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4日 星期三

染淨在緣;不在體|真如不改不變|菩薩二種智:修行大根大本|如理智:通諸法性|如量智:達眾生相|般若無知根本智;無所不知後得智|根本智:無知而無所不知|一定先有根本智:差別智是根本智流出來的|淨空老法師

 


染淨在緣;不在體|真如不改不變|菩薩二種智:修行大根大本|如理智:通諸法性|如量智:達眾生相|般若無知根本智;無所不知後得智|根本智:無知而無所不知|一定先有根本智:差別智是根本智流出來的|淨空老法師


◈隨緣變造染淨;真如不改不變
◇又以不變故,雖隨緣變造染淨、有情與無情種種萬法,而真如不改不變
◇例如水變為波,而不變失水之性
◈法性真如,純善無染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就是性本善;不善是學壞的:不善是習性;不是本性

  有情與無情種種萬法,真如不改不變。「例如水變為波」,不變水的性質,水是濕性,這個比喻也比喻得很好。「法性真如,純善無染。」我們中國老祖宗、古聖先賢教導我們人性本善,這個本善就是純善無染。所以能大師明心見性,第一句話就是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就是性本善;不善是學壞的,不善是習性,不是本性

(中略)

◈染淨在緣;體純善無染
◇唯以緣有染淨,而所變之法有染淨之別
◇染淨在緣;不在體:體純善無染
◈菩薩二種智,是修行大根大本
◇菩薩有二種智,能為一切修行本
◇這兩種智是修行的大根大本
◇一謂如理智,能照諸法本性,不一不異,不生不滅,是名通諸法性
◇二謂如量智,能照眾生殊相,迷悟凡聖各異,是名達眾生相
◈通諸法性根本智;達眾生相差別智
◇通諸法性是根本智;達眾生相是差別智
◇如理智就是根本智,指法性;如量智就是差別智,指萬法
◇知萬法是差別智;知自性功德是根本智
◈般若無知根本智;無所不知後得智
◇一定先有根本智:差別智是根本智裡流出來的;根本智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
◇般若無知是根本智;無所不知是後得智

  「唯以緣有染淨,而所變之法有染淨之別」。所以,染淨在緣,不在體,體純善無染。「又《會疏》曰:菩薩有二種智,能為一切修行本」,這兩種智是修行的大根大本。「何者為二:一謂如理智,能照諸法本性」,諸法本性「不一不異,不生不滅,是名通諸法性」。第二種「如量智,能照眾生殊相」,殊是眾多的意思,就是眾生的現相,「迷悟凡聖各異,是名達眾生相」,如量智是達眾生相。「故通諸法性是根本智,達眾生相是差別智」。這又有兩個名詞,如理智就是根本智,如量智就是差別智如理智是指法性,如量智是指萬法,能大師所說的最後一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知萬法這是差別智,知自性的功德是根本智一定先有根本智,差別智是根本智裡面流出來的。根本智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般若經》上講般若無知,那是根本智,無所不知是後得智,就是如量智。

◈根本智是無知而無所不知
◇佛教所求的是智慧
◇今天的人顛倒了:不知道根本智;他只求知識
◇根本智是無知而無所不知;知識是有知而有所不知:在你研究範圍你知道;離開範圍之外你都不知道
◇把老祖宗教學理念拋棄了,學西方的:那就是求知識;沒有智慧
◇東方幾千年來所受的教育,都是求真實智慧的教育

  佛教所求的是智慧,我們今天的人顛倒了,他不知道根本智,他只求知識根本智是無知而無所不知,知識是有知而有所不知,在你研究範圍你知道,離開範圍之外你都不知道。東方的教學理念、方法跟現在不一樣,現在我們把老祖宗的教學理念拋棄了,要學西方的,那就是求知識,沒有智慧東方幾千年來,古人所受的教育,都是求真實智慧的教育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九十五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95




華嚴宗謂真如有不變與隨緣二義。
以隨緣義,變造一切諸法,故稱真如為法性;
又以不變故,雖隨緣變造染淨、有情與無情種種萬法,而真如不改不變。

例如
水變為波,而不變失水之性。

法性真如,純善無染,
唯以緣有染淨,而所變之法有染淨之別。


又《會疏》曰:「
菩薩有二種智,能為一切修行本。
何者為二:
一謂如理智,能照諸法本性,不一不異,不生不滅,是名通諸法性。
二謂如量智,能照眾生殊相,迷悟凡聖各異,是名達眾生相。」

「通諸法性」是根本智,
「達眾生相」是差別智。

◎德遵普賢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