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4日 星期六

現在就做阿彌陀佛的好學生|你不能依教奉行:人不知道;你騙不了阿彌陀佛|佛經天天讀,沒去做,毛病習氣沒改過來|你到極樂世界一發作,還破壞道場風氣:這怎麼能接引你?|淨空老法師

 


現在就做阿彌陀佛的好學生|你不能依教奉行:人不知道;你騙不了阿彌陀佛|佛經天天讀,沒去做,毛病習氣沒改過來|你到極樂世界一發作,還破壞道場風氣:這怎麼能接引你?|淨空老法師


◈隨經約令,不敢蹉跌
◇隨經約令,不敢蹉跌,若於繩墨,咸為道慕

  『隨經約令,不敢蹉跌,若於繩墨,咸為道慕

(中略)

◇極樂世界人人都遵守規矩,對於阿彌陀佛的教誨,決定不違背
◈為什麼念佛人多,往生人少?
◇對於經、教沒有依教奉行
◇佛經天天讀,沒去做,毛病習氣沒改過來
◇深重的習氣時時會發作,自己不知道,別人勸勉不但不聽,甚至於掉頭而去
◇你到極樂世界一發作,還破壞道場風氣:這怎麼能接引你?

  極樂世界人人都遵守規矩對於老師阿彌陀佛的教誨,決定不能違背為什麼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李老師在世的時候常常提醒我們,他以台中蓮社做例子,蓮社同修,一萬個人裡面,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三、五個而已,提醒我們。這是六十五年前的事情,現在大概一萬個人當中,可能難得有一個。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我們這些念佛人對於經、對於教確確實實沒有依教奉行,「隨經約令」這一句話,就是依教奉行,佛的經典天天在讀,沒去做,所以自己毛病習氣沒有辦法改過來。這些深重的習氣時時會發作,非常可怕,自己不知道,別人勸勉不歡喜,不但不聽,完全表示拒絕,甚至於掉頭而去,以後永不見面,這問題嚴重,而且就在我們眼前。所以我們起心動念佛知道,阿彌陀佛為什麼不來接引你?你靠不住,你到極樂世界如果一發作,還影響別人,還破壞道場風氣,這怎麼能接引你

◈現在就做阿彌陀佛的好學生
◇要把經典裡面的教訓認真做到
◇你不能依教奉行:人不知道;你騙不了阿彌陀佛、極樂大眾
◇無量劫來家親眷屬、同學、伴侶又回到極樂團聚,多歡喜、多開心
◇不肯依教奉行,怕的就是去不了:這個不能不注意

  所以我常常勉勵同學,我們要把經典裡面的教訓認真做到現在就做阿彌陀佛的好學生,到臨終,阿彌陀佛很歡喜的來接引你。你不能夠順從,不能依教奉行,人不知道,你能欺騙別人,你騙不了阿彌陀佛,你騙不了西方世界的大眾。這大眾裡面,有很多跟我們有關係的人,過去生生世世在一起的,什麼關係都有,我們往生,他們都隨著阿彌陀佛來接引你,到極樂世界又團聚了,無量劫來家親眷屬、同學、伴侶又回到極樂世界團聚,你說你多歡喜、多開心。如果我們不肯依教奉行,怕的就是去不了,這個不能不注意,不能不認真的學習。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三八三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83



2023年11月3日 星期五

因為你本來是佛,所以恢復成佛不難|但是一定要走成佛之道,阿彌陀佛才能幫上忙|你不走他這個道路,雖然是心是佛,你也沒有辦法成佛|你要遵守阿彌陀佛的方法|淨空老法師

 


因為你本來是佛,所以恢復成佛不難|但是一定要走成佛之道,阿彌陀佛才能幫上忙|你不走他這個道路,雖然是心是佛,你也沒有辦法成佛|你要遵守阿彌陀佛的方法|淨空老法師


◈佛的加持功德不可思議
◇如來果地上的神通廣大
◇每一個往生的人,到達極樂之後,得到彌陀本願威神、彌陀無量劫修行功德的加持,把我們的能量提升了,智慧神通道力彷彿跟佛差不多
◇從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一直到實報土上上品往生,智慧德能神通無不具足
◇佛化身接引大眾;我們化身到十方世界供佛修福、聽佛說法
◇以無量無邊身,禮無量無邊佛,聽無量無邊佛給你說法
◇很短的時間,你把諸佛如來所證的究竟大法統統學完
◇畢業就成佛,就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這個地方顯示如來果地上的神通廣大,我們不能不知道。更應當要清楚的,我們要能體會到,佛的加持功德不可思議。為什麼?我們每一個往生的人,到達極樂世界之後,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就是經上講的四十八願,還有阿彌陀佛無量劫修行功德的加持,佛慈悲,加持我們,把我們的能量提升了,我們的智慧神通道力就彷彿跟佛差不多,佛有這麼大的神通,我們也有。從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一直到實報土上上品往生,智慧德能神通無不具足。具足到什麼程度?好像跟阿彌陀佛差不多。佛化身是接引大眾,我們化身幹什麼?我們的化身到十方世界,這裡頭還有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到十方三世佛面前修供養,供佛、禮佛,修福,無量無邊的大福很快就修成了。不但修福,而且還聽佛說法。每一尊佛說的法不一樣,你是以無量無邊身,禮無量無邊佛,聽無量無邊佛給你說法。你不需要很長的時間,很短的時間,你把諸佛如來所證的究竟大法統統學完,畢業了。畢業就成佛,就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極樂要不要去?
◇發願求生:你是世出世間第一等智慧之人
◇你選擇的道路正確,真成就了
◇不去,那問題就嚴重:你再輪迴無量劫,學佛也要無量劫
◇無量劫的辛苦經營;都不及西方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人
◇下下品往生,剋期求證:到極樂世界他知道,什麼時候證無上正等正覺
◇極樂世界不能不去;不去你就糊塗到所以然了
◈怎麼去?依照《無量壽經》修行
◇《無量壽經》是我們的保證書,是我們的護照、簽證
◇憑這本書就能往生極樂、就能見阿彌陀佛,做彌陀的學生
◇極樂世界的人無量壽,決定一生圓滿成就

  這個地方要不要去?你要是發願求生,你是世出世間第一等智慧之人。為什麼?你選擇的道路正確,真成就了。如果要不去,那問題就嚴重,你再輪迴無量劫,你學佛也要無量劫無量劫的辛苦經營都不及西方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人,比不上他。下下品往生,剋期求證,他到極樂世界他知道,我往生到這來了,什麼時候證究竟圓滿的果位,無上正等正覺,就清楚了。所以極樂世界不能不去,不去你就糊塗到所以然了怎麼去?依照這個法本修行,這部《無量壽經》是給我們介紹,把極樂世界介紹給我們,也是我們的保證書,是我們的護照,是我們的簽證,就憑這本書就能往生極樂世界,就能見阿彌陀佛,做阿彌陀佛的學生。決定一生,沒有第二生,極樂世界的人無量壽,決定一生圓滿成就

(中略)

◈讀書千遍,其義自見
◇法達禪師三千遍《法華經》的底子,六祖一點,他開悟了
◇「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是方法;「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是理念
◇三千遍是你的根柢;沒這個根柢學不出來
◇三千遍讀下去,法喜充滿,智慧開了,福報現前

  唐朝時候,六祖大師會下,法達禪師專攻《法華》,讀《法華》三千遍。《法華經》很長,只有七卷,但是每一卷分量都很大,一天大概只能念一遍,七卷。三千遍要念多久?要念三、四年,不止,還不止,一天念一遍,一年三百六十遍,十年三千遍。見六祖,六祖一點,他開悟了。他要沒有三千遍《法華經》的底子開不了悟。這個道理我們要懂。今天,劉素雲、胡小林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胡小林,三千遍《大乘起信論》,念三千遍了。來告訴我,古大德所傳的這兩句話千真萬確,一點都不假,就是「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是方法;「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是理念。就一門,把它念上三千遍,這是你的根柢,沒有這個根柢學不出來。你要是沒有環境讀經扎這個根柢,我可以幫助你,我可以供養你,讓你有很理想的讀書環境,你好好去念。十年,像這些大經,三千遍讀下去之後,不一樣了,法喜充滿,智慧開了,福報也會現前

◈你要遵守阿彌陀佛的方法
◇淨宗《無量壽經》是核心;《觀無量壽經》是補充
◇方法:十六觀;理論: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你為什麼這麼快能成佛:你本來是佛
◇因為你本來是佛,所以恢復成佛不難
◇但是一定要走成佛之道,阿彌陀佛才能幫上忙
◇你不走他這個道路,雖然是心是佛,你也沒有辦法成佛
◇《無量壽經》上輩、中輩、下輩三輩都是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我們要以這個為準

  上面經論,《觀無量壽經》所說的、《往生論》上所說的,好像跟《無量壽經》講的相違背,不一樣。「本經中輩皆是發菩提心之大乘行人,到已」,到達西方極樂世界,「皆不退轉於無上菩提」。這是淨宗法門,淨宗法門《無量壽經》是核心,大經,《觀無量壽經》是我們這個經的補充,彌補這不足的,一個是理論、一個是方法。它說了十六種方法,叫十六觀;理論它說出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兩句話《無量壽經》上沒有,《觀經》裡頭有。就是你為什麼這麼快能成佛?就是你本來是佛因為你本來是佛,所以你恢復成佛不難,道理在此地。但是一定要走成佛之道,阿彌陀佛才能幫上忙你不走他這個道路,他幫不上忙,雖然是心是佛,你也沒有辦法成佛你要遵守阿彌陀佛的方法。所以《無量壽經》上所說的統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觀經》上講的、《往生論》上講的,沒有完全講發菩提心。這個經上是上輩、中輩、下輩三輩都是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我們要以這個為準

(中略)

◈以至誠心。願生其國

  【以至誠心。願生其國。】

◇真誠到極處
◇這一生來到這個世間,想什麼?想往生極樂;幹什麼?信願持名
◈我跟諸佛如來是一條道路
◇去極樂幹什麼?成佛度生
◇跟佛心同心、願同願、行同行
◇其他都是假的,全部放下
◇我們沒有其他的;我們只有圓滿的自性
◇我回歸自性、常寂光,才是真正證得究竟圓滿:我們跟常寂光是一不是二
◈至誠願生
◇「以至誠心」,是至誠心;「願生其國」,是迴向發願心

  真誠到極處,我這一生來到這個世間,想什麼?想極樂世界,想往生。幹什麼?信願持名,我就幹這個,目的求生淨土。去幹什麼?去成佛度生,我到極樂世界成佛,成了佛之後,我跟諸佛如來一樣廣度眾生。我們跟佛的心同心、願同願、行同行,我們是一個道路,一條道路。其他的?其他都是假的,全部放下我們沒有其他的,我們只有圓滿的自性,圓滿的性德。自性萬德萬能,無量智慧,我回歸自性,在淨宗叫回歸常寂光。回歸常寂光才是真正證得究竟圓滿,我們跟常寂光是一不是二至誠願生就是《觀經》的至誠心與迴向發願心。前面這四個字,是《觀經》裡面的至誠心;後面這一句,『願生其國』,是迴向發願心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二一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21




上之經論,似與本經相違。
本經中輩皆是發菩提心之大乘行人,到已皆不退轉於無上菩提。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2023年11月2日 星期四

念佛法門:不迴向法門|它總迴向:它就是一個方向、目標;除此之外沒有所求|迴向如是;不迴向還是如是|每一句佛號當中都有迴向;每句迴向裡面都有阿彌陀佛、信願持名|淨空老法師

 


念佛法門:不迴向法門|它總迴向:它就是一個方向、目標;除此之外沒有所求|迴向如是;不迴向還是如是|每一句佛號當中都有迴向;每句迴向裡面都有阿彌陀佛、信願持名|淨空老法師


◈迴向發願心
◇迴向發願心者,從真實深信心中,以所修一切善根迴向,願生彼國
◇一切所修功德,我不希求人間、天上、十法界;我只求往生極樂
◇迴是回歸,向是方向
◇方向是西方,目標是極樂
◇我只有這一個願望,這個願望念念不間斷,句句佛號都是這個方向、目標
◈念佛法門:不迴向法門
◇它總迴向:它就是一個方向、目標;除此之外沒有所求
◇迴向如是;不迴向還是如是
◇每一句佛號當中都有迴向;每句迴向裡面都有阿彌陀佛、信願持名
◇日常生活當中斷惡修善,一切功德都迴向往生極樂,天上人間統統放下了
◈信願即三心,三心即菩提心
◇《要解》所謂之信願,即《觀經》之三心
◇《觀經》之三心,即本經中菩提心
◇今經之發菩提心,即《彌陀要解》之信願
◇如果不是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那就與《要解》所說的不相應

  第三,「迴向發願心者,從真實深信心中,以所修一切善根迴向,願生彼國」。這句話什麼意思?我們現在修行,將一切所修的功德,我不求別的,我只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不希求人間的富貴,不希求名聞利養,世間一切,包括人間、天上,天福我也不求,十法界我也不求,我只求往生極樂世界,這就對了。迴是回歸,向是方向方向是西方,目的、目標是極樂世界我只有這麼一個願望,這個願望念念不間斷,句句佛號都是這個方向,都是這個目標。所以念佛法門,古德也有所謂不迴向法門,為什麼?它總迴向,它就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除此之外它沒有所求迴向如是,不迴向還是如是每一句佛號當中都有迴向,每句迴向裡面都有阿彌陀佛、都有信願持名,平常日常生活當中斷惡修善,一切功德都迴向往生極樂世界,六道裡面天上人間統統放下了。「由上可見《要解》所謂之信願,即《觀經》之三心」,三心就是菩提心。「《觀經》之三心,即本經中菩提心。故知今經之發菩提心,即《彌陀要解》之信願」,真相信,真願意往生。如果不是這三種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那就與《要解》裡面所說的不相應,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O八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08




三、迴向發願心者,從真實深信心中,以所修一切善根迴向,願生彼國也。


由上可見
《要解》所謂之信願,即《觀經》之三心。
《觀經》之三心,即本經中菩提心。


故知
今經之「發菩提心」,即《彌陀要解》之信願。
又「一向專念」即持名也。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2023年11月1日 星期三

跟阿彌陀佛的心、願不同,天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心同佛心、願同佛願,就能往生|願是四十八願;心是普度一切眾生,看作自己的親人|心量太小,斤斤計較:這樣的心念佛怎麼能往生?|淨空老法師

 


跟阿彌陀佛的心、願不同,天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心同佛心、願同佛願,就能往生|願是四十八願;心是普度一切眾生,看作自己的親人|心量太小,斤斤計較:這樣的心念佛怎麼能往生?|淨空老法師


◈彌陀發的願太大了:無量無邊際
◇每一尊佛因地發願不一樣,成佛之後教區大小不相同
◇阿彌陀佛發的願太大了:無量無邊際,一切諸佛剎土他統統都要度
◈為什麼念佛人多,往生人少
◇我們沒有這麼大的心量,跟阿彌陀佛不相應
◇心量太小,斤斤計較:這樣的心念佛怎麼能往生?

  我們在《華嚴經》「華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裡面看到,經上告訴我們,每一尊佛因地發願不一樣,所以成佛之後他的教區大小不相同,至少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有兩個三千大千世界,有四、五個大千世界的,不相同。釋迦牟尼佛這個娑婆世界是個標準的三千大千世界。阿彌陀佛發的願太大了,無量無邊際,一切諸佛剎土諸佛無量,世界無量,他統統都要度,一個都不放棄。我們沒有這麼大的心量,跟阿彌陀佛不相應,所以為什麼念佛人多,往生的人那麼少心量太小了,斤斤計較,一絲毫都不肯放下,這樣的心念佛怎麼能往生

◈為什麼不能往生:沒發菩提心
◇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為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
◇十八願固然重要;十九願不能少:發菩提心
◇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信願就是菩提心,決定你能不能往生
◈你跟阿彌陀佛心、願是不是相同
◇跟阿彌陀佛的心、願不同,天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
◇心同佛心、願同佛願,就能往生
◇願是四十八願;心是普度一切眾生,看作自己的親人

  所以曇鸞法師《往生論註》上,這一句話很要緊,「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為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這個把我們的疑問解除了,為什麼蓮社同修那麼多,真正往生,這李老師說的,一萬個人有三、五個,這是六十年前。六十年後的今天,你要問我,我會告訴你,一萬人當中大概只有一、二個,六十年前有三、五個,現在只有一、二個。為什麼不能往生?看曇鸞法師這段開示就明白了,沒發菩提心十八願固然重要,十九願不能少,十九願發菩提心。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頭講得好,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信願就是菩提心,決定你能不能往生你跟阿彌陀佛心是不是相同的、願是不是相同。跟他的心不同,跟他的願也不同,天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跟阿彌陀佛結個緣。什麼時候能往生?心同佛心,願同佛願,就能往生願是四十八願,心是普度一切眾生,對一切眾生要看作自己的親人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十八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18



2023年10月31日 星期二

念佛與無住生心相應:不但是般若,是最深的般若|除一句佛號之外,二六時中沒有一個妄念,就是無住|一句佛號,朗然明白,相續不斷,即是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圓教初住以上的境界;念佛人當下就相契合|淨空老法師

 


念佛與無住生心相應:不但是般若,是最深的般若|除一句佛號之外,二六時中沒有一個妄念,就是無住|一句佛號,朗然明白,相續不斷,即是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圓教初住以上的境界;念佛人當下就相契合|淨空老法師


◈持名即是甚深般若
◇很多人誤會淨土宗修念佛法門沒有般若
◇以為淨土頂多得一點定,沒有慧
◇不曉得這句佛號裡面有甚深的般若智慧
◇《金剛經》跟《心經》是大本、小本,都是般若綱要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一句實實在在也非常之重要
◇念佛,與無住生心恰恰相應:不但是般若,是最深的般若法門
◈念得純熟,萬緣齊放,能所頓空
◇念得純熟,萬緣齊放,能所頓空,即是無住
◇念佛這也是個祕訣:一定要放下萬緣
◇不要分別執著、牽掛煩惱,用清淨心來念佛號就會相應
◇念佛最忌諱的是夾雜
◇有妄想分別執著是夾雜;有牽掛煩惱更是夾雜
◇不夾雜,個個念佛功夫就得力了: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念佛不相應,統統是夾雜
◇常常提醒自己,功夫綿綿密密,除一句佛號之外,二六時中沒有一個妄念,這就是無住

  「又持名即是甚深般若。」這一點也非常重要,因為有很多人誤會淨土宗修念佛法門沒有般若,所以對這個法門輕視、小看了,以為這個法門頂多不過有一點小定而已,一句佛號念到妄念不生,得一點定,沒有慧,這是很多人有這樣的誤會。他不曉得這句佛號裡面有甚深的般若智慧。「念得純熟,萬緣齊放,能所頓空,即是無住。」我們講般若,大概一般人總是忘不了《金剛經》,《金剛經》是整個般若部的精華,般若部的綱要。更簡單的就是《心經》,稍微詳細一點就是《金剛經》,《金剛經》跟《心經》可以說是一不是二,一個說得詳細,一個說得簡單。如果像蓮池大師稱《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的關係大本、小本,我們也可以稱《金剛經》跟《心經》是大本、小本,都是般若綱要。《金剛經》裡面尤其是人所皆知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因為中國禪宗六祖在這一句裡面開悟的。而這一句實實在在也非常之重要,我們念佛,與這個無住生心恰恰它就相應。相應,怎麼不是般若?不但是般若,是最深的般若法門。「念得純熟,萬緣齊放」,實在講,念佛這也是個祕訣,一定要放下萬緣,也就是心裡面妄念要捨掉,不要分別、不要執著、不要有牽掛、不要有煩惱,用一個清淨心來念這個佛號就會相應了。我們念佛人最怕夾雜有妄想是夾雜,有分別也是夾雜,有執著還是夾雜,有牽掛、有煩惱更是夾雜。你看覺明妙行菩薩跟大家講的開示,念佛最忌諱的是夾雜不夾雜,念佛功夫就得力了,個個人得力了,真的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所以念佛不相應,統統是夾雜。這是我們一定要認識得清楚,也就是講的萬緣齊放,能所頓空。我們常常能夠提醒自己,功夫綿綿密密,除一句佛號之外,二六時中沒有一個妄念,這就是無住

◈一句佛號,朗然明白,相續不斷
◇一句佛號,朗然明白,相續不斷,即是生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要到圓初住才能證得;念佛人當下就相契合
◈句句是佛知見;念念放般若光
◇故暗合道妙,句句是佛知見,念念放般若光,念佛號即是念實相也
◇句句是佛知見:跟《法華經》相應,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念念放般若光:與《大般若經》相應
◇這句佛號:千經萬論處處指歸
◈念佛號即是念實相
◇很多人說念佛他不願意念;念實相,沒有一個人不願意
◇念實相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誰不要?
◇念這一句佛號就是念實相、念真心、念本性、念宇宙萬有的本體

  「於此之時,一句佛號,朗然明白,相續不斷,即是生心。」所以《金剛經》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是大徹大悟,破無明、見本性的境界,圓教初住、別教初地以上的境界。你看念佛人,念念與這個境界相應。他們要到圓初住才能證得,哪裡曉得念佛人當下就相契合?這個難,真正之難。「故暗合道妙,句句是佛知見。」這句話是跟《法華經》相應,《法華經》裡面所說的,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念念放般若光」,這與《大般若經》相應。所以這句佛號,古德講千經萬論處處指歸,確實是有根據的,不是隨便說的。「念佛號即是念實相也」,這句話真正不容易,要不是真正契入這個境界說不出來。很多人念佛他不願意念,你說「念實相」沒有一個人不願意念實相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誰不要?哪裡知道念這一句佛號就是念實相,就是念自己的真心,就是念自己的本性,就是念宇宙萬有的本體,太難得了。

無量壽經玄義—徑中徑又徑,初步即到家 第十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21-0010




六、又持名即是甚深般若。
念得純熟,萬緣齊放,能所頓空,即是無住。
於此之時,一句佛號,朗然明白,相續不斷,即是生心。
故暗合道妙,句句是佛知見,念念放般若光,念佛號即是念實相也。

◎ 四、方便力用



2023年10月30日 星期一

念佛怎麼不是般若?|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南無阿彌陀佛!|《金剛經》說了一大堆;淨土四個字「阿彌陀佛」,兩大問題都解決了|句句是佛知見,念念放般若光,念佛號即是念實相|淨空老法師

 


念佛怎麼不是般若?|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南無阿彌陀佛!|《金剛經》說了一大堆;淨土四個字「阿彌陀佛」,兩大問題都解決了|句句是佛知見,念念放般若光,念佛號即是念實相|淨空老法師


◈念得純熟,萬緣齊放,能所頓空
◇念得純熟,萬緣齊放,能所頓空,即是無住

  【念得純熟,萬緣齊放,能所頓空,即是無住。】

◇純熟就是:不夾雜、不間斷、不懷疑
◇萬緣齊放
◇佛號為什麼不純熟:心裡還有牽掛、放不下的
◇想念到純熟,必須要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心真正清淨,沒有牽掛
◇沒辦法放下,就是沒辦法離開六道輪迴
◇一切牽腸掛肚的事情,統統是六道輪迴的業障

  我們講般若,總是講《金剛經》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大師在這一句開悟的。佛號要念得純熟,純熟就是不夾雜、不間斷、不懷疑萬緣齊放,這句話非常重要,你的佛號為什麼念得不純熟?你心裡頭還有牽掛,還有放不下的,所以你的佛號就不能純熟。因此,我們要想念到純熟,必須要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心真正清淨,沒有掛礙,沒有牽掛。這樁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每個人都有不少牽腸掛肚的事情,都有沒有辦法放下的事情。可是你要覺悟,你這個沒有辦法放下,就是沒有辦法離開六道輪迴。為什麼?所有一切牽腸掛肚的事情,統統是六道輪迴的業障。你能把這些東西捨掉,你就超越六道輪迴。

◇想到這是六道輪迴:沒有一樣放不下
◇放不下就還是要輪轉,搞六道輪迴、三惡道
◇把事實環境看得清楚明白,你才會真正放下
◇這一放下,身心自在,就是無住了
◈一句佛號,朗然明白,相續不斷
◇這個時候一句佛號清楚明白,這是生心

  所以問題你要是真正想通了,這是六道輪迴,要不要放下?想到這是六道輪迴,真的就要把它放下,沒有一樣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就還是要輪轉,還是搞六道輪迴,還是要搞三惡道。大家把這個事實環境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才會真正放下這一放下,身心自在,就是無住了這個時候一句佛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底下講的:

◇一句佛號,朗然明白,相續不斷,即是生心
◈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故暗合道妙,句句是佛知見,念念放般若光,念佛號即是念實相也

  【於此之時,一句佛號,朗然明白,相續不斷,即是生心故暗合道妙,句句是佛知見,念念放般若光,念佛號即是念實相也。】

◇念佛與《金剛經》有什麼兩樣?
◇我的心要安住在哪裡?
◇妄想太多,用什麼方法把妄想降伏?

  你看念佛與《金剛經》有什麼兩樣?實在說,《金剛經》是須菩提尊者發起的。因為須菩提尊者看到釋迦牟尼佛日常生活當中充滿了智慧,他發現了,這一發現很歡喜,這才明知故問。這一問,希望佛說出來讓大家也曉得,把這個發現與同學們分享,須菩提是這個意思。這部經上,須菩提提出兩個問題,釋迦牟尼佛講這個經就是解答兩個問題。須菩提尊者請教佛陀,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就這兩大問題。第一個問題,我們的心要安住在哪裡?這的確也是個大問題。在我們中國,達摩祖師到中國來的時候,慧可就是這個問題不能解決,求達摩祖師給他安心,心不安,求達摩祖師給他安心。實在講,就是《金剛經》上問的,我的心要安住在哪裡?第二個問題,云何降伏其心?那個心是妄想、妄念。妄想太多,用什麼方法把妄想降伏,把它消滅掉

◇《金剛經》就解答這兩個問題的
◇如果《金剛經》念那麼多遍,心還是不安,妄想還是那麼多:《金剛經》這服藥對你沒效,不契機

  問了兩個問題,釋迦牟尼佛解答這兩個問題,就說出了一部《金剛經》,《金剛經》就解答這兩個問題的。我相信諸位同修都念過《金剛經》,這兩個問題你們得到解決了沒有?你們的心有沒有一個妥當的地方安住?你們的妄想有沒有辦法降伏住?如果《金剛經》念那麼多遍,心還是不安,妄想還是那麼多,那就證明《金剛經》這服藥對你沒效,你服了這服藥沒有用處,病沒有起色。換句話說,《金剛經》這個法門對你不契機,這是我們要明瞭的。

◈念佛怎麼不是般若?
◇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南無阿彌陀佛
◇心住在阿彌陀佛上就行了
◇阿彌陀佛就把妄念降伏住了,取而代之
◇《金剛經》說了一大堆;淨土四個字「阿彌陀佛」,兩大問題都解決了
◇淨土住真實慧:念佛怎麼不是般若?
◇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真正不可思議
◇別人小看了,不懂,愚痴:不知道這句佛號的功德、利益

  實在講,如果須菩提尊者要在無量壽會裡面提出這個問題,我想釋迦牟尼佛答覆他就很妙了。應云何住?南無阿彌陀佛!你那個心住在阿彌陀佛上就行了,再妥當也沒有了。云何降伏其心?南無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佛就把妄念降伏住了,取而代之。你想想看《金剛經》說了那麼一大堆,在淨土裡四個字「阿彌陀佛」就解決了,兩大問題都解決了。淨土殊勝,淨土就是真實智慧,前面講了,「住真實慧」,念佛怎麼不是般若?所以要曉得,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真正不可思議別人小看了我們,他不懂,愚痴,不知道這句佛號的功德、利益

無量壽經玄義 第八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04-0008




六、又持名即是甚深般若。
念得純熟,萬緣齊放,能所頓空,即是無住。
於此之時,一句佛號,朗然明白,相續不斷,即是生心。
故暗合道妙,句句是佛知見,念念放般若光,念佛號即是念實相也。

◎ 四、方便力用



2023年10月29日 星期日

誰說淨宗不是般若?|無住生心,都在一句佛號當中|一句佛號,是禪、密、般若、方等、法相、三聚淨戒,樣樣都不缺|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在這一句名號當中,念這句名號統統念到|淨空老法師

 


誰說淨宗不是般若?|無住生心,都在一句佛號當中|一句佛號,是禪、密、般若、方等、法相、三聚淨戒,樣樣都不缺|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在這一句名號當中,念這句名號統統念到|淨空老法師


◈世出世法都在一句名號當中
◇無住生心,都在一句佛號當中
◇誰說淨宗不是般若?
◇一句佛號,是禪、密、般若、方等、法相、三聚淨戒,樣樣都不缺
◇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在這一句名號當中,念這句名號統統念到

  前面我們學過《金剛經》上的精華,「無住生心」,都在這一句佛號當中誰說淨宗不是般若?淨宗把禪教、顯密全融攝在其中,就一句佛號。一句佛號是禪、是密、是般若、是方等、是法相、是三聚淨戒,樣樣都不缺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在這一句名號當中,念這句名號統統念到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十八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18



2023年10月28日 星期六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們這一生所受吉凶禍福、貧富貴賤:都是自己念頭生的;與外面境界、人毫不相干|問題不在外;反過頭來反省|決定在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上找到原因|淨空老法師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們這一生所受吉凶禍福、貧富貴賤:都是自己念頭生的;與外面境界、人毫不相干|問題不在外;反過頭來反省|決定在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上找到原因|淨空老法師


◈真實智慧無為法身
◇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
◇真實智慧明心;無為法身見性
◇明心,般若智慧現前;見性,無為法身現前
◈無為而無所不為
◇能生萬法就是無所不為
◇遇到緣無所不為;沒有緣無為
◇無為是真性;有為是真應
◈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
◇應化身通十法界

  「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真實智慧明心,無為法身見性,禪宗裡頭有一句話,明心見性,明心,般若智慧現前,見性,無為法身現前無為而無所不為,無所不為什麼意思?能生萬法就是無所不為,遇到緣無所不為,沒有緣無為無為是真性,有為是真應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應是什麼身?應身、化身,叫應化身,應化身通十法界,換句話說,十法界六道裡面的眾生有一念求佛的心,佛知道,馬上就應了。

◇這種應就像水實驗那種應
◇我們起心動念:別人不知道;水知道
◇水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它這個反應就是感應,自然的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我們這一生所受吉凶禍福、貧富貴賤:都是自己念頭生的;與外面境界、人毫不相干
◇問題不在外;反過頭來反省
◇決定在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上找到原因
◇把不善的改掉;把善的加強

  這種應就像日本江本博士水實驗那種應,道理跟這個相似。我們起心動念別人不知道,水知道,我們面對著水起個念頭,不說,站在我旁邊的人都不知道,水知道。我起個善念,結晶非常美,我起個惡念,結晶非常難看。你要知道,水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它這個反應就是感應,自然的。這個證明意義非常之深,這個證明告訴我們,我們這一生在這個世間所受的吉凶禍福、貧富貴賤,都是從自己念頭生的,與外面境界、與外面人毫不相干。所以中國古聖先賢告訴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你出了問題,問題不在外,反過頭來反省決定在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上找到原因。如果把不善的改掉,把善的加強,你這一生生活清淨美滿,你的事業一帆風順,如果遇到淨土法門,你來生必定成佛。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十五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15




2023年10月27日 星期五

眾生無邊誓願度:因為是一體|頭一個要修養德能:斷煩惱|斷了煩惱才能學法門|其實斷了煩惱不要學法門:全會了,自然就通了|我們現在學法門,是為了斷煩惱|一門能斷;太多了斷不了|斷煩惱:恢復清淨平等覺|淨空老法師

 


眾生無邊誓願度:因為是一體|頭一個要修養德能:斷煩惱|斷了煩惱才能學法門|其實斷了煩惱不要學法門:全會了,自然就通了|我們現在學法門,是為了斷煩惱|一門能斷;太多了斷不了|斷煩惱:恢復清淨平等覺|淨空老法師


◈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專修一門你就能得到這個結果
◇我們所犯的毛病:沒有一生專攻一門
◇「我不學怎麼會」,一定要廣學多聞?
◈眾生無邊誓願度
◇因為是一體:每一個細胞都要為所有細胞服務

  佛法教學的理念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這一生是不是專修一門,專修一門你就能得到這個結果我們所犯的毛病,沒有一生專攻一門,年輕時候我們受這個時代的影響,這個時代是科學文明的時代,科學在這個地球上四百年,哪一個人不受影響,肯定受影響。影響最大的是什麼?不相信一門深入,我不學怎麼會,一定要廣學多聞,何況佛經上四弘誓願,「法門無量誓願學」,佛也教我們廣學。佛說得沒錯,我們解釋錯誤,解讀錯誤了。你看四弘誓願四句,第一句「眾生無邊誓願度」,這什麼?發願,發什麼願?度眾生的願,好,這個願,這個願是一條道路,也就是說全心全意為眾生服務,不就這個意思嗎?一切眾生,為什麼為他服務?因為是一體,就有這個義務要為他服務

◈煩惱無盡誓願斷
◇沒有德能就不能服務:所以頭一個要修養德能,那就是斷煩惱
◇煩惱障礙智慧、德能
◇要把煩惱斷掉,然後才能夠廣學多聞
◈法門無量誓願學
◇煩惱沒斷怎麼可以學法門;斷了煩惱才能學法門
◇其實斷了煩惱不要學法門,全會了,自然就通了
◈佛道無上誓願成
◇然後成佛道,有能力度十地菩薩、等覺菩薩
◈學法門:斷煩惱,恢復清淨平等覺
◇我們現在學法門,是為了斷煩惱
◇一門能斷;太多了斷不了:太雜了
◇煩惱障礙清淨心、平等心
◇真心是清淨、平等
◇斷煩惱的目的是恢復我們的清淨平等覺
◇真正清淨平等自然就覺,其義自見:見到無量智慧、德能、相好

  好比我們身上,這個身體是細胞組成的,科學家告訴我們,人體大概由六十兆個細胞組成的,這六十兆個細胞一體,每一個細胞都要為所有細胞服務,就這個意思,這是發願。服務要有服務的智慧、能力,沒有德能就不能服務,所以頭一個要修養德能,那就是斷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障礙智慧、障礙德能要把煩惱斷掉,然後才能夠廣學多聞,下面這一條,「法門無量誓願學」。我們現在煩惱沒斷,沒斷怎麼可以學法門,要斷了煩惱才能學法門其實斷了煩惱不要學法門,法門全會了,他自然就通了,其義自見然後自己成佛道,有能力度十地菩薩,有能力度等覺菩薩。這麼個意思,不能解讀錯誤。我們現在學法門,學法門是什麼?是為了斷煩惱。斷煩惱只有一門能斷,太多了斷不了,太雜了煩惱障礙清淨心,煩惱障礙平等心真心是清淨、是平等,煩惱就是障礙你清淨、障礙你平等。斷煩惱的目的是恢復我們的清淨平等覺,真正清淨平等自然就覺,那個覺就是其義自見見到些什麼?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四弘誓願上全有了。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十五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15



2023年10月26日 星期四

修行:把緣起的放下;性起就現前|極樂世界這麼好,怎麼來的?|法藏比丘五劫參觀考察:緣起的他不要;他要性起|依報是西方極樂;正報是阿彌陀佛、諸大菩薩:無一不是真實之際|這個世界能不去嗎?|淨空老法師

 


修行:把緣起的放下;性起就現前|極樂世界這麼好,怎麼來的?|法藏比丘五劫參觀考察:緣起的他不要;他要性起|依報是西方極樂;正報是阿彌陀佛、諸大菩薩:無一不是真實之際|這個世界能不去嗎?|淨空老法師


◈極樂世界這麼好,怎麼來的?
◇極樂世界無比殊勝莊嚴從哪來的?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來的
◇四十八願從哪來的?法藏比丘五劫修行感得的
◇知恩就會報恩;不知恩的人不知道報恩
◇法藏比丘用五劫的時間參觀考察,這個世界好的我要,不好的我不要

  極樂世界無比殊勝莊嚴從哪來的?從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來的四十八願從哪來的?法藏比丘五劫修行感得的,這要知道,為什麼?知恩就會報恩,不知恩的人不知道報恩。我們想往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這麼好,怎麼來的法藏比丘五劫修行。這就是老師叫他參訪考察,用五劫的時間,將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他都去參觀考察,這個世界好的我要,不好的我不要

(中略)

◇緣起的他不要;他要性起
◇十法界、六道,妄心所變:是緣起的
◈性起與自性相應;緣起與阿賴耶相應
◇阿賴耶起心動念;末那執著;第六意識分別:這就是三大類煩惱的根
◇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阿賴耶,把這三種煩惱的根都拔掉了
◈這個世界能不去嗎?
◇往生到極樂,再不會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煩惱起現行
◇極樂世界修行沒有障礙、一帆風順,阿彌陀佛是好老師

  十方剎土十法界、六道,妄心所變,不是真心,這個他不要,就是說緣起的,十法界、六道是緣起的,他不要,他要性起性起與自性相應,緣起與阿賴耶相應。與阿賴耶相應什麼?阿賴耶起心動念,末那執著,第六意識分別,這就是三大類煩惱的根。無明從哪來的,塵沙從哪來的,見思從哪來的?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阿賴耶,把這三種煩惱的根都拔掉了。所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再不會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種煩惱起現行,沒有了,這個世界能不去嗎這個世界修行沒有障礙,一帆風順,阿彌陀佛是老師,好老師。所以這三種願心莊嚴要知道。

(中略)

◈當相即道,無非實相
◇本經所詮,直顯本心,全彰自性。當相即道,無非實相
◇當相即道:道,成佛之道
◇一切現象在修行人的心目當中無非實相,全是自性

  「本經所詮,直顯本心」,所詮就是解釋,詳細的解釋,直顯本心,「全彰自性。當相即道,無非實相」。這幾句是佛法的大乘裡面的倫理。當相即道,道,成佛之道。所以一切現象在修行人的心目當中無非實相,全是自性

◈實相無二,亦無不二
◇二與不二統統放下了
◇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
◇自性本體做我們的依報、正報:極樂如是;我們這個世界亦如是
◈修行:把緣起的放下;性起就現前
◇原本是性起的,跟極樂世界完全相同
◇麻煩是:阿賴耶——把性起變成了緣起,十法界、六道
◇十法界六道依正莊嚴:性起加上緣起
◇性起就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修成的,他自性變現出來的
◇他的自性跟我的自性是一個自性
◇他自性變現出來的就是我自性變現出來的,是一不是二

  蕅益大師《要解》裡說得好,「實相無二,亦無不二」。實相無二,無二就是一,二與不二統統放下了。「是故舉體作依作正」,就是這個自性的本體做我們的依報、做我們的正報極樂世界如是,我們這個世界亦如是。但是我們這個世界有麻煩,麻煩是什麼?阿賴耶,它會變,把性起的,原本是性起的,跟西方極樂世界完全相同,現在這個裡頭夾雜一個妄心,就是妄想,或者叫妄念,把性起變成了緣起,緣起就是十法界、就是六道,十法界六道裡面的依正莊嚴,性起加上緣起。現在修行怎麼樣?我們把緣起的放下,不要了,性起就現前性起就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修成的,是他自性變現出來的他的自性跟我的自性是一個自性,不是兩個,換句話說,他自性變現出來的就是我自性變現出來的,是一不是二

◈舉體:作自作他
◇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
◇此方即是淨土;極樂世界就是此方
◇依正莊嚴,自他不二,連不二這個念頭也沒有,就是一樁事情

  所以中峰禪師在《繫念法事》裡面寫得很清楚、很明白,他說「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這是說我們自己的自心跟阿彌陀佛是一不是二;又說「此方即是淨土」,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是此方,這是講依報。依正莊嚴,自他不二,連不二這個念頭也沒有,就是一樁事情,真的是一不是二。

(中略)

◈彌陀世尊,宣此妙法,欲惠予眾生以真實之利
◈此三真實,即一即三
◇三個真實,一而三,三而一
◈依正法門,舉體皆是真實之際
◇依報是西方極樂;正報是阿彌陀佛、諸大菩薩:無一不是真實之際
◇沒有一樣不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是性起不是緣起
◇性起不生不滅、清淨沒有染污
◇能大師講的五句就是性起
◇在我們這,華藏世界性起
◇極樂整體都是性起,沒有緣起,莊嚴到極處
◇我們要發心去,不能不去

  所以,「此即本經之所開示者,彌陀世尊,宣此妙法,欲惠予眾生以真實之利此三真實,即一即三」,三個真實,一而三,三而一。「方便究竟,不可思議。依正法門,舉體皆是真實之際」。依報是西方極樂世界,正報是阿彌陀佛、諸大菩薩,無一不是真實之際。真實之際就是實相、就是自性,沒有一樣不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是性起不是緣起,跟我們這個世界完全不相同。性起不生不滅,性起清淨沒有染污,惠能大師講的五句那就是性起,他見性了,見到性起的國土依正莊嚴。在我們這個世界,華藏世界性起,在西方整體都是性起,同居土、方便土、實報土、常寂光土全是性起,沒有緣起,莊嚴到極處我們要發心去,不能不去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十五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15




本經所詮,
直顯本心,全彰自性。
當相即道,無非實相。


六、要解云:「實相無二,亦無不二。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乃至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讚所讚,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


如《彌陀要解》云:「

實相無二,
亦無不二。

是故舉體
作依作正,
作法作報,
作自作他,

乃至
能說所說,
能度所度,
能信所信,
能願所願,
能持所持,
能生所生,
能讚所讚,

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


由上可見
全經囫圇在一實相中,

故云以實相為體性也。


七、本經云:「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此即本經之所開示者,彌陀世尊,宣此妙法,欲惠予眾生以真實之利也。此三真實,即一即三,方便究竟,不可思議。依正法門,舉體皆是真實之際。


又本經
《德遵普賢品》云:「開化顯示真實之際。」
《大教緣起品》云:「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積功累德品》云:「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


「真實之際」者,真如實相之本際也。

此即本經之所開示者也。


極樂妙土乃「真實智慧」之所莊嚴成就者也。


彌陀世尊
攝此妙土,
宣此妙法者,

欲惠予眾生以「真實之利」也。


此三真實,即一即三。
方便究竟,不可思議。


極樂依正,淨土法門,
舉體是真實之際,

故云本經以實相為體性也。

◎(二)本經體性



2023年10月25日 星期三

實相無二,亦無不二|二與不二統統放下了|舉體作依、作正|原本是性起的,跟極樂世界完全相同|麻煩是:阿賴耶——把性起變成了緣起,十法界、六道|修行:把緣起的放下;性起就現前|淨空老法師

 


實相無二,亦無不二|二與不二統統放下了|舉體作依、作正|原本是性起的,跟極樂世界完全相同|麻煩是:阿賴耶——把性起變成了緣起,十法界、六道|修行:把緣起的放下;性起就現前|淨空老法師


◈實相無二,亦無不二
◇二與不二統統放下了
◇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
◇自性本體做我們的依報、正報:極樂如是;我們這個世界亦如是
◈修行:把緣起的放下;性起就現前
◇原本是性起的,跟極樂世界完全相同
◇麻煩是:阿賴耶——把性起變成了緣起,十法界、六道
◇十法界六道依正莊嚴:性起加上緣起
◇性起就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修成的,他自性變現出來的
◇他的自性跟我的自性是一個自性
◇他自性變現出來的就是我自性變現出來的,是一不是二

  蕅益大師《要解》裡說得好,「實相無二,亦無不二」。實相無二,無二就是一,二與不二統統放下了。「是故舉體作依作正」,就是這個自性的本體做我們的依報、做我們的正報極樂世界如是,我們這個世界亦如是。但是我們這個世界有麻煩,麻煩是什麼?阿賴耶,它會變,把性起的,原本是性起的,跟西方極樂世界完全相同,現在這個裡頭夾雜一個妄心,就是妄想,或者叫妄念,把性起變成了緣起,緣起就是十法界、就是六道,十法界六道裡面的依正莊嚴,性起加上緣起。現在修行怎麼樣?我們把緣起的放下,不要了,性起就現前性起就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修成的,是他自性變現出來的他的自性跟我的自性是一個自性,不是兩個,換句話說,他自性變現出來的就是我自性變現出來的,是一不是二

◈舉體:作自作他
◇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
◇此方即是淨土;極樂世界就是此方
◇依正莊嚴,自他不二,連不二這個念頭也沒有,就是一樁事情
◈能所是一不是二
◇乃至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讚所讚,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
◇能生萬法:能生所生是一不是二

  所以中峰禪師在《繫念法事》裡面寫得很清楚、很明白,他說「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這是說我們自己的自心跟阿彌陀佛是一不是二;又說「此方即是淨土」,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是此方,這是講依報。依正莊嚴,自他不二,連不二這個念頭也沒有,就是一樁事情,真的是一不是二。所以作依報、作正報,作法身、作報身,「作自作他,乃至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讚所讚」,說了這麼多,六祖惠能說了一句,四個字,「能生萬法」,這說這麼多,跟能生萬法這一句完全相同,能生所生是一不是二

◈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
◇全經囫圇在一實相中,故云以實相為體性也
◇這部經字字句句都是實相,無論講理講事、說自說他,統統是一體

  「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這是比喻,實相好比是印信,印信蓋上去了,可以相信,這真的,不是假的。中國自古以來對於印信很講求,它是證明真假的,有印信,真的,沒有印信,不可靠。「由上可見全經囫圇在一實相中」,囫圇是全部,完全沒有缺陷,在一實相裡頭。「故云以實相為體性也」,這部經字字句句都是實相,無論是講理,無論是講事,無論是說自,無論是說他,統統是一體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十五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15





如《彌陀要解》云:「

實相無二,
亦無不二。

是故舉體
作依作正,
作法作報,
作自作他,

乃至
能說所說,
能度所度,
能信所信,
能願所願,
能持所持,
能生所生,
能讚所讚,

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


由上可見
全經囫圇在一實相中,

故云以實相為體性也。

◎(二)本經體性



2023年10月24日 星期二

心有多大?比虛空法界還大|遍法界虛空界在自性裡頭,就好比一片雲彩在太虛空|一切現象在修行人的心目當中無非實相、全是自性|萬法就是自己,沒有一法是心外之法|淨空老法師

 


心有多大?比虛空法界還大|遍法界虛空界在自性裡頭,就好比一片雲彩在太虛空|一切現象在修行人的心目當中無非實相、全是自性|萬法就是自己,沒有一法是心外之法|淨空老法師


◈心有多大?比虛空法界還大
◇極樂國土,非在心外。百界千如,皆我本具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法都是自性本具
◇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裏。況諸世界在虛空耶?
◇遍法界虛空界在自性裡頭,就好比一片雲彩在太虛空

  「極樂國土,非在心外」,是自己的真心變現出來的。「百界千如,皆我本具」,這句話證明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第三句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是此地本具。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法都是自性本具的,真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有多大?比虛空法界還大,《楞嚴經》上有個比喻,把心比作虛空法界,心這麼大,把虛空法界比喻作一片雲彩,空中一片雲彩。遍法界虛空界多大?就是這片雲彩,心有多大?心是虛空那麼大,遍法界虛空界在自性裡頭就好比一片雲彩在太虛空。世尊在《楞嚴經》上用這個比喻,讓我們對於心跟心現出來的法界有一個概念。

◈何有一法,在我心外
◇心淨則佛土淨,土淨即我心淨。何有一法,在我心外
◇一切法都是自心變現,心外無有一法可得
◇整個宇宙跟我什麼關係?一體
◇佛菩薩知道了、做到了:佛菩薩的慈悲叫做「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無緣,沒有條件,為什麼沒有條件?一體
◇他跟我是一體:為他拔苦與樂就是為自己拔苦與樂,是一不是二
◇中國倫理講五種;佛法講倫理講能生萬法
◇萬法同一個自體,萬法就是自己,沒有一法是心外之法
◇我心跟居住的報土關係:心淨則佛土淨;土淨則我心淨
◇何有一法,在我心外:法身菩薩肯定了
◈當相即道,無非實相
◇本經所詮,直顯本心,全彰自性。當相即道,無非實相
◇當相即道:道,成佛之道
◇一切現象在修行人的心目當中無非實相,全是自性

  「心淨則佛土淨,土淨即我心淨何有一法,在我心外」。這句話說得好,我們要牢牢記住,一切法都是自心變現的,心外無有一法可得。中國人講倫理關係,這是佛法裡頭把倫理關係講到極處,講到究竟處。整個宇宙跟我什麼關係?一體。誰知道?佛菩薩知道,佛菩薩知道了,佛菩薩做到了。佛菩薩的慈悲就是愛心,叫做「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你們想想這兩句話。無緣,沒有條件,為什麼沒有條件?一體,還有什麼條件。悲是憐憫,眾生有苦難一定要幫他、救他,為什麼幫他、救他?他跟我是一體,他苦就是我苦,他樂就是我樂,我們是一體。為他拔苦與樂就是為自己拔苦與樂,是一不是二,講到極處。儒家講得不錯,沒有佛講得這麼大,講得這麼徹底、這麼究竟。中國倫理講五種,人與人的關係,佛法講倫理講能生萬法萬法同一個心性,萬法同一個自體,同一個本體,萬法就是自己,沒有一法是心外之法,講絕了,講盡了。所以心淨則佛土淨,土淨則我心淨,你看看我心跟居住的報土關係就說明白了。何有一法,在我心外?法身菩薩肯定了。「本經所詮,直顯本心」,所詮就是解釋,詳細的解釋,直顯本心,「全彰自性。當相即道,無非實相」。這幾句是佛法的大乘裡面的倫理。當相即道,道,成佛之道。所以一切現象在修行人的心目當中無非實相,全是自性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十五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15




吾人心性,量同法界,
靈明洞徹,湛寂常恆。
豎窮三際,橫徧十方。

極樂國土,非在心外。
百界千如,皆我本具。

心淨則佛土淨,
土淨即我心淨。

何有一法,在我心外?


本經所詮,
直顯本心,全彰自性。
當相即道,無非實相。

◎(二)本經體性



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裏。
況諸世界在虛空耶?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2023年10月23日 星期一

現相裡面有性起、有緣起|緣起裡頭必定有性起;性起裡頭有時候沒有緣起|性起非緣起|緣起離不開性起:沒有性起就沒有緣起|有妄想分別執著就變成緣起;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是性起|淨空老法師

 


現相裡面有性起、有緣起|緣起裡頭必定有性起;性起裡頭有時候沒有緣起|性起非緣起|緣起離不開性起:沒有性起就沒有緣起|有妄想分別執著就變成緣起;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是性起|淨空老法師


◈吾人現前一念心性
◇不在內、外、中間:它沒有空間
◇非過去、現在、未來:它沒有時間
◇非青黃赤白、長短方圓:它沒有色彩形相
◇我們眼根緣不到、意識感覺不到
◇非香非味非觸非法:鼻舌身意不起作用
◇自性六根都緣不到
◈覓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無
◇不能說它沒有,以心求之不可得
◇第六意識的功能非常強大,對外能緣虛空法界,對內能緣阿賴耶,就是緣不到自性:它跟自性不相應
◈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
◇能生萬法,整個宇宙是它變現出來的;不能說它有
◈諸器皆不離金
◇離一切緣慮分別語言文字相;而緣慮分別語言文字,非離此別有自性
◇緣慮分別語言文字都是從自性裡頭變現出來的
◇諸器皆不離金;十法界依正莊嚴不離自性

  「又《要解》云」,蕅益大師說的,「吾人現前一念心性」,心性就是自性,也就是法性,也就是諸法實相,「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內、外、中間是講的空間,它沒有空間,「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這三個講時間,它也不是時間,換句話說,它沒有時空。「非青黃赤白」,它沒有色彩,這個非字是貫下去的,非長短方圓,它沒有形相,換句話,這是我們眼根緣不到的,我們意識感覺不到的。「非香」,對它不起作用,「非味」,對它不起作用,「非觸」,不起作用,「非法」,意不起作用,這一段說明自性是六根都緣不到。「覓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無」,不能說它沒有,以心求之不可得,這個心就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的功能非常強大,對外能緣虛空法界,對內能緣阿賴耶,就是緣不到自性,它跟自性不相應,它是妄,自性是真,所以覓之了不可得,不能說它沒有。「具造百界千如」,能生萬法,這一句是惠能大師的能生萬法,整個宇宙是它變現出來的,不能說它有。「離一切緣慮分別語言文字相。而緣慮分別語言文字,非離此別有自性」。自性與這個不相干,但是緣慮分別語言文字都是從自性裡頭變現出來的。念老這個地方有個括弧,有個小註,「如上喻中」,前面舉的比喻,用黃金做比喻,這些器不離黃金,十法界依正莊嚴不離自性

◈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不起心、不動念就見到了,離一切相
◇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
◇佛用善巧方便引導我們悟入:一定要悟才能入;不悟的話,六根都緣不到
◇相、無相不二:無相當中有相,有相當中有無相
◇無相是性;有相是自性起的作用
◇能起現象的是真的,不生不滅的自性;所起的萬象萬法是生滅的
◇能起是性起;現相裡有性起、緣起
◇緣起裡頭必定有性起;性起裡頭有時候沒有緣起
◇性起非緣起
◇緣起離不開性起:沒有性起就沒有緣起
◇有妄想分別執著就變成緣起;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是性起

  「要之,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不起心、不動念就見到了,離一切相。「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這個都是你能夠見到,你能感觸到,「不得已強名實相」,幫助我們,用善巧方便引導我們悟入。一定要悟他才能入,要是不悟的話,六根都緣不到,包括意,眼耳鼻舌身意統統緣不到。什麼時候相、無相不二,是一不是二,為什麼?無相當中有相,有相當中有無相無相是性,自性,有相是自性起的作用能起現象的是真的,是不生不滅的自性,所起的萬象,惠能大師說能生萬法,萬法是生滅的,有生有滅。能起是性起,現相裡面有性起、有緣起緣起裡頭必定有性起,性起裡頭有時候沒有緣起性起非緣起,實報莊嚴土性起緣起統統有,四聖法界、六道輪迴緣起性起都有。緣起離不開性起,沒有性起就沒有緣起。緣起是裡面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就變成緣起,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是性起

◈實相乃吾人當前一念心性之強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所有的名相都是勉強說的,都不是真實的
◇想契入境界,不能對名字相執著分別、起心動念

  「可見實相乃吾人當前一念心性之強名」,它沒有名字,勉強給它起個名字,正是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有的名相都是勉強說的,都不是真實的。所以想契入境界不能執著名字相,甚至於對名字相也不能分別、也不能起心動念,這就對了。自性也是強名,強名為自性,實相是強名,自性也是強名。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十五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15




四、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


又《要解》云:「

吾人現前一念心性,

不在內,
不在外,
不在中間;

非過去,
非現在,
非未來;

非青黃赤白,長短方圓;
非香非味,非觸非法。

覓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無;
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

離一切緣慮分別語言文字相。
而緣慮分別語言文字,非離此別有自性。
(註:如上喻中諸器皆不離金。)

要之,
離一切相,
即一切法。

離故無相,
即故無不相,
不得已強名實相。」

◎(二)本經體性



吾人現前一念心性|它沒有時空、色彩、形相|覓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無|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不起心、不動念就見到了|有妄想分別執著就變成緣起;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是性起|淨空老法師

 


吾人現前一念心性|它沒有時空、色彩、形相|覓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無|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不起心、不動念就見到了|有妄想分別執著就變成緣起;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是性起|淨空老法師


◈吾人現前一念心性
◇不在內、外、中間:它沒有空間
◇非過去、現在、未來:它沒有時間
◇非青黃赤白、長短方圓:它沒有色彩形相
◇我們眼根緣不到、意識感覺不到
◇非香非味非觸非法:鼻舌身意不起作用
◇自性六根都緣不到
◈覓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無
◇不能說它沒有,以心求之不可得
◇第六意識的功能非常強大,對外能緣虛空法界,對內能緣阿賴耶,就是緣不到自性:它跟自性不相應
◈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
◇能生萬法,整個宇宙是它變現出來的;不能說它有
◈諸器皆不離金
◇離一切緣慮分別語言文字相;而緣慮分別語言文字,非離此別有自性
◇緣慮分別語言文字都是從自性裡頭變現出來的
◇諸器皆不離金;十法界依正莊嚴不離自性

  「又《要解》云」,蕅益大師說的,「吾人現前一念心性」,心性就是自性,也就是法性,也就是諸法實相,「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內、外、中間是講的空間,它沒有空間,「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這三個講時間,它也不是時間,換句話說,它沒有時空。「非青黃赤白」,它沒有色彩,這個非字是貫下去的,非長短方圓,它沒有形相,換句話,這是我們眼根緣不到的,我們意識感覺不到的。「非香」,對它不起作用,「非味」,對它不起作用,「非觸」,不起作用,「非法」,意不起作用,這一段說明自性是六根都緣不到。「覓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無」,不能說它沒有,以心求之不可得,這個心就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的功能非常強大,對外能緣虛空法界,對內能緣阿賴耶,就是緣不到自性,它跟自性不相應,它是妄,自性是真,所以覓之了不可得,不能說它沒有。「具造百界千如」,能生萬法,這一句是惠能大師的能生萬法,整個宇宙是它變現出來的,不能說它有。「離一切緣慮分別語言文字相。而緣慮分別語言文字,非離此別有自性」。自性與這個不相干,但是緣慮分別語言文字都是從自性裡頭變現出來的。念老這個地方有個括弧,有個小註,「如上喻中」,前面舉的比喻,用黃金做比喻,這些器不離黃金,十法界依正莊嚴不離自性

◈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不起心、不動念就見到了,離一切相
◇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
◇佛用善巧方便引導我們悟入:一定要悟才能入;不悟的話,六根都緣不到
◇相、無相不二:無相當中有相,有相當中有無相
◇無相是性;有相是自性起的作用
◇能起現象的是真的,不生不滅的自性;所起的萬象萬法是生滅的
◇能起是性起;現相裡有性起、緣起
◇緣起裡頭必定有性起;性起裡頭有時候沒有緣起
◇性起非緣起
◇緣起離不開性起:沒有性起就沒有緣起
◇有妄想分別執著就變成緣起;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是性起

  「要之,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不起心、不動念就見到了,離一切相。「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這個都是你能夠見到,你能感觸到,「不得已強名實相」,幫助我們,用善巧方便引導我們悟入。一定要悟他才能入,要是不悟的話,六根都緣不到,包括意,眼耳鼻舌身意統統緣不到。什麼時候相、無相不二,是一不是二,為什麼?無相當中有相,有相當中有無相無相是性,自性,有相是自性起的作用能起現象的是真的,是不生不滅的自性,所起的萬象,惠能大師說能生萬法,萬法是生滅的,有生有滅。能起是性起,現相裡面有性起、有緣起緣起裡頭必定有性起,性起裡頭有時候沒有緣起性起非緣起,實報莊嚴土性起緣起統統有,四聖法界、六道輪迴緣起性起都有。緣起離不開性起,沒有性起就沒有緣起。緣起是裡面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就變成緣起,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是性起

◈實相乃吾人當前一念心性之強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所有的名相都是勉強說的,都不是真實的
◇想契入境界,不能對名字相執著分別、起心動念

  「可見實相乃吾人當前一念心性之強名」,它沒有名字,勉強給它起個名字,正是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有的名相都是勉強說的,都不是真實的。所以想契入境界不能執著名字相,甚至於對名字相也不能分別、也不能起心動念,這就對了。自性也是強名,強名為自性,實相是強名,自性也是強名。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十五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15




又《要解》云:「

吾人現前一念心性,

不在內,
不在外,
不在中間;

非過去,
非現在,
非未來;

非青黃赤白,長短方圓;
非香非味,非觸非法。

覓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無;
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

離一切緣慮分別語言文字相。
而緣慮分別語言文字,非離此別有自性。
(註:如上喻中諸器皆不離金。)

要之,
離一切相,
即一切法。

離故無相,
即故無不相,
不得已強名實相。」


可見實相
乃吾人當前一念心性之強名。

◎(二)本經體性



2023年10月22日 星期日

靈明洞徹|靈:頭腦清楚敏捷|明:充滿了智慧,對一切事物洞徹,看聽得清楚|湛寂常恆|六根在六塵境界上雖然清楚明瞭,它湛寂,一塵不染|常恆是不生不滅|孤明歷歷|孤:只有自性|自性覺;萬法都是迷而不覺|淨空老法師

 


靈明洞徹|靈:頭腦清楚敏捷|明:充滿了智慧,對一切事物洞徹,看聽得清楚|湛寂常恆|六根在六塵境界上雖然清楚明瞭,它湛寂,一塵不染|常恆是不生不滅|孤明歷歷|孤:只有自性|自性覺;萬法都是迷而不覺|淨空老法師


◈覓心不可得:不可言其無
◇二祖覓心不可得,即是安心竟,但不可言其無
◇慧可大師:我心不安
◇達摩祖師:把心拿來我替你安
◇慧可大師:我覓心了不可得
◇達摩祖師:與汝安心竟
◇所以不能說它無,問題就是會不會:真的體悟到
◇每個人得法的緣都不一樣

  「二祖覓心不可得,即是安心竟,但不可言其無」。二祖慧可,達摩從印度來,把佛法的禪宗傳到中國,在中國他是第一代祖,初祖,慧可是二祖。二祖向他求法,看到印度來的大師,他的心非常虔誠,當時下雪,達摩祖師在房間裡面打坐,他在門口,站在那個地方等他出定。等了多久?雪下了已經到他的膝蓋,就知道站得很久,還沒有離去。達摩祖師出定,知道有一個人站在外面,問他,天這麼冷,你來到這裡要什麼?他拿他的戒刀把他的左手砍斷,供養達摩祖師。達摩祖師說你這又何苦來?問他,你求什麼?他說我心不安,求大師給我安心。達摩祖師坐在那裡伸著一隻手,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讓他回光返照。想了半天,他說我覓心了不可得。二祖覓心,我找不到,心在哪裡我找不到。達摩祖師回他一句話,「與汝安心竟」,這句話意思就是我已經把你的心安好了。慧可聽了這句話豁然大悟,就開悟了。所以不能說它無,問題就是會不會,是真的體悟到。我們看每個人得法的緣都不一樣,慧可吃這麼多苦頭,他的心真誠、清淨、恭敬到極處,一個疑團解不開,被達摩祖師一句話點破,他馬上開悟。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不能執為有
◇六祖云: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亦不能執為有
◈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
◇離四句,絕百非,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
◇有、無、非有、非無,延伸出百非
◇思量是第七識,分別是第六識
◇六識、七識緣不到,不能說它有、它沒有
◈靈明洞徹,湛寂常恆
◇靈:頭腦清楚敏捷
◇明:充滿了智慧,對一切事物洞徹,看聽得清楚
◇湛寂:六根在六塵境界上雖然清楚明瞭,它湛寂,像水一樣乾乾淨淨、一塵不染
◇常恆是不生不滅;湛寂是本自清淨
◇靈明洞徹是自性裡面本具的般若智慧
◈孤明歷歷;炳赫虛空
◇孤:只有自性
◇萬法都是迷而不覺;唯有自性覺而不迷
◇跟虛空同體:虛空有多大它就有多大
◇遍法界虛空界都在佛光之中
◇孤明歷歷、炳赫虛空就是常寂光
◈靈光獨耀,迥脫根塵
◇遠遠的擺脫掉根塵
◇一片光明,就是常寂光淨土
◇常寂光就是自性、就是實相

  六祖惠能大師:「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也不能執著為有。這是「離四句,絕百非」,四句就是有、無、非有、非無,這根本四句,延伸出百非。「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思量是第七識,分別是第六識六識、七識緣不到,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沒有。它是什麼樣子?「靈明洞徹,湛寂常恆」。是說這個人頭腦清楚、敏捷,反應非常快是智慧,充滿了智慧,對一切事物洞徹,看得清楚、聽得清楚,六根在六塵境界上清楚明瞭。雖然清楚明瞭,它湛寂,像水一樣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就是六祖所說的本自清淨、本不生滅。常恆是不生不滅,湛寂是本自清淨靈明洞徹是自性裡面本具的般若智慧。「孤明歷歷」,只有自性,自性覺,萬法都是迷而不覺,唯有自性覺而不迷,歷歷是形容明的樣子。「炳赫虛空」,炳是火燃燒得猛烈,跟虛空同體,範圍多大?虛空有多大它就有多大遍法界虛空界都在佛光之中,這是講光明,在淨宗叫常寂光,孤明歷歷、炳赫虛空就是常寂光。底下都是形容,「靈光獨耀,迥脫根塵」,迥是遠,遠遠的擺脫掉根塵(六根六塵),一片光明,就是淨土講的常寂光淨土常寂光就是自性,常寂光就是實相

◈大哉真體,不可得而思議
◇大哉真體,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自性歟!
◇真體就是自性、實相
◇這個境界不許你去想、不能說
◇不能想、不能說,在這個現象之下,你清楚明白,你就見性了
◇自性就是真體、本體,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法不離它
◇體是能生能現;全宇宙是所生所現:能所是一、能所不二
◇能生是空;所生是有
◇空是真空,能生萬法;有是幻有、妙有:有即是空
◇萬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有虛妄相不能說它無;有自體不能說它有:有無都不能說
◇有有無就迷了,變成阿賴耶

  「故蓮池大師讚曰:大哉真體」。真體就是自性,真體就是實相。「不可得而思議者」,這個境界不許你去想,你想就錯了,不能說,說就錯了。不能想、不能說,在這個現象之下,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就見性了。「其唯自性歟」,這個只有自性,自性就是真體,宇宙萬法的真體,哲學裡面叫做本體,蓮池大師稱為真體,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法不離它,是這個體所生所現,這個體是能生能現,全宇宙是所生所現,能所是一,能所不二能生的是空,所生的是有空是真空,能生萬法,有是幻有,有是妙有,有即是空萬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有虛妄相不能說它無,有自體不能說它有,有無都不能說。有有無就錯了,迷了,就變成阿賴耶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十五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15




吾人一念心之性,強名為自性。

二祖覓心不可得,即是「安心竟」,但不可言其無。
六祖云:「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亦不能執為有。

離四句,
絕百非,

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


「靈明洞徹,湛寂常恆」;
「孤明歷歷」;
「炳赫虛空」;
「靈光獨耀,迥脫根塵」。

故蓮池大師讚曰:「

大哉真體,
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自性歟!」

◎(二)本經體性



2023年10月21日 星期六

實相這個概念非常重要|了解實相,我們的取捨就不會有錯誤|我們要捨妄相;我們要取實相|妄相是有相;實相是無相|實相是「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就是真實智慧,就是無為法身,也是阿彌陀佛的德號|淨空老法師

 


實相這個概念非常重要|了解實相,我們的取捨就不會有錯誤|我們要捨妄相;我們要取實相|妄相是有相;實相是無相|實相是「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就是真實智慧,就是無為法身,也是阿彌陀佛的德號|淨空老法師


◈極樂一一皆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
◇莊嚴佛土功德成就,莊嚴佛、菩薩功德成就,此三種成就願心莊嚴應知
◇天親菩薩把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報告給我們聽。所說的跟《無量壽經》上所講的完全相同
◇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
◇真實智慧無為法身就是一句阿彌陀佛聖號
◇事理無礙之一真法界,即事而真、當相即道
◇極樂世界種種依正莊嚴,一一皆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一一即是實相
◇故云本經以實相為體

  下面第五段,「論云」,這是《往生論》,《往生論》上說,「莊嚴佛土功德成就,莊嚴佛、菩薩功德成就,此三種成就願心莊嚴應知」。天親菩薩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他往生了,回來給我們做報告,把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報告給我們聽。所說的跟《無量壽經》上所講的完全相同,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菩薩給我們做詳細報告。我們的初祖遠公大師也見到了,他只告訴我們他四次見到,沒有作一篇文字留給我們。如果他要是寫一篇文字留給我們,會跟天親菩薩的《往生論》相同。「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真實智慧無為法身就是一句阿彌陀佛的聖號。「此論直顯事理無礙之一真法界,即事而真,當相即道極樂世界種種依正莊嚴,一一皆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一一即是實相故云本經以實相為體也」。

◈我們要捨妄相;我們要取實相
◇實相這個概念非常重要
◇了解實相我們的取捨就不會有錯誤
◇妄相是有相;實相是無相
◇實相是「清淨平等覺」
◇心裡面一塵不染是清淨
◇心裡面沒有高下是平等
◇清淨生智慧,平等生大智慧:清淨平等就是自性、一法句
◇清淨平等覺就是真實智慧,就是無為法身,也是阿彌陀佛的德號

  我們看念老註解原文,「實相之旨,如上粗明」。上面講了一個大概,讓我們對於實相有一個概念。這個概念非常重要了解實相我們的取捨就不會有錯誤我們要捨妄相,我們要取實相妄相是有相,實相是無相實相是什麼?經題上五個字,「清淨平等覺」,這是實相,心裡面一塵不染是清淨,心裡面沒有高下是平等,清淨心生智慧,平等心生大智慧,清淨平等就是自性,也就是論上講的一法句清淨平等覺就是真實智慧,就是無為法身,清淨平等覺也是阿彌陀佛的德號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十五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15




五、論云:「
莊嚴佛土功德成就,莊嚴佛、菩薩功德成就,
此三種成就願心莊嚴應知。

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
此論直顯事理無礙之一真法界,即事而真,當相即道,
極樂世界種種依正莊嚴,一一皆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一一即是實相,
故云本經以實相為體也。

實相之旨,如上粗明。

◎(二)本經體性



2023年10月20日 星期五

你們的戒律好多條;我的戒律就一條:阿彌陀佛|第一個念頭起來;第二個念頭阿彌陀佛:不容許妄想冒出來、雜念生起來|沒得一心之前,碰到問題,豁然聰明:那是彌陀名號加持你|淨空老法師

 


你們的戒律好多條;我的戒律就一條:阿彌陀佛|第一個念頭起來;第二個念頭阿彌陀佛:不容許妄想冒出來、雜念生起來|沒得一心之前,碰到問題,豁然聰明:那是彌陀名號加持你|淨空老法師


◈我走阿彌陀佛的路子
◇四弘誓願我只修前面兩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盡心盡力,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用一句佛號斷一切煩惱:念頭才動,第二個念頭阿彌陀佛
◇不容許妄想冒出來、雜念生起來
◇你們的戒律好多條;我的戒律就一條,阿彌陀佛
◇三聚淨戒全在一句佛號當中
◈念念不捨這句佛號
◇念念是阿彌陀佛,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清淨平等我得到了
◇你真正學到佛,佛的祕訣你掌握到了
◇不但世間法放下了;佛法所有一切經論全放下了
◇一部《無量壽經》,一部註解,這是幫助別人
◇我自己就一句佛號,跟賢公完全一樣
◈我們要放下究竟苦;我們要取究竟樂
◇願願念念都是求生淨土,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
◇這個世間是究竟苦;極樂世界是究竟樂
◇人人都能做得到,平等法,問題就是你想不想

  我把四弘誓願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們問我走什麼路子,我接受阿彌陀佛的教誨,我走阿彌陀佛的路子。阿彌陀佛路怎麼走?四弘誓願我只修兩願,前面兩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我有這個願望,我盡心盡力,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一點都不勉強。用一句佛號斷一切煩惱,念頭才動,不管它是善念、是惡念,第一個念頭起來了,第二個念頭阿彌陀佛不容許妄想冒出來,不容許有雜念生起來你們的戒律很多,好多條,我的戒律就一條,阿彌陀佛,這就是我的戒律。海賢做成功了,我也是走這個路子,簡單明瞭,三聚淨戒全在一句佛號當中念念是阿彌陀佛,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清淨平等我得到了這個道理要懂,你才真正學到佛,佛的祕訣你掌握到了不但世間法放下了,佛法也放下,所有一切經論,過去喜歡這個、喜歡那個,現在全放下了。現在就剩一句阿彌陀佛,一部《無量壽經》,一部註解,這是幫助別人的,我要把淨土介紹給別人,這是我的材料。我問我自己,我自己連這個都沒有,我自己就一句佛號,跟海賢老和尚完全一樣,念念不捨這句佛號,這我幹的。一絲毫懷疑沒有,這才是真信,有懷疑不行。願願念念都是求生淨土,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這個世間是究竟苦,極樂世界是究竟樂,我們要放下究竟苦,我們要取究竟樂人人都能做得到,平等法,問題就是你想不想,你要想你就會得到。

◈放真的不放假的
◇順境逆境,平等對待,和睦相處
◇怎麼平等?統統等於零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在作夢
◇夢醒了之後,夢中境界永遠找不到
◇知道一切法是假的
◇假的放在心上變成障礙;真的放在心上就是智慧
◇阿彌陀佛是真的:把這個放在心上,肯定生智慧,這就是阿彌陀佛的加持
◇得到一心了,就生智慧
◇沒得一心之前,碰到問題,豁然聰明:那是彌陀名號加持你

  在這個世間,無論是順境,無論是逆境,平等對待,和睦相處怎麼平等?統統等於零,「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在作夢夢醒了之後,夢中境界沒有了,永遠找不到。所以知道一切法不是真的,是假的假的放在心上就變成障礙,真的放在心上就是智慧,假的放在心上是煩惱。放真的不放假的,什麼是真的?阿彌陀佛是真的。你把這個放在心上,肯定生智慧,這就是阿彌陀佛的加持。等到你得到一心了,就生智慧沒有得到一心之前,碰到問題了,豁然聰明了,不迷惑了,那是什麼?那是彌陀名號加持你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一五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15



2023年10月19日 星期四

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無法想像|聞到阿彌陀佛名號,就等於你親自聽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一切法|一切法就是一法,多聞歸一聞|這一句阿彌陀佛是樹根;佛說的一切法是枝葉|淨空老法師

 


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無法想像|聞到阿彌陀佛名號,就等於你親自聽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一切法|一切法就是一法,多聞歸一聞|這一句阿彌陀佛是樹根;佛說的一切法是枝葉|淨空老法師


◈淨宗在一切法裡第一殊勝
◇淨宗真正是難信之法,在一切法裡真正是第一殊勝
◈一切法就是一法,多聞歸一聞
◇聞到阿彌陀佛名號,就等於你親自聽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一切法
◇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戒律、禪宗、密宗都在其中,多聞歸一聞
◇這一聞就是:聽到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賢公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會通三世諸佛一切法
◇為什麼?一切法不離自性

  淨宗這個法真正是難信之法,它無比殊勝,在一切法裡真正是第一殊勝。得人身,聞佛法,能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就等於你親自聽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一切法。你相信嗎?不相信,那怎麼可能?一尊佛所說的法,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的,四十九年講經教學,我們把一切法縮小,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戒律也在其中,禪宗、密宗都在其中,沒有離開。一切法就是一法,聽經四十九年,多聞歸一聞,你能相信嗎?這一聞什麼?就是聽到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你不相信,有人相信,誰相信?海賢老和尚相信。二十歲出家,師父就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囑咐他一直念下去。他有沒有會通三世諸佛一切法?他有沒有會通?通了,真通了。為什麼?一切法不離自性,這個道理要懂。

◈阿彌陀佛名號就是性德的名字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跟自性的關係是一不是二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一切法,也沒有漏掉一法
◇這一法就是真誠、清淨、恭敬心,念這一句名號:等於把釋迦牟尼佛、一切諸佛所說一切法,諸佛名號全念到了
◇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無法想像
◈這一句阿彌陀佛是樹根;佛說的一切法是枝葉
◇根,它能生、能長:這是我們自己的本性
◇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法身就是大樹

  惠能大師說得好,「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跟自性的關係是一不是二。那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就是性德的名字念這一句就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一切法全念到了,一條都沒漏掉。不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一切法,也沒有漏掉一法這一法就是真誠、清淨、恭敬心念這一句名號等於把一切諸佛的名號都念到了,一個不漏,把一切諸佛所說的一切法全包括在其中,也是一法不漏。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無法想像,你想像不到,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我跟大家介紹,把這個比喻作一棵大樹,這一句阿彌陀佛是樹根,佛說的一切法那是枝葉,這一棵大樹枝枝葉葉很多。為什麼不相信?根埋在地下沒看見,枝葉長在上面,枝葉很容易看見,你就相信,說它有根,我不相信。這枝葉從哪裡來的?地上長的,地下有根不知道。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就是那棵大樹地下的根,它能生,它能長,這是我們自己的本性。「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那一法身就是一棵大樹。如何能夠體會得?體會得一分,你得一分受用;體會得二分,你得二分受用;你完全不能體會,你學一輩子的佛,不得受用。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一五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15



2023年10月18日 星期三

你為什麼有這麼多苦?因為你心不定|寂就是清淨,定了|心要定下來了,你所有一切苦難統統沒有,度一切苦厄了|真有煩惱,真有痛苦:你坐下來好好的往裡面去找一下,觀察我這個煩惱在哪裡?|淨空老法師

 


你為什麼有這麼多苦?因為你心不定|寂就是清淨,定了|心要定下來了,你所有一切苦難統統沒有,度一切苦厄了|真有煩惱,真有痛苦:你坐下來好好的往裡面去找一下,觀察我這個煩惱在哪裡?|淨空老法師


◈常寂光
◈常即法身德
◇常即法身德,法身常住故
◇它永遠不滅,永遠不變
◇法身是我們真正的自己
◇佛與大菩薩不生不滅;我們現前大眾個個都不生不滅
◇雖然不生不滅,你自己不知道;你迷了,以為自己有生有滅
◇佛教我們破迷開悟:破除我們的迷惑顛倒;悟入我們有不生不滅的自性
◇自己跟諸佛菩薩無二無別,因為迷才搞六道輪迴
◇悟了以後,再不搞這些事情了
◇迷是迷了常;悟是悟了常:迷悟不二

  底下把常寂光三個字,在名相上做一個簡單的解釋。「常」就是法身,「法身德」。「法身常住故」,所以叫常,就是它永遠不滅,永遠不變。諸位要知道,凡是會變就有生滅,不變就沒有生滅了。法身不變的,所以沒有生滅。法身常住的,法身是我們真正的自己佛與大菩薩不生不滅,我們現前大眾哪一個有生滅?實在講個個都不生不滅雖然事實是不生不滅,你自己不知道,你自己迷了,以為自己有生有滅,這個很糟糕。所以佛教給我們,佛教我們破迷開悟,破除我們的迷惑顛倒,悟入我們自己有不生不滅的自性。那是自己跟諸佛菩薩無二無別,因為迷才搞六道輪迴,這個多可憐、多痛苦。悟了以後,再不搞這些事情了,骯髒、齷齪的事情再不搞了。所以迷悟就在這個字上,迷是迷了常,悟是悟了常,迷悟不二。常就是自性,就是本性。

◈寂即解脫德
◇寂即解脫德,塵勞永寂故
◇真有煩惱,真有痛苦:你坐下來好好的往裡面去找一下,觀察我這個煩惱在哪裡?
◇心臟裡有煩惱嗎?腦細胞有煩惱?
◇找不到,才曉得這空的
◇慧可祖師:我心不安
◇達摩祖師:你把心拿來給我
◇慧可祖師:我覓心了不可得
◇達摩祖師:與汝安心竟

  「寂」,是說的「解脫德,塵勞永寂故。」我們天天不是講煩惱很多、憂慮很多,苦不堪言。你為什麼有這麼多苦?因為你心不定寂就是清淨,定了。你心不定,所以你才有那麼多苦。你心要定下來了,你所有一切苦難統統沒有了,度一切苦厄了,都沒有了。所以假如你要真有煩惱,真有痛苦,你坐下來好好的往裡面去反省,去找一下我這個煩惱在哪裡?就是觀察煩惱在哪裡心裡有煩惱嗎?心裡沒有,這心臟跳得還很正常。腦裡頭有煩惱嗎?腦細胞裡頭一個一個拿出分析分析,再微細的科學儀器也檢查不出你腦細胞哪個細胞裡頭有煩惱,找不到。這一找,找不到,才曉得這空的。這個方法,古人就用這個方法,你看慧可,慧可就是心不安,去找達摩祖師給他安心,達摩祖師把手一伸,你們看現在有很多達摩的雕像手都伸著,那伸著是什麼?叫慧可你把心拿來給我看看,心拿出來。慧可一反省,「覓心了不可得」,我找心找不到。這心找不到,他說「與汝安心竟」,我替你安心安好了。他在這一句話當中就醒悟過來了,迷就破掉了。

◇你把苦、煩惱拿出來,我替你解決
◇覓心了不可得,覓煩惱、覓業障也了不可得
◈不迷,心不動,這就解脫了
◇迷,你心在動;不迷,心不動,這就解脫了:煩惱憂慮牽掛永遠斷掉了
◇苦惱自己找的:自作自受;絕對不是別人給你的
◇說佛菩薩能幫助我們消災免難:沒這回事
◇災難、苦惱就是你的心在妄動
◇你幾時靜下來,一切業障幾時就消除
◇只要你心還在動,這個東西統統都有,因緣聚會時,一定要受果報的
◇心一不動,統統消除了:不要很多劫;一下就消掉
◈著重在寂:淨土修清淨心
◇懂得之後就要做:還是念佛這個方法妙
◇念佛就是修定
◇妄念起來馬上把它換成阿彌陀佛
◇只想阿彌陀佛,只念阿彌陀佛,用這一念代替所有一切妄想雜念
◇人人能修,人人會修
◇常寂光三個字,我們著重在寂字:因為淨土修清淨心
◇三個字是一而三、三而一:一個得到了,三個統統得到

  你說你煩惱,你苦,你把那個苦拿出來,我替你解決。你說你煩惱,你把你煩惱拿來,你拿給我,我替你解決。跟達摩祖師一樣,你把心拿來,拿來我替你安;你把煩惱拿出來,我替你消掉;你把業障拿來,我替你消除。你回頭一反省,找不到,覓心了不可得,覓煩惱也了不可得,覓業障也了不可得。什麼回事情?迷,你心在動。你要不迷了,心不動了,這就解脫了。這個解脫拿現代的話來說就自由自在,快樂無比!你的煩惱憂慮牽掛永遠斷掉了,永遠沒有了,這都給你講真話。說的誰?都是說的我們自己。我們今天有苦惱,苦惱誰給的?自己找的,自作自受,有什麼話說。絕對不是別人給你的,如果說別人給你的,別人能夠幫你解除,這個事情不是別人給的,所以佛菩薩也幫不上忙。說佛菩薩能幫助我們消災免難,給諸位說那是假的,沒這回事情,因為這些災難、苦惱就是你的心在動,妄動,你的心靜不下來;你幾時靜下來,一切業障幾時就消除了。無始劫以來,生生世世造的這個罪業無量無邊,只要你現在心還在動,這個東西統統都有,因緣聚會的時候,一定要受果報的。假如你今天心一不動,統統消除了,全都沒有,消滅得真快,不要很多年、很多劫才會消掉,一下就消掉了。今天這個道理我們懂得了,懂得之後我們就要做,用什麼方法做?八萬四千法門還是念佛這個方法妙念佛就是修定,這個妄念隨時起,起來怎麼樣?馬上把它換成阿彌陀佛,念頭一起了,阿彌陀佛。其他的什麼都不想,只想阿彌陀佛,只念阿彌陀佛,用這一念代替所有一切妄想雜念。這個法子好,真的人人能修,人人會修,其他的方法實在講不見得人人能修,也不見得人人會修,唯獨這個方法容易。我們淨土宗所修的,實在講常寂光這三個字,我們就著重在寂字,因為我們修清淨心這三個是一而三,三而一,一個得到了,三個統統得到

◈光即般若德
◇光即般若德,智光遍照故
◇清淨心起用,統統明瞭,過去、現在、未來統統曉得:那還有什麼憂慮、牽掛?
◈常寂光:全顯涅槃三德如來秘藏
◇常寂光三字,全顯涅槃三德如來秘藏
◇常寂光是涅槃三德
◇涅槃:苦集滅道的滅,妄想執著煩惱統統滅了
◇圓寂:圓滿的寂滅,裡面有常、有寂、有光,就是法身、解脫、般若
◇寂滅也就是心清淨
◇如來是講的真如本性,本來具足含藏三種德能,所以叫祕藏
◇祕是深密不是祕密:破一品無明,三德祕藏才透得出來;無明沒破,雖有不起作用
◇學佛學什麼?就是要把本有德能恢復
◇本有德能就是這三樣東西:真正自性的三寶

  「光」,是「般若德」。光是光明,「智光遍照故」。心真正到清淨了清淨心的起用、作用,統統明瞭了。過去、現在、未來統統曉得,那還有什麼憂慮?還有什麼牽掛?「涅槃三德,如來祕藏」,常寂光是涅槃三德涅槃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滅。你看苦集滅道四聖諦的滅,滅什麼?滅妄想執著,妄想執著煩惱統統滅了,這個叫涅槃。也翻作圓寂(翻成圓寂也常常見到),圓是圓滿,寂就是寂滅。寂滅也就是心清淨圓滿的寂滅,裡面有常、有寂、有光,就是法身、解脫、般若,這個三樣他一定統統都得到了。「如來祕藏」,如來是講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裡面本來具足含藏著三種德能,所以叫祕藏祕是深密不是祕密,必須破一品無明,這個三德祕藏才透得出來,你才真正得到這個利益,得到這個受用。如果無明沒有破,雖有不起作用。我們每個人都有,不起作用。我們學佛學的什麼?就是要把本來有的德能恢復本有的德能就是這三樣東西,這個真正是三寶,自性的三寶

無量壽經玄義—念佛人人能修,人人會修 第八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21-0008




常寂光三字
全顯涅槃三德如來秘藏

常即法身德,法身常住故。
寂即解脫德,塵勞永寂故。
光即般若德,智光遍照故。

◎(三)一經宗趣



2023年10月17日 星期二

無縛無脫:誰繫縛你?|擺脫煩惱,佛家有妙法|用觀照的功夫,照見五蘊皆空,從此以後一切苦沒有了|本來沒煩惱,沒什麼安與不安|佛法無非是去黏解縛而已|佛只一句話點醒你;你自己要能夠去黏解縛|淨空老法師

 


無縛無脫:誰繫縛你?|擺脫煩惱,佛家有妙法|用觀照的功夫,照見五蘊皆空,從此以後一切苦沒有了|本來沒煩惱,沒什麼安與不安|佛法無非是去黏解縛而已|佛只一句話點醒你;你自己要能夠去黏解縛|淨空老法師


◈菩薩身心柔軟,無比清淨

  【無相無為。無縛無脫。無諸分別。遠離顛倒。於所受用。皆無攝取。遍遊佛剎。無愛無厭。亦無希求不希求想。亦無彼我違怨之想。】

◈無相無為
◇無相:是不著相;不是說一切形相沒有了
◇一切形相統統在;心裡面的相沒有了
◇在迷,心裡頭著相,一天到晚打妄想
◇你只要想,心裡頭就有相
◇無相,是無你心裡的虛妄相
◇無為:心裡決定沒有攀緣,沒有說一定要想做什麼事情
◇無為而無所不為
◇你只一有為,必然有分別執著妄想
◇無相無為,才是真正的清淨
◇沒有分別執著妄想,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自然的相應

  這個幾句話實在是將這些菩薩們的身心柔軟,無比的清淨,都顯露無遺,都顯示出來。『無相』是他不著相,不是說一切形相沒有了,不是的;一切形相統統在,統統具足,無相是心裡面的相沒有了在迷的時候,心裡頭著相,一天到晚打妄想你只要想,心裡頭就有相。所以無相,是無你心裡面的虛妄相。『無為』,為是作為,菩薩哪能沒有作為?你看釋迦牟尼佛示現在人間,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到處奔波,今天這個人請,明天那個人請,他忙得不亦樂乎,怎麼說無為?無為說他心裡面決定沒有攀緣沒有說他一定要去想做個什麼事情,沒有,所謂是無為而無所不為,我們要明白這個意思。心裡面要有所為,我們心就不清淨,為什麼?你只一有為,必然有分別執著妄想,必定有的;只有心裡清淨,無相無為,才是真正的清淨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是自然的相應

◈感應是無相無為的
◇磬你敲了它立刻就響,就是應
◇小叩則小鳴,大叩則大鳴,不叩則不鳴,它是無為的
◇敲它就響:無為而無所不為
◇佛菩薩心清淨,什麼也沒有;你一問他,立刻就回答你
◇我們有感他有應;他應完了以後他還是清清淨淨,他不會記掛著
◇無相無為:不是什麼相不要了,什麼事也不做了

  所謂說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感應道交,這個感應是無相無為的,這才叫真正感應。像我們敲,我們一敲,這是感,你敲了它立刻就響,它響就是應。我們試問問,沒有起分別執著?這人敲我一下了,我趕快要響一響。如果它要有這個念頭,那就是有為的,它沒有這個念頭。小叩則小鳴,大叩則大鳴,不叩則不鳴,所以它是無為的。我們敲它就響,無為而無所不為,諸佛菩薩的智慧亦復如是。他心清淨,什麼也沒有,你一問他,他立刻就回答你,給你解釋得頭頭是道,那個答覆、解釋,就是我們有感他有應,他應完了以後他還是清清淨淨。他不會記掛著,某人來問我,我給他講了些什麼道理,常常念著這個事情,沒有,他心清淨的。像這些地方我們都要學習。所以無相無為,不是說無相,我們什麼相不要了,無為,我們什麼事也不要做了,那就錯了,那是望文生義。

◈無縛無脫
◇煩惱叫繫縛,好像繩索把我們捆住了
◇貪瞋痴慢,喜怒哀樂:都是一條一條的繩索
◇解脫是對煩惱講的:因為你有煩惱繫縛,才給你說個解脫;實際上煩惱性空
◈擺脫煩惱,佛家有妙法
◇教你去找:那個煩惱在哪裡?
◇阿難七處徵心,都找不到

  『無縛無脫』,這兩句是講煩惱,煩惱叫繫縛,好像繩索把我們捆住了,這很難過。貪瞋痴慢,喜怒哀樂,那都是一條一條的繩索。是不是真的有?沒有。既然沒有,哪談上什麼解脫?佛家講解脫是對煩惱講的,因為你有煩惱繫縛,才給你說個解脫,實際上煩惱性空。所以,人要想斷煩惱,有的人說煩得不得了,非常的痛苦,人一天一天消瘦下去,他真煩惱,他也很想擺脫煩惱,他就是擺脫不掉。實在講,佛家有妙法,幫助你解決這個煩惱。什麼妙法?教你去找,譬如你生煩惱了,你立刻回光返照,去找,那個煩惱在哪裡?在頭上,在身體上,在手上,在腳上,你去找,看看你能不能把煩惱找到。如果你認真一找,你找不到,不曉得煩惱在哪裡,就像什麼?就像《楞嚴經》上釋迦牟尼佛教阿難,叫他找心,心在哪裡?阿難找了七處,都找不到,「七處徵心」,那是很好的一個例子。

◇歡喜、悲傷、生氣在哪裡?
◇認真去找找不到,你才曉得空的
◇心在哪裡都找不到;心之作用當然更是虛無縹緲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用觀照的功夫,把你煩惱都照破了
◇從此以後一切苦沒有了
◇苦從迷惑顛倒來的;智慧把它照破了
◇無縛無脫:誰繫縛你?沒人繫縛

  我們心裡歡喜了,你去找那歡喜在哪裡,你什麼地方歡喜?你悲傷了,你哪個地方悲傷?你生氣了,氣在哪裡?你找去,看你有沒有辦法找到。到你認真去找找不到了,你才曉得空的,它是一樁什麼事情?事情是有,你決定找不到。這就是我們現代人講的,只是一種抽象的觀念而已,並不是真的,是一種抽象的概念。我們要了解,像阿難尊者,心在哪裡都找不到,心之作用當然更是虛無縹緲。這樣用功,這就是用觀照的功夫,把你煩惱都照破了,「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從此以後一切苦沒有了。苦從哪裡來的?苦從迷惑顛倒來的,你現在智慧把它照破了。因滅了,哪裡還會有果報?所以實在講「無縛無脫」,誰繫縛你?沒人繫縛

◈本來沒煩惱,沒什麼安與不安
◇慧可大師:求大師給我安心
◇達摩大師:你把心拿來
◇慧可大師:覓心了不可得
◇達摩大師:與汝安心竟
◇既然沒有纏縛,哪有解脫?
◈去黏解縛是誰?是你自己
◇佛無法可說,無有法與人
◇眾生有病;佛法無非是去黏解縛而已
◇佛只一句話點醒你;你自己要能夠去黏解縛
◇誰繫縛你?沒有人繫縛你,你還要個解脫幹什麼

  當年禪宗二祖慧可大師,也是出家之後學道,道業修不成,心不安,憂慮。遇到達摩,向達摩請教,達摩理都不理他。到最後他實在沒法子,在冬天,跪在雪地裡面,把自己的手臂砍斷,拿著手臂去供養達摩祖師。達摩看到他這個樣子,你何苦來?他說我為求法而來。他說你求什麼?他說求大師給我安心。達摩祖師手一伸,「你把心拿來」,他聽了這句話,馬上回頭找心。達摩祖師說,「你叫我給你安心,行啊,你把心拿來」。他這一靜下來,回過頭去找找不到,告訴達摩祖師,「覓心了不可得」。實在講,慧可大師比阿難尊者高明,阿難尊者還講心在內,心在外,心在中間,講了一大套理由,都是胡思亂想,一條一條被釋迦牟尼佛駁倒。慧可大師比阿難程度高,他回答覓心了不可得。達摩祖師回他一句話,「與汝安心竟」,我已經把你的心安好了,你現在沒事了。他恍然大悟,他從這裡開悟。悟了什麼?悟了本來沒煩惱,沒什麼安與不安,就是悟了「無縛無脫」。既然沒有纏縛,哪有解脫?所以,佛實在講是無法可說,佛也無有法與人,只是眾生有病,有心病,佛法無非是給你所謂去黏解縛而已去黏解縛是誰?是你自己佛只點醒你,一句話點醒你,你自己要能夠去黏解縛。你覺悟了,誰繫縛你?沒有人。沒有人繫縛你,你還要個解脫幹什麼?那不是頭上安頭,畫蛇添足,不是自找麻煩嗎?這個地方是要覺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