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學佛的慈悲、弘願;還要學佛的悅豫清淨|歡喜裡面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是悅豫清淨|世間法,悅豫裡頭有染污:我沒有放下;他有我愛、我慢、我痴,這些都是染污,不清淨|別當真;守住自己清淨平等覺|淨空老法師
◈念彌陀佛所成行德可慶,故喜
◇又佛何故喜?念彌陀佛所成行德可慶,故喜
◈遇到苦惱、災難:萬緣放下,一心念佛
◇把你的法喜念出來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要常常用上
「又佛何故喜?」《淨影疏》裡頭也解釋,佛為什麼歡喜。淨影大師說,喜有兩個意思,第一個,「念彌陀佛所成行德可慶,故喜」,念阿彌陀佛成就的行德,值得慶幸。這樁事情在海賢老和尚的身上完全看到,你看看這小冊子,或者細心觀看光碟,你能見到,念佛的人歡喜。有同修問我,歡喜的時候念佛,苦惱的時候怎麼辦?遇到苦惱的事情、遇到災難的事情,萬緣放下,一心念佛,把你的法喜念出來,肯定會念出來的。為什麼?記住經上這句話,要用得上,常常用上,「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社會上千變萬化這個相,你看到、聽到了,一定要曉得:虛妄的
◇相已經過去了,過去再不回來:能把昨天找回來嗎?
◇一分一秒的過去了,再不回頭:你還去想它幹什麼?
◇想阿彌陀佛
◈到極樂世界,能看到過去、未來
◇到極樂世界,不生不滅,時空沒有了
◇看到過去,你也不會悲傷,頂多嘆一口氣,迷惑顛倒
◇迷了才會幹錯事、受惡報;覺悟了就不會了
◈別當真;守住自己清淨平等覺
◇別當真;一定要守住自己清淨平等覺,就對了:這是真正學佛人
◇清淨心、平等心處理一切法,決定沒有過失
社會上千變萬化這個相,你看到了、你聽到了,一定要曉得虛妄的。這相在哪裡?相已經過去了,過去再不回來。昨天,能把昨天找回來嗎?上午,能把上午再找回來嗎?找不回來了。一分一秒的過去了,全過去了,過去的再不回頭,你還去想它幹什麼?想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能看到過去,妙!在我們這邊看不到,為什麼?我們這邊是阿賴耶,阿賴耶是生滅法,它回不了頭。到極樂世界,不生不滅,到極樂世界,時空沒有了,那你就能看到過去,也能看到未來。看到過去,你也不會悲傷,頂多嘆一口氣,迷惑顛倒。迷了才會幹錯事,才會受惡報,覺悟了就不會了。所以別當真,一定要守住自己清淨、平等、覺就對了,這是真正學佛人。清淨心、平等心處理一切法,在佛家叫法,處理一切法,決定沒有過失。
◈要勸別人,先自己搞清楚
◇從清淨平等覺裡流出來大慈大悲
◇大悲是拔眾生苦,救苦;大慈是與樂,安頓眾生
◇佛用什麼方法安頓?教學,今現在說法
◇說法幫助眾生破迷開悟,他一覺悟他就回頭了
◇諸佛菩薩、阿羅漢證得果位,就是為人演說:自己搞清楚了;勸導別人
◇佛弟子要跟佛一樣:勸導眾生就是我們的義務、職責
◇自己沒有疑惑了,才能教人真信、真正發願往生
從清淨平等覺裡流出來大慈大悲,大悲是拔眾生苦,救苦,大慈是與樂,來安頓這些眾生。怎麼安頓?佛用什麼方法安頓?教學,大乘經上常讚歎的「今現在說法」,說法就能解決問題,說法幫助眾生破迷開悟,他一覺悟他就回頭了。諸佛、菩薩、阿羅漢,他們證得這個果位,為什麼?就是為人演說,自己搞清楚、搞明白了,勸導別人。佛弟子要跟佛一樣,勸導眾生就是我們的義務、是我們的職責。我們要勸別人先自己搞清楚,自己還有疑惑,不能教人真信;自己沒有疑惑了,才能教人真信,真正發願往生。
◈要學佛的慈悲、弘願;還要學佛的悅豫清淨
◇往生極樂世界幹什麼?證得無上菩提
◇證得無上菩提為什麼?為幫助眾生回頭、成就
◇眾生個個往生極樂世界修行證果成佛,他又到十方法界廣度眾生
◇我們看到歡喜:歡喜裡面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就是悅豫清淨
◇悅豫清淨是:法喜充滿,沒有染污
◇世間法,悅豫裡頭有染污:我沒有放下;他有我愛、我慢、我痴,這些都是染污,不清淨
◇世間法,悅豫裡頭有染污:我沒有放下;他有我愛、我慢、我痴,這些都是染污,不清淨
往生極樂世界幹什麼?證得無上菩提的果位。證得無上菩提為什麼?為幫助眾生回頭、幫助眾生成就,回歸到四弘誓願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幹這個事情。這個事情幹得自然、幹得快樂,眾生個個往生極樂世界,在極樂世界修行證果成佛,他又到十方法界廣度眾生,我們看到歡喜。歡喜可以,歡喜裡面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就是悅豫清淨。悅豫清淨是法喜充滿,沒有染污,不像世間法,世間法,他悅豫裡頭他有染污,因為他我沒有放下;他有我愛、他有我慢、他有我痴,這些東西都是染污,不清淨。我們要學佛的慈悲,要學佛的弘願,還要學佛的悅豫清淨,這就對了。
「色身諸根,悅豫清淨」。
「諸根」指色相身之眼、耳、鼻、舌、身等五根。
「悅豫」者,喜樂也。
「清淨」者,
《嘉祥疏》曰「光顯也」。
又《寶積經》曰:「
如來身者,自性清澈。
何以故?
如來久已遠離一切煩惱諸垢穢故。
如來身者,出過世間。
何以故?
不為世法之所染污故。
乃至
如來身者,
如淨鏡中微妙之像,
如淨水中明滿之月。」
綜上引證,經文釋為:
當時世尊,眼等五根,同現喜容,
心中安樂,妙相清澈,如鏡中影,如水中月,光明圓滿,淨若無形,和悅歡喜,清淨莊嚴。
「諸根」指色相身之眼、耳、鼻、舌、身等五根。
「悅豫」者,喜樂也。
「清淨」者,
《嘉祥疏》曰「光顯也」。
又《寶積經》曰:「
如來身者,自性清澈。
何以故?
如來久已遠離一切煩惱諸垢穢故。
如來身者,出過世間。
何以故?
不為世法之所染污故。
乃至
如來身者,
如淨鏡中微妙之像,
如淨水中明滿之月。」
綜上引證,經文釋為:
當時世尊,眼等五根,同現喜容,
心中安樂,妙相清澈,如鏡中影,如水中月,光明圓滿,淨若無形,和悅歡喜,清淨莊嚴。
又佛何故喜?
《淨影疏》曰:「喜有二義:
㈠念彌陀佛所成行德可慶,故喜。
㈡念眾生得益時至,故喜。」
《淨影疏》曰:「喜有二義:
㈠念彌陀佛所成行德可慶,故喜。
㈡念眾生得益時至,故喜。」
◎大教緣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