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7日 星期六

捨離執著,實為入道之關鍵|說法不能離自覺|自己沒有覺悟,所說的法是別人的|一定要求自己開悟|智慧要從戒定下手|大乘、小乘,都從放下開始|成佛不難;難在你不肯放下|開悟大小,跟你放下多少有關係|淨空老法師

 


捨離執著,實為入道之關鍵|說法不能離自覺|自己沒有覺悟,所說的法是別人的|一定要求自己開悟|智慧要從戒定下手大乘、小乘,都從放下開始成佛不難;難在你不肯放下|開悟大小,跟你放下多少有關係|淨空老法師


◈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菩薩周遊一切諸佛剎土,都不離說法、教學
◈說法不能離自覺
◇自己沒有覺悟,所說的法是別人的
◇一定要求自己開悟
◇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自見就是自覺

  菩薩周遊一切諸佛剎土,都不離說法、教學。我們把說法兩個字改成教學,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但說法不能離自覺」,自己沒有覺悟,所說的法是別人的,不是自己的,一定要求自己開悟。這也是我們漢學院對同學們的要求,希望他們自覺;也就是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自見就是自覺

◈相信無師自通
◇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的一切經,沒人教他
◇參學十二年,覺得不能解決問題,放棄了;到菩提樹下入定,開悟了
◇入定是什麼?徹底放下
◇有為法、無為法,世間法、出世間法,統統放下,成佛了
◇見性之後說出來的經典,沒人教的
◇孔子、老子也沒人教
◇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這是佛的境界
◇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都跟釋迦牟尼佛同一個等級
◇方法是「大學」,理論是「中庸」:儒家的總綱領、大總持法門

  我們有信心,我們相信,不懷疑,相信什麼?無師自通,相信這個道理。因為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的一切經,沒人教他。他雖然參學十二年,與這個不相干。所以十二年,他覺得不能解決問題,放棄了,不想學了,到菩提樹下去入定。這一入定,開悟了入定是什麼?徹底放下,前面所講的,有為法、無為法,世間法、出世間法,統統放下,成佛了,見性了。見性之後說出來的經典,沒人教的。那我們要問問,孔子、老子,老師是誰?也沒人教莊子曾經說過一句話,「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這是佛說的,他怎麼也是這個境界?說這個話的人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於是我們就想到,在中國歷史上,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都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們是同一個等級,跟釋迦牟尼佛同一個等級。你看看他講方法,方法是「大學」,理論是「中庸」,《四書》裡頭這兩篇,是儒家儒學的總綱領、總原則,在佛法講大總持法門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明德就是自性,徹底覺悟
◇要把明德恢復它的明
◇想恢復明德:從格物致知學起
◇格是格除;物是物欲
◇七情五欲,財色名食睡、喜怒哀樂愛惡欲:要把它化解掉,要徹底放下

  首先標出來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德是什麼?明德就是自性,就是覺悟了,徹底覺悟。因為不覺悟,迷了,明德迷了,所以上頭加個明,那個明是動詞,我們要把明德恢復它的明,是這個意思。真正明明德,就是佛教裡頭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一個意思。我們凡夫要想恢復明德,從哪裡學起?從格物致知學起。格物是什麼意思?格物是放下,格是放下、格除、格鬥,物是物欲,這個物欲就我們講七情五欲,財色名食睡五種欲望,七情是喜怒哀樂愛惡欲。這就是我們在經上讀的這些,教導我們要把它化解掉,要放下,徹底放下

◈以無礙慧,解法如如
◇無障礙的智慧,沒有你不知道的,你才把東西講明白、講透徹
◇真正走這個路子走開悟了,再講四書五經,比古人講得好
◇古人悟得不夠究竟;你能夠悟得比他深廣,你講得比他透徹
◇解法如如,就是無礙慧
◇無礙慧起作用:世出世間一切法你沒有一樣不知道
◇來問;你就能解答
◈捨離執著,實為入道之關鍵
◇此四句以捨離執著為首者,因此實為入道之關鍵

  「捨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以無礙慧,解法如如。」無障礙的智慧,沒有你不知道的,你才把東西講清楚、講明白、講透徹。同學們真正走這個路子,要走開悟了,再講四書五經,比古人講得好。為什麼?古人未必真開悟。是有開悟,沒錯,悟得不夠徹底,不夠究竟。你能夠悟得比他深、比他廣,你講得比他透徹,叫一般人都能聽懂。解法如如,就是無礙慧無礙慧起作用,就是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你沒有一樣不知道,他來問,你就能解答,解法如如。「重明自利之行圓滿。此四句以捨離執著為首者,因此實為入道之關鍵」。

◇格物,放下;致知,智慧生
◇執著是煩惱:於一切法不能有執著
◇世出世間法都不執著,證小乘阿羅漢、大乘圓教七信
◇不能放下:永遠不能開悟
◇開悟大小跟你放下多少有關係,愈能放下你的悟處就愈深
◇放下之後,致知,智慧現前、自見:於一切法自己看出門道來了,雖然不深,是真的
◇有致知,意就誠了,真誠心就流出來
◇沒有格物致知,真心出不來,你的心是妄心:妄想、分別、執著
◇真心現前,心正了,人就正,那個人很像聖賢
◇心正,身就修了,樣樣如法
◇身修,家就齊
◇你一個人開悟,你會影響你一家人
◇一家人向你學習,你的家庭和諧融洽
◇家齊而後國治,你會治家,你就能治理縣市,調解國際糾紛,讓世界走向和平

  我們把這個跟《大學》八目來對看。格物,放下;致知,智慧生。不放下、執著是煩惱,於一切法不能有執著,捨離一切執著,這一句重要。世出世間法都不執著,證阿羅漢果,如果是大乘,七信位菩薩,大乘圓教七信位菩薩,從初信到十信圓滿,第七信。不能放下就沒辦法,永遠不能開悟開悟大小跟你放下多少有關係,愈能放下你的悟處就愈深,所以要放下。放下之後,智慧就現前,致知,致知就是智慧現前,就是自見,於一切法自己看出門道出來了,看得雖然不深,但是真的不是假的。前面這個致知,意就誠了,真誠心就流出來沒有格物致知,你的真心出不來,你的心是妄心。妄心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你的心是這個東西。有格物致知的功夫,真心現前,誠意就是真心現前,真心現前,心就正了。所以誠意正心,心正了,人就正,那個人很像聖賢,他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跟聖賢模樣差不多。修身,心正,然後身就修了,樣樣如法身修之後,家就齊你一個人開悟,你會影響你一家人一家人向你學習,家和萬事興,你的家庭和睦,你的家庭和諧融洽家齊而後國治,你會治家,你要出來做官,你就能夠治理這一個縣、這一個市,就能夠調解國際上的糾紛,讓這個世界走向大同,走向和平,世界和平。

◇佛法跟儒家都從這裡下手:格物致知
◇捨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
◈智慧要從戒定下手
◇讀書千遍,其義自見
◇念一千遍,然後講給大家聽,完全是自己覺悟的意思;不去參考別人,也不要去請教
◇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大徹大悟,真的以無礙慧解法如如
◇不只佛能做到,儒、道也能做到;東方聖賢能做到,西方也能做到

  你看,佛法跟儒家都從這裡下手。格物致知,就是捨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以無礙慧,解法如如,就是自見,其義自見。用什麼方法?用讀書的方法,「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用讀書的方法。先念一千遍,然後講給大家聽,完全是自己覺悟的意思,不是別人意思,不去參考別人的,也不要去向別人請教,講出來給大家聽。講得當然不是很深,但是很令人驚訝,無師自通。再念一千遍,第二次講的時候比第一次就深入,第一次沒有領悟過來,第二次統統覺悟了。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大徹大悟,真的是以無礙慧解法如如不只是佛能做到,儒也能做到,道也能做到,不是東方這些學者聖賢能做到西方也能做到。所以我相信耶穌、摩西、穆罕默德這些人,都是這個境界,都是平等的。所以宗教應該團結,應該成為一家人,你契入這個境界慢慢就曉得了。

◇中國傳統古老方式,是求智慧
◇讀書就是持戒,不准你胡思亂想
◇要念,愈念愈有味道,愈深入,智慧慢慢現前
◇開悟之後再講,可能所講的跟古人註解完全不一樣
◇古人是那個時代;現前的人都能聽得懂、都願意照辦,真開悟了

  這個實驗要是成功,那威爾士大學這個教學方法,有中國傳統古老的這種方式,是求智慧,用這些經文課本讓你做工具,叫你去讀誦,讀上千遍你就開悟了,這是智慧,不是知識。智慧要從戒定下手,叫你讀書就是持戒,不准你胡思亂想,甚至於你要大聲念出來,念得沒錯,自己清清楚楚,要念,愈念愈有味道,愈深入,真的,智慧慢慢就現前,用這個方法。開悟之後再講,不一樣了,可能你所講的東西跟古人註解完全不一樣。為什麼?古人是那個時代,你講,我們實際現前的人都能聽得懂,都能理解,都能歡喜,都願意照辦,真開悟了,佛現在出世了,來救世界的,真得大自在。

◈捨離一切執著,比什麼都重要
◇只要是執著,就是麻煩、錯誤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開悟,你跟釋迦牟尼佛智慧是平等的,他知道的你都知道
◇眾生什麼根性,學哪些法門契機,你完全曉得
◇你說的法契機契理,跟你有緣的人都願意跟你學習
◈大乘、小乘,都從放下開始
◇不放怎麼行?
◇捨離執著為首,因此實為入道之關鍵

  這一句,捨離一切執著,比什麼都重要只要是執著,就是麻煩、就是錯誤,對佛法不能執著,《金剛經》上說得很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要捨,不能執著。你真正開悟,開悟,你跟釋迦牟尼佛智慧是平等的,他知道的你都知道,你知道的他也知道。然後觀察眾生,眾生什麼樣的根性,學哪些法門契他的機,你完全曉得,所以你說的法契機契理,跟你有緣的人都願意跟你學習。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弟子三千,孔子弟子三千人,釋迦牟尼佛大概也有三千人,經上記載的常隨眾,那是不離開釋迦牟尼佛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常隨弟子。所以是自利之行圓滿,以捨離執著為首,因此實為入道的關鍵。你能不能入門,入釋迦牟尼佛這個學校,入他的門,無論是大乘、小乘都從這開始,都從放下開始不放怎麼行?說此四句,這話要緊,捨離執著為首,因此實為入道之關鍵

◈成佛不難;難在你不肯放下
◇世尊睹明星而徹悟本心,開口第一句便道: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捨離妄想執著,當下便是如來智慧德相

  「世尊睹明星而徹悟本心,開口第一句便道,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句話也非常重要。釋迦牟尼佛頭一句話,在菩提樹下入定,醒過來了,起定了,第一句話,這一句要重視,「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故知捨離妄想執著,當下便是如來智慧德相」。成佛難不難?不難,難在你不肯放下

二O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六二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62




【彼諸菩薩。於一切眾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捨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以無礙慧。解法如如。】


「彼諸菩薩,於一切眾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


以下數句經文,重明自他二利與平等說法之德行,因遊剎度生均不離說法也。

但說法不能離自覺,故下云:「捨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以無礙慧,解法如如。」重明自利之行圓滿。

此四句
以捨離執著為首者,因此實為入道之關鍵。

世尊睹明星而徹悟本心,開口第一句便道,
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故知
捨離妄想執著,當下便是如來智慧德相。

故經續云「成就無量功德」。

◎菩薩修持第三十