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皈:修行最高指導原則|學佛終極目標:覺正淨|修行,就是修覺正淨|覺是佛寶;正是法寶;淨是僧寶|戒是修淨;定是修正;覺是見性|皈依淨: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離開三皈,你所修的就是迷邪染|淨空老法師
◈學佛從三皈學起
◇斯里蘭卡法師建議在每堂課前做三皈傳授
◇現代眾生很善忘,記不住,根本沒有三皈的概念
◇學佛從哪裡學起?三皈,沒有三皈就沒有五戒、十善,三皈是根本,時刻不能忘掉
◇三皈就像火車票一樣:想上車先要把車票準備好;一時一刻不能離開,車上有人查票;到終點站還要交回
◇我們皈依三寶,票拿到手了;到終點站就是圓滿成佛
諸位同學,今天我們戒律學習班這前夕,大家聽我講經,在開經之前沒有念開經偈,早年我們都會念開經偈,現在用三皈代替開經偈。這是前年我在斯里蘭卡講經一個月,那邊的法師給我建議,希望我帶著大家在每堂課前做一次三皈傳授。這個意思很好,我接受了。為什麼?三皈的授受實在講是一種形式,縱然傳授三皈的老師,把三皈的義理說清楚、說明白,我們現代的眾生很善忘,記不住,根本就沒有三皈的概念。所以他們的建議,我聽了之後很有道理。學佛從哪裡學起?從三皈,沒有三皈就沒有五戒、就沒有十善,三皈是根本,應當時時刻刻不能把它忘掉。我初學佛的時候二十六歲,跟章嘉大師,大師舉了一個比喻,告訴我三皈依的重要性。那個時候我在台灣,台灣從台北到高雄主要交通工具是火車,那個時候普通車大概要十三、十四個小時,快車八個小時。從台北到高雄,三皈就像我們乘火車的車票一樣,你要想上車,先要把車票準備好,而且車票一時一刻不能離開,在車上有人查票,到終點站還要交回。這個意思就是說明,三皈依像我們乘車,我們皈依三寶,票拿到手了,時時刻刻有人檢查,可不能丟掉,到終點站就是成佛,圓滿成佛。
◈回頭依靠佛法僧、覺正淨
◇皈是回頭,依是依靠
◇最重要是皈依自性三寶;但是住持三寶起很大作用
◇看到佛像就想到自性覺
◇自性本來覺而不迷;我們現在是迷而不覺
◇能大師傳授三皈,他沒說皈依佛法僧;他說皈依覺正淨
◇把泥塑木雕佛像當作真佛,是修恭敬心;真把它當作佛,錯了
◇皈依自性三寶才管用,才能明心見性、成佛作祖
◇看到經典、書籍,提醒我們皈依正
◇經典是法,正知正見;不是邪知邪見、偏見
◇看到出家人,提醒我們皈依淨
◇是不是持戒,修行怎麼樣:那是他的事情
◇淨是六根清淨、一塵不染
◇要求自己;不要求別人:我們才能成就
◇不要求自己;要求別人:全染污了
皈依,皈是回頭,依是依靠。從哪裡回頭?回到什麼地方?第一個是皈依佛,我們有沒有皈依佛?佛是什麼意思?三皈很多種講法,最重要的是皈依自性三寶,不是我們形式上所謂住持三寶,不是的。但是住持三寶起很大的作用,看到佛像就想到自性覺,自性三寶是自性覺,自性本來覺而不迷,我們現在是迷而不覺。你看看《六祖壇經》裡頭,這是一千三百年前,惠能大師他傳授三皈,他沒有說皈依佛法僧,他說的是皈依覺正淨,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我初讀《壇經》的時候,看到這個句子我就想,他為什麼把佛法僧改成覺正淨?那個時候佛法傳到中國大概七百年,六、七百年的樣子,時間久了,愈傳愈訛,大家都把泥塑木雕的那個佛像當作真佛。是要當作真佛,那是我們修恭敬心,沒錯。可是你真把它當作佛,錯了,不是這個意思。看到佛像就想到自性覺,這就對了,要皈依自性三寶才管用,才能夠明心見性,才能夠成佛作祖,這個要曉得。看到經典,乃至於看到所有的書籍,都能提醒我們要皈依正。經典指什麼?正知正見,這是法,不是邪知邪見,不是偏見,你說這個多重要。所以看到書本就想到自性正。看到出家人,不管出家人是不是持戒,修行怎麼樣,不能問這個,那是他的事情。見到出家人,提醒我們什麼?淨,皈依淨。淨是什麼?六根清淨,一塵不染。要求自己,不要求別人,我們才能成就。如果我不要求自己,要求別人,就全染污了。
◈三皈、三學就在經題上
◇戒是修淨;定是修正;覺是見性
◇三皈依就在我們經題上
◇清淨平等覺:皈依佛,自性覺;法是平等;僧是清淨
◇經題上有三寶、三學
◇戒定慧:清淨是戒學;平等是定學;覺是慧學
◇學佛時時刻刻記住:學佛終極目標是覺正淨;修行就是修覺正淨
◇戒是修淨;定是修正知正見;覺是明心見性
◇覺是佛寶;正是法寶;淨是僧寶
◈為什麼心不能清淨?著相了
◇我學戒有沒有得到清淨心?
◇學戒,清淨心不能現前,這個戒叫白學了
◇為什麼心不能清淨?著相了
◇小乘初果、大乘初信,要求的是清淨心
◇戒律的作用就在此地:八十八品見惑斷盡
◇五種錯誤的見惑把它斷乾淨,統統放下了,證須陀洹果:全靠放下
◇如果沒達到這個境界,我們還在念幼兒園;小學一年級還沒分
三皈依就在我們經題上,你看皈依佛,自性覺,清淨平等覺,法呢?法是平等,僧代表的是清淨。清淨是僧寶,平等是法寶,覺是佛寶,經題上有三寶。經題上有三學,清淨是戒學,平等是定學,覺是慧學,戒定慧三學。要明白這個道理,學佛時時刻刻記住,世尊給我們學佛終極的目標是什麼?是覺正淨;修行修什麼?就是修覺正淨。戒是修淨,定是修正知正見,覺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所以覺是佛寶,正是法寶,淨是僧寶,這要不搞清楚,我們學什麼?那我們就要問,我學戒有沒有得到清淨心?如果學戒,清淨心不能現前,這個戒叫白學了。為什麼心不能清淨?著相了。諸位要記住,小乘初果、大乘初信位的菩薩,小學一年級的學生,這是佛教教育,要求的是什麼?要求的是清淨心。初果就得清淨心,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所以戒律的作用就在此地,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佛為了教學方便起見,將八十八品見惑分為五大類,好說話,第一個身見,第二個邊見,第三個見取見,第四個戒取見,第五個邪見。這五種錯誤的見惑要把它斷乾淨,統統放下了,證須陀洹果。全靠放下。大乘把五種見惑斷盡,是十信位裡面初信位,正式入門,是佛法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如果我們沒有達到這個境界,我們還在念幼兒園,小學一年級還沒分,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
◈做對的讚歎;做錯的不說
◇「明白了,不能亂說,不能說」
◇戒的道理精神明白了;那個人破戒,不能說他:各人生死各人了
◇你要勸他,沒有第三人在旁邊,可以;有第三人在旁邊,看他錯了,也不能說
◇做對的地方讚歎他;做錯的地方不說他
◈法器:老實、聽話、真幹
◇傳戒法師看到賢公是個法器:法器就是這一生能夠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賢公的長處:老實、聽話、真幹
◇現在找這樣的人找不到:自己都不老實聽話;你怎會遇到老實聽話的人?
◈自己造的業因;現在承受果報
◇業因果報的道理:我們用什麼心態對別人;將來必定遭這個果報
◇你不孝父母,將來兒子不會孝順你;你欺騙朋友,將來朋友會欺騙你:都在面前,細心觀察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我們遭遇到困難,回想:我們自己造的業因;現在承受果報
◇知道了,懺悔、改過,來得及
◇只要這一口氣還沒斷,你能回頭,信願持名、求生淨土,你就成佛去了
◈隨著迷邪染:這是三途
◇千萬不能隨著迷惑顛倒走,迷而不覺、邪而不正、染而不淨:這是三途,迷邪染
自己知道了,那就是傳戒師教海賢老和尚的那句話,你明白了,不能亂說,不能說。你把戒的道理、精神都明白了,那個人他破戒,他沒有持戒,你可不可以說他?不能說他,各人生死各人了。如果你要說他、勸他,沒有第三個人在旁邊,這個可以;有第三人在旁邊,看他錯了,也不能說。他有些做對的地方讚歎他,做錯的地方不說他,這就對了。海賢老和尚,我們說他的運氣真好,老師是真善知識。老師到什麼境界?我們猜想是明心見性的境界,要不然他不認識人。他看到賢公老和尚是個法器,法器就是他這一生能夠證果,能夠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要什麼樣的眼光才能把人給看出來。這個人的長處,我們講天賦、天性,老實、聽話、真幹。我們現在在這個世界上找這樣的人找不到,誰老實?連自己都不老實,你怎麼會遇到老實人?自己都不聽話,你能夠找到聽話的人嗎?不可能。這就講到什麼?業因果報,因果的道理,我們用什麼心態對別人,將來必定遭這個果報。你不孝父母,你的兒子將來不會孝順你;你欺騙朋友,將來你的朋友會欺騙你。自古至今,中國、外國,都在面前,細心觀察。所以中國老祖宗教後代,「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太有道理了。我們遭遇到困難,回想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災難?我們自己造的因,業因,現在承受果報。知道了,改,懺悔、改過,來得及,只要這一口氣還沒斷,你能回頭,信願持名,求生淨土,你就成佛去了。千萬不能夠隨著迷惑顛倒走,迷而不覺,邪而不正,染而不淨,這是什麼?這是三途,迷邪染。
◈為什麼修行人成功少?不認識魔王
◇世間名聞利養,財色名利四大魔王,幾個人能跳出他的掌心?
◇為什麼修行人多;成功人太少?他不認識這是魔王;受魔王的影響干擾,不知不覺變成魔子魔孫
◇我們要有這個智慧,看得清楚明白
◇最重要的回光返照,看自己
◈學賢公:一生不造罪業、不輕慢人
◇學賢公:一生不造罪業、不敢輕慢別人
◇賢公的性格非常溫和、柔和,不與人競爭
◇你要的我不要;我要的你不要。我要覺正淨;你要迷邪染:我們沒有衝突,各行其道
◇對任何人要尊重:他本來是佛,成佛早晚不一樣,必定成佛
◈三皈:修行最高指導原則
◇離開這個原則,你所修的就是迷邪染
◇與覺正淨相應,你決定是正知正見、決定是正信:這是菩薩道
這個道理深,擺在講經之前把三皈依複習一次,好事,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也提醒真正想往生、想成就的同學。他對這個世間名聞利養,我們常說財色名利這四大魔王,幾個人能夠跳出他的掌心?為什麼修行人多,成功人太少?他不認識這是魔王,他受魔王的影響,他受魔王的干擾,不知不覺變成魔子魔孫,外面穿著袈裟像個佛弟子,實際上他是魔子魔孫。我們要有這個智慧,看得清楚,看得明白,最重要的回光返照,看自己。學海賢老和尚,一生不造罪業,一生不敢輕慢別人。他的性格非常溫和、柔和,不與人競爭,你要的我不要,我要的你也不要,我要覺正淨,你要迷邪染,我們兩個沒有衝突,各行其道。對任何人要尊重,為什麼?他本來是佛。成佛只有早晚不一樣,必定成佛。有人這一生成佛,有人來生後世成佛,有人無量劫以後成佛,為什麼?他有佛性。所以對一切人要尊重,對一切人決定不能夠輕慢,這個道理要懂,一定要學海賢老和尚。這是前面三皈的大意,是我們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無論修哪個法門,都不能離開這個原則,離開這個原則,你所修的就是迷邪染。如果與指導原則覺正淨相應,你決定是正知正見,決定是正信,這是菩薩道。所以南傳法師給我這個建議,我感覺得很有道理,比開經偈有意義。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0二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