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8日 星期三

世間一定要有般若:沒有般若你就沒有解脫|見東西想得到;見這個人討厭:用金剛般若去觀照,「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常常用,你就漸漸在一切現象裡得三昧、清淨心|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不迷,就得自在|淨空老法師

 


世間一定要有般若:沒有般若你就沒有解脫|見東西想得到;見這個人討厭:用金剛般若去觀照,「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常常用,你就漸漸在一切現象裡得三昧、清淨心|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不迷,就得自在|淨空老法師


◈常用金剛經觀照,你就漸得清淨心
◇修行修什麼?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覺而不迷,這叫修行,真修
◇中國古時候學佛人沒有沒念過《金剛經》:它非常便利我們用觀照的功夫
◇看到了喜歡就想佔有、見人討厭恨不得遠離,用金剛般若去觀照: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念頭就息了、心就平了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
◇常常用這個方法,你就漸漸的在一切現象裡面得三昧、得清淨心
◇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不迷了,你就得自在

  修行修什麼?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覺而不迷,這叫修行,真修。去練,眼睛看東西。所以《金剛經》好,中國人喜歡《金剛經》,不管哪一宗、哪一派,學佛的人沒有說沒有念過《金剛經》。現在可能有,古時候沒有,古時候沒有說是沒有讀過《金剛經》的,為什麼?它非常便利我們用觀照的功夫。譬如我們見到一個物質現象,無論是什麼東西看到了喜歡,喜歡怎麼樣?就想佔有、就想得到它,這是錯誤。用金剛般若去觀照,這怎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那個念頭不就息了嗎?見這個人討厭,恨不得趕快遠離他,你起「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心就平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大般若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要常常用這個方法,你就漸漸的在一切現象裡面得三昧、得清淨心。得清淨心,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他不迷了!不迷,你就得自在

◈世間一定要有般若
◇以世間配般若;自在即解脫義;王是法身:三一相即,不縱不橫,名世自在王
◇沒有般若你就沒有解脫,自在就是解脫:世間一定要有般若
◇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要曉得,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是假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

  下面說「又《甄解》曰:世間配般若自在即解脫義,王是法身。三一相即,不縱不橫,名世自在王」。這是用佛法大乘教義來解釋世自在王,世間配般若沒有般若你就沒有解脫,自在就是解脫,世間一定要有般若。我剛才舉的這個例子,跟這幾句話相應。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乃至意知法,都要曉得,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是假的。大乘教裡面,佛告訴我們「當體即空,了不可得

(中略)

◈世間自在王
◇世間一切法通達明瞭,這是般若智慧
◇明瞭之後不再受環境的影響,你就得自在了,不受它干擾
◇王是自在,能發號施令:其他人都受他約束;沒有人約束他:比喻法身
◈般若、解脫、法身
◇般若、解脫、法身,叫三德祕藏,自性三德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具足這三樣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般若是智慧、解脫是德、法身是相,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
◇只是現在迷了,迷了它還起作用,它變質了:般若變成煩惱
◈煩惱即菩提:全是自作自受
◇煩惱即菩提:菩提是覺,就是般若
◇迷了,般若變成煩惱;德變成造業;相好變成六道
◇覺悟了,煩惱變成智慧;一切造作變成德相;六道變成實報土
◇這些變化全都在心態:與性德相應就是法身、般若、解脫;與性德不相應,就變成煩惱、造業、六道輪迴
◇全都是自作自受;與別人不相干:怨天尤人那就罪加一等;你自己做的,怎能賴到別人頭上?

  所以對於世間,這個世間一切法通達明瞭,這是般若智慧,明瞭之後不再受環境的影響,你就得自在了,不受它干擾。王是比喻,王是最高的領導人,他能發號施令,一切人都得聽他的,所以王是自在的意思,其他人都要受他的約束,只有王沒有人約束他。所以王在佛經上比喻的自在,這個地方王就比喻是法身。這叫三德,般若、解脫、法身,在大乘教叫三德祕藏,這自性的三德,自性裡頭有般若智慧、有解脫、有法身。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麼?就具足這個三樣東西。世尊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你看,般若是智慧,解脫是德,法身是相,智慧德相是我們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只是現在迷了,迷了它還起作用,它變質了,般若變成煩惱。所以佛經上又說「煩惱即菩提」,菩提是覺的意思,就是般若迷了,般若變成煩惱;覺悟了,煩惱就是般若。迷了的時候,我們的德就變成造業,就不是解脫。相好,覺悟是法身,迷了之後就變成六道,所以它還是起作用,這作用扭曲了。所以覺悟之後,煩惱變成智慧一切造作變成德相、變成德,這個六道輪迴變成實報莊嚴土這些變化全都在心態,現代人講的心態,在佛法裡面講相應,與性德相應那就是法身、般若、解脫;與自性性德不相應,就變成煩惱、造業、六道輪迴的果報。這個地方一定要知道,全都是自作自受,與別人不相干,如果你怨天尤人那就罪加一等,你自己做的,你怎麼能夠賴到別人頭上去?全是自作自受,這點不能夠不知道。

◈涅槃三德:三一相即,不縱不橫
◇三一相即,不縱不橫,名世自在王
◇三德「三一相即」,三即是一,一即是三,一體,不能分
◇世間自在王證得妙覺位,為我們做示現
◇是從涅槃三德釋佛名號
◈一切從法身流現;一一還歸法身
◇古代一切從屬於王,故以王喻法身德
◇一切皆從法身所流現,又一一還歸於法身。故曰王是法身
◇這是個大循環,這個大循環的週期很長,沒法子計算

  這個三德「三一相即」,三即是一,一即是三,一體,不能分,「不縱不橫,名世自在王」,這講世間自在王是如來果覺的示現,在《華嚴經》上,他證得妙覺位,來為我們做示現。「是從涅槃三德釋佛名號」,這上面所講的。「古代一切從屬於王,故以王喻法身德」,在古代人民對王是非常尊重的、尊敬的,沒有不聽號令的,所以王比喻就自在。「一切皆從法身所流現,又一一還歸於法身。故曰王是法身」。後頭這一句,一切皆從法身所流現,這講整個宇宙,然後一一又還歸法身,這是什麼?這是個循環,是個大循環,這個大循環的週期很長,沒法子計算

(中略)

◈世自在王圓攝三德,三即是一
◇通達世間,屬般若德
◇你能夠明瞭、不迷,這屬於般若
◇於世自在,是解脫德
◇不受一切環境影響,你才自在
◇故世自在王圓攝三德,三即是一,一即是三,如∴字三點,不縱不橫,表涅槃真身常樂我淨之無上妙德
◈任何一法都具整個宇宙信息
◇∴: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一不是獨一,任一
◇任何一法都具有整個宇宙的信息,法身、般若、解脫這三德
◈法身裡有常樂我淨
◇涅槃就是法身,法就是身,身就是法
◇法身裡面有常樂我淨:常是永恆不變;樂是沒有苦;我是主宰、自在;淨是清淨,從來沒有染污

  「通達世間,屬般若德」,你能夠明瞭,你不迷,這是屬於般若。「於世自在,是解脫德」,你不受一切環境的影響了,你才自在。「故世自在王圓攝三德,三即是一,一即是三,如∴」,這是梵文,梵文裡這是一個字,這個字我們用它的音叫一,「∴字三點,不縱不橫」。這個字諸位要想多了解一些,佛學大字典上有,可以查得到,一查就查到,不縱不橫。「表涅槃真身常樂我淨之無上妙德」,實在這它給我們的意思,讓我們去會意,體會它的意思,就是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華嚴經》上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就這個意思。這一多是什麼?一多是整個宇宙。一不是獨一,任一任何一法都具有整個宇宙的信息,法身、般若、解脫這三德,這才是它真正的意思。所以涅槃真身,涅槃就是法身,法就是身,身就是法,法身裡面有常樂我淨,常是永恆不變,樂是沒有苦,我是主宰、是自在,淨是清淨從來沒有染污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永恆不滅是常;本自具足,這是我;本無動搖,是自性本定
◈真心離念;念頭是十法界真因
◇我們現在念頭起滅,這是妄心;真心沒有念頭:真心離念
◇有念頭是妄心,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念頭變出來的,它才是真因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個生的因、生的果都出現了
◇法身才有常樂我淨,所謂涅槃真身,∴字三點來表示
◈知識不得受用:還是生活在煩惱
◇體會到最重要是能受用到:受用不到變成知識;受用到了那是智慧
◇知識,明瞭不得受用:每天還是生活在煩惱,生活在六道輪迴生死當中,沒辦法常生歡喜心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悅在佛法講法喜充滿:得受用才法喜充滿

  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對著五祖提出他明心見性的報告,他說了五句話,第一句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四德裡頭的淨。第二句話「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不生不滅是常,永恆不滅這是常。第三句話「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是我。後面「本無動搖」那是自性本定我們現在一個念頭起、一個念頭滅,這是妄心;真心,真心沒有念頭,所以大乘教上常講「真心離念」,沒念頭。有念頭是妄心,不是真心,有妄心就有這些現象,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那個念頭變出來的,它才是真因。末後一句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相出來,現象出來,這個生的因、生的果都出現了。他這個五句很簡單,實際上就是二十個字,這一說出來,你看五祖衣缽就給他,行了,真的見性了,不是假的,見性成佛。他的境界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他是實報莊嚴土的菩薩,不是凡夫。所以法身才有常樂我淨,所謂涅槃真身,∴字三點來表示這個。真正體會到,體會到最重要的是能受用到,受用不到那就變成知識,受用到了那是智慧,智慧跟知識不一樣,智慧真得受用。知識你明瞭不得受用,你每天還是生活在煩惱,生活在六道輪迴生死當中,你這個不得受用。知識沒有辦法常生歡喜心,像《論語》裡面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你那個悅得不到。悅在佛法裡講法喜充滿,得受用才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你不得受用哪來的法喜?這個差別太大了。

◈怎樣得受用?消歸自性
◇怎樣得受用?明瞭之後就能夠契入、消歸自性
◇它本來從自性生的,它怎麼不能回歸自性:回歸自性就得大自在,你真享受到
◈念佛太快樂:跟彌陀結合成一體
◇念佛太快樂:阿彌陀佛在心裡,跟阿彌陀佛結合成一體,怎麼會不快樂!
◇一天念十萬聲,佛是佛,自己是自己,不相干,快樂從哪裡生起來?你還是生煩惱;你不會生快樂
◇一聲佛號一聲心,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不一樣:你得會才行
◈你會麼?為什麼不會:有障礙
◇你會麼?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如是,問題就是你會不會?
◇我們為什麼不會?我們有障礙
◈佛法的入門,從無我
◇頭一個障礙,我執:不知道自己有真我;把身當作我
◇有我,就有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麻煩大了,你怎麼快樂得起來?
◇所以佛法的入門,從無我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恭喜你,你入門了

  怎樣得受用明瞭之後就能夠契入,祖師們常說的「消歸自性」。真的嗎?真的。為什麼?它本來從自性生的,它怎麼不能回歸自性!回歸自性就得大自在,你真享受到。我念佛,念佛太快樂,為什麼?阿彌陀佛在心裡頭,跟阿彌陀佛結合成一體,他怎麼會不快樂!你念阿彌陀佛,一天念十萬聲,佛是佛,自己是自己,這不相干,你這快樂從哪裡生起來?你還是生煩惱,你不會生快樂一聲佛號一聲心,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不一樣,所以你得會才行。宗門大德常常勘驗學人,問他一句「你會麼?」其實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如是,問題就是你會不會?那我們為什麼不會?我們有障礙要承認。障礙是什麼?頭一個障礙是我執,不知道自己有真我,把身當作我,這個障礙太大了。因為有我就有自私自利,就有名聞利養,就有五欲六塵,就有貪瞋痴慢,這個事情可麻煩大了,你怎麼快樂得起來?所以佛法的入門,從哪入門?無我。《金剛經》上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恭喜你,你入門了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一五五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39-0155




又《甄解》曰:「
以『世間』配般若
自在』即解脫義,
』是法身
三一相即,不縱不橫,名世自在王。」

是從涅槃三德釋佛名號。

古代一切從屬於,故以法身德
一切皆從法身所流現,
又一一還歸於法身,故曰是法身。

通達世間,屬般若德

於世自在,是解脫德

故「世自在王」圓攝三德,三即是一,一即是三,
如「∴」字三點,不縱不橫,表涅槃真身常樂我淨之無上妙德。

◎ 法藏因地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