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4日 星期六

學久了,厭煩起心動念:那是修清淨心|清淨心每個人都能修:最極方便無過於念阿彌陀佛,在彌陀名號當中得清淨心|自心現量,不斷之無:它一個一個不斷;但是確實是無|常常作如是觀:這叫諸法實相|淨空老法師

 


學久了,厭煩起心動念:那是修清淨心|清淨心每個人都能修:最極方便無過於念阿彌陀佛,在彌陀名號當中得清淨心|自心現量,不斷之無:它一個一個不斷;但是確實是無|常常作如是觀:這叫諸法實相|淨空老法師


◈自心現量、不斷之無
◇一切萬事萬物是「自心現量、不斷之無」
◇它一個一個不斷;但是確實是無
◇所有現象是我們自心的現量,一個接著一個畫面,不會中斷;事實是個無,不斷之無
◇我們要常常作如是觀:這叫諸法實相
◇真相了不可得:是你自己一個妄念,「你得到了」;事實上你完全得不到
◇身體、地球,是自心現量、不斷之無
◇常作如是觀,心就清淨,就能放下、肯放下
◈在彌陀名號當中得清淨心
◇學久了,厭煩起心動念:那是修清淨心
◇清淨心每個人都能修:最極方便無過於念阿彌陀佛,在彌陀名號當中得清淨心

  《楞伽經》裡面說得很好,讓我們對一切萬事萬物的看法是「自心現量,不斷之無」,這個說得妙!它一個一個不斷,但是確實是無,講得太好了。這所有現象從哪裡來?是我們自心現的,自心的現量,一個接著一個畫面,它不會中斷。事實呢?事實是個無,不斷之無,妙絕了。我們要常常作如是觀就對了,這叫諸法實相,或者講現實的真相,你看到了。這個真相了不可得,你要說是得到了,假的,是你自己一個妄念、妄想,你得到了,事實上你完全得不到。近,包括我們的身體,這身體我得到了嗎?沒有,剎那剎那在生滅,不斷之無。身體是自心現量,不斷之無。我們的依報,大的這地球,小的我們這一個村莊,也是自心現量,不斷之無。常作如是觀,心就清淨,就能放下,肯放下學久了之後,厭煩,心裡面起心動念、妄想雜念,對於這個東西厭煩。那是什麼?修清淨心清淨心在現前我們一般人每個人都能修的、最極方便無過於念阿彌陀佛,在阿彌陀佛這句名號當中得清淨心,好,真正不可思議!

◈有而非有,空而不空
◇說它是完全是空的:那是惡取空
◇有而非有;空而不空:才是事實真相
◈不見煩惱善法;不撥無可斷可修
◇雖不見有煩惱善法,而不撥無可斷可修
◇可斷可修,我們不否定。五戒、十善;五倫、五常、八德我們真幹
◇自己遵守性德;以這個教化別人
◇教化有身教、有言教。說給他聽是言教;做樣子給他看是身教。幫助眾生覺悟、回頭:與菩提心相應
◈悉斷悉修;而不違於空無相無作
◇是故雖願悉斷悉修,而不違於無願三昧
◇無願三昧就是三空三昧,空、無相、無作
◇雖願皆度無量有情;而不存能度所度:故能隨順於空無相
◇這個很重要:這是真修行,這是大乘,這是菩薩
◇做再多的好事,做完了,心裡乾乾淨淨,一塵不染;慢慢的自己開悟了
◇如是滅度無量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菩薩度無量眾生,這是事;心裡乾淨一塵不染,這是理
◇理不礙事、事不礙理,理事圓融,真修
◇怕著相,有沒有著相?著了,他著了「怕著相」

  所以不能說它是完全是空的,那是惡取空,錯了。有而非有,空而不空,這才是事實真相。所以,「可斷可修」。我們不否定它,五戒十善我們真幹,中國老祖宗教我們的五倫、五常、八德,我們真幹,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決定不違背,自己應該遵守性德,以這個教化別人教化有身教、有言教,說給他聽是言教,做樣子給他看是身教。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回頭,好事,應該做,與菩提心相應。可斷可修,「是故雖願悉斷悉修,而不違於無願三昧」。無願三昧就是三空三昧,空、無相、無作,不違背,圓融的。「雖願皆度無量有情,而不存能度所度,故能隨順於空無相」。這個很重要,這是真修行,這是大乘,這是菩薩做再多的好事,做完了,心裡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好!慢慢的自己開悟了。「如經言:如是滅度無量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一句經文是《金剛經》上說的,菩薩度一切眾生、度無量眾生,這是事;心裡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這是理理不礙事,事不礙理,理事圓融,真修怕著相,他有沒有著相?著了,他著了怕著相

◈沒完全依靠彌陀;就要把經聽明白
◇我們沒有完全依靠阿彌陀佛;就要把經聽明白,不要把事情做錯了
◇如果完全靠定,沒有疑惑,像來佛三聖一樣,他們不聽經、不讀經,什麼法都不修,就是一句名號念到底,念到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

  我們沒有完全依靠阿彌陀佛,就要把經聽清楚、聽明白,我們不要把事情做錯了如果完全靠定,沒有疑惑,像海賢他們一樣,他們不聽經,他們不讀經,他們什麼法都不修,就是一句名號念到底,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事一心不亂,念到理一心不亂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八七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87




所言順理而發心者:
信解諸法皆如幻夢,非有非無,離言絕慮。


依此信解,發廣大心。

雖不見有煩惱善法,
而不撥無(撥無者,排除也)可斷可修,

是故
雖願悉斷悉修,而不違於無願三昧;
雖願皆度無量有情,而不存能度所度,故能隨順於空無相

如經言:『如是滅度無量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乃至廣說故。


如是發心不可思議,是明順理發心相也。

◎發大誓願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