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0日 星期六

要學佛,首先得消業障|不知道自己哪些是業障,修行無從下手|六根接觸六塵,就起貪瞋痴慢、就想滿足欲望:這叫業障|在你身上、周邊拔不掉的,全是假的|假的放下;真的要提起:用經文、用佛號|淨空老法師

 


要學佛,首先得消業障|不知道自己哪些是業障,修行無從下手|六根接觸六塵,就起貪瞋痴慢、就想滿足欲望:這叫業障|在你身上、周邊拔不掉的,全是假的|假的放下;真的要提起:用經文、用佛號|淨空老法師


◈要學佛,首先得消業障
◇消業障也要靠善知識
◇不知道自己哪些是業障,修行無從下手
◈真心才能往生極樂世界
◇毛病、習氣很多:不是一生造成的
◇六根在六塵境界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般若智慧
◇六根接觸六塵,很快的就起貪瞋痴慢、妄想分別執著,這個麻煩就大了:這是眾生六道輪迴真正的因
◇眼見色,耳聞聲,一接觸是不是就起貪瞋痴慢?就想滿足自己的欲望?這叫業障
◇障礙我們的清淨心、平等心、覺悟的心:清淨平等覺是真心
◇真心裡面有嚴重的障礙,變成了妄心
◇妄心造生死輪迴;真心才能往生極樂世界
◇念佛不能往生,原因我們明白了
◈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明白之後,重要的是細心的觀察、高度的警覺:妄想雜念一出現,立刻就把它降伏,不讓它繼續,這叫修行,這叫功夫
◇念頭起來是正常:凡夫有業障
◇起來隨它起來:要覺悟
◇你覺悟得太遲了,它已經造業了
◇覺,最好的方法就是佛號
◇妄念一動,一句阿彌陀佛提起來把它壓住、轉變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業障現前立刻提起這兩句經文,馬上就壓下去
◇要會用!用在對治煩惱、起心動念

  要學佛,首先得消業障消業障也要靠善知識,為什麼?我們自己不知道自己哪些是業障,換句話說,修行無從下手。我們在一起學習講得很多。毛病、習氣很多,這不是一生造成的,過去生生世世無量劫來,薰染成了習慣。六根,真的修行人都知道,怎麼個修法六根在六塵境界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好事,那是什麼?般若智慧。如果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隨時很快的就起貪瞋痴慢,就起妄想、分別、執著,這個麻煩就大了,這是眾生六道輪迴的因,真正的因。我們想想自己是不是這樣的人,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一接觸是不是就起貪瞋痴慢?就想滿足自己的欲望?這叫業障。障礙什麼?障礙我們的清淨心,真心,障礙我們的平等心,障礙我們覺悟的心。清淨平等覺是真心,真心迷了,真心裡面有嚴重的障礙,變成了妄心妄心造生死輪迴,造業,真心才能往生極樂世界。於是念佛不能往生,原因我們明白了明白之後,重要的是細心的觀察,高度的警覺,這些妄想雜念一出現,立刻就把它降伏,不讓它繼續,這叫修行,這叫功夫。古人講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起來是正常,為什麼?你是凡夫,你有業障,這是正常,起來隨它起來,要覺悟你覺悟得太遲了,你覺悟,它已經造業了覺,最好的方法就是佛號,阿彌陀佛,妄念一動,一句阿彌陀佛提起來把它壓住、把它轉變了,這是八萬四千法門裡面,無比殊勝的法門。念經也好,像《金剛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能夠在業障現前的時候,立刻提起這兩句經文,馬上就壓下去了。要會用!用在對治煩惱,對治起心動念。這些人教導我們,提醒我們,都是我們的善知識。

◈養成正念的習慣
◇善知識者,能說深法。謂空、無相、無願。諸法平等,無業無報,無因無果,究竟如如,住於實際
◇然於畢竟空中,熾然建立一切法
◇什麼叫空、無相、無願?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在你身上、周邊拔不掉的,全是假的
◇假的放下;真的要提起
◇念頭起隨它起;把念頭集中在佛號上,把這些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念掉
◇用經文、佛號,方法很多:決定要覺悟;決定要把煩惱降伏住,正念生起來
◇讀經、念佛、念菩薩是正念

  下面《安樂集》,依《法句經》裡面所說的,「佛言,善知識者」,什麼是善知識?「能說深法。謂空、無相、無願。諸法平等,無業無報,無因無果,究竟如如,住於實際」。這些話真的是有深度,句句都是有深度,說了怎麼樣?我們聽不懂。什麼叫空?什麼叫無相?什麼叫無願?《金剛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在你身上周邊拔不掉的,全是假的,不是真的。假的怎麼樣?放下,真的要提起。最明顯的就是念頭起隨它起,把念頭集中在佛號上,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把這些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念掉,一掃而空,這就對了。這是對付煩惱習氣的好方法,用經文、經句,用佛號。或者是用,方法很多,就八萬四千法門。決定要覺悟,決定要把煩惱降伏住,正念生起來讀經是正念,念佛是正念,念菩薩也是正念,養成正念的習慣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四八九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489




能了別真妄,通達真際,
知眾生根,應病予藥,名為善知識也。


又《安樂集》依《法句經》曰:「
佛言,
善知識者,能說深法。
謂空、無相、無願。諸法平等,無業無報,無因無果,究竟如如,住於實際。
然於畢竟空中,熾然建立一切法,是為善知識

◎ 獨留此經第四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