薩一樣恭敬,我固然有長處,人家也有,他要得定、要開智慧,他可能還在我之上,怎麼敢輕慢別人?生活要節儉,節儉比什麼都快樂,最後讓,要謙讓、要謙虛,樣樣都讓別人,你要,給你,我們統統放下了,我要到極樂世界去,這個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可以帶走的,我怎麼會跟你爭?不可能。我要跟你爭,極樂世界去不了,這一生的願望就落空了。所以要讓,什麼都讓給你,只要我有的,你要我都給你,我一樣都不要。
◇我們的希望:愈早往生愈好
◇這個世間我看破了,完全了解,我應該走了;我不會跟任何人爭
而且我們的希望,愈早往生愈好,這個世間我明白了,我看破了,是完全了解,我應該走了,我不會跟任何人爭,
(中略)
◈愈讓愈多;愈爭愈少
◇事業為什麼順利?讓就順利了;不能跟人爭
◇讓就發財,愈讓愈多;愈爭愈少,還有禍害
家庭和睦,家和萬事興,事業順利,為什麼順利?讓就順利了,不能跟人爭。讓就發財,愈讓愈多;愈爭愈少,還有禍害,所以不能夠爭,這個不能不知道。
◈積功累德:「讓」字得來的
◇讓是大德,積功累德就是「讓」字得來的
◈聖人的真露出來;我的真被埋沒
◇對聖人教誨都能產生信心,知道他是真的;我也有真的
◇他的真的露出來;我的真的被埋沒,被煩惱習氣障礙住,透不出來,不是沒有
◇障礙是妄想、分別、執著;妄想裡面包括起心動念
◇我們要學六根接觸,樣樣清楚,不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叫真修行,這叫功夫真得力
◇其他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就好
讓是大德,積功累德怎麼成就的?就是「讓」這個字得來的。大家都能有信心,對聖人教誨都能產生信心,知道他是真的,我也有真的,他的真的露出來,我的真的被埋沒,被煩惱習氣障礙住,透不出來,不是沒有。我應該跟他一樣把障礙放下,障礙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妄想裡面包括起心動念,包括這個東西。所以我們要學六根接觸看得清楚、聽得清楚,樣樣都清楚,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真修行,這叫功夫真得力。其他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就好。
以愚昧蒙昧,故不明經義。
以抵觸為性,乃好衝突,故於經法,不能信受。於是「心無遠慮,各欲快意」。
《會疏》曰:「不顧後世。但求現樂,故云『各欲快意』。」
存心瞋恚,貪財好色,無有休止,
故云「哀哉可傷」也。
壬二、勸發深思 分二 癸一、昧事真相
【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死生之趣。善惡之道。都不之信。謂無有是。】
「先人不善,不識道德」表祖上愚癡也。
《淨影疏》曰:「
素不為善,明其無行。
不識道德,彰其無解。」
無解無行,愚癡之極也。
世代相承,子受父教,都是邪說,不談善惡果報。故云「無有語者」。
先人癡頑,後輩無知,事乃必然。故云「殊無怪也」。
◎ 勸諭策進第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