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淨平等覺:要抓住|我們還達不到這菩薩境界,抓到真誠、清淨、恭敬|佛法是心法,只要心開悟了|講經準備是敬業,一定要做;不能依靠:完全是自然流露|意思淺深廣狹一次一次不相同;一概不要理會|淨空老法師
◈法外妄計,斯稱外道
◇跟佛法相違背的叫法外
◇妄計:你自己以為,古人沒說過,你說了,真難得;如果說錯了,果報大概都在地獄
◇末法時期,真正善知識稀有難逢,黃念公慈悲,給我們做好榜樣:我沒有智慧;字字句句都有出處
◇把這個方法留給我們,這種註解做一個範本,我們可以依教奉行
◈心行理外,故名外道
◇與理不相應、相違背,叫外道:違背了戒定慧
◇佛沒有意思:好好讀經;別去想這句話、那句話什麼意思
◇沒有意思;又與自性相應:一遍一遍讀,遍數多了意思自然出來
《天臺淨名疏》云,「法外妄計,斯稱外道」。這個法是佛法,跟佛法相違背的這叫法外。妄計是你自己以為,用一種註解來說,這是你的智慧,古人沒說過,你說了,真難得;如果說錯了,那要負責任,果報大概都在地獄,所以我們不能不謹慎,不能不小心。末法時期,真正善知識稀有難逢,黃念老慈悲,給我們做這個好榜樣,我們要感恩,我沒有智慧,字字句句都有出處,這個出處就是智慧的見證,祖師大德都承認的,這個方法好,把這個方法留給我們,做出這種註解,做一個範本、樣本,我們可以依教奉行。下面,「《圓覺經集註》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理是真理,佛法所說的理。與理不相應,與理相違背,這叫外道。違背了戒定慧,這個問題嚴重,跟佛所說的相違背。佛說的話,我常說沒有意思。讀經,好好讀經,別去想這句話什麼意思,那句話什麼意思,沒意思;沒有意思,又與自性相應,一遍一遍讀,讀的遍數多了自然出來。
◈用真誠恭敬清淨備課、對人事物
◇註解看不懂,把經本放在佛像面前,拜上二、三百拜,意思就出現,有的時候寫都來不及:每一個學經教的人都有這個經驗
◇講經用真誠、恭敬、清淨心認真備課;上講台從頭到尾所講的與你準備的不相干,完全沒用上
◇別人有記錄的拿來給你看:怎麼我講得這麼好?
◇佛法是心法,只要心開悟了
◇準備是敬業,一定要做;不能依靠:完全是自然流露
◇意思淺深廣狹一次一次不相同,一概不要去理會;清淨平等覺重要,要抓住這個重點
◇我們還達不到這菩薩境界,抓到真誠,清淨,恭敬:不但是學習講經;對人事物都要掌握住:這叫真修,真正把所學的佛法落實到生活、落實到六根觀察六塵境界,全用上了
我們早年學講經,初學,遇到經上難講的地方太多,怎麼辦?看註解裡頭沒有,或者註解看不懂,把經本合起來,放在佛像面前,拜佛,拜上二、三百拜,意思就出現,趕快寫,有的時候寫都來不及,一面寫,寫到後面前面忘掉了。每一個學經教的人都有這個經驗,每一個講經的人也都有這個經驗。講經的時候用真誠心、恭敬心、清淨心,認真去準備,去備課。上講台之後,可能從頭到尾所講的與你準備的不相干,你準備的完全沒用上,講出來了,別人有記錄的,記錄拿來給你看,你拿到手上看到,這話是我講的嗎?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怎麼我講得這麼好?這個情形也很多,常常發現。都給我們作證,佛法是心法,只要心開悟了。準備是什麼?是敬業,一定要做,不能依靠,完全是自然的,到講的時候自然流露,這給我們證明其義自見,這個時候意思跑出來了,淺深廣狹都不一樣,一次一次不相同。一概不要去理會,清淨平等覺重要,要抓住這個重點。我們還達不到這菩薩境界,抓到什麼?真誠,清淨,恭敬,抓到這六個字就行,不但是在學習經教的時候,講經的時候,日常生活當中,都要掌握住,對人,對事,對物。這叫真修,真正把你所學到的佛法,落實到生活,落實到工作,落實到處事待人接物,落實到六根觀察六塵境界,全用上了。
二O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七二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72
《天臺淨名疏》云:「法外妄計,斯稱外道。」
又《圓覺經集註》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
◎ 真實功德第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