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8日 星期日

做佛的弟子,要像佛一樣具足眾德|人不能沒有德|佛門的德:戒定慧|世間的德: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只要求得因上清淨平等覺;智慧、健康長壽、生活美滿是福報|淨宗行門五科,必須遵守|淨空老法師

 


做佛的弟子,要像佛一樣具足眾德|人不能沒有德|佛門的德:戒定慧|世間的德: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只要求得因上清淨平等覺;智慧、健康長壽、生活美滿是福報|淨宗行門五科,必須遵守|淨空老法師


◈一句佛號刻骨銘心:健康法喜
◇一句佛號刻骨銘心,它能幫助你身心健康、法喜充滿、化解災難:不迷信
◈只要求得因上清淨平等覺
◇只要求得因上清淨平等覺;果上智慧、福報、美好
◇清淨平等覺是因;智慧、健康長壽、生活美滿是福報

  一句佛號刻骨銘心它能幫助你身心健康,能幫助你法喜充滿,心情愉快,身心健康,能幫助你化解災難,不迷信只要求得因上清淨平等覺,果上智慧、福報,大乘是智慧,無量壽是福報,莊嚴是相好美好清淨平等覺是因,智慧、健康長壽、生活美滿是福報

◈用清淨平等覺心耕種
◇美好的生活,並不是說衣食住行豐足
◇來佛寺的食物是最健康的:用清淨平等覺心耕種的
◇賢公是已經證得明心見性的人,每一粒稻米、菜葉都是他加持的
◇我們自己種菜、果木樹,一定劃一個小區,供養小蟲、小動物、小鳥
◇我們供養牠;牠會留給我們:這就是境隨心轉
◇我們的心能顧到牠;牠也顧到我們

  美好的生活,並不是說你的衣食住行豐足,不是這個意思。最健康的食物,來佛寺裡面的食物是最健康的,他們是自己耕種的。用什麼心耕種的?用清淨平等覺心耕種的,這個食物能不好嗎?海賢老和尚親手耕種的,那是個什麼人?已經證得明心見性的人,每一粒稻米、每一片菜葉都是他加持的我們自己也種菜,有些佛友種菜的時候,一定劃一個小區,供養這些小蟲、小動物果木樹,指定有幾棵供養小鳥。動物跟我們很合作,我們供養牠,牠會留給我們。這就是境隨心轉我們的心能顧到牠,牠的也顧到我們,也回報。最健康的。

◈人不能沒有德
◇佛門的德:戒定慧
◇世間的德:五倫、五常、四維、八德
◈十二字丟失,中國文明也會消失
◇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
◇中國人五千年來沒有違背它,依教奉行:這個國家民族屹立在這個世界,沒有被淘汰掉
◇四大古文明:三個沒有了,沒有這十二個字;中國還能存在,就有這十二個字
◇這十二個字如果丟失了,中國傳統文明也會消失

  所以,人不能沒有德,什麼是德?佛門的德就是戒定慧世間的德,五倫、五常、四維、八德,總共歸納起來實際上十二個字,中國傳統文化的根,這十二個字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就這十二個字。中國人五千年來沒有違背它,依教奉行,這個國家民族屹立在這個世界,沒有被淘汰掉。世界上四大古文明,其他三個都沒有了,為什麼沒有了?沒有這十二個字。中國還能存在,就有這十二個字這十二個字如果丟失了,中國傳統文明也會消失

◈佛弟子,要像佛具足眾德
◇佛具眾德,為世尊重
◇我們做佛的弟子,要像佛一樣具足眾德
◈淨宗行門五科,必須遵守
◇淨宗行門五科,必須要學習、要遵守
◈儒釋道三個根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就是儒釋道三個根
◇孝親尊師,落實在《弟子規》
◇沒有《弟子規》,孝親尊師是假的:這是根之根;沒有這個根,什麼都完了
◇《感應篇》,慈心不殺,講因果報應
◇修十善業,以《弟子規》、《感應篇》做基礎
◇沒有《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修不好

  所以「佛具眾德,為世尊重」,我們做佛的弟子,要像佛一樣具足眾德淨宗同學,早年我們提出行門五科,必須要學習,必須要遵守。第一個,指導的原則,淨業三福,決定不能違背。三福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就是儒釋道的三個根孝親尊師,落實在《弟子規》,沒有《弟子規》,孝親尊師是假的,這是根之根,沒有這個根,什麼也都完了。前面兩句,《弟子規》;第三句,《感應篇》,慈心不殺講因果報應;末後修十善業。你們想想看,十善業以什麼為基礎?以《弟子規》、《感應篇》做基礎沒有《弟子規》跟《感應篇》,十善業道修不好,不踏實。我們提倡這個是有根據的,不是隨便說的。

◈沒有第一福,怎可能有第二福?
◇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小乘教
◇為什麼今天做不到?沒有前頭第一福,你怎麼可能有第二?
◇《沙彌律儀》只有十戒二十四門威儀,就做不好、就學不像,為什麼?沒根:所學的空中樓閣,知道有這麼回事情;自己不得受用
◈要最高的;下面都不要,怎會有成就?
◇大乘,發菩提心,深信因果
◇這個深信因果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不是普通的因果
◇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讀誦大乘是成就自己;勸進行者是教化眾生
◇佛給我們的順序,我們今天搞亂了:要最高的;下面都不要,怎麼會有成就?
◇你們試驗了三十幾年,應該覺悟:為什麼這麼長久做不成功?
◈古人完成明心見性大概十年
◇念佛的人,三年得功夫成片;再三年得事一心不亂;再三年得理一心不亂:真能得到

  有這個基礎,做得不錯了,再提升一級,第二福。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小乘教,你真能做到。為什麼今天做不到?你沒有前頭第一福,你怎麼可能有第二?怎麼學也學不像。《沙彌律儀》雖然只有十戒二十四門威儀,就做不好,就學不像,為什麼?沒根。所學的空中樓閣,知道佛教裡頭有這麼回事情,自己不得受用。這第二具足了,才提升到大乘,第二是小乘,第三是大乘。大乘,「發菩提心,深信因果」,這個深信因果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是說這個因果,不是普通的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勸進行者是教化眾生,讀誦大乘是成就自己。你看看,佛給我們的順序,我們今天搞亂了,要最高的,下面都不要,怎麼會有成就你們做了試驗,試驗了十幾年,二十幾年、三十幾年,應該覺悟,為什麼這麼長久做不成功古人完成到明心見性大概十年念佛的人,三年得功夫成片,再三年得事一心不亂,再三年得理一心不亂,真能得到

◈老實、聽話、真幹
◇賢公老實、聽話、真幹,具備這個條件,行了
◇他的師父了不起,觀機,這年輕人可以造就,栽培他,知道他會成就
◇只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直念下去;他這一句佛號念了九十二年,沒有更換
◈真誠、清淨、恭敬
◇他學習的態度好,真誠、清淨、恭敬
◇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
◇你求學能得多少,看你有幾分真誠心、恭敬心;真誠恭敬心沒有,你什麼都得不到
◇例子就在眼前,要細心觀察;然後你才會相信、才會真幹

  海賢老和尚就是這麼得到的,他二十歲出家,他的根性好,雖然沒念過書,不認識字,這個人老實、聽話、真幹,具備這個條件,行了他的師父了不起,一定是明心見性的人,觀機,一看到這個年輕人,這年輕人可以造就,有前途,栽培他知道他會成就只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直念下去。你看,他這一句佛號念了九十二年,沒有更換他學習的態度好,符合古大德的標準,這個態度就是真誠、清淨、恭敬。印祖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你求學你能得到多少,看你有幾分真誠心、有幾分恭敬心;真誠恭敬心沒有,你什麼都得不到。這個例子就在眼前,要細心觀察,你會看到,然後你才會相信,你才會真幹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二0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