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信他佛;但於自佛不能生信,於「是心是佛」之旨,還有疑情:這個障礙大了,就不能往生了|要相信自己有自性,自性能生萬法|信事、信理、信自、信他、信因、信果:具足六信,才是具信|淨空老法師
◈疑自猶念往生
◇對佛不懷疑;對自己懷疑
◇雖然有疑,念佛求生淨土沒放棄,每一天還認真的幹:也能往生;但是生在邊地,五百歲花不開
「疑自猶念往生」。前面是對佛智的懷疑,這個是對佛不懷疑,自己懷疑,雖然有疑,念佛求生淨土沒有放棄,每一天還認真的幹,這種人也能往生。但是生在邊地,也就是說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必須要過五百歲,這個五百歲就是五百年,是按我們地球上人說的,這麼長的時間之內花不能開。往生極樂世界蓮花化生,他坐在蓮花裡面,花不開,他出不來,這叫邊地疑城,前面有說過這種情況。我們看經文,這第一段是「希求佛智」:
【復有眾生。積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無等智。威德廣大不思議智。】
◈求佛智慧;不相信自性本有
◇心裡有求;不相信自己自性本有
◇自性本有是很難接受、很難理解的
◇信他不信自者…同是信未具足
◇信有六信:信事、信理、信自、信他、信因、信果。具足六信,方名具信也
◇本類行人知求佛智
◇知道佛有智慧;求佛的智慧
心裡有求,不相信自己自性本有,自性本有是很難接受、很難理解的。我們看念老的註解,「以上為另一類生邊地行人,信他不信自者也。與上一類,同是信未具足。蓋信有六信:信事、信理、信自、信他、信因、信果。具足六信」,才是大乘經上所說的具信,具足信心者。這一類的修行人「知求佛智」,知道佛有智慧,我們求佛的智慧。
◈希求佛智
◇「普遍智」等三智,相當於前之四智
◇勉強言之,「威德廣大不思議智」,相當於前之不可稱智與不思議智;「普遍智」相當於大乘廣智。平等普遍運載一切有情,咸至無上菩提也
◇普遍智,佛有;我們沒有。但是我們乘佛的智慧,得到佛的接引也能往生
◇「無等智」應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之簡
◇於上諸智,能知信求,故云希求佛智
◇能知,相信佛有,求佛智慧加持保佑
下面說,「普遍智等三智,相當於前之四智。勉強言之,威德廣大不思議智,相當於前之不可稱智與不思議智。普遍智相當於大乘廣智,平等普遍運載一切有情,咸至無上菩提也」。這是做一個簡單的解釋,什麼叫普遍智,跟前面講的大乘廣智是一類的。平等普遍運載一切有情,咸至無上菩提,佛有,我們沒有。但是我們乘佛的智慧,得到佛的接引也能往生,這一點他不懷疑。「無等智,應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之簡。前之諸智見《魏譯》。今之普遍智等見於《唐譯》」,會集的時候用的本子不一樣。「譯者開合不同,文筆有異」,這是翻譯經的人,同樣是一個底本,翻譯的人不一樣,他用的詞也不相同,意思不會有出入;文筆有異,意思不會,「於是智名乃有出入」,意思相同,這個我們要知道。於是智的名字,每個翻譯的,五種譯本並不完全相同。而兩種譯本所指之諸智沒有差別,實在講沒有兩樣。「於上諸智,能知信求,故云希求佛智」。能知,相信佛有,求佛智慧加持保佑。
◈於「是心是佛」有疑:不能往生
◇疑自善根:懷疑自己善根不足
下面把他的問題說出來了,「疑自善根」,懷疑自己善根不足。
【於自善根。不能生信。】
◇能信他佛;但於自佛不能生信
◇於是心是佛之旨,尚有疑情。是為大失:就不能往生了
◈成佛的因:我們具足
◇我們學佛,這個地方要留意:對佛沒有疑惑;對自己也不能有疑惑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然有佛性,皆當作佛,統統都應當成佛才對!
◇成佛的因我們具足:真心,自性
◇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念老的註解,「能信他佛,但於自佛不能生信」,真難!「於是心是佛之旨」,還有疑情,還有疑惑,這個障礙大了,就不能往生了。所以我們學佛,這個地方給我們的信息,我們要認真、要留意,對佛沒有疑惑,對自己也不能有疑惑,比什麼都重要。對自己要相信,大乘經上所說的話沒錯,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然有佛性,皆當作佛,統統都應當成佛才對!換句話說,成佛的因我們具足。真心,自性,禪宗裡頭常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成佛就是見性,見性就成佛了。
◈相信:自己有自性,能生萬法
◇要相信:自己有自性,自性能生萬法,遍法界虛空界是自性變現的
◇十方剎土,包括極樂世界:自性變的
◈沒有意念,就沒現象,就沒障礙
◇十法界依正莊嚴不是真的,是生滅法;只是它的頻率太高,我們凡夫沒辦法覺察
◇世間根本就沒有物質存在
◇物質從念頭來的:沒有念頭就沒有物質;有念頭就有物質,有物質就有念頭
要相信自己有自性,自性能生萬法,遍法界虛空界是自性變現的。十方一切諸佛剎土,包括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自性變的?是的。這要相信,不能懷疑。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十法界依正莊嚴不是真的,是生滅法,只是它的速度頻率太高,我們凡夫沒有辦法覺察到。今天科學家用的顯微鏡,這些機器不斷在創新,極其微小的東西都能看得很清楚。物質現象看清楚了,科學的報告得出結論,結論是什麼?結論是這個世間根本就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的存在。物質從哪裡來的?從念頭來的,科學家說意念。沒有念頭就沒有物質,有念頭就有物質,有物質就有念頭。
◇六根、六塵,也是有形相的物質現象,裡面有精神現象
◇沒有意念就沒現象,沒有現象就沒障礙
◈心要空,心要無一物
◇我們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要用什麼心態來修學?不把它放在心上:心要空,心要無一物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那我們今天六根,眼耳鼻舌身是物質現象。六根所對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也是有形相的物質現象,裡面有精神現象。沒有意念就沒有現象,沒有現象就沒障礙,於是我們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要用什麼心態來修學?不把它放在心上,心要空,心要無一物。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神秀大師的偈子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要「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不要讓它染上灰塵。能大師把它修正,把它改了,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們現在知道惠能大師開悟,神秀沒開悟,神秀還是凡夫。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四六三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463
辛二、疑自猶念往生 分四 壬一、希求佛智
【復有眾生。積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無等智。威德廣大不思議智。】
以上為另一類生邊地行人,信他不信自者也。
與上一類,同是信未具足。
蓋信有六信:
信事、
信理、
信自、
信他、
信因、
信果。
具足六信,方名具信也。
本類行人知求佛智。
下文「普遍智」等三智,相當於前之四智。
勉強言之,
「威德廣大不思議智」,相當於前之不可稱智與不思議智。
「普遍智」相當於大乘廣智。平等普遍運載一切有情,咸至無上菩提也。
「無等智」應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之簡。
前之諸智見《魏譯》。
今之普遍智等見於《唐譯》。
譯者開合不同,文筆有異,於是智名乃有出入。
而兩譯所指之諸智實無有異也。
於上諸智,能知信求,故云「希求佛智」等。
壬二、疑自善根
【於自善根。不能生信。】
能信他佛,
但於自佛,不能生信,
於
是心是佛之旨,尚有疑情。
是為大失。
◎邊地疑城第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