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慧同時要學|極樂菩薩,智慧大,福報也大|有智慧、有福德,就知道佛性|先知道有佛性;然後就見性了|盡可能的不分別、不執著,以平等心、清淨心過日子:這樣慢慢的就能見性|要把往生的條件掌握到|淨空老法師
◈福慧同時要學
◇二種莊嚴:一者智慧,二者福德
◇教化眾生,智慧、福報兩者俱全:單有福報沒有智慧也不行;有智慧沒有福報也不行,所以菩薩福慧雙修
◈極樂世界人多大的福報!
◇極樂菩薩,智慧大,福報也大
◇智慧,能真正明瞭通達萬法的真相
◇福報,能現無量身到十方世界去供佛,修福
◇修福沒有比供佛更大的了,極樂菩薩天天在修;供佛之後,一定是坐下來聽佛講經說法,這是修慧:福慧雙修
◇極樂世界人多大的福報!
◇過去現在未來,諸佛無量無邊,他同時可以供養
◇諸佛所說的經真叫千經萬論,同時接受、消化、明白了
下面,「《涅槃經廿七》曰:二種莊嚴,一者智慧,二者福德」,這兩種。福慧同時要學,有智慧沒有福報,不能教化眾生,教化眾生,有智慧要有福報,兩者俱全。單有福報沒有智慧也不行,有智慧沒有福報也不行,所以菩薩福慧雙修。你看看極樂世界的菩薩,他們做得圓滿,因為他們智慧大,福報也大。智慧,能真正明瞭通達諸法實相,萬法的真相;福報,能現無量身,跟阿彌陀佛一樣,能分身、能化身無量無邊,到十方世界去供佛,修福。修福沒有比供佛更大的了,那些菩薩天天在修。供養的供養具,就是供佛的這些禮物,也都是變化所作,隨心所欲,從手裡頭自然就生出來,這修福。供佛之後,一定是坐下來聽佛講經說法,這是修慧,你看福慧雙修。誰講經?佛講經。這極樂世界人你說有多大的福報!十方世界,過去現在未來,諸佛無量無邊,他同時可以供養,每一尊佛的面前都有他的化身,化身真管用。諸佛所說的經不是一樣,真叫千經萬論,同時接受了,同時消化,同時明白了。
◈要把往生的條件掌握到
◇信願持名,求生淨土:生到極樂就跟他們一樣,沒有差別
◈一心求往生,不計品位
◇品位高下別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不好,還有競爭的意思在
◇往生到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我就很滿意了
◇到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學習:從從一年級學起
◇不要去爭品位;但是佛要念:念得有功夫,到極樂自然插班,不是有意的
◇無論哪個品級往生,都是自在的,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必須如是,念佛才有功夫
◇「我要上上品往生」,拼命念佛,很可能臨命終你去不了:煩惱沒斷,還有競爭
◇一心求往生,不計品位
◇不要把品位放在心上:蓮池、蕅益大師,都給我們做了示範
◈往生就是信跟願
◇經要搞清楚、要搞明白
我們看到經上這些記載非常羨慕,羨慕,怎麼辦?信願持名,求生淨土,生到極樂世界,就跟他們一樣,沒有差別。所以最重要的,祖師大德都提醒我們,要把往生的條件掌握到,真能往生。品位高下別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不好,為什麼?還要增高品位,好像還有競爭的意思在,競爭是煩惱。要像蕅益大師一樣,往生到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我就很滿意了。到極樂世界去,阿彌陀佛是老師,跟他學習,從哪個班級學起?從一年級學起,小小班一年級學起,就非常滿意了。我們要有這個心,不要去爭品位。但是佛要念,念得有功夫,到極樂世界自然插班,不是有意的,無論是哪個品級往生,都是自在的,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必須如是,念佛才有功夫。如果有意,我要上上品往生,拼命念佛,目的就是上上品,很可能到臨命終時你去不了,為什麼?煩惱沒斷,還有競爭。這個念頭不好,怕的是在臨命終時有魔障現前,去不了。所以我們要一心求往生,不計品位,不要把品位放在心上,好,蓮池、蕅益大師,都給我們做了示範。經要搞清楚、要搞明白,確確實實是這麼說的。
◇能不能往生全在信願之有無
◇真正相信有極樂世界,沒有懷疑
◇如果有懷疑要聽經,經幫助我們斷疑
◇懷疑是真相沒搞明白
◇不懷疑的人善根深厚
◇懷疑的人善根比較薄,要在這上面補功課:多讀經、多聽經
◇經聽個一、二百遍不算多:聽多了,信心真的堅固了,你就決定得生
◈障礙功夫的:對這個世間的留戀
◇品位高下是念佛功夫的淺深
◇覺是大徹大悟,理一心不亂;平等是事一心不亂;清淨心是功夫成片
◇功夫我們不求;念久了自然得到
◇障礙功夫的:對這個世間的留戀
◇世間要看破,樣樣都要放下
我們要留意到,往生就是信跟願,《要解》上講得多清楚,能不能往生全在信願之有無。我們真正相信有極樂世界,沒有懷疑,如果有懷疑要聽經,經幫助我們斷疑,懷疑是真相沒搞清楚、沒搞明白。不懷疑的人善根深厚,懷疑的人善根比較薄,要在這上面補,補功課,那就是多讀經、多聽經。經,聽個三十遍、五十遍、一百遍、二百遍不算多,聽多了,信心真的相信了,真的堅固了,你就決定得生。品位高下是念佛功夫的淺深,念佛的功夫分三等,第一個功夫成片,就是清淨心現前;第二個,平等心現前;第三個,覺,覺是大徹大悟,理一心不亂,平等是事一心不亂,清淨心是功夫成片,這是功夫。我們不求,念久了自然得到,這是好事。可是障礙功夫的,是對於這個世間的留戀,在這個世間要看破,樣樣都要放下。
◈先知道有佛性;然後就見性了
◇若有菩薩具足如是二莊嚴者,則知佛性
◇有智慧、有福德,就知道佛性
◇世間人有智慧、福德的,他知不知道佛性?未必都知道
◇佛性是自性,佛性是真心
◇在生活中用真心;不用妄心
◇怎樣用真心?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不要執著分別,就是真心
◇不起心動念,真心就現出來;起心動念,無明起來了
◇起心動念很微細,我們不能覺知;大修行人也未必能知道
◇微細的就不理會;功夫用在分別、執著
◇盡可能的不分別、不執著,以平等心、清淨心過日子:這樣慢慢的就能見性
◇先知道有佛性;然後就見性了
這一段註解裡頭,念老講得很好,講得很清楚很明白。註解後半段,「若有菩薩具足如是二莊嚴者,則知佛性」,這句話重要,有智慧、有福德就知道佛性。我們看看這個世間人,有智慧、有福德的我們見到,他知不知道佛性?未必都知道,有知道的,有不知道。佛性是什麼?佛性是自性,佛性是真心。我們常常勉勵同修,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當中待人接物用真心,不用妄心。怎樣用真心?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不要執著,不要分別,就是真心。不起心、不動念,真心就現出來;起心動念是無明,叫無明起來了,起心動念。但是起心動念很微細,我們自己不能夠覺知。大修行人也未必能知道,為什麼?見性的人是法身菩薩,權教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都沒有見性,你才曉得難。那些人在哪裡?在四聖法界,四聖法界裡面的佛、菩薩是權教。那我們這樣微細的就不理會,功夫用在分別、執著,盡可能的不分別、不執著,以平等心、以清淨心過日子處事待人接物就好,這樣慢慢的就能見性。先知道有佛性,然後就見性了。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三四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234
《涅槃經廿七》曰:「二種莊嚴: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薩具足如是二莊嚴者,則知佛性。」
◎ 積功累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